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黄疸

合集下载

黄疸初步治疗方案中医

黄疸初步治疗方案中医

一、黄疸病的病因病机1. 病因(1)外感湿热:感受湿热之邪,侵袭肝胆,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为黄疸。

(2)饮食不节:饮食不洁或过食油腻、辛辣之品,损伤脾胃,湿浊内生,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3)情志所伤: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胆汁不畅,发为黄疸。

(4)久病体虚:久病耗伤正气,肝、胆、脾、肾功能失调,发为黄疸。

2. 病机(1)湿热蕴结:湿热之邪侵袭肝胆,导致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为黄疸。

(2)肝气郁结: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胆汁不畅,发为黄疸。

(3)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浊内生,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4)肝肾阴虚:久病耗伤肝肾,阴虚火旺,影响肝胆功能,发为黄疸。

二、黄疸初步治疗方案1. 治疗原则(1)疏肝利胆:调畅肝气,恢复胆汁的正常排泄。

(2)健脾化湿:健脾利湿,消除湿浊,恢复脾胃功能。

(3)清热解毒:清热解毒,消除湿热之邪。

(4)滋阴养血:滋补肝肾,恢复肝肾阴虚。

2. 方剂选择(1)茵陈蒿汤组成:茵陈、栀子、大黄、甘草。

功效:清热利湿,疏肝利胆。

主治: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2)四君子汤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健脾益气,利湿化浊。

主治:脾胃虚弱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3)逍遥散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利湿。

主治:肝气郁结所致的黄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4)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

功效:滋阴养血,补肾填精。

主治:肝肾阴虚所致的黄疸。

用法:口服,每日2次,每次6克。

3. 非药物疗法(1)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避免油腻、辛辣之品。

(2)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

(3)生活调理: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锻炼身体。

(4)针灸疗法:针灸穴位如肝俞、胆俞、脾俞、肾俞等,以疏肝利胆、健脾化湿。

(5)按摩疗法:按摩足三里、内关、合谷等穴位,以调和气血,促进肝胆功能。

黄疸的中医治疗与护理

黄疸的中医治疗与护理

黄疸的中医治疗与护理标签:黄疸;中医治疗;护理1分型论证治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证。

本病包括阳黄、阴黄。

1.1阳黄证临床表现为尿黄,身目俱黄,色泽鲜明,恶心、、厌油,纳呆,头身困重,胸脘痞满,乏力,大便干,小便黄赤,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佐以通腹,并加以中药抗病毒。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20g,栀子10g,酒军6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猪苓30g,虎杖20g,连翘20g,五味子30g,板蓝根15g,甘草10g。

伴有腹胀者:加厚朴10g,枳壳10g。

伴有食欲差者:加炒鸡内金20g,金钱草20g。

伴有恶心重者:加藿香20g,竹茹6g。

苔腻明显者:加苍白术各20g,白寇6g,砂仁6g。

小便黄明显者:加滑石20g。

伴有胁痛者:加川楝子10g,元胡10g。

中成药:选用中药制剂:茵栀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

疗效评估:阳黄在中医黄疸中为常见证候,可见于慢性乙型肝炎的各个时期,我们在用上述方法治疗中,使患者黄疸消退日期明显缩短,谷草、谷丙转氨酶下降明显。

1.2阴黄证:临床表现为身目发黄,色泽晦暗,畏寒喜温,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舌体胖,苔白滑,脉沉缓无力。

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方药:茵陈五苓散加味:茵陈20g,猪苓20g,茯苓20g,泽泻15g,白术10g,桂枝10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虎杖20g,连翘20g,板蓝根20g,郁金20g,五味子20g,甘草10g。

如出现阳黄伴有症状,加用同阳黄。

伴有腹水者:加车前子20g。

伴有气虚者:加黄芪30~60g,党参20g。

伴有血虚者:加当归20g。

中成药:选用:茵栀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

疗效评估:这时的患者,大多正气已虚,用中药后可以使患者在大量利尿时,效果更明显,同时谷草、谷丙转氨酶下降明显。

2护理2.1精神调摄本病迁延难愈,易反复甚至恶化,加之人们对乙型肝炎的恐惧心里,需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眼球和黏膜出现黄色,而发生黄疸的原因很多,包括肝炎、胆道堵塞、肝硬化等。

中医在治疗黄疸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治疗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

1.医家:张仲景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家,他的《伤寒杂病论》中对于黄疸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黄疸是因湿邪内阻、气血不利所致,治疗的关键在于祛湿化痰、活血化瘀。

他常用的一味药物是茵陈蒿(又名黄芩),茵陈蒿具有清热祛湿的功效,可以改善黄疸患者的症状。

此外,张仲景还倡导运用针灸和艾灸疗法加强治疗效果。

2.医家:朱震亨朱震亨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在《医学镜囊》中提到了一种治疗黄疸的方剂——白虎汤。

白虎汤主要由知母、石膏、甘草、黄连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

朱震亨认为黄疸是由于湿热内蕴、气机不畅所致,清热利湿是治疗黄疸的关键。

3.医家:吴昆吴昆是清代的名医,他著有《医学里正》一书,其中详细讲述了他治疗黄疸的经验。

吴昆主张根据黄疸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他认为,黄疸可以分为胃热型、湿阻型和肝阳上亢型等多种类型。

