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中国劳动关系之研究
(完整版)中国劳动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劳动关系现状和发展趋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司司长祝晏君我国劳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我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处于不同所有制经济中的种种劳动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增多,劳动关系问题日益突出。
为适应变化的劳动关系需要,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在借鉴市场经济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以劳动法律和政策基准、劳动合同管理、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劳动争议处理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并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一、我国劳动关系现状(一)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关系状况还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具有以下特征。
1. 劳动关系主体地位初步得到确立。
非公有制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基本明确。
国有企业在用人、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逐步扩大,已成为劳动关系的一方主体。
劳动者拥有了较大的择业自主权,初步成为能够拥有并自主支配自身劳动力的独立主体。
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通过双向选择来建立劳动关系,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地位和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2. 劳动关系格局初步呈现多元化。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所有制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格局已经形成。
与此相对应,我国的劳动关系也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劳动关系相互交错,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3. 劳动关系的建立初步实现契约化。
随着劳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企业用的制度方面,通过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来替代固定工制度,使劳动关系逐步由过去的行政隶属关系向契约关系转变。
4. 劳动关系的运行初步实现市场化。
劳动就业逐渐从过去的统包统配转向就业市场化和失业公开化,劳动关系的变更与终止逐渐从过去的行政管理方式转向市场调节方式,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主要由主体双方按照市场规则自行决定,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资源的基础调节作用开始得到发挥。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的劳动力市场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的劳动力市场改革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劳动力市场改革已成为中国转型期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的劳动力市场改革,分析其背景、目标、措施和成效。
一、背景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进程中,劳动力市场改革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结构的不平衡和就业需求的不匹配,这使得劳动力市场改革势在必行。
二、目标中国劳动力市场改革的主要目标包括:实现劳动供求的灵活匹配、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公平、促进就业机会的增长和创新创业的活力等。
实现劳动供求的灵活匹配是指通过改革,使社会就业结构更加合理,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性和适应性;提高劳动力市场效率和公平是指通过改革,建立公正、透明、竞争和规范的劳动力市场秩序,减少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促进就业机会的增长和创新创业的活力是指通过改革,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鼓励创新创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
三、措施为了实现劳动力市场改革的目标,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1. 放宽市场准入为鼓励创新创业和就业机会的增长,中国政府放宽了市场准入,简化了创业和就业的手续和条件。
通过降低创业和就业的门槛,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新创业的潜力。
2. 促进灵活就业为了提高劳动力供求的灵活性,中国政府推广了灵活就业制度,例如:加强劳务派遣、合同工和自由职业者的保护,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空间。
3. 加强技能培训为了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效率和竞争力,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技能培训的投入和支持。
通过提供各种培训机会,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增加其就业机会和竞争力。
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了保障劳动者权益,中国政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的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性和稳定性。
四、成效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中的劳动力市场改革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得到了提高。
劳动关系综述
我国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研究综述我国实施市场化改革以来,劳动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的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范围更广,我国的劳动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多变,劳动关系问题开始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和敏感问题。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如何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来保证社会协调和经济发展,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研究结果。
