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改革新趋势分析与再思考

合集下载

新一轮高职教育改革动因、趋势与路径

新一轮高职教育改革动因、趋势与路径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预示着高职教育迎来了又一个改革发展周期。

《方案》从国家层面描绘了职业教育改革的规划蓝图;百万扩招提供了补齐高职培训“短板”的重要机遇;本科高职试点打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双高计划”将打造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新高地。

在规划蓝图的引领下,如何设计配套的“施工图”,搞好自家的“精装修”,则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道考题。

一、回望高职教育现实之困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高职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作出了重大贡献,“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专科层次高等职业学校教育,2018 年招生、在校生规模均达到1978 年的30倍,助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升至48.1%,是1998 年的5倍。

”[1]但从高职教育的内外部观察,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三大落差。

(一)高职教育定位明确与院校执行不到位的落差从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开始,高职教育的职能定位逐步清晰。

1996年《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从法律层面确立了高职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教育中的地位。

之后,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定位,强调“要扭转目前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要“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新一轮高职教育改革:动因、趋势与路径壮 国 桢摘 要: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高职教育进入了新一轮改革发展周期。

高职定位明确与院校执行不到位、政府投入大和社会吸引力弱、毕业生就业率高与满足度低等三大落差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直接动因。

高职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从发展趋势看,其教育体系将从割裂走向畅通、办学主体将从一元走向多元、教育职能将从单极走向兼顾、生源结构将从适龄走向“大龄”、竞争领域将从外延走向内涵。

对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分析与思考

对我国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分析与思考

然而,由于我 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内涵建设相 对薄弱 ,特别是内涵建设的核心— { 程建设,更是 处于不断探索之中,无论是课程设计理念和思想 , 还 是课程设置 的方法 与实施 都不成熟 。而 “ 课程建设与 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 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 革的重点和
难点”。 回
或必修类课程 、 选修类课程;或知识类课程、技能类 课程、素质类课程等等。不同类型的课程根据一定的 课程设置理念 ,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列组合 , 就构成课 程体系 ,或 叫课程模 式 。课程体 系加上一些 学制、考试 、 毕业等的一些规定就构成人才培养计划,

9 ・ 8

各类教育 ・
对我 国高职课程体 系改革 的分析 与思考
置模 式也是 以学科 为中心或学 科本位 理念 为指导 ,以
专业 知识为 主线构建课 程体 系 .通 常包 括基 础课 、专
业基 础课 、专业 课三部 分 ,因此 ,叫 “ 三段式 ”课程
结 构 ,也 叫 “ 三层 楼 ”或 “ 字塔 ”课 程体 系结构 。 金
高 教 探 索
21 00年第 4期
H i he g r Edu a i n Ex o a i n c to p
摘 要 :我 国高职教 育经历 了 “ 学科本位 ” “ 、 能力本位 ”和 “ 工作过 程导向”的三次较大规模的课 程体 系的
图 1 学 科本位 为导 向的 课程设 置模 式
第三次是 “ 工作 过程导 向” 的课 程开发 与设 置模 式 ,时间大约是 20 年 以来 。2 06 0世纪 9 0年代 ,德 国 不莱 梅大学技术 与教 育研 究所在所长菲利克斯 ・ 劳耐尔 (ex an0 教授 的带 领下与德 国大众 汽车公 司合 F l R ue i

探究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探究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探究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是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探究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一、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优化课程设置,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统一的原则。

可以按照行业需求和学生兴趣特长,合理调整和丰富专业课程,增加实践环节,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入跨学科的综合课程,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科研训练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必须要紧密结合实际,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建立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提供实际操作和实际工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可以推广项目式教学、实务教学和校外实习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可以通过开展学科竞赛、科研实践等活动,提供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四、提高教师素质。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要推动力量。

可以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理念,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个性化教育和差异化教学。

还可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加高层次、专业化的教师人才,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经验,建立健全教师考核和激励机制。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应该注重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的重点工作。

只有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才能够使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做出贡献。

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连接中等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桥梁。

