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调,会腹痛、腹胀、腹泻;清浊不分会便溏泄泻
中医:肠鸣、泄泻、喜温喜按、小便清长,小肠虚寒怎么调理?
中医:肠鸣、泄泻、喜温喜按、小便清长,小肠虚寒怎么调理?生活中有没有觉得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小便清长、肠鸣、泄泻等问题?如果出现了上述问题,那有可能是小肠虚寒。
中医口诀之小肠虚寒:小肠虚寒尿清长,肠鸣腹泻便稀溏;少腹冷痛喜温按,舌淡苔白脉迟象;治以温通小肠法,方选吴萸理中汤。
小肠虚寒是什么?小肠寒虚是阳气不足,小肠受盛化物功能低下,虚寒内生,清浊不分的病理变化。
寒邪侵犯小肠,就会出现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小便清长,肠鸣泄泻或便后下血等症状。
为什么会小肠寒虚?多因饮食不节,导致损伤脾胃,或过服寒凉,或劳倦内伤,素体阳虚,致小肠化物、分清泌浊的功能发生障碍,进而导致小肠虚寒证。
小肠虚寒具体会产生哪些症状?腹痛绵绵,喜热喜按,肠鸣,泄泻,面色萎黄,神疲乏力。
小便频数而清长,并伴有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等症。
小肠虚寒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阳虚不足,阴寒内盛,致使小肠气机不畅,故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肢冷。
阳气虚衰,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减弱,水湿下走肠间,是故肠鸣腹泻。
水液下渗膀胱,则小便频数清长。
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均为虚寒之征。
小肠虚寒该怎样调理?病因在于寒邪侵犯小肠,故此调理当从温通小肠入手。
调理方向:温通小肠。
可选吴茱萸汤与理中汤进行调理。
吴茱萸汤(《伤寒论》)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为什么要用吴茱萸汤?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既能温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
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臣药;人参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益脾气,为使药。
理中汤功效:温里散寒益气为什么要用理中汤:方中干姜可温胃散寒,为君药。
人参可补气益脾,为臣药。
白术可健脾燥湿,为佐药。
甘草可和中补土,为使药。
都需要注意些什么?建议平时注意避免吃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中医六腑知识合集
中医六腑知识合集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合称。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具有“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特性。
一、胆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腑。
胆位于右胁下,与肝相连。
胆与肝由足少阳经和足厥阴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胆的生理功能主要是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一)主要生理功能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来源于肝,由肝所化生,贮藏于胆腑,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
若肝胆的功能失常,胆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受纳腐熟和运化功能,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若湿热蕴结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肌肤,则发为黄疸,出现目黄、身黄、小便黄等;若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
2.主决断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做出决定的能力,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及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胆气豪壮之人,不良精神刺激对其所造成的影响较小,且恢复也较快;胆气虚怯之人,不良精神刺激易于引起疾病,出现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异常。
(二)胆为奇恒之腑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内盛胆汁。
古人认为胆汁是精纯、清净的精微物质,又称为“精汁”,故胆有“中精之府”“清净之府”或“中清之府”之称。
胆的形态结构与其他五腑相同,皆属中空有腔的管状或囊状器官,故为六腑之一;但因其内盛精汁,与五脏“藏精气”的功能特点相似,故又为奇恒之腑之一。
二、胃胃位于腹腔上部,上口为贲门连食道,下口为幽门通小肠。
胃腔称为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别称为上脘、中脘及下脘。
胃与脾同居中焦,“以膜相连”,由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胃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胃主受纳水谷,是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
饮食水谷入口,经过食管(咽)进入胃中,在胃气的通降作用下,由胃接受和容纳,暂存于其中,故胃又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
辩小肠
很多人问我怎样喜欢上中医的,那是一种感觉,也可以说是一个梦想,有句话很经典,“每个人至少都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为了不流浪,我找到了让我栖息的地方。
今天进入小肠辩证。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其主要功能为受盛化物。
