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欧洲复苏协会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
2010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
非专业人员不进行脉搏检查
3.革命性的修改:流程更换
更加强调了胸外按压的重要性!
2005年 A.保持气道通畅 B.人工呼吸 C.胸外按压 2010年 C.胸外按压 A.保持气道通畅 B.人工呼吸
成年人及儿科病人(包括儿童及婴幼儿, 但不包括新生儿)
3.心肺复苏程序变化:C-A-B 代替 A-B-C
4.团队合作!
第八部分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LS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是在基础生命支持的基础上,应用辅助 设备、特殊技术等建立更为有效的通气和血运循环 主要内容:
1.气道管理、通气支持以及治疗缓慢型和快速型心律失常 2.治疗心脏骤停(药物治疗等) 3.改善心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预后的措施(第九部分)
2. 弱化了脉搏的检查
医务人员在检查反应时应该快速检查是否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 (即无呼吸或仅仅是喘息)。然后,该人员会启动急救系统并找到 AED(或由其他人员寻找) 医务人员检查脉搏的时间不应超过10秒,如果10秒内没有明确触摸到 脉搏,应开始心肺复苏并使用 AED(如果有的话)
声门上气道(喉罩、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和喉管),由受过培 训的人员实施CPR时声门上气道可以替代球囊-面罩通气 和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
8.1 气道管理辅助措施和通气
1.球囊-面罩通气:
当放置高级气道有延误或不成功时,球囊-面罩通气尤其 有帮助;
抢救人员应确保用仰头-抬颏法充分开放气道,提起下巴 紧贴面罩,手持面罩紧贴脸,使面罩与口密闭;
以上建议旨在支持尽早进行心肺复苏和早期除颤, 特别是在发生心脏骤停时现场有AED或除颤器的情 况下
成人BLS在ICU中的应用
2010心肺复苏指南
2010心肺复苏指南亮点 2010心肺复苏指南亮点
生存链的变化 CPR操作顺序的变化 CPR操作顺序的变化 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 取消“ 取消“一听二看三感觉 胸外按压频率的变化 胸外按压的深度的变化 救援者应避免停止胸外按压和过度通气。 救援者应避免停止胸外按压和过度通气。 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 CPR, 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 的作用。 的作用。 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 PEA(无脉性 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无脉性 电活动)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电活动)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早期识别成人心脏骤停是建立在评估患者的反应以 及有没有正常的呼吸。 及有没有正常的呼吸。 心脏骤停患者一开始可能有叹气样呼吸或者甚至表 现为癫痫样发作。 现为癫痫样发作。这种非典型表现可能使施救者困 导致呼救或开始CPR延迟。 CPR延迟 惑,导致呼救或开始CPR延迟。 培训的重点必须集中在使救援者警觉心脏骤停的特 殊表现。 殊表现。
CPR操作顺序的变化 CPR操作顺序的变化
A-B-C→→C-A-B C→→C2010( ):C ★2010(新):C-A-B 胸外按压→ 开放气道→ 即: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 2005( ):A ●2005(旧):A-B-C 开放气道→ 人工呼吸→ 即: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 该顺序的改变适用于成人、儿童和婴幼儿,但 该顺序的改变适用于成人、儿童和婴幼儿, 不适用于新生儿。对于新生儿, 不适用于新生儿。对于新生儿,心脏骤停的最可 能的原因为呼吸因素导致的,复苏程序应当为A 能的原因为呼吸因素导致的,复苏程序应当为A顺序,除非已知是心脏原因导致的。 B-C顺序,除非已知是心脏原因导致的。
2010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
2010年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新指南20条核心建议(1)进一步强调胸部按压的重要性,建议尽量减少胸部按压的中断;(2)强调“跟踪和触发系统”可以检测病情正在恶化的患者,且能预防院内的心搏骤停;(3)增加了在院外设置心源性猝死相关的警告标识的认识;(4)对于院外、非急诊医疗服务人员目击的电除颤,不推荐特殊的CPR时间点;(5)在除颤器充电时持续行胸部按压,减少电击前后的间隔。
(6)不再强调心前区捶击的作用;(7)在心导管室或心脏外科术后立即出现的室颤和无脉室速,可使用3次快速、连续电击;(8)在不能建立静脉通路时,不再建议气管插管内给药,可通过骨髓腔途径给药;(9)在治疗室颤或室速时,应在第3次电击后、胸部按压再次开始时给予肾上腺素,然后每3~5 min给药1次。
第3次电击后,也应给予300 mg的胺碘酮;(10)在心室静止或无脉电活动时,不再建议应用阿托品。
(11)早期行气管插管的重要性下降;(12)进一步强调了CO2图的重要性,CO2波形图能够证实气管插管的位置,持续监测气管插管的位置和CPR的质量,能为恢复自主循环提供一个早期标识;(13)超声成像在高级生命支持中的潜在作用得到认可;(14)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高氧血症的潜在危害也得到了认可。
一旦自主循环恢复,应认真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
吸入的氧气浓度应该被滴定,以使动脉血氧饱和度达到94%~98%;(15)对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进行了更多的细化和强调。
(16)一个有结构的复苏后治疗计划可改善ROSL后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这一点已得到认可;(17)进一步强调初期经皮冠脉介入术在ROSL后患者(包括昏迷)的应用;(18)修订了血糖控制的建议:ROSC后成人血糖值超过10 mmol/L应进行治疗,但要避免低血糖;(19)应用治疗性低体温治疗心搏骤停后昏迷的存活者;(20)承认目前许多公认的预测因子不可靠,尤其对已用治疗性低体温进行治疗的情况下。
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
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2005修订的主要内容:1 对成人实施单人或双人抢救时按压通气比为30:2 进行;对儿童或婴儿实施单人抢救时按压通气比为30:2,双人15:22 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以30:2 比率进行五个周期的循环,其中胸外按压频率为100次/分钟;人工吹气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3 成人按压深度为4~5 cm,儿童按压深度2~3cm ,婴儿按压深度为1~2cm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比例表指南中最重要的变化在于简化了心肺复苏程序,并且在心肺复苏期间增加了每分钟胸外按压的次数和减少胸外按压的间歇。
下面是本指南的一些最重要的新建议:删除了非专业急救者开始胸外按压之前的生命体征评估:对非专业急救者的培训改为遇到呼吸停止的无意识患者时,先进行2 次人工呼吸后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新建议2简化了人工呼吸的程序:所有人工呼吸(无论是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持续吹气1 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有明显抬高。
新建议3删除了对非专业急救者在无胸外按压时的人工呼吸训练。
新建议4建议对所有年龄(新生儿除外)的患者实施单人急救时,单人(一般的)按压/通气比例为30:2。
该建议目的在于简化教学和提供更长时间不间断胸外按压。
新建议5由医疗保健人士实施的儿科基本生命支持指南,将“儿科患者”定义修改为青春期前患者,但是由非专业急救人员应用的儿童心肺复苏指南(1到8岁)没有变化。
