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1

合集下载

国开电大《教育学》1-11章自测答案

国开电大《教育学》1-11章自测答案

国开电大《教育学》1-11章自测答案题目如为随机抽题请用CTRL+F来搜索试题在中国,最早把“教”与“育”连起来使用的是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孟子的《孟子:尽心上》我国最早对教育的内涵作出揭示的是东汉_____________:“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正确答案是:许慎的《说文解字》普通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下面哪个学科()。

正确答案是:基本学科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劳动起源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学记》启发诱导、教学相长、长善救失、藏息相辅等教学原则,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教育名著____________中。

正确答案是:《学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思想出自我国古代教育思名著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论语》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的教育论著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大教学论》教育史上第一个设想出全面完整教育学的人,教育学的真正奠基人是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夸美纽斯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普通教育学》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从而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赫尔巴特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循序渐进原则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布鲁纳关于教育对象,我国最早提出了有教无类主张的是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是:孔子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教育学》(王道俊著)1

《教育学》(王道俊著)1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教育学(新编本)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新编本说明本书原是根据教育部l978年文科教材编选计划编写的,即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

自1980年出版以来,经多次印刷并修订再版,累计发行二百余万册,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内容已显得陈旧。

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办责成我们重新修改,并纳入1985一1990年新的编选计划。

在国家教委主管部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督促下,我们重新编写了现在的这个本子。

这次编写,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

一是注意把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丰富教育学的专门知识,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力求克服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简单代替教育学问题探讨的弊病;二是充实宏观教育的内容,深化微观教育的内容,并注意二者的内在联系,避免只见微观、不见宏观或只见宏观、不见微观的片面性;三是尊重实践,实事求是,探索教育规律,在揭示必然性的基础上阐述必要性,摒弃“空想”、“空话”,克服“唯上”、“唯书”的弊病;四是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克服把受教育者看作消极对象的机械论观点;五是积极地有选择地吸取近几年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使教材有新思路、新论点、新材料、新面貌;六是加强教材的针对性,重视教育思想的研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必要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所谓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不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七是在阐明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读性,避免忽视理论或忽视实用的编向。

在教材定稿时,适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我们学习了这次大会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力争在教材中能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的精神。

在教材的体系或逻辑结构上,除增删和调整了某些章节外,总的框架没有大动,例如未把“智育”列为专章。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原教材的框架是完全合理的,而只是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暂时拿不出经得起推敲的新的体系或逻辑结构。

《教育学》第一章知识点

《教育学》第一章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我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1)他认为人的先天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德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

(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易、春秋。

(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他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者殆。

”(6)他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前两者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主张主动去教;重视实践,类似于杜威的思想,主张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

还提出量力原则,即教学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道家: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因此长期不为教育理论界所关注)(老子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是文化堕落论,主张“绝学”)“道法自然” 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礼记》中的《学记》:《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最早的一部教育学的文献资料)1.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现代教育学第一讲基础知识

现代教育学第一讲基础知识
总结词
教育改革问题是指对现有的教育体制 、制度等进行改革和完善的问题,是 教育学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
详细描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 的教育体制和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新的 形势和需求。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促 进教育公平,必须进行教育改革。但 改革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和阻力, 如利益冲突、观念障碍等。
THANKS
02
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教育政策区的教育投入等。
03
社会各界的参与
教育公平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例如,企业可以提供奖学金
和实习机会,促进教育机会的平等;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公益教育项目,
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接受教育。
教育学的学科体系
总结词
教育学学科体系包括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两大类。
详细描述
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主要涉及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 、课程与教学论等,这些学科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基 础和指导原则。而教育学应用学科则更加具体和实用, 如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特殊教育学等,这些学科 将教育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解决具体的教育问 题。同时,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教育学与其他学科 的交叉也日益增多,如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这 些交叉学科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方法。
详细描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 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但 现实中却存在着诸多教育质量问题, 如教学质量不均衡、教育资源短缺、 教育方法陈旧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 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制约了教育的 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解决方案
针对教育质量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 入手。首先,加强教育质量管理,建 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育质 量的持续提高。其次,加大教育投入 ,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优化教 育资源配置。此外,推进教育改革, 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满足社会和 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育学]01教育学基础目录

