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学习心得(3篇)

中国哲学学习心得(3篇)

中国哲学学习心得(3篇)中国哲学学习心得(精选3篇)中国哲学学习心得篇1西哲课上我们就曾被“残酷”的告知:没有认真阅读过哲学的著作就不要说自己学过哲学,只能说暂且听过哲学课而已。

扪心自问,哲学方面的书籍我确实涉猎得少,少到除了那本编得不算好的课本外就很难想到第二本了。

所以,我这个听过中国哲学课的人也就只能浅谈一下认识了。

我打算说一下道家。

过去,一说起道家,脑海里浮现出的就是青城山那帮会算命的道士,或者就是武当山上那一票靠教授慕名而来的外国人太极拳赚钱的“真人”。

初尝中国哲学智慧之后才发现以上说的那一套其实和哲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翻开之前上课的笔记,凌乱的字里行间里我发现一个大大的“道”字,看得出我当时写这个字的时候还是很有激情的,大概是被课堂氛围所感染了。

道家说的道即是无,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之所以说道即是无,是因为再也找不到一个东西和宇宙相对立了,没有参照物的存在当然也就很难证明其本身为何物。

这是我认为道家理论体系里面最难被人所了解的地方(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

说到这里,我突然又想到另外一件事。

记得当年理论物理学的泰斗霍金在其著作《时间简史》里面也曾有类似的表述。

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准确地描述宇宙?为何我们无法精细的预测宇宙的走向而只能看到一个很混沌的状态?那是因为我们无法找到一组完整的公式来描述宇宙的初状态(宇宙的开端)。

这好像很奇怪,怎么就不可以呢?那是因为宇宙的开端就是一个质量无限大的点,在此之前,没有时间的概念,因而今天我们所秉承的那一套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东西就都不适用了,毕竟过去的一切公式定理都是建立在“时间”概念基础之上的。

没有时间概念,自然科学体系也就土崩瓦解了。

所以说:道即是无。

这和道家的理论核心不谋而合。

虽然说用自然科学的思想来揣度哲学的意境得出的结论就不纯粹了,会显得很低级,不过,对于一个理科生而言,这样总能找到一点儿心理慰藉。

时常无聊的时候也可以借此聊以道:原来我离哲学也挺近的嘛。

【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

【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

【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刚柔相济,执两用中,是 __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蕴含的深层哲学智慧之一。

以下是分享的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刚柔相济,执两用中,是 __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蕴含的深层哲学智慧之一。

中国模式从总体来看,就是集古今之智慧,汇中外之优长;不走极端,而取中和;灵活多变,不失其刚。

[关键词]刚柔相济中国模式和谐社会一张一弛乃文武之道中国古代哲人很早就懂得了“刚柔相济”的道理。

在他们看来,任何事物都有刚性和弹性,而且正因二者不可分离,相互作用,才形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即所谓“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在这里,“刚柔相济”既是对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的揭示,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手段,是一种方法论。

“一张一弛”,既是治国理政的原则,也是做好日常工作乃至修身养性的方法。

其实,一切事物都是刚柔一体的。

我国古代兵器中,弓箭具有最典型的刚柔一体特性。

“张”字从“弓”从“长”,由此便可大体知道张力的意思。

张力的存在表明,事物的结构可以改变,但要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事物就会被破坏。

正是在事物结构的有限变化中,即一张一弛运动中,事物方显示出它的功能来。

拉弓射箭 __。

刚性是事物结构的稳定性,弹性则是事物结构的可变性。

没有稳定性,一个事物就不成其为自身;没有可变性,事物会失去灵活性甚至失去生机与活力。

但就一个社会来讲,其刚性和弹性又是相对的。

比如,经济结构以及与此相应的经济制度是社会系统中比较具有刚性的东西,它基本上决定了这个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政治结构相对来说具有弹性,文化系统的弹性就更大一些。

但即使是在文化系统中,也有刚性与弹性的区别。

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面,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它大致决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性质,具有刚性;而佛教、道教具有补充儒家思想之不足的性质,具有弹性。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儒佛道互补”。

这种刚柔相济的文化体系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努力做到刚柔相济,正确利用事物的刚性和弹性,是我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也应当是我们观察和分析中国模式并积极应对当前全球 __、推进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国哲学智慧心得

中国哲学智慧心得

《中国哲学智慧》心得体会11071107 冯剑波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盛世,出现了百花竞放,百家争鸣的繁荣。

