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初中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人教版
教师姓名黄淑梅单位名称伊宁市第二十三中学填写时间2020年8月18日学科生物学年级/册八年级(下册)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难点名称明确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与环境的关系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此内容需要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后才能明确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进而才能关注到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因此在知识学习方面教师要注重整体学习。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虽然学生对两栖动物的青蛙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还是不清楚,其次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究才能明确二者之间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方面有一定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使课堂生动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将本节内容的三块知识有机的衔接,在讲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时先回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从而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导入复习导入,通过复习两栖动物的概念导入本节内容(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皮肤辅助)呼吸的动物)知识讲解(难点突破)2.学习探究一:两栖动物的生殖播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音频,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青蛙都会鸣叫呢?鸣叫的意义是什么?(雄蛙鸣叫,吸引雌蛙)通过雄蛙鸣叫、雌雄抱对和体外(水中)受精的图片依次讲解两栖动物生殖的特点,从而总结出两栖动物生殖的特点:体外受精、有性生殖。
3.学习探究二:两栖动物的发育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该视频中有蝌蚪发育的内容,利用视频总结出蝌蚪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重点比较青蛙幼体蝌蚪与成蛙之间的区别,发现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有尾无四肢;成蛙生活在陆地上用肺(皮肤辅助)呼吸,有四肢无尾。
从而引出变态发育的概念: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初中生物_《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目标: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3、关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教学难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对设计的问题主动思考,小组讨论,自学教材,自主探究,找出问题的答案。
教师再精当点拨。
最后由学生总结归纳出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及特点。
教学过程:《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学情分析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但依然容易将两类动物混淆,原因在于学生不能准确把握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大多数学生接触过“小蝌蚪找妈妈”的童话故事,也有些学生观察饲养过蝌蚪,知道青蛙是由蝌蚪发育而成的,但不能科学描述它的生殖过程及特点。
八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堂上我通过指导学生观看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视频和图片等,完成了本节的教学任务。
效果分析这节课我感觉还算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我完全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愉快的去思考,自主的去学会探究,平等的相互学习,相互合作。
本节课老师教态自然、语言流畅,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积极讨论,效果好;教学设计科学,环节齐全;视频录制的画面清晰,效果也很好。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了本节课的目标,而且课堂达标率很高,达到了预期的课堂效果。
教材分析本节是济南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二节。
不同生殖方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又展示了不同生物类群在连续性方面所表现的发展和进化。
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地生活的结构特征,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缺少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及反思(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及反思(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济南版初中生物第四单元第二章的内容,本节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上一节学生学习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后面将会介绍鸟类的生殖和发育,因而本节内容较为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两栖动物作为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过渡类型,其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就注定了它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并且是分布非常狭窄的一类型。
在探究两栖类生殖发育对水环境的依赖时,从侧面的与人和环境呼应,进一步体现了整套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方面:两栖动物作为生物进化过程中一个十分特殊的类群,其生殖和发育特点鲜明,对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种延续理论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好在第四单元的主体是“物种的延续”,学生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有性生殖的概念,尤其是了解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过程,应该说对有性生殖不再陌生。
紧接着学生又接触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内容,并且对“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就更加丰富了学生对有性生殖的认识。
所以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之前,学生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这对于后续的学习过程将带来极大的便利。
从能力方面:学生通过对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内容和昆虫生殖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各类信息资料的方法和技巧,具有一定的获取,甄别有效信息的意识以及判断性思维的能力,这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三、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2)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3)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初二生物学《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初二生物学教案初二生物学《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举例说出两栖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关注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增强保护两栖动物的意识。
体会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2. 难点分析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青蛙的视频,提问:青蛙属于哪一类动物?它的生殖和发育有什么特点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 讲授新课两栖动物的生殖展示青蛙繁殖季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青蛙的生殖行为。
教师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体外受精。
雄蛙鸣叫吸引雌蛙,雌雄蛙抱对,促进排卵和排精,提高受精率。
两栖动物的发育展示青蛙发育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青蛙发育的各个阶段。
教师讲解:青蛙的发育经历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
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有尾;幼蛙和成蛙生活在陆地上和水中,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无尾。
