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数钩深图-宋-刘牧

合集下载

易图讲座第12讲宋代的易图——朱熹的《河图》、《洛书》

易图讲座第12讲宋代的易图——朱熹的《河图》、《洛书》

易图讲座第12讲宋代的易图——朱熹的《河图》、《洛书》自“河图”二字先见于《尚书·顾命》之后,至北宋刘牧之前人们皆以“河图”为祥瑞,视其内容为文字或地图。

到了刘牧之时,则以孔子“天何言哉”为由,否定“河图”原本传说的内容,以黑白点数画出了《河图》与《洛书》。

两宋间人朱震于《周易图》(即《汉上易传卦图》)中列出了刘牧的《河图》与经李觏合二为一的《洛书》,杨甲亦于《六经图·大易象数钩深图》中抄录了朱震所列的《河图》与《洛书》。

此间凡引用黑白点数图书解说《易传·系辞》“天地十数”或“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者,皆以九数为《河图》,十数为《洛书》。

既是朱熹之前,无有以十数为《河图》,九数为《洛书》者。

朱熹、蔡元定著《易学启蒙》,书中易置了李觏删定的刘牧图书,以十数为《河图》,九数为《洛书》。

辩说《河图》原本就是十数,《洛书》原本就是九数,责怪刘牧“臆见”,易置了图书“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

其实,刘牧的《洛书》有“生数”与“成数”两幅图,是经李觏合为一幅。

显而易见,是朱熹、蔡元定易置了刘牧及李觏的图书。

《易学启蒙》有“旧图”与“新图”之分。

今见《四库全书·御纂周易折中·易学启蒙》中的易图是“新图”,而其“旧图”则被朱熹弟子列于《原本周易本义》之首。

“旧图”与“新图”中皆列有《河图》与《洛书》。

下图即今见列于《周易本义》卷首的《河图》、《洛书》。

朱熹以十数为《河图》的根本理由,是因为《易传·系辞》中有“天地十数”之说,“此一节,夫子所以发明《河图》之数也”。

而《系辞》中“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是“泛言圣人作《易》作《范》,其原皆出于天之意”,不能否定《河图》、《洛书》与《周易》的关系。

前人一般以为“河图”出于伏羲之世,而“洛书”是大禹治水时“神龟负书出于洛水”。

刘牧则说图书皆并时出于伏羲之世。

朱熹、蔡元定则说“伏羲但据《河图》以作《易》,则不必豫见《洛书》,而已逆与之合矣。

第7讲 元代的易图

第7讲 元代的易图

第7讲元代的易图元代的易图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发展,只是在宋人的基础上变换花样而已。

就其内涵方面来说,因为衍图之本有问题,所以衍出之图不但问题依旧,而且还存在新的问题。

吴澄的“河图”与“洛书”就是一例。

上图是吴澄变换朱熹黑白点《河图》、《洛书》所出的“马背旋毛河图”与“神龟甲坼洛书”。

吴澄的“马背旋毛河图”与“神龟甲坼洛书”传至明代即更名为“古河图”与“古洛书”。

清初高雪君《易经来注图解》所采之《古河图》与《古洛书》原载章潢《图书编》卷一。

章潢曰:“龙马出于河,马身旋文具五十五数,一六下,二七上,三八左,四九右,五十中。

圣人则马身旋文画为河图,然各点皆圈而旋转者,亦取其象之圆而圈之,故名为图也。

如分开生成之数以补四隅,则其象方而非图之义矣。

此图与世所传之图异,故名古河图云。

”由此可知,是章潢将此图命曰“古河图’’,又渭朱熹黑白点数'’河图’’是圣人则此旋毛图而画。

如此所谓“圣人则之”,就不是直接则龙马之图而画卦,而是先则马图画成黑白点数“河图”,然后再则黑白点数图去画卦。

其说“古洛书”曰:“灵龟出于洛,龟身甲坼具四十五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而五居中。

圣人则龟身之坼文画为洛书,然各点皆直如字画者,亦取其象而画之,故名为书也。

其点数亦圈而圆,则非书之义矣。

此书与世所传之书异,故名为古洛书。

’’由此可知,是章潢将此图命曰“古洛书”。

又谓朱熹黑白点数“洛书”是圣人则此龟坼图而画。

如此所谓“圣人则之”,就不是直接则神龟之图而列卦,而是先则龟图画成黑白点数“洛书”,然后再则黑白点数图去列卦。

此种荒唐之说皆因有“旋毛河图”与黑白点“河图”、“龟坼洛书”与黑白点“洛书”同时存在而发,章氏试图于二者之间弄出一个“圆满”之说。

其实,所谓“古”者并不古,而是元吴澄为解决黑白点“河图”与“洛书”载体问题而臆造出来之图。

《易纂言外翼》曰:“'河图者,羲皇画卦之前,有龙马出,而马背之旋毛有此数也……以背毛之旋文如图星者之圆圈,故名曰图”、“洛书者,大禹治水之时,有神龟出,而龟甲之坼文有此数也……以背甲之坼文如书字者之横画,故名之曰书。

