小说解读与教学策略文档 (4)
儿童视角小说的解读与教学
572017.11 •初中儿童视角小说的解读与教学◎王桂芝(临淄区教学研究室,山东 淄博 255400)摘要:儿童视角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叙事结构、言语表达营造出别样的故事空间,表现出丰厚的文本意蕴。
文章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内的几篇经典儿童视角小说,分别就儿童视角小说的内容与特征、解读儿童视角小说的基本策略、教学儿童视角小说的建议等三个方面,探究儿童视角在小说解读与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说教学 文本解读 儿童视角 应用价值◆备教视野当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不满于传统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主题等“四大件”僵化的套路式授课模式,转而借助西方叙事学等相关理论重构小说的教学理论体系。
杨义教授在《中国叙事学》中说:“叙事角度是一个综合的指数,一个叙事谋略的枢纽,它错综复杂地联结着谁在看,看到何人何事何物,看者和被看者的态度如何,要给读者何种‘召唤视野’。
这实在是叙事理论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在小说解读过程中,“视角”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本文试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内的几篇经典小说,谈一谈儿童视角在小说解读与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教材中儿童视角小说的内容与特征分析小说中的“儿童视角”是指“小说借助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
除去一些自读课文,教材中选用儿童视角进行叙述的传统经典小说有《祖父、后园和我》《爸爸的花儿落了》《最后一课》《社戏》《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等。
从内容上来说,这几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儿童视角”小说“内”与“外”的不同侧重。
“向内转”的小说,重点写的是儿童“自己”的童年生活。
比如,《社戏》《祖父、后园和我》就是通过塑造天真、活泼、纯洁的儿童形象来实现作者对自己童年经验的抒写;《爸爸的花儿落了》和《最后一课》则以“我”在特殊事件、特殊环境下的“成长”来承载作者的创作意图。
文体意识下的小说类课文教学策略
文体意识下的小说类课文教学策略作者:谢海平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18年第10期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委员会全国识字、写字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汪潮说:“文无体不立,教无体不灵。
教者必须打破固定僵化的教学模式,紧扣文本的核心语文价值进行教学。
”笔者将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说类课文教学为例,谈一谈在文体意识观照下,如何关注学习对象,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进行阅读教学。
关注学情,开放学习空间小说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是带着自己对文本的一些认知和思考走进课堂的,教者不应忽视。
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情感性短篇小说,“父爱”无疑是学生最容易从文本中解读到的主旨。
课堂上,考虑到“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者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板块推进教学,充分给予学生与文本独立对话的时空,采用批注、交流、合作、质疑等多种方法读懂、读透文本。
学生在静思默想中充分领略文字的魅力,在合作分享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其余的父亲就不爱自己的孩子吗?”“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再由此展开讨论,解读出一个更加立体丰满的父亲形象。
学生们读出了父爱,读出了信念,读出了责任……读出了小说的无限精彩。
再如《林冲棒打洪教头》节选自古典小说《水浒传》并进行了改编,文本中一些文言色彩浓厚的字词如“发配、押解、彩头”等,就需要教者充分考虑学情,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如果没有阅读《水浒传》的经验,没有前后情节的关联与照应,质疑“林冲为什么会被发配沧州?”“既然林冲武艺如此高强,为什么还要处处忍让?”也就不足为奇了。
教者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点燃探究的激情,延伸学习的时空。
注重体验,促进心灵成长小说家王安忆说“小说是心灵的历史”,一篇小说就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世界,就是一段心灵历史的再现。
阅读小说的过程是学生掌握方法,发展思维,丰富情感,精神成长的过程。
教学中,教者应采取多种有效策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发挥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
高中语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发布时间:2022-07-08T05:17:31.251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9卷3月5期作者:李曰雨[导读] 整本书阅读思想由来已久,但在实际教学中整本书阅读也多处于“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边缘境地,直至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李曰雨章丘中学山东济南 250200摘要:整本书阅读思想由来已久,但在实际教学中整本书阅读也多处于“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边缘境地,直至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才把整本书列入语文课程体系,才使其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表明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价值与教学意义真正被重视。
“课标”在学习目标与内容中提出:“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
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这足以说明小说整本书阅读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作用。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高中语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引言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整本书阅读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明确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位列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并贯穿高中语文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足见对整本书阅读之重视。
一、目前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一)整本书阅读意识不强当今社会,信息的快速发展导致学生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相较于整本书的阅读,学生更愿意进行碎片化的阅读,以致陷入快餐式阅读,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就教师的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虽然都愿意开展整本书阅读,也能正确认识到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但是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真正落实整本书阅读,导致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有一定的随意性。