[教育学]01教育学基础目录

第1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语义与层次二、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三、教育的功能与效益四、教育的本质与争论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西方教育学的发展二、中国教育学的发展三、教育学的理论流派第2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若干理论一、教育万能论二、教育独立论三、人力资本论四、筛选假设理论五、劳动力市场划分论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具体分析一、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现代命题一、全球化与教育二、知识经济与教育三、信息社会与教育四、多元文化与教育第3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发展的基本涵义二、人的发展的主要理论三、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二节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一、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二、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三、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一、学校教育的内涵二、学校教育与个体个性化三、学校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第4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及其结构和意义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三、教育目的的制定第二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个人本位目的观和社会本位目的观二、人文主义目的观与科学主义目的观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一、我国的教育目的二、全面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三、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第5章学校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学校的产生一、学校的概念二、学校产生的条件三、学校的出现第二节学校的发展一、中西方学校的发展二、学制第三节学校的变革一、学校阶段的变革二、学校类型的变革第8章课程与课程改革第一节课程概论一、课程概念的多维理解二、课程理论的类型第二节课程设计的模式一、目标模式二、过程模式三、情境模式第三节国内外的课程改革一、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国外的课程改革第9章教学理论与模式第一节教学的基本概念一、教学的词源涵义二、教学涵义的当代发展第二节教学理论的流派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二、认知主义取向的教学理论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第三节教学模式一、行为系统型教学模式二、信息加工型教学模式三、社会型教学模式四、个人型教学模式第10章德育理论与实践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概念二、德育的意义三、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第二节德育的过程与原则一、德育过程的结构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二、德育原则第三节德育途径与方法一、德育途径二、德育的方法第四节当代德育模式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二、体谅模式三、价值澄清模式四、社会学习模式五、集体教育模式。

素质教育名词解释教育学原理(一)

素质教育名词解释教育学原理(一)

素质教育名词解释教育学原理(一)素质教育名词解释教育学1. 素质教育的概念与目的•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育、德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2. 素质教育的原理与理论2.1 教育目标与价值观导向•强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

•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2 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个体的特点和潜能。

•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和学习方式,个别化和差异化教学。

2.3 体验与实践教学•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在实际经验中构建知识。

•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社会实习等方式积累经验和提升能力。

2.4 全面评价与德育评价•评价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还注重综合素质的评价。

•引入开放式评价、多元评价等方法,全面展现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3. 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与方法3.1 领导与管理策略•学校领导要立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明确素质教育的目标。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教育理念。

3.2 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展多样化的课程活动。

•采用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3 实践与社区教育•加强学校与社区、家庭的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和社区服务。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4 评价与反馈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定期进行综合评价,给予学生全面的反馈和指导。

4. 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与挑战4.1 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

•提高学生的生活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

4.2 挑战与解决方案•学校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共同努力。

•加强家庭教育,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培养学生的合力。

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 (二)心理起源论 (三)劳动起源论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一)中文的“教育”词源 1.(甲骨文)
2.古代典籍关于“教”的论述:(1)教育;(2)教导,指点;(3)告 诉;(4)教练,训练;(5)政教,教化;(6)通“效”,相仿。 3.古代典籍关于“育”的论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生育;(2)抚养;(3)培养,教 育;(4)生长,成长。
二、教育的概念
(一)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的界说
1. 我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荀子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蔡元培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
格,于人类文化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 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杨贤江 教育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杜威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是生长,“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 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二、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定义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是教育者 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 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 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 要的人。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最新版整理ppt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其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和法国社会学家 勒图尔诺。 2.心理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孟禄。 3.劳动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教育的 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4.神话起源说。所有的宗教都持有这一观念。
3.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的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这是因为: 第一,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第二,劳动向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 第三,研究表明,教育活动在人类原始时代已经存在。 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 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最新版整理ppt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1.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 在中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 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但这两字在当时没 有确定的含义,而是分别指“教”或“育”。东汉许慎的《说文 解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教育论说中,与“教”相伴出现的字多 为“学”。古代的“教”主要指“教学生学有关的知识”,“学 ”主要指“儿童在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教”与“学”只 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种事物,同一种活动,“教”与“学”是 统一的。因此,我们把“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 景下的“教育”词源。
最新版整理ppt
(三)现代教育的特点 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有: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汇编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7、科举考试的依据--四书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10、"有教无类"--孔子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15、因材施教--孔子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25、"学不躐等"--《学记》26、教学相长--《学记》27、循序渐进--《学记》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34、《教育漫话》--洛克35、《爱弥尔》--卢梭(法国)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37、"白板说"--洛克(英国)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41、《民本主义与教育》--杜威(美国)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44、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赫尔巴特45、传统教育学代表--赫尔巴特46、现代教育代言人--杜威47、教育即生活--杜威48、"在做中学"--杜威49、儿童中心主义--杜威50、当代《教育学》--凯洛夫(苏联)51、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52、内发论--孟子、弗洛伊德53、外铄论--荀子、华生54、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55、把"课程"一词用于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倡导者--斯宾塞(英国)56、"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夸美纽斯57、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赫尔巴特58、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凯洛夫59、率先明确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60、"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第斯多惠61、"学而时习之"--孔子62、"温故而知新"--孔子63、"不陵节而施"--《学记》64、"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学记》65、"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中华考试网66、"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不断进 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当代教育趋势与挑战
01
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全球化、信息化、终身化、个性化等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02
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
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教育内部也面临着质量不均、公平缺失、创新不足等问题。
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包括促 进个体社会化、提高个体素质、实现个体 价值等。
教育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产生 一些消极影响,如应试教育的弊端等。
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价值是教育活动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到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
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受教育者需求满足和成长路径设计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需求 包括知识获取、技能提升、情感满足 等方面。
同时,教育者还应为受教育者提供多 样化的成长路径选择,促进其全面发 展。
教育者应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 成长规律,根据其兴趣、特长和发展 阶段,设计符合其需求的教育方案。
教育内容选择和组织原则
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风格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 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优化教育过程,提高质量
明确教育目标和任务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和方案, 确保教育过程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04
教育要素与结构分析
教育者角色定位及职责划分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负责制定教育目 标、设计教育方案、实施教育活动。