对于胃热型黄疸,吴昆推荐使用陈皮、柴胡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湿阻型黄疸,他主张采用茵陈、泽漆、薏苡仁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黄疸,他则建议使用栀子、柴胡、上清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4.医家:钱乙钱乙是明代著名的医家,他在《医林改错》中提到了一种治疗黄疸的针灸方法——临床三环针法。

这种针刺方法是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出来的,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来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黄疸的效果。

此外,钱乙还推荐使用火罐疗法来治疗黄疸,该疗法通过火热刺激促使体内湿气排出,从而改善黄疸的症状。

中医治疗黄疸的名医经验众多,上述仅是其中一部分,这些名医们通过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为黄疸患者带来了希望。

然而,每个人的具体病情不同,治疗方法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最好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黄疸的中医标准化治疗(完整版)

黄疸的中医标准化治疗(完整版)

5.病因病机
病因
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病后续发
病位
脾胃肝胆
病性
邪实为主,湿热寒湿多见
病邪
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 种,以湿邪为主
病机
先由脾胃,而后影响肝胆,胆液不循常道外 溢(入血)而发黄
5.病因病机
生理
脾主升清 胃主降浊
肝之疏泄 胆汁排泄
病理
脾胃 运化
脾不升清
肝失疏泄
胆 汁 入
1
2
3
5.病因病机—外感湿热疫毒
湿 热 疫 毒
自 口 而 入
蕴结中焦
脾胃运化 失常
湿热交蒸 于肝胆
肝失疏泄,胆液不寻常道
浸淫肌肤 下注膀胱
目身小便俱黄
黄疸
5.病因病机—酒食所伤
饥饱失常 嗜酒无度
损伤脾胃
运化失职 湿浊内生
郁而化热 熏蒸肝胆
《圣济总录·黄疸门》:“大率多因酒食 过度,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 搏,热气郁蒸,所以发为黄疸.”
6.1 诊断依据
主症 目黄、身黄、小便黄
次症 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胁痛腹胀
病史 有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不节,
或胁痛、癥积病史
6.2 病证鉴别
➢辨黄疸与萎黄
黄疸
病因
感受时疫毒邪、饮食所伤、 脾胃虚弱、瘀血、砂石阻滞
萎黄 大失血或重病之后
病机 湿浊阻滞,胆液外溢 气血不足,血不华色
主症 兼症
目黄、身黄、溲黄
7.2 辨证论治—阳黄
热重于湿证
症方状药
身茵目陈治俱蒿法黄汤:,加清黄减热色通鲜腑明,,利发湿热退口黄渴,或 心中茵懊陈恼蒿,、腹栀部子胀、闷大,黄口、干黄而柏苦、,恶心 呕吐连,翘小、便垂短盆少草黄、赤蒲,公大英便、秘茯结苓、

中医黄疸轻中重度分级标准

中医黄疸轻中重度分级标准

中医黄疸轻中重度分级标准黄疸,作为中医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

中医认为黄疸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蕴等因素密切相关。

针对黄疸的严重程度,中医有其独特的分级标准,本文将详细解析中医黄疸的轻、中、重度分级标准。

一、轻度黄疸轻度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微微发黄,黏膜轻度染黄,巩膜可不出现黄染。

此时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乏力等轻微症状。

中医认为,轻度黄疸多为脾胃不和、湿气内停所致。

治疗上当以调理脾胃、利湿退黄为主。

患者可通过中药治疗,如茯苓、白术等药物,以及适当的饮食调养,如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之品。

二、中度黄疸中度黄疸时,皮肤、黏膜黄染明显,巩膜也可能出现黄染。

患者常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认为,中度黄疸多为湿热内蕴、脾胃功能失调较重所致。

此时治疗需加重利湿、清热的药物,如茵陈、栀子等。

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三、重度黄疸重度黄疸时,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严重,呈深黄色或黄绿色。

患者可能出现高热、神志不清等严重症状。

中医认为,重度黄疸多为湿热疫毒炽盛、脾胃功能严重失调所致。

此时治疗需采用重剂清热利湿、解毒的药物,如黄连、黄柏等。

同时,患者病情较重,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可能需要住院治疗,以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黄疸的轻中重度分级并非绝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还可能受到年龄、体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的来说,中医对于黄疸的分级标准和治疗策略具有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患者在发现黄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以期早日康复。

同时,平日里也要注意调养身体,保持脾胃功能的正常,避免湿邪内生,预防黄疸的发生。

【中华中医中药贴脐疗法】精选(16)——黄疸

【中华中医中药贴脐疗法】精选(16)——黄疸

【中华中医中药贴脐疗法】精选(16)——黄疸【按语】黄疸,是一种症状,以面目!全身发黄,小便黄赤为主证。

本病临床辨证有阳黄和阴黄两类。

阳黄以湿热为患;阴黄多为寒湿而病。

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湿邪所致。

由于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多吃灸烤、酒类,或外感湿热邪毒,而导致脾胃功能受损,从而脾运失职,湿热蕴聚,脾胃升降失常,影响肝胆疏泄功能,致使胆汁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出皮肤,而发生黄疸。

此外,胆道结石,虫体阻滞胆管,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可影响肝胆疏泄功能,以致胆汁外溢皮肤发黄。

黄疸与现代医学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颇为相似,具有传染性,应当预防为主,防止人群中间交叉感染。