三教包括:佛教、道教、儒教,九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农家、杂家。

一、孔孟儒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我理解的知识分子积极入仕儒家思想的描写。

儒家主张率真、合礼、推己及人且不问后果的仁爱精神。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应该是最深的,古代文人十年寒窗,苦读诗书,为的就是能金榜题名时,一施自己的远大抱负,为国家兴利除弊。

韦编三绝,积极去游说,宣传自己就是他们积极入仕治国的体现。

他们一生中读圣贤书,闻天下事,谈到国家安危则忧之哀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达济天下”可以说是历朝来很多文人的人生信条。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文人的所有理想,忧国忧民、为国奉献是他们的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对这种思想所产生的行为的很好诠释。

半部《论语》治天下,大部分封建集权统治独尊儒术,利用儒家思想来统治国家。

中国知识分子包括广大民众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很多都形成了温顺善良的性格,不到最后一步绝不造反,我认为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个原因吧。

二、老庄道学“宁生而曳宁尾涂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知识分子清静无欲,崇尚自然的另一种选择。

在封建时代,积极入仕的知识分子比比皆是,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状况每朝可见,有时候性命都难保,更谈不上什么大展鸿图了。

于是文人们隐居山林,玩弄花草虫鱼消磨自己的壮志,只留下“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趣句。

三国魏时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是典型的代表。

他们常集于山阳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这种超越自古的传统礼制,其实都是对礼法尊严的一大挑战。

这或许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但是这种放浪形骸皆自然,鄙弃礼仪道德做性情中人的做法对后世乃至今世有很大的影响的作用。

浅谈学习国学智慧的体会(共5篇)

浅谈学习国学智慧的体会(共5篇)

浅谈学习国学智慧的体会(共5篇)第一篇:浅谈学习国学智慧的体会学习国学智慧体会—上士闻道,勤能行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

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滋润着中华茁壮成长,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人生就像一条平坦的大道,大道上会分出许多岔路,而我们正是在这条大道上行走,目标是“成功”,但离开这条大道进入了岔路,就很容易迷路了,就会再也回不到大道,所以必须有人提醒你,而这个“人”,我觉得就是国学中的智慧,因为它汇集了所有已经到达“成功”的人的经验。

所以,我们要想走向成功,就要学好国学,用他来净化我们的心灵。

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也有责任将中华民族这笔精神财富吸收和传扬。

通过16周的国学智慧学习,使我深深体会到了国学的深邃,同时更让我看到了许多充满人文智慧和人生真谛的论述,其敏锐的观察、合理的推定、经验的告诫,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一国安邦济世之基。

有老师系统地讲解诸子百家,又分别讲了其中最具代表的人物,如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让我感受到了老子的悠闲自在,孔子的君子之风,孟子的能言善辩,庄子幽默善喻,墨家的防守之术······通过讲解圣贤们的生平来了解他们的主要学说思想,通过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思想,探索他们对人生,对自然,对君子,对大道的理解。

而我们学习国学并不是要复古,而是从圣贤那里学习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大道、自然的关系。

吸取他们的精华,服务于人类现代文明,服务于中华之腾飞。

什么是人与人的关系,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中国哲学经典的学习心得(5篇)

中国哲学经典的学习心得(5篇)

中国哲学经典的学习心得(5篇)中国哲学经典的学习心得(精选篇1)冯老不愧是理学传人,非常有理性,他认为,中国之所以有这样的哲学和思维方式,完全是因为地理的缘故。

中国地处大陆,所以农业占主导,因为经验对生产大有帮助,于是人们迷信经验,因此有历史退化观;因为人被绑在土地上,故有家族意识;因为整天接触都是具体的事物,所以对抽象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于是整天讨论“有”鞍无”鞍道”鞍天”的……而欧洲海洋贸易发达,商业为主导,所以对“数”和“逻辑”特别敏感,抽象思维发达,一切都建立在抽象推理上的哲学自然对确定的东西又特别渴望,所以有了实证主义……“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寿智者动。

用来描述东西两种文化很恰当,中国人善良,欧洲人聪明。

”(大意)这多少有点史宾诺莎的味道,我们其实能自己自由决定的事情是没有的,上帝在通过自然法律把我们当成傀儡……另外一点给我深刻印象的是,其实很多哲学并不是“原教旨”的,而更多是一种阐释和再造。

