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茶文化发展初探_何雪涓

合集下载

有关茶文化的文献综论

有关茶文化的文献综论

有关茶文化的文献综论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内容,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有关茶文化的文献综论,一起来看看。

有关茶文化的文献综论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兴起与发展,有一个历史的流变过程。

其契机则有三个方面:一是饮茶事项的出现与饮茶风尚的演进,二是饮茶在社会中地位的确立和提高,三是茶文化意识的自觉和深化。

我在拙著《研书》(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中,对于中国茶书的历程依照时代顺序作过阐述,而从整个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来看,大体而言,其经历了滥觞、定型和发展三个时期。

这三个时期,大致又是与中国茶文化的历史进程同步的。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滥觞期。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叶的故乡。

虽然地球上拥有茶树植物已达七八千万年的漫长历史,但茶被人类所发现和利用却仅有四五千年,至多不过上万年的历史。

而这标志着社会文明进程和影响着人类生活质量的历史性发现,却是处于原始社会农业初期阶段的中华民族的先辈们所完成的。

茶树从野生到人工栽培,茶叶种类从单一到多项,茶区从传统的巴蜀等地到江南一带的异军突起,这些都是茶叶科技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创造,也是中国茶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物质基础。

虽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已有茶的记载,西汉末年已有"武阳买茶"的初级茶叶贸易形态,但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对饮茶的认识,主要还限于药用、解渴、解酒、佐餐、祭祀、养生等功用性的方面,而将饮茶看成某种精神旨趣的倾向则逐步萌芽。

饮茶风尚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逐渐普及,品茗旨趣由低级向高级在缓慢而坚定地演进,使中国茶文化终于走向完善和成熟。

中国茶文化的漫长足迹,印进了中国先秦典籍的字里行间。

虽然对于这些零星记载,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词的变更,认识的不同,也在学术界引起争议。

但专家学者们一致推崇,并在世界茶史上具有不可动摇地位的唐代陆羽《茶经》,对先秦的茶事则是首肯的。

南北朝之后,关于茶事的记载逐渐增多,特别是有关南北饮茶习俗的不同,时人饮茶追求的轶事,有了更多的文化意味和价值。

宋元明清时期的茶文化与茶道

宋元明清时期的茶文化与茶道

宋元明清时期的茶文化与茶道茶,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从古至今,茶在中国文化中都有着非常深厚的底蕴和文化积淀。

宋、元、明、清这四个朝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四个时期。

本文将从宋元明清时期的茶文化与茶道方面进行介绍。

一、宋代茶文化与茶道宋代,茶道的发展和完善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宋代茶人认为,喝茶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茶人们倡导喝纯茶,不掺杂任何其他的成分。

同时,茶人们也致力于探索茶道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为茶道的发展进行探索和实践。

宋代的茶文化和茶道的发展还在于文人墨客们的推广和传颂。

当时,人们视茶道为一种雅事,是文人士大夫们的社交媒介。

文人们不仅仅是把喝茶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习惯,他们更重视茶道的社交和人际交往的意义。

他们主张以茶会友,以“茶会”为名,聚集各地文人,一边品饮茶汤,一边挥洒文思。

二、元代茶文化与茶道元代,茶道文化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这个时期,茶业发展迅速,已经从单个家庭式的生产延伸至全民茶业的经济收益。

同样的,茶道的发展和普及也更多地处于民间。

元代茶人们更加注重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茶人们认为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的态度。

元代茶文化和茶道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在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上。

元代茶人们更加注重茶的科学和技艺性。

他们研究茶的制作技术,注重茶叶的品质,以及通过制造茶器的过程来展现人的意蕴。

茶道传承和发扬了中国文化的深层含义,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魅力。

三、明代茶文化与茶道明代,茶文化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朝时期,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愈发繁荣,茶文化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明代各地的茶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茶道文化与茶器制作也相应进一步发展。

明代茶人们提倡普及茶道文化。

茶道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文化方式,不仅仅是文人士大夫们的雅事,更是广泛的社交方式。

人们享受喝茶的同时,也享受着人际交往和谈资的乐趣。

茶人们注重茶道的仪式感和艺术性,不断发掘人类生活关注重点中的美好和价值。

茶文化-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茶文化-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 元代茶文化是承宋
汉族知识分子丧失了仕进之路,许多人沦 为社会下层。 宋朝遗民皆醉心于茶事,借此表现清节, 磨砺意志。 茶文化发展至元,又出现了返朴归真的迹 象,不但散茶冲泡渐趋流行,饮茶环境也从 华丽的茶室向自然界转移,饮茶日益向自己 的本来面目回归。
– 诏令进一步破除了传统束缚,推动了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
• 采用了育苗移栽的方法。 • 制茶炒青技术发展逐渐超过了蒸青方法。 • 黄一正的《事物绀珠》辑录的“今茶名”有97种,绝大多数属 于散茶。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二)饮茶方式的转变 • 散茶饮用在明代成为主要的饮茶方式。 • 文震亨《长物志》“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 • 瀹茶法。
(2)饮茶与自然环境的完全融合。
– “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 明窗净谈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 出尘表。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 瓢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
中 国 茶 文
第六章 明清茶文化
(3)开一代清饮之风。
– 团茶“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 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 自然之性也。” – 主张保持茶叶本身的色、香、味以“遂其自然之 性”。 – 创造了自饮茶以来所未有的“茶灶”。茶灶以藤包 扎,后盛改用竹包。惠山竹炉又称“苦节君”, 表示逆境守节的意思。 – 朱权在茶具上多有省俭,黜金银不用而代之以竹、 木、石等物,使茶又回到了清俭的轨道上来。
饮时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棼乱听歌闻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几洞房阿阁宾主款狎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茂林修竹课花责鸟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宜辍作事观剧发书柬大雨雪长筵大席翻阅卷帙人事忙迫及与上宜饮时相反事不宜用恶水敝器铜匙铜铫木桶柴薪麸炭粗童恶婢不洁巾各色果实香药不宜近阴室厨房市喧小儿啼野性人童奴相哄酷热斋舍良友清风明月纸帐楮衾竹床石枕名花琪树文化中国茶第六章明清茶文化三清代茶文化清代茶文化既是传统茶文化的终结也是现代茶文化的开始

