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黄疸-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中医内科学-黄疸(1)ppt课件

最新中医内科学-黄疸(1)ppt课件
急黄 为湿热夹毒,郁而化火所致。多伴有高热烦躁、神昏 谵语等热毒内陷心营的症状。
⑵.治疗原则
黄疸早期主要是湿热、疫毒、寒湿为患, 故当祛邪以消除病源,通过清热、解毒、 利湿、温化,给邪以出路。由于湿邪郁滞 于中、下二焦,故湿邪的去路在于通利小 便。故祛湿利小便是治疗黄疸的重要方法。
⑶.分证论治
1、阳黄 湿热兼表 热重于湿 湿重于热 胆腑郁热 疫毒发黄 2、阴黄 寒湿证 脾虚证
• 症状: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 头重身困,嗜卧乏力,胸脘痞闷,纳呆呕 恶,厌食油腻,口粘不渴,小便不利,便 稀不爽,舌苔厚腻微黄,脉濡缓或弦滑。
• 治法:除湿化浊,泄热除黄。
• 方药:茵陈四苓汤加味或甘露消毒丹。
• 症状: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 肩背,壮热或寒热往来。伴有口苦咽干, 呕逆,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而干,脉弦 滑数。
• 治法:清热化湿,佐以解表。
•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 症状:初期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 黄疸较重,色泽鲜明,壮热口渴,心中懊 恼,恶心,呕吐,纳呆,小便黄赤,短少, 大便秘结,胁肋痛而拒按,舌红苔黄腻或 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 方药:茵陈蒿汤。
中医内科学-黄疸(1)
一、定义
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 舒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 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肝胆疾病。其中以目睛 黄染为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疸:“瘅,劳 病也” 《说文》 “黄疸病” 《辞海》疸通 瘅、癉。
二 、从西医角度谈黄疸
急性传染性肝炎(甲型) 乙型肝炎(急性、慢性活动型) 肝细胞性黄疸 丙、丁、戊等其它肝炎(活动) 中毒性肝损害(酒精、化学药) 钩端螺旋体病 胆囊炎、胆结石 阻塞性黄疸 胆管肿瘤 胰腺肿瘤(胰头部) 肝癌 溶血性黄疸 输血反应 蚕豆病 新生儿黄疸

《黄疸中医内科学》课件

《黄疸中医内科学》课件

红细胞原因
血液疾病(如贫血, 地中海贫血)和 血液疾病相关的异常,会导致红血 球在衰亡时释放出大量胆红素, 从而引起黄疸.
黄疸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常见症状
肤色黄染, 尿液变深, 粪便颜色变浅, 粘膜(眼球或口唇)也可能变黄.
诊断要点
身体检查, 检查血液和尿液中胆红素水平, 检查肝功能, 腹部超声.
结论和要点
1
黄疸有很多原因
包括肝病,胆汁淤积和血液疾病应注意黄疸症状并及早就医.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佳
中医治疗黄疸的原则是标本兼治,以个体化治疗为主.
3
护理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黄疸的预防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在生活中应该尽可能地调节身体,避免损伤.
连翘解毒丸
疏散肝胆,解毒退黄. 适用于肝胆 胰脾疾病引起的黄疸.
黄疸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1 饮食安排
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多吃水果,蔬菜,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2 保持健康
合理运动和休息规律,维护充足睡眠时间,预防暴饮暴食和长时间处于低血糖状态.
3 避免损伤
哮喘、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急性肝脏炎等疾病加重,或感冒发热期间注意保暖,避免 剧烈运动和大汗淋漓。
黄疸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黄疸是由于胆红素生成和/或排泄过程中的一些障碍引起的. 胆红素积累在血液和组织中时会 导致黄疸的表现.
黄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肝内原因
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 酒精性 肝病), 肝脏损伤和其他唤醒肝脏 细胞死亡的因素, 会导致肝细胞 破坏, 从而引起黄疸.
胆道原因
胆管阻塞(如胆管结石, 胆管肿瘤) 会阻止胆汁流向小肠, 导致胆红 素的从肝脏进入小肠的过程被打 断, 因而胆红素积累在身体内.

