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犯罪_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青少年犯罪
摘要:目前青少年犯罪状况越来越严重,青少年犯罪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司法机关、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必须引起重视和关注的问题。
笔者针对当今社会上的青少年犯罪现象浅谈几点
不成熟的看法。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对策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正在日益
加重,主要形式表现为抢劫、盗窃、故意伤害、强奸、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故意杀人等等。
虽然具体的犯罪形式有所不同,但各种青少年犯罪都有着共同的特点。
1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具体来看,目前青少年犯罪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犯罪年龄低龄化
青少年犯罪成员从年龄上看日益低龄化,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不断上升,在受
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青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犯罪类型多样化
目前,青少年犯罪已几乎涉及整个犯罪领域,其中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寻衅滋事等方面,但凶杀、强奸、敲诈、吸贩毒案件的比例也有所上升。
犯罪人员低文化
从某市少年犯管教所近几年来对青少
年文化程度调查显示,犯罪青少年的文化较低,小学文化水平占%,初中文化水平占%,可见少年犯中具有小学、初中文化水平者最多。
而在事实上,他们的实际文化程度还不及于此,这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犯罪团伙化突出
团伙犯罪是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类
型之一,是共同犯罪的一种形式。
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于是就三五成群、拉帮结派。
由于他们缺乏对行为后果的判断能力,法制观念淡薄,又受
到“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等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易在团伙犯罪中冒险、冲动,酿成大案或是恶性案件。
犯罪形式智能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高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青少年把聪明才智运用到犯罪手段的更新上,不断搜集、吸收影视文艺作品中描写的犯罪方式、作案手段以及反侦查的方式,并加以模仿,使犯罪手段、方式更加趋向智能化、成人化。
犯罪手段成人化
十几岁的孩子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一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特点。
2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
原因和条件。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
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1 外部原因社会原因
社会上的事物形形色色,纷繁复杂。
真善美、假恶丑掺杂在一起,难以分辨,随时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并改变人们的行为。
我国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社会的软环境也无可避免地出现着变化,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
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首先,随着改革开放层次和程度的深入,大量青少年劳动力盲目无序地流动,造成了大范围的失业和失范现象,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计困境,也就容易滋长各种违法犯罪。
其次,社会文化的污浊和媒介的误导造成青少年道德滑坡。
青少年由于受不良影视和网络文化的影响,长期浸淫于这种不良文化氛围中,就会过多摄入其中传递的错误信息,引起社会化的偏向,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从而导致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最后,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加重加快社会环境的恶化。
社会控制体系的虚弱导致了社会自力约束和自发发展现象的蔓延,助长了青少年大胆涉足一些对他们不宜的领域,一些青少年因此迈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学校原因
学校是提高青少年文化修养、道德修养的场所,青少年的身心是否能健康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有无良好的教育环境。
优良的教育环境必将对孩子心灵健康成长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反之则可能会使学生染上不良行为习惯。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教育环境仍存在诸多弊端。
学校教学思路有偏差。
虽然素质教育已被提倡许多年,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都全面发展,但迫于升学的压力,学校偏重应试教育的状况仍没有明显改善,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不顾及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特点,随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严重,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只懂得读书而对其它事
物一窍不通的机器。
还有就是把学生分为尖子班和普通班,甚至有的把学习差的学生分在一起,使学生遭受歧视,导致厌学,不求上进,逃课,最终到社会上参与一些违法活动,也是造成目前青少年违法犯罪低龄化现状的主要原因。
学校心理教育和青春期性教育的滞后。
虽然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这
门课程,但实际上许多学校和教师并没有足够重视开设课程的重要性,把其放在边缘的位置,讲课时要么半遮半掩,要么就一带而过。
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并没有真正解开,强烈的好奇心理也会促使学生做出一些危险
的行为,一旦酿成苦果,后悔莫及。
教育方式不得当。
一些教师在日常教育中缺乏耐心,恨铁不成钢,对学生使用不适当的方法。
学校管理不善和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
学校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便很难营造出一个良好学校风气;对各方面事务的管理制度如不健全,便不能及时约束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
此类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与控制,黑恶势力也会迅速在校园里肆意漫延,甚至会出现有组织的校园黑社会,校园犯罪会接踵而来,校园犯罪波及面的深度和广度将会进一步加大。
家庭原因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
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首