分清秘浊,主液。
很多人认为小肠在脏腑辨证中的重要性不太突出,而且很多中医辩证都很少有辩小肠病的。
难道小肠辩证在临床上真是很少或者说没有吗?错!!如果小肠辩证不重要的话那脏腑辨证就不应该存在小肠病的辩证。
小肠的辩证临床上与脾胃和心脏的辩证具有同等重要性。
不是因为小肠病变少,是因为世上的庸医太多!后面就知道小肠病为什么少了。
其次,我们知道心和小肠相表里,后面会谈到一个临床多见的辩证,叫心火下移小肠,如果不懂得其中的奥妙,你根本无法辨别是心火,心火下移小肠,再或者小肠实热。
我告诉大家,三个辩证都会出现高热口渴,口疮溃疡,尿血,脉洪数,舌红苔黄,那不同点在哪呢?请耐住性子向下看,后面会谈到区别,我保证你们在临床上看到相同症状后马上可以找出不同并做出辩证。
首先,解释下受盛化物和分清秘浊。
受盛是指接受而盛入的意思,接受和盛入什么?接受盛入的是从胃初级消化过的食物,之前做胃病辩证时我有做过一个比喻说小肠叫垃圾工厂,不知道大家还有印象吗?大家记住,我们饮食进入体内要经过两次接受,一个是胃,叫受纳,是初级的受纳,受纳的是原材料,第二个是小肠,叫次级受盛,受盛的是胃没有完全腐熟后的水谷,他们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盛,像容器),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并分清秘浊,将水谷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精微由此而出,一部分自己吸收,一部分由脾升清到心肺,通过心主血脉和肺朝百脉的功能再营养全身;接着糟粕由此下输于大肠和膀胱,通过大肠传化糟粕和膀胱储尿排尿的功能,将废弃的固态物质放进大肠,废弃的液体进入膀胱,即所谓的“化物”作用。
请看下图(我自己做的,已申请专利):这个图一目了然,这个垃圾工厂(小肠)接受了由粮食加工厂(胃)没有完全加工的水谷产品,到了这个垃圾工厂后,要停留一段时间做再次的筛分,因为拉来的垃圾里还有很多精华(胃初步消化后所剩余的另一部分食糜),这些精华不能白白浪费吧?那就要靠小肠的分清秘浊功能来处理。
中医脏腑系统(七)小肠大肠膀胱
中医脏腑系统(七)小肠大肠膀胱小肠小肠位于腹中,上端通过幽门与胃相接,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为中空的管状器官,呈迂曲回环叠积之状。
其主要功能为:1.主受盛、化物。
受盛:是接受、容纳之意。
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二是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须在小肠内停留一段时间,以便进一步消化吸收。
化物:即消化、变化,是指小肠将初步消化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将水谷化为精微。
若小肠受盛、化物的功能失调,则可见腹胀、腹痛,或为腹泻、便溏。
2.泌别清浊,泌,分泌;别,分别;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残渣。
大肠大肠位于腹腔,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连,下端与肛门相接,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叠积之状。
大肠的主要功能为传化糟粕。
传化,即传导和变化之意。
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并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故称大肠为“传导之官”。
大肠的传导变化作用,是胃的降浊功能的延伸,且与脾的升清、肺的宣降、以及肾的气化功能密切相关。
大肠传导失司,则可导致排便异常如大肠湿热,气机阻滞,则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若大肠实热,则肠液干枯而便秘;若大肠虚寒,则水谷杂下,肠鸣泄泻。
膀胱膀胱位于小腹部,为中空的囊状器官,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下通过尿道开口于前阴。
膀胱的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尿液。
尿液为津液所化,尿液的形成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下输于膀胱,并调节膀胱的开合,最后排出体外。
所以说,膀胱气化功能的发挥,是以肾的气化作用为生理基础。
肾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常,膀胱开合失司,则小便不利,或为癃闭,或尿频、尿急、尿痛以及尿失禁等。
六腑之四: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是—个相当长的管道器管,位于腹中,其上口在幽门处与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阑门处与大肠之上口相连。小肠与心有经脉互相络属,故与心相为表里。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即是接受、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肠的受盛功能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说明小肠是接受经胃初步消化之饮食物的盛器;二是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有相当时间的停留,以利于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小肠的化物功能,是将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进一步进行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泌别清浊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①将经过小肠消化后的饮食物,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两个部分;②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③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又称 “小肠主液”。张介宾在注解《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这就进一步指出: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还与尿液的量有关。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二便正常;如小肠的泌别清浊异常,则大便变稀薄,而小便短少,也就是说,小肠内的水液量多寡与尿量有关。临床上常用的“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即是这个原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由此可见,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功能,在水谷化为精微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这是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具体表现。因此,小肠的功能失调,既可引起浊气在上的腹胀、腹痛、呕吐、便秘等症,又可引起清气在下的便溏、泄泻等症。