另外,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家长也更加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而整本书阅读在考试中的占比并不高,所以家长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怎样进行小说的阅读教学
怎样进行小说的阅读教学O1把知识学习变成借助知识的阅读活动小说阅读教学自然无法回避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
但正如我们在语文教学的知识观里一再强调的,语文课程的知识本身并不是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的对象。
学生了解和学习语文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语言进行实践、阅读和写作。
因此,小说教学中的小说知识不是教学的内容。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讲,是为了帮助学生将来的小说阅读;从教学过程来说,是为了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实现教学意图。
比如故事情节,它是小说教学必须涉及的知识,甚至有老师认为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其实,这个知识是很复杂的,不要说学生很难掌握,就是很多老师也不容易掌握,绝不是按照“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对小说进行一通分析,再贴一个概念标签就可以了。
故事和情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故事是事件本身,情节是有因果关联的事件,因此情节一定有故事,故事不一定都有情节。
甚至有专家认为,应该分清故事情节和小说情节:故事情节是生活事件的原态,小说情节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故事;生活事件的故事情节是按时间发展的,小说的情节有各种复杂的安排;生活故事情节的时间都是等值的,小说故事情节的时间是不等值的。
和学生讲这些故事和情节的知识并不容易,也没有什么意义,但如果我们借助这些知识组织学习活动,把其作为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就非常有意义。
教学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我是这样设计开头的几个环节的:(1)让学生说说阅读小说后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并简单说说为什么印象深刻。
我会在黑板上写出这些情节片段的关键词。
(2)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整理黑板上的情节片段,用序号标出先后。
(3)回顾课文,厘清作者叙述这些情节的顺序,再用序号标出作者叙述的先后。
(4)讨论:作者的叙述和故事本身的先后有哪些不同,为什么这样安排?(5)让学生找出有因果关系的事件,我用线条连接这些事件。
(6)讨论:这些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围绕的核心因素是什么?(金钱)这些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故事和情节展开的,基本涵盖了上述比较复杂的情节和故事的知识。
初中语文经典小说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经典小说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摘要:经典小说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思考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陶冶自身的情操。
关键词:初中语文;经典小说;阅读教学;策略引言小说是一类特殊的文学体裁,往往具有主题突出、人物鲜明、情节曲折等特点,可以用不同的题材和风格,来折射人生与社会的千姿百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做好经典小说的阅读教学,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初中语文经典小说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在中考的压力下,学生的学习任务重,他们的课余时间不仅仅需要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同时还需要参加各种竞赛、参与兴趣班、培训班,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阅读。
此外,经典小说的大都是中长篇小说,篇幅长,而且较为复杂,在中考中所占比例较小,部分学生认为,如果学生将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小说的阅读中,无法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因此,他们会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基础的试题练习中。
(二)教学模式传统在小说阅读教学中,部分的教师会以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为主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小说的行文段落。
而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使得小说教学枯燥乏味,学生无法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感受到小说这一题材的独特魅力,无法感受到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对于人性、命运的理解,无法从中学习到作者情感表达的方法,无法感知到文章中一词一句的巧妙运用,模式化的教学限制了学生思维、情感、认知的发展,反而会束缚学生对于文章的感知,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二、加强经典小说阅读教学的意义经典小说都是经过长时间考验且得到广泛流传的文学作品,由此可见,通过加强经典小说阅读学习,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个人阅读能力,引导学生真正深入经典情节中,对文字背后的情感有更深入的体会。
同时,经典小说阅读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积累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经典小说阅读的乐趣,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基础上,对文人的风采有进一步的领略。
小小说两篇教学教案设计
小小小说两篇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两篇小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情节结构。
(2)学会欣赏小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两篇小小说的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评价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小小说的兴趣,培养热爱文学的情感;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学会积极面对人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1)第一篇:《井底的驴》(2)第二篇:《一片常春藤叶》2. 教学重点:(1)分析两篇小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欣赏小小说的艺术特色,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小小说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小小说的特点和魅力。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两篇小小说,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作品魅力。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两篇小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作品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课堂讲解,深入剖析两篇小小说的艺术特色。
5. 评价与反思: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两篇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述两篇小小说的故事情节,简要概括作品主题。