新建议6增加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急救者应被授以“用力按压、快速按压”(每分钟100 次的速率),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和胸外按压间歇最短化。
新建议7建议紧急医疗服务(EMS)人员对无目击者的心脏停跳患者除颤前,可考虑先行约5 组(约2 分钟)心肺复苏,特别是在事发地点由呼叫到EMS抵达反应时间超过4到5分钟时。
新建议8无脉性心脏停跳患者治疗期间,推荐两次心跳检查之间给予约5 组(或者约2 分钟)心肺复苏。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要点
《2010`AHA CPR&ECC 指南》新亮点《2010`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已经公开发表,该指南框架结构与《2005`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基本相似。
经过五年的应用实施,有相应的调整!几个最主要变化是:1.生存链:由2005年的四早生存链改为五个链环:(1)尽早识别与激活EMSS;(2)尽早实施CPR:强调胸外心脏按压,对未经培训的普通目击者,鼓励急救人员电话指导下仅做胸外按压的CPR;(3)快速除颤:如有指征应快速除颤;(4)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ALS);(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处理。
2.几个数字的变化:(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3.整合修改了BLS和ACLS程序图2010新亮点:《2010`心肺复苏&心血管急救指南》《2010`AHA CPR&ECC指南》《2010`AHA CPR&ECC指南》成人CPR操作主要变化如下:突出强调高质量的胸外按压保证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避免过度通气,保证胸廓完全回弹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1、将重点继续放在高质量的CPR上2、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区别于大约100次/分)3、胸骨下陷深度至少5 ㎝4、按压后保证胸骨完全回弹5、胸外按压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断6、避免过度通气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C-A-B★2010(新):C-A-B即: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2005(旧):A-B-C即: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C胸外按压生存链的变化★2010(新):1、立即识别心脏骤停,激活急救系统2、尽早实施CPR,突出胸外按压3、快速除颤4、有效地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2005(旧):1、早期识别,激活EMSS2、早期CPR3、早期除颤4、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应及时识别无反应征象,立即呼激活应急救援系统。
2010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
心脏骤停后治疗
• 1. 恢复自主循环后优化心肺功能和重要器 官灌注 • 2. 转移/运输到拥有综合心脏骤停后治疗 系统的合适医院或重症监护病房 • 3. 识别并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ACS) 和其他可逆病因 • 4. 控制体温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 5. 预测、治疗和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 这包括避免过度通气和氧过多。
• 大多成人突发非创伤性心跳骤停的原因是 心室颤动 • 除颤时间的早晚是决定能否存活的关键 • 每延迟电除颤一分钟,其死亡率增加7%~ 10%
简化成人BLS流程
施 救 者 应 同 时 获 得 两 点 信 息 施救者应同时获得两点 信息:患者有无反应以 及有无呼吸或呼吸是否 正常 如果医务人员在10秒钟内 没有触摸到颈动脉搏动, 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使用 AED
2005旧
2、未经培训的施救者实 施单纯胸外按压的CPR即 “用力按,快速按”
没有针对经过培训 和未培训的施 救者给出不同建议
心肺复苏程序:A-B-C更改为C-A-B
2010新
胸外按压(C)
2005旧
评估呼吸 开放气道(A) 人工呼吸(B)
开放气道(A)
人工呼吸(B)
胸外按压(C)
更改的理由
•
2010 年(新指南)胸外按压先于通气的原因 •
生存链中添加第5个新环节强调心脏骤停后治疗
新增两个部分:“心脏骤停后治疗”及“培训、实施和团队”
继续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2010新
按压频率至少为100次/分
2005旧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以每分钟大约100次 的频率按压
更改的理由
• 心肺复苏过程中的胸外按压次数对于能否 自主循环(ROSC)以及存活后是否具有 良好神经系统功能非常重要。
【免费下载】华医网继续教育参考答案含国家级市级一类二类学分
麻醉技术更新与临床热点国家I类 5.0分一、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解读1、在除颤仪使用之前要给予几个循环的CPR()C、5个循环2、开始复苏后的处理的主要依据是()D、自主循环恢复3、除颤的过程延迟一分钟病人的存活率大概下降()B、10%4、治疗性低温的温度范围是()A、32~34℃5、室颤停止多久,就可以认为除颤成功()A、5秒6、新版心肺复苏指南中心肺复苏的最终目的是()C、脑复苏7、指南规定CPR按压和呼吸的比例是()D、30:28、指南规定除颤应该在多长时间内进行()C、5~10min9、下列药物中只对特定的一些心率失常推荐的是()D、腺苷10、绝大部分心脏急性事件的原因是()A、室颤二、颈椎骨折和颈髓损伤手术的麻醉1、制动可以防止围术期脊髓的进一步伤害,措施错误的是()D、从身体单侧搬动病人2、如果C3以上颈髓损伤,病人可出现()A、膈肌无功能,需使用呼吸机通气3、急性期脊髓受伤()小时内给予大剂量类固醇激素,有助于减轻脊髓、脊神经肿胀并增加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B、84、脊髓休克的临床表现,错误的是()B、心率加快5、CSCI手术时伴有颅脑创伤者不要使用()A、氯胺酮6、颈椎损伤最常发生的骨折节段为()B、C27、对于不全损伤,()小时内复位是最佳脊髓恢复时间C、68、现阶段我国颈段脊髓损伤病因最常见为()C、车祸9、如果颈部的脊髓受到严重损伤,病人可以出现()D、以上均是10、膈肌由()节神经控制C、C2-4三、术前如何判断严重肺功能障碍病人对肺癌根治术的耐受性1、活动后氧饱和度下降()%以上与术后呼衰、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相关C、42、由症状发现的一期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个月D、133、下列关于肺癌手术获益不正确的是()D、对于患者而言手术的没有明显的获益4、关于运动试验说法不正确的是()C、当分子氧耗量低于10/kg/min范围时可适应手术5、登楼<12m的患者,发生术后心肺并发症是登楼>22m患者的()倍A、26、由筛查发现的一期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个月A、257、关于心肺运动试验说法不正确的是()D、若VO2max>10ml/kg/min或35%预计值,则不考虑手术治疗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超过75岁为肺癌手术绝对禁忌9、大约()个10米折返走的分子氧耗量近似于10ml/kg/minA、2510、关于肺段计算法不正确的是()D、42段法为右肺20段,左肺22段四、围术期输血相关问题1、不属于自体输血的指征的是()B、腹股沟斜疝手术2、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最早报道于()年B、19573、自体输血说法不正确的是()C、感染的血液属绝对禁忌4、较新鲜血浆相比其凝血()因子含量较低D、VIII5、FFP融化后应在()小时内使用C、246、关于预防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说法不正确的是()D、停止使用女性血浆7、关于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说法不正确的是()D、发生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患者预后极差8、首例人体输血是在()年完成的D、19759、确定ABO血型的是()C、奥地利医师兰茨泰纳10、目前发现红细胞表面抗原()余种B、400五、创伤麻醉1、创伤造成致命性呼吸功能不全的常见原因不包括()C、休克2、循环复苏第一阶段将收缩压的维持目标定在()B、90mmHg3、循环复苏第二阶段除血压外主要以()为维持目标C、CVP 