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王珏版)题目一:纸书的装帧形式古书的装订形式一、古书装订形式的变化•1.简策体式:竹、木简的编简;•2.卷轴体式:缣帛和纸书的卷子装,以及纸书向册页过渡的旋风装:•3。

折叠体式:梵夹装和经折装;•4.册页体式: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1。

简策体式•每根竹、木简如同现代书的每页纸一样,是组成一部书的基本单位。

一部书的多根竹、木简,需用纽绳加以编连,即编简成册,亦称“简策”.•编简,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最为流行,到东汉、魏、晋时,仍是书籍的主要体式。

•2.卷轴体式•(1)卷轴装大体盛行于隋、唐时期。

时至今日,除装裱字画长卷,仍沿用卷轴装体式外,书籍的卷轴装则早已成为历史。

•(2)卷子装帛书与简书虽然材料不同,形式各异,但在体式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帛书与简策同时并用,确受其影响而模仿简策体式,帛书写好后,也同样从尾端向前卷起,卷成一轴,除了采用卷子装体式外,也可以折叠收藏。

•(3)旋风装•3. 折叠体式•折叠体式可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两种。

•4. 册页体式(1)蝴蝶装简称蝶装。

装订方法是将每一页有字的一面向里对折,然后把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底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过来就成为前后封皮了。

这种装订形式大约始于五代,盛行于宋代,已非常接近现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了。

•(2)包背装这装订形式约始于南宋,盛行于元代。

装订方法是:将书页无字的一面朝里对折,有字的一面朝外,然后把与折缝相对的边缘粘连在一张厚纸上,最后将厚纸向内折好.•(3)线装一般认为线装书始于宋代。

通行于明中叶,至清代而大盛.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古籍都是清人印刷装订,或前代印刷,清人重新装订的。

因此,多为线装书。

因而有人甚至以¡°线装书¡±代指古籍。

它是我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中最进步的一种。

其实,它只是对包背装的改进。

题目二:目录的意义及作用1。

提要钩玄,治学涉径目录的“类例既合,学术自明”,便可藉此“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司得读书治学门径,少走弯路.可见,目录,特别是一些著名学者编写的解题目录、举要目录,可以担负指导读者阅读的任务,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目录可帮助读者挑选自己需要阅览的书籍,解决如何读书,先后缓急的问题.对于读书治学确有释疑指径、事半功倍的作用。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校勘记常用一些固定的术语,如校异文时常用“X作X”,或“X 亦作X ”;校讹文时常用“X当作X”,“X当为X ”;校衍文时常用“X,衍文”,或“衍X字”;校脱文时用“X,脱文”,或“脱X字”等。

用()表示应删之文,用[]表示应补之文。

如第一讲文献学概述1、文献的基本要素: 要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要有用以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郑玄和朱熹释“文”为“文章”,“献”为“贤才”,即博闻多识,熟悉掌故的贤人的言论、见闻。

2、文献学: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 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3、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传布与收藏。

(诸如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翻译、编制书目和索引等)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了文献学这门学问.第二讲文献的源流与分类新课内容二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甲骨文简况:(1)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

上面刻的文字称作甲骨文,是商代占卜的“卜辞”。

金文简况(钟鼎文):最早青铜器:禹铸九鼎现存最早青铜器:商朝青铜器所属学科:金文学石刻简况: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文字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文的主要地位。

我国最早石刻文字:石鼓文。

石刻的名称:碣、摩崖、碑石鼓文简况:唐代初年,天兴(今凤翔)三峙原发现10个鼓形石,上刻四言诗一首,共六百多字,人们叫它“石鼓文”。

石经:封建社会统治者尊奉儒学,把整部儒家经典刻在石板上做为标准文本,称为“石经”。

主要石经:1、汉代《熹平石经》7经;2、三国《正始石经》2经;3、唐《开成石经》12经。

简牍简况:使用时间:先秦、两汉出土文献:晋太康二年,汲冢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1930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汉简,《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