近年来,高职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高职院校逐步兴起,教学工作也不断创新改善。

但是,目前高职教育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下面简单谈谈个人的几点思考。

一、强调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职业能力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具有各自所在领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机构。

因此,应该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实践教学作为重中之重,引导学生去实际操作,掌握职业技能和能力,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职业素养提升。

同时,建立良好的实践基地和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职业世界,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二、注重学生主体性,加强个性化教育高职教育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在学习期间他们已经接触到了大量的实践内容,这一点与本科生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性,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职业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

可以采用课程差异化、教材多样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等措施,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完全的学习和个性的职业发展计划。

三、引入互联网教育模式,打破教学传统模式互联网技术是当前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资源,引入互联网教育模式,可以大大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例如,可以开设线上课程,提供线上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式和选择。

同时,还可以采用互联网新技术来优化教学管理,增强学生学习体验。

这也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使教学过程更加智能化和灵活化。

这是未来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在高职教育中,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至关重要。

教师是高职教育的中坚力量,只有教师有扎实的知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将这些知识和能力带给学生。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一些思考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一些思考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些思考摘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传统的教育管理存在着管理方式单一、管理模式千篇一律等局限性,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就是要改变旧有的管理模式,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根本的职业教育中提升水平,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地方特色的高职教育模式。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育模式;双师型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院校为我国培养了大量技能、实用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但是,随着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张,高等职业教育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障碍,有许多新的问题急需解决。

一、教学管理理念的革新教学管理在学校的发展和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实力。

高职院校要建立以学生为根本的管理理念,要把学生的需求和利益放在第一位。

高职教学定位于以职业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特定的教学目标决定了高职教学管理应围绕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来实施。

学校应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提供学生学习的保障,从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思考,把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有效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学生能力及其知识的完善与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还应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建立一套明确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和教学质量跟踪制度,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来说,因为它的内容有很强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应用性,需要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恰到好处,那么就要把实际操作作为职业性标准来评价教育质量。

在条件允许时,还应该定期对毕业生进行质量跟踪调查,将毕业生的反馈意见纳入教育评价的一部分,充分将市场的需要反应在教学过程中。

二、创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高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面向社会,服务于企业,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高职教育要发展,就要开拓思路,创新具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课程诊改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课程诊改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课程诊改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体系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诊断并进行改革。

本文将从高职院校课程诊断的角度出发,探索课程改革的方法和实践,以期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高职院校课程存在的问题1.理论与实践脱节。

传统的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更加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实践经验。

2.课程内容滞后。

随着社会和行业的快速发展,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课程内容滞后,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大降低。

3.课程重复和浪费。

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重复和冗余,表现为同一课程内容在不同专业或不同学期中反复出现,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二、课程改革方法1.从实践出发,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当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课程,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2.更新课程内容,适应行业需求。

高职院校应当积极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及时调整教学大纲,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贴合实际工作需求。

3.整合课程资源,避免重复。

高职院校应当对课程设置进行整体规划,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和浪费,提高学习效率。

三、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实践1.开设企业实训基地。

一些高职院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建立企业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学生可以在实训基地进行模拟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置。

一些高职院校积极邀请行业内的专家参与课程设置,保证课程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专家们可以提供最新的行业发展趋势,帮助学校更新课程内容。

3.开展跨专业课程整合。

一些高职院校积极推行跨专业课程整合,避免课程的重复和浪费,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讨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讨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高职院校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机遇。

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满足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讨做一番阐述。

1. 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劳动力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的技术工人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更加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教育需要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

2. 学生发展需求的变化: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信息的快速传播,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他们希望能够学到更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需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

当前,教育界普遍提倡“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更加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探讨1. 联合产学研:高职院校应该积极与企业机构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将教学内容贴近实际生产和工作需求,引进企业内部实践经验和最新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脉搏。

2. 创新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应该尝试引进新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如线上教学、项目制学习等。

利用互联网和现代化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条件。

可以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需要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和教学改革实践。

只有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和专业化,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引言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

本文将探讨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论述。

二、全球化视角下的课程改革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加深,课程改革也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

在全球化视角下,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跨学科融合传统的学科划分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综合能力的需求。

