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教案—第1周第6课时
最新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 第6课时 圆的周长(练习课)》精品教案
第6课时圆的周长(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页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
2.能运用圆周长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周长与半径、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圆周长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圆片、圆规、PPT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的概念,圆的半径、直径、周长之间的关系,熟记r=d÷2,d=2r,C=2πr,C=πd等公式。
2.能运用圆的周长公式正确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不足之处] 复习时应该形成网络图或树形图。
[再教设计] 复习时先形成网络图,知道直径、半径、周长之间的关系。
学习小提示: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同学们,科学的殿堂美不胜收,只要你们“以勤为径”认真学习,我相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一个人学习的好坏取决于他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加油吧,孩子们!。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共12篇)
初中数学教案设计〔共12篇〕篇1:初中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络。
4、掌握直线的平移法那么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根底知识纯熟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初步构建比拟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平移法那么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一次函数:一般地,假设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络:(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平行的一条直线。
根底训练:1、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3)的函数解析式为:2、直线y=—2X—2不经过第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假如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间隔是:4、正比例函数 y =(3k—1)x,,假设y随x的增大而增大,那么k是:5、过点(0,2)且与直线y=3x平行的直线是:6、假设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y2,那么m的取值范围是:7、假设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那么x= 时,y = —4。
8、直线y=— 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那么b的值为。
9、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
(1)求线段AB的长。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6课时161718减几(2)|西师大版(2022秋)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第6课时16171 8减几(2)|西师大版(2022秋)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奇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存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如此,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锤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看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成效。
第6课时16,17,18减几(2)观看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打算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明白得的观看内容。
随机观看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味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小孩一边观看,一边提问,爱好专门浓。
我提供的观看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亮,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看,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看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关心幼儿学习正确的观看方法,即按顺序观看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重点观看,观看与说话相结合,在观看中积存词汇,明白得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看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模样的,有的小孩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小孩说“乌云跑得飞速。
”我加以确信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确实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如何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看,让幼儿把握“倾盆大雨”那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看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如此抓住特点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看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体会联系起来,在进展想象力中进展语言。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勾股定理》全章教学案
第一章勾股定理经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探索过程,了解勾股定理的各种探究方法及其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实例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与应用,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一、本单元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1.经历由情境引出问题,探索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再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2.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掌握勾股定理,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相关问题.3.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会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4.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5.感受数学文化的价值和中国传统数学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与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二、教材分析实际生活中,有不少问题的解决都涉及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勾股定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是本章所体现的主要思想.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它是数形结合的典范,可以解决许多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它是直角三角形特有的性质,是初中数学内容的重点之一.本章的重点是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难点是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本章主要有如下特点:1.在呈现方式上,突出实践性与研究性.例如,证明勾股定理是通过问题引出的.2.突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与过程.勾股定理的应用尽量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3.对实际问题的选取,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注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注意系统训练的科学性,减少操作性习题,增加探索性问题的比重.【重点】1.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会运用它判定直角三角形.【难点】1.利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2.理解定理、逆定理的关系.3.勾股定理的应用.1.注重使学生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等活动过程.教材安排了探索勾股定理、验证勾股定理、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等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参与这些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获得结论,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2.注重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体会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让学生体会这种应用,如利用勾股定理求出一些立体图形表面最短路程,进行各种距离的测量,利用结绳的方法得到直角等.教师还可以创设其他现实情境或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有关问题,进一步展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3.介绍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体现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及应用的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很多古文明都独立地发现了勾股定理,中国也是最早认识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古希腊在勾股定理的应用中发现了无理数,进而引发了数学史上第一次关于数学基础的危机,有关勾股定理的历史材料十分丰富,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相关资料,还可以再呈现一些历史资料,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有关书籍、网络上收集并了解更多的历史资料,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4.注意数形结合、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勾股定理的探索与验证活动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等.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渗透并揭示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教师应鼓励学生由代数表示联想到有关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联想到有关代数表示,从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认识数学的内在联系.1探索勾股定理2课时2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吗1课时3勾股定理的应用1课时回顾与思考1课时1探索勾股定理1.知道勾股定理的由来,初步理解割补拼接的面积证法.2.掌握勾股定理,通过动手操作利用等积法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想象能力以及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1.通过观察、猜想、拼图、证明等操作,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2.介绍“赵爽弦图”,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数学激情及爱国情感.【重点】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关系.第课时1.经历用测量法和数格子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会解决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另一边的问题.1.