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汉青:媒介产品性质之动态机制模型
从媒介物质性角度看数字辞书的开发———以《新华字典》第十一版App为例
第27卷 第10期Vol.27 No.10北京印刷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2019年10月Oct.2019从媒介物质性角度看数字辞书的开发以‘新华字典“第十一版App为例张 萌(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北京102600)摘 要:当下,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出版的发展也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出版物开始在数字舞台上大放异彩,数字辞书因其诸多特性,成为了数字化浪潮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出版物㊂在数字辞书百花齐放的今天,传播媒介和出版形式对于其数字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华字典“第11版App作为一个典型代表,在此结合媒介物质性的研究思路,对数字辞书的开发提出的一些思考㊂关键词:数字化;辞书;物质性;中图分类号:G23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8626(2019)10⁃0006⁃04 近年来,随着数字出版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经典出版物进入了数字版权开发的领域㊂2012年‘大英百科全书“宣布不再出版印刷版,同年,‘牛津英语大词典“编委会宣布从第四版开始停止出版纸质书,全部改为网络查询㊂而在国内,辞书作为一类重要的出版物,一大批辞书以电子形式登陆移动设备应用市场,例如‘有道词典“‘金山词霸“‘欧路辞典“等㊂除了新型的数字辞书外,很多国内外传统纸质辞书的出版机构也开始尝试将成熟的纸质辞书进行数字化开发,例如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的‘外研社英语词典“App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商务印书馆的‘新华字典“第11版App㊂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在122年的经营中,除整理出版了大量重要古籍和文库类图书外,通过编纂‘辞源“‘新华字典“‘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英华大词典“等为代表的辞书,积累了大量的辞书编纂经验,成为了辞书出版界中的权威㊂‘新华字典“作为商务印书馆的明星产品,经过十余次大规模修订,重印200多次,成为世界出版史上至今最高发行量的字典㊂2017年6月,商务印书馆在安卓和iOS平台推出了‘新华字典“第十一版App㊂无论是辞书还是其他类型的出版物,在进行数字化开发的时候都要对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辞书作为具有很高实用性的特殊出版物,在数字化开发过程中必定会遇到更多挑战,这其中脱离不了对其媒介形式的思考㊂在数字辞书百花齐放的今天,传播媒介和出版形式对于其数字版权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华字典“第11版App作为一个典型代表,在此结合媒介物质性的研究,对数字辞书的开发提出的一些思考㊂一㊁媒介物质性的定义媒介的物质性泛指一切涉及到 物”与 物质”的媒介构成㊁媒介要素㊁媒介过程和实践,而 媒介”本身所具有物性也由此重新显现㊂媒介的物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媒介使用各种物”作为终端㊁渠道㊁网络和信息基础设施,例如传统辞书的纸张,数字化辞书的数字终端㊂其次,数字时代的媒介中有各种 数码物”,例如手写输入法的算法㊁程序㊁页面等㊂第三,使用者围绕媒介的行动,使用体验㊁使用场景等都是通过对于 物”的具体互动实现的㊂第四,使用者与媒介的人机功效,媒介通过链接人的身体器官㊁感官㊁姿态等与 物”产生互动㊂最后,物质性的媒介系统环境构成了使用者依附的处境㊂接下来,就从媒介物质性的这几个特点来对‘新华字典“第十一版App的开发进行简单的分析㊂就媒介本身的物质属性来看,数字辞书的最大特色就是由纸质变成了数字化介质,而在移动设备 收稿日期:2019⁃07⁃12品种大量增加的当下,选择手机App的形式可以获得稳定的用户数量,开发难度也比较低,无疑最为稳妥㊂由于移动终端采取的内核不同,就开发手机App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在把纸质的辞书转变为电子版本时,如何在保证准确的同时使其符合数字终端用户的使用习惯㊂在‘新华字典“第11版App开发当中,不仅开发了安卓和iOS两个版本,也同步推出了微信小程序版本,基本覆盖了现在的手机用户群体㊂在数字媒体的物质性上,辞书不再只是纸质版辞书的压缩和整合,而成为各种资源和功能的集合体和传统辞书功能的扩展㊂从功能上来说,数字辞书的开发逐步摆脱传统辞书的限制,不再仅作为备查工具,而是逐步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工具㊂‘新华字典“第11版App在开发之初就确定了这一思路,将查权威字典,学规范汉字”作为开发宗旨,并在主界面将功能分为字典和学习两部分㊂在字典部分可以进行普通的查询,包括字形㊁读音等,在学习部分则整合了学习课程和游戏等(1.9.6版本),并可以查询自己收藏的生字,不但可以有效进行汉字学习,而且注重寓教于乐㊂这些功能都是传统辞书所不具备的,也是数字化开发对辞书的媒介物质性产生影响的直观反映㊂从商业角度来看,出版物的定价是其版权价值的外化,‘新华字典“App采取部分免费形式,每天限制免费查询两个字,需要付费40元才可以使用完整版,而内置的课程学习和游戏功能还需要另外收费,这一定价较高,超过了纸质版24.9元的售价㊂如果‘新华字典“App仅作为纸质书的电子版推出无法体现其数字版的核心竞争力,将会面临大量的免费产品的竞争,这也就要求它必须有自身的数字化特色,这也是辞书的数字化开发中的重点㊂同时,辞书的数字化可以对辞书的版权做出有效的保护,减少盗版㊂但是辞书版权在脱离了纸质的介质后也会面临新的挑战,‘新华字典“App的40元定价在公布之初就受到了很大的质疑,网络上也开始出现所谓的 免费版”和 破解版”的‘新华字典“盗版软件㊂如何在增值服务收费和提供基础服务二者间取得平衡,并让使用者心理上接受其定价是辞书类出版物的数字开发时面临的一个重大的实际问题㊂数字时代的媒介物质性不仅体现在其物质载体上,也体现在各种 数码物”上,数字辞书的开发不仅表现在使用的终端的数字化,更体现在其使用的 数码物”的革新上,例如算法㊁数据处理方式㊁大数据等㊂辞书在进行数字化开发中会融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算法优化和大数据分析的运用越来越普遍,这是目前数字开发的一个重要趋势㊂二㊁从‘新华字典“App看数字辞书开发的新思路(一)模块化开发在开发‘新华字典“App时,开发者的思路十分清晰,并没有按照传统的电子书思路来将整本纸质书简单数字化,而是采用了软件开发的思路,将整个App分区进行模块化开发,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字典和学习㊂在字典部分,用户可以通过键盘㊁语音识别㊁拍照识字的方式查询,或按字㊁音㊁部首㊁笔画数㊁四角号码在搜索框直接输入查询,也可以用拼音㊁部首㊁笔画方式进行索引查询㊂在学习部分,则以模块化方式置入了学习功能,例如 人名地名读音大挑战” 汉字听写” 播音员易读错字词大挑战”,由于采用模块化系统,学习的内容可以在后续版本中不断扩充㊂除了在 学习”版块外,学习功能还渗透到了 字典”版块的很多方面,如智能机器人版块可以快速提供字的笔画㊁部首㊁组词等功能㊂同时,用户可以通过登录账号在各种终端上同步进行学习㊁查看收藏夹等操作㊂另外,‘新华字典“通过收集用户查询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开发了每日热搜功能,可以查看最近10天的热搜字㊂通过大数据分析,不仅可以为使用者提供热搜功能,提高数字辞书的可用性,也可以为开发者提供参考,了解用户的搜索热点,扩充学习功能,提供增值服务等㊂在设计‘新华字典“App时,设计者参考了Wordflex Touch Dictionary(简称WTD)的知识结构和操作方式,它提供基于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树状图结构,拥有超过200万个 