中国茶道茶事活动

中国茶道茶事活动

中国茶道茶事活动中国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饮茶不仅是一种享受口感的行为,更是一种沉淀心境、修身养性的仪式。

茶事活动作为茶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茶事的起源、茶事的形式、茶人的角色和茶事的意义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茶道茶事活动。

一、茶事的起源茶事作为一种文化体验活动,起源于中国古代。

关于茶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历史记载。

茶事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茶具被雕刻得细腻精致,茶具的存在为茶事创造了条件。

宋代时,茶事开始流行,文人雅士与友人相聚品茶,用诗词、书画来表达茶道的境界。

明清时期,茶事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序与仪式,茶事逐渐成为士人的精神追求。

二、茶事的形式茶事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分为私人茶事和公共茶事。

私人茶事以家庭为单元,亲友聚会、亲情交流为主题。

公共茶事则是在茶馆、茶庄、茶博物馆等公共场所举行,形式更为正式庄重。

不同形式的茶事在礼仪、茶具、程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核心价值仍然是追求平和、自然、致于和谐的品茶体验。

三、茶人的角色茶事离不开茶人,茶人是茶事的组织者和主持者,也是茶事的引领者和传承者。

茶人需要具备丰富的茶文化知识和技巧,能够熟练操作茶具,了解各种茶叶的特点和泡茶的方法。

茶人以自己的品茗之道,引导参与者抛开尘俗的烦扰,沉浸在茶香之中,获得身心的放松与宁静。

四、茶事的意义茶事活动具有深刻的意义。

首先,茶事是一种文化体验,通过品茗、赏析艺术品、聆听音乐等方式,人们可以感受到茶的文化内涵和禅修的境界。

其次,茶事是一种社交活动,通过参与茶事,人们可以结交新朋友、加深老友情谊,茶事也是人们传递情感、畅叙心声的场所。

最后,茶事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茶香让人身心放松,茶事的仪式感让人平心静气,茶事对于当下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总结:中国茶道茶事活动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之一,不仅代表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追求,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

茶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形式分为私人茶事和公共茶事。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摘要]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茶作为饮品出现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茶文化经历了三国前的启蒙,南北朝的萌芽,唐代的形成期,宋代的兴盛期,明清的普及期,以及现代的发展期,几经沧桑,风雨历程,折射出不同时代中国茶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价值理念。

本问通过对茶文化发展的梳理,茶文化内容的挖掘,揭示出中华民族对茶文化深厚的审美文化意蕴。

[关键词] 茶文化唐宋时期明清时期当今,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饮用茶,而最早发现茶、饮用茶的是中国。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包括它本身的物质产品,还包括人们对其所赋予的精神文化。

凭借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使自然原生的茶发展成为能从中得到启发并且萌生出精神内涵的文化,从茶由开始的解渴药用功能发展到具有审美意味的饮品,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在广大国民心目中广泛存在。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茶文化从“茶之味”到“人生之味”再到“宇宙之味”,其中蕴含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茶文化既是中国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又是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文化事项。

如今,茶文化正在传统和现代的文化交融下影响着人们,为人们发展科技改造世界观提供精神动力。

自然而又灵性的茶以平凡而又高雅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不同阶层和各个领域,折射出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修养。

因此,中国茶文化是体现中国人精神风貌和修养境界的一面镜子。

研究茶文化、了解它曾经的辉煌是很必要地。

但更要在当今科技发展的时代下探讨它,这样才更有现实意义。

一、唐宋时期茶文化的研究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的历程。

早在商周时期我国的巴蜀地区已经开始种茶、饮茶,《华阳国志.巴志》是关于茶叶的很早记载。

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饮茶之风开始盛行,这一时期的饮茶活动才开始和文化相联系。

西汉辞赋家王褒的《僮约》,两晋时期杜育所作的《荈赋》都是早期中国有关饮茶方面的著作。

三国两晋时期一方面饮茶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文人雅士崇尚啜茗清淡,辨析明理,坐而论道。

茶文化的历史发展历程和现状

茶文化的历史发展历程和现状

茶文化的历史发展历程和现状1. 茶的起源和古代发展: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千多年前的中国西南地区。

据传说,中国的神农氏发现了茶树,并将茶叶用于药物。

茶在古代中国逐渐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饮品。

在唐朝时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烹饪、品尝和制作工艺逐渐完善。

2. 茶文化的繁荣和影响:宋朝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成为社交、艺术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文化的繁荣带动了茶叶的生产和贸易,茶马古道的建设促进了茶叶的传播。

茶文化的影响还延伸到了日本、韩国和其他东亚国家。

3. 茶道和茶艺:茶道是一种将茶饮与礼仪、艺术和哲学相结合的文化形式。

茶道强调茶的品质、泡茶的技巧和仪式感。

茶道的发展受到了禅宗的影响,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茶艺也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茶具的制作、茶叶的选购和烹饪技巧等。