因此,课程改革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 强调实践与应用传统的课程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践与应用的环节。

未来的课程改革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项目实践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3. 强调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因此,未来的课程改革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教学。

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三、技术创新与课程改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对课程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未来的课程改革将更加注重技术的应用和教学模式的创新,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1.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和可视化。

未来的课程改革将更加广泛地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使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和探索。

2. 在线学习平台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在线学习平台成为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未来的课程改革将更加注重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

3. 数据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进行个性化教学。

未来的课程改革将更加注重数据驱动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社会需求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

高职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高职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教师,我有幸参与到教学改革中,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在高职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此,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 从“教”到“学”:将课堂重心从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 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 从“单一评价”到“多元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质量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优化课程设置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关键。

以下是我对课程设置优化的几点思考:1. 坚持需求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合理设置课程,确保课程与产业发展相匹配。

2. 强化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深化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特色课程,让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提高就业竞争力。

4.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数字化资源等,丰富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质量。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以下是我对教学方法创新的几点实践:1. 采用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开展项目教学: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专业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运用翻转课堂:将课堂时间用于讨论、实践,课后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建议介绍学校课程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探讨当前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当前问题1. 课程负担过重:学生的学业压力过大,过多的课程内容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研究和自主发展。

2. 学科断层:当前的课程设置较为分散,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导致学生研究的知识很难互相衔接。

3. 应试教育导向:当前的课程设置主要以应试考试为导向,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议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供参考:1. 优化课程设置:减少课程数量,提高每门课的深度和质量。

课程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培养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和实践能力。

2. 强化学科整合: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建立科目间的互补关系。

例如,可以开设跨学科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中获得综合性的知识和技能。

3. 引入综合评价:除了应试考试,还应该引入综合评价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研究成果。

综合评价可以包括学科实践项目、课程作业、小组合作等形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 鼓励创新思维:在课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开设创新课程、组织创新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5. 加强教师培训: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支持,帮助教师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方法。

教师应该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教学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研究和发展。

结论通过对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建议,我们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