语言思维节点”,这一设计使每一次查询时都可以获得更好的知识点联想,用户与App的互动变得更高效,真正实现了技术与内容的整合㊂(二)精细化开发具体到‘新华字典“第11版App的开发,在加入媒体的内容方面,开发者采录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原主播李瑞英对‘新华字典“所有的字头㊁复音词的读音,并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矢量动画,制作了3500个常用字书写笔顺㊁笔画的演示,还与科大讯飞合作,提供用户跟读语音评判功能㊂虽然这7第10期张 萌:从媒介物质性角度看数字辞书的开发些多媒体内容都不是‘新华字典“App首创,而是比较已经普遍运用在各种软件应用中的成熟技术,但是在‘新华字典“的数字开发中,出品方依然不遗余力,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对这些技术进行了精细化,并且根据‘新华字典“自身特色和用户使用场景进行了优化㊂从媒介物质性角度来看,包括技术㊁算法㊁大数据统计等各种 数码物”引入,是辞书数字化开发的一个重要趋势,精细化的版权开发也可以增加数字辞书的版权价值,但必须在数字化环境中把技术与辞书本身特色进行结合,这要求开发者对于辞书的市场定位和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㊁使用习惯有充分的了解㊂(三)贴合使用场景在‘新华字典“的开发中,为贴近用户的实际学习场景和使用习惯,开发者事先对做出了预估分析㊂‘新华字典“的用户群体大部分是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为了满足他们在课堂学习纸质版‘新华字典“的查检方法,App在PDF上做了精心设计,全流程地模仿按部首㊁拼音检字等方法,课堂上老师教的查检方式可以在移动终端上完美实现㊂通过开发人员的努力,实现了各个版本都能与纸质版‘新华字典“第11版的页面相对应,并可以实现一键转换㊂数字版部分触电单字支持字典内跳查,纸质版部分支持字头触点跳查,使用比较方便,不但满足了各个年龄层次不同用户的使用习惯,也符合当下流行的手机应用的按键触屏使用习惯和操作逻辑㊂在查询方式上,‘新华字典“App则保留了传统纸质字典的拼音㊁部首㊁笔画的查询方式,还原了用户使用传统纸质辞书的使用体验㊂与此同时,也提供了其他的查询方式,商务印书馆在开发‘新华字典“第11版App时,吸取了‘商务馆学汉语字典“App的成功经验,丰富了检索方式,引入了摄像头扫描取字㊁语音识别等功能㊂这种设计满足了‘新华字典“App大部分用户的使用需求,同时,开发者针对学生这一主要用户群体,在 学习”模块中开发了 人名地名读音大挑战” 汉字听写” 播音员易读错字词大挑战”等各种寓教于乐的学习课程和游戏㊂‘新华字典“App 在开发时对于使用用户的判断十分准确,没有把‘新华字典“App作为单纯的工具书来开发,而是作为学习工具和各种功能的综合体,同时通过调用粘贴板权限实现了跨软件查字,这些设计大大增加了其互动性,使得‘新华字典“App不再仅作为备查的工具,而成为一种集实用性㊁娱乐性于一体的学习平台,增加了用户黏性,丰富了产品体验㊂三㊁对用户体验的提升‘新华字典“第十一版App的开发中对于用户体验是非常重视的,伴随着物质介质由纸张到数字设备的变化,其带来的使用体验也有很大变化,这对于纸质辞书的开发来说不仅是挑战也是一种机遇,使提高人机功效,大幅提升查询使用效率成为了可能㊂在界面交互方面,‘新华字典“App学习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改变了大多数多媒体词典采用上下滚动界面来查询词条及词条内部内容的用户交互方式,实现了词条内部组织结构由线性结构向拓扑结构的转变㊂‘新华字典“App的界面设计十分简洁,在 字典”分区的页面只有一个搜索框,可以进行字㊁音㊁部首㊁笔画㊁四角号码等多种检字查询,下方横向并列拼音㊁部首㊁笔画索引按钮,整体设计一目了然,按钮面积适中,容易操作㊂索引页面字体清晰,大小适中,并按繁体㊁简体来区别显示不同颜色,并在上方标注拼音㊂由于‘新华字典“App是部分免费,每天限制查询两个字,如果需要无限次查询则需要购买价值40元的完整版权限,完整版的课程和游戏等也是收费项目,这些是该应用主要的盈利来源㊂由于有了良性的㊁稳定的收费方式,‘新华字典“App并没有插入任何广告或者跳转页面,市面上常见的免费辞书大多数插入了各种广告和恶意程序,绿色㊁纯净的客户端体验在市场中具有很大的竞争力㊂商务印书馆在‘新华字典“第十一版App的后续更新中持续优化人机交互体验,在App上线一个月后,通过进行使用者大数据分析,开发者得出了用户的地域化特点,发现有一些普通话口语水平相对较差的地区的汉语学习需求较大,付费用户较多,并针对这一需求加强了真人语音朗读功能㊂同时发现用户在搜索查询时使用手写输入较多,而摄像头取字较少,根据这一特点,开发者调整了两个按钮的位置,将手写功能按钮放在了更为醒目顺手的位置,在1.96版本中,首页搜索框中只留下手写功能按钮,把摄像头取字功能隐藏在了二级页面㊂在发布初期出现的加载速度问题和流畅度问题也在后续版本更新优化中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滑动更流畅,加载更快㊂应用内数字版本嵌入了纸质版8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年PDF的内容,可以实现纸版和数字版的图文对照,得益于开发公司的技术积累,这种对照切换一键完成,操作平滑,非常高效㊂在后续的更新开发中,‘新华字典“App推出了微信小程序版本和小天才电话手表App,这些版本都基于相同的内核㊂这一系列改动和更新都对于‘新华字典“App的人机功效有着很大的提升,使得使用者可以更加高效流畅地进行查询㊂我们不难看出,如何在物质载体上把握辞书的使用特点,融入新技术,通过不断更新迭代,加强辞书与使用者的交互,提升人机功效是辞书数字化开发的一个重点㊂四㊁对数字辞书开发的启示(一)适应数字载体的演进当今社会,大众对于手机等数字终端设备的依赖性在逐步增强,从各种渠道和应用中获得的信息量呈爆炸式增长㊂媒介物质性更多的表现在对于现代人心理状态和时间感受的改变上,碎片化的信息和时间充斥在普通人的生活中㊂如何通过移动终端这种具有实际物质性的载体将媒介内容渗透到物质化的生活㊁使用场景中,构成当代人所依赖的物质性的环境,这是一个重要课题㊂只有对媒介物质性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开发出具有高用户黏性和优秀人机交互的数字出版物,这是纸质出版物数字化开发的关键㊂(二)整合数字辞书资源就手机这一常用的数字终端来说,辞书数字开发的意义不仅限于信息容量提升和使用效率的上升,也使得辞书的工具属性逐渐向综合学习工具转变㊂而这种转变绝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㊂从出版社角度而言,必须要有成熟的辞书内容资源,并对其进行整合㊂商务印书馆曾出版过大量的知名辞书,包括‘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等,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在国内首屈可指,多年来积累的辞书资源巨大,商务印书馆在将‘新华字典“进行数字化版权开发前已对自己拥有的辞书资源进行了大量的整合工作,建立了‘商务印书馆百种精品工具书数据库“,并在其中加入了数字产品功能㊂对于辞书条目整理㊁加工标引规范和数字辞书数据结构的操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隐藏在可感的物质载体背后的前置操作,也为‘新华字典“在进行数字化版权开发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新华字典“App的成功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商务印书馆在多年的数字资源积累后的厚积薄发㊂就媒介的物质性视角来看,辞书的数字开发不仅仅是纸质内容的数字化,或是将载体介质由纸质变为电子,而是一种全面再开发和丰富内容与形式的过程㊂与一般纸质书不同,数字辞书的出品过程是倒置的,需要先将成品的纸质辞书内容进行数字化㊁碎片化并进行整合,再按照新的编辑思路和逻辑形成成品㊂这个过程中不但需要出版机构对于辞书的数字资源有着良好的积累,更需要在开发时对于数字辞书的功能扩展做好前期规划,将辞书从备查工具转变为综合学习工具,提高可用性和用户黏性㊂另一方面,辞书的数字开发要勇于引入新兴的 数码物”,例如优化算法和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并通过精准的大数据分析来获取进一步的开发信息㊂数字版权开发讲究内容为王,但在当今的环境下绝不能忽视技术的重要作用㊂对于优质的内容进行版权开发离不开成熟的技术,也要大胆引进新的技术,因为新兴技术可能反向对内容造成深度的影响,对于辞书这种出版物来说,上述的新技术对于辞书的查检方式可能是具有颠覆性,表现在数字辞书的人机功效和使用体验上,包括页面交互㊁用户的使用体验等多个方面㊂五㊁结语以上我们以‘新华字典“App为例,从媒介物质性角度论述了辞书数字数字开发的趋势㊂总而言之,我们不仅要从介质㊁载体层面理解媒介物质性,更要从与媒介有关的使用场景㊁科学技术等一切人类依存的事物来看待媒介物质性给数字开发带来的巨大影响㊂希望在将来,会有更多的优质辞书得到有效的数字化开发,让更多的数字辞书得以华丽转身,惊艳示人㊂参考文献:[1] 孙述学.