4. 茶文化的现状:在现代社会,茶文化仍然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符号。

茶文化的现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茶产业的发展,茶叶产业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产业,茶叶的种植、生产和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茶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如茶艺表演、茶文化节等活动的兴起。

茶与健康的关系,人们对于茶的健康功效越来越关注,茶饮被认为有助于保健和预防疾病。

茶文化的国际传播,茶文化不仅在中国有着深厚的传统,也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总结起来,茶文化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从古代的起源到现代的繁荣,茶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茶的起源和发展,茶道和茶艺的形成,以及茶文化的现状都展示了茶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茶文化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传统、艺术和哲学的体现。

茶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茶产业的发展,茶与健康的关系以及茶文化的国际传播都是茶文化现状的重要方面。

浅谈茶文化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浅谈茶文化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随着 中西贸易的开展 ,欧洲传 教士 纷纷来到中国传教 。其 中主要包 括三大宗教:天主教 、基督教新 教和 东正教,这三人教派在不 同的时间进 入 中国。其中最早到达 中国的传教 士耶酥 会士沙勿略 ,在广 州进 行秘密 传 教,但没 有成功,最 终患病而 亡。耶酥会士是一个 旨在向新 的国家地 区 寻求新 教区的传教团体 。在葡 萄牙进 入澳 门之后 ,耶酥会士 也纷 纷到澳
通过 音乐鉴赏 ,可 以对学生 的音乐素养进 行培 养,使得 学生掌握 音 乐鉴赏的基本 内容即方法 ,掌握初步 的音乐审美能 力,能够独 自对 音乐 作 品进 行衡量 和鉴赏 ,同时,还应 该确 保学生能够在 音乐 中融入 自己的 思 想观 念和人 生感 悟 ,从 多个 不同 的层面 ,去感悟 自然 ,感受 音乐 ,最终 达 到体验音乐 的境界 。 3.2 民歌 学唱
元代 ~些 欧洲商人和传 教士 也曾来到中 国传教 ,但是总 体而言 ,在 明代
之 前,中西方之间的交往 并不多,也不够深入 。
在 明清时期 ,中西方 之间的交往逐渐 多起来 。首 先是中西方之 间的
经济 贸易开始繁荣 起来 ,中国物资丰富 ,许多极具 东方特色 的物品传入
到欧洲 ,这些物 品带有浓 浓的 中国传统文化 。其 次是基督教传教士 传
教为 目的,将 西方文 化化入中 国,同时将 中国文 化介绍到西方 ,这种 中西
文化的 内容3年 ,葡 萄牙人首次 出航 广东沿海 出售货物之后 ,葡 人垄断 了中
欧贸易达半个多 世纪之久 。因此,到 1557年时,葡萄牙人进入澳 门之 后,
贸 易条件 更为优越 ,为 了达到垄 断贸易 的 目的,葡人 还使用武 力阻止 中 国与其 它西方 国家进 行商贸 交往 ,同时 ,葡 人还在 中国的沿海 进行 了大 规模 的走私贸 易,直到十八世纪之后,中葡贸易的 比例才不断下降 。继葡 萄牙之 后 ,西班牙 成为与 中国进 行贸易活动 的国家 ,这 期间 的贸易活 动 也是风波不 断。此后 ,1604年 ,荷兰也欲与 中国进行商务贸 易,但 是被葡 萄牙 阻止 。后来 ,在荷兰再三请求通商的情况下,清政府允许该国进行八 年一贡 的朝贡贸易。十七世纪之后 ,英法 等国家也加入到与 中国的贸易 交往中来 ,中国的茶叶正 是在 中西贸 易中传入西方 国家 ,并形成独 具东 方文化特 色的茶文化 。

茶文化历史。娟

茶文化历史。娟

•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 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 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 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 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 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 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 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 从物质上来说,茶是以叶用为主的多年生 长绿植物,它为乔木、半乔木、灌木。 • 乔木:比较大,出现于武夷山,云南,海 拔较高处。 • 灌木:江南一带,一丛一丛的。
• • •

茶的源起及茶的发现 判定茶树的原产地即发现有三条根据: A:文献记载何地最早(中国人发现茶,并 开始使用时,西方尚无史册可谈,《神家 本草经》 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 二毒,得荼而解之。”战国时《尔雅》载, “槚 苦荼”)。 B:原生树的发现,在云南澜沧江流域发 现大量的古茶对。
• 9、矿物元素 除物质含量因茶叶的生长环境不 同而差别很大,茶树还能从土壤中吸取。 鉀、磷、钙、镁、铁、锰、并含有丰富的氟和硒 元素,氟它对于防龋齿和防治老年骨质疏松症有 明显效果。硒具有防辐射抗癌等功效 • 10、碳氢化合物 是一种挥发成份 • 11、氨基酸 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可调节 脂肪代谢 • 12、醇类 属于香味物质 • 13、醛类 是滋味醇厚 • 14、酚类等
• 秦人入巴蜀时,见到的可能就是这种作为 日常饮料的饮茶习俗。 • 茶由药用转化为习常饮料,严格意义的 “茶”便随之产生了,其典型标志便是 “茶”(cha)音的出现。郭璞注《尔雅· 释 木· 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 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 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可见,汉时 “荼”字已有特指饮料“茶”的读音了, 因此“茶”由“荼”分离出来,并走上了 “独立”发展道路。