1、【百部酒饭】敷脐法:【主治】阳黄。

面目俱黄、黄色鲜明。

发热口渴,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舌干口苦,呕吐恶心,舌苔腻黄,脉弦数。

【配方】配方鲜百部50克糯米饭一碗,米酒100毫升温开水 100毫升。

【制法】先将百部捣烂如泥。

再将糯米饭与水、酒调匀。

【用法】取药膏敷于脐上。

再将糯米酒饭覆于药上,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每天换药1次,7天为1疗程。

通常用药1~2天后,口中觉有酒气味时,小便通利,黄疸自然消退。

【案例】略。

2、【青背鲫鱼膏】敷脐法:【主治】阳黄。

症状同上。

【配方】青背鲫鱼1条;砂仁30克;白糖30克;硝石10克;矾石10克;蚌壳1个(另用)。

【制法】以上诸药混合共捣如如膏。

【用法】取药膏填满蚌壳,覆于脐上,用纱带束紧固定。

每天换药1次,5天为一疗程。

【附注】该方曾治愈病人颇多,通常用药3~5天疗效显著,退黄快,颇验。

3、【退黄药】熨脐法:【主治】阳黄。

症状同上。

【配方】茵陈、栀子、大黄、芒硝各30克;杏仁、常山、必甲、巴豆霜各12克;淡豆豉60克。

【制法】将药用砂锅文火煎至沸,滤出药汁备用,再用纱布袋将药渣包裹成药包。

【用法】用药袋蘸药液熨脐部,反复熨之,然后将药袋覆盖脐部,用纱带束紧固定。

每日如法用药1次,3~5天为1疗程。

4、【茵陈姜附散】贴脐法:【主治】阴黄。

中医治疗黄疸有偏方妙招(专业文档)

中医治疗黄疸有偏方妙招(专业文档)

中医治疗黄疸有偏方妙招(专业文档)中医治疗黄疸有偏方妙招黄疸又叫做黄胆,是因血清中的某些病症促使皮肤过度发黄的病症。

小儿黄疸是比较普遍的,严重的患儿可引发胆管炎、败血症等。

那么,黄疸的治疗怎么才回有效呢?治疗黄疸,使用中医方法是最理想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措施:(1)、鸡骨草煲红枣:鸡骨草,红枣,水煎代茶饮。

适用于阳黄、急黄。

(2)、溪黄草煲猪肝:溪黄草,猪肝,水煎服。

适用于阳黄、急黄。

(3)、丹参灵芝煲田鸡:丹参,灵芝,田鸡。

将田鸡去皮洗净同煲汤,盐调味饮汤食肉。

适用于阴黄。

治疗黄疸的最好办法新生儿黄疸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生理性黄疸,一种是病理性黄疸。

黄疸症状:1、生理性新生儿黄疸症状表现为:新生儿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皮肤、白眼球和口腔黏膜发黄,有轻有重。

一般在脸部和前胸较明显,但手心和脚心不黄。

第4~6天最明显,足月儿在出生后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持续到第3周。

在此期间,小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表现。

新生儿出现生理性黄疸是一种正常现象,但家长也要注意密切观察。

一般来说,生理性黄疸黄疸比较轻,血中胆红素浓度较低,不会影响小儿智力。

2、病理性黄疸症状表现为:小儿黄疸可能发生在生后24小时以内,或持久不退,或消退后又出现黄疸,或黄疸进行性加重。

病理性新生儿黄疸还会引起其他疾病的表现,比如核黄疸。

发生时,小儿黄疸明显加重,开始表现为嗜睡,吸奶无力或呛奶,肌张力减退。

如治疗不及时随后可出现呻吟、尖叫、抽搐、呼吸衰竭等严重症状。

部分患儿死于呼吸衰竭,存活的患儿常有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等后遗症。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健康,因为健康是生活幸福,事业成功的基础。

回溯上个世纪中期,人们普遍概念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至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概念确定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到20世纪90年代,健康的含义注入了环境的因素,即健康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的和谐统一;进入21世纪,“健,康、智、乐、美、德”六个字组成了更全面的“大健康”概念,成为幸福人生的更佳境界。

中医治疗小儿黄疸的方法

中医治疗小儿黄疸的方法

中医治疗小儿黄疸的方法很多小宝宝刚出生都会发黄,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对于生理性的宝宝黄疸,中医对他们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小儿黄疸治疗之中医治疗1、湿热蕴郁中焦,发为阳黄。

【小儿黄疸症状】面目皮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哭声响亮,不欲吮乳,口渴唇干,或有发热,大便秘结,小便深黄,舌质红,苔黄腻。

【小儿黄疸治法】清热利湿。

【小儿黄疸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10克,栀子6克,大黄6克,黄柏6克,郁金6克,砂仁(后下)2.4克,滑石12克,苡仁10克,青皮6克,炒三仙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新生儿黄疸按语】本证为阳黄证,因湿热蕴阻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而为病。

起病急,全身症状及舌象均表现为湿热壅盛之象是其特征。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多表现为此型。

故治以茵陈蒿汤加味,疗效尚稳妥。

本方采用茵陈、栀子、黄柏、滑石、苡仁清利湿热;青皮、川朴、炒三仙、砂仁调气化滞;大黄、郁金逐热散瘀行血退黄。

全方组方合理,共奏清热利湿退黄之效。

2、湿热内蕴,气滞血瘀。

【小儿黄疸症状】患儿神疲易倦,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逐渐加深,灰暗无华,右胁下痞块质硬,肚腹膨胀青筋显露,或见瘀斑、衄血,唇色暗红,舌见瘀点,苔黄。