分析两栖动物在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的变化,如尾巴的消失、四肢的出现等。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讨论:为什么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两栖动物的受精过程在水中进行,幼体生活在水中,所以离不开水。
介绍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如数量减少、栖息地破坏等,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对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强调保护两栖动物的重要性,呼吁学生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3.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再次强调保护两栖动物的意义。
4.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其他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并写短文介绍。
【配套K1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及反思(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及反思(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二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济南版初中生物第四单元第二章的内容,本节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上一节学生学习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后面将会介绍鸟类的生殖和发育,因而本节内容较为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两栖动物作为生物进化史上的一个过渡类型,其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就注定了它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并且是分布非常狭窄的一类型。
在探究两栖类生殖发育对水环境的依赖时,从侧面的与人和环境呼应,进一步体现了整套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思路。
二、学情分析从知识方面:两栖动物作为生物进化过程中一个十分特殊的类群,其生殖和发育特点鲜明,对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种延续理论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好在第四单元的主体是“物种的延续”,学生通过章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有性生殖的概念,尤其是了解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过程,应该说对有性生殖不再陌生。
紧接着学生又接触了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内容,并且对“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有了一定的认识,这就更加丰富了学生对有性生殖的认识。
所以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之前,学生已经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这对于后续的学习过程将带来极大的便利。
从能力方面:学生通过对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内容和昆虫生殖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收集和整理各类信息资料的方法和技巧,具有一定的获取,甄别有效信息的意识以及判断性思维的能力,这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保障。
二、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初中生物_第二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生物八年级上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2.关于青蛙生殖发育的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体内受精,变态发育B.体外受精,不变态发育C.体内受精,不变态发育D.体外受精,变态发育3.与蝌蚪相比,只有成蛙才具有的结构是()A.鳃B.肺C.尾D.后肢4.结合下图分析青蛙的繁殖行为:(1)雄蛙在水边高声鸣叫,是为了。
(2)雌蛙和雄蛙抱对,雌蛙先将卵排到水中,雄蛙也将精子排入水中,卵和精子在水中结合成,完成受精作用。
(3)蛙的受精卵在中发育成蛙,该过程依次经过[ ] 、[ ] 、[ ] 和[ ] 等阶段;属于发育。
(4)[2]用呼吸,[4]用呼吸。
(5)[4]的食物主要是农业害虫,因此我们应该。
这要求我们首先保护好它们的。
析。
增强竞争意识,同时利用习题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外拓展以《住手吧,青蛙的朋友们》为题,写一份保护青蛙的倡议书。
学生写倡议书1234生物八年级上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学情分析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但依然容易将两类动物混淆,原因在于学生不容易准确把握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
大部分学生对青蛙比较熟悉,但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这些问题还比较模糊。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观看青蛙发育的过视频、图片等,完成“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教学任务。
这个年龄的学生好奇但好动,有参与意识但不稳定,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采用让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方式,达到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本。
生物八年级上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和视频,在学生现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本节课同学们不仅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进一步了解了的含义(成体的形态结构与幼体明显不同)和两栖动物的含义(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即可生活在水中,又可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变态发育),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的明显区别是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是水生到陆生的一个过渡类群,而爬行动物则是陆地上产卵,摆脱了谁的限制,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附教学反思、教学点评】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技能方面:学生已初步具有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主题,作阅读探究。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在科学探究中发展了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调查探究。
二、设计思路在剖析教材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整体设计思路为:课前:师:全程指导生:分成六个调查小组,选择课题,开展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准备汇报。
1、椰子组:除了青蛙、蟾蜍,还有哪些动物是两栖动物?2、龙眼组:实地考查:青蛙生殖过程,捕捞适量蛙卵以便饲养观察蛙发育过程。
3、柠檬组:查找资料:了解青蛙生殖、发育过程。
4、甜橙组:社会调查:成高子地区环境的变化。
5、灵芝组:社会调查:成高子地区青蛙、蟾蜍数量的变化。
6、草莓组:问卷调查: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课上:小组汇报交流课下:手抄报竞赛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发展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多样的调查形式,如实地考查、社会调查、问卷调查等。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组内分析讨论,总结出汇报材料,课上进行汇报,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与碰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自信、热情、感恩,用自己的爱心创造美好生活。
2、教学重点难点: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自省以提升对生命的珍爱之心。
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措施: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不固守于教材,挖掘各种课程资源,尤其是本土自然资源,通过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初中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人教版
抱对剌激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细胞。有利于提高卵的受精率。
5 请同学们认真观看“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媒体播放
学生仔细观察
6、教师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生殖和发育过程
7、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资料分析
仔细阅读教材的资料分析,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讨论
想一想:
青蛙的生殖环境是怎样的?
