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经济增长&经济周期OK
历年gdp增长目标
历年gdp增长目标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GDP增长目标。
本文将回顾历年GDP增长目标,并探讨其背后的意义。
1985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了“八五计划”,其中规定了1986年至1990年的GDP年均增长率应达到8%以上。
这一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中国政府开始意识到GDP增长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此期间,中国经济开始逐渐走出低谷,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
199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九五计划”,其中规定了1996年至2000年的GDP年均增长率应达到8%以上。
这一目标的提出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国家现代化进程。
在此期间,中国的GDP增速一度超过10%,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00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十一五计划”,其中规定了2006年至2010年的GDP年均增长率应达到7.5%以上。
这一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不再单纯追求速度,而是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此期间,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环保节能等领域的发展,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2011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十二五计划”,其中规定了2011年至2015年的GDP年均增长率应达到7%以上。
这一目标的提出再次强调了中国政府对于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视,同时也注重了经济发展的平衡和协调。
在此期间,中国政府加强了对于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投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2016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十三五规划”,其中规定了2016年至2020年的GDP年均增长率应达到6.5%以上。
这一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逐渐趋于平稳。
在此期间,中国政府加强了对于创新、改革等领域的探索,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历年GDP增长目标的提出,反映了中国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视和对于人民群众福祉的关注。
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汇总
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汇总一、引言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关注着资源的稀缺性和分配方式。
在经济学的研究中,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汇总介绍。
二、供需关系供需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供给是指市场上所有出售商品或服务的总量,而需求是指市场上所有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总量。
供需关系的平衡决定了产品价格和数量。
三、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每单位新增产品的效用。
在经济学中,人们在购买商品时往往会考虑到边际效用。
当边际效用递减时,人们倾向于减少对该商品的消费。
四、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获得某种商品或服务所放弃的可能获得的另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成本。
它涉及到资源分配的选择和效率。
五、弹性弹性是指市场对价格或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衡量了市场对产品价格变动的反应,而收入弹性衡量了市场对收入变化的反应。
了解市场的弹性可以帮助企业和政府制定更有效的政策和战略。
六、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市场失灵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公平不公等问题。
市场失灵的原因包括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
七、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措施。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应对通胀和失业等问题。
八、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控制经济活动和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措施。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消费、投资和经济增长等来调节经济。
九、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国家或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增加。
经济增长通常与生产力提高、技术进步和资本投资等因素密切相关。
经济增长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具有重要意义。
十、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交换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国际贸易可以让国家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发展。
十一、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研究涉及到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和特征。
劳动经济学主要关注就业率、工资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等问题。
经济学原理第九版中译本
经济学原理第九版中译本《经济学原理第九版(中译本)》是一本经济学教材,由N.G. Lomasky、Gertrude Ezorsky和亚伯拉罕·肯尼迪编写,并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中国出版。
这本教材以简明、易懂的方式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它分为19章,每章都探讨了不同的经济学主题,如供求关系、市场均衡、弹性、外部性、公共物品、稀缺性等。
每个主题都以实际案例和图表来解释和说明相关概念,从而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这本教材的一个重点是供给和需求的分析。
它详细介绍了供给和需求曲线的形成和变化规律,以及供求关系对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影响。
通过这种分析,读者可以了解经济市场的运作机制,理解价格的形成和市场的均衡。
此外,这本教材还讨论了市场失灵的情况。
它介绍了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概念,并讨论了它们在市场经济中产生的问题。
通过这些案例,读者可以了解市场无法完全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并了解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作用。
这本教材还提供了与经济增长和发展相关的内容。
它介绍了技术进步、增长模型和经济体系的演变过程。
通过这些章节,读者可以了解经济增长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不同经济体系的优缺点。
在写作方面,《经济学原理第九版(中译本)》采用了简明扼要的风格。