肖相如:中医的“小肠”,功能简略,病证治法缺如
肖相如:中医的“小肠”,功能简略,病证治法缺如一、《黄帝内经》中的小肠1原文《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脾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素问·五藏生成篇第十》: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膀胱热移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麋。
小肠热移于大肠,为虙瘕,为沉。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灵枢·本输第二》:胃出于厉兑……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第四》: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灵枢·经脉第十》: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
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
中医大肠小肠病证辩证原则和临证备要
中医大肠小肠病证辩证原则和临证备要一、大肠、小肠小肠上接幽门,与胃相连,下达阑门,接于大肠,其经脉与心经相互络属,故与心为表里。
小肠的功能,一为受盛、化物,二为分清泌浊。
若小肠功能失调,可引起腹胀、腹痛、呕吐、便溏等症。
大肠包括回肠和广肠。
回肠上接阑门,下接广肠,广肠下端为魄门(肛门)。
其经脉与肺经相互络属,故与肺为表里。
大肠的功能是传导糟柏,排出体外。
若大肠有病,传导失司,可表现为腹泻或便秘。
由于小肠、大肠和胃一样,同属于饮食消化、吸收、排泄器官的组成部分,故其生理、病理关系密切,且多与脾胃有关。
其病证多属脾胃疾病范围,在辨证与治疗方面,应与之互参。
二、辨证原则大肠、小肠病证的辨证,以虚实为纲。
实证多属寒、热、气、瘀;虚证以虚寒为主。
治疗分别采用温通、清热、理气、通瘀、泻下通腑、固肠、润燥等法。
如与其他脏腑兼夹为病者,则应结合具体情况,分清标本缓急而处理。
三、临证备要1.小肠病虚证多偏于寒,与脾阳虚而寒从内生有关;实证多偏于热,邪热多由心经传来,故有“心移热于小肠”之说。
大肠病,虚证多与脾气虚而运迟,或脾气陷而不举,或为脾肾阳虚而釜底无薪有关;实证多由肺气不肃,肠燥便秘,或为胃火灼津,燥矢不得下行引起。
2.小肠、大肠尚与肝、肾两脏有关。
小肠位于脐腹,而小腹、前阴为肝经所布,所以肝寒而致的阴囊或睾丸肿大,以及在腹股沟处出现的“狐痛”等病证,习惯称为“小肠气痛”;大肠又与肾有关,故凡年老肾气虚衰,肠腑燥结而大便多日不解,可根据《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之旨,采用温肾益气、濡润肠腑之药而取效。
3.小肠、大肠与心、肺在发生疾病的过程中,也能相互影响。
如心火盛,小肠实热,症见心烦口渴,口舌生疮,小便赤涩,尿道涩痛或尿血者,是心火下移于小肠所致;又如肺阴不足,大肠液亏,症见口唇干燥,咽喉失润,大便日久不解,甚则口臭、头痛等,乃肺津亏虚,累及大肠失濡之故。
脏腑病机之六腑病机(小肠病病机)
脏腑病机之六腑病机(小肠病病机)《素问·五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六腑的病机,主要表现为传化失常,通降失调。
又因六腑与五脏相为表里,其生理功能多相互联系,故在病机变化方面亦常相互影响。
因此,六腑的病变,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与相关脏腑合病。
六腑病机——小肠病病机小肠主司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因其经脉络心而与心相为表里。
小肠的病机,除表现为本腑虚寒、实热、气滞等功能失调外,与心、脾、胃等的病机变化有密切联系。
1.小肠本腑病机小肠本腑病机,无论虚实,主要表现为清浊不化和传化障碍两方面。
(1)小肠虚寒:小肠与脾胃关系密切,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的功能受制于中焦脾胃之气的盛衰。
脾胃阳虚,寒从中生,亦常下传小肠,以致阳气衰微,化物失职,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见脐腹冷痛,喜暖喜按,便溏泄泻等症。
(2)小肠气滞:小肠气滞,亦称小肠气痛,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小肠气机阻滞而致小腹急痛的病机。
其病因多由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或寒邪直中,肝脉凝滞,以致小肠气滞不通,则见小腹暴急疼痛,连及睾丸,或上下攻冲,牵引作痛,且多伴手足厥冷等症。
《杂病源流犀烛·小肠病源流》说:“小肠气,小肠经病也。
小肠引睾丸连腰脊而痛。
”临床上,寒邪内积而成小肠气滞者,其病因病机多与肝经、任脉寒凝气滞有关。
(3)小肠实热:小肠实热,是指小肠里热炽盛所致的病机。
其多由于心热下移小肠所致。
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主泌别清浊,使水液入于膀胱。
心热下移小肠,故见小便赤涩,尿道灼痛;热盛灼伤阴络,则可见尿血;火扰心神,热烁津液则可见心烦口渴;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或舌见芒刺。
2.小肠与脏腑同病病机()心火下移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若心火炽盛,则能循经移热于小肠,以致小肠实热,而见排尿赤痛;小肠热盛,火热循经上炎,亦能移热于心,而见心烦不眠,口舌生疮等症。
(2)脾肾阳虚,小肠虚寒: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功能有赖于脾肾阳气的温运推动。
小肠病的辨证论治