1972-74,居延汉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高分必备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高分必备
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 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名词解释) 11、(P57)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 作品集。(名词解释) 12、(P60)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 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其特点是保留各 书原名和原有体例。《四库全书》为丛书集大成的一部著作。(名词解释) 13、(P64)类书,是我国古代分式的搜集两种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类书采辑古 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 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 引。(名词解释) 14、(P64)政书“三通”: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
15、(P76)“目录”一词最早见于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 16、(见杜泽逊《文献学概要》)“目录”一词在现存文献中以班固《汉书》最早,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的创始人。 17、(P80)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
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 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古代目 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名词解释) 18、(P86—87)四部分类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简答) 四部分类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曹魏时,秘书郎郑默“考 核旧文,删省浮秽”,制成国家藏书目录《中经》(失传)。稍后西晋秘书监荀勖 因《中经》而著《中经新簿》,分群籍为甲乙丙丁四部,据《隋书·经籍志·序》, 其分类如下: 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 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录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至 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辩。 荀勖四部实际即经、子、史、集。此当为后世四部分类法的开端。又据《隋 志》,其后经“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至东晋,方才重 新搜集整理图书。大著作郎李充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调整荀勖四部为“五经、 史记、诸子、诗赋”。后世经史子集分部顺序“自尔因循,无所变革”。(《隋志》)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发展荀勖、李充四部分类法,正式确立经、史、 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隋志》分经部 10 类,史部 13 类,子部 14 类,集部 3 类,附加道、佛 15 类,构成 55 类图书分类。从此,经史子集四

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

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1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最为系统的古文字。

主要记载的是殷商时期商王占卜的记录,涉及征伐、狩猎、畜牧、农事等等,距今约3000多年历史。

它是研究殷商社会的宝贵资料,也是最早的用甲骨文记载历史资料的文献资料。

2金文:青铜器上多刻有文字,叫做“铭文”,古人也称青铜器为金,故又称之为“金文”。

青铜器以钟鼎为代表,故又称金文为“钟鼎文”。

铜器铭文价值很高,反应的内容极其丰富,是研究先秦史的第一手资料。

3 简牍简牍是较为正式的书籍。

我国先秦两汉以至魏晋古文献大多是写在简牍上的。

用竹制作的叫“简册”,用木制作的叫“版牍”,合称“简牍”。

4 帛书帛是丝织品的总称,也叫“缣帛”。

帛书就是写在丝织品上的书。

在简牍出现的时代,同时出现了帛书,帛书是我国早期图书文献的一种主要形式,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

5 经书“经”本为织物的纵线、直线。

引申为“常道”,即经久不变的义理、法度或原则。

后来又把含有这种常道、可作为典范的书叫经。

6 易传《易传》产生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伪托孔子作的较早的释《易》著作,有7种10篇,称为《十翼》,即为“经”的羽翼。

它作为现存最早、最系统的注释《周易》的著作,是我们学习、研究《周易》的必读篇目。

7 政书政书是记述历代王朝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书籍。

把这类史书称作“政书”,始于清代修《四库全书》。

A 有把古今制度联系起来讲的,如《通典》《文献通考》等;b有把某一朝制度分类编纂的,如《唐会要》《五代会要》等;c 有把当时制定的文件汇集成册的,如《大明会典》《大清会典》等;d 还有专讲某一部分制度的档案书籍,如《唐律疏议》《大清律例》等。

8 九流十家指的是先秦各派学说,即九流指的是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农、杂,外加“小说家”成“十家”。

9 总集指的是汇录多人的多题材的作品成为一书,创始于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

10 别集同“总集”相对,指汇录一人的诗文等作品成为一书,此类著作集非常多,内容非常广泛。

MJ PARK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含万能模板)

MJ PARK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含万能模板)

PART 1、概论板块一、文献学WHAT1、范围:以文献自身为研究的本体,区别于文学、史学等学科。

主要包括文献的形态、整理方法、鉴别、分类编目、收藏、形成发展史、检索、各种文献的特点和用途。

2、中国古典文献学特点:(1)随着古文献的产生、流传和积累不断发展,源远流长。

(2)传统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经学为中心。

(3)基本分为考据学派和义理学派。

WHY意义:文献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文献学是方法之学、用器之学,从事大多数工作都有必要从相关文献中汲取营养,因此对文献学进行学习必不可少。

学习文献学我们就能全面认识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用较少的时间找到尽可能全的所需资料;并能够对其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找到较为可靠的版本;此外还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自己之外的更多人能够使用文献。

在传统文化被重新重视的如今,文献学还承担着极强的当代意义,它承担着为一系列工作提供可靠文本的重任。

二、文献文献1、概念:“文献”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八佾》,“文”指文本形式存在的各类典籍,“献”即是“贤”,指通晓典制的人。

而文、献相通,今天的文未尝不是昔日的献、今天的献又未尝不能是将来的文,因此“文献”可以认为是古今一切社会资料的总称,它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历史、验证历史的依据。

