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中素材运用的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作文教学中素材运用的策略研究

一篇作文的优劣,除了是否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表述是否顺畅外,素材的运用也是关键。本文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学生写作中的素材运用存在的问题,并探究了相应的教学对策,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问题提出

(一)作文素材的概念界定。

“素材”,指的是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一篇作文的好坏,除了是否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表述是否顺畅外,素材的运用也是关键。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帮助交流的重要方式……应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的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离不开新鲜的材料,即好的作文素材的运用。

(二)作文素材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不辨文体,生搬硬套。

有好多学生不是没有材料,而是不知道如何用材料。写作时毫无兴趣,毫无激情,完全是为了完成任务,凑足字数。因此不管是议论文、记叙文还是散文,只要想到某一个材料是沾上边的,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原原本本地往作文中搬,千篇一律,可真是以“不变”应“万变”。这样的材料哪会新鲜?这样的写作哪里还有创意可言?

2.蜻蜓点水,下笔浮躁。

多数学生的作文,材料是满满当当,但是彼此缺少联系。他们以为材料多就是好,就是充实,就有说服力。殊不知这些材料只是机械地堆积在一起,缺乏分析和思考,心理浮躁,蜻蜓点水,文章缺乏深度。即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材料新,也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不知积累,胡编乱造。

学生平时不看书、不阅读,有的即便阅读了也只是关注情节是否生动,走马观花,缺乏理性的思考。这样留在大脑中只是零零碎碎混乱一片,没有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因此,写作时,就感到头脑中没材料,又不好放弃,只好胡编乱造,甚至出现背优秀作文的现象。

材料运用存在这些问题,学生就难以写出一篇合格的文章,更别谈写出至真至纯、使人眼前一亮的富有创意的作文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正确引导就成了关键。

二、教学对策

(一)“活”用素材,一材多用。

学生写作中运用材料时如果照搬材料,缺乏对信息的提取和概括的能力,文章就会缺乏应有的深度和广度,造成一些议论文、散文中的某些材料故事从头叙到尾的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训练,通过压缩语段和概括内容要点相结合的专项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

案例:一学生在论证“宽容是一种大度”这一观点时,引用了以下一段材料:

据《宋碑类钞》记载,吕蒙正初入朝堂,面对官员的嘲笑,吕蒙正佯装没听见,说:“若知道其姓名,怕以后不能忘却,所以还是不问的好。”吕蒙正真的成为了后来的宰相。

然后,他在文章的最后加了“宽容的关键是要剔除心中的私欲和杂念,淡泊明志;同时要推己及人,以德报怨,与人为善。”这样一段话。显然,材料与观点之间没有构建起必然的联系,给人的感觉是“鸡皮贴不到狗骨”上。

这个例子表明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和概括的能力比较弱。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就把该生所引的材料作为一个例子,结合压缩语段和作文素材的运用,指导学生练习,努力从材料中提取符合观点的有效信息,建议学生用“简述背景+人+事+落实到话题或观点”的方法针对“宽容是一种大度”这一观点来叙述材料。经过这样的点拨,学生的表达就能紧扣作文的主题了,如一学生写道:“宋代政治家吕蒙正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一朝廷官员嘲讽时,不仅不反唇相讥,而且

装作没听见,表现出当时社会一位权高者少有的大度,这种大度,正是宽容的最好诠释。”

接着,我又拟定了不同的话题,如“我心有主”、“得与失”等,让学生用这段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进行表述,以下是个别学生的一些表述:

话题“我心有主”:北宋宰相吕蒙正在受到别人话语的侮辱后,一点也不放在心上;即使在同列愤愤不平,多次让他去追问那人是谁时,他仍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毫不动摇。

话题“得与失”:得失寸心知,吕蒙正在大庭广众之下面对来自朝廷其他官员的嘲讽,毫不在意。他失去的可能是一时的面子,得到的却是内心的宁静和千古的美名。

(二)“奇”用素材,思维创新。

作文要写好,创新很重要。对一个普通的素材,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处理,就能“平中见奇”,使人耳目一新。这不仅仅需要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更需要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的这种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对学生进行逆向式思维训练。

案例:猪的叫声,一般人都认为那声音尖锐刺耳,太难听了。在某节作文课中,我要求学生以“猪的叫声”为例,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学生很兴奋,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学生就说,“猪的叫声,那么响亮,可以听出它的不凡之气,更有一种催人奋进之精神……又如“乌鸦”,习惯上人们总是把“不祥预感”、“灾星”等方面去联想,但若从逆向角度思考,就可以发掘它身上“反哺”的美德……这样的例子还

有很多,这种逆向思维可以使学生一扫陈言。用这种逆向思维的素材,作文就可以让人耳目一新。

(三)厚积素材,方法多样。

1.通过随笔,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深入思考,从中挖掘素材。

鼓励学生写随笔,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有真情实感。不限字数,不限内容、形式自由。写作文是多数学生头疼的事,因此,随笔交上来,教师认真批改是很必要的。因为“学生是有惰性的,如果老师不追逼,他们的写作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很少的”,还需经过一个“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开始学生往往只是应付,读他们的文章真的感觉是“痛苦”两字。但教师要坚持批改随笔,争取人人都有面批的机会。发掘学生作文中的每一处亮点,尤其是平时不愿写作的学生,只要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只要有了对生活的关注和独特的思考,哪怕很小的优点,都要记录下来,甚至可以扩大他的优点,及时表扬。一旦学生觉得自己的劳动成果被肯定了,看到希望了,也就认真起来了。鼓励始终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2.利用课前的美文推荐,督促学生积累素材。

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课前的美文推荐,学生都较为看重,因此准备也就充分:事先去阅读,去筛选。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开阔了视野,材料的积累自然就多了,同时思想也丰富起来。我也积极收集信息,把一些有思想有见地的或语言精美的文章推荐给学生,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