或者叫做“修正”。

就拿孔子来说,“原教旨”是什么已经无关紧要了,你怎么解释它才是重要的。

孟子是一种阐释方式,荀子又是另一种阐释方式,但却一个是性善论一个是性恶论相互矛盾。

不论是哪一派,也都在被后世继续阐释继续再造——程颢程颐都是同一个妈妈生的,生理上他们是两兄弟,哲学上他们是拜孔孟,却能发展出理学和心学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观。

哲学就是一棵大树,从最基本的那个根部不断分出枝桠最后形成郁郁葱葱的绿荫。

而且原来截然不同的学说系统都被人为了功利的目的不断糅合嫁接,产生种种怪胎。

西方也一样,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都被宗教人士用来为教义作支撑,于是就有了圣·奥古斯丁和圣·多玛斯的神学……这就导致了两种学派的冲突和矛盾,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其实就是“原教旨主义”和“修正主义”的争论,可见“修正”这种东西也是有利有弊,利的一方面就是“与时俱进”,弊的一方面就是一般都是曲解或附会前人的东西,以配合时代的要求,但是往往这种“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时代的烙颖,越是时髦的东西就越容易过时,(伟大的辩证法!)还不如什么都不解释,一本《论语》放在那里,让你们自个儿猜去吧!另外,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这种矛盾在西方同样存在,文艺复兴其实就是一种古文学派的突围。

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doc

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doc

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之品味孔孟儒学学习中国哲学智慧已经半学期了,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对中国的哲学智慧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中对我影响最大、记忆最深的非孔孟儒学莫属。

通过对孔孟儒学经典的学习和老师在课堂上绘声绘色的讲解以及课后对书籍的阅读和资料的查阅,我对儒学产生了特别的兴趣。

谈到儒家思想,不得不提的就是孔大圣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我国古代学者一般从伦理的角度去理解“仁”,认为“仁”者的本质是爱人,特别是宋明儒学强化了这种观点。

不过,我认为,除了伦理含义外,“仁”还具有更深层的政治含义。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的政治抱负就是要革除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恢复“文武周公之道”,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便是出于这种诉求提出的,“仁”的观点不只为了规范人民的道德行为,更要为治平天下提供理论基础,虽然“仁”有“克己”的伦理意义,但“克己”的目的是“复礼”,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所以,“仁”除了伦理的含义外还有深层的政治含义,而这种政治含义才是“仁”思想的核心。

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周游列国只是为了遇到贤明的君主采纳他的“仁政”主张,但他明知道在当时的战乱情况下君主不可能放弃战争转而实行仁政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宣传自己的“仁”的思想,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者,所以我认为孔子“仁”思想的核心意义是政治意义。

孔子的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仁”的思想,接下来我就谈一谈自己对孔子“仁”思想的理解,尤其是它的政治意义。

几乎所有学者都承认,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仁”,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尽管“仁”字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但把他们明确作为一种思想提出来,孔子是开创者。

不过,两千多年以来,学者们大都囿于伦理的角度来理解、解释“仁”,把“仁”的思想作为儒家的伦理学说。

如,近代以来的学者中,冯友兰认为“《论语》中言仁处甚多,总而言之,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者也”,徐复观认为“仁只是一个人自觉的精神状态……一方面是对自己人格的建立及知识的追求,发出无限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对他人毫无条件地感到有应尽的无限的责任”,李泽厚从血缘、心理、人道、人格四个方面来理解“仁”,认为“仁”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思维模式。

让智慧引领人生-读中国哲学史有感(5篇范文)

让智慧引领人生-读中国哲学史有感(5篇范文)

让智慧引领人生-读中国哲学史有感(5篇范文)第一篇:让智慧引领人生-读中国哲学史有感让智慧引领人生读《中国哲学史》有感《中国哲学史》是著名学者冯友兰的重要代表作。

本书以时代思潮为纲,对整个中国哲学史以至于文化史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对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新见解。

在指导思想上,作者“不依傍别人”,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地开展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研究。

在内容结构上,以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问题为基本线索贯穿中国哲学史,广博而不芜杂,严谨而又生动,达到了文与质、博与约的统一。

书中着重探讨了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境界学说,更使得本书具有探究人类精神发展史世界意义。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

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

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除了在人类至高道德上体现其价值,朴素点说哲学是让人知道自己没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热爱智慧的学问。

哲学家就是热爱智慧的人。

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对象。

我们永远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热爱和追求“智慧”。

正如冯友兰教授所说,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任务不是为了人对客观实际增加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智。

