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中医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中医草药调理湿热黄疸缓解黄疸与恶心呕吐

中医草药调理湿热黄疸缓解黄疸与恶心呕吐

中医草药调理湿热黄疸缓解黄疸与恶心呕吐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与恶心和呕吐一同出现。

中医草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用于调理湿热黄疸,缓解黄疸与恶心呕吐。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草药以及它们对湿热黄疸和相关症状的疗效。

一、黄连:清热燥湿、解毒镇痛黄连是中医常用的草药,对于湿热黄疸非常有效。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镇痛的作用,可以改善湿热黄疸导致的恶心呕吐症状。

黄连可以口服或煎煮成药膏外敷,具体用法可以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

二、黄芩: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黄芩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它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对于湿热黄疸引起的黄疸和恶心呕吐,黄芩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黄芩可以煎服或泡水喝,每日2-3次,剂量视情况而定。

三、黄连解毒片:清热解毒、降脂利胆黄连解毒片是一种含有黄连等中草药成分的复方制剂。

它具有清热解毒、降脂利胆的作用,对于湿热黄疸引起的黄疸和恶心呕吐有较好的疗效。

黄连解毒片常见的剂型有片剂和颗粒剂,具体用法和剂量请遵循医生的建议。

四、栀子:泻火解毒、利胆排黄栀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它具有泻火解毒、利胆排黄的功效。

对于湿热黄疸导致的恶心呕吐等症状,栀子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栀子可以煎汤、泡酒或加入糖果等制成制剂服用,具体用法请遵循医生的指导。

五、龙胆草:清热解毒、利胆逐石龙胆草是一种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逐石的功效。

对于湿热黄疸引起的黄疸和恶心呕吐,龙胆草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龙胆草可以煎煮汤剂服用,剂量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

六、滑石粉:降火消炎、清热解毒滑石粉是一种中草药制剂,具有降火消炎、清热解毒的作用。

湿热黄疸导致的黄疸和恶心呕吐症状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

滑石粉可以煎服或外敷,具体用法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

七、茵陈蒿:清热利湿、解毒疗疮茵陈蒿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疗疮的作用。

对于湿热黄疸引起的黄疸和恶心呕吐,茵陈蒿可以缓解症状。

茵陈蒿可以煎煮成药膏外敷,或煎服,剂量请遵循医生的建议。

论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一)

论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一)

论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一)【摘要】目的探讨黄疸的中医辨证治疗。

方法从化湿、理气、祛瘀三个方面论述治疗黄疸的中医辨治思路和方法。

结论运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行气通腑之法治疗黄疸,可以收到良好效果。

【关键词】黄疸辨证论治清热祛湿理气活血化瘀黄疸亦称“黄瘅”,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包括现代医学中的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以及引起血中胆红素异常升高的疾病。

中医对黄疸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其中有“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的论述。

《伤寒杂病论》则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

《景岳全书》提出“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

《沈氏尊生书》认为“天行疫疬,以致发黄者,俗称为疸黄,杀人最急”。

导致黄疸的原因不外内外两个方面,外因多为感受外邪、饮食不洁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正气不足有关,而且内外因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联系。

但其主要病理因素不外湿、瘀、气滞三个方面。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黄疸,取得显著临床疗效,兹结合临床经验,谈谈黄疸从化湿、理气、祛瘀三个方面治疗的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以与同道共磋。

1黄疸从化湿论治《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阐明了湿邪在黄疸发病中的重要性。

而“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如饮食不节,嗜食酒肉肥甘,或外感湿邪,阻滞中焦,湿邪首先侵犯脾胃,脾属土,主运化水湿而恶湿,致使脾胃运化、转输功能受遏,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壅阻肝胆,肝体受损,疏泄失控,以致胆汁不循常道渗入血分,溢于肌肤而发黄疸。

其病机关键是脾虚湿阻,以脾虚为本,湿阻为标。

湿郁日久化热,或感受湿热之邪,则形成湿热黄疸。

朱丹溪认为:“疸不分其五,同是湿热”,强调了湿热在黄疸发病中的重要性;《丹台五案》指出:“黄疸之证,皆湿热所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而生热,热气不能宣畅,则固结而生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二者相助而相成,愈久愈甚者也。

黄疸初步治疗方案中医

黄疸初步治疗方案中医

一、黄疸病的病因病机1. 病因(1)外感湿热:感受湿热之邪,侵袭肝胆,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为黄疸。

(2)饮食不节:饮食不洁或过食油腻、辛辣之品,损伤脾胃,湿浊内生,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3)情志所伤: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胆汁不畅,发为黄疸。

