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复习讲义

合集下载

《马说》复习课件

《马说》复习课件

理解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全文的主旨句是: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描绘千里马的终身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 (通“耶”,表示疑问,吗)
背诵课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 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 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 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 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 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 马也。
10、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 能通其意
1、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又 千里马。”阐述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然 后阐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论证“世无伯乐” 的危害性;接着刻画食马者浅薄无知的丑态;最 后点明主旨——“不知马”。 论证思路:首先(通过……)提出了……的观点; 然后通过……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2、本文用了什么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 马者分别指谁?抨击了什么社会现象?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借千里马的 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的来临,更不能错失良机。年轻人要努力学习, 不断增长才干,也要抓住机遇,这样才能成功。
文章的现实意义。 1、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 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 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 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3、千里马只有靠伯乐的慧眼才能被发现,这种观 点在今天是否正确?不正确,我们不能坐等机会

马说-复习ppt

马说-复习ppt
是马也 (这种)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 (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明白) 执策而临之 (面对)
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
(马鞭子) (吃)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其真无马邪?
五、练习检测
1、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D )
A.不以千里称也 称: 扬名,著称。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等同,相等。 D.策之不以其道 策: 马鞭子。 2、《马说》一文中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喂。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
五、练习检测
人才
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 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 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四、课文赏析
1.本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 是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 。 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⑦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重点句子
①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 现出来。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 日行千里呢?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5.“千里马”在文中寓指怎样的人?

《马说》复习课件

《马说》复习课件
沈阳市回族初级中学 马波
理解重点语句
6、“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发出的叹息是: 天下无马! 7、有人说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8、文中运用排比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 得淋漓尽致是哪几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
积累拓展
你能说出多少关于“马”的成语
与马有关的成语
马不停蹄 马首是瞻 快马加鞭 老马识途 汗马功劳 走马上任 兵强马壮 蛛丝马迹
一马平川 万马奔腾 天马行空 车水马龙
走马观花 一马当先 人仰马翻 牛头马面
兵荒马乱 牛高马大 心猿意马 指鹿为马
招兵买马 悬崖勒马 塞翁买马 单枪匹马
沈阳市回族初级中学 马波
结合句子理解最重要
沈阳市回族初级中学 马波
重点词语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
是马也
(两马并驾) (这)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同,一样) (尚且,况且)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执策而临之 (面对)
沈阳市回族初级中学 马波
沈阳市回族初级中学 马波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 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重用。很可 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 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 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 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 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 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我出你译:
•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和其他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作千里马。 •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却不知道是千里马而去喂它。 •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驱使它不能按照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 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虽有名马:所以。

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10、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11、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12、执策而临之:握;鞭子;到(它)跟前。

13、其真无马邪:难道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三、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韩愈的《马说》全文仅150字,但文短气长,表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闪耀着作者独特的审美见解的光芒,本文是店铺整理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的资料,仅供参考。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虽有名马:所以。

///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1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13、执策而临之:握;//鞭子;//到(它)跟前。

14、其真无马邪:难道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三、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复习课件

《马说》复习课件

各抒己见,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 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你认为 呢?
例如:我认为是伯乐,课文里面写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 就是说,没有伯乐赏识和调教, 再好的马也是枉费。
中考链接
1、本文用了什么写法?文中的千
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指谁?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
人才
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 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 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各抒己见,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重语句默写
6、“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发出的叹 息是:
7、有人说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由此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天下无马!
8、文中运用排比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 写 得淋漓尽致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 而不能通其意。
句子翻译:
•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 千里也?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 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品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跟普通 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 5、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能 识别千里马啊!
(马鞭子) (吃一顿)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其真无马邪?