具体而言,知识或者科学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们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类追求和热爱智慧却没有别的目的,而只是为了智慧本身。

我感觉, 人应该在哲学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应该在本书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引下,磨砺人高贵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我们或许可以不关心数学和物理学的新进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们的成果,但是却不应该不关心哲学,因为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关心的问题。

对中国哲学的智慧的感悟

对中国哲学的智慧的感悟

对中国哲学的智慧的感悟很庆幸这学期能够选修《中国哲学的智慧》这门课,虽然课时并不多,但通过老师的讲解,我还是学到了很多,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对中国哲学有了一些了解和感悟。

中国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了。

《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下面我简单谈一下我对《论语》的一些感悟。

作为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掌握一门课程来说至关重要。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就是“学习过后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也很愉快吗?”,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温习学过的知识,不仅能够使知识更加牢固,还能使我们有种成就感,让我们身心愉悦,何乐为不为呢?再者,“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常的解释就是“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

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但我不认为这个解释合理,因为它会使人温故就是把以前学习的知识再看一遍,我个人认为,温故应该是把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知,这样才能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论语》中最为核心的是“仁”,那么什么是“仁”呢?二人为“仁”。

每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仁”。

在人的一生当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和自己认识的人在一起的,所以如果能够把每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就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仁”,也就是和谐社会。

如何做到“仁”,用孔子的话就是“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恭则不侮,恭敬就不会受欺侮。

宽则得众,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自己内心宽广,遇到事情,才能够拿得起放得下。

信则人任焉,诚信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我们应该牢记诚信是立身之本,决不能失信于人。

敏则有功,勤敏就容易获得成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肯付出就会有回报。

惠则足以使人,施惠就能很好地使用人,这能够提高一个领导的领导水平。

学习哲学与智慧的心得体会

学习哲学与智慧的心得体会

学习哲学与智慧的心得体会学习哲学与智慧的心得体会范文(通用13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习哲学与智慧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哲学与智慧的心得体会篇1本学期开始,我选修了哲学与智慧这门课程,时值期末,反思一学期对哲学与智慧的学习,感觉获益匪浅,心中有一些体会,不吐不快。

哲学是由感而惑,由惑而思,思而达悟的觉解境界之学。

有感而惑是哲学的起点,对于“感”来说,关键是要善感,要能从平凡的周围世界中挖掘出不平凡的道理来,这就需要敏感而冷静的心灵以及洞察的眼光。

由惑而思,思而达悟是说哲学是一门思想领域上的学问,要求人们要依靠自己的大脑反复思索,才能达悟。

境界是哲学的结果,是建立在“有感而惑,由惑而思”的基础之上的,是思悟之后的顺理成章和自然而然。

人们对世事进行思索,从而参破世事中所蕴含的玄机,看透事物的本质,之后必将获得一种超乎凡人的心态,使自己以全新的状态和心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以上只是粗略的介绍了哲学的形成的过程,接下来将结合本人的体悟,对此过程进行析解。

由感而惑,这是哲学活动的起点,然而自然万物纷繁往复,什么该感?什么不该感?这是一个哲学范畴内对感知对象进行选择的价值取向问题。

是否面对重大的祸福就要“大感特感”生怕得不出什么哲理,而面对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等平凡易见的事物,则一闪而过,不留半点注意半点思索。

我个人认为:哲学是一种很主观的学问,与其说它存在于认识主体所认识的事物之中,倒不如说它存在于认识主体的心中,只是没有意识化罢了。

认识主体触及世间某物突发某种哲思,其原因是触发的某物与心中早已存在的哲理在一点上形成了联系,通过这根联系,久沉于心中的哲理被带了出来,在触及这根联系前就出现在内心之中的哲理并不是凭空的,它是在认识主体的长期人生阅历中潜移默化的形成的,但是并没有被认识主体自身所知晓,只在静默中等待一个联系将其打捞出心灵的水面,进而全面化,理论化,系统化。

中国哲学的智慧

中国哲学的智慧

论《中国哲学的智慧》感想3113003015 梁国锋在大二的第一个学期,我有幸能成为“中国哲学的智慧”课程的一名学生。

哲学的意思本来就是说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一些课本上没法学到的一些知识。

而我们中国的哲学也更为博大精深,它总能引人产生无限思考,使人越来越成熟。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能够感觉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中国哲学的深层含义,也有许许多多的古人的故事让我反省自己。