2. 分析两篇小小说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欣赏体会。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作品中人物命运的思考。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小小说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评价和反思能力。
3. 学生对作品主题思想的领悟和情感态度的转变。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其思考和分析能力。
2. 案例分析:以两篇小小为例,分析其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特点。
3.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中汲取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浅谈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教育文档
浅谈“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课外阅读提出明确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为了进一步推动名著阅读,并真正落实“新课标”的相关精神,北京市已将《平凡的世界》《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老人与海》等十二部名著正式纳入2017年高考必考范围。
应该说,这一举措是回归语文教育之本,对于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重要。
因为文学名著是人类的艺术瑰宝,是人类思想智慧和语言艺术的结晶,阅读文学名著不仅可以获得无尽的知识矿藏,还能体会到阅读带来的无穷乐趣,让我们视野大开,尽情体验不同的人生,领悟更为丰富的人生经验。
然而,文学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不同于传统语文学习的篇章阅读或片断式阅读,无论从阅读量还是阅读的难度上都极具挑战。
特别是名著往往年代久远,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特定时期的背景,有些作品文字过于隐晦、主题内涵难以一时把握,这些都对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产生障碍。
所以,要想有效地实施“整本书阅读”,首先必须制定有效的阅读策略和阅读计划。
这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先生呕心沥血才得以完成的长篇巨著,这部作品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陕北黄土高原的时代变迁为社会背景,以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爱恨情仇、矛盾纠葛为故事线索,以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格调真实地展示了当时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风貌。
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路遥塑造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如孙少安、孙少平、田润叶、贺秀莲等,展示一种不平凡的“人性美”,给读者带来精神的震撼和心灵的涤荡。
以下是笔者带领高一学生进行《平凡的世界》“整本书阅读”时的若干教学体会。
一、依托多媒体技术,激发阅读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读书者才能读好书。
新课标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
新课标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摘要:通过小说的学习,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小说中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以及情节描写等,可以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产生有更加深刻地了解。
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小说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文,笔者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浅析新课标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在新的教育理念中,语文学习已经不仅仅是注重应试教育,更多的是通过语文学习,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小说的学习通过对人物、环境、故事情节的描写,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感官,教师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不断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深刻感受故事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理清线索,把握故事情节一篇文章中故事情节都是具有线索的,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推动大多数都是依靠线索得以体现的。
因此,教师在小说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把握线索,将小说中出现的线索进行总结并且串联,以此提升学生对于小说的把握能力,从而掌握整篇小说的故事情节【1】。
例如,鲁迅小说《社戏》主要围绕“看戏”这一事件,故事情节的展开也可以根据时间顺序,确定为“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通篇阅读,然后在阅读中向学生提问: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写了哪些事情?学生经过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本文的中心事件就是看戏,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盼看社戏;去看社戏以及怀念社戏。
在理清线索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指导学生掌握小说的结构特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等,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故事情节。
二、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性格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往往会出现多个人物,因此,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通过环境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去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人们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中心思想。
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1)
歌颂自然
反复诵读,展开想象和联想;感受自 然美景和人生情感 品味、含蓄、精 练、优美的诗歌语言 理解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 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 理解诗中艺术形象,体会诗人感情; 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第二 单元 第一 单元
小说 诗歌
少年生活 爱国思乡
九 年 级 下 册
第二 单元 第四 单元
小说
②小说教学重视细节描摹,引导学生从细节处 品尝小说创作的艺术美。
三、小说的语言问题
1.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小说叙述语言。 A.言外之意。小说是作者用叙述的方式所创造的“第二真 实” , 包括语言的真实、叙述的真实、人物的真实。小说家 的许多真实的意图往往就隐含在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中。而 言外之意恰恰是语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比如,小说 《祝福》,在“我”的视角观察下 , 面对祥 林嫂亡夫失子的痛苦 , 鲁镇的人们持何种态度呢 ? 教师要教 会学生体会其语言,有 自己的评价;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