8-12mmHg或PCWP 12-16mmHg4、以下对脊髓创伤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B、T5或以上平面损伤是肺泡通气受损的临界点5、创伤麻醉处理原则不包括()D、所有伤员可首先假设为正常血容量6、低压复苏的机制不包括()C、血管舒张7、降低颅内压的方法不包括()D、高体温或高脑温8、创伤病人最常见的死因是()A、失血9、创伤初期最重要的是()B、气道保障和循环支持10、以下对输入液体种类对预后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D、淀粉类与白蛋白对比,较有利于改善危重病人的预后围术期安全与麻醉监测新技术市级 2.5分一、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1、正性肌力药的白金年代是()C、1970s2、心肺交互原理不包含()C、心功能正常的时候,自主吸气时上腔静脉塌陷,左房压,右房压减小,心功能曲线左移,心排量略微增加3、病人血容量不足时,不会出现得状况是()D、右心房充盈4、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手段是()B、特殊的干预手段,使得发生可控前负荷变化5、血流动力学管理的目标是()A、寻找最适合的前负荷、最合适的后负荷及避免液体超负荷这三者之间合适的一个点,当这个点可以满足机体灌注的时候,得到氧供和氧耗的平衡6、血管活性药的黄金年代是()D、1960s7、以下对静脉回流曲线(CVP)和右心功能的关系描述错误的是()D、心功能受损,机械正压通气,Q、Pra不变,直至Pra增高,Q上升8、脉压的变化率指()C、周期过程中收缩压减去舒张压的值的变化率的百分数9、静态血流动力学压力参数包括()A、CVP和PAWP10、功能性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目的是()C、描述循环系统对可控性前负荷变化的反应二、脑氧饱和度监测1、为全身的混合静脉血的氧饱和度,正常值应该在()左右C、 752、氧合血红蛋白对应的近红外线波长为()B、 8503、脑氧饱和度监测的基本原理是()D、以上都是4、rScO2 正常值差异的可能因素,不属于的是()C、患者的性别5、心血管手术术后脑损伤发病率高,复跳后严重神经系统损伤发生率(),50% 以上并非栓子所致C、6.2%6、先心病矫正术中rScO2下降与()显著相关B、 S100 蛋白7、心血管手术术后脑损伤发病率高,术后认知功能下降发生率>()D、 40%8、rScO2低于基础值15~20%,提示可能发生()B、脑缺血9、rScO2 的临床意义主要是()A、监测体内氧供-氧耗平衡,将危重病人管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10、用于监测脑血流动力学的参数,不属于的是()B、感觉诱发电位(SEPs)三、信息化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作用1、下列哪项不属于麻醉信息系统下的质控管理()B、监测仪器状态2、手术室信息化管理中利用()对人员进出记录进行管理C、RFID3、手术室应用效率管理内容不包括()C、术前准备时间4、实行信息化管理后,手术室停留时间缩短()B、29分钟5、手术室信息化管理中护士通过()进行准备第二天所需的药品和耗材B、麻醉计划单6、信息化管理系统直接观察病房护士术后镇痛评分,结合手术室镇痛评分,对大于()患者进行及时处理D、4分7、通过医院内部()与手术医生进行沟通,可实现数字化三方核查,并可检索B、局域网短信平台8、下列哪种药物属于NSAID()B、西乐葆9、下列哪项功能目前手术室信息管理系统还不能实现()A、麻醉临床路径管理10、下列哪种药物属于阿片类()A、吗啡四、多学科病例讨论1、肾上腺腺瘤患者术后未恢复自主心跳,血压难以维持,对血管活性药反应差,应()B、开胸探查2、肾上腺腺瘤患者的辅助检查不包括()A、脑部CT3、嗜铬细胞瘤的术前α受体拮抗剂口服()C、10天-2周4、肾上腺腺瘤患者术后口唇发绀,牙关紧闭,SpO2降至60%,HR降至30-40次/min,立即采用的方法不包括()D、冠脉搭桥5、若冠状动脉重度狭窄,为改善心肌供血,可行()D、冠脉搭桥6、嗜铬细胞瘤的术前准备包括()D、扩容和用α受体拮抗剂7、嗜铬细胞瘤术前()天进行扩容D、3天8、病人动脉血气分析:pH 7.21,PaCO2 41mmHg,PaO2 62mmHg,BE -10.9mmol/L,Lac 6.9mmol/L,属于()B、代谢性酸中毒9、心电图V1-V3导联R波递增不良,提示()A、冠心病10、吸入醚(Sevo)浓度2-2.5%,间断追加芬太尼和爱可松可用于肾上腺腺瘤患者术中的()A、麻醉维持五、超声联合心电图在小儿中心静脉穿刺定位中的作用1、当心电图上出现高尖的P波,成人建议回退导管()便可固定导管B、2-3厘米2、关于动静脉的描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超声探头稍微施加压力后,动脉通常可被压扁3、以下哪种方法不能确定导管末端位置()A、传统定位方法4、关于中心静脉穿刺传统定位方法的描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B、颈内静脉穿刺会根据颈内静脉的搏动确定最终穿刺点和穿刺方向5、心电图引导穿刺最明显的优点为()C、导管尖端位置更精确6、心电图引导中心静脉导管穿刺,主要通过()的形态变化确定导管的位置是否正确A、P波7、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的错误发生率最低A、颈内静脉8、一旦导管进入右心房,心电图会出现()A、P波尖峰9、关于心电图导引定位方法的描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方法简单,但费用较其他方法较高10、关于小儿CVC---ECG导引装置的描述,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不可避免事后通过X线照射定位造成的污染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市级 2.5分一、β受体阻滞剂在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应用1、β肾上腺能受体有β1和β2两个亚型,在心肌,β1和β2同时存在,()受体占优势A、β12、在支气管平滑肌,β受体的主要作用是使()C、血管舒张3、指南对进行非心脏手术前应该进行评估和治疗的心脏状况的高危患者提出了以下四个情况:不稳定性冠脉综合征,失代偿性心衰,显著的心律失常和()B、严重的瓣膜疾病4、下述有关《非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评估和处理指南》对围手术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推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术前评估诊断冠心病或存在2个以上危险因素心脏事件高危的患者,在接受中危手术或血管手术过程中,推荐依据心率和血压情况来滴定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5、研究发现,()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D、交感活性亢进6、四种临床上最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的半衰期是最短的,3—4个小时,持续作用时间是7—8个小时C、美托洛尔7、临床上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有比索洛尔、卡维地洛、美托洛尔、阿替洛尔,以下有关这些药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这几种药物都有内在拟交感活性8、β受体阻滞剂可以通过降低心率、血压、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氧耗,()、增加心肌灌注,改善心肌氧供需平衡失调种临床亚型。
2010版新指南心肺复苏术的操作顺序
2010版新指南心肺复苏术的操作顺序
2010版新指国际指南心肺复苏术的操作顺序
1. 确定病人无意识且没有呼吸
2. 拨打急救电话告知医护人员
3. 检查病人是否有脉搏。
如果脉搏微弱或无法感知,需要进行心脏按压
4. 开始进行心脏按压。
按压病人胸部中心,每分钟应进行约100-120下的深而有力的心脏按压
5. 每进行30次心脏按压后,应进行2次人工呼吸灌气。
pinch病人鼻子将空气导向肺部,观察胸部是否明显上升
6. 重要的是需要按时及有力进行心脏按压,不断重复STEPS 3-5步骤,直至发现脉搏恢复或医护人员抵达现场为止
7. 医护人员抵达后,需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这可能包括使用血管加压药或进行电击等虽然复杂而危险的手段,以挽救病人生命