而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学过了孔子先生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十则”,这篇文章教给了我门不同的道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这简单的一句话,里面就包含了3个方面的哲理,学习后时常地复习,是对学习知识的巩固,对知识的进一步的理解,而且从中可以体验到许多的乐趣;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知心朋友本来就不多,而且有朋友来探望你,这不很好吗?别人不理解你,你也不会生气,这也就是一个有修养的人的一种体现。

从这句话里面,我们就能感受到古人教会我们改怎样对待学习,朋友和一些是非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是出自孔子先生的弟子曾子口中。

这句话都至今也被世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可想而知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多么的震撼人心。

每天反省自己三个事情,替别人有尽力吗?和朋友交往有真诚相待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有复习吗。

谨记这句话,像曾子先生一样,每天反省自己三个事情,我相信如果自己能做到这些的话,就一定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是孔子先生教授我们该如何去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而已,更重要的是思考,强调了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关系的重要。

而我们现在的学生甚至是大学生,每个学生都不能把学习和思考两个方面很好的结合起来,说到底其实就是对学习的兴趣和不能理清只是的重要性。

所以除了简单普通的学习,我们更需要的是思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中国哲学的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的心得体会

中国哲学的心得体会中国哲学是一门深奥而又庞大的学科,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其中的一些精髓和理念。

中国哲学强调的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它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个体的实践体验。

以下是我对中国哲学的一些心得体会:首先,中国哲学注重平衡和和谐。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总是追求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这种平衡不仅是各种对立面的平衡,如阴阳、虚实、理感的平衡,更是一种对不同事物和价值观的包容和调和。

在西方哲学中,我们常常强调对立面的斗争和对抗,而中国哲学则更加注重对立面的融合,以达到和谐的状态。

这种平衡和和谐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体现出来,比如中国人常说的“中庸之道”,即追求适度而不过分、不走极端的方式。

这种平衡的思维方式使我在处理问题和与人相处时更加灵活和理智。

其次,中国哲学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

中国哲学承认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人之所以能够存在和生活,是因为我们依靠着自然界提供的一切资源和环境。

因此,在中国哲学中,人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对自然进行剥削和破坏。

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的态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应该是一种平等而互惠的关系,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

再次,中国哲学强调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观念。

中国哲学强调个体的内在精神世界,提倡修心养性,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

中国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如仁义、礼、孝悌等,都是对于个体如何在社会中做一个良善之人的思考和规范。

这些概念的核心是关注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并以道德原则来指导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中国哲学的这种重视个体内心修养和道德观念的倾向,在我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它教会了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关心他人,如何在道德原则的指导下做出正确的选择。

这种修养和道德观念不仅在个体层面上对我的成长有很大帮助,也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中国哲学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

对哲学智慧的感悟心得体会

对哲学智慧的感悟心得体会

对哲学智慧的感悟心得体会中国哲学的智慧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沉淀的结晶,无论是胸怀天下的儒家思想,还是追求中庸无为的道家思想,都是人类文明思想智慧的瑰宝。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对哲学智慧的感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对哲学智慧的感悟篇一经过半学期中国哲学智慧课程的学习,在潘老师精彩的讲述下,对中国古代儒、道、墨、法、阴阳、纵横等九家的基本情况及主张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

其中,道家“自然逍遥,清静无欲,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观念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以道家而言,它期望人的生命达到一种智慧的解脱,无论现实世界发生什么事,都不会对我们构成限制或障碍,因为精神的力量可以超越它们。

以老子为例,他认为要从区分到避难,最后再到启明。

从“道”来看一切,才能得到解脱。

换言之,老子的思想比较偏向于对人生许多事情都要“保持距离”,这样才能保全自己。

学习道家之后,就像把握了最基本的防身之道,可以了解自己的限制,划定自己努力的范围,而不会随波逐流。

谈到道家不得不谈的就是庄子,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生活于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69—前286年),是宋国睢阳蒙县人,先秦道家的重要人物。

在道德文化领域,人们如是说:《汉书·艺文志》曾云“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诸子之中,唯独老子和庄子的学说超然于百家之外,并不参与到“取合诸侯”的行列之中。

老子思想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思想暂且不谈,今天我们着重来谈谈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是道家的进一步发展,所以也是不以人类为中心,表现出超越的性格,所超越的是空间、时间、义与利、生与死等相对的观念。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对生死问题思考最深入、影响最大的一位。