现将学者们有关劳动关系的研究做综述如下:一、我国劳动关系的定义面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和劳动管理体制正日益发生着深刻的变迁这一局面,国内学者就经济转型过程中我国劳动关系的内涵界定和性质定位展开了分析与探讨。
主张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来界定我国劳动关系的内涵与性质,尤其是要突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内涵和性质的限制,拓展劳动关系空间,在进行劳动关系的一般性界定的前提下,针对不同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客观的分析,得出符合其特殊规定性的性质界定。
1. 关于我国劳动关系内涵的界定受不同社会的性质以及在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环境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劳动关系内涵的界定是不同的。
由于我国处于特定的转型时期,劳动关系十分复杂。
学者们对劳动关系的内涵办公室上并没有达成一致,他们之间的分歧和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种观点,遵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拓展。
依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劳动关系就是指建立在人与物(自然)的关系基础上的,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相互之间必然产生的社会生产关系。
而温海池《关于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的几个问题》(1994)则认为应对之加以拓展,他认为劳动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就广义而言,它指有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可称为社会劳动关系即社会物质生产领域与非物质生产领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交换关系;狭义的劳动关系则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工业企业中的劳动关系是其核心。
国际劳动关系在转型期的不同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和低 工资 陷 阱的严 峻局 面 , 劳动 关 系再 次 面 临考 验 。但 目前新 加 坡 劳 动关 系 的和 谐 稳 定 也 是 有 目共 睹 的 。
收稿 日期 :0 0 1 — 2 21— 2 7 作 者 简 介 : 君 槐 ( 9 5 ) 女 , 江 淳 安 人 , 海 师 范 大 学 副教 授 , 学 博 士 , 海 师 范 大 学 研 究 院 特 聘 研 究 员 , 要 研 究 方 向 吴 17一 , 浙 上 法 上 主 为劳动法学 。 基金项 目: 文系 20 本 0 9国家 社 科 基 金项 目( 目批 准 号 :9 Z 0 3 、 海 市 重 点 学 科 “ 政 管 理 ’ 项 目批 准 号 : 5 4 6 上 海 项 0C Z 3)上 行 ’ ( Jo o ) 市 教 委 优 青 项 目 ( 目批 准 号 :s 0 0 7 的 阶 段 性 研 究 成 果 , 上 海 师 范 大 学 重 点 学 科 “ 共 管 理 与社 会 政 策 , 助 项 sd 8 2 ) 受 公 , 资
一
、
政 府 在 劳 动 关 系变 化 中发 挥 主导 作 用
( ) 国、 一 美 新加 坡经 济转 型期 的劳资 冲突 美 国在 由 自由竞 争资 本 主义 时期 转入 垄 断资本 主 义时期 ( 简称 经济 转 型期 ) 产 生 了一系 列社 会 问题 , , 最 为显著 的是 劳动 关 系的严 重对 抗 。标 准化 的机 器生 产使 美 国的 大部 分 劳 动力 不 再 拥有 技 术 工 匠 的地 位 、 谈 判 权及 高 收入 , 而成 为一 个几 乎是 一无 所有 的体 力 劳动 者 ; 续 的经 济衰 退导 致需 求 不足 , 持 引起 工作 稀 缺 ; 数 百 万移 民涌入 美 国又 使这 一现 状更 为严 峻 。劳 资关 系供 求失 衡 , 导致 雇 主面 临雇员 的高周 转率 、 人磨 洋工 工
国有企业转型背景下劳动关系的变化及特征——以上海电信改革和转型为例
上海 电信也经 历了砸 “ 三铁 的过 程 .通 过 三项 制 度 改革 ,打 破 “ 工 铁 资 .“ 饭 豌”,“ 交 椅” 1 9 9 2 铁 铁 。 年.上海 电信开展 丁以上岗合同为中心的 劳动工资改革试点 t1 5年。上海电信 9 9 普遍 实行 了全 员劳动合同制,1 9 年 .用 97 工方面采用多种 用工形式 .合理配 置劳动 力资源 2 0 O 0年,上 海电信开始推进以 岗位管理 为中心的 “ 三项制 度 改革 ,力 求实现管 理 人 员能 能下 、 员 j 进能 _ 能 出、收 入能增 能减 。从 丌始的 台同制试 点 、垒 员台 同制 .到竞争 上岗 岗位管
上海市电 信有限奔司信息网络部人力资源处 20 2 0 12
许晶蕾
内容,就是要破除计划经济条件下许多原 有的规则。处在汁划经济和政企合一的管 理体制历史阶段 ,电信采川的是大平均主 {晕日苴蔓杂 并多样化 .呈砚 出新的特 征 奉 ∈ 义的 分配方式 。 象所有 国有 夫型企业 一 立以上 海 电信为 案 例 闲述 7改革转 型 过程 样, I : 海电 信背 饥着沉熏 的 “ 业办社 企 中体 制 变他 所 带 采的 劳动 关 晕的 发展 霞化 ; 会 的历史 负机 上海电信在 2 0世纪 9 0 进 一步 分析 r 政府 政 策 目标导 向下 固有 企 在 年 代实施的 是 “ 办 社会 的 普遍福 企、 业转 型期 劳神 共 最之特扯 利 ,“ 夫实事”项 日的 实施 ,如 住房 、 八 冀誓蜘 体检 疗休 养 、_ 周基 金等 ,铸 就 丁帮 } i } l 国有 企业 ;转 型 劳 动 美 柬 困j 程、养 老 程、蜜 柑 = _ 健廉 工 程等一 系列 凝聚力 I ” 虽然邶时激 程 励机制的指导思想是 。 效率优先,兼顾 公 作为一 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在当代 平 ” .化分 配的 主要 现 实还 是 “ 体现 公 经历着从计 划经 济到市场 经济的 巨 大变 平 . 兼 顾 效 率 。 革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内在要求 当一味水涨船高的大平均主义在企业 的企业制度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中 进 人市场经济体制的时候.已经很难再持 心 内容 。由于国有企业无论在资产总额还 续地激发活 力。在转型过程中.企业要逐 是在新创造价值中均占有很高的比例.因 步走向市场 ,耍进行由福利型、事业型向 此深化 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国有企业转型 经营型转型。上海电信开始高举 “ 效率优 就成为重构微观基础的核心环节 随着国 先.兼顾 公平 的 火旗.在 和浩的氛 围 有企业 面临 市场转型改革的不断深化 .国 开辟必要的政策特区 ,在有利于企业 有企业劳动关系发生 丁巨大变化.并 呈现 整体 利益的晡则下 ,允许和鼓励备种有益 出新 的特征 分析这一时期劳动关系的发 的改革实践 ,特别是鼓励和允许 一部分人 展和特 征,对于测整和完善我国现行劳动 按 脾效率优先的原 则,得到相应的报 酬. 法律制度,值之 与新的劳动关 系相适应具 保 持改革的 内在驱动 力。 有 一定意 望。 2上 海 电
中国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研究综述
在影响员工行为的研究方面, 我们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进
都分别提出一些条件要求, 实现了劳动供需的双向选择。 在此形势下,
自身的引导职能, 平衡劳资双方的力量, 促使企业的劳资双方能够形 的效果 。 为此 , 企业应 当遵循劳 动市场 的发展 规律 , 通过 多种分配方 式 成一种和谐的劳动生产关系。而现如今 , 我国并没有制定出一套完整 来 实现 良好 的工资机制 , 以促使企业 与员工共 同发展 。
科学的 劳动关系研究体系 对于劳动关系的评价机制也不够完善, 这 对于我国劳动 关系的良 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 为此我们仍然需要不断 的加强研究, 形成 科学严谨的 凋研评价机制。