经历“测量—猜想—归纳—验证”等一系列过程,体会数学定理发现的过程.2.在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等过程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3.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由特殊到一般及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通过让学生参加探索与创造,获得参加数学活动成功的经验.【重点】勾股定理的探索及应用.【难点】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教师准备】分发给学生打印的方格纸.【学生准备】有刻度的直尺.导入一:展示教材P2开头的情境.如图所示,从电线杆离地面8 m处向地面拉一条钢索,如果这条钢索在地面的固定点距离电线杆底部6 m,那么需要多长的钢索?事实上,古人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的平方存在一个特殊关系,学完了这节课,我们就会很容易地求出钢索的长度.[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二:如图所示,强大的台风使得一个旗杆在离地面9米处折断倒下,旗杆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12米处.旗杆折断之前有多高?【师生活动】在直角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确定了,第三条边确定吗?为什么?在直角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确定了,第三条边也就随之确定,三边之间存在着一种特定的数量关系.事实上,古人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的平方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过渡语]古代人已经认识到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平方关系,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大家一起来探究下吧.思路一【学生活动】1.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直角边长分别为3 cm和4 cm,测量一下斜边长是多少.2.画一个直角边长分别是6 cm和8 cm的直角三角形,测量一下斜边长是多少.3.画一个直角边长分别是5 cm和12 cm的直角三角形,测量一下斜边长是多少.【问题】你能观察出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吗?[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感知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存在特殊的关系,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思路二任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测量三条边长,把长度标在图形中,计算三边的平方,把结果填在表格中.直角三角形直角边长直角边长斜边长123【师生活动】师:观察表格,有什么发现?生1:a2+b2=c2.生2:两直角边的平方和很接近斜边的平方.师:很精确,他用了很接近这个词,非常棒!有哪些数据得到了a2+b2=c2?生:3,4,5;6,8,10;2,1.5,2.5;5,12,13……师:哪些数据没得到a2+b2=c2?生:2,4,4.5;5,8,9.5;2.4,4.8,9.3……师:怎样验证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平方关系呢?二、验证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度存在的特殊关系,用数格子的方法探索勾股定理[过渡语]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只是通过测量和计算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存在的特殊关系,那么我们怎样去验证呢?已知两条直角边能不能求出斜边呢?思路一展示教材P2图1 - 2部分图.探索问题:(1)这个三角形是什么样的三角形?(2)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平方分别是多少?它们满足怎样的数量关系?(学生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可以得出S A+S B=S C)[设计意图]通过三个正方形面积的关系,得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思路二展示教材P2图1 - 2,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平方分别是多少,它们满足上面所猜想的数量关系吗?你是如何计算的?【师生活动】师:在这幅图中,边长的平方是如何刻画的?我们的猜想如何实现?生:用正方形A,B,C刻画的,就是证A+B=C.师:再准确点说呢?生:是用三个正方形A,B,C的面积刻画的,就是证明正方形A的面积加上正方形B的面积等于正方形C 的面积.师:请同学们快速算一算正方形A,B,C的面积.(学生交流面积C的求法,教师巡视点评)生:A的面积是9,B的面积也是9,C的面积是18.师:你用什么方法得到正方形C的面积为18个单位面积?生1:我先数整个格子有12个,两个三角形格子拼成一个正方形格子,能凑6个,一共是18个.生2:把正方形对折,得到两个三角形.(学生板演,并列式计算)生3: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学生板演,口述面积求法)师:方法不错,你们很善于动脑筋,我们用数格子、分割图形的方法得到C的面积,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到吗?生:在正方形C的外侧画一个大正方形,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4个三角形的面积.(学生板演,口述面积求法)师:很好,他采用了补形的方法计算面积,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生1:S A+S B=S C.生2:a2+b2=c2.师:我们看到上面的三角形具有特殊性,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一般三角形能验证吗?2.探索边长为3,4,5的直角三角形的情况.展示教材P2图1 - 3部分图.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关系?你是如何计算的?【问题】(1)正方形A的面积是多少个方格?正方形B的面积是多少个方格?(2)怎样求出正方形C的面积是多少个方格?(3)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如何求正方形的面积,找到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提示】在正方形C的四周再补上三个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变成一个新的大正方形.【拓展】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1.6个单位长度和2.4个单位长度,上面所猜想的数量关系还成立吗?说明你的理由.学生思考、交流,教师请学生口答,并板书,指出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勾股定理.【学生总结】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思考](1)运用此定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2)公式a2+b2=c2有哪些变形公式?(3)由(2)知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条边,就可以利用求出.[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环节,进一步加深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知识拓展]1.由勾股定理的基本形式a2+b2=c2可以得到一些变形关系式,如a2=c2-b2=(c+b)(c-b);b2=c2-a2=(c+a)(c-a).2.在钝角三角形中,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a,b,c,若c为最大边长,则有a2+b2<c2,在锐角三角形中,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a,b,c,若c为最大边长,则有a2+b2>c2.1.勾股定理的由来.2.勾股定理的探索方法:测量法和数格子法.3.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1.直角三角形ABC的两直角边BC=12,AC=16,则ΔABC的斜边AB的长是()A.20B.10C.9.6D.8解析:BC2=122=144,AC2=162=256,AB2=AC2+BC2=400=202.故选A.2.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是6和8,则周长与最短边长的比是()A.7∶1B.4∶1C.25∶7D.31∶7解析: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斜边的长为10.故选B.3.(2015·温州模拟)如图所示,在ΔABC中,AB=AC,AD是ΔABC的角平分线,若BC=10,AD=12,则AC=.解析: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判断出ΔADC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的长为13.故填13.4.如图所示,在RtΔABC中,∠ACB=90°,AB=10,分别以AC,BC为直径作半圆,面积分别记为S1,S2,则S1+S2的值等于.解析:根据半圆面积公式结合勾股定理,知S1+S2等于以斜边为直径的半圆的面积.所以S1+S2=πAB2=12.5π.故填12.5π.第1课时1.概念: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表示法:如果用a,b和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a2+b2=c2.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3页随堂练习第1,2题.【选做题】教材第4页习题1.1第2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在RtΔABC中,AB=6,BC=10,∠A=90°,则AC=.2.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5,12,则此三角形的周长为,面积为.3.(2014·凉山中考)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4,则第三边长为.4.如果梯子的底端离建筑物9米,那么15米长的梯子可以到达建筑物的高度是.【能力提升】5.如图所示,在正方形网格中,ΔABC的三边长a,b,c的大小关系是()A.a<b<cB.c<a<bC.c<b<aD.b<a<c6.如图所示,在一个由4×4个小正方形组成的正方形网格中,以EF为边的小正方形与正方形ABCD的面积比是.7.如图所示,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为.8.如图所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中,字母A所在的正方形的面积是.9.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飞机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头顶正上方4000米处,过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10.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 m,宽2.2 m的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11.在ΔABC中,AB=25,AC=30,BC边上的高AD=24,求BC的长.【拓展探究】12.如图所示,在RtΔABC中,∠ACB=90°,AC=3,BC=4,以点A为圆心,AC长为半径画弧,交AB于点D,则BD=.13.如图所示,一个机器人从O点出发,向正东方向走3米到A1点,再向正北方向走6米到达A2点,再向正西方向走9米到达A3点,…,按此规律走下去,当机器人走到A6点时,离O点的距离是.【答案与解析】1.8(解析:AC2=BC2-AB2=64.)2.3030(解析:由题意得此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13.)3.5或4.12米5.D(解析:两个正数比较大小,可以按照下面的方法进行:如果a>0,b>0,并且a2>b2,那么a>b.可以设每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在直角三角形BDC中,根据勾股定理可以求出a2=10,同理可以求出b2=5,c2=13,因为a>0,b>0,c>0,且b2<a2<c2,所以b<a<c.)6.5∶8(解析:可以设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正方形ABCD的面积就是4×4=16,斜放的小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直角三角形DEF的斜边长,另外两条直角边长分别是1和3,根据勾股定理可以求出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0.所以以EF为边的小正方形与正方形ABCD的面积比是10∶16=5∶8.)7.64 cm2(解析:设阴影部分的边长为x,则它的面积为x2=172-152=64(cm2).)8.7(解析: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勾股定理,知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由勾股定理可知A=16-9=7.故A的面积为7.)9.解:根据题意可以先画出符合题意的图形.如图所示,在ΔABC中,∠C=90°,AC=4000米,AB=5000米,欲求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就要知道飞机在20秒的时间里飞行的路程,即图中的CB长,由于RtΔABC的斜边AB=5000米=5千米,AC=4000米=4千米,由勾股定理得BC2=AB2-AC2,即BC=3千米.飞机20秒飞行3千米,那么它1小时飞行的距离为×3=540(千米).答:飞机每小时飞行540千米.10.解:连接AC,在RtΔABC中,根据勾股定理得AC2=AB2+BC2=12+22=5.又因为2.22=4.84<5.所以AC>木板的宽,所以木板可以从门框内通过.11.