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一课时数据收集整理
1.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探索环境。
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的,并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用激励的话语对学生的思考和发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练习一
1.学生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都比较顺利,也能比较顺利地作出简单的分析,但是对于简单的预测不能清楚地说明理由。
2.通过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练习,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调查,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第一课时平均分一
课标中指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
教参也是提示应该从多样化的分法中体会平均分的合理,认识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比较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
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
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平均分”。
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于是,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充分让学生在实际的分中体会不平均分和平均分的合理之处。
课的开始,从学生熟悉的分桃子入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引出三种分桃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分桃子的多样化,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同样多”与“不同样多”。
紧接着,我让学生发掘只有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算是合理的分法。
通过说一说身边的平均分,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会说一些平均分的实例,借此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已达到会平均分。
再从学生的汇报要求上通过对比,可以分成若干份,可以任意合理的取平均分。
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五次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
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课时平均分二
1.设计平均分的情境,通过小数目“分一分”的操作活动,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
平均分的图形表示对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概括,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2.结合“分苹果”“分果冻”的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一是知道平均分成几份,问每份分到几个;二是知道每份按几个来分,问能分成
几份。
在体会平均分问题的两种不同分法的同时,初步感受“等分除”和“包含除”。
第三课时练习二
1.分的数量比较多时,一次分得一样多对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需要通过多分几次来分步完成。
促使学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分法。
2.通过变式练习,发现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方法或答案。
变式练习是提高数学练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第四课时初步认识除法
1.前面大量的平均分活动,是在学生不知道除法的情况下,从生活经验出发,在操作水平或表象水平上解决除法问题。
学生从中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为本节课认识除法做好了准备。
除法的本质就是平均分。
本节课就是如何把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及结果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的数学过程。
2.必要的讲解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使学生知道把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并经历把平均分的过程抽象为用除法表示的过程。
第五课时练习三
1.让学生看图列式并不困难,让学生理清列式思路、清楚每一个算式的由来是尤其重要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题,弄清题目要求的是什么,怎么求。
2.设计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加深对应用除法解题的理解。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渗透爱护动物的思想。
第六课时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设计学生熟悉的情境,从中提出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进而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来解决除法的计算问题,体会用乘法口诀解决除法问题的简便性。
2.理解乘除法关系的本质,乘法是求几个相同的数(部分)的总和,而除法恰恰相反,是把这个总和分成若干相同的部分。
因此,利用乘法口诀不仅可以求积,还可以求商。
这就是今天教学活动所要发现的道理。
第七课时练习四
1.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探究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用除法计算。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乘法口诀的知识,还能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八课时解决问题
1.给学生创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置身于现实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过程不仅使学生初步认识了除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还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2.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收获了用除法来解决问题的经验。
第九课时整理和复习
1.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回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注意检查学生对乘法的含义是否都清楚,乘法口诀是否记熟,有效督促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巩固。
2.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可以让学生“有疑”而问,使学生消除疑虑,形成清楚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无疑”而问,根据学习的新知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去考别人,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
第一课时认识轴对称图形
1.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提高感性认识,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2.给学生创造自由度较大的学习空间与时间。
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发展过程。
尤其是在动手环节,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有猜测、有验证,一层紧扣一层,每层都需要学生的自主参与。
第二课时平移和旋转
1.注重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
让学生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的现象,丰富了感性认识,培养了空间观念
2.给学生创造自由度较大的学习空间与时间。
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
尤其是在动手环节,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有猜测、有验证,一层紧扣一层,每层都让学生自主参与。
第三课时练习七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所学知识,更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学生的大胆猜测、动手操作并展示作品,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在教师精心营造的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被激活,认知与情感得到同步发展。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第一课时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1.由具体情境引出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课题。
教材通过一幅学生熟悉的“欢乐的节日”主题图,引出要用除法计算实际问题。
如“做了56面彩旗,要挂成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体会学习求商计算的必要性,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因此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
2.教学过程由扶到放,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基本思路,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第二课时练习八
1.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同时也发现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
1.从图中发现并利用有关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提问意识。
教学中努力拓宽学生的思维,选择方法时尽量考虑全面。
2.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分析出正确的数量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第四课时整理和复习
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回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构建知识网络。
注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乘法口诀运用的情况,有效督促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复习巩固。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第一课时混合运算顺序
1.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不断产生惊喜。
要经常评价学生、鼓励学生,给学生以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热情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心与心、情与情的真诚交流。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课时练习十一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但是计算的准确率及速度还要在进一步的练习中逐渐提高。
2.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加上教师适时的引导启发,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在学习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同时在计算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
在较好地掌握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算顺序,又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但是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因粗心等原因会导致结果不正确,因此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课时练习十二