不过,作者并没有牺牲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度。
他们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案例,帮助读者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情境。
总的来说,《经济学原理第九版(中译本)》是一本值得推荐的经济学教材。
它以简明易懂的方式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通过实例和图表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它涵盖了供求关系、市场失灵、经济增长和发展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一本全面而深入的经济学教材。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已经有一定经济学知识的人士,都可以从中受益。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9第九章经济增长及其核算)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第九章经济增长及其核算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珍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增长的典型事实1.各国经济增长迅速无论是兴旺国家还是后来居上的开展中国家,其经济都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持续增长。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产出也会以一个相对稳定的速度增长。
但是,面对不断出现的信息技术和日益明显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人均产出的增长可能并不像新古典模型预期的那样保持不变。
世界历史上曾经有三次成功的经济追赶:第一次是美国对英国的追赶;第二次是日本对美国的追赶;第三次是韩国对西欧国家的追赶。
进入21世纪,新兴市场国家以及一些成功转型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2.各国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存在巨大的差异一个国家的初始禀赋对该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有很大影响。
初始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重要因素:(1)自然资源。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本国或本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经济增长初始条件的不同,导致今后的经济增长在不同的路径上进行,各要素的收入水平也会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2)地理位置。
地理环境对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主要表达在对外交流的难易程度上。
地理条件是影响落后国家经济收敛的一个重要因素。
(3)劳动力供应。
在长期增长中,劳动力供应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参加工作的劳动力数量是整个经济体可以使用的劳动力资源,以后每年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又是产出增加的直接原因。
(4)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指表达在人体内、对生产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的有用知识和技能。
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和不竭源泉,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人力资本自身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
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基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人、组织和国家在资源分配和利益决策方面的学科。
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方面。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或小团体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作出决策,以及他们与其他个体的相互作用以达成最优决策的方案;宏观经济学则研究整个经济体的总体方面,包括整体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贸易和政府财政政策等重要指标。
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讨论经济学中的一些基础概念和理论。
一、供求关系许多基础经济学理论源于供求关系。
供求关系描述了市场中商品或服务的价格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当市场上某个商品的供应量增加时,价格也会下降。
反之,当供应量减少时,价格则会上涨。
相反地,当需求量增加时,价格也会上涨,反之则会下降。
供求关系中的“价格”通常指市场上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市场价,而“数量”则指某种商品或服务在市场上实际出售的数量。
二、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指放弃一种选择所付出的代价。
在进行任何决策时,我们都需要考虑机会成本,即放弃其他选择所需要承担的成本。
例如,当我们选择购买某种商品时,我们不仅需要付出该商品的价格,还需要考虑自己放弃其他商品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此外,投资决策也需要考虑机会成本,因为选择一种投资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其他投资机会。
三、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指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经济资源(如金钱、时间或劳动力)所带来的附加收益或成本。
通常情况下,随着我们使用更多的经济资源,边际效用会逐渐降低,这被称为递减边际效用。
例如,一杯水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但当我们连续喝了许多杯水时,对我们的健康和舒适就不会产生同样的影响了。
四、效用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是指在给定物质或资源限制条件下,个体或企业选择能够获得最大收益或满足度的决策。
这种选择是根据主观评估和个人偏好作出的,因此它既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个人价值观的影响。
效用最大化假设人们是理性的,可以将自己的资源分配最大化地降低机会成本并提高边际效用。
五、比较优势与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指某个国家或企业可以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成本更低,而不是其他商品或服务。
第九讲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cukg
索罗模型基本方程式
△k = s ·f(k) -(δ+n)k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2.经济增长的稳态
稳态条件:当投资与折旧正好平衡,资本存量 将不发生变化,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称为稳态 的资本水平。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
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为代表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向凯恩
斯主义各派发起全面挑战,并取得了开创性成果。”
梁小民:《诺贝尔经济学奖回归“真实经济周期”》, 《21世纪经济报道》2004-10-17 。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的统一:
“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中,有经济增长理
论与经济周期理论之分,前者研究长期问题,后
者研究短期问题。但在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中,经
