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核心素养练习 (原卷版)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习题及答案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部编版必修上册】班级:姓名:说明:精心编辑了本诗翻译、理解性默写、辨析选择题、阅读简答题等。
一)翻译:1、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春老人。
翻译:快要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替我收麦.2、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翻译: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3、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翻译: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苦收麦的外孙。
4、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翻译: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总算结束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二)理解性默写:1、交代麦子成熟,外孙来替自己收麦的诗句是: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2、写收麦前的天气状况的诗句是: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3、写做饭买酒款待忙碌辛劳的外孙的诗句是: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4、写自己赋诗赞扬外孙的勤劳能干的诗句是: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三)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fú)襭之(xié) 天籁.(lài) 闭廪.(lǐn)B袺.之(xié) 场圃.(fǔ) 书笺.(jiān) 细绎.(yì)C.捋.之(luō) 阴霪.(yín) 袅.袅(niǎo) 乳臭.(chòu)D.薄.言(báo) 掇.之(chuō) 涵.泳(hán) 赋.诗(fù).1.A解析B项,“袺”应读“jié”,“圃”应读“pǔ”;C项,“臭”应读“xiù”;D“薄”应读“bó”,“掇”应读“duō”。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
B.薄言袺.之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C.三夜阴霪..败场圃阴霪:连绵不断的雨。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练习题 训练题(带答案)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习题1.下列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薄言掇之缀满枝头啜汤惙怛伤悴B.仓廪殷实大义凛然窗檩如实禀报C.一竿晴日百尺杆头干旱肝胆相照D.酤酒对酌怙恶不悛估计沽名钓誉2.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B.欲收/新麦/继/陈谷C.三夜/阴霪/败/场圃D.多博/村酤/劳苦/辛3.下列句中“比邻”的意义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一竿晴日舞比邻。
A.夫秦晋比邻之国。
B.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4.下列各项中所含词类活用现象和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三夜阴霪败场圃A.采采芣苢,薄言袺之B.一竿晴日舞比邻C.急炊大饼偿饥乏D.多博村酤劳苦辛5.下列对《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
“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从一颗一颗地拾取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一路辛劳,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
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收麦前的天气状况——久雨忽晴。
(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苏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做饭备酒数待忙碌辛劳的外孙,表现出对外孙辛劳的疼爱之情。
(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麦收结束,自己赋诗赞扬外孙的勤劳能干。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练习题(带答案)
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
3、了解古人劳动生活,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
语言素养专练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采采:茂盛的样子B.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C.多博村酤劳苦辛博:求取D.赋诗怜汝足精神赋:吟诵2.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B.欲收/新麦/继/陈谷C.三夜/阴霪/败/场圃D.多博/村酤/劳苦/辛3.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三夜阴霪败场圃B.一竿晴日舞比邻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东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B.“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艺”。
C.“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柳宗元、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
D.苏辙,字子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之兄。
苏轼,字子瞻。
他们的父亲是苏洵。
5.下列对本课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中的“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之”是代词,代指芣苢。
B.《芣苢》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中只有动词的变化,其他并没有什么不同。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题目中交代了人物、地点和事件。
D.《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颔联通过“三夜阴霪”与“一竿晴日”的对比,写出见到晴日的喜悦。
【参考答案】1.答案 D解析“赋诗”意为作诗。
2.答案 D解析正确断句为:多博/村酤/劳/苦辛。
3.答案 A解析“败”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无活用现象。
4.答案 C解析A项“东周”应为“西周”。
B项“六艺”应为“六义”。
D项“之兄”应为“之弟”。
5.答案 A解析“之”也是助词,无实义。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
思维发展与提升赏析诗歌对比和侧面描写的手法。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同步课时作业 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1.下列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薄言掇之缀满枝头啜汤惙怛伤悴B.仓廪殷实大义凛然窗檩如实禀报C.一竿晴日百尺杆头干旱肝胆相照D.酤酒对酌怙恶不悛估计沽名钓誉2.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B.欲收/新麦/继/陈谷C.三夜/阴霪/败/场圃D.多博/村酤/劳苦/辛3.下列句中“比邻”的意义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一竿晴日舞比邻。
A.夫秦晋比邻之国。
B.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4.下列各项中所含词类活用现象和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三夜阴霪败场圃A.采采芣苢,薄言袺之B.一竿晴日舞比邻C.急炊大饼偿饥乏D.多博村酤劳苦辛5.下列对《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
“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从一颗一颗地拾取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一路辛劳,反映出当时的劳动妇女身负沉重的压迫。
C.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D.《芣苢》一诗,将劳动者的精神和情绪自然地吟唱出来。