小肠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小肠病的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着重强调了对小肠病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中药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小肠是人体中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如果肠道功能出现异常,往往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
根据中医的理论,小肠病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类型,通常是由于脾胃不和、寒湿内闭、痰火郁滞等原因引起的。
中医小肠病的辨证论治主要是诊断病因病机,然后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辨证和治疗。
首先,对于脾胃不和这一类型,多是因为肠胃气血不畅,导致消化不良或腹泻等症状,中医会采用益气健脾、补中益气的方剂进行治疗。
其次,对于寒湿内闭型小肠病,常常表现为腹痛、腹泻等症状,中医会采用温中祛寒、化湿通腑的药物治疗。
最后,对于痰火郁滞型小肠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口干舌燥、咽喉炎症等症状,中医会采用清热利咽、化痰消滞的药物进行治疗。
除了药疗之外,中医还会运用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如穴位按摩、艾灸、膏药敷贴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穴
位按摩可以刺激肠胃蠕动,促进肠道循环;艾灸能够调动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代谢和消化吸收;膏药敷贴则能够加速肠道恢复和修复。
总之,中医小肠病的辨证论治是一种个性化的治疗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尤其对于长期患有小肠病的患者来说,中医的治疗方法可以较好地改善肠道功能和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2022-2023年助理医师《中医助理医师》预测试题8(答案解析)
2022-2023年助理医师《中医助理医师》预测试题(答案解析)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卷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1.具有调和营卫功用的方剂是A.四君子汤B.参苓白术散C.桂枝汤D.补中益气汤E.生脉散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桂枝汤的功用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2.肺下界可下移1肋见于A. 妊娠B. 糖尿病C. 消瘦体型D. 胸膜增厚E. 下叶肺实变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消瘦体型者,肺下界可下移1肋。
3.具有受盛化物功能的是A. 胆B. 胃C. 小肠D. 三焦E. 膀胱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小肠的受盛化物,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即受盛作用。
二是由脾气对食糜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4.腹痛伴里急后重者多见于A.急性细菌性痢疾B.伤寒C.副伤寒D.肠结核E.Crohn病正确答案:A本题解析:急性细菌性痢疾表现为:①高热,寒战。
②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③黏液脓血便。
④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考点] 腹痛的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
5.皮肤常突然发生片状水肿隆起的皮损,自觉剧痒,时起时退的是A.斑疹B.丘疹C.风团D.结节E.斑丘疹正确答案:C本题解析:斑疹不突出表面;丘疹为坚实隆起;结节大小不一,质地较硬;斑丘疹为斑疹、丘疹并见;风团为暂时性、水肿性、局限性隆起。
6.对脏腑精气阴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脏腑之精是一身之精在脏腑的分藏B.脏腑之气是由脏腑之精化生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C.脏腑之阴气能够抑制、宁静脏腑功能,减缓新陈代谢D.脏腑之阳气能够兴奋、推动脏腑功能,加速新陈代谢E.脏腑之精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是脏腑生理功能得以发挥的动力正确答案:E本题解析:脏腑之精是一身之精在脏腑的分藏。
精藏于脏腑之中,濡养脏腑,是脏腑生理功能的物质支撑。
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小肠应该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脏器。
它的位置是上接于胃,下连大肠。
所以它在上以幽门为上口,在下以阑门为下口。
小肠的主要功能有两个:第一个是主受盛化物。
“五脏十二官”里面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指的就是小肠有受盛化物的功能。
第二个功能,是泌别清浊。
主受盛化物是什么意思?受盛,受,就是接受;盛,装水谷,受盛水谷的意思。
那么受哪里的水谷?受由胃而来的水谷。
小肠从位置上来说,它是与胃之下口相连的。
胃为水谷之海,胃接受了水谷以后,经过胃的受纳腐熟,就通过幽门传到小肠。
所以小肠有受胃之水谷的功能。
小肠受了胃的水谷之后,它还能够把水谷化为精微,也就说小肠还有化物的功能。
一方面,精浊由此而分,精微的部分经过小肠,或者上输于脾,或者是向前济泌别汁,注于膀胱;那么糟粕的一部分,通过小肠的化物功能,把它下传到大肠,最后由大肠而出。
这个就是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
假如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异常了,会出现什么情况?第一个,小肠就首先失于受盛,不能够再接受由胃而来的,经过腐熟的水谷。
这样的话就导致胃气不能降,出现腹胀、腹痛等这样一些症状。