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是一个问题。所以,真实经济
周期理论实际上并不仅仅是经济周期理论,它本
身就是完整的宏观经济理论。”
梁小民:《诺贝尔经济学奖回归“真实经济周期”》, 《21世纪经济报道》2004-10-17 。
导致经济周期的真实因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本身是完善
的,在长期或短期中都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
Yt 5
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实际或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2004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
本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真实经济周期学派的代表人物基德兰德和普雷斯
科特,以表彰他们在动态宏观经济学领域作出的
杰出贡献。
他们在对经济周期的研究中,通过对引起经
的增长经验中已有所表现,它是索洛模型的一个重要推断。
第九讲 经济增长理论(压缩)
I K vY
I=S=sY 那么经济增长率G就可以表示为:
该模型的 含义:经 济增长的 决定因素 是储蓄和 投资。
Y s G Y v
稳定均衡增长的路径
实际增长率(Actual growth rate)等于储蓄率除以 实际的资本—产出比: G s A v 有保证的增长率(Warranted growth rate)是指“与 人们想要进行的那个储蓄以及人们拥有为实现其目的 而需要的资本货物额相适应的”增长率,是企业家感 到满意的增长率。它等于储蓄率与合乎企业家意愿的 资本—产出比的比值。合乎企业家意愿的资本—产出 比(简称合意的资本—产出比,Desired capitaloutput ratio)是指全社会所有企业家为达到预期 的产量水平所需的资本产出比。
s GW vr
稳定均衡增长的路径
自然增长率(Natural growth rate) 是由人口、资 源等自然因素决定的、社会在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 允许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长期最大的增长率。它反 映人口与劳动力增长、技术进步与生产率提高和经 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由于模型没有明确区分劳动力人口和总人口,劳动 人口的增长率就等同于总人口的增长率(n);同时由 于不存在技术进步,因此有 GN=n 实现长期稳定均衡的充分就业增长的条件是: GA=GW=GN
第二节
哈罗德——多马模型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伊· 哈罗德在1948年 F· 发表的《动态经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了 一个国民经济长期均衡增长的模型。与此 同时,英国经济学教授埃夫赛· 多马在先后 于1946年和1948年发表的《资本扩张、增 长率和就业》与《资本积累问题》两篇论 文中也独立地提出了一个说明经济动态均 衡增长的条件和途径的模型。由于这两个 模型在内涵上基本一致,所以西方学者把 它们合称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中国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在哪里
中国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在哪里?原作/龚蕾简单回顾:在经历了1997年金融风暴后,中国经济从2000年开始启动,2001-2002年加速,大规模投资,其中包括房地产。
2003-2005年,随着美国红火的泡沫经济、欧洲经济繁荣、日本开始加息走出零利率时代,使得我国出口迅速扩张。
这期间,兴起了留学热。
2005年后,全世界典型周期行业,比如钢铁行业产量增长,国际市场消化了中国的钢铁产能,中国还替代了一部分国际市场产能。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回落,对中国经济拖累较大。
尽管2008年,我国出台了两千亿的刺激计划,到2010年底来看,对国内房地产行业影响较大。
家电下乡等内需消费计划也将结束。
产业转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从增长方式来看,很大程度上依靠技术进步,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源的投入。
如今,劳动力和资源成本都在上升,产业转型亟待解决。
产业转型将面临一个艰苦的过程,大量低附加值企业将推出市场,也就是说一大批没有技术含量和市场的小企业将面临很快倒闭。
产业整合、行业整合、提高现金流的贡献。
教育方面:随着产业转型,社会新一轮发展周期,随着对劳动力要求不同,更加重视人力资本,从微观个体来看,要适应发展及时更新学习,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比如,未来国有大型企业的一线工人的学历普遍提高,蓝领工人将普遍拥有大本以上学历,而且熟练本行业的技术,是高学历高技能的新一代蓝领工人。
正如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说:“未来十年某些高校将破产”,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进,我国加快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脚步。
数据显示,未来10年中国18岁~22岁的人口将减少约4000万人。
相应的,生源减少会加剧高校的竞争和淘汰,没有特色或经营不善的学校会陷入困境。
综合实力强的高校将培养更多研究型的博士,以充实国家各个领域研究需要。
三驾马车:从郎咸平老师的“三驾马车”理论来分析:消费、出口、投资三方面,出口目前依然不乐观,政府投资还是很有限,所以,消费依然是拉动经济的主要方面。
九五至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
九五至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自1995年开始进入新的阶段,至今持续发展。
这一新阶段的特点包括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本文将具体探讨九五至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并分析其对中国乃至全球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九五计划时期,中国制定了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
从1995年开始,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了持续的增长势头。
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表明中国实现了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开放的成功转型。
1995年至2000年,中国平均GDP年增长率达到9.3%,超过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增长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更加惊人。
2010年至2019年,中国平均GDP年增长率达到8.3%。
这一持续的高速增长为中国赢得了国际上的重要地位,并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九五至今这一时间段,中国致力于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和科学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
一方面,传统产业得到了优化和升级。
中国的制造业经历了从低水平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附加值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以及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另一方面,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旅游业、金融业、信息技术等服务业领域的崛起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这一发展势头在九五至今的时间段内持续蓬勃,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持续的活力。
三、创新驱动和科技兴国战略九五至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和科技兴国战略。