辞书数字出版的三个方向 以‘新华字典“第11版App的开发为例[J].辞书研究,2019(3):28⁃32. [2] 孙述学.辞书数字出版:花开自有时[J].出版广角,2014(20):33⁃35.[3] 丁方舟.论传播的物质性:一种媒介理论演化的视角[J].新闻界.2019(1):71⁃78.(责任编辑:李新新)(下转第19页)9第10期张 萌:从媒介物质性角度看数字辞书的开发A Research into Responsibility Dynamics among Authors ,Translators ,Publishers ,Editors and Agents in Chinese Literature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MA Long 1,LIU Qing 2(1.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 246000,China;2.Anqing Industry School,Anqing 233000,China)Abstract :As Chinese culture and literature going out”project gains momentum,Chinese literary works have garner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and secured a fairly sizeable market share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The succes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etry,novels,etc.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s larg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ffective interaction among publishers,editors and literary agents.The responsibility dynamics and power game between translators,publishers,editors and literary agents drive Chinese literature,in a more firm and steady pace,to enter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gain presence in readers’horizons.Key words :Chinese literature going out;publishing house;editor;literary translation; literary agents (上接第9页)Development of Digital Dictionaries from thePerspective of Media MaterialityTaking Xin Hua Dictionary as an ExampleZHANG Meng(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Publication,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Beijing 102600,China)Abstract :Nowadays,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publishing is also in full swing.More and more publications begin to be digitalized.Digital dictionary has become a very characteristic kind of publications in the digital tide because of its many characteristics.With the flourishing of digital dictionaries today,the media and publishing form have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ir digital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by taking Xin Hua Dictionary as an Example,some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dictionarie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research ideas of media materiality.Key words :digitization;dictionary;materiality91第10期马 龙,刘 庆: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中作者㊁译者㊁出版社㊁编辑㊁经纪人之责任互动。
绪 论
绪论管理现象以及经营管理学古已有之,而媒介管理学则是一门建立在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传播学、广告学、组织行为学、广播影视学等学科基础上的新兴交叉学科。
目前,它的学科特点、研究内容、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和明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亦未得到充分阐释和论述,需要我们一一加以讨论和分析。
一、媒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所谓媒介管理,是指媒介管理者协调、组织、领导和控制媒介员工的工作和充分利用媒介资源来达到既定的媒介发展目标的过程。
对于这一定义可从四个方面进行理解:(1)协调、组织、领导和控制属于管理行为,不同的管理行为反映不同的管理风格,而不同的管理风格又可以产生不同的管理绩效。
(2)媒介员工属于管理对象,但不是没有血肉的被动工具,而是富有感情的能动主体,因此让他们心情愉快地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3)目标是媒介组织致力达到的目的,是媒介组织的基本构成元素。
没有目标,媒介组织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4)媒介组织必须为达到其目标而取得和利用必要的资源,除了人力资源,还有受众资源、信息资源、广告(财力)资源、物质资源等。
没有资源,媒介就无法组织生产和销售。
媒介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媒介管理现象,它既包括媒介战略管理现象,又包括媒介经营管理现象(见表l);既包括媒介管理活动现象,也包括媒介管理意识现象、媒介管理关系现象和媒介管理规范现象。
媒介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从媒介管理的各种现象和要素的相互关系中探索和揭示媒介管理的原理和规律。
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1987)认为,一门学科就应该有一个核心概念(core concept)。
如果说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是权力,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短缺,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是文化,社会学的核心概念是群体,那么媒介管理学的核心概念就是交换。
作为核心概念,交换不只是有形物质的交换,也包括无形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交换也不只定位于市场,它上连传播和生产过程,下连接受与消费过程,外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
