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心理分析——以“四少年冷漠杀人案”为例
未成年犯罪案例及分析

未成年犯罪案例及分析未成年犯罪是指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以犯罪行为触犯刑法的行为。
未成年犯罪的发生对社会秩序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通过分析未成年犯罪的案例,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首先,未成年犯罪案例中,常见的是盗窃、抢劫、伤人甚至杀人等严重犯罪行为。
例如,某未成年人因为家庭纠纷,持刀伤人致死;又如某未成年人因为经济困难,参与抢劫活动。
这些案例反映了未成年犯罪的严重性和多样性。
其次,未成年犯罪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因素。
家庭因素是未成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不和睦、父母缺乏教育能力、家庭经济贫困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倾向。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未成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社会风气、媒体影响等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影响。
此外,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会影响其犯罪行为,例如自卑感、攻击性、冲动性等都可能导致未成年人产生犯罪倾向。
未成年犯罪的发生对社会和未成年人本身都产生了严重影响。
首先,未成年犯罪的增加会加重社会治安压力,影响社会稳定。
其次,未成年犯罪的发生会破坏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环境,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此外,未成年犯罪也会给受害者及其家庭带来长期的心理创伤和经济损失。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的发生,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入手。
首先,家庭应该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教育能力,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其次,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社会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关注,及时发现和干预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
综上所述,未成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原因复杂多样,影响深远。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的发生,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做出贡献。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分析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中行为、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学,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涉及到诸多因素,如社会、家庭、个人等方面。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心理学因素。
一、社会因素1.社会贫富差距社会的贫富差距导致了社会资源不均,造成了贫困家庭的孩子无法得到优秀教育资源,失去了竞争优势,进而可能注定了他们的未来。
在不公正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理解到利用非法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这将导致这些孩子更愿意通过违法手段来获取财富。
也正因此,一些未成年人可能因为贪图欲望而涉足犯罪组织。
2.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矛盾与错位社会文化价值观的矛盾与错位,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在当今社会,一些未成年人也许已受到了现代信息的大量淫奢,并始终相信资本社会中钱是万能的,这就使得某些未成年人有可能通过不法手段实现快速发财的目的。
此外,我们也无法忽略宣扬暴力、不道德和非法的文化在青少年中的盛行,这使得一些青少年对于玩“黑社会”这种文化十分向往,进而对于参与违法活动感到渴望。
3.社会信任危机社会信任危机,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关系日渐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人无法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导致他们往往采取靠自己的方式获取金钱和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犯罪越来越成为一种遵从于自我意志的行为。
二、家庭因素1.亲密关系单薄家庭亲密关系的单薄反映在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父母的离异以及缺乏父母的关爱。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环境,可能导致孩子对未来感到绝望,进而选择一些不恰当的行为来表达对未来的抗议。
此外,在这样的环境下,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容易加剧,童年时代的不良家庭环境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孩子心理扭曲,到了成年后,这可能进一步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2.家庭结构问题未成年人犯罪还与家庭的结构问题有关。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不可忽视,深入了解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对于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存在哪些问题?1.1 性格与环境因素青少年个性不成熟,不懂得防范意识,缺乏自我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这种对自我控制和自我宣泄的不足可能导致他们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犯罪。
此外,环境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环境中的负面影响或家庭中的不和谐与教育不到位可能加重年轻人犯罪的风险。
1.2 生活压力青少年犯罪的另一大原因是生活压力。
现在社会对学生学习的优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学习方面要求逐年加强,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从中逃避的做法就是犯罪行为。
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异化的社会文化,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原因。
1.3 犯罪氛围的影响犯罪氛围的强大影响力不可小觑。
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如不良电影、网络游戏等,以及犯罪人员的“用力说服”和“暴力煽动”,都会影响年轻人对犯罪的认识。
二、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2.1 改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和道德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同时注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规范。