同时,我们也需要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环境。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程 模 式 、 S 训 课 程 模 式 、 B 课 程 模 式 ,又 有 “ 基 ME 培 C E 宽 础 、 模 块 ” “ 段 能 力 模 块 ” 综 合 课 程 等 具 有 中 国 特 色 活 、阶 、 的 创 造 模 式 。 但 是 ,我 们 在 改 革 过 程 中 也 遇 到 了 一 些 困
乎 所 有 改 革 实 验 都 能 赢 得 肯 定 。 种 研 究 最 终 影 响 改 革 这
的 深入 进 行 。
三 、 快 职 业 教 育 课 程 结 构 的 调 整 加
惑 。 了 实 现 职 业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新 一 轮 的 飞 跃 . 面 我 就 为 下 改 革 中 出 现 的 理 论 和 实 践 上 的 问 题 提 出 改 革 策 略 方 面 的
关 键 词 :职 业 教 育 课 程 改革 研 究
虽 然 我 师 培 训 的 内容来 看 . 点 仍集 中 于 “ 历 ” 准 的达 焦 学 水 标 , 非 教 育科 学 素 养 的提 高 。 因此 , 多数 职 业 教 育教 而 大 师 教 育 科 学理 论 水 平 不 高 . 程理 论 和教 育 研 究 方 法 方 课 面 的知 识 可 能 更 少 。 国 职教 的课 程 改 革 多 数 还处 于实 我 验 研 究 阶 段 , 许 多教 师及 基 层 实 践 工 作 者 并 没 有 掌 握 可 教 育 实 验 研 究 的基 本 方 法 、 骤 及 所 需 控 制 的 因素 。从 步
课 程 与经 济 脱节 问题 得 到改 善 ; 强 了实 践性 环 节 , 践 加 实 课 时 比例 增 加 .为 受 教 育 者 从 事 第 一 线 工 作 岗 位 提 供 了
教 育 研 究 方法 学 的角 度 审视 。 目前 许 多 职 业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实 验 研 究 , 算 不 上 真 正 的 教 育 实 验 。 以 也 就 少 还 所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改 革为抓手 , 提高教学质 量 , 是 实现人 才培养 目标 的必然 在 广 泛 开 展 职 业 教 育 思 想 大 讨 论 的基 础 上 ,采 取 多 种 途 多种形式加强教 师的培训、 交流和学 习, 鼓励教 师积 极 选择。随着教育部《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 育教学质量 径、 参 与 课 程 改 革 , 在 改 革 的 过 程 中转 变 观 念 、 统 一思想 、 提 高 的若干 意见》 和 国务 院《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 育的决定》 的
e n s u r e t } l a t t h e e u r r i c u l u m r e f o r m a c h i e v e s a c t u a l e f f e c t ,we h a v e t o r e ar m e d u c a t i o n t h o u g h t a n d e d u c a t i o n c o n c e p t a s t h e g u i d e ,t a k e s b u i l d i n g a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 r e a s o n a b l e c u r ic r u l u m s y s t e m a s t h e k e y p o i n t ,t h r o u g h t h e f u l l i mp l e me n t a t i o n o f c u r r i c u l u m r e f o r m, p e r f e c t t h e me c h a n i s m t o e n s u r e t h e h e a l t h y a n d o r d e r l y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c u r i r c u l u m r e f o m . r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未来改革方向的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未来改革方向的思考
的模 块 式 教 学 体 系 ,其 核 心 要 素 是 以 职 业 岗位技 能 的专项性 和 操作 性为依 据 ,
改 革 应 与 国 际教 育 接 轨 ,把 行 业 或 国 家
以 及 国 际 上 认 可 的 职 业 资格 或 技 术 等 级 证 书 引 入 学 校 的教 学 过 程 之 中 ,提 高 高 职教 育 质 量 标 准 的 国 际 化 水 平 ,实 现 真
业 眼 中 的教 育— — 反 映 企 业 需 求 ,企 业
手 中的 教 育 — — 实 现 企 业 参 与 ,企 业 心
中的教 育— — 达 到 企 业 满 意 ” 。
重点 、 以掌 握 经 验 为 目标 , 融“ 教、 学、 做”
3 . 在教 学方式上 , 由 老 三 中 心 ( 课 堂、 教师、 书本 ) 向 新 三 中心 ( 学 生、 在 做 中学、 经验 ) 转 变 。传统 的教
学 模 式 是 以课 堂 为 阵 地 、 以教师 为主体 、 以书本为本位 , 教学过程 重理论轻实 践 , 培 养 出来 的学 生 难 以适 应 岗位 能 力需
思 路 ,在 课 程 设 置 和 课 程 内 容 改 革 中及 时 反 映 新技 术 、 新 工艺 、 新材料 、 新成果。


高 职 院 校 课程 改革 的转 变 方 向
1 .在 理 念 上 , 由教 程 向 学程 转
变。 传 统 的教 学 观 是 单 向传 授 的教 学观 , 它 以教 师 为 主 体 , 学 生 为 客 体 。高 职 院 校
求, 难 以适 应社 会需 要 。高 职 院 校 教 学过 程具有实践性 、 开 放 性 和 职 业 性 。实 验 、 实训 、 实习是三个关键环 节 , 在 教学过程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思考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思考

的 “ 公司” 小 ,研 究 或 经 营 自己的 “ 项 目”, 个 过程 被 小 这 校 方形 象 地 描述 为 “ 化 ” 孵 ,当这些 小公 司 、小 项 目运 作
新形势 下高职 教育 改革 的思考
口 顾 关玲
( 口职 业技 术 学院 ,辽 宁 营 口 1 5 :伴 随着 我 国经 济 结 构的 不 断调 整 与 重组 ,职 业教 育 的供 需关 系、人 才培 养 方向 都发 生 了根 本 性 变化. 课 程 改革 成 为高 等职 业教 育适 应社 会 经济发 展 新形 势 的 紧迫任 务 。 高职 教 育的课 程 改革 应 该 充分 结合
仍然 显 现 出一 些偏 离我 们 预期 的 问题 ,这 些 问题 集 中 体现 在人 才 培养 的效果 与市 场需 求 之 间的 差距 层 面上 。笔 者 认 致这 一 偏差 的最直 接 原 因是 课 程 ,因此 ,高 等职 业 教 育课
度强 调 专业 技 能 ,以 “ 业 即 能上 岗”为 荣 。但 是 ,我 们 毕
蓐 援 耳
霆墨
顾 : 势高 育 的 美新 下 教 革 考 玲形 职改思
第卷7 v,o o 第 1N I 期 . - 1 7 1
当下我 国大 中专毕 业生 普遍 存 在就 业难 的形 势 下 ,更具 有 学生 自主实 践 的需求 ,充分 发挥 学 生学 习 实践 的能动 性 与 重要 的现实 意义 。 二 、高职 教学 内容 要与 社会 发展 同步