《中华易学全书》目录

《中华易学全书》目录

《中华易学全书》目录《子夏易传》11卷周·卜商《周易郑康成注》1卷汉·郑玄宋·王应麟辑《增补郑氏周易》3卷汉·郑玄宋·惠栋辑《陆氏易解》1卷汉·陆绩宋·姚士粦辑《周易注》10卷魏·王弼、晋·韩康伯《周易正义》10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周易集解》17卷唐·李鼎祚《周易口诀义》6卷唐·史徵《周易举正》3卷唐·郭京《易数钩隐图》3卷、附《遗论九事》1卷宋·刘牧《周易口义》12卷宋·胡瑗述宋·倪天隐撰《温公易说》6卷宋·司马光《横渠易说》3卷宋·张载《东坡易传》9卷宋·苏轼《伊川易传》4卷宋·程颐《易学辨惑》1卷宋·邵伯温《了翁易说》1卷宋·陈瓘《吴园易解》9卷宋·张根《周易新讲义》10卷(原缺卷七)宋·耿南仲《紫岩易传》10卷宋·张浚《读易详说》10卷宋·李光《易小传》6卷宋·沈该《汉上易集传》11卷、《卦图》3卷、《丛说》1卷宋·朱震《周易窥馀》15卷宋·郑刚中《易璇玑》3卷宋·吴沆《易变体义》12卷宋·都絜《周易经传集解》36卷宋·林栗《易原》8卷宋·程大昌《周易古占法》1卷、附《古周易章句外编》1卷宋·程迥《原本周易本义》12卷宋·朱熹《重刻周易本义》4卷宋·朱熹明·成矩辑《郭氏家传易说》11卷宋·郭雍《周易义海撮要》12卷宋·李衡《南轩易说》3卷宋·张栻《复斋易说》6卷宋·赵彦肃《杨氏易传》20卷宋·杨简《周易玩辞》16卷宋·项安世《赵氏易说》4卷宋·赵善誉《诚斋易传》20卷宋·杨万里《大易粹言》10卷宋·方闻一《易图说》3卷宋·吴仁杰《古周易》1卷宋·吕祖谦《易传灯》4卷宋·徐口《易裨传》2卷宋·林至《厚斋易学》52卷(附录2卷)宋·冯椅《童溪易传》30卷宋·王宗传《周易总义》20卷宋·易祓《西溪易说》12卷宋·李过《丙子学易编》1卷宋·李心传《易通》6卷宋·赵以夫《周易卦爻经传训解》2卷宋·蔡渊《易象意言》1卷宋·蔡渊《周易要义》10卷宋·魏了翁《东谷易翼传》2卷宋·郑汝谐《朱文公易说》23卷宋·朱熹宋·朱鉴辑《易学启蒙小传》1卷、附《古经传》1卷宋·税与权《周易辑闻》6卷、《易雅》1卷、《筮宗》1卷宋·赵汝楳《用易详解》16卷宋·李杞《淙山读周易记》21卷宋·方实孙《周易传义附录》14卷宋·董楷《易学启蒙通释》2卷宋·胡方平《三易备遗》10卷宋·朱元昇《周易集说》40卷宋·俞琰《读易举要》4卷宋·俞琰《周易象义》16卷宋·丁易东《易图通变》5卷宋·雷思齐《易筮通变》3卷宋·雷思齐《读易私言》1卷元·许衡《易本义附录纂疏》15卷元·胡一桂《易学启蒙翼传》4卷元·胡一桂《易纂言》10卷元·吴澄《易纂言外翼》8卷元·吴澄《易原奥义》1卷元·保八《周易原旨》6卷元·保八《周易程朱传义折衷》33卷元·赵采《周易衍义》16卷元·胡震《易学滥觞》1卷元·黄泽《大易缉说》10卷元·王申子《周易本义通释》12卷元·胡炳文《周易本义集成》12卷元·熊良辅《大易象数钩深图》3卷元·张理《学易记》9卷元·李简《周易集传》8卷元·龙仁夫《读易考原》1卷元·萧汉中《易精蕴大义》12卷元·解蒙《易学变通》6卷元·曾贯《周易会通》14卷元·董真卿《周易图说》2卷元·钱义方《周易爻变易蕴》4卷元·陈应润《周易参义》12卷元·梁寅《周易文诠》4卷元·赵汸《周易大全》24卷明·胡广等《易经蒙引》12卷明·蔡清《读易馀言》5卷明·崔铣《易学启蒙意见》5卷明·韩邦奇《易经存疑》12卷明·林希元《周易辩录》4卷明·杨爵《易像钞》4卷明·胡居仁《周易象旨决录》7卷明·熊过《易象钩解》4卷明·陈士元《周易集注》16卷明·来知德《读易纪闻》6卷明·张献翼《八白易传》16卷明·叶山《洗心斋读易述》17卷明·潘士藻《像象管见》9卷明·钱一本《周易札记》3卷明·逯中立《周易易简说》3卷明·高攀龙《易义古象通》8卷明·魏濬《周易像象述》5卷明·吴桂森《易用》5卷明·陈祖念《易象正》16卷明·黄道周《兒易内仪以》6卷明·倪元璐《兒易外仪》15卷明·倪元璐《卦变考略》1卷明·董守论《古周易订诂》16卷明·何楷《周易玩辞困学记》15卷明·张次仲《易经通注》9卷清·付以渐、清·曹本荣《日讲易经解义》18卷清·牛钮等《御纂周易折中》22卷清·李光地等《御纂周易述义》10卷清·傅恒等《读易大旨》5卷清·孙奇逢《周易稗疏》4卷、《考异》1卷清·王夫之《易酌》14卷清·刁包《田间易学》12卷清·钱澄之《易学象数论》6卷清·黄宗羲《周易象辞》21卷、《寻门馀论》2卷、《图书辨惑》1卷清·黄宗炎《周易筮述》8卷清·王宏《仲氏易》30卷清·毛奇龄《推易始末》4卷清·毛奇龄《春秋占筮书》3卷清·毛奇龄《易小帖》5卷清·毛奇龄《乔氏易俟》18卷清·得莱《读易日钞》6卷清·张烈《周易通论》4卷清·李光地《周易观彖》12卷清·李光地《周易浅述》8卷清·陈梦雷《易原就正》12卷清·包仪《大易通解》15卷、附录1卷清·魏荔彤《易经衷论》2卷清·张英《易图明辨》10卷清·胡渭《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80卷清·纳兰性德《周易传注》7卷、附《周易筮考》1卷清·李塨《周易札记》2卷清·杨名时《周易传义合订》12卷清·朱轼《周易玩辞集解》10卷清·查慎行《易说》6卷清·惠士奇《周易函书约存》18卷、《约注》18卷、《别集》16卷清·胡煦《易笺》8卷清·陈法《楚蒙山房易经解》16卷清·晏斯盛《周易孔义集说》20卷清·沈起元《易翼述信》12卷清·王又朴《周易浅释》4卷清·潘思榘《周易洗心》9卷清·任启运《丰川易说》10卷清·王心敬《周易述》23卷清·惠栋《易汉学》8卷清·惠栋《易例》2卷清·惠栋《易象大意存解》1卷清·任陈晋《大易择言》36卷清·程廷祚《周易辨画》40卷清·连斗山《周易图书质疑》24卷清·赵继序《周易章句证异》11卷清·翟均廉《乾坤凿度》2卷汉·郑玄注《周易乾凿度》2卷郑康成注《易纬稽览图》2卷汉·郑玄注《易纬辨终备》1卷汉·郑玄注《易纬通卦验》2卷汉·郑玄注《易纬乾元序制记》1卷汉·郑玄注《易纬是类谋》1卷汉·郑玄注《易纬坤灵图》1卷汉·郑玄注。