家庭成员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作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习惯,让他们远离不良信息和犯罪思想。
2.2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对学校的安全和管理问题应加强关注。
学校教育应该以培养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作为根本目标。
同时,加强警示教育和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干预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政府部门还应对青少年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平衡、开放的心态和意识。
三、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如何?3.1 心理治疗的意义心理治疗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方法之一,具有多方面的治疗功能。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是一个严重而复杂的问题,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都具有重大影响。
理解其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这一问题。
本文将就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尚未完全成年的情况下,从事违反法律的行为。
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方面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个体因素是影响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具有一些特定的心理特征,如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和易受外界影响等。
他们可能缺乏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和对后果的认识,容易受到同伴压力和环境的影响而参与犯罪活动。
其次,家庭环境也是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家庭是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
一些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良、父母缺乏教养技能等因素与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家庭的温暖和平稳性可以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而家庭的不良环境将导致他们易于追随不良行为的同伴和寻求刺激。
此外,社会因素也对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贫困、失业、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分配等社会不公因素会增加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率。
此外,媒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过度暴力的电视节目和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可能会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增加他们参与犯罪的倾向。
除了心理学因素外,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也非常重要。
社会学角度关注的是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关系。
首先,社会结构因素是社会学角度研究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内容。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性别等因素。
例如,在贫困家庭中长大的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从事犯罪行为,这与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以及缺乏机会和资源的关联有关。
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运用犯罪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心理分析社会分析青少年犯罪预防一、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现状和特点从近几年情况来看,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
主要是团伙盗窃、抢劫等案件,团伙内成员分工明确,有的已经形成比较稳定的集团,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实施某一犯罪的案件,如团伙盗窃案件,被告人中有的望风,有的实施作案,有的负责联系销赃,所得赃物销售后,得到的赃款共用。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青少年犯罪向暴力型犯罪转化。
主要表现在实施故意伤害、抢劫、强奸等案件,有的手段极其残忍。
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
犯罪年龄低龄化,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
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成因的分析任何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和条件。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也不例外。
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因此为了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必要运用多种学科作为工具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
(一)、主观因素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诸因素都处于“变化活跃期”也可以说是“热变化”状态,加上其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情景”都很难有正确的把握,这样只要“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导致出现“冲动”或者是“颓废”两种极端心态。
具体表现为:1.未成年人身心矛盾(1)精力过剩与调节能力低的矛盾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和体力,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的几点思考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及对策的几点思考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成因和对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以下是几点思考:
成因:
1. 家庭环境:未成年人的家庭环境对其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缺乏父母关爱、家庭暴力、家庭矛盾等问题可能导致未成年人心理和行为问题。
2.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也会对未成年人产生影响。
教育质量的不足、校园霸凌、同伴
压力等问题可能导致一些学生走向违法犯罪。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如犯罪行为被美化、传播和鼓励,可能会
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对策:
1. 家庭教育:家庭是培养未成年人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重要环境。
家长应该关注和
引导孩子的行为,提供正确的教育和价值观。
2. 学校教育:学校应当注重教育质量,加强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3. 社会教育:社会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宣传法律知识和社会道德,提