劳 动关系 程模型对企业内人际信任对反生产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从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一次重大的体制转 企业成员对同事、 直接主管和高层领导的信任会对人际反生产行为有 型, 并已 经基本完成了这一转变。 到目 前我国 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市 显著 的负向影 响。 场经济为主导, 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实现经济水平的 稳步快速增长。 五、 薪资待遇 问题 在此过程中, 也使得我国的劳动关系逐渐趋于多样化、 复杂化的发展。 薪 资待遇是劳 动经济与 劳动关 系研究 中的重 要课题 , 也 是劳动 者 劳动者、 雇佣者以及政府等三者之间的关系较之计划经济体制下右了 最为关 系的一个 问题 。通过 研究在华 跨 国企业 中外员工薪 酬 的差 异 ,
二、 劳动立法
六、 收 入分配问题
我 国转 型期间收入 分配是 社会关 注 的热 点问题 , 目前社会 上关 于 收入分配 的观点可 以分 为达 成或基本 达成共 识的 、 经过 讨论 可望达 成 共 识的 、 难 以达 成共 识 的三 类 , 分别包 括关 于分 配关 系不合 理 或分 配 的不 同认识和 涉及现行利 益关系调 整的不 同认 识。 建议针 对不 同的观
新时期中国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 及未来转型
从企业层面看,灵活的组织协调能力、与员工间良好的相互投资与情感承诺、灵活合理的晋升与离职机制,良好的劳动关系氛围等都是柔性的体现。从劳动者层面看,体面的薪酬、舒适的工作环境、充分的培训与开发机会、公平的组织环境、发言权与员工参与等都是劳权的体现。为解决公共政策与保护企业柔性这一矛盾,公共政策体系的构建要从两个层次着手:
二、新时期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方式:嵌入式转型方式
劳动关系转型存在不同的方式选择。当劳动关系深层次的结构发生变革时,劳动关系就可以被认为是经历了变革,这种变革既可以是渐进式的,也可以是间断式的。从国家产业关系的渐进式和间断式转型的范围和决定因素看,包括人口统计学和政治学等内部因素,及所说的经济全球化等外部环境因素,共同推动了这种转变。企业、工会及政府战略与结构的本质变化也象征着深层次的结构变化。当代中国的劳动关系也可视为是一种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因为伴随着改革开放过程所发生的劳动关系演变,是在市场和环境压力下企业组织自动发生的变化,是市场力量自发作用于企业的结果,基本没有得到政府的强制性或引导性干预,公共政策是滞后的。
二是对于核心员工或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而言,依赖个别劳动关系是适合的。但中国目前的个别劳动关系既缺少集体劳动关系的框架基础,又严重缺少弹性和灵活性,压抑了人才的创新激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的难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三是在全球化冲击下,中国的新型雇佣方式快速发展,现有的劳动关系制度体系没有跟上实践发展的需要。“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详尽规定反映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上三个方面的问题。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
一、新时期中国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
中国劳动关系的转型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是打破传统行政化的劳动关系建立市场契约式劳动关系的过程。事实上,过去30余年的中国劳动关系转型只是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交易规则的劳动关系,长期依赖不规范的、不完整的个别劳动关系解决程序去处理劳动关系问题,并未完成建立适应全球化市场及中国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劳动关系框架,转型过程仍在进行。由于集体劳动关系体系长期缺失,只能用个别劳动关系解决程序去应付劳动关系问题,在现实中出现了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我国劳动关系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劳动关系的改革(变革、衍变)与发展(1949~)一、1949-1957背景:新中国成立后, 面临着旧中国遗留下来大批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
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劳动力需求,使得劳动者的力量远不及企业的力量, 劳动力市场处于买方市场, 劳动者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另一方面,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对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 国家实行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 尽量防止这些企业停工倒闭, 造成工人失业。
政策:在这一时期, 为了协调劳动关系,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行政干预手段, 如从1955 年到1957 年, 逐步形成了统包统配的劳动力用工制度; 又如针对私营企业工资形式混乱, 工资水平高低不一的情况, 从五反到以后对私营企业工资进行调整与改革; 1952 年与1956 年两次工资制度改革形成统一的工资制度, 意味着中国形成了由中央政府决定企事业职工工资的体制。
评价:这一阶段的劳动关系在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强化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护工人群体基本权利与平等的社会地位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就。
总体而言, 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力量不均衡, 使建国初期的劳动关系主要表现为企业权利为主的特征。
一方面, 由于所有制构成比较单一, 企业职工的身份比较单纯, 在经营管理方面不需要更多复杂的方法与手段, 因而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企业权利。
另一方面,政府对私营企业与公私合营企业在招工、工资分配等方面的干预, 又逐渐改变了这些企业原有的自主调节的劳动关系, 尤其是在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 企业的全部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管理与使用, 使企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些变化使工人劳动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工人已摆脱了雇佣劳动的地位, 基本上是为自己为社会劳动了。
劳动力不再是商品, 工人的工资也不再是劳动力的价格, 而是国家付给他们的报酬。
( 二) 以纯粹政府权利为主的时期( 1958-1977年)背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 生产资料基本上公有化, 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 生产资料共同所有, 劳动关系双方身份性质的根本转变使其成为一家人。
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中不和谐的因素越来越多,并引发了其他的社会问题,这直接影响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正确处理劳动关系中不和谐的因素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主要研究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标签:劳动关系;现状;问题;对策1我国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的现状及问题(1)市场化劳动关系已形成并逐步占了主导地位。