今天提到这个词一般偏重于“文”、尤重古代的“文”,是出于词的偏义现象。

2、形成方式:分为著、述、编、译四种。

“著”指著作,是将从感性认知所得的经验上升到理性后,抽出最为精要的结论形成创造性理论的过程。

“述”指对前人的著作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消化、理解、再创造,可以对其少处进行增益、对其多处进行删订、对其隐晦处进行探微索隐和注释工作。

“编”指纂辑,是根据一定体例缀辑旧文,其中大量内容都是其他文献中的原文,编者一般不对原文进行篡改,只会注明出处。

“译”指翻译,是将一种语文的文献转换成另一种语文,我国文献中影响较大的有佛典翻译、学术翻译、文学翻译三种。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精简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精简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导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探讨,出现在20世纪初。

学者们的共同看法,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学术的基础。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献学概要》。

•目前较为经典的文献学著作主要有:《文献学讲义》(王欣夫)、《中国文献学》(张舜徽)、《文献学概要》(杜泽逊)等。

虽然文献学作为独立学科近代才出现,但“文献”一词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请同学们翻译)•一、“文献”概念的历史演变1.“文献”最早的出处及含义:《论语·八佾》“文献”最初之意,以郑玄、朱熹的释义为代表,二字分解为书面记载(文)与耆旧言论(献)。

2.宋末元初马端临取义《论语》,首用“文献”自名著述《文献通考》“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3.文献的现代含义•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思考:当代记录文献的载体与方式有哪些?二、古典文献与古典文献学1.何为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古典文献的存亡概况•《隋书·牛弘传》载,隋文帝开皇初,秘书监牛弘曾上表请广开献书之路,指出古今图书遭遇了五次灾厄。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中又补论牛弘“五厄”为“十厄”。

3.古典文献学•是关于文献形成、形态、整理、研究、利用的学问,即古典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

文献形体本身的特点、文献整理的方法、文献学的历史、文献学的理论都应包括在内,并把这些融为一体,进行系统研究。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笔记一、文献导论(一)概念:狭义: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

广义: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原义:“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三)文献的概念发展:从指“典籍和贤才”(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再到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一)先:古典文献学的初始阶段,但遭始皇的破坏“焚书坑儒”孔子提出“文献”概念;整理《诗经》《春秋》(二)两汉:成熟时期。

既有以义理为主的经今文学派,又有以考据为主的经古文学派。

向、歆父子著《别录》《七略》,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大家:司马迁(西汉)——古籍今译(《五帝本纪》中对《五帝德》与《帝系姓》两篇文献所记容真实性的辨析);玄(东汉)——集大成(《毛诗笺》、《三礼注》);王充(东汉)——辨伪(《论衡》);许慎(东汉)——训诂(《说文解字》),开创以小学校读古典文献或经书的方法(三)晋南北朝:北方承汉朝古文字考据之余绪,南方受玄学影响较大,出现义疏文学。

注释整理繁荣,音义之学兴起,四部分类法。

大家:颜之推《颜氏家训》陆德明《经典释文》(四)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史注成就较高大家:颜师古《五经定本》、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守节《史记》(注)、知几(五)宋元明:疑辨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为主或宋辽金元:宋:史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集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金石考据学;公私目录学大家:樵、洪迈、朱熹、王应麟明:《永乐大典》;佛教典籍的整理,刻书业发展大家:慎、焦竑、胡应麟、方以智(六)清:集前代考据学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一代朴学《四库全书》;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考释与研究;经传的整理与考辨;历史文献的整理与考证;周诸子文献的整理大家:顾炎武、纪昀、廖平、皮锡瑞、俞樾、诒让、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七)近代:开始之际,承考据学传统,古文学一直占优势大家:罗振玉、王国维、元济汉、唐、宋、清是四个重要时期三、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电子等四、古典文献类型(一)总集: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共20分)《文献通考》宋元时代马端临《通志》南宋郑樵《释名》东汉末刘熙《方言》西汉杨雄《通典》唐杜佑《艺文类聚》唐欧阳询《百川学海》宋左圭《北书钩》《贩书偶记》近人孙殿起《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振孙《中原音韵》元周德清《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读书杂志》清王念孙《经籍纂诂》清阮元《北堂书钞》隋虞世南《群斋读书志》南宋晁公武二、名词解释。

(共8题,计40分)参考答案:文献是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理解为固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也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现在通常理解为图书、期刊等各种出版物的总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参考答案: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所谓“校雠“就是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

由于那时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而今天的校勘含义较“校雠”宽泛了许多,除对校外,还包括本校、他校和理校等方法。

参考答案:是刘歆在刘向撰写《别录》的基础上继续整理群书,并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而形成的我国第一部官修分类目录,包括“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