(4)久病体虚:久病耗伤正气,肝、胆、脾、肾功能失调,发为黄疸。

2. 病机(1)湿热蕴结:湿热之邪侵袭肝胆,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为黄疸。

(2)肝气郁结: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胆汁不畅,发为黄疸。

(3)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浊内生,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4)肝肾阴虚:久病耗伤肝肾,阴虚火旺,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二、黄疸初步治疗方案1. 治疗原则(1)疏肝利胆:调畅肝气,恢复胆汁的正常排泄。

(2)健脾化湿:健脾利湿,消除湿浊,恢复脾胃功能。

(3)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消除湿热之邪。

(4)滋阴养血:滋补肝肾,恢复肝肾阴虚。

2. 方剂选择(1)茵陈蒿汤组成:茵陈、栀子、大黄、甘草。

功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主治: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2)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健脾益气,利湿化浊。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3)逍遥散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利湿。

主治:肝气郁结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4)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

功效:滋阴养血,补肾填精。

主治:肝肾阴虚所致的黄疸。

用法:口服,每日2次,每次6克。

3. 非药物疗法(1)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避免油腻、辛辣之品。

(2)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3)生活调理: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锻炼身体。

(4)针灸疗法:针灸穴位如肝俞、胆俞、脾俞、肾俞等,以疏肝利胆、健脾化湿。

(5)按摩疗法:按摩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位,以调和气血,促进肝胆功能。

★治疗“黄疸”方剂汇总

★治疗“黄疸”方剂汇总

★治疗“黄疸”方剂汇总
一、阳黄
黄疸→热重于湿证→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
黄疸→湿重于热证→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方药:茵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
黄疸→胆腑郁热证→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方药:大柴胡汤
黄疸→疫毒炽盛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药:犀角散
二、阴黄
黄疸→寒湿阻遏证→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方药:茵陈术附汤
黄疸→脾虚湿滞证→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方药:黄芪建中汤
三、黄疸消退后
黄疸→湿热留恋证→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茵陈四苓散
黄疸→肝脾不调证→治法: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方药:柴胡疏肝散或者归芍六君汤
黄疸→气滞血瘀证→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药:逍遥散+鳖甲煎丸。

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

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

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等部位呈现黄色。

黄疸的出现可能是由于肝脏疾病、胆道梗阻、溶血性疾病等引起的,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中医中,黄疸被称为“疸”,是由于肝气郁滞、脾胃湿热等引起的病症。

而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就是中医传统的治疗黄疸的方法之一。

黄蒿,又名苦艾,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疟疾、黄疸等疾病。

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是利用黄蒿的药性来帮助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从而达到治疗黄疸的效果。

具体的制作方法如下:1. 取适量的黄蒿,洗净后切碎备用。

2. 取一锅清水,放入黄蒿,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20分钟。

3. 待煎煮的黄蒿水冷却后,过滤出药液,去渣留汁。

黄蒿熬水去黄疸的方法非常简单,但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用量,一般来说,每次服用黄蒿水的量为100毫升左右,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适量调整。

2. 频率,一般每日3次,饭前饭后各一次,连续服用3-5天为一个疗程,根据病情需要可适当延长疗程。

3. 注意事项,在服用黄蒿水的同时,需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在中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但在使用时,仍需谨慎对待,遵医嘱使用,避免自行使用或者不当使用。

此外,对于患有黄疸的患者来说,平时也要注意饮食和作息的调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恢复健康。

总之,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黄疸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用量和频率,并且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的效果。

希望患有黄疸的朋友们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

婴儿黄疸用什么中药调理

婴儿黄疸用什么中药调理

婴儿黄疸用什么中药调理婴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或早产儿出生后体内胆红素水平较高对周围组织造成一定损害。

胆红素高的原因多为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造成的,统计数据显示,新生儿黄疸的总发生率为50%以上,大部分婴儿的黄疸自行消失,但如果没有科学治疗可能会威胁到婴儿的生命安全。

除了采取传统的光疗和药物治疗,中药治疗婴儿黄疸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接下来,我们将从高级育婴师的角度,简单介绍一些中药调理黄疸的方法和育婴经验,希望对广大新手妈妈有所帮助。

一、中药调理黄疸的方法1、黄连汤黄连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治疗黄疸的方子,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含量。

