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重点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以及与之相关的病理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中医内科学的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一、中医内科学概述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主要学科之一,是通过中医经典理论,结合病人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运用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来治疗内科疾病的一门学科。
二、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指的是事物存在的两个方面,即阴和阳。
在中医内科学中,内脏疾病通常与阴阳失衡有关,治疗的重点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中医内科学中,内脏疾病的发生与五行学说息息相关,通过对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辅助诊断和治疗疾病。
3. 脉诊脉诊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诊人体脉搏的形态、强度和节律等特征,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脉诊在中医内科学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内科学在诊断疾病时,主要依据中医诊断标准来判断病情。
中医诊断标准包括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等要素,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病因、病机、病变特点等方面的信息,确定病人的诊断。
三、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1. 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内科疾病中的常见病种,包括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
中医内科学中,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活血化瘀等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
2.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中医内科学中,通过辨证施治、益气化痰等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
3.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
中医内科学中,通过调整脾胃功能、利湿化瘀等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
4. 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尿路感染、尿毒症等。
中医内科学中,通过利尿通淋、清热解毒等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
五、结语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运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诊疗方法,来治疗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重点笔记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
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
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
中医内科学目录整理
中医内科学目录整理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和腑器的疾病,包括心脏病、肝病、肺病、肾病等。
二、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内容:1. 内脏病理学:研究内脏和腑器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相应调治方法。
2. 诊断学:研究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诊断方法和辨证论治。
3. 防治学:研究内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膳食调理等。
4. 临床研究:通过临床实践,探索内科疾病的发展机理、疗效评价和优化治疗方案。
三、中医内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1.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2.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3.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肝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4. 泌尿系统疾病:包括肾炎、尿路感染、尿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四、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中医内科研究中,阴阳学说被广泛运用于疾病诊断、分型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2. 脏腑学说:中医内科学强调脏腑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治疗内科疾病。
3. 经络学说:经络系统是中医内科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经络的病理变化和调治方法。
五、中医内科学的应用:1. 临床应用:中医内科学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在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有独特优势。
2. 科学研究:中医内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深入发展,也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内脏和腑器的疾病,包括心脏病、肝病、肺病、肾病等。
其研究内容包括内脏病理学、诊断学、防治学和临床研究。
中医内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中医内科学的应用范围广泛,并在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内科学重点
第一章:肺系病症一、感冒;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卫表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1.病因病机:感冒是因六淫,时行之邪,侵袭肺卫,以致卫表不和,肺失宣降而为病。
2.病症鉴别:感冒与风温:本病与诸多温病早期症状相似,尤其是风热感冒与风温初期颇为相似,但风温病势急骤,恶寒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昏迷,惊厥等传变入里的症候。
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3.治则:病位在卫表肺系,治疗应势利导,从表而解,采用解表达邪的治疗原则。
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消暑祛湿解表。
二.咳嗽: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身,喀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1.病因病机: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入,或自内而发,均可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咳。
2.咳嗽特点鉴别:包括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的有关因素。
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
咳而急剧,声重,或咽痒则咳作者,多为外感风寒,风热或者风燥引起,若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为外感风寒,风热或者风燥引起,病势缓而病程长,为阴虚或者气虚,咳声粗浊或痰热伤津,早晨咳嗽,咳嗽连声浊重,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者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加重,或者夜间有单声咳嗽,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剧烈,持续,少气或伴气喘,为久咔致喘的虚寒症,咳而声低怯者属虚,洪亮有力者属实,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多属痰湿,情志郁结加重因气火,劳累,受凉后加重者多为痰湿,虚寒。