j薄 器霭墨 |
LA N NG l 嘲 O l NAL T C NlAL N TT T 0 U A J d 、 № u O删l G HGH R V C To A E H c L l S UTE 0U N L - _ 譬 蓄 叠 l | .。 1 E VOCA 帆 L T N TI E J R - 蓄 叠 i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一)高职院校师生情况分析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已迈入一个新阶段。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

高校教师要充分了解高职学生的特殊性,并及时了解我国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适应社会工作实践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改革的推进和探讨。

学生方面:首先,学生学科水平普遍较低。

普通高中优秀的毕业生多数被普通高校所录取,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课水平普遍低;其次,学生个性差异较大,在校生的文化基础很薄弱,学生态度相对较差;第三,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缺乏动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未来发展目标认识模糊,不清楚所学知识对其长远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师资方面:优秀师资不足是高职教育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多数优秀教师被普通高校所吸引,高职院校很难吸引和留住优秀的、紧缺的专业教师。

此外,学校没有系统、高效、针对性强的进行师资培训,许多教师主要凭借其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进行灌输。

这使得他们的知识和教学方法愈现陈旧,越来越不适应新的要求。

(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逐步推进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沿用学科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影响了为社会培育高技能人才的质量。

鉴于此,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强调并要求国家高职院要高水平地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由这100所示范校来带动全国1000多所高职院校共同进步,一起发展。

至此,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将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通过不同途径进行全面改革,确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方向,走出传统的学科体系和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现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历经多次改革创新,发展迅速,已经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企业调研中,我们仍然深切感受到高职教育中共同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

高职院校课程诊断与改进问题分析与对策一、问题分析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技术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在面临课程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质量不高、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对高职院校课程进行诊断与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课程设置不合理在一些高职院校中,课程设置存在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

学生接受的课程内容过于死板,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一些课程设置过于宽泛,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没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2. 课程质量不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的课程质量不尽如人意。

一方面,部分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授课内容过于传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评估和反馈机制不完善,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低,导致课程的提升空间有限。

3. 教学手段单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一些高职院校教学手段单一,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主要依靠传统的课堂讲授和书本知识传授,缺乏实践性高、趣味性强的教学方式。

这样的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了课程的实际效果。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课程的质量和教学效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

二、对策建议针对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

增加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技能。

深入了解行业需求,更新课程内容,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在提高课程质量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课程建设等活动,不断提高课程的实际效果。

建立课程评估和反馈机制,听取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

在教学手段方面,高职院校需要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引入多样性的教学手段。

可以适度增加实验教学、实地考察、实习实训等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在线教学、教学视频等形式,丰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进 行认定 , 对 课程综 合规划 ,课程 目标等因素进行设计 。高等职业 教育 课 程改革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思想 ,首先要对课程 主体 思路清 晰,改 变 教 师的角色定位 和向学生传授 知识 的传统教学 。高等职业 教育课程 内容 与实际工 作结 合紧密 ,改进 在实肠 ; 教 学中却缺乏方法 ,没有固定的标 准 的弊端 , 要解决 这种 思想就必须转变 观念 ,逐渐弱化教师 传授知识 的角 色 ,与学生共 同探讨实 际问题 的解决方案 。 课程 改革 的 目 标就是要建立 以就业导 向的职业教育课 程体系 ,不仅 包括理论教学体 系,实践教学体系 ,也包括对素质教育系 统的能力和素 质 ,知识 的培养 。只有在这一思想 的指导下 ,高等职业教育课 程改革才 能培养适应经济 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 能型人 才。课程 改革要建构新 的课程体 系,课程应充分结合行业需求 ,岗位 能力 ,体现 职业教育 的特点 。需要 改革 所有 相关 的 方面 ,如 教 学 内容 ,方 法 ,手 段 ,作业和考试 ,甚至包括管理。课程 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 的选 择课程 内容 ,职业活动融人整个教学活动的工作过程 ,在教学 中体现从 学习到