具体做法如下:材料:黄连、板蓝根、桃叶、连翘、夏枯草。

做法:将以上中药材分别洗净,放入锅内,加适量的水煎煮,用小火煮至汤色变黄就可以了。

注意事项:黄连汤口感较为苦涩。

如果孩子不愿意喝或觉得难喝的话,可以将药材煮熟后倒掉,只取黄连和板蓝根的药汤煮熟,口感会舒服很多。

2、玉屏风散玉屏风散是一种适合婴儿的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减轻黄疸等功效。

具体做法如下:材料:黄连、茯苓、陈皮、木通、赤芍、白芍、香豉。

做法:将以上中药材分别洗净,放入碗中,用水冲泡成茶汁,加入适量的糖调味后,喂给婴儿饮用即可。

注意事项:玉屏风散口感较为苦涩,所以对于喜欢甜味的婴儿,可以适量加入糖或蜂蜜。

二、中药调理黄疸的效果1、黄连汤黄连可以清热解毒、凉血降压,是治疗黄疸病最常用的中药之一。

板蓝根可以凉血解毒,降低体内的胆红素含量,桃叶、连翘、夏枯草可以用于促进肝脏代谢,帮助体内毒素的排出。

这些中草药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发挥降低血液中胆红素含量的作用,加上黄连的抗炎抑菌效果,对婴儿黄疸的治疗非常有效。

2、玉屏风散玉屏风散是一种有效的中药治疗黄疸的方法。

茯苓、陈皮、木通能够促进肝脏代谢,提高肝细胞的活性,促进胆汁的排泄和胆红素的降解。

赤芍、白芍可以舒肝解郁,调节情绪,增强肝脏的代谢能力。

加上香豉调味,可让孩子更加接受中草药的味道。

去黄疸土方法有哪些?

去黄疸土方法有哪些?

去黄疸土方法有哪些?很多小宝宝在出生之后,出现了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黄疸。

出现黄疸的原因很多,分为生理性的原因和病理性的原因,如果是生理性原因造成的,一般黄疸持续一个钟左右就会自动消失,但是如果是病理性的原因,就一定要查明病因找对治疗方法,那么去黄疸的土方法,相信是很多人想要知道的,下面就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1、金钱草15g,栀子6g,茵陈9g,甘草3g,水煎服。

适用于新生儿黄疸。

2、茵陈、茯苓各20g,栀子、白术各15g,木通5g。

水煎服。

大便干结者去除白术,加大黄5g,枳实5g;发热烦躁,舌质绛红者,加生地20g,丹皮、赤芍各15g。

适用于新生儿黄疸湿热证。

3、黄连、茵陈、云苓各10g,黄柏、黄芩、栀子各6g。

研成粉,用蜂蜜调成药饼。

贴于肚脐,外用热水袋温暖肚脐。

适用于胎黄不退先天不足,气血两虚证。

4、一枝黄花45g,水丁香15g。

水煎,一次服。

5、丁葵草(干)15g,生鱼1条。

煎水服,每日1次。

此方用于阳黄。

6、过路黄3叶,白荷包草9g,平地木9g,茵陈9g。

水煎,早、中、晚分服。

此方用于黄疸初起,也可用于脱力虚黄。

7、取冬瓜皮、玉米叶各3克,用水煎服,滤汁后分多次缓缓给宝宝喂下。

冬瓜皮性味甘、寒,入肺、胃、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利水、消肿之功效;而玉米叶煎服成汁有利尿消肿、退黄等功效,且两种材料经济易取,对消退治疗黄疸有很好的疗效。

8、取蝉蜕0.5克,绿豆5克,用水煎服,对新生儿黄疸也有不错的消退功效。

适当给宝宝喂食葡萄糖水,对消退黄疸也有辅助的功效,宝宝喝葡萄糖水可达到多吃多排,促进胆红素的排出,从而使黄疸消退。

但糖水本身无法退黄,因而味道不可太甜,也不可喂食太多,一般一天喝两到三次即可。

★家长如何护理黄疸宝宝1、判断黄疸的程度。

爸妈可以在自然光线下,观察新生儿皮肤黄染的程度,如果仅仅是面部黄染,为轻度黄疸;躯干部皮肤黄染,为中度黄疸;如果四肢和手足心也出现黄染,为重度黄疸。

2、观察大便颜色。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眼球和黏膜出现黄色,而发生黄疸的原因很多,包括肝炎、胆道堵塞、肝硬化等。

中医在治疗黄疸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治疗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1.医家:张仲景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家,他的《伤寒杂病论》中对于黄疸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黄疸是因湿邪内阻、气血不利所致,治疗的关键在于祛湿化痰、活血化瘀。

他常用的一味药物是茵陈蒿(又名黄芩),茵陈蒿具有清热祛湿的功效,可以改善黄疸患者的症状。

此外,张仲景还倡导运用针灸和艾灸疗法加强治疗效果。

2.医家:朱震亨朱震亨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在《医学镜囊》中提到了一种治疗黄疸的方剂——白虎汤。

白虎汤主要由知母、石膏、甘草、黄连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

朱震亨认为黄疸是由于湿热内蕴、气机不畅所致,清热利湿是治疗黄疸的关键。

3.医家:吴昆吴昆是清代的名医,他著有《医学里正》一书,其中详细讲述了他治疗黄疸的经验。

吴昆主张根据黄疸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他认为,黄疸可以分为胃热型、湿阻型和肝阳上亢型等多种类型。