【小儿黄疸治法】清热利湿,调气活血。

【小儿黄疸方药】青黛3克,紫草9克,乳香6克,白芷6克,焦楂9克,茜草9克,绿茶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小儿黄疸按语】本方症为黄疸性肝炎,实热型,湿热郁于肌肤,气不得运,血不得行,胆汁外溢,以致皮肤巩膜发黄,病程较长,逐渐加重,属于阴黄。

对于此类黄疸,医生除常用青黛、紫草、乳香等清解热毒,活血化瘀药退黄外,还常用绿茶来降转氨酶。

名老中医认为,绿茶主治肝胆湿热,有清肝、醒脑、祛湿、利水、退黄之功。

新生儿黄疸高怎么办新生儿从出生3到5天就会生出黄疸,属于正常现象,黄疸指数一般情况下应该不超过15mg/dL,这是正常范围,是生理性的,大家不用太紧张,但如果黄疸指数较高的话,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婴幼儿黄疸怎么治效果好

婴幼儿黄疸怎么治效果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婴幼儿黄疸怎么治效果好
导语:婴幼儿黄疸这种现象,家长们很容易发现,所以说对于治疗以及需要注重的问题,也应该注重这也是尽可能的降低黄疸,给他们造成伤害的根本方法
婴幼儿黄疸这种现象,家长们很容易发现,所以说对于治疗以及需要注重的问题,也应该注重这也是尽可能的降低黄疸,给他们造成伤害的根本方法,那么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婴幼儿黄疸应该如何有效的治疗,希望通过这些介绍,家长们都能够科学地面对。

除少数先天性胆管闭锁病例需要外科手术之外,绝大多数可用内科治疗。

1.中药中医称新生儿黄疸为"胎黄",治疗以茵陈为主,常用茵陈三黄汤(茵陈9g、黄芩4.5g、黄柏4.5g、黄连1.5g、大黄1.5g、山栀3g)浓煎口服,每日一剂,少量多次喂服或用茵栀黄注射液加10%葡萄糖液稀释一倍后静脉滴注,能使黄疸逐渐消退。

2.光疗70年代初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与复旦大学合作研制蓝光治疗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取得与国外同样效果。

由于疗效显著,方便简单,副作用少,现已被普遍采用。

国产蓝光灯管波长为420~470nm与血清胆红素的最高吸收波长460~465nm相接近,未结合胆红素经光氧化及异构化作用后产生胆绿色和无毒的水溶性双吡咯。

后者不易散到中枢神经系统,而经胆汁和尿液排出。

无蓝光灯管时白光也有效,但比蓝光约差5%。

1983年Vecchi报道波长514.5μm的绿光优于白光。

1984年上海使用绿光,结果还优于蓝光。

虽然说婴幼儿黄疸这种现象,可以说是经常发生的,但是对于家长们来说,也应该了解最科学有效的治疗和解决方法,这样才可以降低黄疸,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保证婴幼儿的健康尽可能的远离各种伤害。

魏尔毅老中医采用三法结合治疗急性黄疸的经验简介

魏尔毅老中医采用三法结合治疗急性黄疸的经验简介

魏尔毅老中医采用三法结合治疗急性黄疸的经验简介吴清儒 陕西省周至县中医医院(710400) 已故陕西省著名老中医魏尔毅老师采用《内经》三法同取治疗急性黄疸型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吾有幸随师临诊4载,深有体会,兹介绍如下。

魏老根据急黄临床表现按中医辨证分型,即以辨证施治(口服法)为主,配合吹鼻嚏越消黄法(上取法);引竭吸抽消黄法(下取法),内病外治,同病异治,三法同取,收效迅速。

1 口服消黄法:①消黄1号方(适用于热重于湿型):茵陈蒿、郁金各30g,败酱草、蒲公英、板蓝根、白茅根各20g,车前子、大黄、连翘、虎杖、大青叶、瓜蒌、灵仙各15g,胆草、山栀、黄柏各10g。

②消黄2号方(适用于湿重于热型):茵陈蒿、薏仁各30g,滑石、虎杖、板蓝根各20g,苍术、白蔻、龙胆草、杏仁、半夏、砂仁、藿香各10g。

③消黄3号方(适用于湿热并重型):茵陈蒿、白花蛇舌草各30g,蒲公英、败酱草、茅根各20g,连翘、虎杖、大青叶、板蓝根、大黄、金钱草、车前子、金银花各15g,山栀、黄芩、胆草各10g。

④消黄4号方(适用于胆汁瘀积型):茵陈蒿、灵仙、郁金、赤芍各30g,丹参、败酱草、板蓝根、金钱草各20g,柴胡、蒲公英、姜黄、大黄各15g,枳实、胆草、山栀、红花各10g。