易图讲座第07讲宋代的易图:《易数钩隐图》

易图讲座第07讲宋代的易图:《易数钩隐图》

易图讲座第07讲宋代的易图:《易数钩隐图》(一)北宋太常博士彭城刘牧著《易数钩隐图》。

自序曰:“夫卦者,圣人设之观于象也。

象者,形上之应。

原其本,则形由象生,象由数设。

舍其数,则无以见四象所由之宗矣。

……今采摭天地奇偶之数,自太极生两仪而下至于复卦,凡五十五位,点之成图,于逐图下各释其义。

庶览之者易晓耳。

”今见《道藏》三卷本《易数钩隐图》,自卷一“太极第一”至卷二“七日来复第四十六”,是“凡五十五位”之四十六幅图。

终二卷至“遯卦第四十八”。

卷三又出七幅图,其中方有“河图”、“洛书”之名。

依其自序所言,是以天地五十五之数“点之成图”,目的是为了阐述“象由数设”,特别是要由此见“四象”所由宗。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记“新注周易十一卷,皇朝刘牧长民撰。

仁宗时言数者皆宗之。

庆历初,吴秘献其书于朝,有诏奖之。

田况为之序。

又有钩隐图三卷,皆易之数也,凡四十八图”。

北宋仁宗,公元1023年至1063年在位,庆历为公元1041年至1048年。

时有宋咸,著《王刘易辨》二卷,维护王弼而驳斥刘牧。

自序有“业刘者实繁,谓刘可专门,王可焚窜”之语。

其序作于定康元年(公元1040年),可见当时“言数皆宗之”,似当在朝廷“有诏奖之”之前,就是已形成之态势。

(其太极至八卦四图见下)《易传·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以上四图,就是刘牧“以数明象”从太极画到八卦之图。

“太极第一”图是以五个白点与五个黑点代表十个天地奇偶之数。

以表示“两仪之气混而为一”之义。

“太极生两仪第二”图,上一,下二,左四,右三。

以表示“一气所判,是曰两仪”、“两仪乃天地之象,天地乃两仪之体”、“画天左旋者,取天一、天三之位也。

画地右动者,取地二、地四之位也。

”于“天地数十有五”、“天一生地六”、“地二上生天七”、“天三左生地八”、“地四右生天九”五图之后出“两仪生四象第九”图。

是图以六、七、八、九为“四象”,并于图说中针对先儒以金、木、水、火为四象,说“金木水火有形之物,安得为象哉”,亦不同意以实象、假象、义象、用象为四象之说,又特别指出“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亦不是四象,是“此四事,圣人易外别有其功,非专易内之物”。