对于胃热型黄疸,吴昆推荐使用陈皮、柴胡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湿阻型黄疸,他主张采用茵陈、泽漆、薏苡仁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黄疸,他则建议使用栀子、柴胡、上清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4.医家:钱乙钱乙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在《医林改错》中提到了一种治疗黄疸的针灸方法——临床三环针法。

这种针刺方法是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黄疸的效果。

此外,钱乙还推荐使用火罐疗法来治疗黄疸,该疗法通过火热刺激促使体内湿气排出,从而改善黄疸的症状。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众多,上述仅是其中一部分,这些名医们通过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黄疸患者带来了希望。

然而,每个人的具体病情不同,治疗方法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医治疗黄疸有绝招偏方(专业文档)

中医治疗黄疸有绝招偏方(专业文档)

中医治疗黄疸有绝招偏方(专业文档)中医治疗黄疸有绝招偏方黄疸又叫做黄胆,是因血清中的某些病症促使皮肤过度发黄的病症。

小儿黄疸是比较普遍的,严重的患儿可引发胆管炎、败血症等。

那么,黄疸的治疗怎么才回有效呢?治疗黄疸,使用中医方法是最理想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措施:(1)、鸡骨草煲红枣:鸡骨草,红枣,水煎代茶饮。

适用于阳黄、急黄。

(2)、溪黄草煲猪肝:溪黄草,猪肝,水煎服。

适用于阳黄、急黄。

(3)、丹参灵芝煲田鸡:丹参,灵芝,田鸡。

将田鸡去皮洗净同煲汤,盐调味饮汤食肉,适用于阴黄。

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导致50%-60%的足月儿以及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

足月儿一般在出生后的2-3天出现黄疸,5-7天开始消退,时间一般不会超过2周;而早产儿一般是在出生之后的3-5天出现黄疸,7-9天开始消退,最长会延长到3-4周。

对于新生宝宝发生的生理性黄疸,一般都不用特殊处理,可以多带宝宝到户外晒晒太阳,这样就能帮助宝宝有效退黄。

但是要注意,不要让宝宝直接在猛烈的阳光下照射,避免紫外线伤害到宝宝稚嫩的皮肤。

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黄疸母婴血型不合也会导致宝宝出现黄疸,一般都是在出生之后的2-3天内出现,常见的是ABO溶血导致的黄疸,即母亲是O型血,宝宝是A型或是B型血导致的血型不合。

而且此类母婴血型不合不但会导致宝宝黄疸,还有可能会出现贫血和肝脾肿大的特征。

孩子出生之后如被诊断为新生儿溶血,一定不能拖延,要尽快采取蓝光照射治疗手术,不然黄疸加重很有可能会引起胆红素脑病,如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会导致宝宝死亡,或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一般都是发生在健康足月的母乳喂养宝宝身上,一般都是在出生后的3-4天出现,可能会持续2-3周甚至是2-3个月之后才消失。

母乳性黄疸宝宝其他方面都很正常,所以如果医生检查之后诊断是母乳性黄疸的宝宝,可以暂停喂养一段时间的母乳,黄疸会随之渐渐消退。

中医黄疸轻中重度分级标准

中医黄疸轻中重度分级标准

中医黄疸轻中重度分级标准黄疸,作为中医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

中医认为黄疸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等因素密切相关。

针对黄疸的严重程度,中医有其独特的分级标准,本文将详细解析中医黄疸的轻、中、重度分级标准。

一、轻度黄疸轻度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微微发黄,黏膜轻度染黄,巩膜可不出现黄染。

此时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轻微症状。

中医认为,轻度黄疸多为脾胃不和、湿气内停所致。

治疗上当以调理脾胃、利湿退黄为主。

患者可通过中药治疗,如茯苓、白术等药物,以及适当的饮食调养,如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之品。

二、中度黄疸中度黄疸时,皮肤、黏膜黄染明显,巩膜也可能出现黄染。

患者常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中度黄疸多为湿热内蕴、脾胃功能失调较重所致。

此时治疗需加重利湿、清热的药物,如茵陈、栀子等。

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三、重度黄疸重度黄疸时,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严重,呈深黄色或黄绿色。

患者可能出现高热、神志不清等严重症状。

中医认为,重度黄疸多为湿热疫毒炽盛、脾胃功能严重失调所致。

此时治疗需采用重剂清热利湿、解毒的药物,如黄连、黄柏等。

同时,患者病情较重,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可能需要住院治疗,以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黄疸的轻中重度分级并非绝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还可能受到年龄、体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中医对于黄疸的分级标准和治疗策略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患者在发现黄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以期早日康复。