1.在学习运用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混合运算顺序的理解,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2.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因粗心会导致结果不正确,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课时整理和复习
学生对整个单元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回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并构建知识网络。
注意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同桌互相出题、检查的方式,既便于检查,又借助让学生当老师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督促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复习巩固。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第一课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1.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摆,并且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形成对余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2.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
第二课时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于是让学生自主操作、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并完成这一系列的活动,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须遵守的法则,教学中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这样规定的理由。
最后,还组织了及时、必要的练习,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第三课时练习十四
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练习,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地组织必要的练习,可以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和情感化。
2.在教学中教师讲得少,学生说得较多、做得较多。
我们知道真正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知识的接受,还是主体的主动建构。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把思考过程和结果说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第五课时练习十五
我们知道真正的数学学习不仅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知识的接受,还是主体的主动建构。
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讲得少,学生说得较多。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把思考过程和结果说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小小设计师
1.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渗透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巩固对平移、轴对称等图形变换的认识。
2.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并总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在生活中继续体验数学的乐趣。
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第一课时估数、数数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是课内外相结合的一个纽带。
本节课的教学引
导学生深入实际生活,通过自己经常看到的体育馆的座位,帮助学生形成
对较大数的初步印象。
教学过程重视创造学习情境和数学活动,让学生
在观察、讨论活动中体会、思考“关于数数有什么发现”。
这些数数的方法、数的组成不是教师教给学生,而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自己感悟、总
结出来的。
第二课时千以内数的读、写和组成
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感悟出来的。
本节课让学生先估计有多少个小朋友,是建立数感的第一步。
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对小棒具体数量的感知与体验,是学生建立数感的第二步。
同时,在这样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第三课时练习十八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由于学生已经学过100以内的数的读、写以及数的组成,因此教师要完全放手并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由认识100以内的数到认识1000以内的数。
第四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
数学问题应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让学生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本课引入部分,采取引导学生读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和铁路桥的长度,使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大数,体会认识大数的必要性。
第五课时万以内数的读、写
万以内数的读、写是在学生学习了千以内数的读、写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节课中间或末尾有0的数是学生在读、写过程中的难点。
所以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利用计算器拨珠,学生看着计数器读数,说出各数的组成,为了能更好地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安排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并写数,使中间或末尾的0在不同数位上及不同个数的0的各种形式,通过不同
题型体现出来。
通过不同的例子总结出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通过实
践再总结方法。
第六课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和近似数
1.结合教学内容,联系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准确数与近似
数的区别,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让学生从身边找例子,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乐趣。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数
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习惯。
第七课时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让学生口述算法和理由,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讲清楚为什么这样算,这是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教学开放了,学生怎样想就怎样算,学生的能力就展
现出来。
教学方式改变了,课堂上不是教师一讲到底,而是把思考的空间
交给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学生的潜能被激发,学生的想法就能大胆地表现出来,便形成了精彩的课堂。
第八课时练习十九
1.复习时,采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复习中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可以是有“疑”而问,使学生消除疑虑,形成清晰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无疑”而问,根据学习的新知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去考别人,树立学生的成就感,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第一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
1.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
让学生在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把“千克”与“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并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知和建构,形成清晰的概念。
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一个质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
2.教学时,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的质量,初步感知1克是很轻的,几乎感觉不到。
之后,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然后教学认识“千克”,在充分感知的情况下,再让学生估量苹果的质量,交流估量的方法以提高他们的估计能力,在估量过程中要注重估量方法的优化。
第二课时练习二十
1.指导学生回顾学习历程,发现一些规律或研究结果。
同时,调查生活中常见物品质量。
让学生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估计物体的质量或看
标注,把研究结果以学习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加深对克与千克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2.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孩子接受知识必须要有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的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不能由老师代替。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
第一课时简单的推理
1.变教师讲解为学生自主表达,化被动为主动,表面看是说给老师听,实际学生讲述的时候已经在不经意间经历了一个猜测、推理的过程,达到了师生互动的目的。
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开心,同时收获了知识与情感。
2.适当的练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学生说的过程正是他思考的过程,让学生在“玩”与“思”的过程中拓展思维。
第二课时练习二十一
1.挖掘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从最简单的随意猜测到简单推理,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参与到活动中来。
2.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利用小组共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促进了知识的互补。
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第十单元总复习
第一课时总结收获
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不是教师单纯地重复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并自我总结,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过程。
2.开放式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探究过程中,自主学习和体验探究的成功与乐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
教学中力求体现开放式教学的特点,如引导学生自己说涉及的知识点,讲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3.复习计算时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适当安排练习题,一般的学生做一些基本形式的练习,优秀的学生可以增加一些富有思考性的练习,而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进行针对性的辅导,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复习的过程中,抓住机会,有所提高。
第二课时练习二十二
1.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复习内容既要全面,又要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突出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