北宋两刘牧再考

北宋两刘牧再考


以 智 略 易 右 职 当边 寄
,
”。

时三 衙 刘 牧
,
岁 八 年后 方 上 进 士 榜
,
,

依 据 上 面两 条 证 据 我 们 可 了 解 彭城刘 牧 的 大 概 情 况 宋 真 宗 景 德 二 年 致 仕 官 至 太 常博 士 至 宋 仁
宗 天 圣 四 年 以有 智 略 而 易右 职 赴 边 疆 任 武 官
彭城 刘 牧 于 是 年 为 官
,

天禧 中
,
一 卷 《大 易 源 流 图 》 一 卷 自谓 其 学 出 于 淦 毗 陵从 事 建 澳 范 谬 昌撰《 易证 坠 简 》
,
,
浦 李处 约 李得 之 庐 山 许 坚 宋仁 宗 天圣四年
见 陈 振 孙《直 斋 书 录 解 题 》
,


,
,
在位
彭城 刘 牧 以 文 臣 有 智略 易右 职 赴 边 脸 为 武 官

,
, ,


陈 振 孙《直 斋 书 录 解 题 》 又 记 《易辫 》 凡 二 十 篇 刘 软 之 学 大 抵 求异 先孺
穿凿 破 碎 故 李 宋 或 删 之
,

或 辫 之 宋咸 所 谓 近世 刘 牡 康定元年
” ,
乃 指 彭城 刘 软 言
,

“ 七 月 十 八 日 石 介 作《泰 山 书 院 记 》 有 今 先 生 游 从 之 贵 者 故 王 沂 公 蔡 二
庆历 七 年丁 亥
李瓤 三 十 九 岁 是 年 作《删 定 刘 牡 易 图 序 》

见 李规《 吁 江 集 》
,
嘉佑 七 年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相关传说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

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

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

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

《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

2相关概要河图洛书所表达的是一种数学思想。

只要细加分析便知,数字性和对称性是“图书”最直接、最基本的特点,“和”或“差”的数理关系则是它的基本内涵。

完全可以用数学方法证明或推导出河图洛书,并证明河图与洛书同出一源。

还可以发现,河图洛书与算盘”和“万字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

河图洛书是以黑点或白点为基本要素,以一定方式构成若干不同组合,并整体上排列成矩阵的两幅图式,如图所示。

河图洛书最有名的出处来自于《易传·系辞》中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并据此认为八卦就是根据这二幅图推演而来的,从而成为易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由于历代皆认为它们是“龙马负之于身,神龟列之于背”,所以多少世纪以来,它一直披着神秘的外衣,公认为是汉族文化之源的千古之谜。

当审视、梳理河图洛书的历史踪迹之后,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共识:——河图洛书,在先秦西汉的典籍中有其文字记载。

《尚书·顾命》说“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论语·子罕》称“子曰:风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管子·小臣》讲:“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

”以后,在汉代刘歆、孔安国、扬雄、班固等人的著作中也屡有提及。

至于河图洛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各书上都没有明言。

——河图洛书在宋代初年才被发现。

它们始传于宋代华山道士陈抟,他提出的图式叫作《龙图易》,《宋文鉴》中载有《龙图序》一文,讲到了龙图三变的说法,即一变为天地未合之数,二变为天地已合之数,三变为龙马负图之形,最后形成了河图洛书二个图式。

河图、洛书的源流

河图、洛书的源流

河图、洛书的源流河图、洛书的源流(根据【龙云阁】①保和殿群6月28日/7月13日讲稿整理)前言这次要讲的题目是《河图洛书的源流》。

一说到河图、洛书,大家可能就会想到《易经》,眼前就会出现那两幅由黑、白点构成的数字矩阵,觉得这河图、洛书是个很奇妙的东西,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或“成见”,并不奇怪。

注意一点哈,我说的“成见”不是那种“我对某人有成见”的“成见”,而是对某些问题有个相对固定看法的意思。

“共识”是带有群体性的,“成见”则是带有个体性的,因为我们大部分是业余爱好者,自己的一些看法可以说是个人的“成见”,当然,这“成见”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共识”。

“成见”这个人人都有,本不是坏事,但是要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成见仅仅是成见,它不等于真理!也就是说,成见是会有错误的,所以说它是相对固定的,不是绝对的。

正确的方法是,当对谋些问题有了成见,在以后的学习中,发现有确切证据可以证明自己的成见正确,那就继续坚持;如果有坚实证据证明自己的成见错误,那就要进行修正甚至改变,说白了就是一句话:我们不能坚持谬论!但是有些人并不是如此,他们的成见一旦形成,是绝对不会改变的,即使是有一万条证据证明他的成见错误,他仍然无视,仍然坚持,甚至不惜胡搅蛮缠,撒泼耍赖,现在横行业余学术圈的“民科”们就是典型的例子。

他们的成见形成,靠两种方法:一是先入为主法。

他对某事有了疑问,也会去学去问,他碰到的第一个答案就是真理,所谓先入为主,以后再有任何答案他统统都不会接受。

比如他对熊的颜色有疑问,会去看,去求解。

他看到一只黑熊,好了,在他的脑子里,熊一律都是黑色,如果这时候有人告诉他熊也有白色的,那他绝对不会相信,会找出任何理由来否认,你就是抓一只北极熊放在他眼前,他也会说那是你用漂白粉把黑熊漂成那样的,总之不会承认,你再怎么说也白搭。