中国实行渐进式的经济改革政策,其突出的特点是在保持原有制度不变或对原有国有企业和计划经济实行渐进改革的同时,允许非国有经济特别是非公有经济在体制外的发展。
这种改革政策在城镇形成了“二元用工制度”并存的局面:一是政府控制部门,二是市场主导部门。
在市场主导部门即非公有制领域,其劳动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典型的市场化劳动关系。
各种类型的非国有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现在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所吸纳的就业人数大大超过了国有企业。
乡镇企业以前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但事实上近年来大部分地区的乡镇企业都进行了产权制度的改革,变成了私营企业,但统计上仍然按乡镇企业计算。
总之,我国非公有经济的就业人员已大大超过了国有企业和公有部门,成为我国的就业主体。
这意味着在中国市场化中的劳动关系至少在数量上占了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政府控制部门通过国有企业内部的改革和不变动所有制基础的改革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改革从此主要在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实行国有经济退出的战略;二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在这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与这一过程相伴随的是数千万国有企业职工的劳动关系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根本性变化。
(2)由再就业困难的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组成的相对弱势的劳动关系群体初步形成。
1997年以来,国有企业累计下岗2800多万人,虽然大部分已经重新找到了就业岗位,但随着近年来再就业率的下降,一些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的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日益成为再就业困难的劳动者主体,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变革中的劳动关系研究:中国劳动争议的特点与趋向
[收 稿 日期] 2012—05一O6 [基 金项 目] 教 育部 人 文社会 科 学基 金项 目 (o8JA79o13o); 中 国人 民大 学 “985” 自由探 索项 目 [作者简介] 程延园 (1963 ),女,湖北襄阳人,中国人 民大学劳动人事 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 师,
经济 学博 士 ; 王甫 希 (1989 ),女 ,湖 北 襄 阳人 ,美 国 罗 格 斯 大 学 管 理 与 劳 动 关 系 学 院博 士 研 究 生。 感谢 匿名评审人提 出的修改 建议 ,笔者已做了相应修改 ,本文文责 自负。
5
经济 理论 与展 的新 动 向引起 了学者 极大关 注 , 目前 已有 大量 研 究 劳 动关 系发 展 变 化 的 文章 。 例 如 有 关 转 型 时 期 中 国 劳 动 关 系 特 点 的 研 究 _1][ ][。][ ,认 为 中 国劳动 关 系 的形 态 和 调 整模 式 正 在从 以往计 划经 济体 制 向市场经 济体 制转 变 ,劳 动 关系 的市 场化基 本完 成 。国有企 业改 革与 经济所 有 制结构 的调整 、劳动 用工 制度 改革 与劳动 力市场 发 育 、工 资 分配制 度改 革是 影响 劳动关 系变 化 的三 大 体制性 因素 。
演化 。 自 2008年 劳动 合 同法 、就 业 促 进 法 、劳 动 争议 调解 仲 裁法 实施 以来 ,劳 动关 系领 域 出现 了一 些新 情 况 、新 问题 。劳 动 争 议 案 件 数 量 大 幅度 增 加 ,集 体争议 和 群 体性 事 件 的发 生 频 率 越来 越 高 。 2010年 以南 海 本 田事件 为 代 表 的 停 工 、 罢工 等诸 多集 体 行动 事件 的一个 直 接后果 ,是推 动 了集体 协 商谈 判 的进行 ,显示 中 国的劳 动关 系正 在 由个别 劳 动关 系 向集 体劳 动关 系转 变 。中 国劳动关 系 变革 的 制度 背 景更 加复 杂 ,面临 的 问题 解 决难 度也 更大 。
经济转型中劳资关系困境原因和对策研究
中,劳方的诉求主要为提高工资和组建工会 , 这表 明劳资关 系正进入一个新节点,中国 已进入一场深刻的 、 大规模的劳
资 关 系 调 整期 。 一 系 列 事 件 的 发 生 ,只 不 过 是 劳 资 关 系 冲 这 突 的 个案 而 已 , 和 谐 社 会 的 时 代 背 景 下 , 求 我 们 高度 重 在 要 视 劳 资双 方 之 间的 关 系 ,分 析 其 根 源 ,提 出相 应 的对 策 ,构 建和 谐 的 劳资 关 系 。
劳资关系困境 原因分析 ( )劳动关系形态 因素 一 劳动关系根据形成 力量 的不 同,可 以分为个别劳动关 系和集体劳动关系。个别劳动关系是指 由劳动者个人和 企 业 形 成 的具 有 人 身 依 附性 的 劳动 关 系 。主 要 表 现 在 企业 和 劳动者签订劳动合 同,企业对劳动者提供教育和技术培 训 ,提供工资,劳动者向企业提 供一定的服务而形成劳动 关系 。企业和 劳动者是一种 自愿合作关系 。个别劳动关系 中出现冲突时,劳动者个人通 常是先通 过劳资调解委员会 或仲裁委员会 处理 。然后在 自己诉求 未得到解 决的情况下 再诉诸司法程序保护 自己的合法权益 。而集体劳动关系是 在个别劳动关 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是劳动者通过行使 团结 权 ,组 成 工 会 来 实 现 自我保 护 ,增 强 劳动 者一 方 的 力 量 并 进 而 平衡 和 协 调 劳 动 关 系 。在 集 体 劳 动关 系 中 出现 冲 突 时 ,劳 动 者 通 常 集 聚 起 来 ,通 过 工 会 表 达 劳 动者 的利 益 诉求,进 而解决劳资矛盾 ,实现劳资合作 。 中国劳资关系 中,基本 上为个别 劳动关系。在现代社 会中,劳资双方地位不平等,强 资本 ,弱劳工局面为劳资 关系的普遍现状 ,而个体 力量相对于 企业 太弱 。劳动者为 了更好 的维护 自己的利益,争取 自己的合 法权 益,单靠个 人 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 ,需要 团结起 来,凝聚成集体的力 量,同雇主交涉来实现 自己的利益要 求,改变劳资博弈中 劳动 者 总是 处 于 妥 协 以牺 牲 自 己的 合 理 利 益 的 处 境 ,增 强 其在博弈 中的话语权,使得 自己的利益得 到满 足,有尊严 的活着 。然而在中国现 在的劳动 力市场 上,中国工人还没 有形成影 响劳动力市场 ,影响企业主 决策的集 体力量。因 此 劳 动者 就 会 自发 的要 求 组 成 工 会 ,这 在 最 近 发生 的一 系 列罢工事件 中就可 以看 出,劳动者 的组建工会 的要求是劳
浅谈我国转型期私营企业劳动关系
化 , 此 引起 了社 会 发 展 变化 。 私 营 经 济 在 整 个 经 济 中的 重 要 因 性 越 来越 突 出 , 而今 天私 营 企 业 劳 动 关 系 问题 又 制 约 了私 营 企 业 的发 展 , 而制 约 了私 营 经 济 、 个 国 民经 济 的 发 展 , 利 于 进 整 不
从狭 义上讲 , 现实经济生活 中的劳动关 系是 指依照 国家劳动 法 律法 规规 范的劳动 法律关 系 , 即双方 当事人是 被一定 的劳动 法 律规 范所规定 和确认 的权 利 和义 务联 系在一起 的 , 权利 和义 其 务的实现 , 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 。劳动法律关系的一方 ( 是 劳 动者 ) 必须加入某一个用人 单位 , 成为 该单位 的一 员 , 并参加 单
维普资讯
综
合 / 2 7 5
浅谈我国转型期私营 企业劳动关系
摘 要: 当前 , 营 企 业 得 到 迅 猛 发 展 , 济 结 构 发 生 了 重 大 变 私 经
法》 《 、私营企业暂行条例》 规定 登记注 册的私营 有限责任公 司 、
私营股份有限公司 、 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 。