《七略》第一次展示了我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方法,它以学术性质作为分类标准。

在著录上确立了较为完全的著录方法,除编有内容提要外,还利用了“互见法”和“分析法”。

参考答案:索引是揭示文献内容出处,提供文献线索的检索工具,是把一部或多部文献中的具体内容摘录出来,注明出处,并按一定的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考的文献。

古今又称玉键、针线、韵检、通检、备检、引得等。

索引最先出现于明代。

“索引”一词,原从日语引进,一度依据英文index译为“引得”。

现通行和规范术语为“索引”。

参考答案: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复习资料1、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2、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别集不论是作者自编,还是他人编集都要按一定的体例来编。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这三种。

3、版本:从严格意义上说,是刻版(也称雕版)印书出版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因最初的印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板本”。

广义的“版本”又可指一切形式上的书本。

4、善本:善本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大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

5、卷轴装:所谓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

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卷子。

6、讹:讹也称误,将文献中原有的文字写错了,是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脱:将文献中原有的文字弄丢了,文献在传抄出版过程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衍:原稿所无而传写与出版的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衍文,亦称衍字、羡文。

衍一字或数字较常见,也有衍一句或数句的。

倒:倒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却被弄颠倒了的现象。

7、对校:对校就是将某一文献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从而发现并改正书面材料错误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种版本作为底本,再用其他版本逐字逐句地比较,把各本的异同记录下来。

8、本校: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

9、他校:用其他文献中的引文及相关文字来校勘某一文献称他校。

10、理校:即推理的校勘,是校勘工作的补充方法。

当发现书面材料中的确存在着错误,可是又没足够的资金可供比勘时,就不得不采用推理的方法来加以改正。

古典文献复习资料1

古典文献复习资料1

适用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一、名词解释(10分,每小题2分):1.九流十家2.伯28333.子注4.简5.衍二、填空(10分,每空1分):1.在道藏中,《庄子》的书名叫________;《文子》的书名叫________。

2.《春秋内外传》指________和________。

3.《四库全书》的总纂是________代________;《四部丛刊》的编纂者是________代________。

4.唐代文选学的两大代表作是________和________。

三、指出下列文献学著作的作者及时代(20分,每题1分):1.《四库提要辨证》2.《中经新簿》3.《经籍籑诂》4.《水经注》5.《孟子正义》6.《周礼正义》7.《汉书补注》8.《墨子间诂》9.《春秋经传集解》10.《尔雅义疏》11.《录鬼簿》12.《经传释词》13.《方言》14.《七录》15.《七略》16.《郡斋读书志》17.《郑堂读书记》18.《越缦堂读书记》19.《三国志集解》20.《说文解字注》四、指出下列作者在文献学方面的代表作(只举一种,10分,每小题1分):1.李贤2.马国翰3.陆德明4.姚名达5.孙殿起6.陈振孙7.黄虞稷8.杜佑9.郑樵10.马端临五、简要回答下列问题(50分,每小题10分):1.“十三经”指哪些典籍?“十三经注疏”每种书的注者和疏者各是谁?2.“二十四史”是哪二十四种典籍?各史的作者是谁?3.《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作者是谁?该书在古文献方面的价值如何?4.《文选》和《玉台新咏》各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们各是何代何人所纂?其特点如何?5.指出下列三首论诗、论曲绝句的作者,对其观点略加评论。

A.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B.但肯寻诗便有诗,灵犀一点是吾师。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辞。

C.大都才人逞风流,百岁光阴老更遒。

文到元和诗到杜,月明孤雁汉宫秋中国古典文献学2010-04-26 20:00:25| 分类:资料整理|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 解释下列词语1. 文献:历史上的各种文字资料或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

(一)名词解释1.文献: 所谓的文献, 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人最初把文献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指书面材料, 即文章或典籍, 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 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后发生变化, 专指典籍和文字资料。

(《辞海》定义文献为: 文献, 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如历史文献。

后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

如医学文献。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 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辞源》则定义: 文, 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 指熟悉掌故的人。

……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2.文献学: 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 或者说“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就形成了“文献学”郑鹤声、郑鹤春先生最早提出“文献学”概念: “续集、翻译、编纂诸端, 谓之文, 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 故曰文献学。

(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辞典〉解释文献学为: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在我国通常有两个含义, 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 即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含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 编纂和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一指现代文献学。

)3.总集: 总集是汇集了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 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和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来说, 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如《文选》便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后面的简答题作进一步介绍)4.别集: 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 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一般分他人编集和作者自编两种。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三种。