先是单亲家庭的影响。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单亲离异家庭,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
由于单亲家长对孩子疏于管理和教育,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
其次是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对子女娇宠溺爱,有的对孩子简单粗暴,有的对孩子放任自流。
最后是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
父母的言谈举止、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的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等不良行为,给子女以不良暗示。
由于孩子自身认知水平不高,缺乏正确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在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的诱导和影响下,很容易形成犯罪心理,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 内部
原因好奇心理的驱使
青少年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这是他们的天性。
本应成为求知欲望的资本,促使成才的心理保障,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有时对好坏良莠缺乏全
面正确的判断,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盲从意识的作祟
在一些团伙共同犯罪案件中,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根本没有完全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不知道所犯罪行的严重性,而只是盲目跟随其他成员做事,人云亦云,并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
爱慕虚荣的攀比
近年来,由于深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爱慕虚荣的种子。
讲排场、讲穿戴、讲吃喝,好逸恶劳,梦想一夜暴富,不劳而获,这些都极大地助长了犯罪的心理,一旦瞅准机会,他们就会不择手段地侵犯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逆反心理的促使
从生理角度讲,青少年时期是逆反心理最强烈的时期。
对一些家长的“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落后思想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歧视学困生的做法,许多青少年都“不堪忍受”,有的产生了强烈的对立情绪,严重的
甚至会采取暴力手段进行反抗。
蓄意报复的躁动
蓄意报复是青少年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的主要动机之一。
由于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状态不稳定,控制力不强,容易冲动,当遇到别人的挑衅时,往往表现得格外烦躁,缺乏理性思考。
对于挑衅和伤害总想着要“讨个说法”的心理,决不肯轻易放过别人,总想着只有一报还一报,心理才平衡,才“不吃亏”,这些造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频率的居高不下。
寻求刺激的诱惑
现代的青少年,生活的主旋律基本上都是家庭、学校和食堂三点一线。
一方面由于极少接触外界的生活,使得他们的心理极其空虚,总想来点刺激,增加自己生活的乐趣;另一方面由于一些腐朽的精神文化产品的
腐蚀和诱导,一部分青少年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畸形的追求,喜欢寻求一些所谓的刺激,甚至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范畴。
3 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建议
从上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来看,社
会、家庭、学校及个人的心理等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对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影响。
只有正确了解和掌握了青少年的犯罪因素,才能针对具体的每一位青少年施行合适的
方法来预防他们的犯罪,从违法犯罪的根源入手,努力把违法犯罪扼杀于萌芽状态之中。
为寻找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对策,应努力改善青少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营造和谐的氛围,促使青少年能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来茁壮成长,使之成为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益的人,这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环境系统改造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及每位公民的共同关注与支持,包括学校、教师、家长及青少年本人在这一问题上做出检讨与总结,剔除不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因素,共同创造一个全新环境,并辅以完善的法制体系,构建多条社会防线。
1 改善家庭环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孩子从一出生开始便接受着家长的抚
养与教育,家庭环境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家庭的生活水平、家长的素质、教育方式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在培养
青少年情操、品德、性格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有专家认为家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到孩子今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
人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安定则社会安定,家庭和睦则社会和睦,因此我认为家长作为家庭的主要成员,首先,要做到保持家庭的稳定与和睦,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幸福的家庭中快活健康的成长。
试想如果在一个家庭里婚姻失败,家人失和,家庭成员的关系经常处在紧张状态,让孩子整天面对无休止的争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势必会造成很大障碍,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子女因享受不到家长的完
整呵护,甚至放弃对孩子的抚养责任,就会使孩子性格变异、心理畸形,这些心理不健全不健康的孩子不仅不能对社会做出有益
之事,反而会因危害社会而走在社会反面。
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样。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子女。
要做一个合格的教育责任人,在教育孩子之前,应先自我反省,改掉自身缺点和不良习惯,从自身做起,
做好人、做好事。
这种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相反家长的不良言行会使模仿能力极强的孩子走向歧路,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再次,父母应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切勿忽视经常沟通与交流,把握孩子的内心动向,并掌握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知识与方法。