8. 出现脉搏后,仍需监测病人,确保其airways畅通和心跳平稳。
2010心肺复苏指南的介绍及思考
2005年前后发表的研究表明
• 05心肺复苏指南实施后心肺复苏质量已提高 且存活率已上升,但胸外按压的质量仍需提 高 • 各个急救系统(EMS)中的院外心脏骤停存活 率相差较大 • 对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均未由任何旁 观者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
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包括应
• 两个临床实验报告由于使用了阻抗临界装 置和完全胸壁回弹技术增加了ROSC、存活 入住急诊科和ICU率。 • 存活入住医院仅用胸壁回弹这一项指标评 价欠公平,在CPR时干预因素很多,涉及 到按压频率、深度、手在胸壁的时间、通 气频率和持续时间,这些都是同时进行的 。
按压: 1. 释放是否完全 2. 按压深度 3. 按压速度 4. 工作循环
在 A-B-C 步骤中,胸外按压往往会因施救者开 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取得保护装置等原 因受到延误。 因此更改为C-A-B 程序可以尽早开始胸外按压
更改的理由
胸外按压几乎可以立即开始,而确定 头部位置并进行口对口或气囊面罩 人工呼吸的过程则需要一定时间。 目前虽无证据证明先进行30次按压 而不是2次通气可以提高存活率,但 胸外按压可以产生血流。
• 不仅强调足够的按压速率,还强调尽可能的减少 中断的时间和次数。
强调CPR质量
• 尽量缩短停止按压和除颤间的停顿,可提 高除颤成功率和存活率。 • 应用具有感知和反馈CPR能力的除颤仪并 从其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能提高院内外复 苏团队的训练质量,以提高CPR质量
按压深度的变动 • 对于成人CA按压深度AHA推荐5cm/2英寸, 增加按压深度5cm与增加除颤成功率是相 一致的 • CT研究表明按压深度5cm/2英寸几乎等于 胸廓前后径的20%,在儿童按压深度 4cm/1.5英寸(胸腔前后径1/3)
2010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现在看呼吸是否停止就是------
敞开衣服,看胸腹是否有呼吸运动起伏!
10
从“A-B-C”更改为“C-A-B”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 中,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 从 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 为 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C-A-B而不是A-B-C
缩短按压-电击时间和电击-按压时间 强调团队心肺复苏
15
关于除颤(电击治疗)顺序 —SHOCK or CPR?
自动体外除颤器 对于院内心脏骤停,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对 在除颤之前进行心肺复苏。但对于有心电监护的 患者,从心室颤动到给予电击的时间不应超过3
分钟,并且应在等待除颤器就绪时进行心肺复苏。
16
电击能量
双相波:制造商建议值(120-200J);如果 该值未知,使用可选的最大值。第二次及 后续的剂量应相当,而且可考虑提高剂量。
单相波: 360J
17
初始除颤能量 后续的剂量
儿童除颤剂量
2005年 2 J/kg 4 J/kg
2010年 2-4 J/kg >4J/kg <10J/kg
21
医院内高级生命支持(ACLS)的流程(二)
8. CPR 2分钟 胺碘酮 治疗可逆病因
7.电击1次 可
检查心律看是 否可以除颤 5.电击1次
可
2.VF/VT
3.电击1次
4. CPR 2分钟 建立静脉通路
可 检查心律看是 否可以除颤
检查心律看 是否可以除 颤
不可 9.PEA/窦静止
5或7
10. CPR 2分钟 建立静脉通路 肾上腺素1mg,每3-5min 高级气道,PETCO2
讲稿----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_ppt
心肺复苏相关概念
• • • •
晕厥 昏迷 心搏骤停 猝死
心肺复苏相关概念
晕 厥
• 共同点:意识消失 • 不同点
– 一过性 – 不需要干预自动恢复
昏迷
• 共同点:意识消失 • 不同点
– 时间更长 – 往往需要干预
心肺复苏相关概念
心脏骤停
arrest, sudden cardiac arrest,SCA
(1)胸外按压频率由2005年的100次/分改为“至少100次/分” (2)按压深度由2005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3)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4)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 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 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 CAB 吸 (5)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 阿托品 (7)维持ROSC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94%94% (8)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9)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s
新指南的新主张
• 更强调尽早的有效心脏按压 更强调尽早的 尽早的有效心脏按压 不少于100 100次 有力和快速 不少于100次/分 胸骨下压至少5cm 胸骨下压至少5cm 胸廓回弹 压/放时间相等 减少中断时间 • 步骤由 A B C 变为 C A B(非专业人士) 非专业人士) • 删除流程中的呼吸判断(非专业人士) 删除流程中的呼吸判断(非专业人士)
2010 CPR 指南讨论的主会场
2010年 日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 AHA(美国心 2010年1月31日—2月6日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和AHA(美国心 31日 2 脏协会)共同在美国达拉斯洲际酒店举行的2010 2010心肺复苏指南 脏协会)共同在美国达拉斯洲际酒店举行的2010心肺复苏指南 (CPR)暨心血管急救(ECC)国际科学共识推荐会 暨心血管急救(ECC) (CPR)暨心血管急救(ECC)国际科学共识推荐会
2010心肺复苏指南
体位:仰卧,头后仰体位 抢救者位于患者头顶 端。 手法:EC手法固定面罩 1、C法—左手拇指和食指将面罩紧扣于患者 口鼻部, 固定面罩,保持面罩密闭无漏气。 2、E法—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放在病人下颌 角处,向前上托起下颌,保持气道通畅。 3、用右手挤压气囊1L球囊的1/2—2/3,胸 廓扩张,超过1s,有心跳时:10~12次/分钟 (间隔5~6秒钟)
确保人工呼吸、人工循环有效
仰头-抬颏法
将一手小鱼际臵于患 者前额部,用力使 头部后仰,另一手 臵于下颏骨骨性部 分向上抬颏。使下 颌尖、耳垂连线与 地面垂直。
托颌法 将肘部支撑在患者所处的平面上,双手 放置在患者头部两侧并握紧下颌角,同 时用力向上托起下颌。如果需要进行人 工呼吸,则将下颌持续上托,用拇指把 口唇分开,用面颊贴紧患者的鼻孔进行 口对口呼吸。托颌法因其难以掌握和实 施,常常不能有效的开放气道,还可能 导致脊髓损伤,因而不建议基础救助者 采用。
快速有力工 掌根
重叠 交叉 垂直
下陷至少为5cm 按压速率持续平稳至少为100次/分保 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定位:双乳连线与胸骨垂直交叉点下方1横指 幼儿:一手手掌下压。 婴儿:环抱法,双拇指重叠下压;或一手食指、中 指并拢下压。下压深度:幼儿至少2.5~3.5厘米, 婴儿至少1.5~2.5厘米 按压频率:每分钟至少100次。
美国:30-40万/年 欧洲:60万/年 日本:4万/年 中国:260万/年 台湾:4400 /年,世界之最(总人口2000万) 所以,现场的紧急救护系统成为生死的关键。
多没有预兆 约80%发生在院外 发生时间短 约在1小时内死亡
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
除颤器的应用: 1)体位:患者平卧于病床上,将胸前衣物解 开并移走其他异物,特别是金属类的物品, 如项链、纽扣等。 2)电极板的准备:电极板上均匀涂上导电糊, 或包裹4—5层纱布后在盐水中浸湿。 3)电极板的位置:一个电极板置于右锁骨内 侧正下方,另一电极板放在左乳头的左下方, 两个电极的距离至少在10cm以上。
忠告
在抢救病人时,一定要做到“急、准、稳”, 无论你做得如何,记录时一定要正确!