2020清华大学新传考研真题及解析(334)
2020清华大学新传考研真题解析(334)(声明:以下内容皆为胡师姐独家解析资料)一、名词解释:1.传媒的二次元市场答题思路:理论概念类名词解释,作答时应当从理论及概念出处、基本内涵、核心要点解释、理论应用及其意义几个方面入手,同时保持用语简洁凝练、明确清晰、重点突出。
本题为传媒的二元产品市场名词解释,应当首先简述理论概念的出处和基本内涵,对二元产品市场的两个市场及其运作机制等核心要点加以阐述,最后结合理论说明实际应用和理论意义。
参考答案:传媒经济学者罗伯特·皮卡德于1989年在《媒介经济学—概念与问题》一书中提到“二元产品市场”的概念,由此传媒的二元产品市场成为传媒经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
二元产品市场是媒介产业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指的是媒介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媒介只生产一种产品,却参与两个独立的商品与服务市场,且每一个市场的表现都会影响到另一个市场,即每个媒介产业都存在两个市场(内容产品市场和广告服务市场)、两类消费者(家庭和企业),及两个收入来源(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
内容产品市场上主要表现依靠内容开展商业活动,受众直接向内容提供商付费。
由于受众放弃低价或免费试用媒介产品或服务的方式,他们可以得到不受广告侵扰作为付费的回报。
广告服务市场上媒介向受众提供满足信息、娱乐、社会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信息需求,同时向广告主收取费用以换取版面和时段的广告费,这就要求媒介制作出有吸引力的内容来吸引更多的受众注意以求得更多广告主为扩大自身的知名度而对其投放丰厚的广告费用。
就现实情况来看,并非所有的传媒产品都具有二元产品市场的经济特征,譬如图书出版业只有内容产品市场,而无广告服务市场。
以报社为例,其二元产品市场循环如下图:因此,二元产品市场决定了媒介市场的售卖关系是媒介生产产品给受众,广告主购买广告时段的实质是购买了受众,受众构成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广告主构成媒介的“顾客”。
受众是媒介产品的根本的消费者,二元产品市场决定了媒介市场需求从根本上来自于受众,如何在受众的需求之间寻求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就是占领传媒市场的要义。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初识传媒经济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传媒经济的定义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 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西方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传媒经济学的三种研究视角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传媒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传媒产品——信息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传媒产品的性质 传媒产品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传媒产品性质动态模型 “二元产品市场”概念的提出 传媒产业的重要经济特征“二元产品市场”在传媒产业中的表现广告支撑型 传媒产业两大商业模式 内容支撑型传媒商业模式的动态性传媒的影响力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影响力经济 传媒产业价值链 传媒生命周期与影响力【重点难点归纳】一、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1.传媒经济的定义传媒经济,是指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当代的传媒经济特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媒介生产、分配和消费实践。
2.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1)传媒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媒介运营者,如何在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受众、广告业者与社会在资讯和娱乐等方面的各种欲求与需要。
(2)传媒经济学研究传媒产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一定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公众各种不同的欲求与需要。
总之,上述两种表述在内涵上是十分接近的,都肯定了传媒经济学是运用关键的经济概念来分析传媒产业。
3.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1)传媒经济学是研究传媒的社会功能及其生产消费过程的规律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它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如何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来生产各种信息和娱乐内容,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和需求。
(2)传媒经济学主要从事对信息传播活动所消耗的物质资源的分配和补偿方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传播媒介的经济运作规律,以及传媒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
媒介社会化背景下的传媒经济研究
媒介社会化背景下的传媒经济研究作者:王欣羽丁汉青来源:《教育传媒研究》2024年第01期【内容摘要】当下人的生存走向全面媒介化的社会背景为传媒经济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
本文认为,2023年传媒经济研究主要可以分为行为经济视角、产业经济视角和技术经济视角三类。
行为经济视角主要关注传媒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及在主体行为互动中生成的生产机制;产业经济视角关注传媒企业、传媒产业和传媒治理;技术经济视角关注在智能技术与媒介发展互动中衍生出的新的媒介生态和社会生态。
未来的传媒经济研究将在充分理解媒介社会化与媒介化生存的大背景下,通过多学科视角的融合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传媒经济;媒介社会化;AI技术2023年,伴随chatgpt-4及其衍生模型的出现,生成式AI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在传播层面,生成式AI技术将引领传统媒介范式的变革,在广泛的人机交互和人机对话中开创出大包大揽的具身化媒介实践模式与区别于传统网络平台的全新操作系统,并最终培养起用户广泛应用生成式AI技术的新惯习,进而改变人类信息沟通的能力与交往途径。
①作为一种包括信息、服务、情感和生产支持等功能的社会“基础设施”,生成式AI能以无界的方式全面融入人类实践的所有环节及领域②,推动传媒产业下沉为社会底层结构和基础设施的进程,进而对传媒经济研究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生成式AI等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度媒介化传播情境进一步普及,学者们开始关注人的媒介化生存问题,关注技术、媒介与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逻辑。
在“万物皆媒”的多元媒介观下,要通过物与人和其他社会要素之间的关系来最终判断某物是否为媒介。