解:在RtΔABD中,由勾股定理得BD2=AB2-AD2=252-242=49,所以BD=7.在RtΔADC中,由勾股定理得CD2=AC2-AD2=302-242=324,所以CD=18.所以BC=BD+DC=7+18=25.12.2(解析:∵在RtΔABC中,AC=3,BC=4,∴AB=5,∵以点A为圆心,AC长为半径画弧,交AB于点D,∴AD=AC,∴AD=3,∴BD=AB-AD=5-3=2.)13.15(解析:解此题时要求出A1A2,A2A3,A3A4,A4A5,A5A6等各线段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解.)从本节课教案的思路设计看,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参与探索活动的积极性.课前的导入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唤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在探求直角三角形三边平方关系时,遵循了发现问题、证实问题到推导问题的认识过程.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过多,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尝试.比如在利用教材第2页下面的两幅图的时候,要求学生选取与教材一致的数据.在这里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选取数据.在总结勾股定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勾股定理的数学表达式.在利用教材给出的示例进行勾股定理结论探索的时候,一定要立足于“面积相等”这个探究的立足点,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找准探索活动的方向.随堂练习(教材第3页)1.解:字母A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225+400=625,字母B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225-81=144.2.解:不同意他的想法,因为29 in的电视机是指屏幕长方形的对角线长为29 in,由屏幕的长为58 cm,宽为46 cm,可知屏幕的对角线长的平方=,所以对角线长≈29 in.习题1.1(教材第4页)1.解:①x2=62+82=100,x=10.②y2=132-52=144,y=12.2.解:172-152=64,所以另一条直角边长为8 cm.面积为×8×15=60(cm2).3.解: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现给出4种方案:如图所示,设①的面积为g,③的面积为e,④的面积为f,⑦的面积为a,⑨的面积为b,⑧的面积为d,⑩的面积为c,则(1)a+b+c+d=g,(2)a+b+f=g,(3)e+c+d=g,(4)e+f=g.4.解:过C点作CD⊥AB于D,因为CA=CB=5 cm,所以AD=BD=AB=3 cm.在RtΔADC中,CD2=AC2-AD2,所以CD=4 cm,所以SΔABC=AB·CD=×6×4=12(cm2).(2014·淮安中考)如左下图所示,在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点A,B都是格点,则线段AB的长度为()A.5B.6C.7D.25〔解析〕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格点三角形中勾股定理的应用,建立格点三角形.如图所示,利用勾股定理求解AB的长度即可.由图可知AC=4,BC=3,则由勾股定理得AB=5.故选A.如图所示,直线l上有三个正方形a,b,c,若a,c的面积分别为3和4,则b的面积为.〔解析〕∵∠ACB+∠ECD=90°,∠DEC+∠ECD=90°,∴∠ACB=∠DEC.∵∠ABC=∠CDE,AC=CE,∴ΔABC ≌ΔCDE,∴BC=DE.根据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b的面积=a的面积+c的面积,∴b的面积=3+4=7.故填7.第课时1.掌握勾股定理,理解和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2.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大胆探索,不怕失败的精神.【重点】经历勾股定理的验证过程,能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难点】用拼图法验证勾股定理.【教师准备】教材图1 - 4,1 - 5,1 - 6,1 - 7的图片.【学生准备】4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纸片.导入一:【提问】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怎样的关系?在研究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们是通过测量、数格子的方法发现了勾股定理,那么,我们怎样用科学的方法去证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呢?请跟我一起去探索吧! 导入二:上节课我们用什么方法探索发现了勾股定理?学生思考(测量、数格子).[过渡语]一样的科学结论,可能会有很多的证明方式,人们对勾股定理的验证,就给出了多种的证明方式,我们也一起来尝试下吧.思路一【师生活动】师:投影教材P4图1 - 4,分别以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为边长向外作正方形,你能利用这个图说明勾股定理的正确性吗?你是如何做的?与同伴进行交流.生:割补法进行验证.师:出示教材P5图1 - 5和图1 - 6,想一想:小明是怎样对大正方形进行割补的?生:讨论交流.师总结:图1 - 5是在大正方形的四周补上四个边长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图1 - 6是把大正方形分割成四个边长为a,b,c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图1 - 5采用的是“补”的方法,而图1 - 6采用的是“割”的方法,请同学们将所有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用a,b,c的关系式表示出来.(1)动笔操作,独立完成.师:图1 - 5中正方形ABCD的面积是多少?你们有哪些方法求?与同伴进行交流.(2)分组讨论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生:得出(a+b)2,4×ab+c2两种方法.(3)板书学生讨论的结果.【提问】你能利用图1 - 5验证勾股定理吗?生:根据刚才讨论的情况列出等式进行化简.师:化简之后能得到勾股定理吗?生:得到a2+b2=c2,即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验证了勾股定理.师:你能用图1 - 6也证明一下勾股定理吗?独立完成.师:(强调)割补法是几何证明中常用的方法,要注意这种方法的运用.思路二教师出示教材图1 - 4及“做一做”,让学生观察图1 - 5和图1 - 6.【提问】小明是怎样拼的?你来试一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拼图尝试,同伴之间讨论、争辩、互相启发,将拼好的图形画下来)【思考】“做一做”的三个问题.教师讲评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二、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思路一出示教材P5例题,教师分析并抽象出几何图形.【问题】(1)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AB2=AC2+BC2?(2)要想求敌方汽车的速度,应先求什么?你能利用勾股定理完成这道题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板演)出示教材P8图1 - 8.【提问】判断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a2+b2=c2.(学生以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分别计算出每个正方形的面积.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可以合作完成)思路二我方侦察员小王在距离东西向公路400 m处侦察,发现一辆敌方汽车在公路上疾驶.他赶紧拿出红外测距仪,测得汽车与他相距400 m,10 s后,汽车与他相距500 m,你能帮小王计算敌方汽车的速度吗?〔解析〕根据题意,可以画出右图,其中点A表示小王所在位置,点C,点B表示两个时刻敌方汽车的位置.由于小王距离公路400 m,因此∠C是直角,这样就可以由勾股定理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解:由勾股定理,可以得到AB2=BC2+AC2,也就是5002=BC2+4002,所以BC=300.敌方汽车10 s行驶了300 m,那么它1 h行驶的距离为300×6×60=108000(m),即它行驶的速度为108 km/h.[知识拓展]利用面积相等来验证勾股定理,关键是利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图形的面积,一要注意部分面积和等于整体面积的思想,二要注意拼接时要做到不重不漏.曾任美国总统的伽菲尔德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发表了他提出的一个勾股定理证明,如图所示,这就是他拼出的图形.它的面积有两种表示方法,既可以表示为(a+b)(a+b),又可以表示为(2ab+c2),所以可得(a+b)(a+b)=(2ab+c2),化简可得a2+b2=c2.1.勾股定理的验证方法2.在实际问题中,首先要找到直角三角形,然后再应用勾股定理解题.1.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证明勾股定理的是 ()解析:A,B,C都可以利用图形面积得出a,b,c的关系,即可证明勾股定理,故A,B,C选项不符合题意;D,不能利用图形面积证明勾股定理,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2.用四个边长均为a,b,c的直角三角板,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c2=a2+b2B.c2=a2+2ab+b2C.c2=a2-2ab+b2D.c2=(a+b)2解析:由题意得到四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板围成的四边形为正方形,其边长为c,里面的小四边形也为正方形,边长为b-a,则有c2=ab×4+(b-a)2,整理得c2=a2+b2.故选A.3.如图所示,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另一种方法计算大正方形的面积是,两种结果相等,推得勾股定理是.解析:如图所示,大正方形的面积是(a+b)2,另一种计算方法是4×ab+c2,即(a+b)2=4×ab+c2,化简得a2+b2=c2.答案:(a+b)24×ab+c2a2+b2=c24.操作:剪若干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分别记为a,b,c(如图(1)所示),分别用4张这样的直角三角形纸片拼成如图(2)(3)所示的形状,图(2)中的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S2,S3与图(3)中小正方形的面积S1有什么关系?你能得到a,b,c之间有什么关系?解析:根据已知图形的形状得出面积关系,进一步证明勾股定理即可求解.解:分别用4张直角三角形纸片,拼成如图(2)(3)所示的形状,观察图(2)(3)可发现,图(2)中的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图(3)中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即S2+S3=S1,这个结论用关系式可表示为a2+b2=c2.第2课时1.勾股定理的验证.2.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6页随堂练习.【选做题】教材第7页习题1.2第3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圆方图》是由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与中间的一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一个大正方形(如图所示).如果大正方形的面积是13,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那么(a-b)2的值是()。
八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案(6)
五总复习第七十七课时教学目的:复习统计的有关知识。
教学内容:总复习第1、2题和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复习:1.统计表:2.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复习题:1.下面是鸿雁电视机厂1997年第二季度的产量统计表。
想一想,怎样算出表中空缺的数据。
鸿雁电视机厂1997年第二季度产量统计表1997年7月制把你的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看看你的计算结果对不对。
2.某市棉纺厂一厂、二厂工业产值统计表1992年-1996年1997年5月制(1)根据上面的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
(2)想一想,你认为哪个厂搞得好?为什么?作业: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第七十八课时教学目的:复习圆柱和圆锥教学内容:总复习第3、4题和练习二十四的3—7题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复习:1.圆柱:有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表面积=2底面积+侧面积底面积=∏r2侧面积=∏dh体积=∏r2 h圆锥:有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
体积:1/3∏r2 h复习题3. 填空。
(1)圆柱有()个面,上、下两个平面叫做()。
另一个曲面叫做()。
(2)圆锥有()个面,它的底面是一个(),它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
(3)圆柱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宽等于圆柱的()。
4. 填表。
作业:练习二十四的3—7题第七十九课时教学目的:复习比例的有关知识。
教学内容:总复习第5—9题和练习二十四的8—11题。
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复习:比例:表示两比个相等的式子。
比例的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复习题:5. 举例说明什么叫做比例?并说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6. 举例说明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7. 解比例。