高新技术和创新成果的引进和自主研发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建设了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创新示范基地。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投入,提高了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九五至今的时间段内,中国涌现了一批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公司,如华为、阿里巴巴和腾讯等。
1978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变
1978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变1979-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
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
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381元201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42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16.2倍,年均增长8.7%。
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根据世界银行数据,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568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上中等收入国家。
国家财政实力明显增强,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能力日益增强。
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2011年再次超过10万亿元,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比1978年增长103倍,年均增长14.6%。
财力的增加对我国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减小城乡差距、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类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实现从外汇短缺国到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的巨大转变。
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
外汇储备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超过3万亿美元,2012年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一。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上升了34.7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0个百分点。
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12年的48.4%,乡村就业人员占比从76.3%下降51.6%。
2012年,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93.5%,2004年以来实现“九连增”,连续6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的水平2011年,谷物、肉类、籽棉、花生、茶叶、水果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甘蔗、大豆分列第二、三、四位。
总结十大经济发展趋势
总结十大经济发展趋势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呈现出了一系列显著的趋势。
这些趋势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增长、贸易关系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本文中,将总结出当前全球经济中的十大发展趋势。
一、数字经济快速崛起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驱动力。
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正在改变传统产业的运营方式,并推动了新的商业模式的诞生。
二、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创新被视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各国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科技和产业融合,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三、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化不仅是贸易和投资的扩大,更是经济各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和合作。
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崛起,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四、新兴市场经济崛起新兴市场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
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并为全球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
五、可持续发展取得突破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经济发展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
清洁能源、绿色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碳排放、资源利用的限制,推动了经济向可持续方向转型。
六、消费升级带动经济增长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逐渐从基本生活品转向品质和个性化消费。
消费升级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创新和创业。
七、人力资本成为核心竞争力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各国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国纷纷推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提高人力资本质量。
八、城市化进程持续加快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向城市聚集。
城市化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更广阔的市场和更高效的资源配置,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环境问题等挑战。
九、金融科技改变传统金融业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的格局和运营方式。
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新兴业态兴起,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创新的金融服务。
十、全球产业链重构与调整全球产业链正在发生重构与调整,部分制造业正在向低成本地区转移,而高附加值产业和创新产业逐渐向发达国家集中。
中级经济师工商口诀汇总
中级经济师工商口诀汇总中级经济师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种职业资格,是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学习者和应用者。
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知识点需要掌握,为了方便记忆和理解,我们可以总结一些工商口诀,帮助我们记忆和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
一、供求关系:供大于求,价钱下跌;供小于求,价钱上涨。
这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供求关系,当供应量大于需求量时,商品价格会下跌;当供应量小于需求量时,商品价格会上涨。
二、边际效用递减:边际效用递减,消费有限增。
边际效用递减是指当消费一种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对该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