3.治则:风清邪正虚实,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风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伤咳嗽,多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治以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治以扶正补虚。
中医内科学重点
中医内科学重点1. 介绍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中医在内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内科是中医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的疾病,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疾病分类之一。
2. 中医内科的研究方向2.1 中医内科概述中医内科研究的是内科疾病的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相比于西医内科,它关注的是人体的整体平衡、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2.2 中医内科的重点研究领域•心血管疾病:中医内科研究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内科研究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内科研究胃炎、肝炎、胆石症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泌尿系统疾病:中医内科研究肾炎、尿毒症等泌尿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内分泌系统疾病:中医内科研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3. 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这些方法结合起来,能够综合判断病情,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3.1 望诊望诊是通过肉眼观察病人外貌、舌苔、面色等进行诊断。
根据面色、舌苔的颜色、湿润程度、脉络的情况,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病人的脏腑功能是否正常,进而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
3.2 闻诊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了解病人的病情。
咳嗽的声音、声音的音色等都可以提供有关病情的线索。
3.3 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不适症状等,来了解病情的程度。
医生会问及病人的病史、症状的起因、症状的变化等,通过病人的回答,医生可以初步判定病情。
3.4 切诊切诊是通过望、闻、问诊后,医生进一步通过脉搏来了解病情。
医生会触摸病人的脉搏,判断其脏腑的功能状态。
4. 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4.1 中药治疗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之一是中药治疗。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和应用中医理论和技术治疗内科疾病。
在中医内科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内容需要掌握和总结。
中医内科学的重点之一是病因病机的辨析。
中医内科学强调病因病机的辨析和治疗,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导致的,而病因病机的辨析是治疗的基础。
病因病机的辨析包括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听取患者的声音、询问患者的病情和切诊患者的脉象等方式来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中医内科学的重点之二是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内容,是根据病情辨证确定治疗方法的过程。
中医内科学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都有所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人和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包括辨证论治和中药治疗两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根据病情辨证,确定治疗的方法和方案,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中药治疗是通过使用中药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内科学的重点之三是调理阴阳平衡。
中医内科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因此,调理阴阳平衡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调理阴阳平衡包括药物调理、饮食调理、按摩调理等多种方式。
药物调理是通过使用中药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当归等;饮食调理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的性味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比如寒热调理、湿燥调理等;按摩调理是通过按摩人体的经络和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常用的按摩手法有推拿、拨罐等。
中医内科学的重点之四是预防和保健。
中医内科学强调预防和保健的重要性,认为预防胜于治疗。
预防和保健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运动锻炼、心理调节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内科学提倡养生保健的方法,如按时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心情愉快等,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和应用中医理论和技术治疗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的重点内容包括病因病机的辨析、辨证施治、调理阴阳平衡和预防和保健等。
中医内科学重点
中医内科学重点一、中医内科学概述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生理、病理和诊治方法。
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中医内科学在现代医学中仍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在慢性疾病和多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中医内科学重点内容1. 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疾病包括肝胆胰脾等脏器的各种功能性障碍以及各种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胰腺癌等。
2. 中医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内科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中医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机,选用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来进行调理治疗。
3.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可以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气血津液平衡等方面来达到治疗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枳壳、大黄等。
4. 针灸治疗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经络来达到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气血津液平衡的方法。
常见的针灸手法有温针、寒针、悬灸等。
5. 中医养生中医内科学强调预防和养生,认为只有保持身心健康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种内科疾病。
常见的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志调节等。
三、中医内科学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1. 个性化诊断和治疗中医内科学注重对每个患者进行个性化诊断和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和体质,采用不同的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综合治疗中医内科学强调综合治疗,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运用。