结束语
急救技术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公益性活 动,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安康 为本,生命至上。人类渴望安宁,世界呼唤 平静。希望大力推广急救知识,做到人人敢 救,人人能救,自救是本能,救助他人是良 知!心肺复苏是患者见上帝的最后一道关口, 希望我们把这道关把好,让生命之花在我们 手中再次绽放!
的电击,能量级别应至少为4 J/Kg,但不超过10 J/Kg或者成人最
大剂量
非同步直流电除颤
早期除颤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复苏中 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类患者能存活的 要素包括:有医护人员及早到达现场; 及早心肺复苏;及早除颤;及早加强治 疗。
除颤必须及早进行的原因:
1)大部分(80%—90%)成人突然非创伤心 跳骤停的最初心律失常为室颤; 2)除颤是对室颤最有效的治疗; 3)随着时间的推移,除颤成功的机率迅速下 降,每过1min约下降7%—8%; 4)室颤常在数分钟内转变为心脏停搏,则复 苏成功的希望很小。
胸外按压的幅度
2010(新):应将成人胸骨按压至少5厘米,按压时能触到大动脉 搏动为有效,或看监护仪波形。比赛按要求做,但临床工作要因 人而已,例如:抢救恶液质病人按压时造成肋骨骨折 ;抢救游泳 馆一溺水患者按压太浅不起作用…..;儿童按压幅度应至少为胸部 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 4厘米;儿童:5厘米) 2005(旧):应将成人胸骨按下大约4至5厘米 ,将儿童胸部按
2010年心肺复苏指南与操作
余杭区中医院ICU
沈惠珉
心脏骤停与复苏的相关概念
心脏骤停
1975年WHO---发病或受伤后24h内心脏停搏 1980年AHA----冠心病1h内心脏停搏
Cecil内科学16版---任何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
时间内、心脏泵血功能突然停止,导致脑和 全身各脏器血流中断、意识丧失、呼吸停止、 甚至猝死,但若进行有效的救治,可免于死 亡。
的替代方法之一 腺苷:不但安全,而且在未分化的、规则的 、单型性、宽 QRS 波群心动过速的早期处理中,对于治疗和诊断都有帮 助(不得用于非规则、宽QRS波心动过速,易致室颤) 药物(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胺碘酮)及高级气道 可逆病因 低血容量/缺氧/酸中毒/低钾或高钾血症/低温治疗 张力性气胸/心脏填塞/毒素/肺动脉栓塞/急性冠状动 脉综合症 ACS
3.整合修改了基本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
持 (ACLS)程序图 2010年AHA(美国心脏学会)的CPR和ECC(心血 管急救)指南最新发生变化是将成人和儿童患者 (不包括新生儿)BLS中“ABC”(气道,呼吸,胸 外按压)的步骤更改为“CAB”(胸外按压,气道, 呼吸)。其重要性是减少开始首次胸外按压的时间, 这一步骤顺序变化需要所有人重新学习心肺复苏术。 指南推荐变化的理由如下:
下列所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使用救护车转移之前终止复 苏操作 : 心脏骤停没有任何目击者 未实施旁观者心肺复苏 在现场进行一整套ACLS救治后未恢复自主循环 未给予电击
心肺复苏技术操作考核评分标准(2010版)
评分等级 项目 分值 操 作 要 点 A 评估 呼救 安置体位 评估脉搏 5 5 5 5 评估环境安全,判断患者有无意识,拍肩膀、大声询问,禁忌剧烈摇晃患者,同 时快速评估呼吸 高声呼救,拔120急救电话(口头说明) 仰卧位放到硬质平面上 操作者摸同侧颈动脉,检查脉搏时间不超过10秒 按压部位:胸骨下半段,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按压姿势手法:一手掌跟部放在胸部两乳头之间的胸骨上,另一手平等重叠压在 其手背上,肘部伸直,掌根用力,手指抬离胸壁,实施规则的按压 35 按压深度:至少5cm 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中断不超过10秒 按压通气比值:30:2 5 开放气道 (A) 5 清除口腔异物:检查口腔有无异物,取出活动性假牙及异物 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法(左手肘关节着地,左手掌压低前额,右手的食指和中指 托起下颌骨)或者下颌前提法(用无名指钩住下颌关节,双手将下颌往前往上提 拉,不能抬颈) 正确吸气后张口完全包住患者的口并密闭 人工呼吸 (B) 20 吹气时用放在患者前额一手拇指和食指捏闭患者鼻孔,呼气时放松 每次吹气1秒以上,给予患者足够的潮气量(500-600ml)。口对口吹气2次,2次 之间应有空歇 10 5 100 按压5个循环后评估脉搏、呼吸,判断心肺复苏是否有效 仪表,对患者态度,操作熟练程度 5 5 5 5 5 10 5 10 5 5 5 5 5 10 10 5 B 4 4 4 4 4 9-6 4 9-6 4 4 4 4 4 9-6 9-6 4 C 3 3 3 3 3 5 3 5 3 3 3 3 3 5 5 3 D 2-0 2-0 2-0 2-0 2-0 4-0 2-0 4-0 2-0 2-0 2-0 2-0 2-0 4-0 4-0 2-0
欧洲心肺复苏指南(全文)
欧洲心肺复苏指南(全文)第一部分:执行摘要欧洲复苏委员会(European Resuscitation Council,ERC)推出的指南如下:①执行摘要;②成人的基本生命支持与体外自动除颤器的使用;③电生理治疗:体外自动除颤器、电除颤、心脏复律与起搏治疗;④成人的高级生命支持;⑤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早期处理;⑥儿童的生命支持;⑦新生儿复苏;⑧心脏骤停、电解质异常、中毒、淹溺、意外性低温、过高热、哮喘、过敏性反应、心脏外科、创伤、怀孕、触电死;⑨复苏培训的原则;⑩复苏伦理学与死亡的断定。