教育学第一节 课程概述

教育学第一节 课程概述
二)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作为课程论主要理论基础之一的心理学,与哲学相比 较,对课程的影响更加直接,更加明显,也更加具体。不 仅如此,哲学对于课程论的影响,往往还需要通过心理学 作为中介实现。 随着课程论和心理学各自的发展,心理学作为课程论 理论基础的作用也越来越加强,越来越突出,在某种程度 上已经超过了哲学的影响。 与心理学的结盟是课程论形成独立科学的主要条件。 真正为课程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赫尔巴特。他从 观念心理学出发,对于课程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从兴趣 出发提出并论证了课程结构,从观念的运动说明学生获取 知识的过程,从新旧观念的联系讨论教材的安排顺序,甚至 从学生心理活动的连续性置疑分科课程的合理性。


在今天世界范围的课程实践中,各种以学生直接经验 为主的课程已经成为现代课程结构中有机的组成部分,融 入了现代课程的主流。 当代教育的发展表明,如何使学生在获得系统科学知 识的同时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越来越成为突出的问题, 在不同国家的课程改革中,都将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放在 重要的地位,希望学生在各种各样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中锻 炼能力、陶冶情感、发展智慧。美国各门课程中的多样化 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等等,都反映出对直 接经验中地位的重视。 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学生的直接经验是相当缺 乏的,因此,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如何在小学课程中 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但是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二者从存在方式 上分属于不同范畴。在发展上,彼此的独立性就更加明显, 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地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 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 为了处理好这一基本关系,使得课程能够将传授知识 与能力真正统一起来,一个必须解决的任务就是建立起不 同的学习方式。 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只能通过活动实现,而目前我国 的课程,基本上是采取叙述和解释的方式将知识直接呈现 给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通常只能是教师讲授知识 的对象,所从事的活动比较单调、被动,参与的心理机能 以记忆、理解为主。在这种状况下,能力的培养自然是难 以实现的。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1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1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1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5,分数:15.00)1.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C.德国 D.法国A.B.C. √D.解析: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

2.终身教育思想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欧洲,由( )首先提出。

A.保罗·朗格朗 B.杜威C.洛克 D.卢梭A. √B.C.D.解析: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首先提出。

3.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A.生产力 B.科学技术C.文化 D.政治经济制度A.B.C.D. √解析:教育的领导权由谁来掌握,这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使教育完全能够按照自己的要求来进行,就一定要把教育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社会主义社会,在党的领导下,国家颁布各项无产阶级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令。

4.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

A.遗传素质 B.环境C.个体主观能动性 D.教育A.B.C. √D.解析:5.“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该认识表明现代教育具有( )的特征。

A.科学性 B.价值性C.生产性 D.未来性A.B.C. √D.解析:6.评价学校绩效以办学思想、组织健全程度、制度完备程度和领导机构决策领导能力为衡量标准的,属( )。