从节奏、意境、韵味等方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了收麦前的天气状况——久雨忽晴。
(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苏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做饭备酒数待忙碌辛劳的外孙,表现出对外孙辛劳的疼爱之情。
(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麦收结束,自己赋诗赞扬外孙的勤劳能干。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检测题及答案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上册】班级:姓名:说明:最新部编版高一上册教材,精心整理了三个方面的题目----赏析辨析类选择题、理解性默写题、理解赏析类简答题。
【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fú)襭之(xié) 天籁.(lài) 闭廪.(lǐn)B袺.之(xié) 场圃.(fǔ) 书笺.(jiān) 细绎.(yì)C.捋.之(luō) 阴霪.(yín) 袅.袅(niǎo) 乳臭.(chòu)D.薄.言(báo) 掇.之(chuō) 涵.泳(hán) 赋.诗(fù).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
B.薄言袺.之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C.三夜阴霪..败场圃阴霪:连绵不断的雨。
D.多博.村酤劳苦辛博:宽广,广博。
3.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采之:是说妇女有意去采摘芣苢,有此意然后才能开始前往采摘。
B.薄言袺之:用一只手提起衣襟,把芣苢的种子收放起来。
C.一竿晴日舞比邻:雨过天晴,人们纷纷起舞,进行比赛,以表达对天晴可以收麦的欢欣之情。
D.赋诗怜汝足精神:麦收入库,诗人以吟诗赋词的方式来表达辛勤劳动后的喜悦心情。
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一诗采用重章叠唱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B.《芣苢》一诗以其明快的节奏、表现妇女劳动欢快的场面与热烈的情绪,受到读者的喜爱。
C.《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运用对比的手法,“三夜阴霪”后的“一竿晴日”,突出了麦收时节农人对收麦的期盼与欢欣。
D.苏辙在《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诗中对麦收劳动场景进行了直接描写,既表现了劳动的辛苦,也表达了家庭团结协作的愉悦。
5.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赏析习题【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赏析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题型:【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苏辙【原文】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春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课下注释】①选自《苏辙集·栾城三集》卷一(中华书局1990年版)。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
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的外孙。
②【诸孙】泛指孙辈。
③【阴霪】连绵不断的雨。
④【一竿晴日舞比邻】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一竿,指太阳升起的高度。
⑤【博】求取。
⑥【村酷】农家自酿的酒。
酷,酒。
⑦【廪】粮仓。
【翻译】快到收割新熟的麦子来接续去年的陈谷了,幸有各孙辈来替我收割。
连续几个晚上的阴雨毁坏了收打作物的场圃,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赶紧做好大饼给外孙吃以补偿他的饥饿困乏,多取一些自酿的酒来慰劳辛勤收割的外孙。
收好新麦关闭粮仓回到家里总算结束了农事,写下这首诗来赞扬外孙不辞劳苦的精神。
【作者】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北宋散文家,自号颍滨遗老。
卒,谥文定。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
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
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
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
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背景】崇宁三年(1104),苏辙买田隐居颍水之滨,在颖川定居,筑室曰“遗老斋”,自号“颍滨遗老”,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谢绝宾客,不谈时事,将所感皆寄托于诗中。
1107年夏天,麦子成熟,家中孙辈帮助苏辙收割麦子,《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是作者在孙辈的帮助下收割完小麦后所作,诗作描写了收麦前后的情景。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案(1)部编版必修上册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部编版必修上册的教材或学习资料,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如《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的相关历史背景图片、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图表、作者文天祥的生平和作品的相关视频等,以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案(1)部编版必修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部编版必修上册。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文本解析:通过对《文氏外孙入村收麦》这篇文章的深入解读,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结构布局、写作特色等。
2.拓展建议: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古代农业遗址: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古代农业遗址,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农业生产的场景和工具,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开展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模拟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模拟活动,如种植农作物、体验传统农具的使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古代农业生产的方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与《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相关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通过文学作品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家族关系。
-视频资源:建议学生观看与古代农业生产方式和家族关系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如《中国古代农业史》、《古代家族制度》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农业生产的场景和工具,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练习题(带答案)
《芣苢》练习[基础运用层]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fú yǐ)拾掇.(duo)场圃.(pǔ)B.捋.袖子(lǚ) 袺.(jié) 赋.诗(fù)C.襭.(xié) 阴霪.(yín) 怜汝.(rǔ)D.村酤.(gū) 仓廪.(lǐn) 依赖.(lài)B[B项,“捋”应读“luō”。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采之.代词,代“芣苢”B.三夜阴霪..败场圃连绵不断的雨C.多博.村酤劳苦辛动词,讨取,换取D.采采..芣苢动词,采摘D[采采:形容词,茂盛的样子。
]3.下列对《芣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 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A[A项,“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
]4.我国文学史常有将名人并称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三人。