他以理性主义、自然主义、个体主义为出发点来探讨生死问题,形成了“全生”、“保身”、“逍遥”的生命观和超越、达观的死亡观,调和了生与死之间的紧张、对立和冲突,最后达到对生死的超越,以实现人生的大自由。

中国哲学智慧道德经读后感(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智慧道德经读后感(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智慧道德经读后感(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智慧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老子道之所思——读《道德经》有感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

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

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

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

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

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

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

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

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

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

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

中国哲学史观后感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哲学史观后感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哲学史观后感智慧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哲学史观后感:智慧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哲学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充满了智慧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中国哲学史的学习,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智慧的独特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哲学史的观后感,并探讨它在当代世界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轴线是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传统。

儒家强调的是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提倡仁爱、忠诚和孝顺;道家则强调追求无为而治的宇宙观,注重自然与道的和谐;而墨家则提倡兼爱、非攻的理念,强调普遍和平。

这些思想传统互为补充,构成了中国特有的哲学体系。

中国哲学史的智慧传承与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中国哲学史代表了中国人民智慧的发展和进步。

在古代,中国哲学家不断探索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道路,提出了众多经典的观点和理论,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中国哲学史的智慧将永远流传下去,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指导。

中国哲学史对当代世界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国哲学史中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国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中国哲学史中的思想观点对于解决当代世界的问题具有启示和指导。

如儒家的仁爱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道家的无为而治观念可以引导我们放弃功利主义,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和平。

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则对于构建公正与和平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中国哲学史的智慧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的借鉴和启迪。

例如,对于互联网时代的道德问题,我们可以借鉴儒家的忠诚、担当和道家的道德自觉,建立起一个更加和谐和充满仁爱的网络生态。

对于环境问题,我们可以倡导墨家的兼爱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中国哲学史的智慧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也能够引导我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总之,中国哲学史是智慧的传承与发展的代表。

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哲学感悟心得体会(3篇)

哲学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哲学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探究宇宙、生命、道德、美学等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引领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我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从先秦诸子百家到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在此,我结合自己的学习与思考,谈谈对哲学的感悟。

一、哲学的智慧之光1. 哲学揭示宇宙奥秘哲学探究宇宙的本质,让我们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从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之本”到现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哲学不断拓展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边界。

哲学让我们明白,宇宙浩瀚无垠,人类只是其中的一粒尘埃,但正是这粒尘埃,承载着无限的智慧与创造力。

2. 哲学审视生命价值哲学关注生命,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从儒家、道家、佛家等诸子百家到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强调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哲学让我们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并非生来注定,而是由我们自己去创造。

我们要珍惜生命,关爱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3. 哲学指导道德实践哲学研究道德,为我们的道德实践提供指导。

从先秦的“仁爱”思想到近现代的“为人民服务”理念,哲学始终关注道德建设。

哲学让我们明白,道德并非空谈,而是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们要以道德为准则,追求高尚的人格。

4. 哲学引领美学探索哲学研究美学,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规律。

从古希腊的“美是和谐”到现代的美学理论,哲学不断丰富我们对美的认识。

哲学让我们认识到,美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于自然、艺术、人生等各个方面。

我们要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二、哲学的实践价值1. 哲学提升思维能力哲学训练我们的思维能力,让我们学会批判性思考。

哲学思维要求我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盲从、不迷信。

通过哲学学习,我们的思维更加敏锐,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2. 哲学促进个人成长哲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通过哲学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人生目标,为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哲学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担当,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国学智慧体会与收获

国学智慧体会与收获

国学智慧体会与收获
国学智慧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哲学思想,它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哲学、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

在现代社会,国学智慧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个人素养和人际关系。

体会和收获国学智慧,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通过阅读经典文献,了解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学智慧的核心理念和哲学思想。

同时,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国学智慧,来提升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