2 吹鼻嚏越消黄法(上取法) 甜瓜蒂50g,研极细末,用纸卷小管将瓜蒂散少许(0.1g左右)分别吹入左右鼻孔取嚏。

取其瓜蒂味苦而性涌泄,视其患者承受情况,每日吹药粉1~4次,鼻腔即流出深黄色分泌物,根据患者病情连用1~4周,待分泌物无黄色为止。

3 引竭吸抽消黄法(下取法) 取陈书纸卷简,黄蜡灌后置于脐眼上,外周以面糊固定,将蜡纸简上面点燃即抽出深黄色分泌物,每日1次,直至抽无黄色分泌物为止。

病案举例 高某,男,29岁,农民,已婚。

1989年11月3日就诊。

患者面、目、皮肤发黄,乏力,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不思饮食1月为主诉。

患者于此年9月因劳累后淋雨,自觉感冒,头痛,身困乏力,自购速效伤风胶囊,服用3d无效,又在当地,卫生院仍以“感冒”诊断,采用病毒唑、地塞米松、藿香正气丸等治疗1周后好转,时隔半月后出现发热恶寒,继之则周身皮肤发黄,乏力,恶心欲吐,腹胀腹痛,不思饮食,小便深黄,在某医院肝功化验,诊断“急黄肝”,住院20d无明显疗效,因资金困难而出院,遂来我院以中医中药治疗。

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治疗

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治疗

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治疗婴儿黄疸是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新生儿在出生后几天内出现的黄疸症状。

中医学认为黄疸是由气血湿热等因素引起的,因此应治疗积火湿热并清热解毒。

下面我们来看看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治疗。

首先,黄疸的治疗应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有效减轻黄疸的症状和治疗病因。

具体而言,中药方剂的应用因婴儿年龄和黄疸程度而异,因此应就医专业医生进行个体化治疗。

其次,黄疸患儿常见的中药处方有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化湿解毒等方剂。

其中以清凉开胃、清热、解毒的中药组方应用较多。

例如,知母、黄连、连翘、枳壳、柴胡、赤芍、元胡等成分组合的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胆利尿、降脂降胆等作用,可以有效减轻婴儿身体积火的症状,帮助消除多余废物,预防黄疸反复发作。

另外,中药处方在制定后,应按照季节、药材用量、煎煮方法等方面进行精细调配,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婴儿的安全。

在药物煎煮过程中,应注意加重过程中应高温加重,低温加重肥水浸泡,放入水中再加温。

中药处方不宜大剂量使用,应采取适当剂量,避免对婴儿的肝脏造成负担。

总之,中医用什么处方治疗婴儿黄疸必须针对不同病因,制定个性化方案,并在用药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和指导来进行,建议家长和育婴师定期带孩子就医,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各种疾病。

附加育婴经验:黄疸患儿在病情期间应保持充分的休息和营养,这有利于身体康复。

此外,建议配合病人的用药和食物调节,适量补充维生素B和D等营养物质,有益于黄疸的恢复和功能恢复。

最好每天给孩子做点按摩,促进皮肤循环,消除皮肤干燥。

给孩子正常的生活节奏和规律,给孩子安排合理的饮食,多量喝水,避免喝太多有刺激性的食物。

同时,家长也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尽量保持优秀的卫生习惯,将病菌隔离在宝宝身体之外,避免造成细菌的感染和事件的发生。

婴儿黄疸中医怎么处理的

婴儿黄疸中医怎么处理的

婴儿黄疸中医怎么处理的作为一位高级育婴师,对于婴儿黄疸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中医的处理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父母解决这个问题。

婴儿黄疸是很多宝宝都会经历的问题,尤其是在新生儿期,宝宝经常出现皮肤和眼睛发黄的现象。

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宝宝健康的长期影响。

中医认为,婴儿黄疸是由于胎儿期血液中的胆红素过多,在宝宝出生后无法及时排出体外,从而引起的黄疸问题。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中医主张通过调理体内的气血,帮助宝宝排除体内多余的胆红素,缓解黄疸的症状。

以下是几种中医常用的处理方法:1. 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帮助宝宝畅通经络,加速血液循环,从而促进排出体内的胆红素。

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用手指按摩宝宝的腹部、脊椎和小腿等部位,可以选择轻轻揉捏,或者用手指缓缓地顺着宝宝的经脉走,都能有效地帮助宝宝消除黄疸。

2. 中药调理中药对于婴儿黄疸问题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常用的中药包括大黄、枳壳和龙胆草等,这些草药都有利于清除胆红素,促进排泄,从而缓解黄疸的症状。

不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指示用药,避免药物过量或者不适用的情况出现。

3. 饮食调理宝宝的饮食也是可以帮助缓解黄疸的。

中医建议在宝宝出现黄疸症状时,多给宝宝喝一些苦味汤水,以帮助胆囊分泌更多的胆汁,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此外,还可以多给宝宝喝生姜和红枣茶,或者用米汤、绿豆汤等做成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有利于宝宝的身体排毒。

最后,就个人经验而言,我认为对于宝宝出现黄疸问题时,父母应该注意宝宝的饮食调理,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愉快的情绪,帮助宝宝更好地克服病痛。

此外,我们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体察宝宝的身体状况,在发现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宝宝解决问题,保障宝宝的健康成长。

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

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

黄蒿熬水去黄疸方法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呈现黄色。

黄疸的出现意味着身体内的胆红素水平升高,可能是肝脏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的表现。

对于轻度黄疸,一些传统的中药熬水方法被认为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其中,黄蒿熬水是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方法之一。