第二 单元
散文 散文 小说 散文 散文 散文 传记
关爱弱者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 叙文语言的特点
八 年 级 下 册
第一 单元 第二 单元
关爱与温情
叙事散文的文体特征,品味含意丰富 的语句 加强朗读;联想与想象;了解抒情与 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 学习抒情性 语言
人生百态
把握情节,欣赏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段 学习在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以个性 化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学习影视剧的 画面感
戏剧
人生百态 生活百味
教材设置:
(这套教材共六册,按主题编排单元,每册六个 单元,共 36 个单元,现代文学作品就选入 20
个单元,共 87 篇现代文学作品,其中:散文
小学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研究小学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吕灵玲摘要: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与其他体裁的文体相比,人们更愿意阅读小说文本。
与此同时,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教学对学生人格塑造和阅读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通过小说阅读教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了解小说知识,学会怎样刻画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其健康的人格。
然而,当下小学小说教学实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引发我们对小学阶段小说阅读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学阅读教学;策略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学生通过学习教材,获得知识训练,促进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
教师通过语文教材进行备课、授课,以此为中介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语文教材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尤为重要,而作为选编入教材的小说在教材中的地位,对于小说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小说作品中具有的深刻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韵味是其他文体所不能取代的。
因此,小说在语文教材中也有着一定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小说阅读教学存在问题1.教师对学生学习要求失当一方面存在着教师在小说教学中不爱动脑子、没有充分详细地解读文本进行教学,而是按一个统一的套路进行讲授,对学生学习小说的要求较低,没有达到课标上对于小学生学习小说的具体要求;而另一方面则是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在小说教学中对学生要求偏中学化、过度地解读文本。
所谓要求中学化,是指教师用对中学生的要求去要求小学生,这完全违背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过度解读文本,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过于深刻,不适应当前小学生的接受能力。
2.教师小说教学模式单一一提到小说,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就是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这几个方面,每一篇小说课文也都是从这几个方面去教。
所以在教学中翻来覆去都是这些东西,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单一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原本喜欢读小说的学生觉得没什么好学的,从而也不利于语文教学的发展。
小学语文小说类课文教学策略探讨
学No.8 202049摘要:小说类课文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小说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兴趣和语文素养。
文章将从自主预习小说内容,整体把握小说情节;课堂引导解读小说,掌握人物特点;课后延伸阅读,感受作者思想感情三个角度阐述小学语文小说类课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小说类课文 策略探究小学语文小说类课文教学策略探讨何世恩(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石碶街道栎社小学 315154)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说根据字数的多少可以分为长篇、中篇、短篇以及小小说。
小说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分析小说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
实践发现,学生对小说的学习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严重忽视小说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作用。
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让学生通过小说阅读提升语文学习综合能力,同时用正确的方式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
一、自主预习小说内容,整体把握小说情节小学阶段课文中的小说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实践发现,小学生读小说的时候,往往是将其当作一个故事去读,结束之后没有思考,也没有获得任何的启迪。
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将学习过程进行分解,逐步完成小说阅读教学目标。
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掌握故事的整体情节,采取自学的教学形式,在课后进行阅读,为课堂留下更多的时间,展开进一步的思考。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草船借箭》时,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给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
作业的内容不能仅是让学生阅读课文,还要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或者是告诉学生下节课会提问预习作业的内容,以此来激励学生认真完成预习作业。
例如,草船借箭的背景是什么?你觉得故事最精彩的地方是什么?阅读课文之后,能否找出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草船借箭》中一共描写了几个人物?你能说出他们的身份以及个性特点吗?……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部分题目或者重新出题,注意题量适中,否则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
促进深度学习的小说类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
促进深度学习的小说类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篇一促进深度学习的小说类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一、引言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在小说类文本的教学中,深度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深度学习的理念、小说类文本的特点、促进深度学习的小说类文本解读及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深度学习的理念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深度学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主动探索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