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4. 法律制度: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制度,注重对其进行教育和帮助,同时适当惩
罚犯罪行为,保护社会公共安全。
5. 心理辅导:对于有问题的未成年人,应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帮助他们解决
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6. 社会支持:社会应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包括教育、培训、就业等,增加他们的社会参与度和获得感,降低犯罪风险。
以上只是一些思考,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问题需要全面考虑各个方面因素,并采取综
合措施来解决。
心理问题滞后反应1

孩子心理问题滞后反应我一直跟家长讲,我说其实呢,很多问题在于家长,我们绝大多数的家庭都是非常健全的、温馨的,绝大多数父母都是爱孩子,娇孩子的,应该说绝大多数的孩子也是懂事的、可爱的,但是也有一些例外。
那么这个例外呢,比如我想讲这个例子,这个我也不细讲了,但是这个案例就发生在咱们石景山。
这石景山四个孩子,三个不上学了,然后游手好闲想挣钱,最后他说法律上18岁之前没有死刑,所以我们可以做个大案,结果这四个孩子果然就把他们一个同学绑架杀害了,然后要了人家150万,钱没拿到呢就把他同学给杀了,杀了以后四个孩子虽然没有判死刑,但是他们居然在判刑之后还很高兴,因为确实没死刑,所以当时咱们北京晚报、北京电视台都报了这个报道,就是四少年杀人质勒索150万,躲过死刑相视而笑。
那么这四个孩子后来我去做了一个调查,我发现他们都父母双全,就是爸爸妈妈都挺好的,而且也没有什么离婚的,没有什么闹腾的,也没有什么经济贫困的或者是什么问题,那么后来就有一个问题了,就这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其中两个父亲都说,这孩子我管理不了他,让他去上学他不上啊,我说过他、打过他、骂过他,我说了他不说,我拿他没办法。
还有一个孩子的父亲说他这个孩子不上学,他不爱上学,我怕他学坏,他不上学我把他送到少林寺一年,结果他回来还是干了这件案子,所以四个孩子当中有两个父亲都说,这个孩子我不是不管,是他不听我的,那么我想说的是家庭的健全,不光是家庭教育的健全。
有的时候虽然我们父母健全,家里情况都不错,可是这孩子还是出了问题。
为什么?我后面要谈到的。
我想在最开始先给大家一个观念,就是我们先要知道这个家庭当中如果这个孩子出问题,他问题在哪儿?我想讲第一个点就是心理问题滞后反应,当然这几个问题我后边都要逐一介绍,我在这儿先给大家看一下这个题目。
第二个是孩子的问题实际上都是大人造成的,只不过是他表现的方式比较复杂一点。
第三,在我们教育当中,心理上的教育比物质上的保障更重要。
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犯罪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分析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犯罪心理学论文摘要: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当前各国刑事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是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因素。
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着眼 ,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定义入手 ,探讨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现状、特征及对策 ,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是当前各国刑事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是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因素。
未成年人认知水平低、分辨能力差、自控力弱、心理发育还不成熟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 ,在多种文化、价值观的冲击下 ,对于是非的判断 ,成年人有时无所适从 ,未成年人在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 ,研究当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特点、成因和对策 ,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此类犯罪 ,维护社会稳定。
一、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界定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等关于未成年人及其犯罪相关规定 ,结合当前我国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表现形式 ,笔者认为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可以定义为:已满 14周岁未满 18周岁的自然人 ,非法故意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侵犯国家和集体财产、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造成严重后果 ,依照刑事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预防犯罪 ,研究犯罪既要依据刑法的犯罪规定 ,又不能局限于刑法 ,研究对象从年龄上讲可以包括不满 14周岁的未成年人。
因此犯罪学意义上“未成年人暴力犯罪”指不满 18周岁的人实施的 ,非法故意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 ,侵犯国家和集体财产、他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的的行为。
即未满 14周岁的未成年人使用暴力危害社会造成严重后果的 ,虽不承担刑事责任但仍然是属于我们研究的范围。
二、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现状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遍布世界各地 ,我国的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同样堪忧 ,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年龄也呈低龄化趋势 ,人们对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问题反映日渐强烈。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思考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数量和种类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对于这一问题,我不禁思考了许多。
首先,我认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出现,与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的爆炸式增长,未成年人所面临的诱惑和压力也越来越大。
例如,网络暴力、网络游戏沉迷、恶性营销等问题,都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
未成年人对于这些问题的认知能力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很容易受到诱惑和影响。
再加上缺乏家庭、学校、社会的有效监管和引导,未成年人很容易陷入犯罪的泥潭。
其次,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出现了双职工或单亲家庭的情况,父母的陪伴时间大大减少。
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和教育往往不够详细和细致,导致孩子很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
此外,学校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
近年来,很多学校为了追求高考成绩、招生率,忽视了对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视。