分类即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 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分体即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 如《李太白文集》;编年即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来编排, 如《稼轩词编年笺注》。

古典文献学_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_复习资料

1 .文献”定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文章、典策)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

(贤才、秉礼之贤大夫)现代定义:“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价值或与某学科相关的图书文物资料。

今为记录知识的各种载体的统称,即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竹帛、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

”2 “古典文献学”定义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的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和保存文献资料。

版本、目录、校雠(校勘)等为传统文献学的主要部分。

3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其研究对象包括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编纂、校点、翻译和流通等。

1980s以来,古典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古典文献。

古典文献,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前用雕版、活字和手抄的古籍文献,同时包括文书、卷册、碑铭、拓本等。

凡是近代铅印出版物以外的文字材料,均属古典文献的范畴以内。

4 古典文献学的知识范围古典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与校勘古典文献学的其他内容:辨伪、辑佚、标点、注译、检索等5 古典文献学的意义大而言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国家历史政治文化之重大意义。

小而言之,对个人了解历史文化,从事学术研究,文献学均为基础必备之知识。

6 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1)先秦两汉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就①孔子及其弟子(子夏等)文献整理之功②秦及楚汉之交对文献的破坏③西汉对文献的恢复与整理(刘向、刘歆父子等)④司马迁特殊的文献整理贡献⑤后汉郑玄等大儒的文献整理⑥熹平(173-178)石经:最早之官定儒家经本(2)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五代古典文献学的主要成果①魏晋南北朝文献破坏与整理(破坏:西晋灭亡;萧梁灭亡。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笔记一、文献导论(一)概念:狭义: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

广义: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原义:“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三)文献的概念发展:从指“典籍和贤才”(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再到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一)先秦:古典文献学的初始阶段,但遭秦始皇的破坏“焚书坑儒”孔子提出“文献”概念;整理《诗经》《春秋》(二)两汉:成熟时期。

既有以义理为主的经今文学派,又有以考据为主的经古文学派。

刘向、刘歆父子著《别录》《七略》,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大家:司马迁(西汉)——古籍今译(《五帝本纪》中对《五帝德》与《帝系姓》两篇文献所记内容真实性的辨析);郑玄(东汉)——集大成(《毛诗笺》、《三礼注》);王充(东汉)——辨伪(《论衡》);许慎(东汉)——训诂(《说文解字》),开创以小学校读古典文献或经书的方法(三)魏晋南北朝:北方承汉朝古文字考据之余绪,南方受玄学影响较大,出现义疏文学。

注释整理繁荣,音义之学兴起,四部分类法。

大家:颜之推《颜氏家训》陆德明《经典释文》(四)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史注成就较高大家:颜师古《五经定本》、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张守节《史记》(注)、刘知几(五)宋元明:疑辨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为主或宋辽金元:宋:史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集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金石考据学;公私目录学大家: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明:《永乐大典》;佛教典籍的整理,刻书业发展大家:杨慎、焦竑、胡应麟、方以智(六)清:集前代考据学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一代朴学《四库全书》;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考释与研究;经传的整理与考辨;历史文献的整理与考证;周秦诸子文献的整理大家:顾炎武、纪昀、廖平、皮锡瑞、俞樾、孙诒让、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七)近代:开始之际,承考据学传统,古文学一直占优势大家:罗振玉、王国维、张元济汉、唐、宋、清是四个重要时期三、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四、古典文献类型(一)总集: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复习资料一、写出书名或作者(15个,15分)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张玉书等编《佩文韵府》、陈梦雷、蒋廷锡等编《古今图书集成》、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王溥《唐会要》、阮元《宛委别藏》、黄丕烈《士礼居丛书》、孙星衍《岱南阁丛书》、卢文弨《抱经堂丛书》、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朱彝尊《经义考》、鲁迅《古小说钩沉》、张心澂《伪书通考》、章学诚《校雠通义》、荀勖《中经新簿》、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姚际恒《古今伪书考》、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阮孝绪《七录》、王俭《七志》、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二、名词解释:(6分,5个)1.熹平石经(一字石经)、2.正始石经(三体石经)、3.银雀山汉简、4.郭店楚简、5. 马王堆帛书、6. 石鼓文、7. 旋风装、8. 蝴蝶装、9. 卷轴装、10. 百衲本、11. 监本、12. 错简、13. 《永乐大典》、14.《四库全书》、15. 辑佚、16. 辨伪、17. 甲骨四堂百纳本百纳即补缀很多的衣服,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全成一部完整的书,称为百纳本。