前 言
分析当前形势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 程改革取得 了一定的成绩 ,但 现
阶段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仍存 在以下 问题 : 1 . 高 职 院校 课 程 体 系结 构 不合 理 高职院校课程 体系结 构不合理 , 不能反 映现代职业 教育的特点 。在 课程组织方 面强调其 完整性 , 过分强调学科体系 ,重 理论 ,轻实践 ,造 成 了相 当一部分学生学 到了很多知识 ,但是他们不知道该 怎么做 ,往往 忽视 了学生能力 的培养 。能力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停 留在 概念层 次 ,以专 业发展为课程标准 的课程体 系和形式仍未落实 ;从实际效果 来看 ,学生 动手能力较差 ,而我们 的教学 内容和方法几乎没有达到高等职业 教育培 养 目标 的基本要求 ,这实际上就是简单的课程体系。 2 . 课 程 改 革 不能 与 时俱 进 课程改革不能与时俱进 ,程改革只停留在表面 ,内容陈 旧 , 学 生在 学校所学在职场上派不上 用场 ,缺 乏可持续发 展 ,学生不 受企业欢 迎 。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一、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面对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仍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在取得一定成效的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导致毕业生的技能水平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相对单一,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教学资源的匮乏以及校企合作的不深入等问题也制约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推进。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要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要优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模块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满足不同行业和岗位的需求再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对接。

1. 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现状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它不仅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主力军,也是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

当前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度不够,往往将其视为“次等教育”,导致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接受度不高。

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对接不够紧密,部分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发展,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教师。

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概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议题,其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探讨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包括技术应用、跨学科教学、个性化学习和社会参与等方面。

一、技术应用: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应用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将技术应用融入教学过程中。

例如,使用智能化教学设备,学生可以通过互动式学习软件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操作。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进行远程教学和在线作业批改。

技术应用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跨学科教学:传统的学科划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跨学科教学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跨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综合性的知识体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将数学和艺术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将科学和人文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跨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将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学生。

三、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都不同,个性化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个性化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

例如,通过智能化学习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个性化学习的发展趋势将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四、社会参与: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增加社会参与。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社会参与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例如,学生可以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了解社会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可以参与实践项目,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社会参与的发展趋势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提高教育的社会效益。

结论: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包括技术应用、跨学科教学、个性化学习和社会参与等方面。

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特点与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了以下两大特点:一是职业教育模式开始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以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社会转型的需要。

这一模式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出发,在宏观发展上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在职业学校运行上强化市场导向,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加强就业能力培养。

二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属性发生了一系列转变,课程体系从学科体系转向工作体系,课程内容从知识导向转向行动导向,课程目标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课程顺序从知识逻辑为主线转向职业活动为主线,课程环境从课堂情境转向工作情境,课程实施从教师为主导转向学生为中心,课程价值从知识储备为主转向实际应用为主。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以及市场化进程加快,终身教育从理念到实践,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等等,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的环境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呈现以下新的趋势。

1.在解决教育的供需矛盾上优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

从教育结构看,普通高中的连续扩招,将制约职业教育规模发展;从教育经济的角度分析,由于职业教育成本高于普通教育,当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能均衡成本差异时,将影响职业教育积极性,加剧技能型人才短缺现象。

因此,要优先考虑工业化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要,优先解决产业发展与技能型人才不足的矛盾,这是落实“科教兴国”关于加强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战略要求。