明清茶文化的发展与影响

明清茶文化的发展与影响

明清茶文化的发展与影响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种饮食文化,也是一种社交文化,更是一种美学文化。

明清时期,茶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化、经济和社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明清茶文化的历史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茶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许多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首先,明朝末年的黄巢起义和南明时期的各种战乱,使得茶树的种植地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次,明清两朝的贸易开放政策,促进了茶叶与其他商品的贸易,使得茶叶走向了世界。

此外,明清时期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茶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二、明清茶文化的类型明清时期的茶文化主要包括茗茶、砖茶、茶器、茶艺、茶诗、茶盏、茶壶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茶器和茶艺。

茶器是指制茶和饮茶所用的器具,茶艺则是一种社交文化,通过泡制出一杯独具匠心的好茶,来表现主人的品味和修养。

茶器方面,明清时期新创制了很多类型的茶具,如紫砂壶、扁壶、大碗、小碗、茶盘等。

其中,紫砂壶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代表作之一,它造型美观、功能实用,深受广大茶客的欢迎。

茶艺方面,明清时期的茶艺非常注重精致和技巧。

例如,瓷碗端在手上时,应当用四指和拇指持住碗底,中间用掌心托住碗身,依照固定的方法沿着碗口倾斜,让先后扑入的头两口茶汤逆潮而流,迥留碗壁间;在泡茶之前,要先用艾草抹干器具,再用热水烫干,保证整个泡茶过程的干净和卫生。

三、明清时期的茶道文化茶道是指茶艺的一种严谨和礼仪性的表现形式。

明清时期,茶道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之一。

茶道最初在日本出现,由于其给人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因此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茶道不仅是一种饮茶方法,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修养。

茶道强调的是内在的精神层面与外在的形式上的完美结合。

茶道的细致、规范和礼仪上的确切要求,使之成为一种精神文化和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表达中华民族文化深沉内涵的典型。

四、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影响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发展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明清的茶艺文化教案

中国明清的茶艺文化教案

中国明清的茶艺文化教案导语:茶艺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明清时期,茶艺文化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和传承。

本文将通过介绍明清时期的茶艺文化,探讨其特点和影响,并提供一个茶艺文化教案,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茶艺文化。

第一部分:明清时期的茶艺文化在明清时期,茶艺文化在社会各个层面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广泛传承。

下面将从茶的种类、茶具的使用和茶道的礼仪等方面介绍明清时期的茶艺文化。

1. 茶的种类明清时期,中国茶叶的种类有着丰富多样的发展。

除了传统的绿茶、红茶外,明代还出现了蒸青茶和砖茶等新品种,清代则发展出了普洱茶和铁观音等知名茶叶。

这些茶叶的种类和品质不仅丰富了茶的选择,也为茶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素材。

2. 茶具的使用明清时期,茶具的制作工艺和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茶壶、茶盅、茶碟等茶具的设计和制作都追求精美和实用性,并且代表着当时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趣味。

而不同种类的茶具也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例如功夫茶壶适合冲泡绿茶,紫砂壶适合砖茶等,这些茶具的使用对于体现茶叶的特点和提升茶艺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3. 茶道的礼仪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时期更加精致和讲究。

茶道的礼仪主要包括准备、煮茶、品茶和赏茶等环节。

明清时期,茶道礼仪主要以热茶礼、点茶礼为主,注重礼仪的讲究和智慧的表达。

通过茶道的礼仪,人们可以体验到茶的香气和滋味,同时也表达了主人的热情和诚意。

第二部分:茶艺文化教案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茶艺文化,以下是一个茶艺文化教案的简要内容。

教案分为三个环节:茶的种类介绍、茶具的使用演示和茶道礼仪体验。

1. 茶的种类介绍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不同种类的茶叶,包括绿茶、红茶、蒸青茶、砖茶等,并简要介绍每种茶叶的特点和做法。

2. 茶具的使用演示以茶壶和茶盅为例,通过演示展示茶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包括水温的控制、茶叶的放置和冲泡等。

3. 茶道礼仪体验在指导下,让学生们体验一次简单的茶道礼仪,包括准备、煮茶、品茶和赏茶等环节。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1000字论文(2)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1000字论文(2)

浅谈中国茶文化的1000字论文(2)浅谈中国茶文化的论文3浅谈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摘要:明清时期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成熟时期,也是茶文化海外交流的兴盛时期,对东西各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与思想基础。

本文首先从茶学研究及文化特色方面分析了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内涵及特征,而后概括了该时期茶文化在东西各国传播发展的情况,最后则归纳了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的特点,指出各国茶文化都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都有其共性与特性,都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明清时期;茶文化;海外传播;特点茶文化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在明清时期趋于完善,奠定了现代茶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基础。

明清时期是茶文化呈现跳跃式发展的时期,茶叶的生产、制造及饮用方法较之以前都发生了巨大转变,茶叶品类迅速扩大,饮茶事宜更为简约,清饮之风最终确立,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得到充分挖掘,哲学意义也得到进一步扩充,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化身。

明清时期同时也是我国茶文化海外传播的关键时期,此时,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萌芽诞生,科学技术得到长足发展,航海技术尤为发达,中西方贸易往来愈加密切,中国的物质产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理念进入西方社会,掀起了一阵“东学西渐”的热潮,茶文化以茶叶为载体传至西方各国,与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活紧密相连,形成了极具地方色彩的西方茶文化,为世界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明清时期的茶文化我国人民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饮茶之风的形成则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饮茶活动开始与民族文化相关联。