第二个,虽然小肠能够受盛,但是失于化物,不能够别清浊,化精微,传糟粕,那么清浊在此就不能分开,清浊俱下于大肠,最后就变为两种情况:一个就是完谷不化的飧泻。
在另一种情况下,因为清的这部分水液也从大肠而出了,就可能导致泄泻、水泻。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小肠主化物本身就有分别清浊的功能。
这就是它的第二大功能——泌别清浊的基础。
泌,就是分泌、选择的意思;别呢,就是区别。
“泌别清浊”,就是把清的和浊的分开,各走各路。
清的,借脾的升清功能,它可以再往上——水饮上输于肺,或者通过脾输布于全身;而浊的,向后传于大肠。
清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往前,我们前面讲“济泌别汁,渗入膀胱”。
小肠的泌别清浊的功能,对于水谷的运化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这里面对于水液的运化,尤其重要。
也就是说它的这个泌别清浊的功能,决定了津液的代谢,或者说水液的代谢是否能够正常。
消化不好别老怪脾胃,有可能是「小肠火弱」呢
消化不好别⽼怪脾胃,有可能是「⼩肠⽕弱」呢⼩肠是⼈体重要的消化、吸收器官,要想营养正常、形体健康,不得不学好⼩肠经。
学习⼩肠经⽳位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下作为脏腑的⼩肠:⼩肠向上经由幽门与胃相通,向下通过阑门与⼤肠相连。
与很多⼈的认知不同的是,⼩肠(⽽不是胃)才是消化吸收的最主要场所。
⾷物进⼊⼩肠后,会停留3~8⼩时之久,在脾和⼩肠的共同作⽤下,经历胰液、胆汁、⼩肠液的消化和⼩肠粘膜的吸收,精华部分营养全⾝,糟粕归⼤肠。
所以中医讲:「⼩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有「分清泌浊」的功能。
《黄帝内经》记载,⼩肠经为「多⾎少⽓」。
经脉中的⽓态物质不断向液态的津⾎转化。
由⽓态到液态的转化过程中需要放出热量,因此正常状态的⼩肠经是热的。
如果⼩肠的热⼒不够,功能失常,容易出现腹胀、腹泻、便溏、⽓⾎失常、精⼒不济、体型过瘦过胖、肩膀僵硬等症状。
这些症状有的源于脏腑功能,有的源于「经脉所过」。
有以上症状的⼈,通常都会认为⾃⼰脾胃不好,到处寻找补脾胃的⽅法。
岂不知,这些也是「⼩肠⽕弱」的典型表现。
⼩肠,是消化系统中重要⼜易被忽视的⼀员。
如何调理「⼩肠⽕弱」的问题呢?学了路⽼师的经络养⽣课,我们就get到⼀个极其简便的⽅法,那就是探查⼩肠经上的瘀堵⽳位,正确⽽持续地敲击、按揉,实现与⼩肠经的良性对话。
⼩肠经由⼿⾛头,起点是⼩指外侧指甲旁的少泽⽳,沿着⼿掌、⼿臂的侧缘⾛,在肩膀后⾯曲折绕⾏,从颈侧的缺盆⽳(胃经⽳位)分⽀,内⾏经过⼼、胃归于⼩肠,外⾏向上到脸颊,在颧⾻下⾯再分成两⽀,⼀⽀到眼⾓内侧的,⼀⽀到⽿朵前⾯的听宫⽳。
后溪⽳:⼀⼿⿏标,⼀⼿后溪▎取⽳:掌侧缘,⼩指指掌关节后握拳时凸起处▎功能:调颈椎,正脊柱,利眼⽬,降肝⽕⼩肠经的第⼀个常⽤也是易瘀⽳位是后溪⽳,它是⼩肠经的输(⽊)⽳,同时与督脉相通,能通治颈肩腰椎病症。
路新宇⽼师有讲,长期伏案办公、学习或长时间⽤电脑的朋友,可以把双⼿后溪⽳放在桌沿上,轻敲桌沿或左右摇动5分钟左右(以产⽣酸痛感为有效),缓解单⼀坐姿对⼈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中医认为与消化系统相关的脏腑有哪些
中医认为与消化系统相关的脏腑有哪些中医和西医(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 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
与西医相比,中医对人体的认识,主要建立在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和临床经验的总结,以及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基础之上,其中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包涵的内容较多。
一个西医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好几个中医脏腑功能之中,而中医一个脏腑的名称虽然与西医相同,但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含义却不完全一样。
了解了中医特点,在阅读有关的内容时就不致于产生含糊不清的概念。
古人在《难经》中对消化系统的解剖、生理功能有过详尽的论述,“……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此言消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的一部分。
这段经文译为:口唇像门一样自由开合,是消化道最外围的一道关口;饮食入口,必须经牙齿的咀嚼,才能下咽;会厌是食管和气管的相会处,既是食物下达食管的必经之处,又是呼吸的门户;贲门是胃的上口;盛受食物的地方,就是胃;胃的下口,小肠的上口为幽门;小肠的下口和大肠的上口连接处是阑门,它说的是饮食物中的精微物质由此得到阻拦;消化道的末端,即指排泄粪便的肛门,称为魄门。
七冲门,是消化道中的七个关口,任何一关发生病变,都会影响受纳、消化吸收和排泄。
虽然在消化系统中,参与消化功能和吸收功能的还有其他脏腑,但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肝、胆、脾、胃。
肝: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畅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的活动也就正常。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以出现气机受阻,或肝阳的升发太过两种病症。
肝的疏泄功能在脾胃消化系统中是一个主要的环节,关系着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之间是否协调平衡;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消化功能正常运作的一个重要条件。
肝的疏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亦有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如肝能正常地疏泄,则胆汁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有助于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反之则出现消化功能不良的病变。