清初人宋犖汇集宋元三种版本印成百衲本《史记》,近代又有百衲本《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

其中,商务印书馆于1930-1937年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最为著名。

监本历朝国子监刻印的图书。

主要是各种儒家经典、文史名著。

据文献记载,从五代开始,国子监刻印有九经,北宋承其遗制,继续刻印经史,南宋时,旧版不存,遂征调地方版片至京师国子监印书,称旧版为“旧监本”,新版为“新监本”。

明朝在南京和北京均设国子监,都刻印了二十一史,因而又有“南监本”和“北监本”的区别。

错简:指由于篇章简策错乱,或一篇错入他篇,或一篇之内段落文字互错致使古籍失其原貌。

文献学期末复习

文献学期末复习

文献学复习题一、掌握和熟悉基本常识1,后汉熹平年间刊刻之熹平石经,堪称文献传播之大事。

2,中国古代目录学萌芽于先秦,而正式兴起于西汉。

3,旋风装因其将书页鳞次栉比的相连,看似龙鳞,故又称龙鳞装。

4,书名、叙录、类序三项,为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5,刻本指在板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书籍。

它始自唐代,分类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分类。

以刻印主体论,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

6,卷轴装为写本书的主要装帧形式。

7,版心即刻板的中心部位,为两半页的分界处,一般不刻正文,而刻有折叠书页标志的“鱼尾”。

8,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9,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10,电子载体的特点:一是无形,二是容量大。

11,张之洞《书目答问》为近代目录名作。

12,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即本校。

13,金石文献包括金文文献和石刻文献两部分。

14,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目录、版本、校勘三方面内容。

二、基本概念要熟悉和掌握1,善本善本即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属于善本,经过名家精校的版本均可视为善本。

2,讹、脱、衍、倒说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称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原稿所无而传抄或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字。

倒指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

3,反切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声母和后一个字韵母及声调,拼成被注音之字。

此法注音即反切法。

因古今字音变化,有时用现在的读音来拼读,并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

4,经折装经折装是将卷轴改为折叠式,书纸仍由多张纸粘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一定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的折页,前后则用两块与折页相同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最全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最全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附参考答案)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_____和______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__________、郑樵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文献通考》.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_________、《十七史商榷》、__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__________;金文则指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三,文献标点(本题计20分)1,试给下面一段文字添加现代标点(8分):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2,试改正下列标点错误,并简单说明修改依据(12分):①,《论语》言子之所慎者。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古典文献学(完美复习打印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绪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23年)。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的《中国文献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30年出版)。

文献,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典文献学要学习些什么?1.应熟悉古典文献: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应掌握古典文献学学科构成核心内容:目录、版本、校勘3.熟悉并利用古典文献,可深入客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知识系统观和文明系统观。

如《致蔡鹤卿太史书》(林纾):“鹤卿先生太史足下……”为何称“太史”?第一章古典文献的载体与类型第一节古典文献的载体一、甲骨甲骨:龟甲和兽骨。

“甲骨卜辞”、“殷墟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记载多是占卜之事,记事年代从殷商盘庚到纣王末期。

1.甲骨文献的整理研究情况是怎样的?(1)甲骨文最早的整理、辨认,以刘鹗、孙诒让等人的工作为代表。

刘鹗《铁云藏龟》(1903出版,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收甲骨文献1051片,考释正确干支、数目字34个。

孙诒让《契文举例》(1905年撰成,1917年出版,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全书分十类,考释正确的文字有185 (2)近代“甲骨四堂”成就最为卓著:“四堂”指四位甲骨文献研究专家,即王国维(号观堂)、罗振玉(号雪堂)、董作宾(字彦堂)、郭沫若(字鼎堂)。

(3)罗振玉的甲骨文献研究尤为突出:①罗氏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甲骨文献。

②考释出大量的单字。

③率先正确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

④首创卜辞分类研究的方法。

3.我们如何查阅、了解甲骨文字?需要使用甲骨文释字方面的工具书:孙海波编:《甲骨文编》,中华书局1965年版。

高明撰:《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中华书局1996年版。

二、金石1.金文(钟鼎文)金,指青铜器。

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学 期末复习资料

古典文献期末复习资料文献的物质载体:甲骨:龟甲和兽甲的合称。

殷商时代的占卜文字,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n.解释)甲骨文盛行殷商时期,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铁云藏龟》,甲骨文最早出土在河南安阳县小屯村。