发展到唐代,我国茶文化基本形成,茶事活动由单纯的实践上升至系统的理论,饮茶意义也从其保健功效升华为精神熏陶,享有“茶圣”美誉的茶学大师陆羽著成《茶经》一书,宣告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专著的问世,内容涉及茶叶的起源、性状、种类、采制、烹煮、饮用、功效、茶俗、茶器、产地等,言简意赅,包罗万象,是后世茶学研究的重要文献。

茶文化的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文化的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文化的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茶文化是世界上广泛传播、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之一,被公认为世界上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茶文化的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位不仅仅是对其重要性的肯定,更是对茶文化多元性和独特性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茶文化的历史渊源、艺术表现形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探讨茶文化是如何成为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一、茶文化的历史渊源茶作为一种饮品,起源于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自古以来,茶在中国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从唐代的茶道到宋代的茶竞,再到明清时期的茶艺表演,茶文化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研究者的关注。

二、茶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茶文化以茶艺为代表,形成了一整套精妙而高雅的茶具、泡茶方法和茶品鉴标准。

茶具作为茶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注重实用性,又追求美学极致。

茶道中特有的瓷器、茶壶、茶杯等,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中外茶人争相收藏和研究的对象。

此外,茶文化还通过诗词歌赋、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表达和传递茶的文化内涵。

诸如北宋茶叶画派和元代文人茶诗等,将茶与文学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艺术。

三、茶文化的社会影响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消费和生活方式,也是承载社会关系和传承价值观念的方式之一。

茶文化以茶会、茶社等为载体,形成了人们交流思想、促进友谊、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茶文化的传播还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

茶叶作为贸易商品和重要农产品,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例如,茶叶的东传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茶叶的西传欧洲,形成了英国的下午茶等。

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不仅促进了各国间的文化交融,也推动了茶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总结起来,茶文化因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远的社会影响,被列为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有助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也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发展特点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发展特点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发展特点明清时期,这种传统的茶学、茶业及至茶文化,因为经过宋元的社会动荡,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发展特点,一起来看看。

明清时期的茶文化发展特点1、明清茶叶生产的发展⑴茶类的新发展宋元时期,除贡茶仍然采用团饼茶外,散茶在民间俗饮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普及。

但明朝初期,贡茶仍然采用福建的团饼,后来,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进贡团饼茶太"重劳民力",决意改制,下令罢造"龙团",改进芽茶。

明太祖的诏令,在客观上,对进一步破除团饼茶的传统束缚,促进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明朝茶业在技术革新、各种茶类的全面发展以及名茶的繁多上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色。

⑵生产加工技术的不断完善据有关资料显示,明清时期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少新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

有如明末清初方以智《物理小识》中记到"种以多子,稍长即移"。

说明在明朝,有的地方除了直播以外,还采用了育苗移栽的方法。

到康熙年间的《连阳八排风土记》中,已有茶树插枝繁殖技术。

此外,在清代闽北一带,对一些名贵的优良茶树品种,还开始采用了压条繁殖的方法。

在茶园管理方面,明清时期在耕作施肥,种植要求上更加精细,在抑制杂草生长上和茶园间种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此外,在掌握茶树生物学特性和茶叶采摘等方面,在明清时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

从制茶技术看,元代《王祯农书》所载的蒸青技术,虽已完整,但尚粗略,明代时,制茶炒青技术发展逐渐超过了蒸青方法。

⑶品类的多样化由于工艺技术的改进,各地名茶的发展也很快,品类日见繁多。

宋代时的知名散茶寥寥无几,文献中提及的只有日注、双井、顾渚等几种。

但是,到了明代,仅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一书中辑录的"今茶名"就有97种之多,绝大多数属散茶。

明清两朝在散茶,叶茶发展的同时,其它茶类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历代笔记小说中的茶文化研究

历代笔记小说中的茶文化研究

历代笔记小说中的茶文化研究
李娟
【期刊名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25)007
【摘要】中国荼文化源远流长,荼诗是中国荼文化的主要构成和传播内容之一,然而在历代笔记小说中,很多有关泡茶、品茶、煎茶以及社会各阶层对荼的描述和认识的思想资源,还没有很好地进行整理研究.历代笔记小说作为非主流的文化载体,其中所记载的茶产地、荼品、茶艺、茶道等比之诗文审美化的描写.更具研究传统茶文化的价值,应予以重视.
【总页数】3页(P15-17)
【作者】李娟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广东历代方志研究——以广东茶史与茶文化研究为视角 [J], 何崚;陈伟明
2.中国历代微篇小说系列研究之三笔记小说与微篇小说--以《太平广记》、《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为例 [J], 龙钢华
3.《诗经》在宋元笔记中的呈现r——以历代笔记小说大观本为例 [J], 赵寻
4.广东历代方志研究——以广东茶史与茶文化研究为视角 [J], 何崚;陈伟明
5.“鬼”的音乐:历代笔记小说中的话题之一 [J], 田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发展成就与历史地位

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发展成就与历史地位

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发展成就与历史地位
徐学;朱海燕
【期刊名称】《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13)005
【摘要】明清时期茶已从唐宋时期高雅不凡的圣坛上走下,步人实用化和人性化的百姓生活。