B.“韩柳”指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柳宗元。
C.“班马”指历史散文名家班超、司马迁。
D.“苏辛”指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辛弃疾。
C[C项,“班超”应为“班固”。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
“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
“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核心素养练习: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原卷版)
6.2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核心素养练习一、核心素养聚焦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芣苢..(fú yǐ)阴霪.(yín)掇.之(duō)B.场圃.(pǔ) 襭.之(jié) 捋.之(luō)C.村酤.(hū) 饥乏.(fá) 袺.之(jié)D.闭廪.(bǐn) 赋.诗(fù) 余音袅袅.(niǎo)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薄言掇.之(拾取,摘取)B.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C.一竿晴日舞.比邻(舞蹈)D.闭廪.归来真了事(粮仓)3.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B.欲收/新麦/继/陈谷C.三夜/阴霪/败/场圃D.多博/村酤/劳苦/辛4.下列对诗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B.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C.一竿晴日舞比邻。
翻译: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D.多博村酤劳苦辛。
翻译:带多了村酿使人劳累辛苦。
5.某校拟制作古代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
请你据此写一段苏辙的简介(不超过100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字)。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
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
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测试卷-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6.3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测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谈诗歌朗诵朱光潜近来听到一些诗人、演员、业余爱好者朗诵了许多旧体诗和新诗,其中风格是丰富多彩的。
但是占优势的风格是用演员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
那慷慨激昂的调子,有时不完全与诗歌的内容相称。
这不免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
人民为什么爱诗歌?理由也许很多,我想其中之一就是诗歌具有音乐美。
这个道理从我国一些传统剧种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许多旧剧的台词并不那么完美,可是演唱起来,却有极大的迷人的力量。
不妨把《霸王别姬》《林冲夜奔》的台词改成白话,请最好的演员用话剧的方式去表演,那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话剧本不要求语言的音乐化,而诗歌按照它的本质却要求语言的音乐化。
诵诗如果不见出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使他们可以优游涵泳,长久受用不尽。
在我看来,朗诵诗歌是不宜用演话剧念台词的声调和姿势的。
理想的诗歌朗诵,必须要既能表达感情,又有音乐美。
其中,表达感情是基础,顺着自然的倾向,是自发的,倾泻的,无控制的,容许金粒与泥沙俱下的;而音律的形式按照规律的要求却是自觉的,有控制的,不但要披沙拣金,而且要用一定的模型把金粒熔成一定的形象。
这样通过音律形式对思想感情的洗练、节制和熔铸,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就不是生糙自然的思想感情,而是经过形象化和音乐化而洗练和提高的思想感情。
对于朗诵诗歌来说,做到这一步,才能算到表达感情与音乐美的统一。
这只是理想。
要实现这种理想,还要凭实践中的辛苦摸索才可以获得。
在摸索之中要做的事很多,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是向民族传统学习。
我国历代诗人都特别重吟咏的功夫,过去诗文评家教人读诗,也强调要懂诗就必须学会诵诗。
有人甚至以为一个人如果不会诵诗,即对诗“终身为门外汉”。
传统的旧诗朗诵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声音拖长。
《书经》里就已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说法,“永言”就是《乐记》里所说的“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统编版高一语文 第6课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原卷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第6课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fúyǐ)薄.言(báo)掇.拾(duō)辍.学(chuò)B.捋.袖子(luō)袺.之(jié)襭.之(xié)采撷.(xié)C.阴霪.(yín)场圃.(pǔ)村酤.(gǔ)牛牯.(gǔ)D.炊.饼(chuī)了.事(liǎo)闭廪.(lín)凛.冽(lǐn)2.下列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掇之缀满枝头啜汤惙怛伤悴B.仓廪殷实大义凛然窗檩如实禀报C.一竿晴日百尺杆头干旱肝胆相照D.酤酒对酌怙恶不悛估计沽名钓誉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中国人民,始终________、自强不息。
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莫不________着劳动者的聪明才智,________着劳动者的辛勤汗水,________着劳动者的牺牲奉献。
A.改弦易辙凝聚渗透包含B.革故鼎新凝结渗透蕴涵C.改弦易辙凝结浸透包含D.革故鼎新凝聚浸透蕴涵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
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⑤《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A.①⑥②⑤③④B.②④①⑥⑤③C.③④①⑤②⑥D.④①②③⑤⑥5.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A.①织布②插秧③车水④打稻B.①织布②车水③插秧④打稻C.①打稻②插秧③车水④织布D.①打稻②车水③插秧④织布二、拓展阅读(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部编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练习
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三夜阴霪败.场圃B.一竿晴日舞.比邻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答案】A【解析】“败”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无活用现象。
2.我国文学史常有将名人并称的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三人。
B.“韩柳”指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愈、柳宗元。
C.“班马”指历史散文名家班超、司马迁。
D.“苏辛”指宋代著名词人苏东坡、辛弃疾。
【答案】C【解析】C项,“班超”应为“班固”。
3.某校拟制作古代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
请你据此写一段苏辙的简介(不超过100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字)。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
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
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
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
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
著有《栾城集》。