中图分类号 :13 1 文献标 识码 : F 2 .6 A
文 章 编 号 :N 3 07 F2 0 1 —27— 2 C 4 —12/ (0 85 5 0
全适合我 国私营企业 劳动关系 的和谐构建 , 但是 仍有许 多值得 借鉴 的地方 : 至于国内一些 学者的看法 , 由于研究 出于不同立场 三 、 者Fra bibliotek 究角 度 笔
基 于西 方劳动关系研究 和国内学者对 私营企业劳 动关系的 研究 , 笔者认为 , 西方 的众派别 劳动关 系成熟经典理论不一定完
经济转型期中国劳资关系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经济转型期中国劳资关系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思政09-1班谢丽红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劳资关系是最基本利益关系,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劳资间利益的公正与合理分配是展开有效社会合作的基础,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我国目前劳资双方利益分配失衡,劳方权益受损情况时有发生,劳方在利益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劳资关系显失公正。
因此,劳资关系问题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关注。
文章从劳资理论、劳资现状、劳资关系失衡原因、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劳资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
关键词:劳资关系现状原因综评一、关于劳资关系的相关概念及理论(一)劳动关系与劳资关系劳动关系是以劳动为实质、发生在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两个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劳动过程,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称为社会劳动关系。
在原始社会中形成一种原始的共同劳动关系,在奴隶社会里形成一种完全统治与服从劳动关系,而在奴隶社会制度动摇的时候,劳动者与封建地主之间形成了人身依附关系的劳动关系。
在资本主义诞生之后,劳动关系的基本特点则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
工人拥有自己的劳动力但不占有生产资料,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但不占有劳动力,并且此时的生产资料成为了资本家实现价值增值的工具,成为物质资本。
劳动力与物质资本的结合方式是工人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资本家向工人支付和工资。
这种新型的劳资结合方式成为劳动关系在近代历史中的主流,劳动关系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劳资关系。
劳动关系是衡量社会形态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劳资关系作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之后,伴随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在所有制上的分离,形成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关系发展过程的重要环节。
劳动关系与劳资关系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前者是对人类社会生产关系中、围绕劳动过程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较为宽泛的说明,后者则特指在原始的共同劳动关系、完全的统治与服从劳动关系以及人身依附劳动关系后,发展演变出的社会经济关系。
社会转型期农民工劳动关系权益问题分析
的 劳 动 关 系权 益 具 有 自身 的 问题 和 矛
盾 ,本 文 分 别从 劳动 合 同签订 、 参加 社 会 保 险 、劳动 安 全条 件 、农 民工 劳动 权 益 、 劳动 矛 盾纠 纷等 方 面进 行 分析 ,揭
示 了 当前 农 民 工 劳 动 关 系权 益 中的 主
8 ( % 彭东泽 、李洋 ,2 0 。同期的陕西 0 9) 省、浙江省的农 民工调查 ,也有近 5 % 的 0 外出务工人 员未签订 劳动合 同。 《 劳动合 同法 》规定建立劳动 关系应当
劳
重要保障。在农 民工与用工单位的博 弈中,
农 民工 劳动合 同签订率偏低不 利于 自身权 益 的保 护, 易引发劳动争议的发生, 容 损害 自身的劳动权益。
动合同法 》关于 “ 劳动保护 、 劳动条件和职 业危害防护”的规定 , 降低用工成本 , 安全 投入 不达标 , 安全责任不落实, 防范措施不 到位 , 事故应急预案不完善 , 致使发生职业
农 民工 劳 动 安 全 健 康 的 根 本 问题 并 没 有 解 决 , 主要 原 因还 是部 分 用 人单 位 违 反 《 其 劳
白劳动合同。再如,2 0 0 8年四川农 民工检
测 调 研 报 告 显 示 ,在 调 查 的 农 村 外 出 务 工 人 员 中 ,应 签 订 合 同而 未 签 合 同 的 占 4 4
工 总数 约 为 23亿 人 ,截至 2 0 底 ,中 0 8年 国有 2 0 4 0多万 农 民 工参 加 城 镇企 业 职 工 基
劳动关系 ,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工作的通知》 就指 出:要重点掌握农民工稳
定 就 业 、 业裁 员补偿 、 业 技 能培 训 、 企 职 社
转型期我国新型劳资关系的构建
阶段全面进入制 度化 、法制化过渡。在此
阶段 ,经历 了两次新型 劳 关系的 建 资 构
■ 葛玉辉 教授 孙伟年 ( 海理 工大学管理 学院 上 海 2 0 9 ) 上 00 3
▲ 基金 项 目:本文为 上海 市教委 研 究课 题 ,项 目编 号 :0 E 7 5 S3
I- 会矛盾, -4 其中劳资矛盾尤为突出。
据法院系统的统计 ,各级人 民法 院审理 的 劳动争议案件 以每年 2 % 的速度增长 ,民 8
会 。对于早期 的工人组织 ,雇主进行 了强 烈的抵制,代表雇主利益 的资产阶级政府 则用 法律 加以限制。当时资本主义各国 的 立法都禁止工人结社 、罢工和示威。在资 方明显处于优 势 、劳方处于绝对劣势 的劳 资关系格局 中, 政府 的态度实际上是放任 、 纵容 雇主,限 制、打击 劳工。
济国家发展 的各个历史阶段 , 在不同的历史 阶段其表现方式和内容具有不同的特征。
治制度民主化 的推进 ,劳资斗争 的方式 出
现了一些变化。工会代表 劳工 与雇 主谈 判
的方式 开始在个 别 国家的个 别企 业 出现。
现。 据中华全 国总工会 的调查显示: 广东省
外 资企 业 中半数 以上工人的收入低于最低
化 ,劳资关系由激 烈对抗趋 向缓和。
社 会公 平
资本 的残酷压榨而奋起 反抗 ,在实践 中意
识到联合起来 的必要性 ,在一些行业 中开
始 出现最初 的工人 组织 ,这便是早期的工
广1
前, 我国经济保 持了快 速增长。 但
亡= 会 展 衡 积 了 少 社 = I 发失 ,累不 的 社
对比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和政
谐 的劳资关系是 当前学术界 、企 业界 必须
转轨时期中国劳动关系现状及改革
转轨时期中国劳动关系现状及改革作者:王力南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1年第9期王力南(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辽宁大连 116000)摘要: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是上世纪后期全球最令人瞩目的大事,其中社会经济关系中最基础最敏感的一个因素就是劳动关系,它不仅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的稳定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劳动关系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步入其市场化轨道,其进程也逐渐加快,至此,劳动关系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转轨时期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了几点改革建议。