在小说类文本的教学中,深度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本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小说类文本的特点小说类文本是一种以叙述为主要手段,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描绘环境、展现情节等方式,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小说类文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情节性:小说类文本通常以情节为主线,通过情节的展开和推进,展现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形象性:小说类文本注重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外貌、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描写,使读者对人物产生深刻的印象。
情感性:小说类文本通常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语言性:小说类文本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通过对语言的运用和表现,展现作者的文学才华和审美追求。
四、促进深度学习的小说类文本解读整体感知:在解读小说类文本时,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了解文本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文本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深入分析: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
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分析,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细节和矛盾之处,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批判性思维。
多元解读:小说类文本通常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
高中语文小说大单元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小说大单元教学策略作者:占晓娟来源:《天津教育·下》2024年第06期随着新课标的不断修订与完善,大单元教学逐渐成为可以凸显课程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改变传统以单课时为主的教学模式中知识点分裂的情况,通过连贯性和系统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基于此,笔者在搜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以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为例,从“提炼大单元主题”“整合大单元内容”“设计大单元目标”“组织大单元活动”以及“优化大单元评价”五个方面探讨了高中语文小说大单元教学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小说单元的设计恰好能够落实新课标要求。
从文体本身来看,小说包含生動连贯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具有独特风格的语言,这些特点提高了小说文体对学生的吸引力,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自然而然地了解小说语言的特点,对耐人寻味的故事进行深层次解读,对人物形象展开剖析,如此一来,可以促进高中生语言建构、思维品质、审美鉴赏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可以说,高中语文小说单元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对于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需要立足大单元视野来开展小说教学。
一、高中语文小说大单元教学的优势(一)以情境牵引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大单元教学理念倡导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情境,通过特定的情境来调动学生对小说单元文本的学习兴趣,同时减轻他们对相关知识的陌生感,让学生带着已有的认知经验对新的文本展开主动探究,以此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因此,高中语文小说大单元教学的开展具有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的优势,在具体的操作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营造贴切的情境,让学生沉浸在具体的情境中完成一个又一个学习任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衔接性,而且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以群文激活思维,锻炼整合分析能力与传统的单篇文本教学模式相比,大单元教学内容的容量更大,有利于学生在一堂课上接触到不同的文本材料,便于他们体会文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在探究多篇文本内容的过程中逐步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对比、梳理和分析,从而使他们的文本整合和文本分析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
小说课外阅读教学设计
互动交流: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过程中,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 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师指导:教师需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 的指导和引导,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课堂讲解与互动问答
引导思考:在布置阅读 任务时,引导学生思考 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 、情节等方面,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鼓励交流:组织学生 进行读后感的交流和 讨论,让学生互相分 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 感悟,促进共同成长 。
05
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观察学生的发言情况,评估其思维活跃度和表达能力 观察学生的互动情况,评估其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观察学生的课堂纪律和专注度,评估其学习态度和自我管理能力 观察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小说课外阅读教学设 计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目录
CONTENTS
Part One
添加标题
Part Two
添加标题
Part Three
添加标题
Part Four
添加标题
Part Five
添加标题
Part Six
添加标题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对小 说的兴趣和好 奇心,培养良 好的阅读习惯。
情节发展:引导学生关注小说 情节的发展,理解情节与主题 之间的关系。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人物形象:通过分析小说中的 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人物 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内涵。
探索小说的解读与教学——《穷人》教学设计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探索小说的解读与教学———《穷人》教学设计张经暐(上海市青浦区东方中学,上海青浦201799)【课例主题与观察要点】课例主题:探索小说的解读与教学观察要点:1.关注小说特点,观察课文文体特点。