6:3=16:X 1/3:1/4=8:X8. 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尺。
9. 结合“路程=速度×时间”中每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说一说,哪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哪两种量成反比例。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北师大版
【导语】编订教学计划是⼀项教育科学研究⼯作。
由有关的科学家、教育实际⼯作者、教育理论⼯作者和教育⾏政⼲部共同研究编订教学计划,将会提⾼其理论性和实践性。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初⼆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北师⼤版》,供⼤家查阅。
【篇⼀】初⼆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北师⼤版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学校呈现出⼀派⽣机勃勃的新⾯貌。
为了搞好本期⼯作,制定如下教学⼯作计划: ⼀、指导思想: 新学期⾥,本⼈将积极接受学校分配给⾃⼰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以强烈的事业⼼和责任感投⼊⼯作。
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作任劳任怨,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全⾯提⾼教育质量,保持严谨的⼯作态度,⼯作兢兢业业,⼀丝不苟。
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注意培养学⽣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健康的思想。
⼆、素质教育: 我注重推⾏素质教育,坚决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在⾏动上。
关⼼爱护全体学⽣,尊重学⽣的⼈格,平等、公正对待学⽣。
对学⽣严格要求,耐⼼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保护学⽣合法权益,促进学⽣全⾯、主动、健康发展。
教案是⽼师讲课的依据,教案中不仅写明教学要求和教学⽬的,也写清能⼒训练的内容、要求、⽬的及教学措施等,不仅体现教学⼤纲的要求,也保证将⼤纲要求落实到实处。
这样做就能使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成为⼀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避免了盲⽬性,随意性,增强了计划性。
在编写教案时注意选择教育的⽅法和时机,达到既给学⽣传授知识,⼜开发学⽣思维能⼒,促进学⽣全⾯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所学内容,使学⽣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吸取其它⽅⾯的“营养”,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知识⾯,培养实事求是和刻苦学习的科学态度。
三、教研⼯作: 我将积极参加教学研究⼯作,不断对教法进⾏探索和研究。
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中的威信,关⼼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明校风。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1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二、重点、难点1.重点: 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2.难点: 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学难点是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习分数的通分、约分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导出通分、约分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将分式变形.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四、课堂引入1.请同学们考虑:与相等吗? 与相等吗?为什么?2.说出与之间变形的过程,与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五、例题讲解P7例2.填空:[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P11例3.约分:[分析] 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P11例4.通分:[分析] 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补充)例5.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
初二数学教案—第1周第4课时
a · b = ab .(a≥0,b≥0)
程
例 1.计算
(1) 5 × 7
(2) 1 × 9 (3) 9 × 27 (4) 1 × 6
3
2
分析:直接利用 a · b = ab (a≥0,b≥0)计算即可.
解:(1) 5 × 7 = 35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1.填空
(1) 4 × 9 =_______, 4 9 =______;
问题补充(个性设计)
(2) 16 × 25 =_______, 16 25 =________.
(3) 100 × 36 =________, 100 36 =_______.
导 参考上面的结果,用“>、<或=”填空.
4 × 9 _____ 4 9 , 16 × 25 _____ 16 25 ,
100 × 36 ________ 100 36
学 老师点评(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错误)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让 3、4 个同学上台总结规律. 老师点评:(1)被开方数都是正数; (2)两个二次根式的乘除等于一个二次根式,•并且把这两个二次根式中的数相乘,
(2) 1 × 9 = 1 9 = 3
3
3
(3) 9 × 27 = 9 27 92 3 =9 3
(4) 1 × 6 = 1 6 = 3
2
2
例 2.计算
导 (1) 2 2 3 3
(2) a a3
学 (3) 2 27 36
(4) 3 1 3 1
过
(5)
八年级 数学 科
松山湖南方外国语学校集体备课通案
初二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安排10篇
初二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安排10篇初二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篇1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突破口,使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的新思路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对优生来说,能够渗透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潜能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
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学生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扩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有条件的学生应鼓励他们买课外参考书,有趣的课外数学读物,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学生对数学处于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教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
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这是本学期中重点给予关注的。
在初一的基础上,本学期每班优秀率力争达到25%,及格率达到80%二、学期教学任务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在情感与态度上,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民主、和谐、合作、探究、有分享发现快乐,感受学习的快乐。
在过程与方法上,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探究,经历发现知识,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道路上的坎坎坷坷,达到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达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境界,在经历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使所有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尽可能的接近其发展的最大值,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提高学生素质。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计划6篇
初二上册数学教学计划6篇初二上册数学教学计划篇1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__的学习中,学生已会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有理数》和《实数》的章节中,学生曾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运算,已初步具有利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已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和进行探索活动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二、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学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通过例题和习题的学习,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和评判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知识与技能:根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2.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相互间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
三、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内容:展示引例:20__年第一季度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表:(单位:元)请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在计算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困难吗?显然,当一组数据比较大且比较多时,用笔计算平均数较麻烦,因此,需要一个帮手—计算器,这节课就来学习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目的:通过以上用笔计算一组较大且较多数据的平均数,使学生感到笔算的麻烦与困难,产生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初二数学教案—第3周第6课时
8年级数学科课题(学习内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应用)审核人:陈玉林
(3)周(6)课时
学习目标(任务)
1.体会命题、定理的互逆性,掌握情理数学意识2.构造直角三角形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命题并判别逆命题的真假重点:应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导学案27页-28页
问题补充(个性设计)
作
业
板
书
课后反思
加强练习
2.已知三角形ABC的三边长a,b,c为满足a+b=10,ab=18,c=8求此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四课堂小结
五当堂达标
1.长度分别为3 , 4 , 5 , 12 ,13的五根木棒能搭成(首尾连接)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 )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2.在三角形ABC中,AB=12,AC=5,BC=13,则BC边上的高为AD=.
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为a ,b ,c满足a2+c2=b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____三角形,其中b边是___边,b边所对的角是___角.
4.如图,有一块地,已知,AD=4m,CD=3m,∠ADC=90°,AB=13m,BC=12m.
求这块地的面积.
5.如图,点A是一个半径为400 m的圆形森林公园的中心,在森林公园附近有B .C两个村庄,现要在B.C两村庄之间修一条长为1000 m的笔直公路将两村连通,经测得AB=600m,AC=800m,问此公路是否会穿过该森林公园?请通过计算说明.
⑦7,25,24
二探究一:某港口位于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远航”号、“海天”号轮船同时离开港口,各自沿一固定方向航行,“远航”号每小时航行16海里,“海天”号每小时航行12海里.它们离开港口一个半小时后相距30海里.如果知道“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能知道“海天”号沿哪个方向航行吗?