课堂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等方面,这使得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不足,对于犯罪行为的辨析能力不强。
在学校中,很少有关于犯罪案例的教学和讨论,这使得学生对于犯罪行为的危害和后果缺乏必要的认知。
社会环境也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增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社会上存在一些负面价值观念和不健康风气的传播,影响了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暴力、权钱交易、腐败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使得一些未成年人误以为这样的行为是值得模仿和追求的。
另外,社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制裁较为宽松,执行力度不足,这让一些未成年人认为犯罪可以逃脱惩罚,滋长了其犯罪的勇气和动机。
面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频发的严峻形势,我们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加强家庭教育,父母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增加与孩子的交流和互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中学生犯罪案例分析

中学生犯罪案例分析案例一:一天晚上,某县中学的4位学生,傍晚闯进了城郊某中学的男生寝室里,掏出匕首威胁并殴打宿舍学生,共抢劫200余元。
由于受害学生报案及时,他们在回家40分钟后同时落网。
案例分析:在此案中,行为人“在客观上表现为对财物的保管者、所有者、守护者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迫使其交出财物”;在方法上,实施暴力,公然“对被害人的身体实施打击或者强制,例如,捆绑、殴打、禁闭、伤害等等",严重威胁着他人的生命、健康的安全;在主观上,是有意地采用暴力手段,夺取钱物,并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故4位学生的行为已触犯了刑法。
我国刑法还对刑事责任年龄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1)犯罪时已满16岁的人是完全负刑事责任时期。
因为他们的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已具有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应当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一切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2)犯罪时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是相对负刑事责任时期,对社会危害性较大的犯罪如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抢劫、贩毒、放火、爆破、投毒等犯罪负刑事责任.这4位学生犯罪时3位16周岁,一位15周岁,理应根据刑事责任年龄,追究他们应负的法律责任。
案例二:16岁的中学生刘某是某中学高二学生,家庭条件很好,刘某从小就娇生惯养,在学校不求上进,几乎每天都出入网吧并染上了赌博的恶习,花钱如流水,时间长了,父母知道他的恶习,便严格控制他的经济来源。
由于找父母要钱这条路走不通,又实在渴望出去潇洒一下,一天,他趁父母外出之机,将家里的5000元现金偷走。
一个多月后,刘某的父母发现5000元现金被盗,很快就怀疑到他,于是追问儿子有没有拿家里的钱.此时,5000元钱都快被他挥霍光了,刘某害怕家长责备,便一再说自己没有拿,其父亲便向公安机关报了案。
公安机关经过缜密的侦查后将犯罪目标锁定在刘某身上。
在大量事实面前刘某不得不承认钱是自己偷的,公安机关遂将其刑事拘留,后转为逮捕。
父母知道窃贼是自家的儿子后,认为儿子偷拿父母的钱财不犯罪,他们也不想追究责任,要求公安机关释放刘某,但公安机关认为刘某已涉嫌犯罪,因此对于刘某父母的请求未予允许。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分析,法理学范文.doc

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原因分析,法理学-:乔铁军未成年时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人生阶段。
因此,未成年人的身心特征本身并不是决定犯罪发生的必然原因。
但是,由于这一特定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不稳定性,使得他们极易在社会化过程中接受错误、消极的影响,进而产生形成犯罪心理、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未成年人的犯罪心理的形成要经历一个不完全社会化或者错误社会化的过程,这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未成年人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学校等直接生活的微观社会环境中实现的。
1.家庭的不良影响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
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1)家庭结构有缺陷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
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当夫妻双方感情破裂,或者因为离婚、死亡、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致使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
在这种家庭中,尤其是失去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教育子女的责任就落到了妻子一方,再加上家务劳动的压力、时间、精力等的限制,疏于管理和教育,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
另外,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人际关系冷漠,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
他们在家里得不到爱和精神生活的满足,往往会向外寻求精神支持和寄托。
这样,由于他们心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在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坏人的教唆、引诱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
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成教养方式不当,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
据广东省少管所反映,在该所服刑的少年犯中有80%和家庭教养方式不当有关。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娇宠、溺爱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率在逐年升高,就是因为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往往对子女采取的是一种百依百顺、即使子女犯了错误也对其包庇的态度,使孩子从小养成了自私任性、好逸恶劳、骄横霸道、自我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_调研报告_

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成因及对策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不断向成人化、智能化,犯罪类型也多种多样。
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同时,也将影响着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我们不断从犯罪心理角度研究分析犯罪动机,从发案特点寻求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对策,探索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新路子。