例如,国学中提到的“厚德载物”、“中庸之道”等思想,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

国学智慧的学习和实践,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和感悟。

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国学智慧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和应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体会到国学智慧的伟大和深刻,并从中收获更大的启示和收获。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中国哲学智慧心得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从大范围上说“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中国古典哲学对待生态的最有力的总结,是从古至今哲学的基本观念即人与自然的统一思想。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智慧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哲学智慧论文篇一中国哲学视阈下的生态智慧当今全球都被生态破坏这一问题所困扰,相应的更多的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如何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生态问题上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生态的问题在态度和解决方式上都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对生态所造成的破坏也在加剧,对如何解决生态问题,哲学学者对此也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早在几千年以前,我国的古代哲人就已经对生态问题有过认识,所以无论是如今的法律构建还是哲学思考都应当重新审视古典哲学对生态的观点,继而引领现代走向未来,为我们的生态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一、古典哲学对生态的表达我国的古典哲学以儒家、道家最具有代表性,两家都对生态有着自己的观点和理念,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对此笔者做如下介绍: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生态最为有影响力也是最能表达儒家思想的观念,从大范围上说“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中国古典哲学对待生态的最有力的总结,是从古至今哲学的基本观念即人与自然的统一思想。

笔者在此对“天人合一”思想作如下理解:人是“天”的一部分,“天”是人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生态的认识,即对天的认识与西方的上帝观点大为不同,生态是指自然界的所有,是真实存在的,而其形而上的才是超乎现实存在的天道、天德,这两方面在传统的儒家看来是统一不可分的。

儒家对人的认识是与自然紧紧相连的,认为人来源于自然,依靠自然而生存,也即为天人合一的主张所在,人是“天”的一部分,“天”是人的一部分。

北宋哲学家提出:“乾称父,坤称母……民,吾同胞;物,无与也。

中国哲学智慧课程感悟

中国哲学智慧课程感悟

中国哲学智慧课程感悟
中国哲学智慧课程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

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学派的思想精髓,以及易经、五行八卦等传统哲学理论。

通过这些学习,我不仅了解了不同学派的基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更深刻地领悟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哲学的智慧和魅力。

不同学派的思想都有其独特之处,但它们又都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告诉我们,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应该遵循“中庸之道”,不要过分偏颇,要保持平衡。

同时,中国哲学还强调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通过这个课程,我也深刻领悟到了中国哲学的应用价值。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可以借鉴中国哲学的思想,例如“中庸之道”和“天人合一”。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我们可以借鉴“中庸之道”,保持平衡和公正;在处理自然环境问题时,我们可以借鉴“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总之,中国哲学智慧课程让我深刻领悟到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和广泛应用价值。

通过这个课程,我不仅了解了中国哲学的理论知识,更深刻地领悟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我相信,中国哲学的智慧和魅力将会一直影响和启迪着我们。

读中国智慧心得体会(精选3篇)

读中国智慧心得体会(精选3篇)

读中国智慧心得体会(精选3篇)读中国智慧篇1今年是我第二次参加“我读我悦”读书活动了,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这次我读的是易中天先生的《中国智慧》。

说起易中天先生,想必大家对他在百家讲坛中《品三国》这个节目略有耳闻,当年我也是因此而对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产生兴趣的。

今天有幸阅读到《中国智慧》一书,在书中还是能感觉到他一贯的风格,所以读下来并不觉得吃力,你会觉得是一个大师在跟你对话,用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话语跟你讲述他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的理解。

本书共分为六个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和禅宗的境界。

正如易中天先生在后记中提及的一样,这六章分别是他对自己在福州、重庆、绵阳、咸宁、南京和黄石做的六场演讲的记录稿进行大幅度修改才公开出版的著作,总标题为《中国智慧》。

然而《周易》、先秦诸子、魏晋玄学和禅宗是中华智慧中的精华,这样走马观花般地浅尝辄止自然难入方家法眼,但他仍旧希望我们这些只是想“观其大略”的读者能够有所收获。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庸的原则一章。

在讲中庸是什么之前,得先讲它不是什么。

中庸不是老好人,不是和稀泥,更不是没有原则。

这也就是说,实际上,中庸的“中”就是不走极端,而“庸”就是不唱高调。

然而,在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被神圣化,中庸被妖魔化,更因为这种对中庸的唱高调走极端的误解,在文化大革命当中,中庸的名声很不好,什么骑墙啊、和稀泥啊、好好先生啊、没有原则啊、各打五十大板等等,成为了当时很多人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所以今日,我们应该恢复中庸的本来意义!把孔子从神坛上拉下来,中庸才能“去妖魔化”,才能恢复“常人之道”。

其实古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用意也与中庸有几分相似之处,他来告诫我们为人不要太苛刻、处事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

中庸一定是适中之道,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而中庸就是最适合,也就是“无过无不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智慧学习心得
——浅谈庄子的哲学思想姓名:刘跃
学号:20095664
班级:2009人力资源管理一班
经过一学期的的中国哲学智慧课程的学习,在老师的精彩的课程讲授下,对中国古代各家的基本情况以及思想主张有了大致的了解,其中对道家的思想有着特别的兴趣。