中医内科学课件-黄疸

中医内科学课件-黄疸

中医内科学
黄疸的发生,主要是湿邪为患,故《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 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湿邪既可从外感受,亦可自内而生。 外感湿热疫毒,为湿从外受;饮食劳倦或病后脾运失职所产生之湿, 则由内生。其病机是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 溢。
中医内科学
病位在脾、胃、肝、胆,脾胃运化失健,既易使外湿内阻中焦,又 可使湿自内生;胆汁的正常排泄有赖于肝之疏泄,肝失疏泄可致胆 汁疏泄失常,发生黄疸。黄疸的病理属性有寒有热,与脾胃阳气盛 衰有关。中阳偏盛,湿从热化,湿热为患,则为阳黄;中阳不足, 湿从寒化,寒湿为患,则为阴黄;湿热兼疫毒而致者,则发为急黄。
【诊断】
(一)诊断要点
中医内科学
1.临床特征目黄、身黄、小便黄,其中以目睛发黄为主。目白睛发黄是 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常伴胁痛腹胀、食欲减退、 恶心呕吐、厌油等症状。
2.病史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或接触肝炎病人、使用药物及胁 痛、癥积等病史。
3.相关检查血清总胆红素能准确反映黄疸的程度,结合胆红素、非结合 胆红素对鉴别黄疸类型有重要意义。肝功能、肝炎病毒、腹部B超、CT、 胆囊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进一步诊断。
【病因病机】
黄疸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多属湿热 疫毒所致;内伤常与饮食、劳倦、病后有关。
1.感受湿热
中医内科学
疫毒湿热之邪自口而入,蕴结于中焦,湿郁热蒸,胆汁外溢,使身 目小便俱黄。若湿热夹时邪疫毒重伤人,其病势暴急凶险,具有传 染性,表现为热毒炽盛,伤及营血的危重证候,称为急黄。
2.饮食所伤
预防调护中医内科学?平时注意食物饮水的卫生及营养均衡调情志劳欲适度丌熬夜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丌直接接触黄疸病人及使用病人的飠具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黄疸精品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黄疸精品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黄疸精品
病机小结:
第二部分:病因病机
病机的演变: 疫毒之邪 湿从热化 湿从寒化 血败不华
急黄 阳黄 阴黄 虚黄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黄疸精品
第三部分:诊断
黄疸诊断依据
1.黄疸的三大主症(目黄、尿黄、身 黄),尤其是关键体征(目黄) 2.病史:肝炎接触史、有害药物接触史、 酗酒史、家族史 3.理化检查:肝功、血常规、溶血实验、 B超、CT、MRI 等生化影像学检查。
黄疸
中医内科教研室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黄疸精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黄疸的证候特征、源流及研究进 展。
2.熟悉黄疸的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 诊断及治疗原则。
3.掌握黄疸的临床证候特征,各个证型 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黄疸精品
定义--症状特点
1、 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其证候特征,其中尤 以白睛发黄最为突出。
未结合胆红素为主黄疸 溶血性黄疸实验
Gil中b医er内t科综学课合件第征四章黄疸精品 溶血性贫血
第四部分:黄疸西医回顾
黄疸诊断思路
结合胆红素为主黄疸
超声检查
胆管扩张
病因不明
ERCP及其 他检查
查明病因
炎症 结石 肿瘤
无胆管扩张
ERCP 肝穿 治疗实验
非梗阻性 慢性特发 急、慢性 胆汁淤积 性黄疸 肝炎
病因病机
1.时邪疫毒,熏蒸肝胆
第二部分:病因病机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黄疸精品
病因病机
2.酒食伤脾,化生湿热
第二部分:病因病机
嗜食寒凉,苦寒之药,损伤脾阳
脾阳素虚
湿从寒化,胆汁
浸渍于肌肤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黄疸精品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2.黄疸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2.黄疸
针对引起黄疸的病因,如肝炎 、胆道疾病等,采用相应的药
物或手术治疗。
退黄药物
使用一些具有退黄作用的西药 ,如苯巴比妥、糖皮质激素等 。
光照疗法
对于新生儿黄疸,采用蓝光照 射治疗,帮助降低血清胆红素 水平。
血液净化疗法
对于严重黄疸,采用血液透析 、血浆置换等方法,清除体内
过多的胆红素。
日常调理与预防
03
黄疸的治疗
中医治疗
01
02
03
04
中药治疗
根据黄疸的类型和病因,采用 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如
茵陈蒿汤、逍遥散等。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特定的穴位,调节气 血,改善黄疸症状。
推拿治疗
通过推拿手法,促进气血流通 ,缓解黄疸。
食疗
根据病情,推荐相应的食物, 如绿豆、冬瓜等,辅助治疗黄
疸。
西医治疗
病因治疗
肝内胆管阻塞
由于肝内胆管阻塞,导 致胆汁排泄受阻,胆红 素逆流回血液,引发黄
疸。
肝炎
肝炎时肝细胞受损,导 致胆红素摄取、转化和 排泄能力下降,引发黄
疸。
溶血性疾病
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 导致胆红素生成过多,
引发黄疸。
02
黄疸的症状与诊断
黄疸的症状
巩膜黄染
眼球的白色部分出现黄色,这 是黄疸的典型表现。
粪便色浅
黄疸时,粪便颜色可能变浅, 甚至呈白陶土色。
皮肤发黄
黄疸最明显的症状是皮肤呈现 黄色,通常先从面部开始,逐 渐扩散至全身。
尿液深黄
尿液颜色加深,呈现浓茶色。
食欲减退
黄疸可能导致食欲减退、恶心、 呕吐等症状。
黄疸的诊断标准
血清胆红素升高
通过血液检测,发现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是诊 断黄疸的主要依据。