也就是说,消费者对于同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越来越小,所以消费有限增。
三、成本与收益: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在经济学中,企业在决策时会考虑到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平衡。
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收益。
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四、弹性概念:价格弹性大,需求波动;价格弹性小,需求稳定。
价格弹性是指商品需求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当价格弹性大时,说明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敏感度较高,需求波动较大;当价格弹性小时,说明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敏感度较低,需求较为稳定。
五、货币供应:货币供应紧,通胀上涨;货币供应松,通胀下跌。
货币供应是指市场上的货币总量。
当货币供应紧缩时,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减少,导致通货紧缩,物价下跌;当货币供应扩张时,市场上的货币总量增加,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六、经济周期:繁荣过热,通胀来袭;衰退不振,通缩待现。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
当经济处于繁荣期时,经济过热,需求超过供应,导致通货膨胀;当经济处于衰退期时,经济不振,需求不足,导致通货紧缩。
七、市场结构:垄断厂商,价格定量;完全竞争,价格接近成本。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上的竞争程度和行业结构。
在垄断市场中,垄断厂商可以通过控制产量和定价来获取最大利润;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上的供应商众多,价格接近成本,利润较低。
综合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综合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一、经济增长指标经济增长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体增长水平的重要指标,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
经济增长率、人均GDP等是常用的经济增长指标。
二、就业指标就业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就业率、失业率、平均工资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力、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
三、物价指标物价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包括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程度。
四、贸易指标贸易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贸易额、贸易结构、贸易顺差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放程度、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五、财政指标财政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财政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赤字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状况和政府债务水平。
六、金融指标金融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市场运行状况和货币政策效果。
七、投资指标投资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投资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企业投资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投资需求和市场活力。
八、技术创新指标技术创新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包括专利数量、研发投入、科技人才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潜力。
九、社会指标社会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包括教育水平、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水平。
十、环境指标环境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包括环境污染程度、资源利用效率、生态保护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环境保护水平。
经济学研究者的100个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研究者的100个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等经济活动的学科,在人类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无数的经济学理论,这些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分享一些经济学研究者常用的经济学理论。
一、供给和需求(Supply and Demand)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中最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之一。
供需关系表达了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在一定的价格下的关系。
供给越充足,需求越低,价格就会越低。
相反,供给不足,需求高涨,价格就会越高。
了解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对于商业运营以及消费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二、边际效益(Marginal Benefit)边际效益是指增加一单位生产或消费所得到的额外收益或效果。
边际效益决定了当每单位输入量增加时,每单位产品的成本和效益是否合理。
经济学家通常使用边际分析来衡量效益与成本。
三、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评估政策影响的方法,它将各种成本视为负面影响,将各种收益视为正面影响,然后用相应的货币单位来测量它们的数量并进行比较。
在进行政策决策时,成本效益分析可以帮助决策者权衡不同方案的成本和好处,从而选择最经济的方案。
四、货币贬值(Monetary Devaluation)货币贬值是指国家的货币对其他货币的外汇交换比率下降的进程。
与货币贬值相对的还有货币升值,在多数情况下,货币升值会对国际贸易以及其他方面的经济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
五、货币供应(Money Supply)货币供应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经济体内流通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量会影响汇率、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等因素,从而影响经济活动的发展。
六、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国际贸易可以促进全球经济发展,通过专业化和分工,提高经济效率、产品质量和流通速度等因素。
七、劳动生产率(Labor Productivity)劳动生产率是一个国家或组织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除以生产这些产品或服务所用的总劳动时间。