八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第1课时 认识勾股定理精选教案1
第一章勾股定理1.1 探索勾股定理第1课时认识勾股定理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内容: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我国北京召开,投影显示本届世界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中央的图案是一个与“勾股定理”有关的图形,数学家曾建议用“勾股定理”的图来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探索勾股定理.(板书课题)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1.探究活动一内容:投影显示如下地板砖示意图,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问: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结论1 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意图:从观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地板砖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对特殊情形的探究得到结论1,为探究活动二作铺垫.效果:1.探究活动一让学生独立观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2.通过探索发现,让学生得到成功体验,激发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和愿望. 2.探究活动二内容:由结论1我们自然产生联想: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该性质呢?(1)观察下面两幅图:(2)填表:(3)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 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学生可能会做出多种方法,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图1 图2 图3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方法一:如图1,将正方形C 分割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13132214=+⨯⨯⨯=C S .方法二:如图2,在正方形C 外补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形成大正方形,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133221452=⨯⨯⨯-=C S .方法三:如图3,正方形C中除去中间5个小正方形外,将周围部分适当拼接可成为正方形,如图3中两块红色(或两块绿色)部分可拼成一个小正方形,按此拼法,13542=+⨯=C S .(4)分析填表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归纳出:结论2 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意图:探究活动二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探讨、归纳进一步发现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由于正方形C 的面积计算是一个难点,为此设计了一个交流环节.效果: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探究,在突破正方形C 的面积计算这一难点后得出结论2. 3.议一议内容:(1)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a ,b ,c 来表示上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吗?(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3)分别以5厘米、12厘米为直角边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2中发现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 ,b ,c 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222c b a =+.数学小史:勾股定理是我国最早发现的,中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勾股定理”因此而得名.(在西方文献中又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意图:议一议意在让学生在结论2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得到勾股定理.效果:1.让学生归纳表述结论,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2.通过作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第三环节: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内容:例题 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台风中于离地面10m 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树根24m 处. 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弦股勾(教师板演解题过程) 练习:1.基础巩固练习:求下列图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积或未知边的长度(口答):2.生活中的应用:小明妈妈买了一部29 in (74 cm )的电视机. 小明量了电视机的屏幕后,发现屏幕只有58 cm 长和46 cm 宽,他觉得一定是售货员搞错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吗?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意图:练习第1题是勾股定理的直接运用,意在巩固基础知识.效果:例题和练习第2题是实际应用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意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内容: 教师提问: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和思想方法?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与同伴进行交流.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1.知识: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用a ,b ,c 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和斜边,那么222c b a =+.2.方法:(1) 观察—探索—猜想—验证—归纳—应用; (2)“割、补、拼、接”法.3.思想:(1) 特殊—一般—特殊; (2) 数形结合思想.?225100x1517意图: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发言,可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效果:通过畅谈收获和体会,意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增强不断反思总结的意识.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内容:布置作业:1.教科书习题1.1.2.观察下图,探究图中三角形的三边长是否满足222c b a =+?意图:课后作业设计包括了三个层面:作业1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而设计;作业2是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作业3是为了拓广知识,进行课后探究而设计,通过此题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勾股定理的前提条件.效果: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反思 (一)设计理念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在探索勾股定理的整个过程中,本节课始终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和与同伴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引导或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来突破难点.(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发现勾股定理,本节课首先情景创设激发兴趣,再通过几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这一特殊情形入手,自然过渡到探究一般直角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图形,计算面积,分析数据,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进而得到勾股定理.a bcabc。
初二数学春季班第6次课----教案(学生版)
第18章平行四边形教案(第6次课)教学内容18.2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教学过程矩形的性质 ①具有的一切性质; ②内角都是直角; ③对角线相等; ④全等三角形的个数;⑤等腰三角形的个数; ⑥对称轴的条数; ⑦斜边中线定理; 矩形的判定方法1:(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方法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方法3: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
练习:下列各判定矩形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2)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3)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4)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5)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是矩形 (6)矩形的对角相等且互补;(7)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8)一组邻边垂直,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四边形是矩形说明:(1)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不满足三个的肯定不是矩形(2)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是三个独立条件,但若与定理不同,则]需要利用定义和判定定理 证明或举反例,才能下结论。
一、选择题(仔细读题,一定要选择最佳答案哟!)1.如图1中(1),把一个长为m 、宽为n 的长方形(m n >)沿虚线剪开,拼接成图(2),成为在一角去掉一个小正方形后的一个大正方形,则去掉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 )A .2m n -B .m n -C .2m D .2n2.如图2.在矩形ABCD 中,1=AB ,3=AD ,AF 平分DAB ∠,过C 点作BD CE ⊥于E ,延长AF 、EC 交于点H ,下列结论中:①FH AF =;②BF BO =;③ CH CA =;④ED BE 3=, 正确的( )A .②③B .③④C .①②④D .②③④图 1 图 2 图3O HE FD C A B3.如图3,矩形纸片ABCD 中,AB =4,AD =3,折叠纸片使AD 边与对角线BD 重合,折痕为DG , 则AG 的长为( )A .1B .34C .23D .24、如图4,EF 过矩形ABCD 对角线的交点O ,交AB 、CD 于E 、F ,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矩形面积的( )。