③因此,对媒介、技术与人的相互关系的探究是在“何为媒介”的思考之上的进一步延伸。
通过分析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媒介的概念与本质,厘清传媒经济研究的外延与内涵,并为传媒经济治理提供依据。
新媒体时代,被数据化的个体意味着人与媒介的深度融合,人的生存走向全面的媒介化。
12654569_新论速览
2016年第10期新闻前哨建筑新媒体舆论场的四大法宝数字化条件下电视产业的应对思路我国传统媒体向平台型媒体的转型路径品牌传播路径的嬗变段淳林、闫济民在《国际新闻界》撰文认为,互联网的演进引发了品牌传播路径的技术路径的迁移,并无本质的演进,但制约其路径价值的关键点则转移到用户身上。
1.品牌传播实现创新扩散到“增值”的延伸。
互联网时代用户接触点急遽上升,用户与品牌的互动频率也随之增加,其创新扩散过程也被品牌互动所延续,甚至超越原有的规模限制。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所接触到的品牌信息是品牌主对用户的精准化投放,摒弃了一些不相关的干扰因素,如用户接触经验、用户厌恶等,降低了用户“中缀行为”的发生,从而间接地实现了品牌传播创新扩散过程向增值的延伸和拓展。
2.品牌传播从自发流动到自觉控制的转变。
在互联网时代,品牌传播从自发流动到自觉控制的转变:一方面,从品牌传播反馈来看,用户行为的虚拟化会增加无意行为的产生,从而使得用户获取信息的行为与反馈信息的行为归一,使其信息反馈的主动权掌握在用户手中;另一方面,从品牌传播路径的增值来看,品牌传播主体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都可以进行量化表示,甚至更加长远的用户行为都可以进行数据化分析和预测,从而实现品牌传播路径的优化和完善。
3.传播路径“长尾”的价值聚合与提升。
长尾化的品牌传播路径在一定阈限范围内可以突破原有的功能效应,实现规模价值的聚合与提升。
大数据的出现使其在技术上有了实现的可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传播路径的精准定向。
互联网有助品牌主利用消费用户行为洞察实现传播路径精准定向的手段;其二是传播路径的价值可测。
互联网空间的无远弗届,为用户行为空间的选择提供了大量的可能性,从而也拉长了品牌传播路径的“长尾”。
刘荃在《新闻大学》撰文认为,目前中国电视正在努力适应数字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剧烈影响传统媒体在一依然具备专业性、公7。
微信持续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17年第12期 NEW MEDIA RESEARCH微信持续使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苗 勃1,Louis Leung 2,丁汉青1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 1000002.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香港 999077摘 要 对社交媒体,初次采纳后的持续使用是重要课题。
网络外部性、隐私关注和所获满足对微信的使用频率和持续使用意向有一定影响。
网络外部性的五个维度中,同龄人用户数、感知信誉和感知互补性与持续使用意向显著正相关,总用户数和感知协调性无影响,这或可归因于中国特殊的社交媒体市场环境。
隐私关注对微信使用频率无影响,支持“隐私悖论”。
同时,隐私关注与持续使用意向显著正相关,或可归因于微信健全的隐私设置和以强人际关系为主的特性。
社交和记录生活两类满足与微信持续使用意向显著正相关,为促进用户持续使用,微信需在如何帮助用户记录足迹和生活等方面努力。
关键词 网络外部性;隐私关注;使用与满足;持续使用意向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2-0052-05作者简介:苗 勃,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传媒经济学。
微信的兴起有目共睹。
根据企鹅智库发布的报告,2015年9月,微信月活跃用户数达6.5亿,并逐步从最初的社交通讯工具,成长为人与人、人与服务、人与商业的平台。
微信生态体系中,除去即时通讯、社交媒体的核心功能,还囊括了微信卡包等商业服务、微信支付等金融服务、京东和微店等电子商务、滴滴出行等民生服务[1]。
同时,根据报告,六成以上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用户的持续使用意向明显。
是什么影响用户对微信的持续使用意向?用户从微信中获得的满足类型有哪些?根据前人研究,本文提取隐私关注、网络外部性和获得满足类型以预测微信的持续使用意向。
1 研究问题1.1 持续使用意向(Continuance Intention)许多研究发现,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的成功更大程度在于持续使用而非最初的采纳[1],媒介的持续使用(Continuous Usage)至关重要,但持续使用与用户未来行为有关,较难测量。
丁汉青:媒介产品性质之动态机制模型.
媒介产品性质之动态机制模型丁汉青[摘要] 本文将媒介产品视为阅听人所消费的、由媒介组织生产的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
认为媒介产品的性质会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表现出变动性,并分析影响媒介产品性质动态变化的三个关键因素为技术、规制与商业模式之选择。
最后直观地描绘出这三个关键因素间的相对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并最终决定媒介产品性质的动态机制。
[关键词] 媒介产品;性质;技术;规制;商业模式[Abstract] This essay focuses on the attribute of the media output which is defined as the thing provided by the media organization and consumed by the audience with the information aspect as well as the material aspect. What is more, it analyzed the three key factors ——technology, regulation and the choice of business model——which affect the attribute of the media output. At last a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of the media output attribute is illustrated.[Key words] media output; attribute; technology; regulation; business model一、前言1954年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一文中首先提出,满足了收益时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和消费时的非竞争性(non-rivalry)两个特点的物品和服务就是公共物品(public goods,亦有译作公共产品或公共品)。
重构大众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
重构大众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关系——“传”、“受”关系的生态学观点-----------------------------------------------------------------------------------丁汉青(2006-01-03 16:16:02.0)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的《社会传播的社会结构和功能》一文勾画了社会传播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
有学者将其视为“一张构筑传播大厦的蓝图”,“一部纲领性的力作,一部传播学的独立宣言”。
①但与此同时,拉斯韦尔著作中所提出的“5W”将本为一体的传播过程划分为几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即传播者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传者研究和效果研究。