《马说》复习课件

《马说》复习课件

17.从文中看,千里马遇不到伯乐,有着怎样的命运? (3分)
18.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 实? (3分)
怀才不遇何所惧, 把握机会创奇迹, 少年须展凌云志,
马不扬鞭自奋蹄!
(4) 主旨句,反映作者情感,蕴含哲理,结构上起一定作用之句等.
理解重点语句
看 谁 答 得 准!
理解重点语句 1、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描绘千里马的终身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 祇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你还学过的古代文体:
韩 愈
记,如《岳阳楼记》 铭,如《陋室铭》
序,如《送东阳马生序》
书,如《与朱元思书》
读准字音: 祇 zhĭ n 骈 piá
o lì 槽枥 cá 策 cè
shí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sì sì 食马者不知其、句
你可以试着把本课的 重点词义、句义分类快记 吗?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只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
是马也
(两马并驾) (这)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同,一样) (尚且)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 (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正确的方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通晓) 执策而临之 (面对)
教你一招
巧做知识卡片 通假字勤整理,一词多义要分清,
古今异义巧归纳,词类活用记心中 。
文言文阅读的考试内容
• 了解文学常识 • 掌握常见实词在文章中的含义(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 翻译文章中的重要句子 • 理解文章内容要点,把握文章中心和写作 手法

《马说》复习课课件

《马说》复习课课件

(4) 主旨句,反映作者情感,蕴含哲理,结构上起一定作用之句等.
理解文章内容
1。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喻指什么? 采用了什么写法? 2.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讽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表达了自己怎样的见解?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 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 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重用。很可 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 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 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 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 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 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何以战 介词,凭、靠 必以分人 介词,把 扶苏以数谏故 介词,因为 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以致 皆以美于徐公 动词,认为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通“已”,已经
不同意思要分清
一词多义 • • • • • • • • •
助词,的 奴隶人之手 马之千里者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指千里马 鸣之 久之 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音节助词,不译 执策而临之 代词,它,指千里马 辍耕之垄上 动词,去,往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表舒缓语气,不译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指示代词,这 何陋之有 何罪之有 表示强烈的反问
掌握相关常识
你真的了解韩愈吗?
《马说》的作者韩愈 ,
字退之 ,是 唐 代 文学 家。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因其世居
韩昌黎 于昌黎,故又称
;本文选
杂说 自《韩愈文选》中的《
《马说》是其中的第 四 篇。
》,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 裁,既可以写一事一物, 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但都 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 “马说”即谈马、论马。 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我出你译:
•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 才能和优美的素质无法显现出来,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 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完整版)《马说》复习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马说》复习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汇总一、文学常识: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二、按课文原句填空:(1)本文全文的主旨句或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9)(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0)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运用设问句表达)(本文的主旨举):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2)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三、解释词语:(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显现、表现.(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二)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说复习要点

马说复习要点

马说复习重点《马说》复习重点一、文学知识1.韩愈,字退之,唐朝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名。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此中的第四篇。

3.本文的体裁是“说”,它能够记事,也能够谈论,最后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词语解说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于相(xià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过屈辱在马夫的手里。

辱:受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畜的食器,:棚。

槽:厩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是千里而著称。

以,依赖。

称,著称。

5、之千里者:(中间)能行千里的。

之,助,无。

6、一食(shí):吃一。

或:有。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

尽,全,里作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古代喂的口粮石,十斗石。

7、食者:同“”,饲养。

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而食也,是“而食之”的省略,“食”是,解“使⋯⋯饲养”8、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指千里,代。

能千里:能走千里。

9、是马也:这样,指示代词。

10、虽有千里之能:即便。

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点不可以表此刻外。

见,同“现”,显露。

12、且:犹,尚且。

欲:想要,要。

等:相当。

不行得:不行能。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赞同。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之不以其道:本义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用鞭子打。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依据(驱遣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

之:不译(转接)。

通其意:跟它的情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面对。

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真无马邪:莫非,表反问语气。

邪,通“耶”,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20、其:可译为“唯恐”,表推断语气。

三、原文填空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第23课马说(学生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讲义

第23课马说(学生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讲义

第23课 马说学习目标 中考导航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疏通文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2.体会虚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1.“或”“食”“见”“安”“策”“材”“其”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2.把握文章的深刻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重点,也是中考的易考点。

3. 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是中考文言文的常考点。

知识点01 文题解读“马”交代了本文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马说”即“ ”,就是 。

标题交代了 。

【知识拓展】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核心是议。

这种文体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均属于这一文体。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作者简介知识精讲目标导航韩愈(768—824年),字,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

代杰出的家、家、家、政治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有《》传世。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这是作者《》四篇中的第篇。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知识点03 字词句积累1.字音:祇.辱于(zhǐ) 骈.死于(pián)槽枥..(cáo )(lì)一食.或尽粟.一石.( shí ) (sù)(dàn)食.马者(sì) 其真无马邪.(yé)2.通假字: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表现)其真无马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3.古今异义: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