一、犯罪现状透视从近年来的调查情况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要存在以下四个特点: 1、团伙犯罪增多。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团伙犯罪(如:结伙抢劫、结伙偷盗等),他们往往模仿武侠小说、武打影片中帮派活动的形式,结伙成帮、结帮成派,共同进行犯罪活动。
2、暴力犯罪突出。
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偏轻,可塑性、模仿性都较强,犯罪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不顾一切,不计后果,仅凭一时冲动陷入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纵火等暴力型犯罪的泥坑而不能自拔。
待到如梦初醒时,后悔晚矣! 3、犯罪类型多样。
与以往相比,未成年人犯罪涉足的类型也越来越广,除盗窃、抢劫、伤害等传统型犯罪外,一些新类型案件(如:绑架勒索、抢劫汽车、吸毒贩毒等)也有所涉足。
4、犯罪年龄下降。
未成年人犯罪中,在校生犯罪占据了相当比例,犯罪低龄化趋势日渐明显,初犯年龄越来越小。
二、犯罪心理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心理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好奇心理。
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是未成年人的天性。
但由于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差,辨别良莠的能力弱,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容易随心所欲,误入歧途。
由于好奇心理引发的犯罪类型主要是:吸毒、~暴力、网络等。
2、逆反心理。
从生理学的角度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逆反心理强烈时期,对家长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的一些不当做法不堪忍受,易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
容易诱发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长教育不当,表现为过于严格、过于溺爱或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忍受不了;二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造成孩子因学习压力太大而进行反抗;三是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只注重优等生的教育,而忽视差生的教育,容易使成绩差的学生自暴自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分析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
而在另一方面,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16岁的少年陈某将与其家有过节的13岁小孩陈某杀害并勒索被害者家人20万元;初中生徐某为与另一学生团伙“抗衡”,竟购买枪支;17岁少年小新为偷钱上网,竟残忍地砍死奶奶,并砍伤爷爷。
青少年本是天真无邪的,如此骇人听闻、丧失人性的案例,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敲响了警钟。
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成因的分析对我们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呈现的特点我国如今的青少年犯罪较以往,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疯狂性。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
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2、突发性。
由于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
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
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未成年人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
如案例三种的小新,其行为的仅仅是为了偷点钱去上网而非杀人。
3、连续性。
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
产生连续性犯罪。
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
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案例二中的徐某即带有鲜明的学生团伙性质。
虽可能是因为玩游戏或其它简单原因纠结。
5、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分析摘要:未成年人犯罪一直以来是社会关心的普遍问题,随着社会多样化发展,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日益增高趋势,我国于2020年12月也针对这一现状修改调整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研究未成年人犯罪,不仅要从法律及社会视角考量,更应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从未成年人心理角度对其进行干预和矫正。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未成年人引导防控对策引言:本文浅析了未成年人的犯罪特征,阐述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及引导与防控,旨在讨论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这条刻不容缓的道路上能采取如何的相关措施。
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及特征1、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1.1家庭教育的引导缺失未成年人犯罪往往跟他们的心智发育不够成熟、对事物的认知辨别能力有限有关。
家庭作为孩子出生后第一个社会组成结构,承担了孩子对社会认知的窗口作用,未成年人的行为规范接受的最原始教育矫正便来自于家庭,尤其再迈入青春期后,青少年会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理从而产生一些冒险的行为,家庭则更需要关注其思想行为变化,关心和指导其心理发展方向。
1.2学校的教育关怀不足未成年人至具有学习能力时便参与到了学校之中进行学习,0至18岁里近三分之一年纪均在学校当中度过,因此学校对于未成年人性格塑造、心理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虽大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近两年来的校园霸凌犯罪案件比2018年日益下降但该现象仍然存在于学生们长期所处环境中,这就要求学校依然不可松懈,完善预防校园欺凌、性伤害、性骚扰等工作机制。
1.3社会舆论因素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各种平台百花绽放,造成了未成年人了解社会的信息扑面而来且未加严格管控。
在心智没有建设完全时期,一些网络的不良引导、错误示范都有可能使未成年人盲目跟风、走错方向。
2、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2.1、认知特征未成年人对于成年人有着模仿的天性,尤其处于青春期的群体,由于生理的的变化,开始对成人世界好奇且寻求摸索,渴望摆脱枷锁成就自我,但由于各种局限只能通过片面观察模仿,或从网络看到一些评论点击量高的视频,认为“义气比天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言论是自己达成自我成就感的门槛,易受到影响;但未成年人在自己认为的成就感获得道路上,又无法调节现实与预期的差别,容易出现心理落差,产生妄自菲薄的认知。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方法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犯罪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各种心理问题,如家庭问题、自我认同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