2、在规模发展上加强政府的调控与统筹。

加快职业教育规模发展的关键是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设计有利的政策环境。

目前拟实施的政策,一是控制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二是加大财政对职业学校教育的投入,三是强化就业准入政策的实施,四是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收入待遇。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培养质量,缓解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矛盾。

3、在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上优先发展制造类专业,提高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4,2007Vol.28GeneralNo.4942007年第4期第28卷总494期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TheoreticalResearch)收稿日期:2006-11-18作者简介:黄崇本(1961-),男,浙江浦江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

基金项目: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B04076)。

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必须重视两个态势:一是技术发展对社会职业岗位内涵及外延正产生着愈来愈大的影响,技术的更新不断促使低技术岗位消亡和高新技术岗位产生。

二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在使得原有职业岗位转型、消失的同时,也催生了大批新岗位、新职业。

为了适应这种态势,高职教育专业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课程体系构建要以岗位(群)为依据,课程改革要以能力为本位,专业教学改革、课程内容改革必须体现适应性、实践性、开放性及职业性原则,即必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形成工学结合课程。

一、高职课程改革新趋势(一)课程设计面向专业群及职业生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社会职业岗位体系已成为一个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动态系统,职业岗位的消失、产生、交替变为常事。

因而,很多职业岗位只能适合于作为岗位培训的目标,不太可能成为职业教育的稳固基础。

还必须看到,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就业人员的利益导向和价值取向,使其职业变更频繁。

这种就业需求必然对高职教育目标和内涵产生影响。

如果高职教育目标的针对性过强,则不能满足“社会人”的流动需求和发展需要。

《国际教育分类法》第89条提出,5B类教育的目标是指向职业或行业,甚至是某类职业或行业,其覆盖面可以远远超过职业岗位的范围。

1995年美国国家职教研究中心(NCRVE)向联邦政府所提“立法原则建议”第一条中提出:“旨在使今日的学生或学员获得能适应明日需要的,也就是说职业教育课程应顾及到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

”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面向专业群和职业生涯,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就业综合能力。

(二)课程体系面向岗位群及工作过程21世纪,社会进入综合化运作时代,在就业工作过程中,除了专业能力外,人们更加关注劳动者在方法能力和个性特征方面的综合素质。

因此,原有以学科内容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和创业就业的需要,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面向岗位(群)及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强调工作过程整体性和岗位工作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学习进行思考、反馈和分析能力的培养,重视案例教学,逐渐进入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视野。

它是按照职业行动获得知识的心理规律,采用由外围到核心的发展结构,使学生获得直接知识;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来掌握融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对所学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等有感性认识,然后再学习专业知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始终与具体的职业实践相对应。

(三)课程内容面向技能及综合运用能力本位是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

能力本位模式是指以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而设计的课程形态,它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目标,在职业岗位所需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基础高职课程改革新趋势分析与再思考黄崇本,陶剑文(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宁波315012)摘要: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是高职课程改革的新趋势。

其课程设计面向专业群及职业生涯,课程体系面向岗位群及工作过程,课程内容面向技能及综合运用,课程实施面向工学结合及实践训练,课程评价面向素质、技能、知识“三位一体”。

在具体操作中,需合理构建大类专业平台课,定向选择、组建岗位系列课程,有机整合教学内容,合理排序和构建技能路线图。

关键字: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模式;专业群;工学结合中图分类号:G423.07;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07)04-0054-0354上,构建课程或课程群,进行课程教学与训练,从而使学生具备从事该职业的能力。

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包括高素质(含知识、态度)和高技能。

学生个体的职业素质对于有效的工作表现是至关重要的,职业素质是掌握特定的、具体的任务技能的基础,也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

1999年UNESCO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的主题工作文件中指出,“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

高职教育针对岗位,所要求的技能往往不是一般性的,而是有一定的创造性和智力性。

因此,在实验课中应强调创造性实验技能训练(如设计性实验、排错性实验);在毕业设计中,应尽量选用面向实际生产的应用课题,以加强创造性智力技能训练的力度;在某些课程中,应削减再生性技能的训练时间,如数学中的求导、积分等运算,而应用更多时间训练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四)课程实施面向工学结合工学结合是指高职教育采用职业的、实践的、开放的课程模式,即由企业技术能手和学校“双师型”教师实施教学,课程内容体系以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及企业要求为标准进行构建,课程教学场所主要是企业或校内实训基地,课程考核以熟练应用技能为主要标准。