初二数学:上册第6课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导学案湘教版
第6课时、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3、经历将实际问题数学化的过程,体验数学来源并服务于生活实践。
重点:有理数加法的运算。
难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理解。
目标导学:(2分钟)①;②;③;④;⑤0.01 -1000;⑥(-2);自学自研:(16分钟)模块一、两个负数相加阅读教材P19~21,完成下面内容:如果规定向东为正方向,向西为负,那么:问题1:如图,一个人向东走4米,再向东走2米,两次共向东走了米,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
问题2:如图,一个人向西走2米,再向西走4米,两次共向西走了米,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
归纳:两个负数相加,结果是,并且把它们的相加。
例1、计算:①(-5)+(-7);②(-3)+(-2);③(-2.7)+(-7.3).变式:计算:(-1)+(-2)= 。
模块二、异号两数相加问题3:如图,一个人向西走2米,再向东走4米,那么两次运动后,这个人从起点向走了米,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
问题4: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这个人两次运动的结果:归纳: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特别地,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
例2、计算:①(-1.5)+;②(-)+;③(-12)+(-17);④0+(-2016)。
变式1、下列计算不正确的是()。
A、(-6)+(-4)=2;B、-9+(+4)=-5;C、=13;D、0+(-5)=-5。
变式2、若与互为相反数,求a、b的值。
变式3、若=0,则x+2y+3z= 。
交流展示:(20分钟)按照各组分配任务进行展示探讨。
当堂检测:(2分钟)计算: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课堂小结:有理数加法的一般步骤: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将2x-y=1,用含有x 的式子表示y ,下列式子正确的是( )A .y=1-2xB .y=2x-1C .x=12y +D .x=12y - 【答案】B【解析】把x 看做已知数求出y 即可.【详解】解:方程2x-y=1,解得:y=2x-1,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 .236=a a a ⋅B .2=a a a -C .()326=a aD .824=a a a ÷ 【答案】C【解析】根据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合并同类项的法则逐项进行计算即可得.【详解】A. 235a a =a ⋅ ,故A 选项错误;B. a 2与a 1不是同类项,不能合并,故B 选项错误;C. ()326a =a ,故C 选项正确;D. 826a a =a ÷,故D 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同底数幂的除法,合并同类项等运算,熟练掌握有关的运算法则是解题的关键.3.一个容量为72的样本最大值是125,最小值是50,取组距为10,则可以分成( ) A .8组B .7组C .6组D .5组【答案】A【解析】求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然后除以组距,用进一法取整数值就是组数.【详解】解:在样本数据中最大值为125,最小值是50,它们的差是125-50=75,已知组距为10,那么由于 75÷10=7. 5,故可以分成8组.【点睛】本题考查频率分布表中组数的确定,关键是求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然后除以组距,用进一法取整数值就是组数.4.如图,已知直线a//b,∠1=100°,则∠2等于()A.60°B.70°C.80°D.100°【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邻补角的定义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详解:∵∠1+∠3=180°,∠1=100°,∴∠3=80°,∵a//b,∴∠2=∠3=80°.故选C.点睛:熟悉“邻补角的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5.已知:如图,∠1=∠2,则不一定能使△ABD≌△ACD的条件是()A.AB=AC B.BD=CD C.∠B=∠C D.∠BDA=∠CDA【解析】试题分析: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ASA,SAS,AAS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解:A、∵∠1=∠2,AD为公共边,若AB=AC,则△ABD≌△ACD(SAS);故A不符合题意;B、∵∠1=∠2,AD为公共边,若BD=CD,不符合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不能判定△ABD≌△ACD;故B 符合题意;C、∵∠1=∠2,AD为公共边,若∠B=∠C,则△ABD≌△ACD(AAS);故C不符合题意;D、∵∠1=∠2,AD为公共边,若∠BDA=∠CDA,则△ABD≌△ACD(ASA);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6.下列对实数的说法其中错误的是()A.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B.两个无理数的和不一定是无理数C.负数没有平方根也没有立方根D.算术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只有0或1【答案】C【解析】直接利用实数的相关性质以及平方根、立方根的性质分别判断得出答案.【详解】解:A、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正确不合题意;B、两个无理数的和不一定是无理数,正确不合题意;C、负数没有平方根,负数有立方根,故此选项错误,符合题意;D、算术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只有0或1,正确不合题意;故选C.【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运算,正确掌握相关性质是解题关键.7.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方式摆放,且∠1的度数比∠2的度数大40°,若设∠1=x°、∠2=y°,则可得到方程组为()A.4090x yx y=+⎧⎨+=⎩B.4090x yx y=-⎧⎨+=⎩C.40180x yx y=-⎧⎨+=⎩D.40180x yx y=+⎧⎨+=⎩【答案】A【解析】分析:分别根据∠1的度数比∠2的度数大40°和∠1与∠2互余各列一个方程,组成方程组求详解:由题意得,4090x y x y =+⎧⎨+=⎩. 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几何应用,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8.以方程组21y x y x =-+⎧⎨=-⎩的解为坐标的点(x ,y)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是( ) A .第一象限B .第二象限C .第三象限D .第四象限【答案】A 【解析】2,1.y x y x =-+⎧⎨=-⎩①②, ①+②得,2y=1,解得,y=12. 把y=12代入①得, 12=−x+2, 解得x=32. ∵32>0, 12>0,根据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特点可知, 点(x,y)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第一象限.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象限的符号特征:利用代入消元或加减消元求得方程组的解,第一象限横纵坐标都为正,第二象限横坐标为负,纵坐标为正;第三象限横坐标都为负;第四象限横坐标为正,纵坐标为负.9.甲、乙、丙三家超市为了促销一种定价相同的商品,甲超市先降价20%,后又降价10%;乙超市连续两次降价15%;丙超市一次性降价30%.则顾客到哪家超市购买这种商品更合算( )A .甲B .乙C .丙D .一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设商品原价为x ,表示出三家超市降价后的价格,然后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解:设商品原价为x ,甲超市的售价为:x (1﹣20%)(1﹣10%)=0.72x ;乙超市售价为:x (1﹣15%)2=0.7225x ;丙超市售价为:x (1﹣30%)=70%x=0.7x ;故到丙超市合算.故选C .考点:列代数式.10.计算:22(3)(2)(2)2x x x x +-+--的结果是A .65x +B .5C .2265x x -++D .225x -+【答案】A【解析】利用完全平方和平方差公式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即可【详解】原式=2226+9-4+2x x x x +-=65x +故选A【点睛】此题考查完全平方和平方差公,掌握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二、填空题题11.如图,将三角尺与直尺贴在一起,使三角尺的直角顶点C (90ACB ∠=︒)在直尺的一边上,若160∠=︒,则2∠的度数等于____.【答案】30°【解析】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3=∠1,再根据∠2=90°-∠3解答.【详解】解:∵直尺的两边互相平行,∴∠3=∠1=60°,∴∠2=90°-∠3=90°-60°=30°.故答案为:30°.【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余角的定义,是基础题,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12.请写出一个小于0的整数___________.【答案】答案不唯一,小于0的整数均可,如:-2,-l【解析】本题是对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的考查,任意一个<0的负整数都满足要求.解:由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知,任意一个<0的负整数都满足要求.故答案不唯一,<0的整数均可,如:-2,-1.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①正数都>0,负数都<0,正数>负数.②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③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13.若11x y =⎧⎨=-⎩是关于,x y 的二元一次方程23x ay -=的一个解,则a 的值是__________. 【答案】1【解析】将11x y =⎧⎨=-⎩代入23x ay -=,即可解答. 【详解】∵11x y =⎧⎨=-⎩是方程2x-ay=3的一个解 ∴2+a=3∴a=1故答案为:1.【点睛】此题考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解题关键在于掌握掌握运算法则.14.如图,已知,,AB CD EF 相交于O 点,135∠=,235∠=,则3∠的度数是__________.【答案】110【解析】依据AB 、CD 、EF 相交于O 点,∠1=35°,∠2=35°,即可得到∠BOC=180°-∠1-∠2=110°,再根据对顶角相等,即可得出∠3=∠BOC=110°.【详解】∵AB 、CD 、EF 相交于O 点,∠1=35°,∠2=35°,∴∠BOC=180°−∠1 −∠2 =110°,又∵∠3与∠BOC 是对顶角,∴∠3=∠BOC=110°,故答案为:110°.【点睛】此题考查对顶角,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对顶角相等即可解答.15.在频数分布直方图中,有5个小长方形,若正中间1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其它4个小长方形面积和的14,且共有100个数据,则正中间一组的频数为_____. 