A.目标模式 B.需求满足模式C.环境适应模式 D.学校内质优化模式A.B.C.D. √解析:目标模式这是一种分析学校绩效的较普遍和传统的方法,由教育主管机关制订一套学校绩效的指标体系,通过学校工作的最后结果来检验学校的绩效,达到标准就是绩效高,反之就是绩效低。

需求满足模式这种模式注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认为学校绩效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各主要的相关群体的正当需求,如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因为学校的活动要受到这些群体的支配或影响。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性质:教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生产性。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3.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规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教育目的的类型:终极目的、阶段目的、具体目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生活本位论、能力本位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个性发展。

4. 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当代社会教育。

教育的发展趋势:全民化、终身化、民主化、多元化、信息化。

二、教育制度1.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定义: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学校教育制度的构成:学校类型、学校级别、学校形式。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2. 现行学制现行学制的特点:重视早期教育、强调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职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

现行学制的改革:学制缩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类型多样化。

3.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概念:指国家对适龄儿童和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免费的、强迫的、世俗的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义务教育法》,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教育学原理(1)

教育学原理(1)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

3.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

4.生产力发展影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

政治对教育的影响: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

2.政治制度影响教育宗旨和目的。

3.政治制度影响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4.政治制度对教育管理体制有着重要影响。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人口增长速度影响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

)2.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直接影响: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间接影响:年长一代人口质量影响新一代人口质量,从而影响新生一代为教育对象的学校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教育发展。

人口就业结构影响教育发展。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2.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教育的经济功能:1.促进经济增长。

2.推动科技发展。

3.提高劳动者素质。

教育的政治功能:1.维系社会政治稳定。

2.提高社会政治文明水平。

3.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4.培养社会政治人才。

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是调控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流动和迁移。

教育的文化功能:1.文化传承2.文化选择3.文化交流4.文化创新人心发展的特征: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和互补性。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1.学校教育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为个体发展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2.学校教育加速个体的发展,促进个体又好又快的发展3.学校教育能够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4.学校教育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为个体生命发展奠基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3.教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育学知识点(一)

教育学知识点(一)

教育学知识点
概述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规律的学科,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必
须掌握的重要知识领域之一。

教育学知识点涉及到教育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等内容,对于了解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的基本概念
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对人进行影响和引导,促使其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基本
概念包括教育的对象、目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强调了促进个体自我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学也逐步形成并完善。

古希腊的教育理念、中世纪的宗教教育、现代教育学派的兴起,都为教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心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探讨了学习、记忆、
思维、情感、动机等心理过程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

了解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方法学
教育方法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包括
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内容。

灵活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

结语
教育学知识点涵盖了教育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方法学等
内容,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领域。

通过深入学习和运用教育学知识,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学1扩张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指20世纪完善以后的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呈现出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生化、多元化的特征2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分支学科3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4潘懋元,《高等教育学》最早专著5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的起点亦是教育的终点,是教育内部的核心。

6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教育本质(内容)?1发挥人的潜能2发现人的价值3通过文化的传递、内化、融合和创新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7中世纪大学是近代现代高等教育的直接渊源,它是在仿照行会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一种专门的、独立的学术与教育机构,在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

19世纪后半期,层次多样化,复杂化。

8高等教育概念基本定义1受教育者具有中等教育以上程度2由专门机构实施教育3修完规定的课程即授予相应的学位、文凭或证书9判断事物本质属性的基本准则:1它是该类事物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性质2它是该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原因和依据3事物的一切非本质属性,都是本质属性在不同侧面的表现10高等教育的上层建筑属性,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上,一方面高等教育受政治的制约,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为政治服务,通过专门人才的培养来为政治服务。

1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12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13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各要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等等。

14高等教育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我国主要有三个能级:(1)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艺性为主的专科院校。

15高等教育两个基本特征:1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2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3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16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即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主要活动是传递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主要任务是教育培养人。

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17高等教育三大价值观1个人本位价值观2知识本位价值观3社会本位价值观18个人本位价值观的主要观点:1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2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传递而非知识创新3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教育19知识本位价值观基本观点:1高等教育的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2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育基础20社会本位价值观主要观点:1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2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21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处于经济社会的边缘到知识经济时代走进经济社会的中心22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作用:1大学是经济发展的“人才库”2大学是经济的“知识库”和“思想库”3大学还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23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1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最基本的制约因素是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会制度是直接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2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为经济建设、为社会制度建设、为文化发展)24影响人发展的因素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2环境制约人的发展的可能与条件3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25高等学校通过以课程体系为主体的培养方案的实施向每一个求学者提供一套学会生存与发展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体系。