此间,茶文化内涵和外延皆有长足拓展,并形成了茶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其具体表现在:在饮茶方式上首创瀹饮法,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饮茶主流方式;制茶技术的变革丰富了茶的种类,开创了中国传统茶业发展的新时代;品饮艺术不断精进,中国特色的功夫茶艺、文士茶艺得以完善;茶学著作及茶文艺作品空前繁荣,累积了丰富的茶文化资料;中国茶和茶具成为中西方贸易的重要物资,中国茶文化以其特有的生命力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页数】6页(P74-78,84)
【作者】徐学;朱海燕
【作者单位】大益茶道院,云南昆明650200;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辽宁省农业植物检疫改革发展30年成就与展望 [J], 蔡明
2.坚持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黑龙江垦区改革开放30年成就与启示 [J], 戚
卫东
3.新疆林业发展60年成就与展望 [J],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
4.成就与梦想:中国企业家40年成长之路——2018·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展调查综合报告 [J],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5.明清时期中国茶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J], 胡长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时期茶诗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包容

明清时期茶诗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包容

明清时期茶诗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包容
何顺莉
【期刊名称】《福建茶叶》
【年(卷),期】2016(038)010
【摘要】明清是中国古代茶文化发展的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其间曾涌现出大量的以“茶”为吟咏对象的诗作,即茶诗.明清时期的茶诗蕴含着一定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内容,也是研究明清茶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本文从茶诗的角度,简要分析了明清的茶诗创作,在此基础上,从多方面对明清时期茶诗的美学思想及艺术包容进行了探索.【总页数】2页(P329-330)
【作者】何顺莉
【作者单位】四川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安6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我国音乐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的启蒙研究 [J], 贺林林
2.佛教与中国艺术美学思想--妙悟的美学思想 [J], 代云昆
3.浅谈明清时期古琴音乐美学思想 [J], 周幸润
4.佛教与中国艺术美学思想--妙悟的美学思想 [J], 代云昆;;;
5.略论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J], 于文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弘扬茶文化精神 发展泉州茶产业

弘扬茶文化精神 发展泉州茶产业

弘扬茶文化精神发展泉州茶产业
何融融
【期刊名称】《农业考古》
【年(卷),期】2008()2
【总页数】3页(P83-85)
【关键词】文化精神;泉州市;茶产业;茶文化;理事会;学术界;新闻界
【作者】何融融
【作者单位】泉州市茶文化研究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16;G12
【相关文献】
1.发展茶产业弘扬茶文化打造茶品牌——首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在福建泉州召开[J], 刘文镇;黄仪;
2.弘扬茶文化发展茶产业繁荣茶经济传播茶健康--浅谈通过茶文化传播引导全民饮茶,达到做大做强茶的产业发展 [J], 陈清岩
3.弘扬茶文化传播,促进茶产业发展——论传媒视角下的茶文化传播 [J], 闫月珏
4.弘扬象山文化人文精神和科技创新双翼托起湄潭未来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的腾飞——纪念中央实验茶场落地湄潭75周年 [J], 何莲;张其生;
5.弘扬中华茶文化精神促进泉州茶产业发展——福建泉州市茶文化研究会成立纪实 [J], 陈德利;王家缙;姚希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地方志看明清时期湖州茶业的发展

从地方志看明清时期湖州茶业的发展

从地方志看明清时期湖州茶业的发展
梁霓
【期刊名称】《区域治理》
【年(卷),期】2018(000)019
【摘要】明清时期,湖州地区的地方志及地方文献保存了部分当地茶业发展的资料.从中可以看出,明清时湖州官方贡茶的状况渐渐不如前代,但民间的茶事仍较为兴盛,如明末清初时罗岕茶在文人之间的流行.影响湖州茶业发展有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当地有关茶的风俗丰富多彩,反映出茶逐渐深入民间生活.此外,地方志对湖州茶业的记载也有一些特点,不同地区的地方志对茶的记述也有差异,长兴地区将茶视为地方名产,而其他地区将其视为保障民生的物产.
【总页数】3页(P259-260,262)
【作者】梁霓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 30019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地方志看明清时期晋商的宗亲慈善活动 [J], 师冰洁
2.从地方志看明清时期中小晋商的民间慈善活动 [J], 师冰洁
3.从茶叶合作社看日照绿茶产业发展——基于日照市岚山区后崖下茶业专业合作社的调查 [J], 苏日贺
4.从地方志看明清时期湖州茶业的发展 [J], 梁霓
5.试论明清时期嘉兴湖州运河沿岸市镇经济的发展及其性质 [J], 钱建国;钟永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万里茶道上的祁红三大遗产

万里茶道上的祁红三大遗产

万里茶道上的祁红三大遗产
汪琼;郑建新
【期刊名称】《农业考古》
【年(卷),期】2022()2
【摘要】安徽万里茶道遗产以祁红为代表,具体分为三个大方面。

加工遗产:胡元龙培桂山房、桃源村陈氏宗祠、平里模范种茶场;运销遗产:阊江水路祁城码头、茶商故居的洪家大屋、程村碣巴拿马金奖得主胡云霞故居和百年茶地、杨屋里村王家茶号等;传承遗产:祁城二代改良场遗址、庄晚芳茶园、祁西聚和昌茶商老板故居.【总页数】5页(P261-265)
【作者】汪琼;郑建新
【作者单位】黄山市委党校信息中心;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徽州茶文化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
【相关文献】
1.石门"泰和合宜红"茶史、茶路探源r——兼论万里茶道及申遗对其影响与作用
2.安化与羊楼洞:万里茶道上的两湖茶
3.茶中英豪说祁红
4."祁红"茶源调研
——浮梁昌北茶业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价值5.“祁红”茶源调研——浮梁昌北茶业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价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0月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Oct.2012第28卷第5期Journal of Simao Teachers’College Vol.28No.5明清茶文化发展初探何雪涓,陶忠(普洱学院科技处,云南普洱665000)[摘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萌芽于两晋,兴于唐,盛于宋,饮茶深入人心。