该指南未限定为复苏时被采用的唯一措施;他们仅仅代表被广泛接受的如何确保进行安全有效复苏的观点。
新版指南公布的新的和修正的治疗方案并非表明当前的临床治疗方案是不安全或无效的。
1 基础生命支持指南中基础生命支持的主要改变包括:经过培训的调度员通过严格的程序询问呼救者得出信息。
这些信息应当重点关注患者有无应答和呼吸状况。
在结合了无应答、无呼吸或者任何呼吸的异常都应当启动对于可疑的心脏骤停进行治疗的方案。
强调喘息作为反映心脏骤停的重要体征。
所有救援者,不管是否接受过训练,都应当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着重强调持续的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是必需的。
目标是按压深度达到至少5 cm,频率为每分钟至少100次,使胸廓充分反弹,尽量减少胸部按压的中断。
受过训练的救援者应该提供人工呼吸,按压与通气的比例是30∶2。
提倡通过电话引导未受过训练的救援者在心肺复苏时仅给予胸部按压。
心肺复苏中使用速效/反馈装置能够把信息即时反馈给救援者而受到提倡。
救生设备中的数据存储器能被用于监控与提高心肺复苏行为的质量,而且把在任务期间的信息反馈给职业救援者。
2 电生理治疗:体外自动除颤器、电除颤、心脏复律与起搏治疗ERC指南对电生理治疗最重要的改变包括:早期的重要性,强调连续的胸外心脏按压贯穿于所有的指南始终。
更强调电击前与电击后的暂停时间要减至最小;推荐即使在除颤器充电时也要保持连续的胸外心脏按压。
2010国际心肺复苏指南
2010 Internation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guidelines
伊春市中心医院ICU
孟楠
概述
伊春市中心医院ICU 孟楠
2010年1月31日—2月6日国际复苏联合会 (ILCOR)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共同 在美国达拉斯洲酒店举行的2010心肺复 苏指南(CPR)暨心血管急救(ECC)国 际科学共识推荐会既要。 2010年10月18日-美国心脏协会(AHA) 公布最新心肺复苏(CPR)指南
开放气道
伊春市中心医院ICU 孟楠
开放气道手法
伊春市中心医院ICU 孟楠
仰面抬颌法 要领: 用一只手按压伤病 者的前额,使头部后仰, 同时用另一只手的食指 及中指将下颏托起
复苏步骤第三步(B)人工呼吸
伊春市中心医院ICU 孟楠
B:即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心肺复苏基本技术之一 开放气道后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最常见、最方便的人 工呼吸方法是采取口对口人工呼吸和口对鼻人工呼吸。 方法: 口对口人工呼吸时要用一手将病人的鼻孔捏紧(防止吹 气气体从鼻孔排出而不能由口腔进入到肺内),深吸一 口气,屏气,用口唇严密地包住昏迷者的口唇(不留空 隙),注意不要漏气,在保持气道畅通的操作下,将气 体吹入人的口腔到肺部。吹气后,口唇离开,并松开捏 鼻的手指,使气体呼出。观察人的胸部有无起伏,如果 吹气时胸部抬起,说明气道畅通,口对口吹气的操作是 正确的。
伊春市中心医院ICU 孟楠
心肺复苏—BLS(CAB)
伊春市中心医院ICU 孟楠
按压方法: 按压时上半身前倾,腕、 肘、肩关节伸直,以髋关 节为支点,垂直向下用力孟楠
心肺复苏—BLS(CAB)
心肺复苏的标准操作程序(2010年指南) 2
B Breathing 口对口人工呼吸 C Circulation 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D Defibrillation 体外电击除颤(AED) 但最新的国际指南对步骤做了重大修改
8
CPR’2010国际新指南规定:
C Circulation 胸外心脏按压30次 A Airway 然后才用徒手开放气道 B Breathing 器械或徒口人工呼吸2次 D Defibrillation 体外电击除颤(AED)
心肺复苏 之标准操作流程
(依据最新的CPR’2010国际指南)
1
一、“生存链”是提高心肺 复苏成功率的唯一途径
“及早” 呼救并到达(E1) “及早” 徒手CPR(E2) “及早” 电击除颤(E3) “及早” 高级生命支持(E4) “及早” 复苏后监护治疗(E5)
2
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构成“生存之链条”
23
第三个理由
不幸的是,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 者没有由任何旁观者进行心肺复苏。这 可以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其中一个障 碍可能就是 A-B-C-D程序,该程序的前 两步通常是施救者认为最困难的步骤, 即开放气道并进行人工呼吸。如果先进 行胸外心脏按压,可能会鼓励更多的第 一目击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28
第三阶段处置:第三个ABCD
(心肺复苏成功后的进一步治疗)
A Assist 多器官功能支持 B Brain 脑保护与冬眠、促清醒 C Care ICU床旁重症监护 D Diagnosis 确诊并祛除病因
内容已超出现场心肺复苏的范围,从略
29
特别说明
有关实施第二个、第三个ABCD的程序问 题,由于此时已至少有 3 名以上的医生 护士赶到,组成了一个抢救团队,在组长 的指挥下、每个组员按照各自的分工,同 时执行ABCD程序,齐心协力地集体抢救 患者。因此单纯讨论操作流程究竟是 ABCD还是CABD、甚至DCAB,已经完 全失去了临床实际意义,只不过为了顺口 和方便记忆,仍然将其步骤归纳为ABCD 而已。
心肺复苏解读
室
速
室
颤
基本生命支持BLS
• 评估
• 启动紧急医疗救护系统 EMS • 实施(请注意顺序有变!)