这种综合治疗可以更全面地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气血津液平衡等方面,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预防和养生中医内科学注重预防和养生,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志调节等方法来保持身心健康,有效预防各种内科疾病的发生。
4. 无副作用中医内科学采用天然药物和非侵入性的治疗手段,相比西医药物和手术治疗来说无副作用,并且能够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修复作用。
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表,化痰消肿;桑菊饮合消痈丸。
3、脓成痈溃期;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抗痈消痈丸合清开灵注射液。
八、肺燥:1、肺燥干咳证;润燥化痰,平喘止咳;沙参麦冬汤、杏膏糖浆。
2、肺燥痰喘证;润肺化痰,平喘止咳;麦门冬汤、葳蕤丸。
3、燥痰不化证;润肺化痰,清热平喘;二妙散加减。
九、肺癌:1、肺癌初起证;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三黄连合秦艽鳖甲散。
2、肺癌晚期证;益气养阴,化痰止咳;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丸合安宫牛黄丸。
十、哮喘:哮喘是指反复发作的气喘症状,中医认为哮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肺气阻塞所致,治疗时需根据病因辨证施治。
常用方剂有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平喘固本汤等。
同时,还应注意避免哮喘诱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避免寒冷刺激等。
毒素对人体的危害很大,需要及时处理。
不同阶段的毒素处理方法也不同。
在毒素初期,需要解毒化瘀,可以使用千金苇茎汤或金解毒散加减。
在溃脓期,需要排脓解毒,可以使用加味桔梗汤加减。
在恢复期,需要清养补肺,可以使用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治疗。
如果是心虚胆怯,可以使用平补镇心丹加减;如果是心血不足,可以使用归脾汤;如果是心阳不振,可以使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如果是水饮凌心,可以使用苓桂术甘汤加减;如果是阴虚火旺,可以使用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加减;如果是瘀阻心脉证,可以使用桃仁红花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胸痹也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不同的治疗。
如果是心血瘀阻证,可以使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如果是气滞心脉证,可以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如果是痰浊闭阻证,可以使用括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如果是寒凝心脉证,可以使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如果是气阴两虚,可以使用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如果是心肾阴虚证,可以使用天王补心丹合加减复脉汤;如果是心肾阳虚证,可以使用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
失眠也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不同的治疗。
中医内科学重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重点整理中医内科学期末复材料1.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外感疾病,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和脉浮等症状。
伤风是感冒的轻度表现,而重伤风则是感冒的严重表现。
时行感冒是指在某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的感冒病毒所引起的病情。
2.咳嗽是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的表现,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咳嗽和嗽都是指不同类型的咳嗽,但通常都伴有痰声。
3.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喘息不能平卧和喉中哮鸣声。
4.喘证是一种以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轻者只表现为呼吸困难,重者则会出现喘息、张口抬肩、鼻翼扇动等症状。
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喘脱等症状。
5.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常伴有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和耳鸣等症状,通常呈反复发作性。
6.胸痹是一种以胸部闷痛、呼吸欠畅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轻者只感到胸闷,重者则可能出现胸痛彻背、心痛彻背和背痛彻心等症状。
7.胃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的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8.腹痛是指腹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9.泄泻是由脾胃受损,肠道功能失司而致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证。
五更泄是指在黎明前后、阴寒正盛而阳气未复时发生的泄泻。
脾约是指脾的运化失调,导致肠中津液不足而引起大便秘结的病证。
10.痢疾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和痢下赤白黏冻为主要表现。
11.黄疸是一种以目黄、身黄和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中目睛XXX是其重要特征。
12.头痛是一种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见于外感六淫和内伤杂病。
它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是多种疾病的表现之一。
13.眩晕是眼花或眼前发黑和头晕甚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的表现,通常同时伴有这两种症状,统称为眩晕。
尿总量明显减少或完全无尿。
淋证多由湿热蕴结下焦所致,常伴有小腹胀痛、尿道口灼痛等症状,而癃闭多由肾气虚弱,膀胱失于通畅所致,常伴有腰酸腿软、畏寒怕冷等症状。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1.基本理论
2.诊断
诊断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内容,考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四诊合参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以及脉诊的内容。
要了解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疾病的分类和鉴别诊断方法,并能够根据病人的症状进行综合诊断。
3.病证辩证
病证辩证是中医内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要掌握中医的基本辨证方法,包括辩证思维和辩证方法,以及中医的辨治要领。
同时还要了解不同病证的病机、证候特点和辨治方法。
4.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手段,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等知识点。
要掌握中药的用药原则、剂量和用药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的病证进行方剂的选择和调配。
5.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也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方法,考生需要了解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要学习常用的针灸穴位,了解不同穴位的主治功能和操作技巧。
还应该了解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6.其他辅助治疗