想一想:青蛙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
2、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回顾宋朝诗人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回答下列问题
a 在一年之中,什么时候能够听到青蛙的叫声?
b 所有的青蛙在此时都会鸣叫吗?
c 青蛙的鸣叫有什么意义?
d 雄蛙通过鸣叫找到自己的雌性伴侣,然后进行什么过程?
3、你观察过吗?
雄蛙鸣囊→求偶
雌雄蛙抱对→交配
4 蛙的抱对行为有什么意义?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山乡石堰学校 谷婷婷 一、教材分析 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 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发育而上陆地生活。教 材以青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学习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四、教学难点 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 识 五、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讨论、多媒体教学。 六、教具准备 有关青蛙生殖和发育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课时安排 1 课时 八、 教学过程
初中生物_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导入:诵读诗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声?青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新课“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二)新课:1、青蛙的生殖:(1)引导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青蛙都会鸣叫?雄蛙鸣叫时还伴随着怎样的动作?雄蛙叫有何意义呢?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总结出青蛙生殖的过程是:鸣叫、抱对、排出生殖细胞、水中受精;生殖的特点是:体外受精、有性生殖、卵生。
(2)通过例1、例2,巩固知识点——青蛙的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齐读:青蛙的生殖、发育的过程和特点,进一步巩固知识点。
2.、青蛙的发育:提问:你知道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小蝌蚪为什么老是找不到妈妈呢?引入青蛙的发育,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据生活经验和书上的彩图分析、讨论早期蝌蚪和青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方面的区别,再点评,然后课件展示完整表格3通过让学生比较出早期蝌蚪和青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差别很大,引出变态发育的概念,让学生总结青蛙的发育特点——变态发育.比较昆虫的发育,练习3、让学生看书上的彩图“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分析并总结出,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青蛙的发育经过了哪四个阶段?通过做题巩固此知识点。
通过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引出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
质疑:为什么青蛙是两栖动物而不是爬行动物,并让学生指出其他的两栖动物,引导学生归纳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4、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诗人描绘的古时的田园风光,,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很难听到蛙声了为什么带着这个疑问让我们走进新知探究二:读本蒂16页的资料分析完成自主探究2,并分分析资料。
最后进行情感教育升华本节课内容。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青蛙比较熟悉,但什么样的动物才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怎样/有什么特点?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怎样?这些问题还比较模糊。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强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使学生便于理解、
掌握,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教学策略选
择与设计 动
1、课前调查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准备; 2、课中进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力训练、交流分享、问题探究等活
3、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认知的多样性。
1、导入新课“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2、授新课:
3、课堂练习:通过练习题进一步巩固本课的知识 教学过程
点。
4、课堂小结: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再次巩固
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教学环节完善,教学任务基本完成,重点突出,难 课例研究综
点突破,但学生小组讨论时的积极性有待加强,普通话 述
水平等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因,培养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关注两栖动
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部分学生对青蛙比较熟悉,但是什么样的动物才
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怎样?有什么
学生学习能 特点?两栖动物的生存环境怎样?这些问题还比较模
力分析 糊。因此,教师要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教学加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设 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称
本节主要以“青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
教材分析 系,讲述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和特点,并且讲述
了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环境变迁
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的影响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
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 教学设计与反思
4、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且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青蛙在求偶
让学生把知识建立在已有的知识框架中去
青蛙都能鸣叫吗?不能只有雄 Nhomakorabea才能鸣叫
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学生不能直接给出答案
提高受精率
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水中进行
了解由鱼类到爬行类的过度
六、教学评价设计
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有没有影响?