因此,了解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心理辅导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并提供一些心理辅导方法,帮助青少年走出罪恶的泥潭。
一、家庭问题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家庭的稳定与健康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然而,一些青少年犯罪者往往来自不幸的家庭环境,如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缺乏父母关爱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在心理上感到不稳定和不安全,进而寻求犯罪行为作为逃避现实的途径。
针对家庭问题,心理辅导师可以采用家庭治疗的方法。
家庭治疗可以帮助青少年与家庭成员建立更加良好的沟通和关系,通过倾听和理解,消除家庭环境中的紧张和冲突,提高家庭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与情感支持。
二、自我认同问题青少年时期是个寻求自我认同的阶段,然而,一些青少年面临着自我认同问题,包括自尊心低、自我价值感缺失等。
这些问题可能使他们寻找犯罪行为来寻求注意和认同感。
在处理自我认同问题时,心理辅导师可以通过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来进行干预。
例如,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潜力,鼓励他们参与积极的活动,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心理辅导师还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的自我认同观念,培养良好的自尊心。
三、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犯罪往往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一些犯罪者可能有焦虑、抑郁、自残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他们以不良的方式来应对情绪困扰,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心理辅导师可以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来帮助青少年。
通过和青少年建立信任关系,心理辅导师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提供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与帮助。
缺乏积极的社会支持网络可能使他们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分析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未来,但是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明显呈上升趋势,现试对我县几起较为典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作一分析,以期望掌握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寻找相应对策,减少和防范未成年人犯罪。
案例一:曾某,女,16岁,罗某,女,17岁,二人闲聊中,因为没有钱用而苦恼,寻思如何找钱,曾某突然想起曾一起从事色情业的丁某可能有钱,于是找到丁某,准备将其骗到数百里外逼其拿点钱用,但是在出租车上时,丁某察觉曾、罗意图坚持下车,曾、罗二人于是采用围巾捂口,拳头打击等方式,强行劫取丁某现金、银行卡、手机等物,丁某报案后,曾、罗二人被抓获。
案例二:严某、张某、李某、胡某和女同学魏某等均是某乡中学初三年级学生,关系较好,一次为同学过生日时喝酒后,魏某回家后到里屋休息,严某进屋以耍朋友为名,要求和魏某发生性关系,遭到魏某严词拒绝后,张某等人随后进屋,四人强行将魏某轮奸。
案例三:17岁的朱某家住偏远山区,初中毕业后,与同乡的李某一起到宜宾打工,吃住均在老板家里,在城市住了一段时间,朱某、李某觉得每月300元的工资太少,一日,趁老板不注意,将老板放于枕头下的2000元货款偷走后逃回高县,每日进馆子、进按摩店,案发后被判刑。
案例四:王某等四人在读书时,经常被社会上青年殴打,收取保护费,初中毕业后和一帮社会上游荡的少年混在一起,经常到几所学校强行收学生保护费,甚至在晚上窜到学生宿舍抢劫,一日在公路上拦路抢劫拖拉机司机的钱后,因司机及时报案,王某等人被抓获。
案例五:15岁的严某在读初中二年级时,因一次看了黄色录象中的淫秽场面后,整天脑子里全是那些乱七八糟的镜头,无法读书,辍学在家干农活,一日见9岁堂妹独自玩耍时,以做游戏为名,将堂妹奸淫。
以后又多次实施奸淫,直至案发。
从未成年人犯罪涉罪的罪名来看,主要集中于抢劫、盗窃、强奸等几类社会危害较大的严重刑事犯罪,其手段也趋于恶性、残忍,笔者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客观方面进行一些分析:一、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力差,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

青少年违反犯罪典型案例及分析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青少年违法犯罪不仅对国家、社会和被害人及其家人造成危害,也会对自己和家人造成危害,代价往往是极其沉重的。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的微妙关系,时刻保持警惕。
了解一些典型案例,可以帮助我们学法、知法、守法、用法,认识到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之间只有一步之遥。
在实施任何行为时,我们都应该冷静思考,想想是否合法,如果不合法,就不要去做。
我们应该牢记:恶伤害自己,品德扶正自己,法律规范自己;父母养育自己,老师教导自己,国家关怀自己。
我们要靠自己的努力,不断成长进步。
案例1:手表指针仍跳动,少女生命已逝据XXX调查,网络传播的色情信息对青少年有很大的诱惑力。
一些青少年由于“尝试”色情刺激而发展到实施性犯罪。
例如,19岁的XXX结识了一位18岁的女性网友“冷心女”,见面后趁醉酒之机将其强奸并掐死,并抛尸河中。
类似的案例还有河南省东部两名初中女生被诱骗到家中,强奸后杀害,并将尸体埋藏在自家院内。
这些案例表明,网络情爱的浪漫追求也可能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被网络中的“狼外婆”欺骗。
案例2:了解网络才明白,“这些孩子怎么能对同龄人下那么狠的毒手”有些青少年在网络上欺凌同龄人,甚至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了解网络的特点和危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我们应该认识到网络欺凌的严重性,积极参与反欺凌活动,同时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成为欺凌者。
一名山西少年因为每次上网都被母亲阻止,发帖雇凶杀母。
几天后,一名同样沉迷网游的初中生为了200元“报酬”成为凶手,他们联手将这位母亲砍死。
郑州青年小威沉迷网游几乎疯狂。
2006年10月3日,在“作战”过程中,游戏对家小威的“女朋友”被“杀死”。
XXX找到在另一家网吧上网的游戏对家,并将其活活打死。
远在合肥市新站开发区的XXX,年仅16岁,在网吧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由于技术欠佳,每次都被别的玩家“捅”倒。
论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杀人案的成因及解决对策

论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杀人案的成因及解决对策摘要: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杀人类犯罪仍然处于易发多发态势,从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看,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犯罪年龄低龄化。
近年来青少年作案的年龄段多为12岁—16岁,相较于从前,整体下降了两岁。
二是犯罪动机复杂化。
不同于八九十年代的财产型犯罪和淫欲型犯罪,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复杂多样,比如模仿电影人物、嫉妒他人、口角冲动……三是犯罪反复比例大。
有犯罪前科的未成年人很可能会再次进行犯罪。