同时,平日里也要注意调养身体,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避免湿邪内生,预防黄疸的发生。

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调理

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调理

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调理婴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血液中胆红素的水平过高而导致的皮肤和眼睛发黄的现象。

黄疸的出现往往是由于肝脏未能将体内的胆红素处理干净,从而导致的。

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前者是一种无需治疗、自行消退的疾病,而后者则需要进行治疗。

中医有多种调理黄疸的方案,本篇文章将从中医的角度为您详细介绍。

中医常用的调理黄疸方案有三种:香薷煎剂、健胃消食颗粒、黄连温胆汤。

下面我们一一来介绍。

一、香薷煎剂香薷煎剂使用较为广泛。

香薷能够清热解毒、行气行瘀。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于肝脏不能处理干净胆红素造成的,以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这时候用香薷煎剂清热解毒、行气行瘀,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具体的剂量是先把香薷清洗干净,然后用开水煎开,过滤后喂婴儿服用,每次10-15毫升,一天只能服用一次。

二、健胃消食颗粒健胃消食颗粒是中医治疗婴儿黄疸的又一个良好选择。

健脾消食颗粒常用于婴儿的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病症的治疗,而黄疸也是由于肝脏处理不了身体的废物,以致胆汁循环不畅通,堆积在体内而导致的。

健胃消食颗粒能够温中健脾,发挥脾胃作用。

给婴儿服用健胃消食颗粒在黄疸的治疗上也有一定的效果。

使用方法是把健胃消食颗粒冲泡成糊状,每次给婴儿服用2-3勺,一天服用3-4次。

三、黄连温胆汤黄连温胆汤主要是由黄连、黄芩、菊花、柴胡等中药材熬制而成。

这个方子能够解毒清热,宣肝利胆,有很好的温疗黄疸的作用。

黄连温胆汤不仅能够治疗黄疸,还能够缓解经常吐奶、食欲不振等症状。

使用方法是将黄连温胆汤熬制成汤,每次让婴儿喝入适量的黄连温胆汤后,按摩婴儿的腹部,促进肝胆排泄。

除了以上三种方案,中医治疗黄疸还有一种很好的方法—拔罐。

拔罐是一种通经活络、舒血解毒的方法。

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用玻璃罐子吸住皮肤,利用罐子的负压将皮肤抽起,使皮肤鼓起一颗颗小包,从而调理机体气血的流动,让机体自身恢复正常的代谢。

拔罐能够刺激婴儿经脉的营养物质交换,增强患儿的免疫力,改善黄疸情况,存活率也比较高。

中医治疗小儿黄疸的方法

中医治疗小儿黄疸的方法

中医治疗小儿黄疸的方法很多小宝宝刚出生都会发黄,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对于生理性的宝宝黄疸,中医对他们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小儿黄疸治疗之中医治疗1、湿热蕴郁中焦,发为阳黄。

【小儿黄疸症状】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小儿黄疸治法】清热利湿。

【小儿黄疸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10克,栀子6克,大黄6克,黄柏6克,郁金6克,砂仁(后下)2.4克,滑石12克,苡仁10克,青皮6克,炒三仙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新生儿黄疸按语】本证为阳黄证,因湿热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而为病。

起病急,全身症状及舌象均表现为湿热壅盛之象是其特征。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多表现为此型。

故治以茵陈蒿汤加味,疗效尚稳妥。

本方采用茵陈、栀子、黄柏、滑石、苡仁清利湿热;青皮、川朴、炒三仙、砂仁调气化滞;大黄、郁金逐热散瘀行血退黄。

全方组方合理,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效。

2、湿热内蕴,气滞血瘀。

【小儿黄疸症状】患儿神疲易倦,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灰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

【小儿黄疸治法】清热利湿,调气活血。

【小儿黄疸方药】青黛3克,紫草9克,乳香6克,白芷6克,焦楂9克,茜草9克,绿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小儿黄疸按语】本方症为黄疸性肝炎,实热型,湿热郁于肌肤,气不得运,血不得行,胆汁外溢,以致皮肤巩膜发黄,病程较长,逐渐加重,属于阴黄。

对于此类黄疸,医生除常用青黛、紫草、乳香等清解热毒,活血化瘀药退黄外,还常用绿茶来降转氨酶。

名老中医认为,绿茶主治肝胆湿热,有清肝、醒脑、祛湿、利水、退黄之功。

新生儿黄疸高怎么办新生儿从出生3到5天就会生出黄疸,属于正常现象,黄疸指数一般情况下应该不超过15mg/dL,这是正常范围,是生理性的,大家不用太紧张,但如果黄疸指数较高的话,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新生儿黄疸中西医结合治疗