资料分析
1、在四川省一个林场附近的公路上,曾出现10万多只青蛙集群行进。这些青蛙是在寻找水源充沛、水质良好的产卵场所。
2、1995年,美国明尼苏达州的中学生在河流和沼泽中发现三条腿的蛙,引起科学家的注意。后来经过调查,在美国南部、东部、中西部和加拿大都发现了畸形蛙,蛙的畸形个体数达10%左右。为探究其原因,研究人员把出现畸形蛙的地区的水取来,用非洲爪蟾做实验,结果爪蟾在发育过程中也发生畸形。
讨论:
1、上述事例说明,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繁衍有什么影响?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名称:两栖类的生殖与发育
学科年级:
八年级
教材版本:
苏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两栖类分类地位在鱼类和爬行类之间,学习两栖类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鱼类与爬行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为爬行类的教育教学奠定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初中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4.发育:受精卵-小蝌蚪-幼蛙-成蛙
生殖特点:鸣叫,抱对;有性生殖,体外受精(卵生);
受精过程离不开水;具有变态发育。
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件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也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地生活。
教师姓名
恰尔巴提·博肯
单位名称
哈巴河县初级中学
填写时间
2020年8月30日
学科
生物
年级/册
八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难点名称
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通过情景描述、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做分析,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和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轻松突破难点。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巩固了有性生殖、体内受精、体外受精、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等知识点。
小结
一、青蛙的生殖与发育
1.鸣叫:雄蛙,招引雌蛙
2.抱对:提高受精率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两栖动物比较特殊,成体既可以在陆地,又可以在水里生活,这说明它无法完全在水中或陆地上生活,是进化不够完整的动物。因此,对学生来说,了解两栖动物的这个特点并理解从幼体发育到成体的过程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探究、启发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相关的知识点。通过复习上一节内容,跟新课相连进入新课。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节主要以青蛙为例,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以及环境改变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在这一课教学中,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大多数学生比较了解,农村学生从小就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因此重点放在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环境改变对两栖动物的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两栖动物的生殖教学中,根据学生最常见的青蛙鸣叫和雌雄蛙抱对现象引出问题,探究这些现象在青蛙生殖中的意义。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最后由教师点拨指出:雄蛙鸣叫是为了吸引雌蛙,雄雌蛙抱对是为了同步产卵排精,提高受精的可能性。
在学习环境改变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的影响时,通过教材提供的 3 个资料的阅读,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环境改变对两栖动物的影响,然后通过 3 个讨论题的解决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是我深刻体会到在教学中“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通过自学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
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学生对青蛙由蝌蚪发育成成蛙这一过程比较熟悉,因此教学中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学,教师不讲或略讲。
青蛙的生殖过程学生虽然经常观察到雄蛙的鸣叫、雌雄蛙的抱对、蛙卵发育成蝌蚪等现象,但要把这些现象跟青蛙的生殖联系起来就成了学习的难点之一。
对于这个难点的突破,教学中先由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阐明青蛙的生殖特点:有性生殖、卵生、体外受精。
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和出发点展开教学,如果起点太低则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起点太高则学生不易理解。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教学的详略取舍,学生容易理解的有学生自己解决,教师不讲解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讲解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知识。
整个生物学课堂教学应该是跟学生的生活生产经验紧密联系的,以学生身边形形色色的生物和生物现象为出发点开展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能力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反思
在传统的科学课程中,学习科学的背景往往被忽视,教材中唯一的内容是科学的结构或者科学的发展过程,现在的学习强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广泛的学习科学的背景。
为学习者提供一种“真正的”背景,让学习者感觉到科学和技术就发生在其中,从而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些背景为学习者准备了一个亲身经历活动的机会。
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中,就进行了一些尝试。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些都是与青蛙有关的脍炙人口的佳句,我将这两句放在一起,引发学生思考“这蛙声一片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力图使学生抓住关键字眼,找到青蛙生殖的时间和地点,并借“蛙声一片”进一步探究青蛙的生殖过程和特点。
这样的处理使诗词本身成为了一则特殊的资料,使读诗诵词成为了一次特别的资料分析,在浓浓的诗风词韵中,既领悟生物学的真谛,也感受文学的美妙。
教材中已经给出了三则资料,我在深入分析了这三则资料后,重新调整了它们的呈现顺序,从“两栖动物由盛到衰的发展过程”入手,提出了“距今大概3.45亿---2.25亿年间,两栖动物状况怎么样?”“为什么?”“距今大概2.25亿年至今,两栖动物状况怎么样?”“为什么?”这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在阅读资料中学会提取信息,接着我
又提出“两栖动物的由盛到衰,主要与什么因素有关?”,显然,这个问题的回答,仅仅靠搜寻、提取信息已很难完成,必须通过分析、整理,才能形成对问题的科学解释,这也是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资料分析能力的进一步策略。
接着,我出示第二则资料“四川省10万多只青蛙集群行进”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青蛙集群行进,目的是什么呢?”“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是什么条件?”“产卵是什么活动?”“这说明什么?”这一环节的设定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结合生物学观点去深入分析、解决问题。
最后我又出示了“畸形蛙”的资料,并提出“畸形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污染的水是什么条件?”“这说明什么?”的一连串问题,还是力图以点带线,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读懂资料、读透资料,领悟资料分析的方法,提高资料分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