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学原理

合集下载

1.教育学原理-第1章-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原理-第1章-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一、研究对象与任务1、研究对象①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去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②教育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教育实践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在表现。

教育现象只有被人们关注、讨论、评说,被看做是“教育问题”时,才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③教育问题具有生成性、社会性、价值性,其不等于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但教育问题必定以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为基础。

④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各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2、研究任务:①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②由于我们对规律的掌握要经历认识规律、揭示规律、运用规律三个阶段,所以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及其价值就体现为超越日常的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这三个方面。

3、教育学①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去解释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①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②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创造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对教育工作者的兴趣,加深人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教育学产生于发展阶段三、几种教育学1.实验教育学①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②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依曼和拉伊③代表著作有梅依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④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⑤基本评价第一,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第二,忽视人的社会性,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一学、习教要育点的:产生
2,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 代表作品:孟禄《教育史课本》 核心观点: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无意识的 模仿。 局限:有进步的地方,但依旧否定了教育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一学、习教要育点的:产生
3,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人物众多,集中于苏联和中国 代表作品: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核心观点:教育产生和发展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局限:劳动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
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 有三阶段,分别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未来教育;
还有四阶段,分别为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 现代教育;
综合: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 未来教育。
教育的历史发展阶段
学习要学点习:目标:
➢ 概括教育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 描述出教育的历史发展的重要事件
目前,教育理论界对教育起源论主要是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三种主张。
一学、习教要育点的:产生
1,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 代表作品:勒图尔诺《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
《教育原理》 核心观点: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 需要。 局限:忽视了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以及人类教育的可选择性。
四学、习教要育点的:概念界定
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 也。”
斯宾塞:“教育就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 。” 杜威:“教育即生活。”
四学、习教要育点的:概念界定
广义的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里的“人”是指任何年龄阶段的人,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青 少年; 这里的“培养”是中性词,既包括积极的作用,也包括消极 的作用。广义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 我教育等。

1_1_教育学原理 马工程 课后习题

1_1_教育学原理 马工程 课后习题

1_1_教育学原理马工程课后习题问题一:什么是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是指对教育过程、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等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体系。

它是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以揭示和指导教育实践为主要目的。

问题二:教育学原理的作用是什么?教育学原理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学原理通过对教育过程、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的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它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并采用适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2.培养教育专业人才:教育学原理作为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是培养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基础。

通过教育学原理的学习,教育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论,提高教学能力,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教育学原理可以帮助教育管理者更好地了解教育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制定科学的教育管理策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它能够引导管理者关注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和教育效果,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4.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教育学原理研究的成果可以为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对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可以发现教育问题的本质和症结所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方案,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问题三:教育学原理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教育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对象:研究教育的对象,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和教育环境等。

通过对教育对象的研究,可以了解他们的特点、需求和发展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教育目标:研究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通过对教育目标的研究,可以确定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为教育实践提供目标引导。

3.教育过程:研究教育的过程,主要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通过对教育过程的研究,可以确定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4.教育原则:研究教育的一般原则,主要包括个体差异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和激励原则等。

大一教育学原理必考知识点

大一教育学原理必考知识点

大一教育学原理必考知识点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的规律,帮助我们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作为大一学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必考知识点对我们的学习和未来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教育学原理的核心概念、主要理论和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

1. 教育学原理的核心概念教育学原理涉及的核心概念有:教育、教学、学习、教师、学生等。

教育是有意识地对人的行为、心理、认知进行规范和引导,促使其发展成为既有个性特征,又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创造能力的人。

教学是教师在一定教育环境中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

学习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通过主体性和客体性的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并对其进行内化和转化的过程。

2. 教育学原理的主要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结果,强调刺激-反应的机制。

重要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特森等。

(2)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对信息的加工、组织和转化来实现的,强调学习者的活动性和主动性。

重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茨基等。

(3)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个体之间的合作和交互。

重要代表人物有康宁斯、维格茨等。

3. 教育学原理的实践应用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此外,教育学原理还对课程设计、教育评价等方面有较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大一教育学原理的必考知识点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的核心概念、主要理论和实践应用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育学原理,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并为今后从事教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学原理不仅是大学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广大学生了解教育学的重要途径,希望本文能帮助到大家,为大家的学习和未来的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教师考编)教育学原理