后人在研究传播过程时,习惯于将某个领域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在其中一个小领域努力耕耘,对其他领域的研究情况及自己的领域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似乎都不大感兴趣。
”②这种“各自为政”的研究取向有利于将某个领域作深作透,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忽视或轻视了本为一体的传播过程中不同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使有所提及也多是研究某一专门领域时的附属品。
本文试图从生态学角度,用系统观点重构大众传播中两个核心要素:基本关系是“传”与“受”,无此,传播者与受传者两种角色就无从谈起。
在此基本关系之上,传播者与受从传播效果研究来看,无论是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的“魔弹论”、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还是70年代至今的“强效果论”,都有一个潜在的假定,即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是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影响包括三个层面:一是认识,二是态度,三是行动。
“魔弹论”认为驾驭媒介的传播者具有无往不胜的魔力,而受传者只能俯首帖耳,惟命是从。
“有限效果论”发现了一些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缓冲”因素,认为这些“缓冲”因素极大地削弱了传播者的说服、影响、告知能力。
“强效果”论则认为从长期、宏观上看,受传者难以逃离传播者的说服、告知、影响甚至控制。
口碑、口碑传播与口碑营销——概念界定与研究面向
口碑、口碑传播与口碑营销——概念界定与研究面向
丁汉青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1(000)021
【摘要】提到口碑,常涉及以下几个基本概念:口碑、口碑传播、口碑营销。
这几个概念因看似都与“Word—of-Mouth”对应,因此在汉语中常被混淆使用。
下面结合文献,对这几个基本概念作一厘清,并指出其可能的研究面向。
【总页数】3页(P62-64)
【作者】丁汉青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13.50
【相关文献】
1.口碑传播的形成机理与口碑营销 [J], 刘建新;陈雪阳
2.口碑传播与旅游地形象建构r——评《旅游地网络口碑传播研究》 [J], 吴丽云
3.口碑、口碑传播与口碑营销——概念界定与研究面向 [J], 丁汉青
4.国外传统口碑与在线口碑概念比较研究综述 [J], 颜钰荛;
5.企业创造内容型网络口碑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新浪微博的网络口碑传播实证分析 [J], 江若尘;陆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户评论对其他用户敌意媒体感知的影响研究
用户评论对其他用户敌意媒体感知的影响研究
朱雪银;丁汉青
【期刊名称】《当代传播》
【年(卷),期】2024()3
【摘要】个体对事物的感知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在社交媒体平台,由于个体对媒体信息的敌意感知而产生舆论分裂,进而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案例层出不穷。
本研究基于敌意媒体感知理论,采用实验法,检验新闻用户评论对大学生敌意媒体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针对一篇有倾向的新闻报道,对于与报道持一致意见的用户,相比异见评论的阅读者,同向评论的阅读者更倾向于认为报道是偏向中立的,并产生更高的敌意媒体感知;对于与报道存在意见分歧的用户,相比同向评论,异见评论会激化阅读者的既有立场,并导致更大的媒体偏差感知。
本研究验证了Gunther和Chia的研究结论可延伸至社交媒体的复杂环境中,拓展了相对敌意媒体感知理论的应用范围。
【总页数】8页(P95-102)
【作者】朱雪银;丁汉青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图书馆用户不当行为事件对其他用户感知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
2.UGC信息类型及发布者头像对其他用户购买意愿的影响——基于社会化电商小红书社区的研究
3."好评返现"对用户感知评论真实性及购买意愿的影响
4.什么样的评论更可信?心理模拟视角下在线评论类型对感知在线评论可信性的影响研究
5.在线评论特征对用户虚假评论感知的影响机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媒产品及其商品属性
The Media Product and Its Commodity Property 作者: 李松龄 [1];方林佑 [2]
作者机构: 湖南大学,长沙,410079[1] 湖南大众传媒学院,长沙,410007[2]
出版物刊名: 山东社会科学
页码: 54-58页
主题词: 传媒产品;政治属性;经济属性
摘要:传媒产品与物质产品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既有政治属性,也有经济属性.传媒产品作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能而且也不应该忽视它的政治属性.建立在政治属性基础上的传媒产品价值的两重性表现为客观性和主体性(主观性);建立在经济属性基础上的传媒产品作为商品的两重性表现为价值和使用价值.传媒产品价值的两重性与传媒产品作为商品的两重性的结合,不仅有必要,而且也有可能.。
表演与建构:拟剧理论视角下的百科社群规范
表演与建构:拟剧理论视角下的百科社群规范
丁汉青;朱婧
【期刊名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38)1
【摘要】基于“前后台”场景理论和常人方法论,运用网络民族志,参与式观察研究以百度百科文艺组为代表的虚拟社群的表演规范及建构过程。
研究发现百科聊天室“后台”存在开放度不同的“中台”与“深后台”。
“中台”中的人际交互旨在构建权力关系,“深后台”的人际交互则重在构建亲密关系。
两个空间不同的交互目
标催生出不同的规范内容。
这些规范受到数字平台规定要求与社群成员先觉规范意识影响,又经由“表演行为的暗示作用”“意见领袖的示范作用”“反馈结果重复
的次数”三种方式具体构建。
建构起的规范既持续规训着成员,又不断被成员打破。
“建构”与“解构”两股力量始终相伴相生、交织混杂,动态形塑着社群规范的“当下”,为百度百科词条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页数】9页(P137-145)
【作者】丁汉青;朱婧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师生拟剧——社会拟剧理论视角下的课堂师生角色
2.后台表演的前台呈现——拟剧理论视角下综艺节目的嘉宾选择与角色设定
3.表演与互动:互联网新场景下“运动打卡”现象分析——基于拟剧理论视角
4.拟剧理论视角下探究Plog的表演行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泛知识”学习的利弊得失
“泛知识”学习的利弊得失
丁汉青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22()14
【摘要】“泛知识”学习是随着互联网和知识网络化而兴起的新型学习模式,其并不是传统专业知识学习模式的替代品,而是补充品。
“泛知识”学习具有学习内容DIY、学习场景交叉套叠、体现本体价值的学习观位置突显、纵向与横向知识流交织等新特点。
在认识“泛知识”学习的利弊得失时,应该看到其让学习者体会到更多自由、更大成就感、更强公平感,同时亦在暗暗滋生出焦虑与倦怠、分裂知与行等问题。
【总页数】4页(P122-125)
【作者】丁汉青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泛在学习环境下知识分享社区的知识传播研究:路径与要素
2.基于元胞自动机的知识传播互动机制研究——以泛在学习社区知乎为例
3.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泛在学习研究趋势分析
4.在线学习中泛知识涟漪理论的研究