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笔者调查到的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背景;第二部分从未成年人的家庭、校园、社会以及个人四个方面分析使其产生杀人行为的原因;第三部分是笔者对未成年人犯罪防治办法研究以及就现有问题提出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故意杀人;解决对策1 绪论1.1 研究背景我们对近年来我国检查机关受理起诉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做了调查。
2017年至2021年间,检察机关受理审查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分别为42413人、44901人、48275人、37681人、55379人,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分别为59593人、58307人、61295人、54954人、73998人。
2021年受理审查逮捕、受理审查起诉人数较2017年分别上升30.6%、24.2%。
今年1月至9月,受理审查起诉5.6万人,同比又上升6.4%。
检察机关起诉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从2018年3534人上升至2021年5334人,占同年起诉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从8.9%上升至15.1%,今年1月至9月达17.3%。
特别是个别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实施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等恶性犯罪,情节极为恶劣,社会反映强烈。
从整体看,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在上升、犯罪呈低龄化、侵害对象绝大多数是未成年人,犯罪特点为团伙作案、有明显的暴力倾向、多为冲动犯罪,具有突发性。
1.2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对漆小望案认识体会和反思对照

对漆小望案认识体会和反思对照篇一:漆小望案是一起震惊全国的未成年人杀人案。
案件发生于2011年,当时16岁的漆小望因与同学发生矛盾,持刀将同班女生杀死。
这起案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人对漆小望的行为感到震惊和惋惜,同时也对未成年人保护制度提出了质疑。
本文将从漆小望案入手,探讨其认识体会和反思对照。
认识漆小望案漆小望案的发生让人震惊和惋惜。
案件中的未成年人漆小望心智尚未成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且其杀人行为是出于报复心理和快感而进行的。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被害人,也给家人、学校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伤痛。
漆小望案的发生也暴露出未成年人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这起案件中,漆小望的父母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和约束,反而放任自流。
同时,学校也没有对漆小望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导致其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反思对照漆小望案的发生让人深思,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反思对照自己的行为和做法。
我们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具有更强的心理优势和控制力,因此需要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防止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们应该加强教育的普及。
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灵魂,是培养人才的基础。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我们应该加强对犯罪的惩罚力度。
对于犯罪的未成年人,应该从轻或减轻处罚,让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从而消除其犯罪的萌芽。
篇二:漆小望案是一起震惊全国的恶性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作为普通公众,我们对这起案件的认识和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下是我对这起案件的一些认识体会和反思对照。
认识体会:1. 漆小望案是一起典型的高智商犯罪。
犯罪嫌疑人漆某不仅具有出色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而且还具备相当丰富的社会经验,能够规避各种监控和追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以“四少年冷漠杀人案”为例一、案情回顾(一)案情简介任某、南某、杨某和于某都是未成年人,年龄均未超过18岁,最大的任某还差四个月为18岁,2004年4月,他们一起绑架了小学时的同学小雨并索要150万赎金,在赎金还未到手的情况下,就将人质残忍的杀害。
案发后第三天,四个人相继被警方抓获。
2004年11月11号,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绑架案进行宣判,以绑架罪判处任某、南某无期徒刑,判处杨某有期徒刑15年,以包庇罪判处于某有期徒刑2年,但四个人在听到判决后的反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宣判当时,表情没有变化,没有恐惧、压力感,甚至在进监所时相视一笑。
因为在作案之前,他们有人曾说,18岁之前不判死刑。
庭审过程中陈述事实时,表情非常冷漠,就像其他人的事一样。
法官问在作案时,感觉到恐惧了没有,他们几乎同时说,没想那么多,不觉得害怕。
问知道不知道做此事的后果,他们说知道,在策划阶段就想到了这些后果,但是为了钱,不得不做。
此外,记者在谈话过程中,任某说曾经想过杀人偿命,但想到更多的就是钱,为了钱什么事都可以做。
并且随口说当时的时候就想把人“宰”了。
(二)个人成长背景任某、南某、杨某和于某六岁之前,都由隔辈人带,上学后由母亲带。
家里也经常教育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倾其所有,该做的都做了,他们不仅教育甚至打了孩子,但就是不管用,他们表示无可奈何。
四少年因为学习不好、不爱学习,在小学毕业后都辍学了,辍学后也没有正式的工作。
作案前,这四个孩子无所事事,整天在大街上闲逛,偶尔也上上网吧,除了父母给的生活费,他们没有任何收入来源。
春天开始,他们开始想到用绑架的方式发一笔大钱,于是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寻找绑架目标,4月20号晚上8点,他们盯上了刚放学的小雨,在离学校一公里远的拆迁工地上,他们没说几句话残忍的杀害了小雨,作案工具有棍棒、电线、小雨的皮带、刀子。
他们与小雨本来就认识,其中南某和小雨还是朋友。
面对自己的朋友,作案人南某说,小雨说过一句话,我们都是朋友,有什么话好好说。
二、对四少年的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一)四少年绑架“挑朋友”下手的心理学分析心理学将动机定义为:发动、指引和维持躯体和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
据此,犯罪动机可定义为:引起、指向和维持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活动过程。
动机的产生,首先是个体需要达到一定强度后,造成人的心理紧张,成为某种愿望或意念,即形成内驱力;并且当外在诱因产生时,在个体主观活动中出现对满足需要的目标指向并意欲趋向,此时,动机就产生了。
因此,动机的产生基本需要两个因素,内驱力和诱因。
对于犯罪动机而言,内驱力就是想要犯罪的欲望,诱因就是犯罪目标。
对于本案来说,这四个少年正是因为缺少钱,所以产生了弄钱的欲望,内驱力已经产生。
而在诱因的选择上,必须符合这样一个特征,即犯罪目标必须有钱。
在如何判定犯罪目标是否有钱的问题上,要受到青少年认知、社交等因素的影响。
对于这四个未成年人来说,由于其认知还处于未成熟阶段,呈现幼稚化特点,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经常被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所困扰,在这样的认知特点影响下,很难判断一个陌生人是否有钱,而如果是自己熟悉人的话,则很好判断,因为自己经常和其来往,对家庭了若指掌。
此外,未成年人的社交面比较窄,并且个性中存在怯懦的一面,对于成人或者陌生人,把握度不高,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选择上,自己的朋友便成了犯罪目标的对象。