无论是从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还是在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中,我们都应当感受到孩子健全人格的确立离不开父
母的呵护与关爱。
一个合格的父母应当既有事业心,同时也有对孩子的责任感,不能因工作理由而疏忽对孩子的教育与关心,孩子最怕就是对他不理睬,如果父母与孩子能常沟通、常交流,孩子就会有爱心、有同情心、有责任感。
其实孩子对父母的要求并不高,当他们需要时,给他们一个亲密的拥抱,一个幸福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倾心的交谈,甚至是一次适时的批评,都会让他们感觉到父母在关注他、爱他,这样的孩子又何以不能积极向上?而有些父母的关注总
是围绕在孩子表面,并未深入孩子内心,以为给孩子吃好、穿好,要什么买什么,处处
袒护着、包庇着,才是爱孩子。
这样的教育只会让孩子养成贪图享受、好逸恶劳、不求进取、自暴自弃的坏习惯。
2 改善学校教
育环境,打造健康的教育生态。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但它又有自己一些特点。
它是培养学生社会化素质的基地,是学生社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阶段,当学生踏入校门之后,这里便不仅是学习各类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的园地,更是他们培养正确的行为规范、待人接物、巩固道德观念、是非观念、塑造自我的场所。
“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教师无小节,事事做模范”。
从这个角度来讲,学校的职能与责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德育环境对未成年人今后成长与发展的影响意义深远。
因此,相关教育机构应对目前的教育环境多做一些
深思与改进。
学校的教育思路应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让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倡导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培养其自信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应增设有实质性内容的心理辅导课程和青春期性知识教育。
对未知领域的强烈求知欲往往让孩子
出现困惑,青春期的困惑是不可避免的,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由富有经验的心理咨询教师接受孩子的咨询,解答青少年的问题,解除他们的心理困惑,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
对学校物质环境的改造和校风学风的建设,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强化教师职业道德。
学校的基础设施既是进行教育活动的
必备条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手段,校园环境优美,教室宽敞明亮,宿舍整洁,图书馆资料丰富,实验设备先进,会使置身其中的学生不自觉受到渲染,激发起积极向上的学习劲头,形成自觉的学习动力。
但做好硬环境的建设同时,学校更应致力于营造和保持良好校风学风的建设。
良好的校风学风更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取、坚定信念、弃恶扬善。
3 改善社会环境,创造合偕健康社会。
比起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社会环境具有更广的覆盖面、更大的辐射力和更深的渗透性。
变革中的当今社会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各种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唤醒着广大青少年应当树立参与竞争能力、创新意识和法制观念等各方面素质,同时社会中存在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观念以及官风不正、民风不淳的丑恶现象也在冲击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家庭学校提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中世风日
下的现象所造成的反差,极易使青少年丧失原有的道德规范。
在改善社会环境的工作中,首先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净化青少年能常接触到的文化领域,坚决取缔那些藏污纳垢、祸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经营场所,让青少年远离凶杀、暴力、色情等低俗文化的侵害,并推出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文艺作品应符合青少年特点,保持新颖性、趣味性、知识性,并能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
另外重点加强对网吧的管理和网络软件的监控,倡导文明的网
络风气,严格审查面向青少年的游戏软件内容,对有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软件坚决查处。
再者还应动员社会各团体多搞文化科普知识的教育和先进文化思想的宣传活动,以及增设面向青少年的公益性文化设施,创造良好的文化软环境和硬环境。
4 加强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培养。
青少年应该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
高尔基曾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因此,提高青少年知识水平和道德素质的培养,是预防犯罪的基础。
青少年尽管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
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才能使他们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法规规范、道德规范和约
束言行。
参考文献:
[1]警惕:少年黑势力犯罪.中国教育报,2001年6月3日,第2版.
[2]参见周长庚.新世纪预防青少年犯罪战略构想.青少年犯罪研究,2001年第1期.
[3]傅孙满.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及对策思考.中国监狱信息网,2004-11-17.
[4]廖纪源.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分析.法律图书馆,2004-6-7.
[5]张爱梅.青少年犯罪心理与教育初探.中国监狱信息网,2005-2-21.
[6]夏学銮.青少年心理健康与问题面面观.中国青年研究,2003年第6期.
[7]宋晓明.犯罪心理学.人民公安出版社,2005年4月8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犯罪法.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9]钟其璧.试论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预防对策.互联网.
[10]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6月北京第1版.
[11]康惠农,王汉林.青少年犯罪预防、控制问题研究.青少年犯罪研究.
[12]郑友军.试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预防机制.检查日报,2004年3月5日.
[13]姬素兰,陈小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策研究.人民公安出版社,2002年版.
[14]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调研报告论文集》2002—2004年.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和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