下面将介绍黄蒿熬水去黄疸的方法。

首先,准备黄蒿。

黄蒿,又名艾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利胆排毒的功效。

黄蒿可以在药店或中药店购买到,通常以干燥的形式出售。

购买时要选择质量好、无杂质的黄蒿,以确保熬制出的水质量纯净。

其次,熬制黄蒿水。

将适量的黄蒿取出,洗净后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

然后将水煮沸,改用小火煎熬20-30分钟,直至水变成淡黄色。

煎熬时要不断搅拌,以免黄蒿粘锅。

待水煎熬完成后,关火,让水冷却至适宜的温度。

接着,饮用黄蒿水。

熬制好的黄蒿水可以分次饮用,每次100-200毫升,每日3次。

饮用时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适量加入蜂蜜或者柠檬汁,以改善口感。

黄蒿水不宜冷饮,最好是温热饮用,以利于吸收。

最后,注意事项。

饮用黄蒿水去黄疸的方法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特别是孕妇和婴幼儿。

在使用黄蒿水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以确保不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黄蒿水并非治疗黄疸的根本方法,对于严重的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综上所述,黄蒿熬水去黄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被认为具有一定的缓解黄疸症状的功效。

然而,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适用人群和注意事项,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方法能够对有黄疸症状的人群有所帮助。

中医如何辩证治疗黄疸告诉你黄疸的中医疗法

中医如何辩证治疗黄疸告诉你黄疸的中医疗法

中医如何辩证治疗黄疸告诉你黄疸的中医疗法黄疸是指皮肤和黏膜发生黄染的症状,常常与肝脏疾病和胆道系统的问题相关。

中医辩证治疗黄疸主要从整体观察人体气血阴阳等方面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黄疸的中医辨证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体质等因素,常常分为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和肝肾阴虚型等。

下面将分别对这三种类型进行介绍。

肝胆湿热型黄疸肝胆湿热型黄疸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类型,其主要表现为皮肤发黄、尿色黄、口苦、口干、便秘或大便干燥等症状。

由于肝胆湿热型黄疸与湿热聚滞有关,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清热利湿。

药物常用的有黄连、栀子、龙胆草、山楂、茵陈、柴胡等。

黄连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清泄胆道热毒;栀子和龙胆草有利湿退黄的功效;山楂、茵陈有助于调理脾胃,促进湿气的排出;柴胡则是常用的疏肝解郁的药物。

肝胆湿热型黄疸与肝胆功能紊乱密切相关,因此,治疗中需要调理肝胆,舒缓肝脏的炎症反应。

常用的药物有柴胡、青黛、龙葵子等。

柴胡能够疏肝理气,解除肝胆郁结;青黛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龙葵子寒凉解毒,可用于肝炎引起的黄疸。

肝胆湿热型黄疸常常伴随着体内热毒的产生和蓄积,因此,清热排毒是治疗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药物有青黛、黄连、连翘等。

其中青黛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黄连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作用;连翘则有排毒杀虫的功效。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适当的调节肝胆的功能,增强体内的自愈能力。

常用的补益药物包括当归、柴胡、黄芪、白术等。

当归能够活血化瘀,调理女性月经不调引起的黄疸;柴胡能够疏肝解郁,活血化瘀;黄芪和白术则是具有补养气血、健脾益气的效果。

肝胆湿热型黄疸需要避免摄入过多的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姜、葱、蒜等,同时要控制饮食中的油脂摄入量。

宜多食用清淡的食物,如黄瓜、苦瓜、西瓜等,有利于清热利湿。

烟酒对肝胆湿热型黄疸患者的肝脏是一种更大的刺激,会加重病情。

因此,在治疗期间应戒烟限酒,避免肝脏受到进一步的损伤。

某些药物会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等。

中医草药调理湿热黄疸缓解黄疸与恶心呕吐

中医草药调理湿热黄疸缓解黄疸与恶心呕吐

中医草药调理湿热黄疸缓解黄疸与恶心呕吐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与恶心和呕吐一同出现。

中医草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用于调理湿热黄疸,缓解黄疸与恶心呕吐。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草药以及它们对湿热黄疸和相关症状的疗效。

一、黄连:清热燥湿、解毒镇痛黄连是中医常用的草药,对于湿热黄疸非常有效。

黄连具有清热燥湿、解毒镇痛的作用,可以改善湿热黄疸导致的恶心呕吐症状。

黄连可以口服或煎煮成药膏外敷,具体用法可以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

二、黄芩: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黄芩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它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对于湿热黄疸引起的黄疸和恶心呕吐,黄芩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黄芩可以煎服或泡水喝,每日2-3次,剂量视情况而定。

三、黄连解毒片:清热解毒、降脂利胆黄连解毒片是一种含有黄连等中草药成分的复方制剂。

它具有清热解毒、降脂利胆的作用,对于湿热黄疸引起的黄疸和恶心呕吐有较好的疗效。

黄连解毒片常见的剂型有片剂和颗粒剂,具体用法和剂量请遵循医生的建议。

四、栀子:泻火解毒、利胆排黄栀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它具有泻火解毒、利胆排黄的功效。

对于湿热黄疸导致的恶心呕吐等症状,栀子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栀子可以煎汤、泡酒或加入糖果等制成制剂服用,具体用法请遵循医生的指导。

五、龙胆草:清热解毒、利胆逐石龙胆草是一种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逐石的功效。

对于湿热黄疸引起的黄疸和恶心呕吐,龙胆草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龙胆草可以煎煮汤剂服用,剂量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