而明清时期则是茶文化南北民族大碰撞,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茶叶生产,饮茶方法,茶文化精神都起了深刻变化。

通过对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发展初步探究,阐述了明清时期茶文化中的茶类、茶具、饮茶方法以及品饮过程中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明清茶文化;散茶;茶具;茶文化精神[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059(2012)05-0055-04明清时期,中国茶业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唐宋茶业的辉煌,主要表现在茶学的深入及茶叶加工,特别是贡茶加工技术的精深。

而明清时期,这种传统的茶学、茶业及至茶文化,因为经过宋元的社会动荡,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加工多元化,饮茶简约化,并由此出现的茶书、茶具以及由此派生的茶道精神,都是最深刻的。

一、明清时期茶类的改革与发展宋代之后,蒙古人统治中原,在这时期,仍以团茶进贡,蒙古人是少数游牧民族,饮茶讲究简约化,更偏爱散茶,在民间尤以倾向“重散略饼”。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他深刻理解农民的辛苦和团饼茶制作的艰难,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十六日(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叶茶(散茶)。

后人于此评价甚高:“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进。

……按加香物,捣为细饼,已失真味……。

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

”朱元璋的这一改革,从统治阶级的本意,是通过轻徭薄赋体恤民力的措施,表面的目的是把社会生产恢复发展起来,以稳定新建立起来的政权。

但是,这一举措客观上破除唐宋以来形成的团茶、饼茶的传统束缚,促进散茶的蓬勃发展,乃至饮茶简约化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明朝散茶的全面发展,首先表现在各地名茶的竞起上。

宋朝时,散茶的名品,只有日铸、双井和顾渚等少数不多几种。

但至明代后,如黄一正在《事物绀珠》中所记,其时比较著名的就有雅州雷鸣茶,荆州的仙人掌茶,苏州的虎丘茶、天池茶,长兴和宜兴的罗芥茶,以及西山茶、绍兴茶、龙井茶、莱阳罗山茶、顾渚茶、九江茶、吉安茶、崇阳茶、南川茶、黔江茶、彭水茶、乌蒙茶、芒部茶、播州茶、永宁茶、广西茶,香山茶、南木茶、骞林茶、建宁探春、先春、次春、三贡茶等共96种。

《事物绀珠》成书于万历初年,上录茶叶,南从云南的金齿、湾甸,北至山东的莱阳,包括今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和山东等15个省区。

在这96种茶叶中,大多数是第一次出现的新茶名,故这些新的茶叶,都是在明代万历以前的一二百年间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明朝散茶的突出发展,还表现在制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上。

元朝王祯《农书》载:“以甑微55①[收稿日期]2012-09-06[作者简介]何雪涓(1969 ),女,云南景谷人,助理研究员;陶忠(1976 ),男,云南宁洱人,讲师。

蒸,生熟得所。

蒸已,用筐箔薄摊,乘湿略揉之,入焙匀佈火,烘令干,勿使焦。

”王祯记述的,是蒸青制作过程。

元宋时期,是我国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转变为以散茶为主的过渡时期,所以其杀青大多沿用蒸而较少用炒,从元朝蒸青制作过程看,虽然从杀青、揉捻、干燥已系统介绍完整个工序,但这和明代文献中所见到的制茶技术来说,显然要粗糙和原始得多。

明代制茶,闻龙《茶笺》所记:“茶初擅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嫩叶。

由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

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

否则黄色,香味俱减,予所亲试。

扇者色翠,不扇色黄。

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执气稍退。

以重手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人焙。

”把明代炒青绿茶的制法讲得很清楚。

“诸名茶法多用炒,惟罗宜于蒸焙”说明了明代除宜兴和长兴之间罗茶继续使用甑蒸外,所有高档茶,一般都只炒而不用蒸来杀青了。

明清时期在制茶上,普遍改蒸青为炒青,这对散茶的普遍推开,提供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使炒青等一类制茶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明清时期,除蒸青茶以外,出现了炒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明末清初出现了乌龙茶、红茶和花茶等茶类,还相继出现了龙井茶、黄山毛尖、碧螺春等一大批名优茶叶。

二、明清时期茶具和饮茶的发展(一)明代茶具和饮茶的发展随着饮茶方法由“煎煮法”发展到“点茶法”,饮茶器具由唐代的崇尚青色的越瓷改为崇尚黑色的建盏。

明代初期,饮用的芽茶,茶汤已由宋代的“白色”变为“黄白色”,为了更好的观赏汤色,对茶盏的要求当然不再是黑色了,而是时尚“白色”。

对此,明代的屠隆就认为茶盏“莹白如玉,可试茶色”。

明代张源的《茶录》中也写道:“茶瓯以白磁为上,蓝者次之”。

明代中期以后,瓷器茶壶和紫砂茶具兴起,茶汤与茶具色泽不再有直接的对比与衬托关系。

人们饮茶注意力转移到茶汤的韵味上来了,对茶叶色、香、味、形的要求,主要侧重在“香”和“味”。

这样,人们对茶具特别是对壶的色泽,并不给予较多的注意,而是追求壶的“雅趣”。

明代冯可宾在《茶录》中写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客小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