金石:从商到汉,在青铜器上刻铸文字的铜器,叫金文。

礼器,乐器。

钟鼎文。

石鼓文,儒家经典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国家刻石立碑,是东汉末年的“熹平石经”,今有残石。

完整保存至今的有晚唐文宗开成年间的“开成石经”。

竹木:即竹简与木版的合称。

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把木版称为“牍”或“版”。

汗青是竹简的代称,烤干竹子里面的水分的这道工序叫杀青。

韦编三绝:指读书非常用功。

用牛皮编连的称“韦编”。

缣帛:丝织品的总称。

古代丝织品作为文献的载体成为帛书或者素书、缯书、缣书。

缣帛与竹木同时使用。

1973年12月,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了大批西汉帛书,有《老子》、《十大经》、《战国纵横家书》,及兵书、医书、历史、哲学、历史等著述,有极为珍贵的学术价值。

文献装订形式:一、简策体式:一部书的多根竹、木简,需用纽绳加以编连,即编简成册,亦称“简策”。

简策本”(册),是我国最早的正式图书版本形式。

编简在战国到西汉时期最为流行,到东汉魏晋时期任然是主要的形式。

《孙膑兵法》竹简出土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

二、卷轴体式:卷子装。

When,where出土卷轴?1900在敦煌藏经洞出土六万多字的卷轴三、折叠体式: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

1.梵夹装:因古印度的佛教经典,曾长期用梵文书写在贝多树叶上,为贝叶经。

将贝叶重叠,以木板上下相夹,再以绳捆扎,故称梵夹。

佛教经典,多用此式。

2.经折装:按照一定的尺寸,或者字的行数,将长卷左右反复连续折迭,最后形成长方形的一迭,前后再各粘裱一张质地较厚的纸,作为封面或封底,可将卷子装改变成为互相连续的一册,形同旧时记帐的经折,称为经折本,又称折本。

(了解一下)四、册页体式:册页体式可分为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四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文献:先及汉代多把文献理解为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例如孔子和司马迁。

后来专指书面材料,到现代,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文献学: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延伸,是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古典文献学:传统文献学(即古典文献学)正是在综合校雠、目录、版本诸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如分类、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

总集:总集是汇集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断代)和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别集:是相对于总集而言的,它是指商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例如《太白全集》《王维集校注》等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丕的《皇览》,著名类书还有《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又称“丛刊”“丛刻”等,例如《儒学警悟》。

注意综合性丛书(包括各类著作,《四库全书》)和专科性丛书(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等,明代何文涣《历代诗话》)政书:专门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工具书,又称典志体史书,例如唐代轶《政典》。

杜佑在《政典》基础上扩充为《通典》。

宋人樵编《通志》,元代马端临编《文献通考》,杜、、马三书被称为“三通”。

叙录:或称书录解题,题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可修编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别录,西汉向把所校各书的叙录汇集成编,称为《别录》,是一部汇集诸书叙录的提要目录学著作。

也是后世叙录体目录的创始和典。

刻本是指在板木上刻字印刷而成的图书,按照书籍刻印的时代,可以分为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例如唐代刻本金刚经。

按照刻印的地域划分,可分为浙本蜀本等。

按照书籍刻印的主体可以分为官刻本,和家刻本等,按照书籍刻印的先后,可以分为初刻本,原刻本,重刻本等,按照版式和字体,可以分为大字本,小字本等,还可以按照印刷的墨色,流通的情况。

善本,善本是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但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

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三、旧本。

行款即行文的款式,包括行格和字数,通常以半页计算。

牌记又称碑牌、木记、墨围,俗称书牌子,是刻书的一种版本记录,相当于今天的页,一般认为牌记兴起于宋。

牌记最初环以墨围是为了区别正文,引起读者注意。

牌记一般为长方形,也可作钟形等,它能反映该书的出版时间,出版地点和出版人等丰富的信息。

校勘,校勘是指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

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撰成于1151年前后,《郡斋读书志》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编排,全书前有总序,四部各有大序,各类小序,在每一类第一种书的提要中。

每书写有提要,介绍作者生平,讨论书中要旨,或评论学术源流,叙述篇章次第,是具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功用的叙录体书目,在中国古典目录学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可修编南宋振的《直斋书录解题》共56卷,主要是根据他丰富的藏书,历时20年而撰成,按四部分类法编排,书中没有总序和大序,只有七类小序。

校对是书刊出版工作中的一道工序,即是依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改正校样上的差错,在古代称其为校雠,或者雠校。