二是异想天开法。

他对某事有了疑问,不学不问,而是自己关在屋子里对着天花板发呆,苦思冥想,用自己的脑子寻找答案,异想天开。

《易数钩隐图》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易数钩隐图》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易数钩隐图》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易数钩隐图》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易数钩隐图》是北宋图书《易》学的重要著作。

《易数钩隐图》作者等问题辨

《易数钩隐图》作者等问题辨

《易数钩隐图》作者等问题辨
郭彧
【期刊名称】《周易研究》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自南宋时起,<易数钩隐图>一书的作者就有二字与二籍贯的争议.本文就
有关问题进行了考辨.得出北宋有二刘牧、前刘牧著<易数钩隐图>、黄黎献为之续补等结论.最后指出,彭城刘牧的道学思想应当在宋明理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总页数】7页(P49-55)
【作者】郭彧
【作者单位】华北油田油建二公司职培中心,河北,任丘,0625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44.99
【相关文献】
1.《易》之"数""图"的文化符号学机制 [J], 范爱贤
2.《易林》的作者归属略辨 [J], 于成宝
3.《与嵇茂齐书》非吕安作辨及辨之方法问题——《文选》所录骈文名篇作者考辨之二 [J], 力之
4.共享数图成果,共谋数图发展——参加第五届数字图书馆前沿问题研讨班有感 [J], 朱茗
5.图从"匕首"现,数从像中来
——对近年高考函数与图像之间的识辨寻踪 [J], 雷小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宋刘牧

北宋刘牧

北宋刘牧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北宋确有二位刘牧之新证据;两刘牧之辨所涉及问题的商榷;应当为彭城刘牧在“宋明理学史”中存留一席之地;对北宋刘牧进行阐述,其中主要包括:杨亿《武夷新集》之证、宋王应麟《玉海》卷一百二十七“官制”记之证、彭城刘牧没有得到河洛图书之传承、彭城刘牧并不主张八卦是圣人则河图(或洛书)而画、彭城刘牧原为太常博士的左职文官,于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以智畧易右职当邉寄”。

此时三衢刘牧16岁,八年后方上进士榜,等。

具体材料详见:提要:在作者以前考证的基础上,又以读书所得新证据对北宋两刘牧的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考证。

并以考证结果为根据,对诸多已成“事实”进行了商榷,指出:三衢刘牧无任何易学著作存世;朱震等相关“河洛”图书的传承代次,全是瞎说,不可再引以为据;“河洛”图书内容出于彭城刘牧著一卷本《易数钩隐图》之后,很可能是其弟子窜入;范谔昌的“象学”并不讲“河洛”图书,以此溯及陈抟之“象学”亦非“河洛”内容;范氏晚于彭城刘牧,并非其师等。

最后指出:彭城刘牧讲太极大道,理应在“宋明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曾在《周易研究》上发表《易数钩隐图作者等问题辨》一文,指出三衢刘牧(1011—1064,字先之,尚书屯田郎中)之前还有一位彭城刘牧(字长民,太常博士),并考定《中兴书目》所记《易数钩隠图》一卷,为前刘牧所撰。

近来读书又得新证,兹详考之并商榷一些相关问题。

一北宋确有二位刘牧之新证据证据之一:杨亿《武夷新集》之证景徳二年三月试草泽刘牧策二道(奉圣旨撰)问化成之道,儒术为先,故大学之兴存于周礼,博士之设始于秦官,厯代相沿旧章咸在,国家盛胶庠之制,崇俊造之科,镂版以广圣言,祭菜以严祀典,传经请益必选硕儒,讲肄胄筵咸稽古训,而公卿之子弟,鲜隶籍于成,均州里之俊髦,率登名于乡老,岂劝诱之未至,将沿袭之或殊,何以复杏坛槐市之规,遵小成大成之制,弦歌不辍,诞扬洙泗之风,生徒寖多,克追唐汉之盛,愿闻嘉话,用洽永图。

易图讲座第08讲宋代的易图:《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

易图讲座第08讲宋代的易图:《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

易图讲座第08讲宋代的易图:《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今见《四库全书》本《易数钩隐图》末附《易数钩隐图遗论九事》,题“宋刘牧撰”。

原本是从《道藏》中辑出的。

此书共列《太皞氏授龙马负图第一》、《重六十四卦推荡诀第二》、《大衍之数五十第三》、《八卦变六十四卦第四》、《辨阴阳卦第五》、《复见天地心第六》、《卦终未济第七》、《蓍数揲法第八》、《阴阳律吕图第九》九图。

其中有四幅图已见于《易数钩隐图》。

《太皞氏授龙马负图第一》(见下图),即前《易数钩隐图》之“河图第四十九”图。

图说:“昔宓牺氏之有天下,感龙马之瑞,负天地之数出于河,是谓龙图者也。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与四为肩,六与八为足,五为腹心。