(教师考编)教育学原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3、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4、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5、教育起源于劳动(1)首先,人类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2)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的起源一方面与其他社会现象有共同之处,即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即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我们要注意(1)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3)文化上,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

8、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的原始性(3)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9、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已经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2)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3)基本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10、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11、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20 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又不断出现新的特征: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1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从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第一章 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教育的要素与形态
最新版整理ppt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其代表人物有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和法国社会学家 勒图尔诺。 2.心理起源说。主要代表人物孟禄。 3.劳动起源说。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教育的 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4.神话起源说。所有的宗教都持有这一观念。
3.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的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这是因为: 第一,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第二,劳动向教育提出了客观要求。 第三,研究表明,教育活动在人类原始时代已经存在。 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 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最新版整理ppt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1.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 在中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 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但这两字在当时没 有确定的含义,而是分别指“教”或“育”。东汉许慎的《说文 解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教育论说中,与“教”相伴出现的字多 为“学”。古代的“教”主要指“教学生学有关的知识”,“学 ”主要指“儿童在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教”与“学”只 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种事物,同一种活动,“教”与“学”是 统一的。因此,我们把“教”与“学”的词源看成是中国文化背 景下的“教育”词源。
最新版整理ppt
(三)现代教育的特点 现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有: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的本质ppt课件

ppt课件CONTENTS•教育本质概述•教育本质特征分析•不同流派对教育本质认识比较•当代社会背景下教育本质新内涵探讨•总结: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教育本质教育本质概述01教育定义及功能教育定义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教育具有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个体发展功能教育能够促进个体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社会发展功能教育能够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

教育与社会关系教育与社会生产力教育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与社会政治教育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政治制度起着维护或变革的作用。

教育与社会文化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历史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起源于劳动,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古代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以人文知识为主。

近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开始走向普及化和义务化,教育内容逐渐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

现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具有多元化和民主化的特点,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

教育本质特征分析02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各种素质和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通过提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专业领域的核心能力和素质。

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培养人才为核心任务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各种学科知识和技能。

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强调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包括沟通、协作、领导力等。

教育还承担着传递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传授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育通过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全球视野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不断进 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当代教育趋势与挑战
01
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教育全球化、信息化、终身化、个性化等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02
当代教育面临的挑战
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教育内部也面临着质量不均、公平缺失、创新不足等问题。
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包括促 进个体社会化、提高个体素质、实现个体 价值等。
教育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产生 一些消极影响,如应试教育的弊端等。
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价值是教育活动的核心问题,它涉及到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
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受教育者需求满足和成长路径设计
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需求 包括知识获取、技能提升、情感满足 等方面。
同时,教育者还应为受教育者提供多 样化的成长路径选择,促进其全面发 展。
教育者应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 成长规律,根据其兴趣、特长和发展 阶段,设计符合其需求的教育方案。
教育内容选择和组织原则
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需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特长和学习风格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 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优化教育过程,提高质量
明确教育目标和任务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和方案, 确保教育过程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04
教育要素与结构分析
教育者角色定位及职责划分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负责制定教育目 标、设计教育方案、实施教育活动。

教育学学原理

教育学学原理

第一编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教育是有规律的。

所谓规律,指的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换言之,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例如,作为教育活动对象的人的个性素质的发展,包括生理的、心理的、认识的、品德的、审美的素质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也是教育活动的普遍依据。

又如,在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的教育都有所不同,但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受当时的生产力和经济政治制度以及社会的文化生活所制约,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

教育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

人们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工作,需要对它进行研究,以便总结教育经验,认识教育规律。

教育学的任务,就是依照教育的结构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可验证的合逻辑的事实性规律(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在这一意义上,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不只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系统,它同时也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活动系统。

人们在建构和参与教育活动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和对人生意义与社会理想的选择与追求作为出发点,形成教育价值观念,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因此,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又是一门探讨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应然状态的学科。

如果说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还存在分歧,那么,对教育价值指向的设定则更多地表现出见仁见智、各说各理的现象。

诸多教育学流派的林立,首先不是由于对教育规律认识的分歧,而是由于所持方法论立场和教育价值观念的不同所致。

人们常说,要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

这是办教育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我们要把教育办好,就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办事。

大一教育学原理课程知识点

大一教育学原理课程知识点

大一教育学原理课程知识点教育学原理是大一学生在教育学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了解教育和学习的理论原理、教育方法和教育实践的相关概念。