5.新型视频平台中的用户知识及泛知识类视频学习行为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空间内意见领袖在消费者维权活_省略_的作用_以惠普_质量门_事件为例_丁汉青
1282010年第3期 总第105期新闻大学JOURNALISM QUARTERLY传统社会中意见领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传递及观点引导方面。
如今随着新技术的发展,BBS(1991年)、博客(1993年)、即时通讯软件(1996年)、SNS(2003年)、微博客(2005年)等新交流平台相继出现,网民有了更加多元的话语表达空间。
网络空间中的意见领袖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平台,构建权威性,发挥更加多元的作用,并且网络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意见领袖发挥作用的方式。
惠普“质量门”事件是中国第一次出现的大规模消费者集体维权活动,该维权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聚集意见,并与传统媒体相互呼应,使消费者的利益诉求得以表达。
惠普“质量门”事件与时政类公共事件和网络营销相比,较少受政治因素或商业利润的影响,因此,在该维权活动中,网络意见领袖在网上的行为轨迹更接近原生态、更能反映行为者本意,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本色”的研究对象。
本研究将聚焦惠普“质量门”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惠普不靠谱”论坛,采用观察法、内容分析、深度访谈等方法,分析网络空间中意见领袖在消费者维权过程中的作用。
【摘 要】本文以惠普“质量门”事件为例,主要采用观察法、内容分析法和深度访谈法考察网络空间中意见领袖在消费者维权活动中的作用。
本研究发现,在惠普“质量门”网络维权过程中,可识别出多个意见领袖,他们不同程度地发挥着设置议题、引导观点、信息传递、娱乐调侃、凝聚力量、维系关系等六大作用,并且意见领袖的作用由网络空间自然延伸至现实。
研究还还初步探索了意见领袖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
此外,研究还发现,从个体层面上看,受到角色分工及个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意见领袖在消费者维权活动所发挥的作用各有侧重。
【关键词】意见领袖;消费者维权;作用;惠普“质量门”【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丁汉青 李华[作者简介] 丁汉青(1975-),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 李 华(1986-),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9级传媒经济专业硕士研究生。
舆论形态的非线性分析_丁汉青
第34卷 第4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7月 V ol .34 N o .4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July 2001 收稿日期:2000-12-08作者简介:丁汉青(1975-),女,河南南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0级博士生。
舆论形态的非线性分析丁汉青(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872) 摘 要:无论是静态舆论还是动态舆论都有诸多影响因素。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舆论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滞后、指数式放大、非线性共振、振荡、饱和和折叠等非线性特征,与这些非线性特征相对应,舆论呈现出种种非线性形态。
关键词:舆论;舆论形态;非线性;系统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1)04-0093-03 社会是个庞大的非线性系统,舆论作为社会系统中一种复杂的客观存在,同样具有非线性特征,即不满足叠加原理,常出现分岔突变现象和混沌行为,可出现自激振荡等。
本文拟将舆论视为一个大系统,基于对舆论要素的层层分解,剖析舆论的种种非线性形态。
一、舆论及其要素分析什么是舆论?不同学者有不同见解。
我认为从非线性角度来分析种种舆论形态,其有五个要素,即:1.舆论主体——站在共同利益立场上关注某一问题的社会公众或群体。
2.舆论客体——与主体利益相关的、存在争论的社会问题。
3.舆论所发生的外在环境。
4.时间轴线——舆论赖以存在的时间维度。
5.舆论形式——共同情绪、意见、行为。
从静态上看,舆论的实质是主体为维护自身利益,对客体对象走势的心理倾向或行为的总和。
形式上则表现为舆论主体的共同情绪、意见、行为。
如,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后,出现中国人愤怒谴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侵略行径的舆论。
该舆论的形式是共同的愤怒情绪、声讨言论、抗议游行。
实质则是中国人为维护国家主权而强烈要求美国能对这一挑衅性行为做出解释,以解除此事在中国人心理上造成的伤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产品性质之动态机制模型丁汉青[摘要] 本文将媒介产品视为阅听人所消费的、由媒介组织生产的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
认为媒介产品的性质会随具体情况的变化而表现出变动性,并分析影响媒介产品性质动态变化的三个关键因素为技术、规制与商业模式之选择。
最后直观地描绘出这三个关键因素间的相对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并最终决定媒介产品性质的动态机制。
[关键词] 媒介产品;性质;技术;规制;商业模式[Abstract] This essay focuses on the attribute of the media output which is defined as the thing provided by the media organization and consumed by the audience with the information aspect as well as the material aspect. What is more, it analyzed the three key factors ——technology, regulation and the choice of business model——which affect the attribute of the media output. At last a dynamic mechanism model of the media output attribute is illustrated.[Key words] media output; attribute; technology; regulation; business model一、前言1954年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一文中首先提出,满足了收益时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和消费时的非竞争性(non-rivalry)两个特点的物品和服务就是公共物品(public goods,亦有译作公共产品或公共品)。
后来西方经济学家和财政学家根据这个经典定义又把社会生活中的所有物品和服务分为三大类:完全条例上述两特征的叫做纯公共物品(pure public goods);部分符合上述两特征的叫混合物品(Quasi-public goods,亦有译作准公共品,还可细分为俱乐部产品和拥挤性公共品);完全不符合上述两特征的叫做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亦有译作私人产品)。
对不同性质的物品来说,有效配置资源的条件并不相同。
一般认为,纯公共物品需由政府提供,混合物品应由政府和私人联合提供,私人物品则应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提供。
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的基本关注点,因此媒介经济学亦多以媒介产品的性质作为一个研究起点。