纵横数之皆十五。

盖易系所谓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者也。

太皞氏乃则而象之,遂因四正定五行之数。

以阳气肇于建子为发生之源,阴气萌于建午为肃杀之基,二气交通,然后变化,所以生万物焉,杀万物焉。

且天一起坎,地二生离,天三处震,地四居兑,天五由中,此五行之生数也。

且孤阴不生,独阳不发,故子配地六,午配天七,卯配地八,酉配天九,中配地十,既五行之成数。

遂定八卦之象。

”这是在说如何从九宫数的“龙图”变作“五行之生数”与“五行之成数”二图,有了二图就能“遂定八卦之象”。

至于如何把八卦配到图上,则语焉不详。

大概是:子位一数配坎,卯位三数配震,午位二数配离,酉位四数配兑。

然后再子位配六,卯位配八,午位配七,酉位配九,以配余下的乾、艮、巽、坤四卦。

八卦方位应该是《说卦》所言方位。

(如果说是在子位配乾、坎,卯位配艮、震,午位配巽、离,酉位配坤、兑,则八卦只有四正方位。

)这一先则“龙图”配数然后再配卦说,显然与《易数钩隐图》的八卦自太极步步生来说不同。

又《易数钩隐图》卷下所谓“龙图”止负“八纯之卦”,大概是指配九宫数的坎一,离九,震三,兑七,二坤,四巽,六乾,八艮的方位,而这里又说先把九宫数的“龙图”变作“五行之生数”与“五行之成数”二图,然后再配上八卦。

大易象数钩深图

大易象数钩深图

大易象数钩深图经名:大易象数钧隐图。

元张理撰。

底本未题撰人。

三卷。

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

参校版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经部易类(简称四库本)。

目录卷上太极贯一之图易有太极图旧有此图太极函三自然奇耦之图德事相因皆本奇耦之图说卦八方之图乾知太始坤作成物大易象数钩深图目录天尊地卑参天两地图日月为易河图数图洛书数图河图四象之图河图始数益洛书成数图河图八卦图乾元用九坤元用六图天地之数乾坤之策河图天地十五数图其用四十有九图乾坤六子图浑天六位图六位三极图伏羲先天图方圆相生图仰观天文图俯察地理图伏羲八卦图八卦取象图文王八卦图八卦象数图卷中四象合律图八卦纳甲图刚柔相摩图八卦相荡图六爻三极五位相合帝出震图曹卦之德序上下经图三变大成图重易六爻图六十四卦天地数图十四卦万物数图卦爻律吕图运会历数图乾坤大父母图复妮小父母图八卦生六十四卦图八卦变六十四卦图阳卦顺生阴卦逆生复娠临逛泰否六卦生六十四卦图六十四卦反对变图乾坤易简之图屯象之图蒙象养正图需须之图讼象之图师比御众图大小畜吉凶图履虎尾之图否泰往来图同人之图大有守位图谦象之图豫象之图随卦系失图蛊象之图临象之图观国光之图噬嗑身口象图贲天文之图剥为阳气种图复七日图元妄本中孚图颐灵龟图卷下大过楝隆桡图习坎行险图离继明图咸朋从图恒久之图逐象之图大壮羊藩图晋康侯之图明夷箕子图家人象图睽卦象图赛往来之图解出坎险图损益用中图央央之图娠遇之图萃聚之图升阶之图困羡华葛万株木图井鼎水火二用之图革卦炉精鼓铸图震动心边之图艮背象之图鸿渐南北图归妹君娣之袂图丰日见斗之图旅次舍图巽林下图兑象之图涣躬之图节气之图中孚小过卵翼生成图既济未济合律之图六十四卦卦气图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卦气之图十三卦取象图三陈九卦之图参伍以变图十有八变图一阴一阳图先甲后甲图阴阳君民阴阳奇耦二仪得十变化十日五行相生大衍之数图搽曹之法图河图百六数八卦司化图类聚群分图通乎昼夜图阳中阴阴中阳序卦图杂卦图太玄准易卦名图太玄准易卦气图皇极经世全数图邵氏皇极经世图温公潜虚拟玄图潜虚性图说卦配方图古今易学传授图大易象数钩隐图卷上太极贯一之图易有太极图右《太极图》,周敦实茂叔传二程先生。

大易象数钩深图(张理)简介

大易象数钩深图(张理)简介

大易象数钩深图(张理)简介
道藏综合索引书名:大易象数钩深图(张理) 编著:杨甲编撰张理增补卷数:三卷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阳字号涵芬楼本第69册新文丰本第4册三家本第3册道藏提要:编号157 中华道藏:四辅真经道教易学第16册
大易象数钩深图(张理),原不题撰人。