最新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2黄疸【精品PPT】教学讲义ppt

最新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2黄疸【精品PPT】教学讲义ppt
中医内科学课件第四章2黄 疸【精品PP源流及研究进 展。
2.熟悉黄疸的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 诊断及治疗原则。
3.掌握黄疸的临床证候特征,各个证型 的辨证论治。
定义--症状特点
1、 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其证候特征,其中尤 以白睛发黄最为突出。
2、 发黄的程度、明亮度、病程,可反映邪正之 盛衰。
黄疸诊断思路
结合胆红素为主黄疸
超声检查
胆管扩张
病因不明
ERCP及其 他检查
查明病因
炎症 结石 肿瘤
无胆管扩张
ERCP 肝穿 治疗实验
非梗阻性 慢性特发 急、慢性 胆汁淤积 性黄疸 肝炎
黄疸鉴别诊断
第三部分:鉴别诊断
黄疸与萎黄
鉴别点 相同点
病机 不 临床 同 表现 点
黄疸
萎黄
均有肌肤发黄的临床表现,均 有气血不足的相似病机
西医学范围
第一部分:概述
根据黄疸发生的部位
肝前性黄疸(溶血性和非溶血性) 肝性黄疸(肝细胞性和肝内瘀胆性) 肝后性黄疸(肝外梗阻)
病因病机
1.时邪疫毒,熏蒸肝胆
第二部分: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
2.酒食伤脾,化生湿热
第二部分:病因病机
嗜食寒凉,苦寒之药,损伤脾阳 脾阳素虚
湿从寒化,胆汁 浸渍于肌肤
病因病机
第三部分:诊断
黄疸诊断依据
4、黄疸实质 其实质是血浆胆红素升高聚积于巩
膜、粘膜、体液和皮肤,达到一定程度 即出现黄疸。
(正常值5.1~17.1μmol/L)
黄疸诊断依据
5、诊断黄疸注意事项
•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 • 要排除假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并不增加)
A .球结膜下脂肪沉着 B .大量进食含β-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 C .使用新生霉素,产生一种无害色素