下面将介绍大一教育学原理课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教育学的定义和分类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的学科。

它分为理论教育学、应用教育学和比较教育学三个主要分支。

理论教育学研究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应用教育学则研究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而比较教育学则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

二、教育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教育的目标、对象和过程。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和品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教育的过程涉及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三、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中涉及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现象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智力、个人差异、学习理论等内容。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学习的过程、方法和效果,为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能够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教育学原理课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五、教育制度与教育管理教育制度是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规则,教育管理则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和监督的过程。

了解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的相关知识,对于了解教育的运行机制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六、教育与伦理教育与伦理是教育学原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应该遵循伦理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了解教育与伦理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育的价值和目的。

七、教育方法与评价教育方法是实施教育活动的具体方式和方法,评价则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进行的判断和评价。

了解教育方法和评价的相关知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大一教育学原理课程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为以后的教育实践和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中的核心理论,是关于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和规律的研究。

教育学原理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

一、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一)教育学原理的定义教育学原理是研究教育本质、目的、方法、规律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理论。

(二)教育学原理的作用1. 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

2.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学原理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提高教育质量,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环境。

3. 发展教育科学:教育学原理是教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

(三)教育学原理的内容教育学原理的内容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规律等方面。

二、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理论(一)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教育和生产力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教育方式也会随之变化。

(二)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推动力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现象,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社会生活的推动力。

教育既受到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三)教育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智力、体力、美感、情感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四)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发展教育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五)教育方式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育方式要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成长。

(六)教育应该符合教育规律教育应该符合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天性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育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一)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些规律性现象。

例如,教育的反馈机制、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机制等。

要想保证教育活动的效果,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
1. 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是指在教育实践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体系。

2. 教育目的: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即为了培养学生的品格、知识、技能和能力,使其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

3. 教育方法: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使用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包括讲授、讨论、实验、示范等多种方法。

4. 教育评价:对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行为,旨在确定教育质量和改进教育。

5. 教育心理学:研究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变化的学科,包括认知、情感、动机等方面的研究。

6. 教学设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按照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的过程。

7. 教学评估: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价的过程,旨在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学效果。

8. 课堂互动: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积极的、相互作用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学生的学习参与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9. 学习理论:关于人类学习过程和机制的一系列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社会文化理论等。

10. 学习风格: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选择和处理信息的偏好方式和策略,包括视觉、听觉、动作等多个维度。

11. 学生评价: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发展进行评价的方式,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多种评价形式。

12. 个别差异:学生在智力、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需要根据不同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辅导措施。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康德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简答)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②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③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评价主动性,系统地位.教师主导作用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6.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本质 无论何种教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外延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1)教育活动的结构内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③教育影响,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的统一(2)教育系统的结构。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

教育学原理全部考点背诵版(一)一、教育学概述1. 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的性质:教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阶级性、生产性。

2. 教育的功能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包括生存功能、发展功能、享用功能。

社会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

3. 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规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

教育目的的类型:终极目的、阶段目的、具体目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生活本位论、能力本位论。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个性发展。

4. 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教育、古代社会教育、近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当代社会教育。

教育的发展趋势:全民化、终身化、民主化、多元化、信息化。

二、教育制度1. 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定义: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

学校教育制度的构成:学校类型、学校级别、学校形式。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

2. 现行学制现行学制的特点:重视早期教育、强调基础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注重职业教育、发展成人教育。

现行学制的改革:学制缩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学校类型多样化。

3.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概念:指国家对适龄儿童和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免费的、强迫的、世俗的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的发展: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2006年修订《义务教育法》,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教育学原理(1)

教育学原理(1)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

3.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

4.生产力发展影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

政治对教育的影响: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

2.政治制度影响教育宗旨和目的。

3.政治制度影响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4.政治制度对教育管理体制有着重要影响。

人口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数量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人口增长速度影响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

)2.人口质量对教育的影响。

(直接影响:入学者已有的水平对教育质量的影响。

间接影响:年长一代人口质量影响新一代人口质量,从而影响新生一代为教育对象的学校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人口年龄结构影响教育发展。

人口就业结构影响教育发展。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2.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教育的经济功能:1.促进经济增长。

2.推动科技发展。

3.提高劳动者素质。

教育的政治功能:1.维系社会政治稳定。

2.提高社会政治文明水平。

3.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4.培养社会政治人才。

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是调控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