六、滑石粉:降火消炎、清热解毒滑石粉是一种中草药制剂,具有降火消炎、清热解毒的作用。

湿热黄疸导致的黄疸和恶心呕吐症状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

滑石粉可以煎服或外敷,具体用法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

七、茵陈蒿:清热利湿、解毒疗疮茵陈蒿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清热利湿、解毒疗疮的作用。

对于湿热黄疸引起的黄疸和恶心呕吐,茵陈蒿可以缓解症状。

茵陈蒿可以煎煮成药膏外敷,或煎服,剂量请遵循医生的建议。

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调理

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调理

婴儿黄疸中医用什么处方调理婴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血液中胆红素的水平过高而导致的皮肤和眼睛发黄的现象。

黄疸的出现往往是由于肝脏未能将体内的胆红素处理干净,从而导致的。

黄疸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前者是一种无需治疗、自行消退的疾病,而后者则需要进行治疗。

中医有多种调理黄疸的方案,本篇文章将从中医的角度为您详细介绍。

中医常用的调理黄疸方案有三种:香薷煎剂、健胃消食颗粒、黄连温胆汤。

下面我们一一来介绍。

一、香薷煎剂香薷煎剂使用较为广泛。

香薷能够清热解毒、行气行瘀。

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于肝脏不能处理干净胆红素造成的,以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这时候用香薷煎剂清热解毒、行气行瘀,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具体的剂量是先把香薷清洗干净,然后用开水煎开,过滤后喂婴儿服用,每次10-15毫升,一天只能服用一次。

二、健胃消食颗粒健胃消食颗粒是中医治疗婴儿黄疸的又一个良好选择。

健脾消食颗粒常用于婴儿的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等病症的治疗,而黄疸也是由于肝脏处理不了身体的废物,以致胆汁循环不畅通,堆积在体内而导致的。

健胃消食颗粒能够温中健脾,发挥脾胃作用。

给婴儿服用健胃消食颗粒在黄疸的治疗上也有一定的效果。

使用方法是把健胃消食颗粒冲泡成糊状,每次给婴儿服用2-3勺,一天服用3-4次。

三、黄连温胆汤黄连温胆汤主要是由黄连、黄芩、菊花、柴胡等中药材熬制而成。

这个方子能够解毒清热,宣肝利胆,有很好的温疗黄疸的作用。

黄连温胆汤不仅能够治疗黄疸,还能够缓解经常吐奶、食欲不振等症状。

使用方法是将黄连温胆汤熬制成汤,每次让婴儿喝入适量的黄连温胆汤后,按摩婴儿的腹部,促进肝胆排泄。

除了以上三种方案,中医治疗黄疸还有一种很好的方法—拔罐。

拔罐是一种通经活络、舒血解毒的方法。

这种方法实际上就是用玻璃罐子吸住皮肤,利用罐子的负压将皮肤抽起,使皮肤鼓起一颗颗小包,从而调理机体气血的流动,让机体自身恢复正常的代谢。

拔罐能够刺激婴儿经脉的营养物质交换,增强患儿的免疫力,改善黄疸情况,存活率也比较高。

『黄疸』脾胃湿热型黄疸

『黄疸』脾胃湿热型黄疸

『黄疸』脾胃湿热型黄疸
脾胃湿热型黄疸
治疗方法:《济生》茵陈汤、生料五苓散加茵陈、小柴胡加茵陈茯苓枳实朴硝。

病因病机:乃脾胃经有热所致。

证候表现:黄疸,通身面目悉黄。

处方:宜生料五苓散加茵陈;又宜小柴胡加茵陈、茯苓、枳实,加少朴硝,《济生》茵陈汤;《千金方》东引桃根细者煎,空心服。

治则治法:当究其所因,分利为先,解毒次之。

出处:《丹溪心法》·卷之三(卷)·疸(篇)
原文:黄疸,通身面目悉黄,宜生料五苓散加茵陈;又宜小柴胡加茵陈、茯苓、枳实,加少朴硝,《济生》茵陈汤;《千金方》东引桃根细者煎,空心服。

★治疗“黄疸”方剂汇总

★治疗“黄疸”方剂汇总

★治疗“黄疸”方剂汇总
一、阳黄
黄疸→热重于湿证→治法:清热通腑,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
黄疸→湿重于热证→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方药:茵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
黄疸→胆腑郁热证→治法:疏肝泄热,利胆退黄,方药:大柴胡汤
黄疸→疫毒炽盛证→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药:犀角散
二、阴黄
黄疸→寒湿阻遏证→治法: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方药:茵陈术附汤
黄疸→脾虚湿滞证→治法:健脾养血,利湿退黄,方药:黄芪建中汤
三、黄疸消退后
黄疸→湿热留恋证→治法:清热利湿,方药:茵陈四苓散
黄疸→肝脾不调证→治法: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方药:柴胡疏肝散或者归芍六君汤
黄疸→气滞血瘀证→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药:逍遥散+鳖甲煎丸。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

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发布时间:2021-09-03T06:38:03.638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5月10期作者:李朝春[导读]李朝春(成都锦江大观医院;四川成都610066)西医认为黄疸是一组症候群比如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出现黄疸,酒精性或药物性肝硬化出现黄疸等。