中医内科学还包括推拿按摩、气功、饮食疗法等辅助治疗方法。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辅助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以及具体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7.常见疾病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要了解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中医内科学》考研的重点内容总结,希望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多做题、多总结,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顺利通过考试。
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考试时间:1月9日15:00~17:00,考试地点:2309)一、名解1、肺脏P112: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2、心悸P126: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3、鼓胀P280: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4、痹证P463: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5、水肿P329: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6、喘证P88: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
喘即气喘、喘息。
7、胸痹P135: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能卧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8、腹痛P227: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9、淋证P339: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便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单选三、多选1. 咳嗽症状P73-74: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
外感咳嗽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
2. 哮病病因P80: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体虚病后、肺脾肾亏虚、过敏)3. 肺痈不同表现阶段的病理症状变化P100-1014. 肺痨的致病因素和症候P104-105、P107-109:感染“痨虫”,正气虚弱(禀赋不足、酒色劳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
肺阴亏损证、虚火灼肺证、气阴耗伤证证、阴阳虚损证。
5. 胸痹的病机P137:心脉痹阻,总属于本虚标实,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
6. 胃痛的治则、病因P190、P187: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辩证施治。
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中医内科学重点
中医内科学重点
中医内科学主要研究中医药理论和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它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与西医内科学相对应。
其中,中医药理论包括中医五脏六腑理论、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等理论,它们是研究疾病发生与发展机理的基础。
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有八纲辨证、辨证分型、辨证施治等,通过辨证施治可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改善气血运行、促进机体自我调节和修复的治疗效果。
中医内科学的重点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医病因学。
它主要研究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原因,包括外感、内因、情志、饮食、劳逸等各种因素对人体机能的影响,以及病因与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2. 中医病机学。
它主要研究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机制,包括病因导致的脏腑经络功能紊乱、气血津液失调等病理变化,以及不同疾病之间的联系和转化规律。
3. 中医诊断学。
它主要研究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方法,包括四诊合参、望诊、问诊、切诊等四诊方法,以及辅助检查如脉诊、舌诊、疾病分类和分型辨证等。
4. 中医治疗学。
它主要研究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饮食调理、精神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以及药物的配伍和治疗原则。
5. 中医预防学。
它主要研究中医内科疾病的预防方法,包括饮
食起居、养生保健、情志调摄等方面的预防措施,以及早期发现和干预疾病的方法。
中医内科学的重点是探索中医药理论对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中医独特的病因学、病机学等学科内容,致力于提高中医内科的临床效果和科学化水平。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整理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涉及到中医对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考研时,掌握中医内科学的重点内容对于备考非常重要。
下面将针对中医内科学考研的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
一、病因病机1. 病因病机是中医诊断治疗的核心,考生需要掌握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多方面因素。
2. 需要重点掌握病因病机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二、诊断方法1. 包括望、闻、问、切四诊,重点是望诊和切诊。
2. 考生需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判断病情。
三、辨证论治1. 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需要根据病情表现,辨别病情的病机和证候。
2. 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四、常见疾病1. 考生需要熟悉各种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症和治疗方法,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2. 需要了解这些疾病在中医内科学中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五、重点经络与腧穴1. 经络与腧穴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考生需要掌握各腧穴的定位、主治功能和配伍规律。
2. 需要了解经络与腧穴与内脏、疾病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经络穴位治疗疾病。
六、药物治疗1.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的重要治疗手段,考生需要熟悉各种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信息。
2. 需要了解中药的配伍禁忌和剂量规范,避免药物不当使用。
七、预防保健1.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考生需要了解中医预防保健的原理和方法。
2. 需要掌握中医饮食调养、起居调摄、情志调理等方面的知识,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内科学考研的重点内容涵盖了病因病机、诊断方法、辨证论治、常见疾病、经络与腧穴、药物治疗和预防保健等方面。
考生需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希望考生能够认真学习,充分准备,顺利通过考研,成为优秀的中医内科医生。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doc
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 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三)、分型论治: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六、预防及预后第二节咳嗽一、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二、源流: 1、《内经》论述咳嗽的病因病理。
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提出了治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的著名观点。