2.关注教学目标,观察重点难点落实。
3.关注课堂环节,观察师生互动启发。
4.关注深层解读,观察个性理解程度。
【文本解读与学情分析】《穷人》选自六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
本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夫妇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讴歌了桑娜夫妇的美好心灵和高尚品质,也表现了作者对贫苦大众的深切同情。
本班学生刚接触小说体裁,对文体知识及叙事策略知识储备较少。
因而在执教本文时,从小说人物、叙述视角等文体知识入手,引领学生梳理情节,分析她和丈夫做出收养的选择的难能可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叙事者与视角选择的用意,进一步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
【课时目标与环节贯通】课时目标:一、通过品读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的语句,把握桑娜及丈夫善良淳朴的形象特征。
(重点)二、了解底层人民的悲苦生活,比较叙述视角,体会作者对以桑娜等人为代表的贫苦但善良的大众的同情与赞美之情。
(难点)课堂环节:一、积累语言,学习生字词掌握课本后“读读写写”以及课下注释中的生字词。
二、整体感知,复述小说内容分别换桑娜、渔夫为叙事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复述小说的主要内容。
比较:两种复述在表达上的差异。
存疑:小说作者为何选择第三人称视角进行叙事?三、选点读析,分析人物矛盾心理1.桑娜的忐忑不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桑娜为什么会忐忑不安?作者对这个人物持怎样的感情?圈划文中人物描写的语句,并把理解写在旁边。
2.运用刚才分析的方法,尝试分析在贫穷的境遇中,渔夫和西蒙各自有何表现?作者对这两个人物持怎样的感情?四、深入研读,领会作者塑造人物的目的标题中的“穷人”指谁?以此为题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预设:穷人指桑娜、渔夫和西蒙所代表的下层劳苦大众,他们的生活极度贫困,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蕴含着作者对他们生活的同情和他们美好品行的赞颂。
求同存异,对比辨识——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例谈节选小说文本解读策略
622021.5•高中求同存异,对比辨识◆文本解读一部作品,要在整体与局部中来回穿梭,方能在循环中见树见林。
现实的阅读教学中,师生往往会对节选文本产生误读或偏读的情况。
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小说原文和教材节选文本进行比较,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探究教材节选部分的深层意蕴,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读懂到读深,从单一解读到多元解读,求同存异,对比辨识。
例如在执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笔者就采用比较阅读法进行了文本解读尝试。
一、从读者视角,对比原文和课文的叙述结构课前笔者布置了阅读任务:在阅读课文时,梳理出自己阅读的困惑与障碍,鼓励学生表达阅读时的思考。
学生阅读完课文以后,产生以下困惑:1.别里科夫与柯瓦连科的矛盾能否看成是小说情节必要的冲突?2.为什么别里科夫会因为自己的一个小小的过失而反应这么大?3.为什么要写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婚姻失败的剧情?4.怎样让这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套子里走出来?5.别里科夫的死值不值得怜悯?6.为什么作者说人人都怕别里科夫?他明明只是一个老师。
7.为什么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有很多?何为“装在套子里”?8.别里科夫为何形成了这样的性格?作者是讽刺这种人,还是讽刺当时的社会环境?9.别里科夫似乎不像是一个人,他是真实存在,还是作者使用了特殊创作手法?这些困惑是教学的起点和目标。
根据学生的困惑,笔者设计了学习目标:梳理情节,分析小说叙述特点;对比原文,揣摩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赏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探究别里科夫性格产生的深层原因,理解“套中人”形象的典型意义。
学生的困惑主要围绕别里科夫和自己、别里科夫和他人、别里科夫和社会的种种矛盾,这就需要学生看清小说的叙述结构,从更宽视角来认识别里科夫的言行举止。
在学习目标的任务驱动下,带着自己的阅读困惑,学生继续阅读原文,提炼出原文的梗概,发现小说原文是一个“套娃式”双层叙述结构:内部层面,布尔金作为叙述者向伊凡·伊凡尼奇讲述同事别里科夫的故事;外部层面,契诃夫作为叙述者讲述布尔金和伊凡·伊凡尼奇留宿乡村的故事。
情节视角下的小说教学策略——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
小说天地,魅力无限。
阅读小说既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又能获得思考力、审美力和创造力。
小说教学应聚焦核心素养的培育,尊重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以生为本,为学生量身设计语文实践活动,还应立足教材,把握小说特点,因文施教,让学生在小说情节中碰撞思想火花,在情感交流中获得成长启迪,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第十五课《我的叔叔于勒》具有内容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怎样教学才能用时少、效率高?笔者根据单元目标和课文目标,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梳理小说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尝试分析人物形象;结合自己的语文实践和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感受小说展示的人生经验,激发对社会和人生的思索,获得自我成长。
教学实践指向核心素养笔者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了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一)导入,引出情节(二)速读,梳理情节●情节之梳理(1)以菲利普的口吻来复述:盼、赞、遇、躲于勒。
(2)以于勒的口吻来复述:挥霍家财,被送海外;发了大财,众人期待;经营失败,成为穷人;真相大白,家人弃之。
(三)细读,品析情节●情节之线索(1)根据情节复述,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
明确: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时间顺序。
(2)根据情节复述,思考本文的线索。
明确:从菲利普夫妇的角度看是明线,从于勒的角度看为暗线;从双线并行到双线交织。
●情节之悬念(1)父亲为什么总要说“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那句永远不变的话?(2)在旅行途中,遇到一个长得很像于勒的水手,这个人是谁?明确:渲染氛围,使情节具有曲折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情节之巧合菲利普一家到哲尔赛岛去旅行,途中遇到了穷困潦倒的于勒,乱作一团。
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有何作用?明确: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提供展现人物性格的舞台。
●情节之张弛(1)当一家人盼望于勒回来,望眼欲穿时,作者却写一家人去旅行,还穿插了菲利普羡慕漂亮太太们吃牡蛎的细节,有什么作用?明确:使情节舒缓下来,为高潮蓄势。
小说解读与教学策略文档 (4)
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姜峰在西方,小说与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故事等一起被称为虚构作品( fiction ),就传统意义上说,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用散文(与诗的韵文相对而言)的形式讲述故事(叙事)。
小说是一种“集大成”的文体,它包含了诗歌的真挚和抒情,散文的洒脱和自由,戏剧的凝练和冲突……而它自身又具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环境设置典型的审美特色,再加上精妙的语言、独特的构思,小说具有了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