本文拟围绕媒介产品性质展开讨论,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媒介产品的内涵;(二)媒介产品的性质;(三)媒介产品性质变化的动态机制。
二、媒介产品概念内涵在确定媒介产品的性质时,西方学者多采用罗列的形式,并不明确界定媒介产品。
而中国学者则往往要先界定媒介产品。
有学者将媒介产品分为两类:信息产品本身(如出版物、电影、专题片等)与广告服务。
1但是媒介给广告主所提供的广告服务主要是出售广告版面或时段,媒介所出售的广告版面与时段既具竞争性,又具排他性,与其卖给受众的产品有很大不同。
若将信息产品与广告服务都笼统地冠之以媒介产品的概念,就会忽而言东,忽而言西,难以给人一个明晰的概念。
所以笔者倾向于将媒介所提供的广告空间与时段从媒介产品的概念中摘出来,明确称之为广告产品。
还有研究者将电视产品视为“电视产业的全部产出”,“应涵盖电视播出机构、电视节目制作机构与观众之间的全部领域。
”2这一概念的可取之处是未将电视播出机构与广告主之间的领域划归电视产品,但还存在涵盖过宽的问题,此不再多加分析。
此外,在分析媒介产品性质时,有一种思路是将媒介内容与其物质载体区分开来分别定性。
譬如Bruce M.Oweng与Steven S.Wildman认为“大多数产品都有一些‘私人性’成分和一些‘公共性’成分。
例如电影和图书就表现出双重性质。
它们的内容是公共物品,但他们以私人物品的形式传递给消费者。
”3邓向阳则认为“媒介商品在技术层次上往往是私人品,在内容方面则往往是公共品。
”4从理论上看,这种分析并没有错,并且在公司层面研究媒介内容的深度开发(如电影的“窗口”理论)时,单独强调媒介内容的公共物品性质,可以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但从较为宏观的层面分析媒介产品性质时,这种思路就少了些实用价值。
首先,所有媒介的内容部分都是信息,皆为公共物品。
Prist识别出信息的12个不同的经济特征,第一个便是信息都是公共物品5。
由此可见,不管媒介形式如何(纸张、电磁波、光纤、光盘、磁带等),其所携载的内容皆为信息,均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因此皆为公共物品。
这个问题在信息科学中论述甚多,因此在谈论媒介产品的性质时再来确定媒介内容公共物品的性质,实无多大价值。
其次,媒介产品的内容与物质载体缺一则不构成可供受众消费的完整产品。
媒介产品的内容与物质载体恰如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缺一则不构成可供受众消费的完整的媒介产品。
不负载内容的纸张难以称之为报刊或图书产品,不负载内容的电磁波难以称之为电视产品……。
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媒介产品总是负载内容的某种介质。
由此观之,从较为宏观的产业层面看没必要将一个概念细化为内容与内容载体两个方面。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将所言指的媒介产品视为媒介企业所生产的、受众所接收到的媒介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即载有内容信息的纸张、电磁波、胶片、磁带、光盘、网络等最终劳动产品。
用模式表示如下(见模式一):媒介企业+ =受众模式一:媒介产品的内涵三、媒介产品的性质传媒经济研究者曾对媒介产品的性质做出这样的划分:皮卡德将书籍、杂志、报纸、唱片和录像带归为私人产品,而将有线电视节目(cableprogramming )、电影、无线电广播和广播电视视为是公共物品6。
Bruce M.Oweng 和StevenS.Wildman 认为“电视产业所销售的产品是公共物品”7(根据上下文,此所言所的电视产业是广播电视产业——笔者注)。
Ryan Bill 则认为书籍、杂志、唱片、录音带是私人品,电影、剧院表演、现场演唱会等为准私人品(Quasi-public goods ),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播送的各种节目则属于准公共品8。
吴克宇在电视媒介经济学中指出“电视产品是准公共物品”9。
皮卡德、Bruce M.Oweng 和Steven S.Wildman 、Ryan Bill 等确定各种媒介产品的性质时,多采用罗列的方式,有明确的所指,读者也较易于理解,因此并不多加证论。
相对而言,吴克宇所言指的电视产品包括的范围相当广泛,无线电视产品、数字电视产品、付费电视品等皆包含在内,虽详加论证10,但由于各种电视形式间的差别甚大,所以忽而指无线电视,忽而指数字电视,忽而又指付费电视,欠明确。
鄙以为,在确定媒介产品的性质时,明确区分现有各种媒介产品形式,采用罗列的方式,更具针对性。
借鉴研究者们对各类媒介产品性质的确定,笔者观点如下:媒介产品 私人物品 混合物品 公共物品书籍印刷书籍 Yes电子书籍 YesYes报纸印刷报纸Yes电子报纸Yes Yes杂志印刷杂志Yes电子杂志Yes Yes 无线电广播AM、FM广播Yes数字无线电广播(DARS)Yes互联网广播(web casting) Yes Yes 广播电视Yes数字卫星电视Yes Yes有线电视Yes Yes电影Yes唱片Yes录像带Yes为简化问题,上表仅以竞争性与排他性为维度,将媒介产品划分为三类:既符合竞争性又符合排他性的为私人物品,既不符合竞争性又不符合排他性的为公共物品,介于二者之间的为混合物品。
上表中所列电子书籍、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皆与互联网有关,互联网的公共物品性质与私人物品性质本身就是个复杂的问题。
11由于互联网经营者与电子书籍、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等的经营方可以相互脱离,为使问题简化,此处不考虑互联网本身。
基于同样的道理,不考虑有线网络。
上表中某些媒介产品的性质跨两栏,如电子书籍既可是混合物品,又可是公共物品。
这并不意味着电子书籍在同一条件下既是此又是彼,而是说随着某种情况的变化,这种媒介产品的性质会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媒介产品的性质具有动态性。
媒介产品性质变化的动态机制是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四、媒介产品性质动态机制分析邓向阳认为媒介产品的私人品性质与公共品性质受媒介本身特征、传播技术的制约、时效性三个因素的影响,并指出“只要某些条件发生子变化,大多数媒介商品可由公共品转为私人品,也可以由私人品转为公共品,或者同时具有私人品性质与公共品性质。
”12。
邓正确地指出媒介产品性质具有动态性,但第一,未能充分分析影响媒介产品性质变动的因素;第二,未能系统地揭示出这些因素影响媒介产品性质的动态机制。
(一)影响媒介产品性质变动的因素邓所指出的影响媒介产品私人品性质与公共品性质的三个因素中,第一与第三个因素侧重于静态地解释某个媒介产品为何具有私人品或公共品性质,而并非着眼于动态变化。
并且媒介本身特征与时效性存在很大内在相关性。
鄙以为,影响媒介产品性质变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三个:1、技术。
技术往往赋予媒介产品具有排他性。
譬如数字电视加密技术使数字电视产品可以具有排他性;用户身份认证技术使电子书籍、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等可以具有排他性;唱片数字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DRM)技术通过“可信系统(trusted system)”“锁定(lock up)”内容,在“可信系统”中,副本保护被嵌入各个销售对象——操作系统、唱片和播放器,从而使唱片具有排除性。
2、规制,主要是版权保护方面的规制。
譬如,美国宪法第1款第8条和许多国际版权协定都对图书的版权保护做出了规定,虽然现在图书版权受到复印机、扫描仪等电子设备的挑战,但版权保护规制的存在仍能保证图书私人物品的性质。
2002年7月8日版权使用费仲裁委员会所做出的网络广播电台应为播放音乐支付版权费的裁定让纯互联网广播电台(全世界运转着几千家纯互联网电台)、非商业广播电台和无钱支付这些费用的个人广播电台(personal radio services)被迫撤消。
13《1992年美国家用录音法》、《1995年录音制品数字化表演权法案》、《版权期间延长法案》、《数字千年版权法》等规制使包括网络广播在内的网上传播产品大多要么选择广告支撑型商业模式,然后以公共物品的性质存在,要么选择订户型商业模式,以混合物品的性质存在。
3、商业模式之选择。
媒介产品生产者若选择广告支撑型商业模式,便可能会放弃技术所提供的排他性,从而使媒介产品成为公共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