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小肠是人体消化道的一个重要器官,作为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功能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小肠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是小肠的两个重要特点,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小肠的功能与作用。
一、小肠的受盛化物小肠是一个主动蠕动的器官,其内壁上有许多绒毛,形成了丰富的肠系膜。
这些肠系膜具有增加吸收面积的作用,使得小肠可以更有效地吸收养分。
受盛化物是指小肠中包含的消化液和进入小肠的食物混合物。
食物在胃中经过分解和混合,形成混合物后进入小肠。
在小肠中,胰液和肠液的作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胰液的作用胰液是由胰腺分泌的消化液,含有多种酶和其他消化物质。
主要酶包括胰蛋白酶、胰脂酶和胰淀粉酶等。
这些酶能够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将它们分解为更小的分子,方便吸收。
胰液的分泌受到神经体液的调控,当食物进入小肠时,胰液会被释放出来,与食物混合,促进其消化和吸收。
2. 肠液的作用肠液是由小肠壁分泌的液体,含有多种酶和其他溶解物质。
肠液中的酶主要有肠蛋白酶、肠脂酶和肠淀粉酶等,它们能够进一步分解食物中未被胰液消化的残余物质。
受盛化物的存在是小肠进行消化吸收的前提条件。
胰液和肠液的作用是相互协作的,通过分解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将其转化为小分子物质,方便细胞吸收和利用。
二、小肠的泌别清浊小肠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壁上的黏膜细胞能够分泌清浊物质,并将其排出体外。
这种分泌物质包括黏液和其他溶解物质,能够保护小肠壁,促进食物通过小肠。
1. 黏液的作用小肠黏液是由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一种黏性液体,它能够包裹住食物,减少食物与小肠壁之间的摩擦,保护黏膜层。
同时,黏液还能与肠液混合,形成粘稠的消化液,促进食物的分解和消化。
2. 其他溶解物质除了黏液,小肠壁还能分泌其他溶解物质,如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等。
这些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的作用,可以保护小肠免受细菌和病毒的侵害。
泌别清浊物质的存在能够保持小肠内部的清洁度,促进食物的流动,从而加强了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小肠功能及疾病
小肠功能及疾病
小肠功能及疾病
1、小肠受盛化物;
《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气机不利,就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出现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等饮食不化的病态。
《灵枢•师传篇》说:“肠中寒,则肠鸣飧泄。
”
2、小肠分清别浊
小肠在完成对饮食物进一步消化的同时,并随之进行分清别浊的过程。
所谓分清,就是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包括饮料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谷气,进行吸收,再通过脾气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心肺,输布全身,供给营养。
所谓别浊,就是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通过阑门,传注到大肠,经后阴谷道排便于体外;剩余水液,则渗入膀胱,经前阴尿道排尿于体外。
《类经•脏象类》:“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医学入门》:“阑门者,大小肠受物传化而相会于此,滓入广肠,水入膀胱,关阑分隔,故曰阑门”。
小肠分清别浊的功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大小便正常。
若小肠功能失常,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即可出现水谷混杂,大便稀溏的病症。
因此,大便泄泻初期,往往采用分利小便法治疗而获效。
3. 小肠主液
《灵枢•经脉篇》“小肠主液”. 《灵枢•经水篇》说:“手太阳……内属小肠,而水道出焉”。
指明了小肠参与水液的通调。
《脏腑标本用药式》说:“小肠本病,大便水谷利,小便短,小便闭,小便血”。
您好:欢迎您光临衔的图书馆!。
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理论阐要
小肠的生理功能是主饮食物的消化和精微的吸收。
古人将其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主受盛化物,二是主泌别清浊。
受盛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由胃传下的食糜,必须有相当长时间的停留,以利于进一步彻底消化。
泌清别浊是指小肠对食糜进一步消化的基础上,吸收其中的精微部分,并将残渣向下传送至大肠。
小肠受盛化物与泌别清浊功能之间是密切联系的。
受盛化物是为泌别清浊做准备,而泌别清浊不仅是在受盛化物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也是受盛化物的目的所在。
所以小肠的主要功能,就是消化与吸收。
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在藏象学说中,往往把它归属于脾主运化的范围之内。
如小肠病消化吸收不良,症见腹胀、肠鸣、便溏等,就称为脾失健运,用健脾的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还与尿量有一定关系,这是因为小肠吸收的物质中包括水液在内,《灵枢·经脉》认为小肠主液。
若小肠吸收水液的功能不良,则可见腹泻便溏,因而小便量必然减少。
因此,在临床上就有“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
即是这一原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临床应用
临床上对腹胀、腹痛、肠鸣、泄泻等症,可运用上述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小肠的上述功能,实际上是脾胃功能的具体体现,临床上多从脾胃失调进行论治。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中医】中药分经用药参考—小肠经用药!