人物简介:人物评价:【答案】简介: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谥号文定,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官至宰相;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核心素养练习一、核心素养聚焦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芣苢..(fú yǐ)阴霪.(yín)掇.之(duō)B.场圃.(pǔ) 襭.之(jié) 捋.之(luō)C.村酤.(hū) 饥乏.(fá) 袺.之(jié)D.闭廪.(bǐn) 赋.诗(fù) 余音袅袅.(niǎo)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薄言掇.之(拾取,摘取)B.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C.一竿晴日舞.比邻(舞蹈)D.闭廪.归来真了事(粮仓)3.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B.欲收/新麦/继/陈谷C.三夜/阴霪/败/场圃D.多博/村酤/劳苦/辛4.下列对诗句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B.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C.一竿晴日舞比邻。
翻译:初升的太阳令乡邻欢欣鼓舞。
D.多博村酤劳苦辛。
翻译:带多了村酿使人劳累辛苦。
5.某校拟制作古代名人宣传橱窗,同学们已搜集到下列材料。
请你据此写一段苏辙的简介(不超过100字),再就人物言行、品质或贡献的某一点进行评价(不超过30字)。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
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
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
宰相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享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
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
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
著有《栾城集》。
人物简介:人物评价:6.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宋]苏辙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注)文氏外孙,指文骥,苏辙表兄文同之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近体诗。
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
B.全诗不详细描绘劳动场面,而是从诸孙入村写起,一个“赖”字饱含深情。
C.第三联所呈现的充满乡村气息的饮食,正面展现出了麦收劳动场面的热烈。
D.结尾写了收麦结束后的轻松,“赋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2)赏析颔联。
(3)试分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二、学业质量测评基础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的古诗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发生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
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体裁上也有明显改进。
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________。
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________。
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________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
试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样的句子,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
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念起来则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________,铿锵成韵。
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读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
( )。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唐代诗人从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增强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B.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力,无论从思想和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C.唐代诗人从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力,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D.唐代诗人在前人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无论从思想还是艺术技巧来看,唐诗的成就都明显超越了前代。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观察泾渭分明发扬蹈厉轻重缓急B.观察大相径庭厉兵秣马抑扬顿挫C.体察泾渭分明厉兵秣马轻重缓急D.体察大相径庭发扬蹈厉抑扬顿挫3.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B.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C.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的缘故D.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的缘故4.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三夜阴霪败.场圃B.一竿晴日舞.比邻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5.他乡偶遇多年未见好友,以下句子最适合表达此时情感的一项是()A.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B.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
C.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D.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6.下列每对诗句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A、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B、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C、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D、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综合练7.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
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这首诗颈联用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
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C.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9.阅读下面三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材料三田上崔道融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1)下列对以上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成大的诗中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读来意趣横生,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B.陶渊明的诗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C.崔道融的诗用“足”“白”二字,既突出强调了雨水之多,又暗示了农夫耕田将会倍加艰难和辛劳,为下文作了铺垫。
D.这三首诗的语言亲切明快、通俗易懂,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体裁有绝句有律诗,都属于近体诗。
(2)这三首诗都是写劳动的诗歌,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和子由①渑池怀旧苏轼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②已死成新塔,坏壁③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老僧:当地僧人,名奉闲。
③坏壁:残破的墙壁。
颈联和子由所怀的“旧”,“旧”具体指什么?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