新生儿黄疸中西医结合治疗

新生儿黄疸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1.因母子血型不和造成的新生儿溶血症,轻者可单纯应用中药治疗。

口服退黄中药,并可静脉滴注“茵栀黄注射液”。

较重者,在中药的基础上加用光疗和白蛋白、强的松及酶诱导剂治疗,可以控制病情发展,加快退黄速度。

换血疗法是降低血清胆红素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对于严重病例必要时可以采用。

2.因感染所致的黄疸,占本病的绝大部分,一般主张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根据中医辨证的规律,而分别采用清热利湿,解毒退黄,健脾养肝等法。

对有明显感染征象者,应有针对性地应用抗生素,可提高治疗效果。

3.对黄疸持续日久不退者,在相应的西医治疗的同时,辅以中药扶助正气,调和气血阴阳,可协同西药发挥治疗效应,体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第1 页。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发布时间:2021-09-03T06:38:03.638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月10期作者:李朝春[导读]李朝春(成都锦江大观医院;四川成都610066)西医认为黄疸是一组症候群比如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出现黄疸,酒精性或药物性肝硬化出现黄疸等。

而中医认为黄疸属于病名范畴,病机为感受湿热疫毒、导致肝气受阻、疏泄失常所致,症状以目黄、身黄、尿黄为表现。

1、黄疸的中医医结合治疗。

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方:山栀子15g、姜半夏12g、陈皮12g、柴胡8g、郁金12g、金银花15g、茯苓20g、川连9g、玄胡10g、黄芩12g、茵陈20g、大黄5g。

方解:茵陈、山栀子、黄芩、川连以主清利三焦、湿热,陈皮、柴胡、玄胡、郁金疏肝利胆,金银花、大黄增强清热解毒之功效,茯苓、姜半夏起到健脾利胃之功效,诸药同用,对治疗黄疸效果明显。

使用方式。

取温水400ml浸泡药物1小时,之后大火烧开转为文火再熬煮20分钟,取汁200ml,烧开,20分钟后取汁120ml,分早中晚两次温服,一日一剂。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强力宁40~80ml,茵栀黄40~60ml、丹参注射液20~30ml、分别加入IO%GS5OOml静滴,VitC3.0、VitB6O.3、肌苷0.510%门冬酸钾镁30ml。

YitK,4Omg加5%GS250ml静滴,每日一次,另外,初时治疗,宜选用氨苄青5.0加5%GNS2OOml静滴连用5天。

强力宁、茵栀黄、丹参注射液刚开始需要大剂量使用,1周之后患者的病情好转,改为小剂量。

在使用中药的同时配合西医治疗。

2、新生儿黄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所致,表现为面部、四肢、躯干的黄疸症状。

临床上可分为生理上黄疸和病理上黄疸。

生理性黄疸在新生儿时期发生的概率约为60%,早产儿发生的概率在80%左右,一般为2~3天后发生,4~6天后达到高峰,第二周之后黄疸逐渐好转,消失。

魏尔毅老中医采用三法结合治疗急性黄疸的经验简介

魏尔毅老中医采用三法结合治疗急性黄疸的经验简介

魏尔毅老中医采用三法结合治疗急性黄疸的经验简介吴清儒 陕西省周至县中医医院(710400) 已故陕西省著名老中医魏尔毅老师采用《内经》三法同取治疗急性黄疸型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吾有幸随师临诊4载,深有体会,兹介绍如下。

魏老根据急黄临床表现按中医辨证分型,即以辨证施治(口服法)为主,配合吹鼻嚏越消黄法(上取法);引竭吸抽消黄法(下取法),内病外治,同病异治,三法同取,收效迅速。

1 口服消黄法:①消黄1号方(适用于热重于湿型):茵陈蒿、郁金各30g,败酱草、蒲公英、板蓝根、白茅根各20g,车前子、大黄、连翘、虎杖、大青叶、瓜蒌、灵仙各15g,胆草、山栀、黄柏各10g。

②消黄2号方(适用于湿重于热型):茵陈蒿、薏仁各30g,滑石、虎杖、板蓝根各20g,苍术、白蔻、龙胆草、杏仁、半夏、砂仁、藿香各10g。

③消黄3号方(适用于湿热并重型):茵陈蒿、白花蛇舌草各30g,蒲公英、败酱草、茅根各20g,连翘、虎杖、大青叶、板蓝根、大黄、金钱草、车前子、金银花各15g,山栀、黄芩、胆草各10g。

④消黄4号方(适用于胆汁瘀积型):茵陈蒿、灵仙、郁金、赤芍各30g,丹参、败酱草、板蓝根、金钱草各20g,柴胡、蒲公英、姜黄、大黄各15g,枳实、胆草、山栀、红花各10g。