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26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十六大指出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7教育方针特点:1阶级性2历史性3时代性4相对稳定性28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区别与联系?区别:1概念不同,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制定的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政治色彩较浓,属于政治性概念,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属于教育基本理论范畴,学术色彩较浓,属于学术性概念。

2层次差别,教育方针作为总政策属于最高层次,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方针的一部分居于中间层次,而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形式处最低层次。

3稳定性不同,教育方针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因为不同历史时期会有所不同,教育目的最稳定,一旦提出不会轻易改变,培养目标稳定性最差。

联系:教育目的是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贯彻和实现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

29制定教育方针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2教育目的层次:国家总教育目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发展目标3教育目的的作用:1控制教育对象的发展2指导整个教育过程3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4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1客观尺度—社会需求2内在准则—个体需求3根本依据—社会与个体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的统一5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主要有1自由教育目的,是指以自由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的教育,由亚里士多德提出,捍卫者纽曼,不足是过分强调知识的作用,强调人的理性发展,没有或较少顾及社会的发展需求,是大学与社会成为两个不相干的部分。

2职业教育目的,是指培养专业人才、养成学生的职业属性的教育目的。

过分强调人的职业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忽略了人的情感、理性的发展和需求。

普通教育目的,是指以培养人的独特品格和个人生活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在教育目的上强调人的理性和一般素质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及其教学上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及不同学科的整体联系,主张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具有同等地位,强调必须赋予专业教育人文性质。

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的教育目的,人文教育教人做人,专业教育教人做事,两者并重,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培养人的的内在规定性使然。

7高等教育目的: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各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8素质教育:它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历史上高等教育两种典型模式1美国为代表,通才教育2苏联为代表,专才教育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模式: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3不分专业模式4产学研结合模式9确立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依据1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来制定培养目标2根据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来确定培养目标3根据高等学校的定位、层次设计培养目标4根据高等学校的类型、特点设计培养目标5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培养目标10我国高等教育有两个大层次四个小层次:本专科层次、研究生教育层次;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

11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类别1规定性目标与开放性目标规定性目标是指以事先规定的教育期望作为目标,师生在目标的引导下,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达到目标规定的要求,在目前的培养目标中,大多以规定性目标为主。

开放性目标1指教育者根据教育过程的实际进展提出相应的阶段性目标2指重视学生在从事某种教育活动后所得到的结果,考虑学生在培养目标实施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神。

2单向度目标与综合性目标3个体发展目标与群体发展目标4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5实有目标与预期目标12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取向:多元取向——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由于人才市场需求的巨变)1通才化取向2专业化取向3职业化取向4基础化取向5复合型取向6素质化取向7个性化取向13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

特点:1稳定性2潜在性3变现形式多样性14高教办学形式结构:私立主导型、双轨型、公立主导型15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1层次结构调整: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2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3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4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16高等学校职能:1培养专门人才(18世纪以前)2发展科学(19世纪初,柏林大学提出)3服务社会(19世纪末职能)4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现在)威斯康星大学确立“威斯康星思想”指出大学的基本任务:1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2进行科学研究,发展新知识、新文化、新科技3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并帮助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各种问题17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1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高度发展,间接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传递科学文化,发展创造科学文化3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直接服务社会4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并为发展方向提供预警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1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科学基础、教育智慧2心理素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个性品质3道德素质: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团结协作4能力结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组织能力18高等学校教师的角色特征1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2大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楷模3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19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关系现状1以教师为主导和中心2师生关系比较淡漠3师生关系有些异化20赫尔巴特,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绝对支配地位;卢梭、杜威,学生中心论,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处于支配地位;主导—主体论,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21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1民主与平等2交流与理解3自由与宽容22通才教育: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又称通识教育和博雅教育。

23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作用1管理2导向3鉴定4激励5改进24学科是根据某科学领域里研究对象和性质的差别来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和学习的知识体系。

25高等学校的学科特征1层次性2教学科研一体化3特定的研究对象、语言系统金额教研规范29高等学校课程特点1能更深刻、更及时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教育信息和时代特征2一直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研究、探求高深学问为主要任务3是在青年接受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接受更高级的专业教育,是促使青少年走向更完善之境地的最有效途径30教学计划是课程体系结构的方案,是国家为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儿制定的关于学习的科目和范围的文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