【答案】1【解析】设中间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为x ,则其他4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的和为4x ,中间有一组数据的频数是:4x x x+×100. 【详解】解:∵在频数分布直方图中,共有5个小长方形,若中间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其他4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的和的14, ∴设中间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为x ,则其他4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的和为4x ,∵共有100个数据, ∴中间有一组数据的频数是:4x x x +×100=1. 故答案为1【点睛】考核知识点:频数分布直方图.理解直方图的定义是关键.16.已知25x y =⎧⎨=-⎩是方程3mx ﹣y =﹣1的解,则m =_____. 【答案】﹣1【解析】根据方程的解来求解参数,代入计算即可.【详解】解:因为25x y =⎧⎨=-⎩是方程3mx ﹣y =﹣1的解 所以3251m ⨯+=- ,即m=-1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方程的解满足方程来求解参数,其实就是代入,解一元一次方程.17.若点 P(2-m ,3m+1)在 x 轴上,则 m=_____.【答案】−13. 【解析】根据x 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详解】∵点P(2−m,3m+1)在x 轴上,∴3m+1=0,解得m=−13. 故答案为:−13. 【点睛】此题考查点的坐标,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其定义列出方程.三、解答题18.因式分解:(1)2xy x -(2)2363x x -+【答案】(1)x (y -1)(y +1);(2)3(x -1)2【解析】分析:(1)先提取公因式x 后再利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即可;(2)先提取公因式3后再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即可.详解:(1)原式=x (y 2-1)=x (y -1)(y +1)(2)原式=3(x 2-2x +1)=3(x -1)2点睛:本题考查了用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一个多项式有公因式首先提取公因式,然后再用其他方法进行因式分解,同时因式分解要彻底,直到不能分解为止.19.在解关于x ,y 的方程组(1)18(2)1m x ny n x my +-=⎧⎨++=⎩①②时,可以用①×7﹣②×3消去未知数x ,也可以用①×2+②×5消去未知数y .(1)求m 和n 的值;(2)求原方程组的解.【答案】(1)25m n =⎧⎨=⎩;(2)13x y =⎧⎨=-⎩.【解析】(1)利用①×7﹣②×3消去未知数x得到7(m+1)=3(n+2),利用①×2+②×5得到﹣2n+5m =0,然后解关于m、n的方程组即可;(2)由(1)得到35187212x yx y-=⎧⎨+=⎩①②,然后利用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详解】解:(1)根据题意得7(1)3(2)250m nn m+=+⎧⎨-+=⎩,解得25mn=⎧⎨=⎩;(2)原方程组为3518 7212x yx y-=⎧⎨+=⎩①②,①×7﹣②×3得﹣35y﹣6y=123,解得y=﹣3,把y=﹣3代入②得7x﹣6=1,解得x=1,所以原方程组的解为13 xy=⎧⎨=-⎩.【点睛】考核知识点: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掌握方程组的一般解法是关键.20.如图,∠1+∠2=180°,∠B=∠1.(1)判断DE与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C=65°,求∠DEC的度数.【答案】(1)DE∥BC;(2)115°【解析】(1)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AB∥EF,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ADE=∠1,求出∠ADE=∠B,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得出即可;(2)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C+∠DEC=180°,即可求出答案.【详解】解:(1)DE∥BC,理由是:∵∠1+∠2=180°,∴AB∥EF,∴∠ADE=∠1,∵∠B =∠1,∴∠ADE =∠B ,∴DE ∥BC ;(2)∵DE ∥BC ,∴∠C+∠DEC =180°,∵∠C =65°,∴∠DEC =115°.【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能熟练地运用定理进行推理是解此题的关键,注意:平行线的性质有: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③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反之亦然.21.定义新运算:()a b a a b ⊕=-.例如:3⊕2=3(3-2)=3,-1⊕4=-1⨯(-1-4)=5.(1)请直接写出3⊕a=b 的所有正整数解;(2)已知2⊕a=5b-2m ,3⊕b=5a+m ,说明:12a+11b 的值与m 无关;(3)已知a>1,记M=ab ⊕b ,N=b ⊕ab ,试比较M,N 的大小.【答案】(1)21,36a ab b ==⎧⎧⎨⎨==⎩⎩(2)22(3)M≥N 【解析】(1)根据a ⊕b=a(a-b),可以求得3⊕a=b ,再求出其整数解即可;(2)根据题意可列出方程组,通过整理得12a+11b=22,故可得结论;(3)分别用含有a ,b 的代数式表示M 、N ,然后再作差比较即可.【详解】∵()a b a a b ⊕=-∴3⊕a=b=3(3-a )=9-3a,∵a ,b 为正整数,∴21,36a ab b ==⎧⎧⎨⎨==⎩⎩; (2)∵2⊕a=5b-2m ,3⊕b=5a+m ,∴ ()()2252335a b m b a m ⎧-=-⎪⎨-=+⎪⎩整理得:2542539a b m a b m +=+⎧⎨+=-⎩①② ②×2+①得 10a+6b+5b+2a=18-2m+4+2m即12a+11b=22(3)M=ab (ab-b ),N=b (b-ab )∴M-N= ab (ab-b )- b (b-ab )=22222a b ab b ab --+=222a b b -=2(1)(1)b a a +-∵a>1,b 2≥0∴2(1)(1)b a a +-≥0即:M-N≥0∴M≥N.【点睛】本题考查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新定义,能根据新定义解答问题.22.如图,将Rt △ABC 沿某条直线折叠,使斜边的两个端点A 与B 重合,折痕为DE .(1)如果AC =6cm ,BC =8cm ,试求△ACD 的周长;(2)如果∠CAD :∠BAD =1:2,求∠B 的度数.【答案】(1)14cm ;(2)36°.【解析】(1)折叠时,对称轴为折痕DE ,DE 垂直平分线段AB ,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DA=DB ,再把△ACD的周长进行线段的转化即可;(2)设∠CAD=x ,则∠BAD=2x ,根据(1)DA=DB ,可证∠B=∠BAD=2x ,在Rt △ABC 中,利用互余关系求x ,再求∠B .【详解】(1)由折叠的性质可知,DE 垂直平分线段AB ,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DA=DB ,所以,DA+DC+AC=DB+DC+AC=BC+AC=14cm;(2)设∠CAD=x,则∠BAD=2x,∵DA=DB,∴∠B=∠BAD=2x,在Rt△ABC中,∠B+∠BAC=90°,即:2x+2x+x=90°,x=18°,∠B=2x=36°.【点睛】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23.已知: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B,E分别是x轴和y轴上的任意点. BD是∠ABE的平分线,BD的反向延长线与∠OAB的平分线交于点C.探究:(1)求∠C的度数.发现:(2)当点A,点B分别在x轴和y轴的正半轴上移动时,∠C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若不变,请直接写出结论;若发生变化,请求出∠C的变化范围.应用:(3)如图2在五边形ABCDE中,∠A+∠B+∠E=310°,CF平分∠DCB,CF的反向延长线与∠EDC 外角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求∠P的度数.【答案】(1)∠C=45°;(2)不变.∠C=12∠AOB =45°;(3) 25°.【解析】(1)先确定∠ABE与∠OAB的关系,∠ABE=∠OAB+90°,再根据角平分线和三角形的外角求得∠ACB 的度数;(2)设∠DBC=x,∠BAC=y,再根据BC平分∠DBO,AC平分∠BAO可知∠CBO=∠DBC=x,∠OAC=∠BAC=y.再由∠DBO是△AOB的外角,∠DBC是△ABC的外角可得出关于x、y,∠C的方程组,求出∠C的值即可;(3)延长ED,BC相交于点G,易求∠G的度数,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结论.【详解】(1)∵∠ABE=∠OAB+∠AOB,∠AOB =90°,∴∠ABE=∠OAB+90°,∵BD是∠ABE的平分线,AC平分∠OAB,∴∠ABE=2∠ABD,∠OAB=2∠BAC,∴2∠ABD=2∠BAC+90°,∴∠ABD=∠BAC+45°,又∵∠ABD= ∠BAC +∠C,∴∠C=45°.(2)不变.∠C=12∠AOB =45°.理由如下:设∠DBA=x,∠BAC=y,∵BD平分∠EBA,AC平分∠BAO.∴∠EBD=∠DBA=x,∠OAC=∠BAC=y.∵∠EBA是△AOB的外角,∠DBA是△ABC的外角,∴2902x y x C y︒+⎧⎨∠+⎩==,∴∠C=45°.(3) 延长ED,BC相交于点G.在四边形ABGE中,∵∠G=360°-(∠A+∠B+∠E)=50°,∴∠P=∠FCD-∠CDP=12(∠DCB-∠CDG)=12∠G=12×50°=25°.【点睛】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之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4.某校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活动,决定给全校20个班每班配4副乒乓球拍和若干乒乓球,两家体育用品商店对同一款乒乓球拍和乒乓球推出让利活动,甲商店买一副乒乓球拍送10个乒乓球,乙商店所有商品均打九折(按标价的90%)销售,已知2副乒乓球拍和10个乒乓球110元,3副乒乓球拍和20个乒乓球170元。
初二数学第一周至第四周集体备课
初二数学第一周至第四周集体备课学习目标:1、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识别正数与负数.会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2、知道零是一个特殊的数,并能举出实例,说明它的意义.学习重点: 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学习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略1.1正数和负数 (第2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见课本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上表中利润中的负值表示什么,有谁能解释一下?(学生讨论、交流)(二)导入知识,解释疑难(三)归纳总结,知识回顾本节课利用正数和负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同一问题中,分别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意义,弄清正增长、负增长及0增长的意义。
1.2 有理数 (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数集等概念;2、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探索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 有理数的有关概念:略二、 有理数的分类(1)按整数、分数关系分类 (2)按正数、零、分数关系分类⎪⎪⎪⎩⎪⎪⎪⎨⎧⎩⎨⎧⎪⎩⎪⎨⎧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正整数整数有理数0⎪⎪⎪⎩⎪⎪⎪⎨⎧⎩⎨⎧⎩⎨⎧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分类原则是:既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三、课堂练习三、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知道了有理数的概念,并且学会了对它进行分类。