2000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遵循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全国经济环境好转的机遇,积极扩大内需,增加投资,促进开放,国民经济形势稳步好转,经济增长速度逐月上升,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保持了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综合2000年,我市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提高。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4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588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598亿元,增长11.7%。
三大产业比例关系为:9.5:44.9:45.6,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继续居首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2990元。
市场物价继续在低位运行,呈现略有回升的态势。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2,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98.2。
社会保障机制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2000年末,全市福利机构350个,拥有床位9803张;共有4571个村开展社会养老保险,投保农民83.7万人;国有企业基本养老保险金收缴率86.7%。
当前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引进外资规模偏小,合同外资下降;民间投资启动较慢;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较多,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城乡低收入家庭生活尚有困难。
二、农业2000年,我市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24亿元,比上年增长3.1%。
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全年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245.0亿元,增长17.5%。
全市已有产值或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组织42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35%。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粮食总产量363.7万吨,比上年下降8.4%;全年油料产量20.9万吨,增长28.8%;肉类总产量68.6万吨,增长6.4%;蔬菜产量402.8万吨,增长11.3%。
九年级数学增长率知识点
九年级数学增长率知识点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
在九年级数学中,增长率是一个基础而又实用的概念,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许多现实世界中的变化和趋势。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九年级数学中与增长率相关的三个重要知识点:增长率的定义、增长率的计算和增长率的应用。
【定义】首先,我们来探讨增长率的定义。
增长率是指某一数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比例。
一般而言,我们用百分数或小数表示增长率。
增长率可以是正数,意味着数量的增加;也可以是零,表示数量没有变化;还可以是负数,表示数量的减少。
无论是正数、零还是负数,增长率都反映了数量的变化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增长率和具体的增加或减少的数值是不同的,它只描述了变化的趋势而不涉及具体的数值。
【计算】接下来,我们将讨论如何计算增长率。
计算增长率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最常见的方法是使用以下公式:增长率 = (后一次数值 - 前一次数值)/前一次数值 × 100%以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计算增长率。
假设某商品的价格在一年内从100元增长到120元,我们可以使用上述公式计算出增长率:(120-100)/100 × 100% = 20%。
因此,这个商品的增长率为20%。
【应用】最后,我们将探讨增长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增长率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各种情况下的变化趋势,例如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和物体的增长速度等。
在人口增长问题中,我们可以使用增长率来分析人口的增加或减少速度,并预测未来的人口变化。
在经济增长问题中,增长率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经济的增长速度,并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
在物体的增长速度问题中,增长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的增长速度,例如花朵的开放速度或者冰块的融化速度。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可以使用增长率来比较不同对象之间的增长趋势。
例如,我们可以比较两个城市的人口增长率,从而判断哪个城市的人口增长速度更快。
同样地,我们也可以比较不同公司的销售增长率,了解哪家公司的业绩增长更好。
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衡量指标
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衡量指标一、引言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衡量是了解经济健康状况和发展方向的重要手段。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目标也逐渐从单一指标扩展到多个方面进行考量和衡量。
本文将介绍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衡量指标,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率、通货膨胀率、财政状况、贸易平衡、收入分配、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发展的核心指标,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GDP反映了一个国家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在衡量经济增长时,需要综合考虑GDP的绝对值和增长率两个方面。
同时,还可以通过计算GDP的人均值,进一步了解经济发展对人民生活水平的影响。
1. GDP绝对值GDP的绝对值是衡量经济规模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常,GDP越高意味着经济规模越大。
以中国为例,近年来中国的GDP不断增长,并已经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GDP绝对值的增长可以直接反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潜力。
2. GDP增长率GDP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
GDP增长率与GDP绝对值相比,更能体现经济增长的强度和动力。
高增长率意味着经济发展快速,可以带来更多经济机会和福利改善。
当然,过快的增长也可能伴随着资源消耗和环境问题。
三、就业率除了经济增长,就业率也是衡量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就业率指的是劳动力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1. 就业人口在考察就业率时,需要综合考虑就业人口的总量。
就业人口的增加不仅会直接影响就业率,还会对社会稳定和民生产生重要影响。
在考察就业人口时,还可以将其分为城镇就业人口和农村就业人口,进一步了解就业情况的区域差异。
2. 就业率变化除了总体就业率,还可以研究就业率在不同群体和地区的变化情况。
不同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的人群就业率的差异,可以反映经济发展对不同群体的影响。
同时,就业率在不同地区的差异也能揭示出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是衡量价格水平变动的指标,反映了货币购买力的变化。
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则及措施
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则及措施经济增长有粗放型增长和集约型增长两种方式,前者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实现经济增长,后者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实现增长。