谈到道家思想,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国文学史第一奇才——庄子,他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自然的自生自化,而否认有神的主宰。

他又认为“道”能“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达到“万物皆一也”的见解。

他看到一切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

他主张通过“坐忘”,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起贵贱,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

定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

在美学上提出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者自美”、“至乐无乐”等见解来阐发美的起源与本质以及美感等问题。

庄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通过我对《庄子》的部分章节的解读,深深的感受到庄子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的个性特点,接下来,我想着重谈一谈庄子的以下思想。

一、生死齐一——庄子的生命观
自古以来,许多人本能地把死亡看成人生的最大悲剧,陷入对死亡的无尽恐惧中不能自拔。

对此,我们欠缺的是一种对死亡的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庄子的生命观是建立在“道”,即自然基础之上的守性保真的生命观。

庄子把老子的养生思想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强调以“自然无为”为养。

庄子认为,除社会因素外,对于人的生命的伤害主要来自个人的欲求。

《庄子·骈拇》篇:“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号各异,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山,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此为精神方面的追求。

小人、士、大夫与圣人所傲之事虽然有为名为利的不同,但是都是以伤害本性和牺牲生命为代价的。

庄子认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既然“命”作为必然性,意味着人生的际遇是定然如此而不可改变的,是既无力抗拒也无法逃避的,个人所能做的只能是改变对命运的态度,随顺事物变化。

思想上有了这种自觉,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处于什么环境,内心就不会受到伤害,就会始终使自己的心境处于“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庄子的这种安命不是否定“命”这种必然性所带给人生的困境,而是表现为对这种必然性的顺从,而顺从涵盖超越之义。

《庄子·田子方》有生必有死。

这是固然之理、本然之性,不可违抗。

人只能对之采取不执即安命态度,做到“安时而处顺”。

人若能这样,即可超越“哀乐”之情,从必然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得到精神上的最终解放,体验到心灵上的自由。

二、关于私人的感觉能否直接判断的思考
《庄子·秋水》篇记载了庄周和惠施这两位老朋友散步中的一次辩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的第一句话很平常,小学生也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小鸟在快乐地歌唱。

”从平常处发现其不平常,惠子提出了一个精彩的问题:“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儿快乐呢?”快乐是一种内在的感觉,超出我们的观察之外。

我们如何体会他人的快乐呢,我们又如何证实呢?这是一个知识论的问题。

庄子的回答也很精彩,他使用的是反证法:“如果说不同个体间的感觉完全无法感知,那么你也不是我,你又如何可能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因此,如果认为其他个体的感觉完全无法感知,就会使辩论无法进行。

这是反面的回答,庄子其实也已经给出了正面的回答,也就是第一句,庄子看到鱼儿“出游从容”,因此他认为鱼儿是快乐的。

然而,这种判断是间接的。

鱼儿也有可能内心很痛苦,外表却作出一副“出游从容”的样子。

正如小孩子有时也会装出疼痛的样子,以博取大人的同情与爱护。

对于私人感觉,他人无法进行确定的判断,私人感觉难以直接判断的难点在于,私人感觉的对象在内心之中,而不在外境。

三、读庄子外篇《马蹄》——无为而治
此篇有力的抨击了政治权利所造成的迫害,描绘了自然放纵的舒适自在,从而形象地阐释了庄子学派“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回归自然的人生理想,作者以马与埴木为喻,指出统治者一各种法令,刑罚来治理天下,就像伯乐治马一样,烧、刻、烙、驰、骤、整、齐,名目繁多,无所不施,使人们纯朴的自然本性遭受了扭曲和残害,同时作者又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至德之世”,人们无拘无束、放任自由。

安居乐业的社会图景,既肯定了道家道德规范和“弃智绝圣”的思想,又驳斥了儒家“仁义礼乐”等主张,表现出对自然放任、纯朴天真的人性的礼赞和憧憬。

这种社会理想,代表了当时社会小生产者阶层的愿望,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尽管它也是一种在当时社会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由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和具有诡辩特点的辩证方法论所构成的,是一个包括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文艺思想和独特思维方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我们应当发扬和学习庄子思想积极合理的部分,对封建落后的思想予以摒弃。

庄子思想的光芒将永远在先进中华古代文化的宝库中熠熠生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