【中医】中药分经用药参考—小肠经用药!(与20多万医者一起,每天成长一点点)小肠承受从胃中经过胃初步消化的饮食,加以进一步消化,所以,“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的进一步消化表现为“分清别浊”,将其精华养料吸收后,通过脾的运化,滋养全身,称为分清;其中的水液通过其它脏腑的作用而渗入膀胱,消化后糟粕样化物传送于大肠,后二者称为别浊。
小肠发生病变,表现为清浊不分,输转障碍。
小肠功能低下,出现虚寒征象,小腹隐痛,痛时喜按,肠鸣泄泻,小便不利,与脾虚证一致,况且脾为小肠分清而输精华,所以小肠虚证,概括在脾病中,从脾而治。
热邪蕴于小肠,别浊出现病变,小便或赤涩甚或尿血,腹胀,苔黄,完全一派实热征象。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有火可移热于小肠,除出现小便病变外,当有心烦,口舌生疮指征。
此时应清心火则小肠热可解。
补小肠猪脬——厚小肠而约遗溺,又治疝气。
生地——养阴凉血,行水解火郁。
石斛——清虚热而养阴液。
牡蛎——固肠利湿。
赤石脂——固下收湿,治久泄要药。
赤茯苓——入小肠专利湿除热。
温小肠乌药——顺气散风,理气调血。
沉香——下气坠痰,又能升而理气调中。
茴香——暖下开胃,下食调中。
巴戟天——温补而强阴。
清小肠热赤小豆——性平入心,下通小肠清热行水。
木通——性平味淡,降心火通小肠,导热由小便而出。
灯心——降心火利小肠,清热通气。
瞿麦——苦寒而降,清湿热,利窍治淋。
海金沙——专除小肠湿热,活肿满通淋。
车前草——泻湿热而通淋。
鲜生地——泻小肠火,治血逆。
川楝子——苦寒泻湿热,导小肠利小便,治疝。
中医学:六腑小肠
中医学:六腑一小肠小肠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位于腹中。
其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是中空狭长、迂曲回环叠积状的管状器官。
小肠的经脉为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小肠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内经》对小肠的形态和功能已有明确的认识,《灵枢》的《肠胃》和《平人绝谷》篇记载了小肠的解剖形态与容积,《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李中梓《内经知要》提出小肠有泌别清浊的功能。
1.主受盛化物受盛,即接受、以器盛物;化物,即变化、化生之义。
小肠主受盛化物,是指小肠接受胃腑下传的食糜,并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精微的功能。
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物而盛纳之;二是指食糜必须在小肠内停留一定的时间,在脾与小肠的共同作用下对其进一步消化,转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
若小肠受盛化物的功能失常,可出现消化不良以及腹胀、腹痛、泄泻等症。
2.主泌别清浊所谓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将经过消化的食糜,分为精微(包括水分)和残渣两部分,吸收精微物质和水分,把食物残渣下送大肠的作用。
泌,即分泌;别,即分别。
清者,即水谷精微和水液,由小肠吸收,经脾的转输和肺的宣发肃降而输布全身,其中水液代谢后下输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下入膀胱,最后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浊者,即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最后在大肠的作用下,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由于小肠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故有“小肠主液”(《灵枢•经脉》)之说。
如张介宾在《类经•藏象类》中所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日化物出焉J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正常,则水谷精微、水液和糟粕各行其道而二便正常。
若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职,不仅影响水谷精微的化生和吸收,还可因清浊不分,水液与糟粕混杂而导致二便的异常,表现为便滤泄泻、小便短少色黄等。
小肠经不通——小腹绕脐而痛、头顶痛、腹泻、手脚寒凉、虚肥、肩
小肠经不通——小腹绕脐而痛、头顶痛、腹泻、手脚寒凉、虚肥、肩小肠经不通主要表现为咽痛、下颌肿、耳聋、中耳炎、眼痛、头痛、扁桃体、失眠、落枕、肩痛、腰扭伤,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小肠经预防和主治病症1、五官疾病:咽痛、眼痛、耳鸣、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角膜炎、头痛。
2、其他疾病:腰扭伤、肩痛、落枕、失眠、癫痫、经脉所过关节肌肉痛。
小肠经的功效:治疗肩背,颈锥等关节肌肉痛,脸部耳朵等五官病。
小肠经循行路线1、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少泽穴、止于听宫穴,左右各19穴。
8个穴位分布在上肢背面的尺侧,11个穴位在肩、颈、面部。
首穴少泽,然后是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脏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脏,末穴为听宫。
2、未时即13:00——15:00。
此时是小肠经当令之时,是羊出圈吃草的时候。