马说知识点整理

马说知识点整理

马说知识点整理《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以下是对《马说》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作品背景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二、重点字词1、实词(1)祗:只是。

(2)辱:受屈辱。

(3)骈:两马并驾。

(4)槽枥:马槽。

(5)称:著称。

(6)一食:吃一顿。

(7)或:有时。

(8)尽:吃完。

(9)材:才能,才干。

(10)通:通晓。

(11)临:面对。

2、虚词(1)而: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2)之: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构助词,的)②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3)其:①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指千里马)②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③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推测语气)3、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4、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2)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复习讲义整理

马说复习讲义整理

《马说》整理资料一、原文及断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二、字词解释。

而:但是,可是故:所以虽:虽然祗:同“衹(只)”只、仅辱:受屈辱于:在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以:因为称:著称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次或:有时尽:吃光吃完食:通“饲”,喂能:能够是:这能:能力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见:通“现”,表现且:犹,尚且等:相等安:怎能策:用马鞭驱赶以:按照道:方法尽:竭尽材:才能,才干之:音节助词,无实意执:拿着策:马鞭临:面对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其:大概,表推测语气三、句子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虽然有很名贵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四、问答题。

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八年级语文《马说》复习资料课件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马说》复习资料课件人教版
(跟普通的马)同死在马厩里,不因为日行千里 而著称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吃一石粮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根 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也达不到。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鞭打马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到它) 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拿着马鞭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 识千里马吧。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 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 外见。
《马说》复习
整体把握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 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人又称他 为韩昌黎。有《昌黎先生集》。 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愤懑和穷困潦倒之感,揭露和讽刺封 建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行为。表达的愿望是: 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 分发挥才能 2、写法探究: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伯乐 比喻“圣明的君主”,“食马者”比喻“不认识 人才或埋没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全文写法:托 物寓意(言志)。
通饲,喂养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尚且 |等同、一样 | 疑问代词,怎么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 采用 | 方法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鞭|连词|面对
音节助词| 转折连词然而| 通晓 不以千里称也 因为 |著称

《马说》复习知识点

《马说》复习知识点

《马说》知识汇总二、按课文原句填空:1、揭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领起全文作用)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形象)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全文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7、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注音:祇(zhǐ) 骈(pián)死槽(cáo)枥(lì) 尽粟(sù)一石(dàn)四、解释词语:(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 通“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二)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

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

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5.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6.虽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7.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复习讲义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qí)真无马邪(yé)?其(qí)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这样的人),在这以后才有了千里马。

能日行千里的名马经常有,可是伯乐(这样的人)却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u)里,不能凭借日行千里的能力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特长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打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鞭子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一、词语解释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

祗:通“只”,只是。

辱,受屈辱。

之:的。

奴隶人:仆役。

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

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以,凭借,因为。

称,著称。

千里:日行千里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

或尽粟一石: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dàn)。

或,有时。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石,十斗为石。

7、食(sì):同“饲”,喂养。

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显现。

12、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都做不到。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竹制的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驱使。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道:方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同“才”,才能。

16、鸣:马叫,之:助词,凑足音节,无意义。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7、执策:拿着马鞭。

执,握。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到(它)跟前。

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9、其真无马邪(yé):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难道,表反问语气。

下句的“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

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其:可译为“大概”.表推测语气。

21、常:通常,平常。

二、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三、古今异义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今义:判断词.安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今义:安全;安定;安装.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今义:或者四、一词多义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故虽有名马:即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恐怕”【表示判断、猜测】六、虚词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故——因此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或——有时其——代“千里马”安——怎么(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鸣)之——助词,凑足音节,无意义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七、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辱:辱没。

例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鞭策,驱使。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3、数量词用作动词:千里:行千里。

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尽:使……尽,竭尽。

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八、特殊句式1. 其真无马邪?反问句2.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省略4.策之不以其道省略句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

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政治上较有作为。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

《杂说》共四篇,《马说》是第四篇。

本文收录于人教版八上语文书中的23课。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

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二、阅读研究6.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

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7.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1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11.“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反问。

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2.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3.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14.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点明文章主旨。

“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15.“策之不以其道”中的“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千里马的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