关键词:转型期;劳动关系;改革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1)18-0110-03一、转轨期中国劳动关系的一般特征在不同的经济制度和体制下,劳动关系呈现的特征大不相同。
在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因社会分工的调整和产权的变动,我国的劳动关系正从自发无序的状态向自觉有序的轨道进发。
入世后,劳动关系也正在朝着与国际接轨的方向发展。
但因受制于我国特定的所有制关系,转型期我国劳动关系还是呈现出自己鲜明的特色。
具体表现为:(一)社会主义公有制下新型的三方利益格局在研究劳动关系时,分析企业、劳动者、政府三方的利益格局是必不可少的。
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关系中三方在各自的地位、身份,以及相互之间形成的权利、利益结构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
在一般私有制下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只具备一种身份,那就是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宏观调控和监督企业劳动关系。
而在我国,政府则具备双重身份,既是国家行政机关,对劳动关系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又是国有企业的产权所有者,享有股东的权利,但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依法对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对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
经营者以保障和增加投资者的权益为主要责任,对生产经营全权负责,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因此经营者和投资者形成统一利益集团,构成劳动关系的一方,即劳动力的需求主体;而劳动者则作为劳动主体构成劳动关系的另一方。
新中国成立以来企业劳动关系的历史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企业劳动关系的历史变迁新中国成立后,“劳资两利”思想使劳资矛盾逐步得到缓解。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劳动关系呈现出单一、固定的行政化态势。
进入转型期后,在经济体制转型、用工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和保险福利制度改革等推动力的作用下,我国的劳动关系朝着类型多样化与复杂化、主体利益明晰化与差别化、运行方式契约化与自主化的方向变迁。
变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值得反思,劳动关系双方必须相互为本才能互利共赢。
自亚当·斯密以来,劳动是价值的标准和源泉这一观念深入人心。
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人类社会,因此劳动关系也就构成了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
现代社会中的劳动关系牵涉到广大劳动者和诸多企业的利益,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体系围绕旋转的轴心”[1](P589)。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就劳资利害关系问题进行了阐述,进而于1947年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明确提出了“劳资两利”的思想,这一思想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企业处理劳动关系的指南。
在当时以“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中心任务的前提下,国家一方面倚重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伸缩性的限制政策,使私营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努力发展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劳动者的就业与生活需要。
由于在制度安排和实际操作中都注意兼顾劳资双方的利益,剥削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劳资矛盾得到缓解,劳动关系总体上处于缓和状态。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开始进入全国性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并沿袭苏联模式,形成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采用统包统配的方式使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终身制”的固定工,实行平均主义“大锅饭”式的工资分配制度,而且采取国家和企业包揽各项劳动保险和企业集体福利的办法来对其进行社会保障。
我国劳动新关系
4、劳动关系由“行政化”向市场化发展。随着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市场化规模从国 内扩展至全球,市场化程度日趋深化。在这个总趋 势的影响下,我国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的组合程序已 由行政化运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配置,劳 动者的就业选择与用人单位的择优而定,主要通过 劳动力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劳动关系的形成、劳动 条件的确定以及劳动力价格水平等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市场供求的状况。按着市场化的要求建立企业与 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已成为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现 实选择。但由于现阶段我国市场化尚处于初始阶段, 劳动关系市场调节机制还不够健全,市场调节功能 还不够强,劳动关系中的各种矛盾仍较为突出。
一、劳动关系的新变化 :
1、劳动关系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我国劳动关系从建立到调节均由政府运用手段直接 控制,其实质是一种劳动行政管理方式。随着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劳动力统包统配的就业机制已 基本不复存在,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推动着劳动力的配置 逐渐通过社会、按照市场机制原则进行,无论劳动力的供 需,流动、还是就业条件与工资标准等劳动关系的有关方 面,都开始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 通过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的格局正在形成,从而为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劳动关系的真正建立奠定必要的基础。这种转 变的实质是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下,建立和 签订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确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劳动 关系。
4、同一企业内部多种用工形式和劳动关系相互并 存。当前许多企业,尤其是在矿山、石油、保险、 制造、旅游等行业的大型企业内部,通常都会存 在着多种用工形式和劳动关系。这一方面适应了 企业改制改组后灵活多样的用工形式和优化人力 资源配置的需要,另一方面却较容易引发因同工 不同酬而造成的劳动纠纷,给劳动关系的和谐和 稳定留下隐患。
我国劳动关系存在什么问题?