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流动和迁移。

教育的文化功能:1.文化传承2.文化选择3.文化交流4.文化创新人心发展的特征: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和互补性。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1.学校教育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为个体发展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2.学校教育加速个体的发展,促进个体又好又快的发展3.学校教育能够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4.学校教育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为个体生命发展奠基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3.教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完整版

《教育学原理》ppt课件完整版
德育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顺序性和不平衡性等规 律。
德育的过程与规律
教育引导规律
德育需要教师的教育引导,通过言传身教、 榜样示范等方式进行。
实践锻炼规律
德育注重实践锻炼,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其道德品质。
德育的方法与途径
说服教育法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形 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
使学生了解社会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道 德观念。
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
帮助学生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意志力, 以抵御不良诱惑。
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
引导学生体验道德情感,培养其对美好事 物的向往和追求。
德育的过程与规律
03
教育制度与教育体制
Chapter
教育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教育制度的概念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它包 括教育的方针、政策、法律、规章等,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教育制度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教育制度可分为不同类型,如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制等。 这些类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中有所体现。
课程与教学的互动关系 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课程为教学提供了内容和目标;另一方面,教 学通过对课程的实施和深化,不断推动课程的发展和完善。同时,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问题也为课程的 改进提供了重要依据。
05
德育原理
Chapter
德育的概念与任务
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形成符合 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的教育过程。
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1、通用定义的分析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的“教育”条目释文
“现在一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广义上说,凡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 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 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 (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 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 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这个 词,有时还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使用。”
思考:
教育是什么?
1.请课后再思考,说于同学听。 2.请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说的教育含义。

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
一、教育的起源
㈠生物起源论
1、生物起源论的基本观点: 教育起源于动物生存本能活动。 2、代表人物: 法国的勒图尔诺《 动物界的教育》和英 国教育学家沛西· 能 《人民的教育》 3、生物学理论基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4、对生物起源论的简单评价。
教育者 学习者 教育影响(内容与形式)
案例请根据案例,从教育者、学习者关系的角度 谈谈启示。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有段时间上学总 迟到,老师为此找其母亲谈话。
母亲知道后,没有打骂孩子。在临睡觉前,她问儿子: “告诉我,为什么你那么早出去,却总迟到?”孩子先是愣 了愣,见母亲没有责怪的意思,就说:“我在河边看日出, 太美了!看着看着,就忘了时间。”母亲听后笑了。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 者食于人”
4.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丰富了教育内容,提
高了教育职能。
东方有孔子的教学思想、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荀子的教师思想、墨子的教育内容思想、朱熹的 学习方法、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思想。 西方有苏格拉底的“问答法”、亚里士多德的“ 三育理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洛克的 绅士教育思想、福禄贝尔的儿童教育思想、斯宾 塞的科学教育思想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学的历史与未来第一部分考试大纲一、教育学的历史(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于演化(二)教育学独立的条件与标志(三)17-19世纪主要的教育思潮: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自然主义教育与国家主义教育(四)20世纪教育学的主要流派:1. 实验教育学;2. 文化教育学;3. 实用主义教育学;4. 制度教育学;5.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6. 批判教育学二、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规律;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注重观点及其理论依据(二)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教育学研究中的事实与价值、逻辑与历史、一元与多元等问题。

(三)教育学的科学性康德与赫尔巴特的贡献;实验教育学与文化教育学的论争;奥康纳与赫斯特的论争;马克思主义教育者的观点。

(四)教育学的本土化赫尔巴特的“普遍妥当教育学”;乌申斯基的“文化适应原则”;狄尔泰对赫尔巴特“普遍妥当教育学”的批判;“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问题。

(五)教育学的实践性教育学的实践性问题实质上是教育学的学术性与实践性的关系问题。

三、教育学的发展趋势(一)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二)教育学研究学科的扩展(三)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四)教育学的分化与综合(五)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六)教育学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四、教育学的元研究与元理论(一)元研究(二)教育学的元研究(三)教育学的元理论(四)教育学元研究的多学科视野第二部分复习指南一、教育学的历史(一)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于演化英语国家:pedagogy;法语国家:pedagogie;德语国家:padagogic;希腊语:pedagogue(教仆);E19C英语国家:education, educology(二)教育学独立的条件与标志1. 教育学独立的条件(1) 历史上前教育时期教育知识的丰富积淀。

(2) 17-19世纪教育实践,特别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3) 近代以来科学分门别类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