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

”强调茶具选配得体,才能尝到真正的茶香味。

明、清陶瓷类茶具中品种繁多,最为典型的是景德镇瓷茶具、宜兴紫砂陶茶具。

自明代开始、“景瓷宜陶几乎霸占了茶具的天下局面,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况。

明代饮茶的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595年张源撰写的《茶录》对沏茶的程序,做了详尽的介绍:“探汤纯熟便取起,先注少许壶中,祛汤冷气,倾出,然后投茶,茶多寡宜酌,不可过中失正……两壶后又用冷水汤涤,使壶凉洁。

不则减茶香矣。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人们常见的沸水冲泡法。

烹茶演变为沏茶,对茶壶的质地要求就相对高了,通过几百年来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且茶味隽永醇厚,由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

于是,紫砂壶也就应运而生,制作紫砂壶的高手、名家、大师也就一个个走到历史的前台,他们的名字和业绩与紫砂壶的兴衰交织在一起。

宜兴紫砂陶茶具的发展并非是一跋而就,而是经过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在前人的手工艺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

加之自元代到明初茶矣的创新,用茶壶沏泡饮茶习惯的定型,促成了紫砂陶制作工艺迈进了一大步。

另外,文人们的介入,使紫砂工艺水平和文化品位大增,终使紫砂茶具自成一格,逗人喜爱,形成明、清时代茶具新的重要的特色。

《闲情偶寄》中载:“名壶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

”这是明代文学家李渔对紫砂壶的总体评价。

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称:“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

”足见宜兴紫砂茶具之珍责、所达到的登峰造权的境界。

(二)清代茶具和饮茶的发展清代,茶类有了很大的发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

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

所以,无论哪种茶类,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

在这种情况下,清代的茶具无论是种类和形式,基本上没有突破明人的规范。

明清两代茶具的民俗习惯以及品种类型都是不同的,到清代以后,茶具品种增多,形状多变,色彩多样,再配以诗、书、画、雕等艺术,从而把茶具制作推向新的高度。

而多茶类的出现,又使人们对茶具的种类与色泽,质地与式样,以及茶具的轻重、厚薄、大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清代,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庶民百姓,都有饮茶的习惯。

清代大江南北很多都市、城镇都设有茶肆。

各地茶肆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茶肆往往为了招引茶客而配置有特色的用具,这促进了茶具制作技巧与工艺的发展。

从许多有关清代人饮茶文献中可知,清代的茶具配套形式,基本上延续着明代人的规范,冲泡散茶的用具甚至比明代更为简便,例如,用盖碗泡茶的盛行,饮茶用的器具仅有碗、盖、托三部分组成,在泡制茶的过65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程中,是直接将茶叶放置于碗中冲泡,这种的饮茶方式,对于品茶的人,可趁热闻到茶的清香,观赏茶叶在水中浸泡的形变化和水色,十分方便。

清代人的客来故茶、以茶舍友等一些正式场所,都用盖碗泡茶。

清代的茶盏,以“景瓷宜陶”最为出色。

盖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

盖呈碟形,有高圈足作提手;碗大口小底,有低圈足;托为中心下陷的一个浅盘,其下陷部位正好与碗底相吻。

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镇生产,其时,除继续生产青花瓷、五彩瓷茶具外,还创制了粉彩、珐琅彩茶具。

一般说,饮用花茶,为有利于香气的保持,可用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

饮用大宗红茶和绿茶,注重茶的韵味,可选用有盖的壶、杯或碗泡茶;饮用乌龙茶则重在“啜”,宜用紫砂茶具泡茶;饮用红碎茶与工夫红茶,可用瓷壶或紫砂壶来泡茶,然后将茶汤倒入白瓷杯中饮用。

如果是品饮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君山银针、黄山毛峰等细嫩名茶,则用玻璃杯直接冲泡最为理想。

至于其他细嫩名优绿茶,除选用玻璃杯冲泡外,也可选用白色瓷杯冲泡饮用。

三、明清茶文化的发展(一)明代茶文化的发展明朝建国就面临着种种矛盾。

朱元璋开国,还算开明,主张与民生息,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之后燕王造反,定都北京,又面临北方蒙古不断内侵,加上倭寇骚扰,农民起义,明朝一直不太平。

尤其明朝对文人实行高压政策,以程朱理学为通统治思想,文人很难抒发政见。

从朱元璋开始就采取严刑滥杀,胡惟庸一案,辗转株连死者三万余人,大将蓝玉一案死一万五千余人。

文人只能作八股,稍触禁忌既遭飞来横祸,出现了不少文字狱。

在此情况下,不少文人胸怀大志而无处施展,渐渐形成了明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即“率性而行”或“率心而行”。

如袁宏道所说:“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而行,是谓真人。

”而李贽则说:“不必矫情,不必逆性,不必昧心。

不必抑志,直心而动。

”这一生活态度或人生价值追求,流行于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众多文人。

由于有较多文人有这一共识及行动,因而,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或文化行为。

并留下了一批思想、文学、艺术、学术作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宝库。

文人们要进行学术、文学、艺术的创作,还需要有经济的基础,特别是中晚明江南的文人们,要过一种闲适、清雅又衣食无忧乃至有点奢侈的生活,得首先要有家底。

而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经济基础,才形成了明代中后期一大批沉湎于清雅的文人。

以琴棋书画表达志向。

而饮茶与这种雅事便很好的融合了。

明朝茶人大多饱学之士,其志并不在茶,而常以茶雅志,别有一番抱负。

其突出代表是朱权和“吴中四杰”。

朱权的《茶谱》在明代的茶书是最为突出和重要的一部,朱权所构建的品茶艺术和境界追求,至今令人神往:“志绝尘境,栖神物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