2 吹鼻嚏越消黄法(上取法) 甜瓜蒂50g,研极细末,用纸卷小管将瓜蒂散少许(0.1g左右)分别吹入左右鼻孔取嚏。

取其瓜蒂味苦而性涌泄,视其患者承受情况,每日吹药粉1~4次,鼻腔即流出深黄色分泌物,根据患者病情连用1~4周,待分泌物无黄色为止。

3 引竭吸抽消黄法(下取法) 取陈书纸卷简,黄蜡灌后置于脐眼上,外周以面糊固定,将蜡纸简上面点燃即抽出深黄色分泌物,每日1次,直至抽无黄色分泌物为止。

病案举例 高某,男,29岁,农民,已婚。

1989年11月3日就诊。

患者面、目、皮肤发黄,乏力,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不思饮食1月为主诉。

患者于此年9月因劳累后淋雨,自觉感冒,头痛,身困乏力,自购速效伤风胶囊,服用3d无效,又在当地,卫生院仍以“感冒”诊断,采用病毒唑、地塞米松、藿香正气丸等治疗1周后好转,时隔半月后出现发热恶寒,继之则周身皮肤发黄,乏力,恶心欲吐,腹胀腹痛,不思饮食,小便深黄,在某医院肝功化验,诊断“急黄肝”,住院20d无明显疗效,因资金困难而出院,遂来我院以中医中药治疗。

婴儿黄疸中医怎么处理的

婴儿黄疸中医怎么处理的

婴儿黄疸中医怎么处理的作为一位高级育婴师,对于婴儿黄疸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中医的处理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父母解决这个问题。

婴儿黄疸是很多宝宝都会经历的问题,尤其是在新生儿期,宝宝经常出现皮肤和眼睛发黄的现象。

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宝宝健康的长期影响。

中医认为,婴儿黄疸是由于胎儿期血液中的胆红素过多,在宝宝出生后无法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引起的黄疸问题。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中医主张通过调理体内的气血,帮助宝宝排除体内多余的胆红素,缓解黄疸的症状。

以下是几种中医常用的处理方法:1. 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帮助宝宝畅通经络,加速血液循环,从而促进排出体内的胆红素。

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用手指按摩宝宝的腹部、脊椎和小腿等部位,可以选择轻轻揉捏,或者用手指缓缓地顺着宝宝的经脉走,都能有效地帮助宝宝消除黄疸。

2. 中药调理中药对于婴儿黄疸问题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中药包括大黄、枳壳和龙胆草等,这些草药都有利于清除胆红素,促进排泄,从而缓解黄疸的症状。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指示用药,避免药物过量或者不适用的情况出现。

3. 饮食调理宝宝的饮食也是可以帮助缓解黄疸的。

中医建议在宝宝出现黄疸症状时,多给宝宝喝一些苦味汤水,以帮助胆囊分泌更多的胆汁,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此外,还可以多给宝宝喝生姜和红枣茶,或者用米汤、绿豆汤等做成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利于宝宝的身体排毒。

最后,就个人经验而言,我认为对于宝宝出现黄疸问题时,父母应该注意宝宝的饮食调理,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愉快的情绪,帮助宝宝更好地克服病痛。

此外,我们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体察宝宝的身体状况,在发现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宝宝解决问题,保障宝宝的健康成长。

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

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

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呈现黄色。

黄疸的出现意味着身体内的胆红素水平升高,可能是肝脏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的表现。

对于轻度黄疸,一些传统的中药熬水方法被认为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其中,黄蒿熬水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方法之一。

下面将介绍黄蒿熬水去黄疸的方法。

首先,准备黄蒿。

黄蒿,又名艾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利胆排毒的功效。

黄蒿可以在药店或中药店购买到,通常以干燥的形式出售。

购买时要选择质量好、无杂质的黄蒿,以确保熬制出的水质量纯净。

其次,熬制黄蒿水。

将适量的黄蒿取出,洗净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

然后将水煮沸,改用小火煎熬20-30分钟,直至水变成淡黄色。

煎熬时要不断搅拌,以免黄蒿粘锅。

待水煎熬完成后,关火,让水冷却至适宜的温度。

接着,饮用黄蒿水。

熬制好的黄蒿水可以分次饮用,每次100-200毫升,每日3次。

饮用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适量加入蜂蜜或者柠檬汁,以改善口感。

黄蒿水不宜冷饮,最好是温热饮用,以利于吸收。

最后,注意事项。

饮用黄蒿水去黄疸的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特别是孕妇和婴幼儿。

在使用黄蒿水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以确保不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黄蒿水并非治疗黄疸的根本方法,对于严重的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黄蒿熬水去黄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被认为具有一定的缓解黄疸症状的功效。

然而,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适用人群和注意事项,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方法能够对有黄疸症状的人群有所帮助。