《黄疸中医内科学》课件

《黄疸中医内科学》课件
定期复查
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 了解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05
黄疸的现代研究进展
临床研究进展
诊断标准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黄疸的诊 断标准逐渐明确,包括血清胆红 素水平、肝功能检查等。
治疗方法
除了传统的中医疗法,现代医学 还引入了光疗、药物治疗等手段 ,针入研究黄疸的发病机制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深入挖掘黄疸的发病机制,为预防和 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创新治疗方法
结合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理论,探索黄疸治疗的创新方法,提高治 疗效果。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黄疸研究的进步,为全球患者 带来福音。
THANKS
疸。
病机
湿热内蕴
湿热邪气侵犯脾胃,导致运化 功能失常,湿热内蕴,胆汁外
溢。
气血瘀滞
湿热邪气侵犯脉络,导致气血 瘀滞,影响胆汁正常排泄。
正气虚弱
正气虚弱,无力抗邪,湿热邪 气侵犯,引发黄疸。
肝脾失调
肝脾功能失调,影响胆汁正常 排泄,形成黄疸。
诊断标准
尿黄
尿液颜色加深,呈 现黄色或深黄色。
肝功能异常
感谢观看
避免感染
预防各种感染,特别是病毒性肝炎, 以降低黄疸的发病风险。注意个人卫 生,加强免疫力,及时接种相关疫苗 。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以便早期发现 黄疸症状。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 ,如慢性肝病患者和老年人,更应加 强体检频次。
控制基础疾病
对于存在慢性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 、高血压等,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以降低黄疸的发病风险。
用药指导
遵循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避免自行更改药物剂量或停 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中医内科学——黄疸病症ppt模板

中医内科学——黄疸病症ppt模板

暑湿 湿热
疫毒
病机 内蕴中焦
热毒炽盛
湿郁热蒸 不得泄越
内及营血
内伤饮食 劳倦
胁痛
传染性 脾胃损伤,湿浊内生 湿从热化
脾虚
湿从寒化
阳 黄 急 黄
湿热熏蒸
寒湿内生
癥积
瘀血阻滞,湿热残留
其它疾病
日久损肝伤脾
湿遏瘀阻
胆 汁 不 循 常 道 外 溢
阴 黄
黄 疸
二、病机小结:
为什么说:“黄 家所得,从湿得 之”
3.病因:常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 不节,或有胁痛、癥积等病史。
【诊查要点】 二、病证鉴别
1.黄疸与萎黄
名称 病因
病机
证状
黄疸
感受外邪、饮食 劳倦或病后有关 ;
湿滞脾胃,肝胆失 疏,胆汁外溢;
身黄、目黄、小便 黄。
萎黄
饥饱劳倦、食滞 虫积或病后失血
脾胃虚弱,气血不 足,肌肤失养;
肌肤萎黄不泽,目 睛及小便不黄,常 伴头昏倦怠,心悸 少寐,纳少便搪等 症状。
如果排泄通道,即胆道系统被结石、炎症、寄 生虫、肿瘤阻塞,有时是胆管受到挤压,已加工好 的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就是“阻塞性黄疸”,
讨论范围
【病因病机】 一、病因:外感和内伤 1、外感湿热疫毒:暑湿、湿热、疫毒 2.内伤饮食、劳倦 (1)过食洒热甘肥或饮食不洁 (2)饮食饥饱、生冷或劳倦病后伤脾 3.病后续发 胁痛、癥积或其它疾病之后
(3)阴黄:若病因寒湿伤人,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 病脾阳受伤,则湿从寒化。寒湿瘀滞,中阳不振,脾虚 失运,胆液为湿邪所阻,表现为阴黄证。
如黄疸日久,脾失健运,气血亏虚,湿滞残留,面目肌肤 淡黄晦暗久久不能消退,则形成阴黄的脾虚血亏证。