我国劳动关系存在什么问题?劳动关系不均衡。
企业劳动关系失衡。
劳动市场非公平性。
政府的天平偏向资本:政府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不但没有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利益,甚至还向资本方倾斜。
三方机制不作为。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劳动关系的转型时期,还在不断的变化,根据社会发展不断的进行着完善。
计划经济体制与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转变的时间,两种体制的劳动关系有着明显的差别。
那么下面跟着小编来看一看,我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吧!一、我国劳动关系现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我国劳动关系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稳定、静止的状态,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
其一,我国已形成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等公有制经济的劳动关系,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劳动关系,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等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劳动关系,这些劳动关系的形成和法律适用存在差异。
其二,我国目前劳动者就业形式灵活多样,存在城市劳动力与进城务工的乡村劳动力、临时工与正式工、全职劳动者与兼职劳动者等就业人员。
他们的社会背景、自身素质、享受待遇、适用规章各不相同,使劳动关系呈现复杂多样性。
其三,劳动关系的变更与终止逐渐从过去的行政管理方式转向市场调节方式,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主要由主体双方按照市场规则自行决定。
其四,大批跨国公司和国际财团在中国设立企业机构,促进了中国劳动关系的国际化,这种涉外劳动关系的发展要求中国的劳动关系运作要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公认的国际劳工标准及惯例。
二、我国劳动关系存在问题劳动关系不均衡。
企业劳动关系失衡: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所有者有高度自主权,处于强势地位;劳动者处于被管理、被支配地位,且工会依附管理方,自我组织化程度低,处于弱势地位;劳动者与资本方的力量悬殊,无法抗衡,而本该起到平衡劳资力量作用的政府却基本无所作为。
劳动市场非公平性: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加剧了劳动要素和资本要素实力对比的不平衡,资强劳弱的特征明显,资本作为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增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劳动要素逐渐缺乏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即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中国目前的这种情况不足为怪。言外之意就是中国目前存在的这种劳动关系状况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合理的。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已是21世纪。当今的时代,在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尊重人权,包括在劳动领域遵守被国际上公认的起码的劳动标准,尊重劳动者的各项基本权利,已成为人类普遍接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任何对这些权利的践踏都会被文明社会所不齿和唾弃。
集体谈判模式当然有其不好的一面,但市场经济国家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选择了这种模式,是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找不到更好的办法。集体谈判模式固然代价很高,但总比原始的劳动关系好。集体谈判模式正是为了应对和消除原始型劳动关系调节模式所造成的破坏性局面而产生和兴起的,它是建立在这样的理念基础上的:即在承认劳资双方利益矛盾的基础上,更强调二者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并相信这种矛盾是能够通过一种制度安排得到解决并使二者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一处的。正因为如此,集体谈判的劳动关系调节模式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确保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长治久安,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的全面进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作出了巨大贡献。治理中国目前劳动关系领域的问题,加强政府的执法和监督力度,大力宣传和推广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模式,都会取得一定成效,都是需要我们做的工作。但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最大的问题,或最弱的一环是工会力量太弱。在此情况下,以集体谈判模式的副作用为由而公开宣传和主张放弃加强工会的力量,放弃建立集体谈判制度的建设,显然是不妥的。总之,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建立能够体现现代市场经济精神和有效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劳动关系调节制度,主要的任务不外乎以下两大方面:一是加强工会的力量,建立真正的集体谈判制度;二是加强劳动法制建设,特别是加强政府的执法和监督力度,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的制度建设,建立强有力的、高效便捷的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但考虑到第二方面的政策措施的有效贯彻,往往离不开强有力的工会力量;同时建立真正的集体谈判制度与政治体制乃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联系更为密切,涉及许多观念、政治制度等方面的问题,解决起来难度更大,所以我们应对这个问题给予特别的关注。(执笔人:郭悦)
(二)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许多东西需要清除,向市场化劳动关系过渡还面临艰巨的任务
市场化劳动关系已经占了主导地位,并不等于说我们已经完成了由计划经济的劳动关系向市场化劳动关系的过渡。在实现向市场化劳动关系过渡中,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清除旧制度下形成的等级制和身份制,消除劳动力市场的行政分割和扭曲,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平等竞争和公平就业,特别是实现城乡劳动者的平等就业;二是解决下岗职工的劳动关系和转制国有企业职工的身份转换问题,用支付经济补偿的办法,使其实现市场化就业,转入市场化的劳动关系。
关于建立人力资源管理调节模式。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的模式,我们应当广泛宣传这种模式的好处,使广大企业家认识它的好处,以便推动这种模式的推行。但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并取代集体谈判模式,更多的是一种自然发展过程,其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原因和基础,这就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了后工业社会,生产越过了大机器和流水生产线阶段,智力劳动、人力资本成为生产中最重要的要素,从而使得资本控制劳动的局面和劳动者的弱势地位发生了重大改变,于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便应运而生。
面对上述我国劳动关系的特点、局面和问题,在劳动关系领域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首先,应完成和实现向市场化劳动关系的过渡,这主要是清除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等级身份制,实现劳动者特别是城乡劳动者之间的平等就业;解决国有企业职工的劳动关系问题,用经济补偿的办法使他们走向市场化就业。第二,在市场化领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关系调节制度,以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保持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第三,改革和调整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建立有力的劳动执法制度,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三)在已经市场化了的领域,劳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情况严重