(4) 近代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们的不懈努力。

2. 教育学独立的标志(1) 从研究对象看,教育问题已经开始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 从使用的概念和范畴来看,已经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和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3) 从研究方法看,已经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 从研究结果看,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 从组织机构看,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注:这众多标志的出现前后经历了两百多年的时间。

因此,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而不是瞬间完成的。

3. 教育学独立时期的标志性著作(1) 英国学者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2)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3) 英国哲学家洛克:《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4) 法国思想家卢梭:《爱弥儿》(1762),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5) 德国哲学家康德:《康德论教育》(1803),主张“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科学”和“教育实验”。

(6)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提出“是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7) 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1806 ),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三)17-19世纪主要的教育思潮1.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1)形式教育论①起源:古希腊;贯穿:整个中世纪;形成:17世纪;盛行:18-19世纪;衰落:20世纪初②代表人物:英国哲学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③主要观点:A.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和能力;B. 形式学科(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和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C. 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

(2) 实质教育论①起源:古希腊和古罗马;压制:中世纪;形成:18世纪;盛行:19世纪;衰落:20世纪初②代表人物: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和斯宾塞③主要观点: A.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内容;B.与人类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或实质课程最有价值;C.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应该是愉快的和有效的。

2. 自然主义教育与国家主义教育自然主义与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一起,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推动了西方各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确立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

(1) 自然主义教育①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成:文艺复兴时期;兴盛:18世纪;延续:19世纪;影响:20C②代表人物:拉特克、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③基本观点:A.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

B.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C.强调学校应该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

D. 主张应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特征进行教育。

E. 在教育原则和方法上,推崇“模仿自然”,反对体罚,初步建立了现代教育原则和方法体系。

④评价:提出了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理念A.促进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科学化,突出了儿童在教育生活中的价值。

B.不足之处:把抽象人性作为儿童的自然本性,忽视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以及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2) 国家主义教育①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产生:伴随着近代欧美民族国家的出现;高潮:19世纪;②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多塞、爱尔维修,德国的费希特,美国的杰斐逊等人③基本观点:A.教育权应该归属于民族国家而不是教会,国家应该承担起教育民众的责任,进行教育立法。

B.教育是造就民族国家的利器。

C.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国民。

D. 应该由国家建立国民教育制度。

④评价:A.国家主义教育思想对近代欧美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和普及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B.不足之处:教育过分地依赖某一时期的国家政权,成为一些反动政权如纳粹政权手中的工具。

(四)20世纪教育学的主要流派:1. 实验教育学(1)概念: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

(2)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8)(3)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①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

③划分教育试验阶段。

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4)评价:实验教育学反对传统教育学思辨式和经验式的研究方法,比较强调定量研究的方法,但由于受实证主义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其倡导的实验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2. 文化教育学(1)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2)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

(3)代表著作: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1888)、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1919)、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1947)等。

①认为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②强调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主张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④强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⑤培养完整的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

(5)文化教育学深刻影响了德国乃至20世纪世界教育学的发展,在教育的本质等问题上给人以许多启发,不足之处是思辨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课操作性的建议。

3. 实用主义教育学(1)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和克伯屈等人。

(2)代表著作: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1987)、《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1918)。

(3)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③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④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⑤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

(4)评价①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是美国资本之义精神的教育学表达,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

②不足之处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其影响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减弱。

③但在强调知识创新及学生探究、创造素质培养的20世纪末,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又出现了复兴的迹象。

4. 制度教育学(1)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是F·乌里、A·瓦斯凯、M·洛布罗等人。

(2)代表性著作:A·瓦斯凯和F·乌里的《走向制度教育学》(1966)、《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1970)、M·洛布罗的《制度教育学》(1966)等。

(3)主要观点:①教育学研究应该以教育制度为优先目标,阐明教育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

②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的彼此间的疏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想要完成的社会变迁,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制度分析,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解制约他们思想、行为的制度因素,把学校中“给定的”制度(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变成“建立中”的制度(即根据个人间的自由交往而导致自我管理的制度);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那些显在的制度,如教育组织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而且要分析那些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第。

(4)评价:制度教育学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教育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促进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但是制度教育学过分地依赖用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很大的片面性。

5.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①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②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们根据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例如克鲁普斯卡娅关于教育的著述、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1945)、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1939),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等。

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②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③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④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