正是基于这些心理因素,四少年选择了朋友作为自己的对象目标。
(二)任某谈话中的“宰”字所反应的心理内涵任某谈话中的“宰”字反映了未成年人对生命的漠视。
这与其心理发展水平是密不可分的。
主要表现在:首先,青少年自我意识高涨,经常沉浸在关于“我”的思考和感受中。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导致他们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
表现在,一方面,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想法使他们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使其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反映在行为上会出现固执、把自我看的很高而对别人不屑一顾。
其次,青少年也处于青春期,反抗心理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其主要表现是: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漠不关心、冷漠相对等。
在行为表现上非常残忍,对于生命漠不关心。
本案例中,作案工具残暴并且面对被害人的求饶并没有表现出怜悯之心,其反抗心理可见一斑。
再次,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处于工具定向阶段的个体,以满足个人的需要为标准来决定道德选择。
即个体在进行活动时,以个人利益的满足为目的,而对他人的利益漠不关心。
反应在本案中,这些青少年道德发展处于这个阶段,因此,为了达到弄钱的目的,必须要把受害人杀死,如果不这样的话,他就会去报案,导致拿不到钱。
这个年龄的青少年处于这个道德发展阶段是不正常的,这反应出这些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停滞,基本道德准则缺失,道德准则出现退行性变化。
因此,在一个鲜活的生命面前,他们丝毫没有怜悯之心,在观念中仅仅用一个“宰”字来表示,他们把杀一个人当作杀一个小动物一样。
(三)杀人少年人格存在的缺陷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处于这个时期青少年的心理都会出现不成熟性,出现自我意识高涨和反抗心理,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出现这种行为而出现在了这四个少年身上。
新行为主义看来,人们任何行为都是一种刺激—中介—反应的模式,因此,不同的人面对同一种刺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主要原因就在于中介因素的不同,其中人格就是很重要的中介因素。
因为每个人的人格不同,所以行为反应也不同。
本案亦是这样,正是因为其人格存在一定的问题,才导致其产生犯罪行为。
人格,是指人在成年后在其各种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整体、独特、稳定的心理活动倾向和心理征象。
人格可分为心理动力风格、心理制动风格和心理表现风格。
心理动力风格主要包括兴趣、需要、欲望等;心理制动风格主要包括观念、信念和信仰等;心理表现风格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
[7]而后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的心理制动风格中。
其中,心理制动风格,就像人的“刹车系统”,它可以制止人过度的欲望、偏差行为等,使人的行为保持在正常轨道之中。
从四少年的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出,六岁之前,都有隔辈人带,上学后由母亲带,其造成的后果是早年情感不足,对母亲的依恋不足,情感发展受挫,容易表现出无情的特点。
在教育方式上,不加区分的满足他们的要求,教育方式不合理。
而心理制动分格中的观念一般形成于人的早年,包括父母的唠叨、父母的言传身教,比如孩子去抢别人的东西,家长进行制止,这种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形成一些观念,孩子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如果在早年教育中顺着孩子,很少说不,孩子逐渐养成任性的特点。
这种任性在上学后才体现出来,突出表现在不爱学习,而学习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学习可以教授他们很多东西,而如果早年辍学的话,社会化过程会不完整。
在这种心理背景下,辍学儿童整天游手好闲,无经济来源,再加上家庭不富裕,而心理制动风格没有形成,缺少制约的情况下很容易做出违法犯罪行为。
从上面可以看出,本案例中的四少年社会化过程不完整、优良观念没有形成,心理制动风格缺陷,导致其做出杀人行为。
说明四少年的人格存在一定的缺陷。
(四)四少年“相视一笑”的心理原因四个人在听到判决后很冷漠,甚至出现了相视一笑,在陈述作案事实时,也非常冷静。
这一切现象都让人匪夷所思。
究其心理原因,表现在:首先,就是青少年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
思维的片面性表现在其思想的偏激与极端,不能全面、辩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抓住一点而不计其余;思维的表面性表现在,他们在分析问题时,还经常被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所困扰,难以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
[8]至于本案中,正由于他们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当他们听说18岁之前不会判死刑这个表面化的法条,就轻易的实施杀人行为。
但殊不知不判死刑并不意味着不判刑,其判决结果就说明了他们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是的,他们是没有判死刑,但他们要受到几十年的牢狱之灾,自己的青春、自己的将来、还有自己的父母怎么办,这都是他们未考虑到的,而用死刑是无法可以解释的。
他们的“相视一笑”反应了他们思维的不成熟。
其次,在上面我们已经谈到,这四少年人格中存在一定缺陷,具体表现在心理制动风格发展滞后,各种观念没有形成,特别是他们在生命当中缺少对生命的敬畏,生命教育缺失导致他们在面对被害人时异常冷漠,并且在陈述事实时很冷静,让人匪夷所思。
总之,未成年人思维的不成熟和其存在的人格缺陷,共同导致了他们的“相视一笑”。
三、此案给予我们的警示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结果。
首先,很多人都有误区,认为少年犯罪都与残缺家庭有关系,事实上家庭结构并不决定孩子是否会有问题,家庭功能才是决定性的,父母所起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孩子的成长是在亲子关系的互动中逐渐成长的,而互动的方式与技巧至关重要,也即体现在教育方式上。
有的父母是有悟性的,可以随时调节。
但有的父母则是被动的。
事实上,家长角色的正确发挥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需要培训,也需要经过后天的努力。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如果家庭教育缺失的话,我们还有弥补的方法,那就是社会化教育,对于学龄儿童来说,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因为它会弥补家庭教育中的一些缺陷,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而当前学校教育的总体宗旨已经背离了我们的初衷,这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地方。
此外,在学校教育中,我们还需要特别关注失学少年和后进生,因为他们很容易从辍学少年转为不良少年并最终成为犯罪少年。
比如,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只注重表面教育,更需要个性化教育,及时了解学生成绩差的原因、辍学的原因、从心理上进行关注与辅导。
此外,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在对孩子进行惩罚时,也需要家长负责任,进入家长学校,进行教育方式的教导,对于在大街上游荡的少年也要进行盘问,甚至强制接受教育。
调查显示,很多大案要案都是30岁左右有犯罪前科的人做的,因为前半生没有完整社会化导致成长中存在固有的缺陷,于是当从监狱出来后对社会的后续危害性非常大,因此,一定要重视预防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宁可提前预支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也不要等他们犯罪后进行“被动式”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