中医辨证治疗各种类型黄疸(中医内科)

中医辨证治疗各种类型黄疸(中医内科)

中医辨证治疗各种类型黄疸(中医内科)湿热黄疸祛湿退黄治疗黄疸的方法很多,主要对策是保肝护肝,以恢复肝脏胆红素的处理转化功能。

肝脏病变大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黄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经验。

汉代医圣张仲景就是治疸专家,他所创制的茵陈蒿汤等著名方剂,至今仍为治疗黄疸的基本方剂。

成年人的黄疸大多数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如近期有饮食不洁史,到街上吃羊肉串、摊上吃饭等、都容易感染甲肝。

会逐渐出现恶寒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肋痛,食欲不振,厌油腻,全身乏力,目黄尿黄等症状。

多属于急性黄疸性肝炎。

西医迄今对病毒性肝炎尚缺乏特效治疗,一般采用卧床休息及对症治疗,待症状明显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饮食方面,根据患者的食欲情况,以清淡、富于营养、易消化的食物为宜。

轻度黄疸中医可用茵陈30g,竹叶10g,灯心草10g,沸水冲泡代茶饮。

较重黄疸可服用汤药:茵陈50g 金钱草50g 板蓝根50g黄芩25g 车前子20g 芒硝10g(冲服)积壳10g 木香10g 焦三仙30g柴胡15g水煎服,每日1剂,每次150ml。

诊断黄疸型肝炎并不困难,但不一定有黄疸就是肝炎。

其实引起黄疸的原因十分复杂,黄疽井不是肝炎的“专利”。

例如,新生儿会有黄疽,但大部分属于生理性的,出生后第3天出现,也有2-5天出现的持续2-3天自然消失,超过一周的可服用中药茵陈15 黄芩gg.大黄3g.甘草15g。

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50 。

一般服l-2剂可见效。

若新生儿胆红素浓度过高,持续时间过长,那就属于异常情况,要么是肝脏不能有效地转化胆红素,要么就是先天性胆道畸型等,应及时到儿童医院就诊。

妊娠妇女若出现黄疸,可由妊娠中毒引起,也可以是妊娠特发性黄疸。

可以服用中药经验方:茵陈509 地耳草509 郁金209 白芍209生地ZDs 白术20s 黄芩15x 虎杖309垂盆草30s 大黄6g 蝉蜕6g水煎服,每日1剂热药液冲鸡蛋1个加糖1匙,每日2次每次150m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黄:口大渴,多饮反觉不快,一身尽黄;眼目发黄色淡,
病因热结膀胱。治疗宜用“去黄
克加龙胆草、栀子、白芍、茯苓、泽泻等,大热泄黄
寒黄:畏寒怕冷、腹中疼痛、按时缓解;一身黄疸、眼目白,
夜间尤多。病因是寒结膀胱。治疗宜用“去黄散”3-6
10-15
湿黄:一身上下尽黄,眼目具黄;身浮肿、按之如泥;病因是
新生儿黄疸:出生2-3天即可出现黄疸,10天左右达到高

7剂大部分痊愈。
手足黄:身不黄手足反黄。病因是湿热壅闭与中焦。治疗
克加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等,慢慢调理
外治法
甜瓜蒂10克,研末搐鼻,每日数次,黄水流尽则愈。
茵陈蒿1把,生姜1块,捣烂,擦于胸前、四肢。
针灸疗法
温阳健脾,化湿退黄
茵陈术附汤加味
、脾虚湿滞
健脾养血,利湿退黄
黄芪建中汤加减
阴黄:黄色不明显,下身黄而上身不黄;小便夜间不舒服,
病因是轻微湿,治疗宜用“去黄散”6-15克加茯苓、
阳黄:黄色如金,上身眼目尽黄,下身不黄;白天小便不畅,
;病因是轻微湿,治疗宜用“去黄
-18克加升麻、橘梗、茯苓、花粉、麻黄芩等,数剂即
-15克加升麻、牵牛子、车
燥黄:胸前发黄病因是肺金燥极,发于胸前。治疗宜用“去
克加麦冬、栀子、白芍、陈皮、天冬、元参、花粉、
血黄:上下一身,眼目具黄,发热、烦闷、腹痛。病因是
-6克加丹皮、牛膝、当归、栀子、
气黄:头面多黄、不发热、轻微活动乏力、小便不数,大
病因是气虚不能运化。治疗宜用“去黄散”12克加人参、
黄疸中医治疗方法
身倦无力,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厌恶油腻,恶心呕吐,
身目深黄,色泽鲜明,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
、热重于湿
清利湿热退黄
茵陈蒿汤加减
、湿重于热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茵陈五苓汤和连朴饮加减
、急黄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千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角散加减
、寒湿困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