3、《医学正传》强调调畅气机。
4、《医门法律》论述燥的病机和治法,提出温润、凉润两大方法。
5、《医宗必读》谈治疗咳嗽的动静原则。
6、《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谈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治疗。
7、解放以后: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2、病理特点是邪干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3、病理演变:外感咳嗽的四条演变、内伤咳嗽的四条演变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外感内伤(二)、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内伤咳嗽:调理脏腑、祛邪止咳(三)、分型论治:(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凉燥用杏苏散(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平稳后可用六君子汤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五、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六、感冒与咳嗽的疾病转化、外感内伤咳嗽的转化第三节哮证一、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特征是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缓解后一如常人,重证反复发作者在缓解期亦常有气短。
中医内科学重点
名词解释:气臌: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噎嗝:是指吞咽食物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
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哽噎不顺;膈为各句,指饮食不下。
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洁净府:“净府”是指膀胱,洁净府即小便之意。
关格:以脾胃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肺胀:是多种肺系慢性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症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症候。
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症。
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症,其特点为剧烈而持续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古籍中有称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者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急黄:为阳黄之主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阻痹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轻者并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內舍于脏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癃闭:以小便量少,排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中医内科学重点
中医内科学重点中医内科学重点一、概述1.1 什么是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中医药防治内科疾病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等内容。
1.2 中医内科学的研究领域1.2.1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2.2 中医内科学的临床诊断与辨证1.2.3 中医内科学的药物治疗1.2.4 中医内科学的针灸治疗1.2.5 中医内科学的内服和外用方剂1.2.6 中医内科学的预防与保健二、内科常见疾病2.1 心血管疾病2.1.1 高血压2.1.2 冠心病2.1.3 心绞痛2.1.4 心律失常2.2 呼吸系统疾病2.2.1 慢性支气管炎2.2.2 支气管哮喘2.2.3 肺结核2.2.4 肺炎2.3 消化系统疾病2.3.1 胃炎2.3.2 胃溃疡2.3.3 胃癌2.3.4 肝炎2.3.5 肝硬化2.4 内分泌系统疾病2.4.1 糖尿病2.4.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4.3 甲状腺功能低下症2.4.4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三、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辨证3.1 中医四诊合参法3.1.1 观察诊3.1.2 问诊3.1.3 摸诊3.1.4 切诊3.2 内科疾病的常见辨证3.2.1 病因辨证3.2.2 脏腑辨证3.2.3 病位辨证3.2.4 病机辨证四、中医内科药物治疗4.1 常用中药汤剂4.1.1 温中扶正类4.1.2 清热利湿类4.1.3 补虚安神类4.1.4 活血化痰类4.2 中成药的应用4.2.1 云南白药4.2.2 逍遥丸4.2.3 刘聪救心丸4.2.4 十滴水五、中医内科针灸治疗5.1 针灸治疗原理5.1.1 刺激穴位5.1.2 调节气血5.1.3 调整脏腑功能5.2 内科常用针灸疗法 5.2.1 穴位刺激5.2.2 艾灸治疗5.2.3 密刺六、中医内科预防与保健6.1 饮食保健6.1.1 清淡饮食6.1.2 合理搭配6.1.3 远离辛辣食物6.2 运动保健6.2.1 适度运动6.2.2 散步锻炼6.2.3 太极拳6.3 睡眠保健6.3.1 定时作息6.3.2 保持良好睡眠环境6.3.3 预防失眠附件:相关临床案例、药物名称解释、辨证论治方案等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指国家/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一、理论基础:1.五脏:心、肺、肝、脾、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各有其主要功能和调节作用。
2.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为有挟积物的六个器官,与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相关。
3.十二经脉:经脉是人体内部传导气血的通道,掌握经络的运行规律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4.辨证施治:根据临床表现和辨证结果,确定病因病机,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常用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按摩等。
二、常见疾病与治疗:1.咳嗽:咳嗽是常见内科疾病,中医认为多为肺失宣降而引起的。
治疗方案包括清肺、宣肺等方法,常用药物有川贝、百部、杏仁等。
2.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多由肺气虚、肺肾阴虚等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扶正气、补肺阴、通络畅气等,药物有细辛、麻黄、玄参等。
3.高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多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等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平肝息风、益肾补气、疏肝解郁等,药物有黄连、黄芪、丹参等。
4.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脏病,多由心肝不足、痰浊内蘊等引发。
治疗方案包括养心安神、活血化瘀、化痰降脂等,药物有丹参、三七、决明子等。
5.糖尿病:糖尿病多由脾胃虚弱、肺肾阴虚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健脾养胃、益气养阴、滋阴降火等,药物有黄芪、山药、当归、桑叶等。
三、预防和养生:1.合理饮食:中医强调饮食调养,合理搭配食物,根据个人体质和疾病情况选择适宜的食物。
2.调节生活方式: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情绪调节等对于保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3.护肝肾:肝肾是人体重要的排毒器官,保护肝肾功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掌握了中医学丰富的理论与方法,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它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同时,中医内科学强调个性化治疗,针对不同个体的疾病表现和辨证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中医内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方法,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内科学重点(复习资料).doc