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如超时加班、克扣和拖欠工资、工作环境恶劣,工伤事故严重、拒绝为工人缴纳社会保险费、拒绝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不按有关法律规定支付工伤赔偿费、随意辞退和解雇工人、对工人实行野蛮的强制劳动和暴力管理,等等;2.劳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劳动者处于被资本摆布的地位,工会的力量太弱,集体合同制度大多流于形式;3.政府的干预和查处力度不够,这集中表现在劳动执法的力度不够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在劳资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的情况下,缺乏一种明确而正确的劳资政策。
(二)解决下岗职工的劳动关系和转制国有企业的身份转换问题。这是推动国有企业职工实现市场化就业和实现劳动关系市场化的前提。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对职工进行经济补偿的道理和意义在于:一是对国有企业职工过去丧失的利益的补偿。实现市场化就业,意味着计划经济下的保险和福利的全部或部分丧失。企业和政府应将这部分以投资的形式变为国有资产的职工保险和福利金还给职工;二是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这一利益格局大调整和财富的重新分配中,对职工这一改革成本的主要承担者以必要的补偿,以保持和实现起码的社会公正。这是我们在解决国有企业职工劳动关系时应坚持的一个总的原则。具体讲,应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坚持经济补偿的原则,特别要通过经济补偿的方法将过去凝聚在国有资产中工人的社会保障基金交还给工人;2.坚持经济补偿的合理标准。补足从工人下岗失业到退休这段时间的养老和医疗保险费,应是一个最低的标准;3.坚持统筹规划、统一实施和政府承担最后责任的原则。在国企转制过程中,政府必须统一规划,统筹运作,统一解决职工的补偿和劳动关系问题,这是通过经济补偿解决国有企业职工劳动关系和身份问题的关键;4.制定针对特殊行业、特殊地区和特殊人群的特殊政策;5.关于国有企业改造为多元持股的混合所有制公司制的职工身份处理问题。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部分退出的企业,即改造为国有资本控股或参股的企业,职工的身份要不要转换,要不要对职工进行经济补偿?实践中一些企业采取预留职工补偿金的做法较为可取,即企业在重组时,从国有资产中划出一部分作为今后处理职工劳动关系的预留金,按照有关各方的约定,一旦企业的国有股份减少或撤出,或发生新的裁员,这笔资金可用来清偿职工改制前工龄段的补偿。
一、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 Nhomakorabea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劳动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概括起来,我国目前劳动关系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
(一)市场化劳动关系已形成并逐步占了主导地位
中国实行渐进式的经济改革政策,其突出特点是在保持原有制度不变或对原有国有企业和计划经济实行渐进改革的同时,允许非国有经济特别是非公有经济在体制外的发展;这种改革政策在城镇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用工制度,一方面是政府控制部门(主要是国有企业),另一方面是市场主导部门(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主导部门即非公有制领域,其劳动关系从一开始就是典型的市场化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双方主体明确,是典型的劳资关系和雇佣关系;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完全由市场价格来决定,身份、等级和地位在这里不起作用,不存在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歧视,企业也没有诸如干部和工人的固定身份;劳动力的价格完全由市场调节,并且反映不同素质劳动力的稀缺程度和劳动者的实际贡献;劳动关系双方保持着明确的契约关系,企业和职工按照雇佣合同保留着解雇和辞职的权利,等等。
二、实现向市场化劳动关系的过渡
实现向市场化劳动关系的过渡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最主要的一是消除等级身份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者的平等就业;二是妥善解决国有企业职工的劳动关系问题,使他们实现市场化就业。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者的平等就业。首先,应将消除就业歧视、消除劳动力市场中的城市保护和地方保护作为治理整顿市场秩序、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重要内容,并根据《宪法》和《劳动法》制定和实施公平就业法,从法律上维护和保证农民工平等就业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障和各项公共服务的权利及在城市参加政治生活(如选举权)和社会生活(如参加有关居民自治组织)的各项权利;其次,尽快研究和解决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另外,完善农村土地有偿转让制度,建立通过市场化机制来实现土地转让的制度。
三、中国应选择什么样的劳动关系调节模式
在中国应当选择什么样的劳动关系调节模式?这是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关系新模式之前首先必须弄清的一个问题。
(一)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几种主要的劳动关系调节模式
市场经济国家的产业关系调节模式,在其近三百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产业关系模式,即原始的产业关系调节方式,也叫自由契约的产业关系;第二阶段是集体谈判的产业关系模式,也叫投入---产出产业关系模式;第三阶段是人力资源产业关系模式。这三种产业关系调节模式并非是截然分明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在一国的范围内也往往呈现出相互混杂与并存的状态。就目前世界各国的情况而言,一般来说,在发展中国家往往是第一和第二种类型占主导地位;而在发达国家,第二种和第三种类型占主导地位。
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机器大生产、流水生产线仍将是企业生产和组织的主要形式,对许多低层次的企业来说,这仍然是一个有待于实现的目标。这就决定了劳动者依附于资本、依附于机器的状况不会改变。在此情况下,加之我国的工会形不成对资本有力的抗衡,建立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主导的劳动关系调节制度,显然是不现实的。
从就业人数上看,我国非公有经济的就业人员已大大超过了国有企业和公有部门,成为我国的就业主体。民营企业就业人员占了多数,这至少意味着在中国市场化的劳动关系在数量上占了主导地位。
在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采取了各种办法和措施对国有企业的用工制度进行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国有企业始终未能建立起真正市场化的劳动关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作出重大调整,即实行"抓大放小"和"有进有退"的方针后,在大规模收缩国有经济战线、国有经济从许多竞争性行业退出的同时,对继续保留国有的领域实行制度改造和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至此,原来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与国企改革这一过程相伴随的是数千万国有企业职工的劳动关系发生了并将继续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实现的:一是大批国有企业的职工以下岗和失业的方式被分离出原有的旧体制,这些下岗失业人员先后进入了市场化就业的领域;二是随着大批国有企业的民营化,原来国有企业的职工转入改制后的民营企业;三是在保留国有的企业,职工的劳动关系也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随着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职工将由国家职工变为企业职工,与非国有企业不同的只是,在这类企业中,"资"代表国有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