校勘记,记录校勘容与成果的文字,古人又称异文,考异或辩证,其撰写目的,一则说明校改的依据和理由,增加校本的可信性,二是说明异同供读者分析选择。

例如唐代,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所谓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由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成为一卷,因此卷轴中的纸本又称卷子,一个完整的卷子包括轴,卷,褾,带四个部分。

所谓旋风中就是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粘贴在一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

蝴蝶装,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再一叶一叶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在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连背裹住做封面。

看上去很像现在的精装书,不同的是没有锁线,每页纸只有一面有字,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姑称蝴蝶装。

包背装是对蝴蝶桩的一种改进,人们把印好的书页在版心中线处背面对折,让版心向外,单口向,然后将单口粘连到裹背纸上,外面再加上护页和封面,这样就产生了包背装,在明代最为盛行。

线装基本方法和包背装一样,所不同的是,包背装用整纸裹背,而线装只在前后各加一护页,连同正文用线装订在一起,不用包背。

(1)明清时期私人藏书目录明可修编周弘祖《古今书刻》朱勤美《万卷堂书目》晁瑮(lì)《宝文堂分类书目》高儒《百川书志》祁承㸁(hàn)《澹生堂书目》徐《红雨楼书目》钱谦益《绛云楼书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琦美《脉望馆书目》清钱曾《述古堂书目》《也是园藏书目》读书敏求记毛扆(yǐ)《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徐乾学《传是楼书目》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吴寿旸《拜经楼藏书题跋记》星衍《氏祠堂书目》《平津馆鉴藏书籍记》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陆心源《丽宋楼藏书志》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2)古代作家名、字、号及其作品集《靖节集》东晋渊明著。

渊明(约365年~427年),入宋后改名潜,字符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省市)人。

《柳河东集》----禹锡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刺史,又称“柳”。

柳宗元与愈并称为“柳”,与禹锡并称“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XX先生全集》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XX(今省XX 县)人,后居,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米襄阳诗集》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米或为芊,襄阳人,时人号海岳外史,又号鬻熊后人、火正后人。

《蔡中郎集》----明人溥蔡邕(yōng)(133年—192年),字伯喈。

留郡圉县(今省市圉镇)人。

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可修编《阮步兵集》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国诗人。

字嗣宗。

留(今属)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鲍参军集》鲍照(414年-466年),字明远,东海郡人(今属市XX县长城镇),中国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

鲍照与颜延之、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集》朓(464—499),字玄晖,汉族,郡阳夏(今太康县)人。

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灵运同族,世称“小”。

《康乐集》灵运(385年—433年),原名公义,字灵运,以字行于世,小名客儿,世称客。

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道家。

《扬子云集》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

西汉官吏、学者。

西汉蜀郡(今郫都区)人。

《康成集》玄(127年8月29日—200年),字康成,高密(今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

与晏婴、墉并称为“高密三贤”。

《炯集》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属)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九龄集》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

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省市)人,世称“曲江”或“文献公”。

《贾长江集》可修编贾岛(779~843年),字阆(读láng)仙,人称“诗奴”,与孟郊共称“郊寒岛瘦”,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道幽州阳县(今省涿州)人。

自号“碣石山人”。

《经韵楼集》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金坛人。

《隐居集》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

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江陵集》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白圭,江陵人,时人又称江陵(今荆州)。

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十卷,·王弼、晋·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二十卷,·王肃伪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亨传、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五十卷,汉·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集解、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二十卷,晋·宁集解、唐·士勋疏《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论语注疏》二十卷,·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孟子注疏》十四卷,东汉·岐注、伪宋·奭疏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可修编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代和商代,古典文献学的历史也开始于这一时期。

例如最古老的典籍《三坟》《五典》,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传世文献《易经》《尚书》《诗经》商代和西周时期,文献典籍多有史官掌管。

到了春秋时期,学在民间,孔子提出文献一词,并整理六经。

先诸子与古典文献学的关系都比较密切。

但同时先古文献史上统治者或政治家对于古代典籍的禁毁情况也是非常严重的。

始皇的焚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大的劫难。

两汉时期统治者注意有组织地搜集整理文献。

例如汉成帝诏光禄大夫向开始进行由政府组织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

这一时期主要靠口耳相传和从墙壁夹层或地下发掘出来的文本来整理文献。

此外,纬学在两汉时期兴起。

在此时期,重要的文献整理者有司马迁,玄,王充等。

晋南北朝时期,文献散佚较多,但是在这一时期,受两汉传统、玄学和佛经传入的影响,文献整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经学注释上出现了义疏体,由于史部著作的增多,个人文集编撰的兴盛,以四部分类法为标志的古典目录学得到长足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