黄疸—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黄疸—中医内科学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六、辨证论治
阳黄 4.胆腑郁热 症状: ⑴ 身目发黄鲜明,右胁剧痛且放射至肩背, 壮热或寒热往来; ⑵ 有口苦咽干,呕逆,尿黄,便秘; ⑶ 舌红苔黄而干泄热化湿,利胆退黄。 方药:大柴胡汤。 柴胡、黄芩、清半夏—和解少阳,和胃降浊; 生姜、大枣—养胃; 枳实、大黄—内泻热结; 白芍— 和脾敛阴柔肝利胆。
六、辨证论治
阳黄 2.热重于湿 症状: ⑴ 初起目白睛发黄,迅速至全身发黄,黄 疸较重,色泽鲜明; ⑵ 壮热口渴,中懊侬,恶心,呕吐,纳呆, 小便赤黄、短少,大便秘,胁胀痛而拒按; ⑶ 舌红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数或滑数。
六、辨证论治
阳黄 (热重于湿证)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腑。 方药:茵陈蒿汤。 茵陈—味苦微寒,入肝、脾、膀胱经, 为清热利湿退黄的要药; 栀子—有清泄三焦湿热之功; 大黄—有降泄胃肠瘀热之效; 茵陈配栀子—使湿热从小便而去; 茵陈配大黄—使瘀热从大便而解,三药 相合,共奏清利降泄之功。
一、概述
(三)范围 本病证包括阳黄、阴黄与急黄。黄疸常并见于其他病证,如胁痛、胆胀、鼓胀、肝癌等。 本病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大体相当于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某些消化系统肿瘤以及出现黄疸的败血症等,若以黄疸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四、诊断要点
目黄、身黄、尿黄。以目睛发黄为主。因为目 白睛发黄是出现最早、消退最晚而最易发现的指征之一。 2.患病初期,目身黄往往不一定出现,而以恶寒 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肠鸣、四肢无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表现为主,三五日以后,才逐渐出现目黄,随之溲黄与身黄。而急黄,黄疸急起,迅即加深,甚则内陷心包。因此,典型病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五、鉴别诊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急黄:黄疸急重,其色如金,伴高热烦渴,
神昏谵语,衄血尿血发斑医。学
4目黄医学5第一部分:概述
源流
一、《内经》首先提出了黄疸病名并阐述 其临床特征病因病机。
《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
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色微黄,齿 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医学
不能完成正常代谢)
根据黄疸发生的部位
肝前性黄疸(溶血性和非溶血性)
肝性黄疸(肝细胞性和肝内瘀胆性)
肝后性黄疸(肝外梗阻)医学
21
黄疸诊断思路
第四部分:黄疸西医回顾
黄疸病因待查
病史及体检
实验室检查
结合胆红素为主黄疸
未结合胆红素为主黄疸 溶血性黄疸实验
医学
Gilbert综合征
22
溶血性贫血
黄疸诊断思路
力,舌淡白,苔白腻,脉濡缓。
医学
26
黄疸辨证要点
辨黄疸种类
第五部分:辨证论治
急黄:由疫毒引发,热毒炽盛,内陷营血所 致,其起病急,黄色如金,伴有神昏谵 语、壮热烦渴,舌质红绛,脉弦细数或 洪大
何治疗? 6.如何判断黄疸病的预后转归?黄疸病的善后调摄
宜注意哪些?
医学
3
定义--症状特点
1、 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其证候特征,其中尤
以 白睛发黄最为突出。
2、 发黄的程度、明亮度、病程,可反映邪正之
盛衰。
3、 三黄特征
(1)阳黄:黄色鲜明如橘,伴发热、口渴、苔黄 腻。
(2)阴黄:黄色晦暗如烟熏,伴神疲、畏寒、苔 白腻
医学
1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黄疸的证候特征、源流及研究进 展。
2.熟悉黄疸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 断及治疗原则。
3.掌握黄疸的临床证候特征,各个证型 的辨证论治。
医学
2
黄疸提纲
1.何谓黄疸,应如何分类? 2.简述黄疸源流? 2.试述黄疸的征候特征。 3.黄疸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4.黄疸的诊断要点是什么?与萎黄、黄胖如何鉴别? 5.阳黄、急黄、阴黄、虚黄的辨证要点是什么?如
6
第一部分:概述
源流
二、《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对黄疸 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大法作了详细的论述
《伤寒论》 将黄疸的病因归结为 湿热、寒湿、瘀血、火邪四个方面,尤 其强调湿热与寒湿的重要性;
《金匮要略》 强调“黄家所得,
从湿得之”的病因学,提出了“但利其
小便”、 “当以汗解之”、“当下
之”、“于寒湿中求之”等治疗原则。
同 临床 关键在目睛发 面部肿胀色黄 ,
点 表现 黄
肌肤色黄带白,
但目睛不黄
医学
25
黄疸辨证要点
辨黄疸种类
第五部分:辨证论治
阳黄:湿热所致,其黄色鲜明如橘,伴有发热、小便 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阴黄:由脾胃虚寒、寒湿内阻,或肝郁血瘀所致,其
黄色晦暗,伴有脘腹痞满、畏寒神疲、气短乏
• 隐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在 17.1~34.2
μmol/L)
医学
20
第四部分:黄疸西医回顾
西医学黄疸分类
按黄疸发生的机理
溶血性黄疸(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
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病变,胆红素代谢失常)
梗阻性黄疸(肝内或肝外胆管发生机械性梗阻,影
响胆红素的排泄)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有关酶的先天性缺乏,
医学
12
病因病机
2.酒食伤脾,化生湿热
第二部分:病因病机
嗜食寒凉,苦寒之药,损伤脾阳 脾阳素虚
医学
湿从寒化,胆汁 浸渍于肌肤 13
病因病机
3.积聚内阻,胆汁失泄
第二部分:病因病机
积聚日久不消
胆汁失于常道外溢
黄疸
瘀血砂石阻滞
医学
14
病因病机
4.化源不足,血不荣色
第二部分:病因病机
素体脾胃虚弱 肾精不充
医学
9
西医学范围
第一部分:概述
按黄疸发生的机理
肝细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医学
10
西医学范围
第一部分:概述
根据黄疸发生的部位
肝前性黄疸(溶血性和非溶血性) 肝性黄疸(肝细胞性和肝内瘀胆性) 肝后性黄疸(肝外梗阻)
医学
11
病因病机
1.时邪疫毒,熏蒸肝胆
第二部分:病因病机
病机的演变: 疫毒之邪 湿从热化 湿从寒化 血败不华
医学
急黄 阳黄 阴黄 虚黄
17
黄疸诊断依据
第三部分:诊断
1.黄疸的三大主症(目黄、尿黄、身 黄),尤其是关键体征(目黄)。 2.病史:肝炎接触史、有害药物接触史、 酗酒史、家族史。 3.理化检查:肝功、血常规、溶血实验、 B超、CT、MRI 等生化影像学检查。
气血亏损 黄疸
肝失所养 疏泄失职
胆汁外溢
医学
15
第二部分:病因病机
病机小结:
1.主要病邪:湿邪 2.基本病机: ①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
②化源不足,血败不华。 3.发黄的病理关键:湿蒸热郁。 4.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肝胆和脾胃。 5.黄疸的病理演变与脾胃阳气盛衰有关。
医学
16
病机小结:
第二部分:病因病机
医学
7
源流
第一部分:概述
三、《诸病源候论》 在黄疸阴阳属性的分类上,首先引入 “阴黄”这一概念,并创立了“急黄”
四、《丹溪心法》 强调黄疸都是湿热为患,不必分五种
医学
8
源流
第一部分:概述
五、《景岳全书》创立了“胆黄”之说 《景岳全书·杂证谟·黄疸》说“盖胆伤则胆气败, 而胆液泄,故为此证。”
六、《瘟疫论》及《沈氏尊生书》提出“瘟黄”的概念 《沈氏尊生书·黄疸》篇中说“又有天行疫疠,以 致发黄者,俗称为瘟黄,杀人最急。”
重在湿邪阻滞 病机在血虚
病机 或血败不荣 不荣
不 临床 关键在目睛发 肌肤萎黄不
同 表现 黄
华且目睛小