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心灵。
我们在鉴赏小说的时候,既要“走进去”,融入感情的体验;又要“跳出来”,进行理性的分析。
因此,中学语文中的小说教学就不仅是完成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
一篇小说的解读是否有终点?如何选用适当的设计才能实现小说课堂的有效教学?这些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
今天,我们从几个关键词入手,来探讨在新课标指导下小说教学应该关注的几个着力点。
人物与生活叙事总是与人有关的,小说总是要写人的活动、思想与情感的。
尽管有的小说写的对象是某类动物或妖魔鬼怪,这样的小说叙述对象仍然是拟人化的,仍然可以视为某种特殊类型的小说主人公。
小说中的人物并非真人,其生命是一种艺术生命,只存在于文学特殊的艺术空间之中。
作者往往是创造了一个关于真实的人的幻觉,这种人物的生命是作者用文字赋予的,作者通过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一种认识。
或许小说中的人物是有其原型的,但原型不能于小说中的人物相等同。
象《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我”就不能看成是鲁迅本人,这是作者讲故事的一种技巧,营造出一种仿佛亲身经历的氛围。
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塑造是小说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技艺。
作家往往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一种是通过直接描写的办法写出这个人物的外貌特点甚至是心理特点。
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在小说开头介绍鲁镇的咸亨酒店时的第一句话中就表述出来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一个落魄的穷书生形象用极少的语言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指向思维品质提高的小说类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指向思维品质提高的小说类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吴紫晶李雪小说常以片段的形式编入语文教材中,但这往往导致学生对原文不完整的解读、对人物形象断章取义的理解,2022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中提出“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单篇教学的局限。
可现如今的小说类整本书阅读,也有许多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活动设计陷入细枝末节,走向了繁难且远离小说核心的学习探究中,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二是课堂时间有限,高中的课内自由阅读时间是较少的,课外的时间也被其他学科所占据,难以给整本书阅读较为充分的时针对以上问题,一是要通过思维抓住“整”的主要矛盾。
“整本书阅读”的“整”具有完整、整体的意思, 既包括对全书脉络的通盘把握,也包括对全书内容的周延思考。
[1] “通盘”与“周延”两词意味着事物的全面性,但全面不是事无巨细地将所有内容全部囊括,而是需要在通篇了解的基础上,从不同维度出发,抓住整体的核心,而从纷繁复杂中抓住核心需要具备相应的思维品质。
二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效果相对最大化,中学生学业压力大,用于整本书阅读的探究时间是有限的,要整合教学设计,形成前后相承接的教学策略。
因此,本文以小说类整本书阅读中的《平凡的世界》为例,提出一些指向思维品质提高且前后相承接的教学策略。
、提供支架:发“整”中之“多”,促进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其特点有二: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能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而灵活地作“综合的分析"。
[2]小说类整本书阅读所选取的篇目大多是经典著作、具有影响力的小说,往往通过展示不同人物形象的不同侧面、变化发展来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起云涌,具有多维而富于变化的文本分析空间。
因此,在小说类整本书阅读中,应该牢牢抓住人物形象这条主线,从多维度切入,动态分析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与变化性,抓住“整”中之“多”,以促进思维的灵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姜峰在西方,小说与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故事等一起被称为虚构作品( fiction ),就传统意义上说,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用散文(与诗的韵文相对而言)的形式讲述故事(叙事)。
小说是一种“集大成”的文体,它包含了诗歌的真挚和抒情,散文的洒脱和自由,戏剧的凝练和冲突……而它自身又具有故事情节生动曲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环境设置典型的审美特色,再加上精妙的语言、独特的构思,小说具有了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
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心灵。
我们在鉴赏小说的时候,既要“走进去”,融入感情的体验;又要“跳出来”,进行理性的分析。
因此,中学语文中的小说教学就不仅是完成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
一篇小说的解读是否有终点?如何选用适当的设计才能实现小说课堂的有效教学?这些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
今天,我们从几个关键词入手,来探讨在新课标指导下小说教学应该关注的几个着力点。
人物与生活叙事总是与人有关的,小说总是要写人的活动、思想与情感的。
尽管有的小说写的对象是某类动物或妖魔鬼怪,这样的小说叙述对象仍然是拟人化的,仍然可以视为某种特殊类型的小说主人公。
小说中的人物并非真人,其生命是一种艺术生命,只存在于文学特殊的艺术空间之中。
作者往往是创造了一个关于真实的人的幻觉,这种人物的生命是作者用文字赋予的,作者通过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一种认识。
或许小说中的人物是有其原型的,但原型不能于小说中的人物相等同。
象《孔乙己》中的小伙计“我”就不能看成是鲁迅本人,这是作者讲故事的一种技巧,营造出一种仿佛亲身经历的氛围。
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塑造是小说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技艺。
作家往往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一种是通过直接描写的办法写出这个人物的外貌特点甚至是心理特点。
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的独特性在小说开头介绍鲁镇的咸亨酒店时的第一句话中就表述出来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一个落魄的穷书生形象用极少的语言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取名字这样的事情在小说创作中也是很有讲究的,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很有帮助。
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名字正蕴含着他生活和性格的某种特点,阿 Q 的无名与无姓其实是他在未庄这个世界上一种存在状态的反映。
言谈举止是塑造人物形象很有力的技巧,通过精心选择的字词句表达出来,以表现出这个人物内在的性格。
“窃书不算偷”、“多乎哉?不多也”这两句话几乎就是孔乙己的代表,表现出的是这落魄穷书生的略显可笑的心理和他对“之乎者也”的近乎本能的迷恋。
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事件,一个事件往往是小说中基本的一个叙述单位。
小说就由这些叙述单位构成完整的故事,并在故事中安排人物的活动。
《孔乙己》这篇小说的故事梗概就由八个事件构成。
小说中的一系列事件就构成情节。
关于小说的情节,有多种不同的含义。
一种含义是情节指对一系列事件的艺术性安排,它关涉到小说叙事中的艺术技巧。
相同的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安排,《孔乙己》中的八个事件都是围绕着“我”的所见所闻来编排的,真正要描写的主人公却是孔乙己。