而中医认为黄疸属于病名范畴,病机为感受湿热疫毒、导致肝气受阻、疏泄失常所致,症状以目黄、身黄、尿黄为表现。

1、黄疸的中医医结合治疗。

治疗方法。

中医基础方:山栀子15g、姜半夏12g、陈皮12g、柴胡8g、郁金12g、金银花15g、茯苓20g、川连9g、玄胡10g、黄芩12g、茵陈20g、大黄5g。

方解:茵陈、山栀子、黄芩、川连以主清利三焦、湿热,陈皮、柴胡、玄胡、郁金疏肝利胆,金银花、大黄增强清热解毒之功效,茯苓、姜半夏起到健脾利胃之功效,诸药同用,对治疗黄疸效果明显。

使用方式。

取温水400ml浸泡药物1小时,之后大火烧开转为文火再熬煮20分钟,取汁200ml,烧开,20分钟后取汁120ml,分早中晚两次温服,一日一剂。

西医治疗。

西医治疗:强力宁40~80ml,茵栀黄40~60ml、丹参注射液20~30ml、分别加入IO%GS5OOml静滴,VitC3.0、VitB6O.3、肌苷0.510%门冬酸钾镁30ml。

YitK,4Omg加5%GS250ml静滴,每日一次,另外,初时治疗,宜选用氨苄青5.0加5%GNS2OOml静滴连用5天。

强力宁、茵栀黄、丹参注射液刚开始需要大剂量使用,1周之后患者的病情好转,改为小剂量。

在使用中药的同时配合西医治疗。

2、新生儿黄疸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所致,表现为面部、四肢、躯干的黄疸症状。

临床上可分为生理上黄疸和病理上黄疸。

生理性黄疸在新生儿时期发生的概率约为60%,早产儿发生的概率在80%左右,一般为2~3天后发生,4~6天后达到高峰,第二周之后黄疸逐渐好转,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如何治疗黄疸?
中医如何治疗黄疸?
黄疸是许多大病的“迹象”:儿童与青少年时出现黄疸,可能与先天性或遗传性疾病有关;中年人黄疸多见于肝炎和胆道结石;老年人出现黄疸很有可能是由癌症引起。

由于中国是一个肝炎大国,血吸虫病、胆道疾病的发生率也很高,因此,中医在治疗黄疸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汉代医圣张仲景就是治疸专家,他所创制的茵陈蒿汤等方剂,至今仍为治疗黄疸的基本方剂。

后世医家们也根据张仲景的经验,不断摸索,总结出不少针对黄疸的治疗原则。

治黄去湿热
中医认为,湿热之邪是引起黄疸的重要原因。

湿热侵犯的重点部位不同,症状也千差万别。

湿热侵犯上焦和中焦(比如脾、胃),多表现为头晕头痛、心烦、频频呕吐、胃脘胀闷。

湿热侵犯中焦和下焦(比如肝、肾、膀胱),多有小便赤热、尿液混浊、尿道灼痛、小腹胀,大便干结或者溏薄。

湿热弥漫三焦,则上述症状交错出现,提示病情重,严重时可出现高热、谵语、抽搐等。

因此,去湿利小便成了黄疸的重要治疗原则。

如《金匮要略》所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所以治疗黄疸时,可采用清热利湿、温阳化湿等治法,通利小便,使湿邪排出体外。

治黄分阴阳
黄疸根据其色泽不同,分为阳黄和阴黄。

色泽鲜明,如橘子色的为阳黄;色泽晦暗不鲜明的为阴黄。

就阳黄来说,其病程较短,黄色鲜明,属于热证、实证,证明机体正气不衰、湿热较盛,多发生于疾病急性期和早期,还伴有发热、烦渴、恶心呕吐等,小便少而黄,还有的患者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秘结。

治疗原则是清热利湿。

而阴黄则病程较长,属于虚证、寒证,机体阳气衰败,多发生在疾病的慢性期。

表现为食欲下降、腹部胀满、大便稀、怕冷、舌苔白腻。

治疗方法是温中健脾化浊。

阳黄和阴黄可互相转化。

阳黄不及时治疗,可以转化为阴黄。

阴黄过多使用温燥药的话,也会转变为阳黄。

治黄必治血
湿热之邪一般容易深入血脉,引起出血,包括吐血、便血、紫癜、月经不正常等症状,还伴有夜间发热,心烦失眠,脉细数等。

因此治黄必然要从治血入手,可有以下优点:1、可以加速黄疸的消退。

2、有利于肿大的肝脾回缩;3、活血即可祛瘀,祛瘀即可生新,有利于肝细胞再生。

治血法有:凉血活血法,常用药物如生地、丹皮、赤芍药。

养血活血法,常用药物如丹参、白芍、当归、益母草。

温通血脉法,主要用于阴黄,常用药物为附子、桂枝。

治黄需解毒
很多黄疸病是“疫毒”所致,应当根据病情需要,在清热
利湿的基础上加用解毒药物,这样可以更加有效地去湿除热,黄疸消退得更快、肝功能恢复得更好。

常用的方法有化湿解毒法,药物有藿香、黄芩、黄连。

凉血解毒法,常用药物如银花、蒲公英、土茯苓。

通下解毒法,大便燥结可用此法,常用药物有大黄、败酱草、黄柏。

黄疸后期,正气耗伤,还可以采用酸敛解毒法,使黄疸易于消散,药物有五味子、乌梅。

此外,黄疸长期难以消退者还需要采用化痰法,常用药物有杏仁、桔红、莱菔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