而一个地区甚至大到一个国家采取何种增长方式,是由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九师是一个农牧自然资源单一,矿产资源相对匮乏的师,依靠生产要素投入获取经济长期增长困难很多,经过近40年的建设,特别是“十五”时期的发展,九师经济总量和规模得到一定的积累和扩增,在此基础上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保持九师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农九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思路坚持“农业稳师、牧业强师、工业立师、商业活师、科教兴师”的发展战略,以“做强农业、做大工业、做活三产”为主线,以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为目标,转变九师经济增长方式。
不仅着眼于规模和总量,更强调质量和效率;不仅着眼于已达到的水平,更强调潜力和后劲,建设“经济型、效益型、环保型”产业,面向疆内和疆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内进行资源配置和经济扩张,提高参与疆内和全国分工协作及竞争的能力,确保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二、农九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遵循的原则(一)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只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条件、有效益,就要努力加快发展。
(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厉行节约,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坚持师、团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师、团协调发展。
把解决“农业、农场、农工”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推进新型团场、新型连队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四)深化改革开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一、名词解释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加速数也叫加速系数,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导致资本量的增加量,即资本增加量与产量增加量之比二、选择题1、经济增长的标志是(C)A.失业率的下降;B.先进技术的广泛运用;C.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D.城市化速度加快。
2、经济增长在图形上表现为(B)A.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的某一点向曲线外移动;B.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的某点向曲线上移动;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某一点沿曲线移动。
3、GDP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一个较好指标,是因为(A)A.GDP以货币表示,易于比较;B.GDP的增长总是意味着已发生的实际经济增长;C.GDP的值不仅可以反映一国的经济实力,还可以反映一国的经济福利程度;D.以上说法都对。
4、下列各项中(A)项属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
A. 劳动者教育年限的增加;B.实行劳动专业化;C.规模经济;D.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应用。
5、下列各项中(C)项不属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
A.投资的增加;B.就业人口的增加;C.人才的合理流动;D.发展教育事业。
6、根据哈罗德的定义,有保证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G之间可能有的关系式(D)A.;B.;C.;D.以上各项均可能。
7、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区别在于(C)A.假定资本与劳动的比例不断提高,而没有;B.以充分就业为前提,而没有;C.随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是不稳定的增长率,而是比较稳定的增长率;D.。
8、根据哈罗德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实际增长率G,经济将(B)A.持续高涨;B.长期萧条;C.均衡增长;D.不能确定。
9、如果实现了哈罗德模型的自然增长率,将使(A)A.社会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B.实现均衡增长;C.实现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增长;D.经济持续高涨。
10、当合意的资本-产出比率大于实际的资本-产出比率时,厂商的反应是(A)A.增加投资;B.减少投资;C.保持原投资水平;D.不能确定。
11、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如果没有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则当(C)时稳定状态下消费有一最高水准。
A.劳动边际产出等于资本边际产业;B.劳动边际产出等于折旧率;C.资本边际产出等于折旧率;D.劳动边际产出等于零。
12、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如果不考虑折旧和技术进步,则当(C)时稳定状态下消费有一最高水准。
A.劳动的边际产出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出;B.劳动的边际产出等于人口增长率(劳动增长率);C.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人口增长率;D.资本的边际产出等于零。
13、经济波动的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次是(D)A.扩张、峰顶、衰退、谷底;B.峰顶、衰退、谷底、扩张;C.谷底、扩张、峰顶、衰退;D.以上各项均对。
14、当某一社会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时(B)A.经济的生产能力超过它的消费需求;B.总需求逐渐增长,但没有超过总供给;C.存货的增加与需求的减少相联系;D.总需求超过总供给。
15、根据现代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经济周期是指(C)A.GD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B.人均GD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C.GDP值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D.以上各项均对。
16、米格拉周期是指(B)A.短周期;B.中周期;C.长周期;D.不能确定。
17、基钦周期是一种(A)A.段周期;B.中周期;C.长周期;D.不能确定。
18、康德拉基耶夫周期是一种(C)A.段周期;B.中周期;C.长周期;D.不能确定。
19、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投资主要是(B)A.存货投资;B.固定资产投资;C.意愿投资;D.重置投资。
20、加速原理断言(A)A.GDP的增加导致投资数倍增加;B.GDP的增加导致投资倍数减少;C.投资的增加导致GDP数倍增加;D.投资的增加导致GDP数倍减少。
21、下述哪一项说法正确表达了加速原理?(D)A.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数倍变动;B.消费支出随着投资的变动而数倍变动;C.投资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增长率数倍变动;D.消费需求的变动引起投资的数倍变动。
22、加速原理发生作用的条件是(C)A.国民收入或消费支出持续增长时;B.经济活动由衰退转向扩张时;C.社会上没有剩余生产能力时;D.任何时候均可。
23、经济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波动,是因为(C)A.乘数作用;B.加速数作用;C.乘数和加速数的交织作用;D.外部经济因素的变动。