据刘师培《读道藏记》考证,应为南宋杨甲及叶仲堪所编《六经图》之第一卷,元人张理增补。

《正统道藏》本三卷,收入洞真部灵图类。

此书辑录北宋儒家所作《周易》象数学诸图,共一百三十九幅。

以无名氏《太极贯一之图》及周敦颐《太极图》为首,以邵雍《皇极经世图》及司马光《潜虚拟玄图》等殿后。

每图或数图之后附图说一则,解释图像之义。

篇末载《古今易学传授图》,列举先秦至北宋《易》学源流师承谱系。

是为宋代图书易学集大成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数钩隐图卷上
太极第一
太极无数与象。今以二仪之气,混而为一以画之,盖欲明二仪所从而生也。
太极生两仪第二
《经》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气所判,是日两仪。《易》不云乎天地,而云两仪者,何也?盖以两仪则二气始分,天地则形象斯着;以其始分两体之仪,故谓之两仪也。何以明其然?略试论之:夫气之上者轻清,气之下者重浊。轻清而圆者,天之象也。重浊而方者,地之象也。兹乃上下未交之时,但分其仪象耳。若二气交,则天一下而生水,地二上而生火,此则形之始也。五行既备,而生动植焉,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也。则知两仪乃天地之象,天地乃两仪之体尔。今画天左旋者,取天一、天三之位也。画地右动者,取地二、地四之位也。分而各其处者,盖明上下未交之象也。
天五第三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此四象生数也。至于天五,则居中而主乎变化,不知何物也,强名日中和之气,不知所以然而然也。交接乎天地之气,成就乎五行之质,弥纶错综,无所不周。三才之道既备,退藏于密,寂然无事,兹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者也。《经》虽云四象生八卦,然须三、五之变易,备七、八、九、六之成数,而后能生八卦,而定位矣。
两仪生四象第九
《经》曰:两仪生四象。孔氏《疏》谓:金、木、水、火禀天地而有,故云两仪生四象。土则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别惟云四象也。且金、木、水、火有形之物,安得为象哉?孔氏失之远矣。又云:《易》有四象,所以示者。庄氏云:四象谓六十四卦之中有实象,有假象,有义象,有用象也。今于释卦之处已破之矣。何氏谓:天生神物,圣人则之,一也;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二也;天垂象,见吉凶,三也;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四也。今谓此四事,圣人《易》外别有其功,非专《易》内之物。称《易》有四象,且又云:《易》有四象,所以示也;击辞焉,所以告也。然则象与辞,相对之物。辞既爻卦之下辞,象谓爻卦之象也。上两仪生四象,七、八、九、六之谓也。诸儒有谓七、八、九、六,今则从以为义也。且疏家以七、八、九、六之四象,为所以示之四象,则驳杂之甚也。何哉?夫七、八、九、六,乃少阴、少阳、老阴、老阳之位,生八卦之四象,非《易》之所以示四象也。略试论之:且夫四象者,其义有二..一者谓两仪所生之四象,二者谓《易》有四象,所以示之四象,若天一、地一不天三、地四所以兼天五之变化,上下交易,四象备其成数,而后能生八卦矣。于是乎,坎、离、震、兑居四象之正位。不云五象者,以五无定位,举其四则五可知矣。夫五上驾天一,而下生地六;下驾地二,而上生天七;右驾天三,而左生地八;左驾地四,而右生天九,此河图四十有五之数耳。斯则二仪所生之四象,所谓《易》有四象,所以示者。若《系辞》云吉凶者,失得之象,一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二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三也;刚柔者,昼夜之象,四也。且孔氏《疏》云:象之与辞,相对之物。辞既爻卦之下辞,象谓爻卦之象也。又上句云:《易》有四象,所以示也。下句云:击辞焉,所以告也。详其吉凶、悔吝、变化、刚柔四者之象,既《击辞》所陈,则与爻卦正协其义也。而又孔氏复引二仪所生之四象,举七、八、九、六之数,则其义非也,不亦失之甚乎?
坤上交乾第三十六
震为长男第三十七
巽为长女第三十八
坎为中男第三十九
离为中女第四十
艮为少男第四十一
兑为少女第四十二
坎生复卦第四十三
离生娠卦第四十四
三才第四十五
七日来复第四十六
论上
论中
论下
临卦八月第四十七逛卦第四十八
卷下
河图第四十九
河图天地数第五十
河图四象第五十一
河图八卦第五十二
洛书五行生数第五十三
洛书五行成数第五十四
十日生五行并相生第五十五
龙图龟书论上
龙图龟书论下
易数钩隐图序
三衢刘牧撰
夫《易》者,阴阳气交之谓也。若夫阴阳未交,则四象未立;八卦未分,则万物安从而生哉?是故两仪变易而生四象,四象变易而生八卦、重卦六十四卦,于是乎天下之能事毕矣。夫卦者,圣人设之观于象也。象者,形上之应。原其本,则形由象生,象由数设;舍其数,则无以见四象所由之宗矣。是故仲尼之赞《易》也,必举天地之极数,以明成变化而行鬼神之道。则知《易》之为书,必极数以知其本也。详夫注疏之家,至于分经析义,妙尽精研,及乎解释天地错综之数,则语惟简略,与《击辞》不偶,所以学者难晓其义也。今采摭天地奇偶之数,自太极生两仪而下,至于《复》卦,凡五十五位,点之成图。于逐图下,各释其义,庶览之者易晓耳。夫《易》道渊邈,虽往哲难窥于至迹。牧也,蕞生祖述,诚魄其狂简,然则象有定位,变有定数,不能妄为之穿凿耳。博雅君子,试为详焉。
少阳第十七
少阴第十八
老阳第十九
老阴第二十
七八九六合数第二十一
且夫七、八、九、六之数,以四位合而数之,故老阳四九则三十六也,少阳四七则二十八也,老阴四六则二十四也,少阴四八则三十二也。
乾画三位第二十二
坤画三位第二十三
乾画,奇也。坤画,偶也。且乾、坤之位分,则奇偶之位#6列,则#7阴阳之位序矣。
内十五,天地之用,九六之数也。兼五行之数四十,合而为五十有五,备天地之数也。
大衍之数第十五
《经》曰: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又日:大衍之数五十,则臧天地之数五也。韩氏日: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则不言臧五之数。所以孔氏《疏》以为五十有五,乃天地阴阳奇偶之数,非是#1文演天地之策也。且诸儒分大衍之数,分而为二之义中,则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之用,末则陈四营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之理。此岂可同乎本末,而异其中之数也?瓦乎蝶曹之数以象天地,岂可舍其数而求其象乎?斯亦疏家之失,不求天五退藏于密之义也。且夫五十有五,天地之极数也。大衍之数,天地之用数也。盖由天五不用,所以大衍之数少天地之数五也。或曰:天五不用,何以明其不用之由?答日:天五不用,非不用也,是用四象者也。且天一、地二、天三、地四,此四象生数也,天五所以斡四象生数而成七、九、六、八之四象,是四象之中皆有五也。则知五能包四象,四象皆五之用也。举其四,则五在其中矣。故《易》但言四象,以示不言五象也。今搽蓄之义,以筮而尚占者也,以象天地之用数,所以大衍之数臧天地之数五也。
易数钩隐图
经名:易数钧隐图。原题三衢刘牧撰三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灵图类。校版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经部易类(简称四库本)。
目录