中医内科学重点(复习资料)词解:屮医内科学:是运用屮医理论阐述内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川屮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咳嗽:是指外感六淫或内伤及肺等多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以咳嗽或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心悸:是因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心神不宁所致,以心屮悸动,惊惕不安,茯则不能白主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眩晕:是由于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年高肾虚,饮食不节,跌仆外伤等因素,引起风,火, 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胸痹:是由于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劳倦内伤等因素导致痰浊,瘀血, 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胸部闷痛,共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屮风:是因为内伤积损,复因劳欲,饮食,情志或外邪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胃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素体脾虚等因素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临床以上腹胃皖部进心贞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消渴:是因禀赋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欲过度,导致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多饮, 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泄泻: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致,情志失调,体虚久病等因素导致脾胃受损,湿困脾土, 传导失司,临床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澹或完谷不化,甚至泄出如水样为主的病证。
痹症:是由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内因正气不足,导致风,寒,湿,热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导致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临床以肢体筋脉,关节,肌肉,发生疼痛, 麻木,酸楚,重着,或关节肿胀,变形,活动障碍,英至内舍于五脏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水肿:是感受外邪,或饮食劳欲体虚,导致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以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气臌: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那么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悬饮: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属饮流胁下噎嗝:是指吞咽食物不顺,饮食难下或纳而复出的疾患。
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哽噎不顺;膈为各句,指饮食不下。
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干净府:“净府〞是指膀胱,干净府即小便之意。
关格:以脾胃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肺胀:是多种肺系慢性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症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症候。
嘈杂:是指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莫可名状,时作时止的病症。
真心痛:是胸痹进一步开展的严重病症,其特点为剧烈而持续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病症,甚至危及生命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古籍中有称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者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那么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那么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那么喘息不能平卧急黄:为阳黄之主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痹症: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阻痹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病症的一种疾病,轻者并在四肢关节肌肉,重者可內舍于脏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病症癃闭:以小便量少,排便困难,甚那么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其中以小便不通,点滴而缺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
癃闭都指排尿困难,二者只是在程度上有差异,因此多合称癃闭。
肺痈: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症,属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甚那么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是夏秋季常见的传染病梅核气:是指咽喉中有异常感觉,但不影响进食为特征的病症,如梅核塞于咽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发时止为特征的咽喉疾病。
该病多发于壮年人,以女性居多鼓胀:是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症,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极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口抬肩,鼻翼搧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症。
郁证: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有异物堵塞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肾着:即是寒湿腰痛,表现为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那么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缓慢。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病症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
多因正气缺乏,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大题脾约:便秘的一种,指由胃热过盛、脾阴缺乏,胃强脾弱,脾之功能位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肠液枯燥所致大便枯燥,便秘不下的病症。
简答:△中风病中经络和中脏腑的不同中经络病位较浅,病势亦轻,一般无神志改变,中经络仅表现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
中脏腑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或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失语。
二者鉴别要点为有无神志昏迷。
△简述阳水阴水的区别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场,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极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建有寒热等表证,表实,一般病程较短。
阴水病因为多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场,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至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