每日未时周身气血俱注于小肠。
小肠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分清浊,将水谷精微吸收,把糟粕部分排入大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并将无用水液泌渗入膀胱而为尿,糟粕送入大肠,精华输送于脾。
小肠经在未时对人一天的营养进行调整,所以午餐一定要在13点前吃完,有利于营养吸收。
小肠经--人体健康的晴雨表'麻筋'就是小肠经的线路,你现在用拳头打一下这'麻筋',看看能不能麻到小手指去。
如果一麻到底,证明您心脏供血的能力还是不错的;如果只痛不麻,那你的心脏已经存在供血不足的情况了。
另外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测试法,只要行个军礼,看看上臂靠近腋下的肌肉会不会很松弛,松弛就是此处气血供应不足了。
这里正是小肠经,而小肠经是靠心经供应气血的。
有的人总是爱胸闷、胃堵,还有些人脾气很急,老是心烦气躁,动则要与人嚷嚷。
这时就一定要按摩三焦经和小肠经。
天天守在电脑旁的朋友们通常都会肩膀酸痛。
有的人站起身活动一下,很快就恢复如常;而另一些人则会日渐加重,先后背痛,然后脖子也不能转侧,手还发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调,会腹痛、腹胀、腹泻;清浊不分会便
溏泄泻
小肠虚寒因寒邪侵犯小肠,出现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小便清长,夜尿多,肠鸣泄泻或便后下血等主要症状的病变。
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致小肠化物、分清泌浊的功能发生障碍。
可导致小肠虚寒证。
为什么会小肠虚寒?
一、小肠
我们都知道,小肠居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连大肠,包括回肠、空肠、十二指肠。
主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与心相表里,属火属阳。
1、受盛化物
(1)、小肠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来的初步消化的饮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
(2)、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精微由此而出,糟粕由此下输于大肠,即“化物”作用。
若小肠受盛功能失调,传化停止,则气机失于通调,滞而为痛,表现为腹部疼痛等。
如化物功能失常,可以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2、泌别清浊
是指小肠对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进一步消化的同时,并随之进行分别水谷精微和代谢产物的过程。
若小肠功能失调,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即可出现水谷混杂,便溏泄泻等。
因“小肠主液”,故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失常不仅影响大便,而且也影响小便,表现为小便短少。
所以泄泻初期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方法治疗。
二、虚寒
所谓虚寒,是指体内阳气不足,寒从内生,即“阳虚则外寒”之意。
是由于机体阳气不足,温煦生化能力减弱,机体不得温暖,而出现寒证的症状,属阳虚证的范围。
一般来说,鉴别虚寒和实寒,主要是自疼痛性质与症状这两方面入手:
1、疼痛性质不同。
实寒为剧烈疼痛拒按;虚寒为隐隐作痛喜揉喜按。
2、症状不同。
实寒是寒气侵犯人体局部引起的疾病,除了局部冷痛外,没有全身症状。
虚寒则兼有各脏腑功能的衰退,常有神疲乏力,精神不振,胃口不开,大便溏泄,精遗滑泻等症状。
三、小肠虚寒
阳虚不足,阴寒内盛,温煦推动乏力,小肠气机不畅,故腹痛绵绵,喜温喜按,畏寒肢冷。
阳气虚衰,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减弱,水湿下走肠间,则肠鸣腹泻。
水液下渗膀胱,则小便频数清长。
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均为虚寒之征。
所以,小肠虚寒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绵绵,喜热喜按,肠鸣,泄泻,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小便频数而清长,并伴有畏寒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等症。
小肠虚寒的调理方向宜温通小肠。
应该注意些什么?
1、建立良好的生活饮食制度。
坚持适度身体锻炼。
保持精神愉快,饭前少用脑,吃饭要专心,饭后稍休息。
2、注意避免受凉,避免冷热食物交替食用,以免损伤脾胃的功能情况。
3、本病主要是寒凉刺激过重导致的情况,平时注意避免吃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过食肥甘厚腻的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饮食有节,适当的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
※重要提示:
1、图文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具体症状还应辨证为主。
2、图文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3、有任何不明白之处,请在下方留言,我将竭尽所能为您解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