24、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的关系是(A)A.乘数原理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加速原理说明投资的决定;B.两者都说明投资的决定;C.乘数原理解释经济如何走向繁荣,加速原理说明经济怎样陷入萧条;D.只有乘数作用时国民收入的变动比乘数、加速数作用相结合时的变动要更大一些。
2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是(C)A.经济要逐步增长,做到年年能以大致相同的比例增长;B.经济要平稳地增长,不能过分的波动;C.今天的增长不能成为今后增长的障碍;D.以上的说法都对。
三、简答题1、在哈罗模型中,均衡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含义是什么?三者不相等时社会经济将出现什么情况?答:均衡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是哈罗德长模型中研究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下的均衡增长所必需的条件时区分三种不同的经济增长率概念。
均衡增长率,也称为有保证的增长率(),是指在储蓄率s和资本产出比v为既定的条件下,为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所需要的产出增长率。
是由储蓄和厂商合意的资本-产出比率决定的,实际增长率G,是指实际上实现了的产出增长率,它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即一定资本产出比率下社会实际储蓄率。
自然增长率,是指长期中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等因素变化后能达到的最大可能实现的增长率,它是由劳动力和技术水平决定的。
经济中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需要满足.但由于三种增长率由各不相同的因素所决定,因此实际中很难达到三者相等的情况。
这时社会经济可能出现下列情况:(1)如果,说明社会总需求超过厂商所合意的生产能力,这时,厂商将增加投资,投资的增加在乘数作用下使实际增长率更高,显得资本存量更不足,因此,其结果是需求膨胀,引起经济积累性持续扩张。
(2)如果,说明社会总需求不足,厂商拥有的资本过剩,这时,厂商将削减投资,由于乘数作用,实际增长率更低,显得资本更过剩,结构是收入下降,经济持续收缩。
(3)如果,说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和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允许的程度,增长受劳动力不足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出现资本闲置,因此,厂商将削减投资,引起经济的长期停滞。
(4)如果,说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未达到人口增长和技术水平条件所要求的水平,因劳动力过多而使工资低廉,因此,刺激经济形成长期高涨。
因此,只有当的情况下,经济才能均衡增长,否则将出现短期内经济收缩与扩张的波动。
只有当时,才能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实现充分就业,否则将使经济处于长期的失业或者通货膨胀。
当时,可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经济增长状态。
2、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答:对于经济增长的源泉或者说因素,经济学家有不少研究和说法。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逊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
要素投入指劳动、资本和土地。
其中劳动和资本是可变的。
关于要素生产率,用单位投入的产出量来衡量,它主要取决于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状况和知识进展。
具体来说可分为七个方面:(1)就业者人数和他们的年龄构成;(2)工作时数;(3)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4)资本存量规模;(5)资源配置状况;(6)规模的节约;(7)知识进展。
另一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则通过对各国经济增长的比较提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知识存量的增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斯蒂格利茨则提出,引起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是:资本品积(投资)的增长,劳动力质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和技术变革。
以上各种说法尽管存在差异,基本观点其实差不多。
制度经济学家认为,这些说法忽视了制度因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3、什么叫总要素生产率?它和劳动生产率有没有区别?答:总要素生产率指全部投入要素的生产率的总和,或者说每一总和单位投入的产出量,这种总和单位不仅要将劳动,还要将资本、能源、材料等都计入投入,而劳动生产率则指单位劳动(每小时劳动)的产出量。
经济的增长,一方面是投入要素数量增加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这些投入的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就是说,经济的增长(产出的增长)一方面是由于投入了更多的资本和劳动等要素,另一方面是每单位投入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4、试说明下列因素如何会提高或降低平均劳动生产率:(1)教育制度改革的成功;(2)新工人进入经济;(3)提前退休;(4)在萧条时期的失业率提高。
答:(1)教育制度改革的成功显然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一个更先进的教育制度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2)新工人进入经济会降低平均劳动生产率,因为新工人一般还没有掌握各种生产技能,这些技能要靠经验积累才能获得。
(3)提前退休一般有利于提高平均劳动生产率,因为年纪很大的工人生产率也常常较低,因为他们掌握的技能很可能已经过时,而年纪又不允许他们迅速及时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身体健康方面也常常存在问题。
因此,到一定年纪及时让他们退休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4)在萧条时期失业率提高会降低劳动生产率,因为在失业期间,工人们不能持续工作,从而工作经验不会连续地积累,他们的工作技能也许会萎缩。
5、对经济波动的根源有哪些不同的解释?关于经济波动性质的观点和关于政府作用和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答:对经济波动(也常叫做经济周期)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解释: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中存在引起波动的内在力量,就是说,波动根源于经济结构本身。
即波动的根源是内生的,因而经济的上升和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可被预测,从而政府的政策在减轻这种波动方面可以起作用。
乘数-加速数模型就是这种传统的理论。
实际(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波动时对经济的外部冲击的结果,这种冲击是随机的和未预测到的,如果某种重要的投入(如石油)的价格变动,自然灾害以及特别是技术冲击(如新发明),这些冲击来自经济外部,是外生事件,因而都在政策制定者的控制之外,经济(市场)可有效地适应这些冲击。
货币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把波动归纳为政府的错误导向特别是货币政策的结果。
例如,在短期内,货币当局用人们预期不到的方法变动货币供应量时,价格和产出就会发生波动。
因此,对于波动政府就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制造问题,政府干预引发了经济的波动,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新凯恩斯主义着把波动看做来源于经济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原因,现代经济的内在特征扩大了一些这样的干扰,并使其作用持续存在,也就是说,波动起因于对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冲击,外生冲击的影响由于经济结构而被扩大并且被延长,这种波动靠市场经济本身不能迅速得到调整,尤其是在衰退时是如此,需要也能够利用政府政策来刺激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