△各种淋证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小便频急,淋漓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饮腰腹,为诸淋的证候特征,特殊表现有:1热淋:起病多急骤,或伴有发热,小便灼热,溲时灼痛,腰痛拒按2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
3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晦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4血淋:溺血而痛5膏淋: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6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血淋漓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中风病发病的病机可概括为哪六个方面虚〔阴虚、气虚〕火〔肝火、风火〕痰〔风痰、滞痰〕风〔肝风〕气〔气逆〕血〔血瘀〕简述阳黄湿重于热证的病症、治法和代表方药病症: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塘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代表方:茵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简述黄疸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大法应以阴阳为纲,阳黄以湿热疫毒为主,其中有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与疫毒炽盛的不同。
阴黄以脾虚寒湿为主,注意有无血瘀。
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结合病史、病症,区别阴黄与阳黄。
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
化湿可以退黄,如属湿热,当清热化湿,必要时还应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下泻;如属寒湿,应予健脾温化。
利小便,主要是通过淡渗利湿,到达退黄的目的。
正如?金匮要略?所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至于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者,又当以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主;阴黄脾虚湿滞者,治以健脾利血,利湿退黄。
痹症的治疗原那么①痹症以风寒湿热痰瘀痹阻气血为根本病机,其治疗应以祛邪通络为根本原那么,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
②痹症的治疗还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即所谓“阳气并那么阴凝散,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即所谓“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久痹生虚者,应重视扶正,补肝肾、益气血是常用之法。
△痹症的临床分型和各自特征?行痹、痛痹、着痹。
①行痹者,疼痛游走不定;②痛痹者,疼痛剧烈,遇寒那么甚,得热那么缓;③着痹者,疼痛、重着肿胀麻木痹症和痿证的鉴别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症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那么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病症;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症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局部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症那么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阴黄和阳黄的鉴别要点临证应根据黄疸的色泽,并结合病症、病史予以鉴别。
阳黄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等危象。
阴黄黄色晦暗,病程长,病势缓,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胃痛治疗以通为要,如何理解叶天士所谓“通字须究气血阴阳〞通那么不痛是治疗各种痛证的常用法那么。
胃痛发生的根本病机在于“不通那么痛〞,所以治疗以以“通〞为根本原那么,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辩证施治。
邪胜以驱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当驱邪扶正并举。
虽有“通那么不痛〞之说,但绝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通〞法,要从广义上理解和运用“通〞法,正如叶天士所谓“通字须究阴阳〞。
属于胃寒者,散寒即为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血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
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简述胸痹的病因病机病因:寒邪侵、饮食失调、情志失常、劳倦伤、年迈体衰。
病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肝脾肺肾,本虚标实: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标实有寒凝、痰浊、气滞、血瘀,且可相兼为病简述咳嗽之痰湿蕴肺证病症、治法、方药病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着,痰多,因痰而咳,痰出咳平。
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厚腻那么加重。
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平胃散〔半夏、茯苓、皮、甘草、厚朴、苍术〕合三子养亲汤〔白芥子、子、莱菔子〕减咳嗽的病机和治那么根本病机为肺失宣降。
肺气上逆。
外感咳嗽为六淫邪气侵袭肺系,壅遏肺气,其发生在于肺;伤咳嗽多为邪实正虚,标实为主者,应祛邪止咳;本虚为主者,应扶正补虚。
同时除直接治肺外,应该从整体出发,治脾、治肝、治肾消渴病病机病机:阴津亏虚,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
消渴病日久那么易,阴损及阳,阴阳俱虚,病久入络,血脉瘀滞△消渴病日久,容易发生的病变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
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假设病程日久,阴损及阳,那么致阴阳俱虚。
其中以肾阳虚和脾阳虚较为多见。
二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
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且阴虚热,耗津灼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瘀滞。
△消渴的证治分型、治法和代表方上消: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中消: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气阴亏虚证-益气健脾,脾失健运-七味白术散;下消: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消渴的并发症有哪些?简述其病机肺失滋养,日久可并发肺痨;肾阴亏虚,肝失濡养,肝肾阴血不能上承于耳目,那么可并发白障、雀目、耳聋;燥热结,营阴被灼,脉络瘀阻,蕴毒成脓,那么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成痰,以及血脉瘀滞,痰瘀阻络,脑脉遇阻或血溢脉外,发为中风偏瘫;阴损及阳,脾肾衰败,水湿潴留,泛溢肌肤那么发为水肿。
简述消渴的治疗原那么根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中胃肾,下肾肺。
还应活血化瘀,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温补肾阳等治法根据具体病情。
痢疾的病症、治法、方药病症: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
治法: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那么通之,久痢虚那么补之,寒热交织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
调气那么后重自除,行血那么便脓自愈。
方药湿热痢:芍药汤加减,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加减,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休息痢:连理汤加减△治疗痢疾的主要原那么?主要原那么根据暴痢和久痢的不同,分别采用通调、补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