另一种含义是情节也可以理解是按照艺术家选择的特定的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英国作家福斯特曾对“故事”与“情节”作了这样的比较:“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伤心而死”是情节。
两者的不同就在于前者的两个事件之间是没有逻辑的,而后者的两个事件之间有了“伤心而死”这一特定的带有情感评价的逻辑。
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的编排方式基本上有两种:或按内容散见于各专题性的单元中,或按文体构建完整的小说单元。
教材有不同的编排目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情,这些都会影响具体课文课堂学习目标的制定。
但是作为小说这一固定的文体,在教学上应该有共同之处,那就是连接小说和生活的联系。
小说是写人的,写人的遭遇和命运,心理和情感,写人的生存状态,而这个人的经历、情感、性格和命运都是与时代和社会紧密相连的。
也就是说小说通过塑造人物达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
那小说又是如何塑造人物的呢?是借助于情节和描写。
我们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各种描写的手法,品味小说的语言,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性,而认识了小说中的一个人,实际上就是认识了生活中的一类人;读懂了小说中的一个情节,就是看懂了社会的一个侧面。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至九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各版本的教材编写者在小说单元的概说中纷纷通过文字向我们传达着这样一种理念:小说教学应该以人物为中心,借助人物形象去了解生活,探寻生活的本质。
从社会历史视角对人物进行分析是必要的 , 因为文学在本源上就具有社会性的特征 , 它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产生 , 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的情貌和精神。
文学作品与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 , 作品中反映的政治、经济、伦理、心理等都属于社会的范畴 , 都在社会历史的审视范围之内。
一种视角就是一种感受和分析作品意蕴的方法 , 同时也是一种规范和局限。
因此不能满足于一种视角、一种方法的运用 , 而应该多侧面 , 多纬度地分析出作品的更丰富的意蕴来。
现代解释学、接受美学理论告诉我们 ,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一个由三种地位应该是完全相同的文学活动的主体或对象——作者、文本、读者——构成的对话体系。
因此 , 除了社会历史视角 , 还可以从文化视角、心理视角、人类学视角等等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把握。
比如从文化视角看孔乙己 , 这个人物就不仅表现出对封建制度的批判意蕴 , 而且表现了对整个封建文化的批判意蕴。
不仅批判了旧文化 , 而且具有新文化的启蒙意义。
茅盾说“鲁迅写此文时 , 文化上的反动势力极为猖狂 , 但鲁迅不取那时当权有势的文化反动派作为典型 , 这又表现了鲁迅对于当时反动派的蔑视——预知其必无前途 , 并为他们的前途勾画出一张嘴脸 , 即孔乙己”。
叶圣陶作为一个教育改革家 , 他以其职业的敏感认识到这篇小说抨击旧式教育的意蕴。
他说 , 《孔乙己》是在“表现旧式教育的不易发展人的才能、潦倒的读书人的失意和姿态”。
而作者鲁迅则以其人道主义启蒙思想家的特有内涵从中见出了呼唤人间温暖的意蕴,《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人的凉薄”。
中学教材中的《百合花》 , 如果变换一下观照作品的角度,也可以领略到另一种意蕴。
在《百合花》特有的描绘人生的氛围中,随着“借被”冲突的巧妙淡化,随着小通讯员和新媳妇如姐弟般的相知,除了军民关系,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还感到这是人生两个相近的阶段在靠拢和衔接。
“借被”成了一个契机,而纯净、挚爱、憧憬、甜美是它们共同的特点,不妨将之合称为人生的早期阶段。
小说后半部分面对小通讯员的死,新媳妇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惊愕、悲痛、压抑、悔疚、愤恨这一系列有层次的情绪发展背后,我们看见了新媳妇的心理历程。
在小说最后,新媳妇一反常态,近似粗暴地“劈手夺过被子”给小通讯员盖上的时候,不得不承认正是经过这一层层的变化发展,新媳妇不再是那个尽咬着嘴唇笑的沉浸在爱情之中的美神了。
战争给了她磨难,她在磨难中成长了,进入了人生的成熟阶段。
小说就这样,通过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性格相近的人物的互补,使我们感到人生的成长,人从竹林走向爱情,走向战火,在愈来愈不轻松的生活中,在欢笑和眼泪、希望和憾悔、挚爱和忿恨中,由早期阶段向成熟阶段的成长。
据此,完全有理由认为,《百合花》除了前面所述的“时政习俗”意蕴和超越“时政习俗”意蕴之上的歌颂人与人之间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情谊之外,还存在另一层次的意蕴,即,人生的成长。
它创作于 1958 年,放到那个时代看,属于最佳短篇小说。
它写“儿女情、身边事”,与当时塑造英雄人物的主流文学思想既“合群”(否则这篇作品发表不了)又“疏离”(因为她痛感文艺界动辄搞大批判,人际关系很冷漠。
通过回顾战争年代人际关系,由此获得暖暖的慰藉),后来作家也因此遭受批判。
叙事与真实生活中很多讲故事的人喜欢用这样的话开头:“在我生活的那个地方”,这是典型的想在故事中营造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的例子。
许多小说也故意营造这种真实的生活场景,甚至直接说明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点。
在历史小说中,人物甚至也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
不管是一般读者,还是专业的批评家,一般而言,面对一篇说明了真实的场景与年代的小说,人们很难不去将小说与现实联系起来。
熟悉鲁迅生平的人都可以从鲁迅的小说中找到他的故乡浙江绍兴这一城市与周围的城镇,他的许多小说发生的地点都名为 S 城。
拿《孔乙己》里写的鲁镇来说,喝的黄酒、吃的盐煮笋、茴香豆都很容易使人想到绍兴附近一个真实的镇。
其实,准确地讲,这种联想对理解小说的艺术性没有太大的帮助。
从绍兴现今的咸亨酒店那每日骆绎不绝的旅游者可看出,小说的读者乐于在现实中发现小说人物曾经生活过的场景。
这也是小说阅读的一种乐趣。
在现实生活中到达小说描写的环境一游,或者干脆认识小说作者描写的小说主人公的模型,对一般读者而言,是件有吸引力的事。
正因为如此,鲁迅和沈从文用自己小说的水乡世界和湘西世界,甚至为故乡的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确实,小说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和现实之间似真非真的关系。
叙事文的真实性在西方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术语来加以表述,即再现(摹仿)。
再现与希腊人古老的艺术理论——艺术摹仿现实——一脉相承,是西方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文艺理论。
“再现”考察的不是故事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所应有的真实性的对应关系,而是故事内在的逻辑。
如果有人告诉你,一只猴子翻一个跟斗就能有十万八千里之远,你肯定是不相信的。
但是,如果你仔细阅读《西游记》,你就会信服这种奇迹在这部小说中还不算什么,而且你觉得这种描述在整部小说中是真实的。
艺术对现实的再现不可能是按照它本来的样子进行的。
认识到这一点,也并不意味着艺术与现实无关。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时代的作家在各自的小说中“再现”的现实是迥然有异的。
因此,叙事作为艺术,又总是与虚构、想象等人类的艺术行为有关,它的人物、事件、情节与场景总是被塑造与想象出来的。
我们并不怀疑一个当代的小说家能够写一本关于唐代的人的小说,也没有理由怀疑一个 20 世纪 70 年代出生的小说家能够写关于二战的小说。
在一些小说中,象历史小说,甚至金庸的武侠小说,作家确实提供了许多真实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现实存在过的场景、事件和人物,但是,小说中真实的信息,并不象一本历史书中的信息,至少,它是次要的。
这恰如我们不能把《三国演义》看成是真实的历史,不能把《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看成是历史中的曹操一样。
1 、从叙事学的角度打开小说教学的新视窗。
小说是叙事的艺术 , 它的本质特征是“叙述与虚构”。
有了“叙述与虚构”的意识,我们就会跳出小说的故事层面,进而关注到小说的叙述层面,关注小说中的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结构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