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将在小学的基础上学到更多新的数学知识,这些知识一定会给你插上智慧的翅膀,2.2 数轴第1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数抽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2、理解和会找出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重点】数轴的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思想与方法】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二、练习:三、小结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方法。
这堂课我们掌握了数轴的画法,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1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1 平均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难点】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难点: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内容:1.投影展示课本第六章的章前文字、章前图和一组问题,引入本章主题.2.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下面播放一段CBA(中国篮球协会)2005~2006赛季“广东宏远队”和“八一双鹿队”的一场比赛片段,请同学们欣赏.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 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收集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二、探究归纳内容1: 算术平均数投影教材提供的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 2011~2012 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北京金隅队”和“广东东莞银行队”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答案: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8 m,平均年龄为25.4 岁;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 m,平均年龄为24.1岁.所以,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更为年轻.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 n,我们把(x1+x2+…+x 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内容2: 加权平均数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平均年龄=(19×1+22×4+23×2+26×2+27×1+28×2+29×2+35×1)÷(1+4+2+2+1+2+2+1)=25.4(岁)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例: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三、交流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第(1)(2)问中录用的人不一样说明了什么?从而认识由于测试的每一项的重要性不同,所以所占的比例也不同,计算出的平均数就不同,因此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6课时 多边形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多边形总课题1多边形及其内角和总课时数第 6 课时课题多边形主备人课型新授时间教学目标1、了解多边形及有关概念,理解正多边形的概念.2、区别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教学重点多边形及有关概念、正多边形的概念教学难点区别凸多边形与凹多边形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一、情景导入[投影1]看下面的图片,你能从中找出由一些线段围成的图形吗?二、多边形及有关概念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由几条线段组成;它们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首尾顺次相接.这种在平面内,由一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多边形按组成它的线段的条数分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n边形。
这就是说,一个多边形由几条线段组成,就叫做几边形,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
与三角形类似地,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如图中的∠A、∠B、∠C、∠D、∠E。
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如图中的∠1是五边形ABCDE的一个外角。
[投影2]连接多边形的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四边形有几条对角线?五边形有几条对角线?画图看看。
你能猜想n边形有多少条对角线吗?说说你的想法。
n边形有1/2n(n-3)条对角线。
因为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可以引n-3条对角线,n个顶点共引n(n-3)条对角线,又由于连接任意两个顶点的两条对角线是相同的,所以,n边形有1/2n(n-3)条对角线。
三、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投影3]如图,下面的两个多边形有什么不同?在图(1)中,画出四边形ABCD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整个图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这样的多边形称为凸多边形;而图(2)就不满足上述凸多边形的特征,因为我们画BD 所在直线,整个多边形不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我们称它为凹多边形。
注意:今后我们讨论的多边形指的都是凸多边形.四、正多边形的概念我们知道,等边三角形、正方形的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像这样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
八年级数学上册-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第1课时 认识勾股定理精选教案2
1.1 探索勾股定理第1课时认识勾股定理学习目标1、经历用数格子的办法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2 、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说理和简单推理的意识及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勾股定理的由来并能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难点:勾股定理的发现。
学习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知道,任意三角形的三条边必须满足定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对于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边,除满足三边关系定理外,它们还分别存在着两边相等和三边相等的特殊关系。
那么对于直角三角形的边,除满足三边关系定理外,它们之间也存在着特殊的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要研究的问题:勾股定理。
出示投影1(章前的图文 P1 )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介绍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数学家)。
出示投影2。
(书中P2 图1一2)并回答:1、观察图1一2,正方形A中有个小方格,即A的面积为个面积单位。
正方形B 中有个小方格.即B的面积为个面积单位。
正方形C 中有个小方格,即C的面积为个面积单位。
2、你是怎样得出上面结果的?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接着发问。
3、图l一2 中,A、B、C之间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学生交流后形成共识老师板书。
A + B=C ,接着提出图1一1中A、B、C的关系呢?二、做一做出示投影3(书中P3 图1一3,图1一4 )提问:1、图1一3中,A 、B、C之间有什么关系?2、图1 一4中,A 、B 、C 之间有什么关系?3、从图1一l 、1一2 、1一3 、l一4中你发现了什么?在学生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后,老师总结: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面积。
三、议一议1、图1一1、1一2、1一3、1一4中,你能用三角边的边长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吗?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吗?在同学的交流基础上,老师板书:直角三角边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9x2 y2 = 32 × x2 y2 = 32 × x2 × y2 =3xy
(5) 54 = 9 6 = 32 × 6 =3 6
例 2: 化简 程
(1) 2 2 3 18
(2) 4 6 (3 8)
三、课堂训练 《导学案》P8 第 1、2、4、5 四、拓展训练
(99 x)( x 99) 99 x x 99
八年级 数学 科
松山湖南方外国语学校集体备课通案
主备人:李亮明
课题(学习内容):积的算术平方根 ( 1 )周( 6)课时 审核人:陈玉林
学习目标(任务) 利用逆向思维,得出 ab = a · b (a≥0,b≥0)并运用它进行解题和化简.
学习重、难点
ab = a · b (a≥0,b≥0)及其运用.
主要设想、措施 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探究,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学法、教法) 课时安排及其它 1 课时
一、知识回顾 ,b≥0)
问题补充(个性设计)
反过来:
二、新授内容 例 1: 化简
ab = a · b (a≥0,b≥0)
(1) 9 16 (2) 16 81 (3) 81100
导
(4) 9x2 y2 ( x 0, y 0 ) (5) 54
分析:利用 ab = a · b (a≥0,b≥0)直接化简即可.
学
解:(1) 9 16 = 9 × 16 =3×4=12
(2) 16 81 = 16 × 81 =4×9=36
(3) 81100 = 81 × 100 =9 ×10=90
求(x
1)
x2
3x x2 1
2的值.
针对练习: 《导学案》P9 第 15、16 题 四、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ab = a · b (a≥0,b≥0)及其运用.
导
学
过
程
作
完成《导学案》第 9 页
板
书 业
课 后
精讲多练,注重过程。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