职业综合能力提高要通过职业经验积累才能实现,而经验要通过工学结合过程获得。

(五)课程评价面向“三位一体”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评价标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设置、课程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课程实施条件与实施效果等进行合理性与科学性的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活动。

课程评价以往更多地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判断和对课程教学条件及实施状况的评价,而忽视对课程本身价值的评定,忽视对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的评价。

对高职教育来说,课程评价必须选择素质、技能、知识“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方式,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岗位技能的掌握、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重视对高职课程体系的整体性评价和课程本身价值的评价。

“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注重过程评价,注重工学结合评价,注重高技能与高素质评价相统一。

二、高职课程新模式(一)课程原三模式根据课程内容与实践操作的匹配和整合程度以及课程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比例关系,可以把高职教育课程分为准备型、交替型、渗透型和工学结合型四种整合程度由低到高的模式。

在此,将前三种课程模式称为原三模式。

准备型,是传统课堂的经典模式。

这种课程安排的出发点是前面的课程为后续课程做基础,而后面的课程又可为毕业之后具体工作实践作准备。

虽然这种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也是面向实践的,但实际上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受教育者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这种模式在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中仍然存在。

交替型,即通常所说的“工读交替”。

这种课程模式采取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但交替的周期较长,一般为一个学期(或1 ̄3个月),即一学期学习理论,下一学期对上一学期学习的理论进行实习或实践。

这种模式有即学即用的特点,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但由于交替周期长,而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连续性和系统性训练。

渗透型,即把实践渗透到每门课的学习中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每门课程都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具体规定了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的比例。

由于这种模式把实践有机地渗透到了每门课程中去,克服了交替型的“一个学期学习理论、一个学期进行实践”这样长周期交替的缺点,学生知识结构体系比较系统和连贯,同时也能实现理论与实践充分的结合。

但是这种课程模式在具体实施时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学安排难度较大。

这种模式在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中较为普遍。

(二)本位三模式根据高职课程设置关注的人才培养本源不同,可分为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人格本位三种模式。

知识本位(KBE,KnowledgeBasedEducation),也称之为学科本位,相当于上述的准备型课程模式。

其课程关注的是知识或学科,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整体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较为全面和系统,也有一定的深度。

能力本位(ABE,AbilityBasedEducation),是以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课程模式。

该课程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其教学的单元也是针对职业或岗位工作中的某个相对独立、完整的部分来设计的。

人格本位(PBE,PersonalityBasedEducation),分别以知识和能力为焦点的课程模式。

该模式强调,课程设置首先不应以学生掌握多少知识为目的,而是要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应该是能够发展个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最终使学生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三)课程新模式不管是课程原三模式的演变,还是本位三模式的发展,最终都统一到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融合,统一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度融合,统一到“教、做、学”的高度融合,最后必将产生高职教育新的课程模式———工学结合。

它是一种重视学生校55AnalysisandRethinkingonNewTrendsofCurriculumReform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HuangChongben,TaoJianwen(Zhejia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ofBusiness,NingboZhejiang315012,China)Abstract:Thecurriculummodelofcombinationofstudywithpracticeisthenewtrendofcurriculumre-form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tscurriculumdesignisorientedtothespecialtygroupandprefes-sionalcareer,itscurriculumsystemisorientedtothepostgroupandworkingprocess,itscurriculumcon-tentisorientedtotheskillandcomprehensiveapplication,curriculumimplementationisorientedtothecombinationofpracticewithstudyandpracticetraining,curriculumevaluationisorientedtothe“trinity”ofquality,skillandknowledge.Inactualoperation,highervocationalschoolshouldreasonablyconstructbroadheadingspecialtyplatformcourse,directionallyselectandorganizepostseriescurriculum,etc.Keywords: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curriculumreform;curriculummodel;specialtygroup;combinationofstudywithpractice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