C 胸外按压
A 开放气道 B 人工呼吸 D 电击除颤
2010版基本生命支持(BLS)的主要改变
1、BLS流程简化,“看,听,感知”已从流程中删除,所有无反应、无
• 呼吸骤停: 溺水 卒中 会厌炎 吸入烟雾 气道异物阻塞
药物过量 电机伤 窒息 创伤 各种昏迷等
各种脏器对缺氧的耐受能力
• • • • • • 大脑:4—6分钟 小脑:10—15分钟 延髓:20—25分钟 心肌和肾小管细胞:30分钟 肝细胞:1—2小时 心脏停搏后45秒左右可出现瞳孔散大,1— 2分钟后可出现瞳孔固定。少数人在心脏骤 停后不出现瞳孔散大。
现代心肺复苏术的进展历程
• 20世纪60年代: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
按压、体外电击除颤 • 20世纪70年代:高级生命支持 • 20世纪80年代:脑复苏被推至复苏学前沿
2010版改动后的生存链为:
现代心肺复苏术的进展历程
• ―2000国际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ECC)‖包括心肺复苏术、体外自
2010版心肺复苏顺序的变化
• 基本生命支持BLS顺序有所调整(新生儿除 外) • 单人(双人)复苏:“C-A-B‖(新生儿仍 为A-B-C) • 有确定的除颤指征时:“D-C-A-B‖ • 临床发现:心脏骤停最高存活率均为有目 击者的。基础生命支持的关键是胸外按压 和早期除颤。
从A-B-C更改为C-A-B的理由
呼吸或无正常呼吸(如仅有喘息)的成年患者,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 统。目的是节省时间,尽快CPR。 2、未经培训的施救者鼓励其只动手的CPR,暂不行人工通气。 3、在给予人工呼吸之前,先开始胸部按压。 4、保证完成高质量的CPR。 5、进行复苏时,医务人员施救者需完成许多工作,诸如胸部按压, 气道处理,人工呼吸,探测心律,电击除颤,以及药物治疗,这 些都需要经过良好培训的施救者组成的团队进行分工合作同时完成。
心肺复苏指南分析
注意事项
? 尽力缩短评估意识及心跳、呼吸状况
的时间。
? 如10S内未能触及动脉搏动,立即开始
胸外按压,并设法取得电击设备。
? 组织复苏团队:第一到达现场人按压,
第二人协助开放气道、辅助通气,第 三人准备电击设备等。团队 CPR 可提高
复苏成功率。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二十六分。
及早进行电击治疗
急救顺序的调整
? A-B-C 调整为 C-A-B
? A开放气道, B检查呼吸,
C胸外按压。
? 即第一时间立即行胸外按
压 ,同时尽快寻求他人帮
助开放气道,心脏除颤等。 ? 调整理由 :心脏骤停、室
颤、无脉室速是成人心脏 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及
时胸外按压有助于提高复 苏成功率。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二十六分。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二十六分。
高质量的CPR要求
? 按压频率至少达到 100次/分。 ? 按压深度至少达到 5厘米。儿童达胸廓前后
径的1/3。 ? 按压后确保胸廓完全回弹 。 ? 单人 CPR 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 30:2,吹气
持续1秒。 ? 非医学专业人员行 CPR时胸外按压即可,无
需人工呼吸。
脑干反射全部消失,心肺复苏操作已达
30min 以上,心电图成直线,医生判断已临 床死亡。
? 特殊情况:溺水、触电、新生儿抢救时间 应延长 1-2小时。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六点 二十六分。
脑复苏
? 改善脑灌注: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升高 血压。
? 降温:常用物理降温,体温不能低于 31℃。 ? 脱水: 20%甘露醇、呋塞米、地塞米松等。 ? 防止抽搐:异丙嗪、地西泮等。 ? 高压氧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欧洲复苏协会心肺复苏(CPR)指南解读2011-01-1914:12点击次数:867发表评论分享到——从证据中来到实践中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郭志军李春盛新指南20条核心建议(1)进一步强调胸部按压的重要性,建议尽量减少胸部按压的中断;(2)强调“跟踪和触发系统”可以检测病情正在恶化的患者,且能预防院内的心搏骤停;(3)增加了在院外设置心源性猝死相关的警告标识的认识;(4)对于院外、非急诊医疗服务人员目击的电除颤,不推荐特殊的CPR时间点;(5)在除颤器充电时持续行胸部按压,减少电击前后的间隔。
(6)不再强调心前区捶击的作用;(7)在心导管室或心脏外科术后立即出现的室颤和无脉室速,可使用3次快速、连续电击;(8)在不能建立静脉通路时,不再建议气管插管内给药,可通过骨髓腔途径给药;(9)在治疗室颤或室速时,应在第3次电击后、胸部按压再次开始时给予肾上腺素,然后每3~5min给药1次。
第3次电击后,也应给予300mg的胺碘酮;(10)在心室静止或无脉电活动时,不再建议应用阿托品。
(11)早期行气管插管的重要性下降;(12)进一步强调了CO2图的重要性,CO2波形图能够证实气管插管的位置,持续监测气管插管的位置和CPR的质量,能为恢复自主循环提供一个早期标识;(13)超声成像在高级生命支持中的潜在作用得到认可;(14)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高氧血症的潜在危害也得到了认可。
一旦自主循环恢复,应认真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
吸入的氧气浓度应该被滴定,以使动脉血氧饱和度达到94%~98%;(15)对于心脏骤停后综合征进行了更多的细化和强调。
(16)一个有结构的复苏后治疗计划可改善ROSL后心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这一点已得到认可;(17)进一步强调初期经皮冠脉介入术在ROSL后患者(包括昏迷)的应用;(18)修订了血糖控制的建议:ROSC后成人血糖值超过10mmol/L应进行治疗,但要避免低血糖;(19)应用治疗性低体温治疗心搏骤停后昏迷的存活者;(20)承认目前许多公认的预测因子不可靠,尤其对已用治疗性低体温进行治疗的情况下。
关键点一成人基本生命支持初始人工呼吸在需要行CPR的成人中,心搏骤停更多可能是来自于心脏的原因,所以CPR应从胸部按压开始。
最佳的胸部按压技术包括:(1)按压胸部至少100次/分,深度至少为5cm,但按压深度不应超过6cm;(2)在每一次按压后要让胸廓充分回弹;(3)按压与放松的时间应大致相等。
只行胸部按压的CPR对接受过培训的救援者及相关专业人员来说,胸部按压联合人工呼吸是实施CPR的首选方法。
如果旁观者不能或者不愿意进行人工呼吸,则应鼓励他们只进行胸部按压,或者是在急救电话中指导他们进行胸部按压。
抢救者的危险抢救人员应每2min进行轮换,以免因抢救者疲劳而引起按压质量的下降。
变换抢救人员不应中断胸部按压。
自动体外电除颤未接受过培训的普通人和专业人员使用自动体外电除颤器均安全有效。
在专业人员到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通人可以使用自动体外电除颤进行电除颤。
公共场所行电除颤程序自动体外除颤器程序应在公共场所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警务人员作为第一反应人行CPR,可使存活率达49%~74%。
自动体外电除颤器使用尽管证据有限,但为了早期电除颤(目标为在发病后3min之内),应在医院内使用自动体外电除颤器。
应使足够的医疗保健人员接受培训,从而保证在医院内任何地点发生心搏骤停的患者能够在3min内接受第一次电击。