便不黄。
医学
24
黄疸鉴别诊断
第三部分:鉴别诊断
黄疸与黄胖
鉴别点
黄疸
黄胖
相同点
均有肌肤发黄的临床表现,均有气 血耗伤的相似病机
重在湿邪阻滞 气血耗伤源于肠
病机 或血败不荣
中钩虫匿伏 蚕食

气血 ,血虚不华
第四部分:黄疸西医回顾
结合胆红素为主黄疸
超声检查
胆管扩张
病因不明
ERCP及其 他检查
查明病因
炎症 结石 肿瘤
无胆管扩张
ERCP 肝穿 治疗实验
非梗阻性 慢性特发 急、慢性 胆汁淤积 性黄疸 肝炎
医学
23
黄疸鉴别诊断
第三部分:鉴别诊断
黄疸与萎黄
鉴别点
黄疸
萎黄
相同点
均有肌肤发黄的临床表现,均 有气血不足的相似病机
医学
18
黄疸诊断依据
第三部分:诊断
4、黄疸实质 其实质是血清胆红素升高聚积于巩
膜、粘膜、体液和皮肤,达到一定程度 即出现黄疸。
(正常值5.1至17.1μmol/L)
医学
19
黄疸诊断依据
5、诊断黄疸注意事项
• 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 • 要排除假性黄疸(血清胆红素并不增加)
A .球结膜下脂肪沉着 B .大量进食含β-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 C .使用新生霉素,产生一种无害色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