卷上
易数钩隐图目录
太极第一
太极生两仪第二
天五第三
天地数十有五第四
天一下生地六第五
地二上生天七第六
天三左生地八第七
地四右生天九第八
两仪生四象第九
四象生八卦第十
二仪得十成变化第十一
天数第十二
地数第十三
天地之数第十四
大衍之数第十五
其用四十有九第十六
论上
论下
少阳第十七
少阴第十八
老阳第十九
老阴第二十
七八九六合数第二十一
四象生八卦第十
五行成数者,水数六,金数九,火数七,木数八也。水居坎而生乾,金居兑而生坤,火居离而生巽,木居震而生艮。巳居四正而生乾、坤、艮、巽,共成八卦也。
二仪得十成变化第十一
此乃五行生成数,本属洛书,此画之者欲备天地五十五数也。
天数第十二
地数第十三
天地之数第十四
天一下地六第五
地二上生天七第六
天三左生地八第七
地四右生天九第八
《经》曰: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义日:参,合也;伍,为偶配也,为天五合配天一,下生地六之类是也。以通其变化,交错而成四象、八卦之数也。成天地之文者,为阴阳交而着其文理也。极其数者,为极天地之数也。天地之极数,五十有五之谓也。遂定天地之象者,天地之数既设,则象从而定也。
其用四十有九第十六
论上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韩氏注日:衍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元不可以元明,必因于有,固尝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孔氏《疏》:京房云:五十者,谓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凡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黑将欲以虚求实,故用四十九焉。马季长云:《易》有太极,谓北辰。北辰生两仪,两仪生日月,日月生四时,四时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黑。北辰居位不动,其余四十九运而用之也。荀爽云:卦各有六爻,六八四十八,加《乾》、《坤》二用,凡五十。初九潜龙勿用,故用四十九也。郑康成云: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者,以五行黑通于万物,故臧五;大衍又臧一,故用四十九。姚信#2、董遇云: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者,其六以象六画#3之数,故臧而用四十九也。顾惧云:立此五十数以数神,神虽非数,因子而显,故虚其一数,以明不可言之义也。今详诸家所释,义有多端,虽各执其说,而理则未允。敢试论之:韩氏《注》以虚一为太极,则未详其所出之宗也。何者?夫太极生两仪,两仪既分,天始生一,肇其有数也。而后生四象五行之数,合而为五十有五,此乃天地之极数也。今若以太极为虚一之数,则是大衍当用五十有四也。不然,则余五之数,元所设耳。况乎大衍衍天地之数也,则明乎后天地之数矣。大衍既后天地之数,则太极不可配,虚其一之位也明矣。又元不可以元明,必因于有,是则以太极为元之称。且太极者,元黑混而为一之时也。其黑已兆,非元之谓,则韩氏之《注》,义亦迂矣。或曰:韩氏之《注》,承辅嗣之旨。且辅嗣之《注》,独冠古今,斐然议之,元乃不.可乎?答曰:此必韩氏之寓言,非辅嗣之意也。且若愚以胸臆论之,是谓狂简。今质以圣人辞,且《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既言有,则非元之谓也。不其然乎?至于京、荀、马、郑众贤之论,皆采摭天地名数,强配其义#4。□□□且若以天地之名数,强加配偶,则靡所不可#5。□然而天地之数,生成相因,理如贯珠,不可骈赘而设也。虽能强立其义,推而究之,则于所由之宗不会矣。试论于末篇。
乾画三位第二十二
坤画三位第二十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