手动与半自动模式电击许多自动体外电除颤器能够以手动模式与半自动模式进行操作,但在已经证实的研究中,两者在ROSC、存活率、出院率等方面没有总体差异。
尽量减少电击前间隔停止胸部按压与实施电除颤之间的延迟必须保持在一个绝对的最小值范围内;即便是5~10s的延迟也可降低电击的成功率。
通过以下两点可将电击前间隔缩短到5s以内:一是在除颤器充电时持续进行胸部按压;二是由指挥者进行协调,组成一个高效的团队,在电击后立即开始胸部按压,将电击后间隔最小化。
整个除颤过程不应使胸部按压中断大于5s。
除颤前的CPR回顾性研究分析发现,如果患者发病已超过5min,则急诊医疗人员在除颤前应先进行约2min的CPR。
在除颤器恢复与充电时进行胸部按压,已被证实可以改善存活率。
对于没有目击的心搏骤停的患者,在除颤器恢复、应用和充电时,急诊医疗人员应进行高质量的CPR,但是不再建议在除颤前进行常规的CPR(如2~3min)。
1次电击对3次连续电击在需要电击除颤时,进行数次电击除颤,并且在除颤后立即行胸外按压。
不要延误时间进行节律分析或脉搏检测。
如果室颤/室速发生在心脏导管介入或早期的心脏外科手术后(这时胸部按压可能引起血管缝合的破裂),在开始胸部按压前可给予最多3次临床电击除颤。
单向波与双向波除颤目前,双向波除颤已代替了单向波除颤器。
与单向波除颤相比,双向波除颤首次除颤效果更好。
在房颤的电转复方面,双向波电除颤也优于单向波。
双向直方波首次电击能量不应低于120J,双向截顶指数波首次电击能量不应低于150J。
理想情况下,运用各种波形的双向波进行电击除颤,其首次电击能量不应低于150J。
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如果考虑患者有威胁生命、需要电击的心律失常危险或曾经发生过此类情况,则应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释放电量水平较低,对救援者无任何伤害。
危重症的处理通常由急救医疗团队、快速反应团队以及重症监护外展队对重症或可能成为重症的患者进行救治。
重症监护外展队的主要基础是单个的护士或一组护理人员。
荟萃会析表明,快速反应团队(急救医疗团队)可使院外心肺呼吸骤停的发生率下降,但对院内死亡率没有影响。
院内复苏的设备要求所有的临床区域应能立即获得复苏设备及药物,以利于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进行快速复苏。
理想情况下,在全院范围内,CPR所用的设备以及药品应标准化地摆放。
关键点二高级生命支持治疗程序新指南对可电击节律及不可电击的节律进行了区分。
每一个循环大致相近,在评估节律、感触脉搏前应先给予2min的CPR。
每3~5min给予肾上腺素1mg,直到获得ROSC。
心前区捶击只有医师在现场目击了监护仪监测到的心搏骤停,且手边无除颤器可用时,心前区捶击方为一种合适的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这仅在重症监护的环境中可行。
静脉通路如仍无静脉通道,则应建立静脉通道。
外周给药后必至少给予20ml液体冲洗。
如静脉通道难以建立或不可能建立,应考虑骨髓腔通道。
阿托品心室静止通常是由原发性的心肌病变所致,与过高的迷走神经张力无关。
不再常规推荐在心室静止或无脉电活动时使用阿托品。
高级生命支持超声应用如果有接受过超声训练的临床医师,应用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心搏骤停潜在的可逆性病因,有助于对这些病因进行治疗。
超声进入高级生命支持治疗需要大量的培训,应尽量减少胸部按压的中断。
指南已推荐使用剑突的探头位置,应在胸部按压暂停(计划进行心脏节律评估)之前放置探头,一个受过良好培训的操作者在10s之内可获得检查结果。
气道管理与通气数据表明,ROSC后高动脉血氧饱和度对预后不利。
准确测定动脉氧饱和度后就应吸入氧气,使动脉血氧饱和度在94%~98%。
确认气管插管的位置CO2波形图是证实气管插管位置并对之进行连续性监测的最敏感、最特异的方法,可以补充临床评估(听诊与气管插管通过声带时的视诊)的不足。
现有的手提CO2波形监测仪可以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证实气管插管是否到位。
如无CO2波形监测仪,建议高级气道管理措施最好应用声门上气道装置。
关键点三复苏后治疗自主循环恢复成功仅仅是心搏骤停后完全复苏的第一步。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常并发于复苏后期,包括心搏骤停后脑损伤、心搏骤停后心肌功能损伤、全身性缺血/再灌注反应、持续进行性损伤。
心搏骤停后常可发生严重的心肌功能障碍,但一般在2~3d后即可恢复正常。
心搏骤停后全身性缺血再灌注反应可激活免疫系统及凝血系统,这两个系统的激活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增加感染的机会。
因此,心搏骤停后综合征与脓毒症常有许多相同之处。
循环对于所有怀疑存在冠心病的心搏骤停患者,都应考虑行冠脉介入术。
研究表明,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心搏骤停,联合应用治疗性低体温及PCI安全可行。
血糖控制基于目前的证据,自主循环恢复后血糖值应被控制在10mmol/L,并应避免低血糖。
对心搏骤停后自主循环恢复的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可增加低血糖症的风险,因此不推荐应用严格的血糖控制策略。
治疗性低体温动物及人体研究表明,轻微的低温有神经保护作用,可以改善全脑缺血、缺氧的预后。
低温可以抑制许多可以引起细胞死亡的途径、降低脑组织氧代谢率和减少心搏骤停后综合征相关的炎症反应。
动物数据表明,在自主循环恢复后,越早进行降温,预后越好。
在体温维持期,可首选有效体温监测的降温方法,避免体温波动。
复温必须缓慢地进行,目前的共识推荐每小时复温0.25~0.5℃。
胸痛观察规程使用脉氧计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有助于判定是否需要给氧。
如果患者不存在低氧血症,就不需要额外的氧气。
有限的数据表明,高流量吸氧对于不复杂的心肌梗死患者有害。
动脉血氧饱和度的目标值为94%~98%,如患者存在高碳酸性呼吸衰竭危险,则动脉血氧饱和度的目标值为88%~92%。
关键点四儿科生命支持在心搏骤停后10s内,医务人员可以通过增加脉搏的触诊来诊断心搏骤停,从而决定是否应该开始胸部按压。
根据儿童的年龄,可以应用颈动脉(儿童)、臂动脉(婴幼儿)或者是股动脉搏动(儿童或者是婴幼儿)检测,但必须在10s内决定是否进行CPR。
儿童的按压通气比率取决于是单一抢救者,还是多个抢救人员。
非专业救援者应该采用30:2的按压通气比。
对于不能或不愿进行口对口人工通气的抢救者,应鼓励他们进行胸部按压的CPR。
强调高质量的按压应该有足够的深度,而且应尽量减少按压的中断和无血流时间。
在所有的儿童中,按压胸部深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在婴幼儿接近4cm,儿童接近5cm),每一次按压后应完全放松。
对于婴幼儿和儿童,按压次数至少为100次/分,但不应超过120次/分。
按压技术包括单人两手指按压和双人或多人的两拇指围绕方法。
对于更大的儿童,单手或双手技术均可使用。
对于1岁以上的儿童,应用自动体外电除颤安全有效。
对于1~8岁的儿童,建议使用相关性能分析系统或软件,将机器的输出能量减少至50~75J。
如果电击能量不能减少或者不能进行手动调整,未修改的成人体外自动除颤器也可以在1岁以上的儿童中应用。
在一些少见病例中,对于1岁以下的儿童应用体外自动除颤器进行电击也是合理的(最好使用剂量衰减器)。
为了减少无血流时间,在应用手动除颤器除颤和对电极板充电时应继续进行胸部按压(如果儿童胸部的大小允许)。
一旦除颤器充电完毕准备实施电击时,胸部按压可以暂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