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育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4、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青年脱盲。
5、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6、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7.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二、简答题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是什么?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的衔接。
二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二战以后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界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处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自19世纪中叶,一些欧美国家颁布了衽教育的义务教育法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徇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樗之一。
现在世界上有近1/3的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
(3)中等教育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教育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狭义的教育:是指年轻一代进行的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又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与体力的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培养人的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其涉及面包括根据什么来培养人(规律与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内容与规格)、用什么去培养人(内容与手段)、怎样培养人(原则与方法)等。
3:教师:是向教育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专业劳动者。
4:教师权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信从的力量或影响力。
5:学生观:指人们对学生的总体的基本看法,包括对学生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6:儿童中心论:杜威的教育观点。
认为儿童是太阳,是中心,教育的措施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教师不再起主导作用,只是从旁协助学生的助手。
这种观点重视儿童及其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矫枉过正,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最终会导致教育质量的降低。
7:学习:广义的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指后天习得的行为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指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的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的过程。
8: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的、创作性的学习。
以罗杰斯为代表。
主张(1)意义或经验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即让学生学习对自己有意义、有价值有好处的材料。
(2)学习是愉快的事,即不应该有过重的学习负担,不能应威胁、蔑视、讽刺等手段强制学生学习。
(3)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习,即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
(4)引导学生自我评价(5)学生自我引导,即使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并自己发动学习活动。
(6)情感在学习中有重要作用。
9: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年龄、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衔接关系,是国家教育制度中最严密、最有效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活动经验的一种途径。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机会、有目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教育学时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
受教育者: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功能: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的作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来时到生命结束的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染的质量规格标准。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指导一定时期的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学制(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归属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广义: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
狭义: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育学名词解释
5、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觉器官或借助于仪器或其他技术手段去感知研究对象的方法;
6、试验法:是指研究者按照预先设定好的研究目标,合理控制或创设条件,认为的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7、调查法:是研究为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问题和原因,探讨教育规律而采取的系统研究步骤和方法。
16、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7、社会:以人和人群共同体为活动主体,以生产方式为物质基础的各种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18、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8、文献法:是通过对过去积累的文献查阅、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的文献的方法。
9、行动研究法:是指一线的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协作研究某一问题,再把研究结果用于自身实践的方法。
10、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有法国的里托尔诺和英国的沛西·能,其错误在于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48、智育:是指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卫生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49、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19、教育的本体功能: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20、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通过自身职责的履行或能力的发挥所产生的社会功效、作用。
教育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3、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4、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它具有免费性、强迫性和普及性。
>、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7、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简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人物、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关系的制度叫学制。
(它规定了严格的①入学资格;②修业年限;③教学组织(分年级分班授课);④课程设置;⑤管理制度;⑥专职教育人员;⑦固定教学场所。
)其形成在17-19世纪末,严格说是在19世纪下半期。
8、“六艺”:①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②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③射,射技教育;④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⑤书,书写教育;⑥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9、教育结构:通常包括基础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10、人力资本(理论,美国舒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金或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教育基本储量:指国家在12、文化:广义说,文化反映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说,反映的是“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13、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14、组织:是两个人以上有意识的协调力量和活动的合作关系,它并非是单纯的集团,而是协力关系,这是人和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体系。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义务教育:也称强迫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习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具有强制性、民主性、基础性、免费性、世俗性、阶级性等特点。
3、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人们对教育结果的预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导向、选择、激励和评价的价值,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国家层面的教育目的需要具体化为学校层面的培养目标,学校层面的培养目标又需要具体化为每门科目的课程目标,每门科目的课程目标则进一步具体化为每学期、每个单元甚至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4、教育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美国教育哲学家布鲁巴克指出:教育的内在价值就是我们不是因为它们对于另外某些事物有用处,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好的价值。
外在价值就是我们因为这些对于某种事物有用处而判断它们是好的那种价值,它们的价值依赖于它们去达到另一种价值时所产生的后果。
杜威认为,教育的价值就是教育对现实社会和人的生活所带来的益处。
不过他一般是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上去说明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
也就是说,某一教育内容或要素当它成为教育的直接目的时,它就具有内在价值的属性。
而当它成为实现别的目的的手段、方法或途径时,它就具有外在属性的属性。
5、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育人科学。
2、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4、狭义的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5、基础教育:又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对国民实施的基本普通文化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
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
7、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8、人的社会化: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人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
9、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发展。
其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上适当超前,其二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上适当超前。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一方面随社会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教育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与先前时代的教育有历史继承关系,与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教育有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关系;二是指教育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不平衡性。
11、人(儿童)的发展:是指一个人(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随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
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12、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人(儿童)在身心发展的一定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知识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育学名词解释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认为人的发展动力源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机体的成熟机制决定的。
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源自外在的要求,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确定的学校培养的人才的层次规格、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出路去向等规定。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教育制度(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学制(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就是对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历史法:是指从事物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4.教育调查:是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5.实验教育学:是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学。
第二章1.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或是无组织,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2.狭义教育:狭义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带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指狭义教育。
4.教育者:凡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统称教育者。
5.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第三章1.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2.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发展包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生理发展。
3.环境: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影响的外部世界。
4.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们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教育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结果,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生的年龄特征:指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上表现出来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教学大纲: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已去学习的方法。
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榜样示范法:是利用他人的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作榜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
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以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为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规律性联系,并服务于教育实践的一门学问。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3、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
4、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纵横衔接关系。
5、义务教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是一种普遍的、全民的教育。
6、课程: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7、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8、课程标准:指学科课程标准,它是各学科的纲领文件。
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10、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为存在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11、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1、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教育学名词解释
1.个体发展:概括地说,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即个体的身心发展。
1.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的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1.教育学: 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作要造就社会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1.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者规定。
5.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4.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教育活动。
1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具体化。
3.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活动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用以指导实际教育工作的基本准则。
5.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4.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万法。
4.教学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
2.教师的人际知觉:是指教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3.必修课:所有学字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教育学名词解释
33、文化: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34、文化价值观:是文化的深层底蕴或内核,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即在一个文化系统中什么是有价值,什么是没有价值的
什么是应当的,什么是不应当的。
第五章
31、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学中,人口质量的量化指标一般是以受交易程度来表示的,如每万人中
的大学生人数,社会的普及教育率和普及教育年限,青壮年人口中的文盲比例和文盲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等。
32、人口结构:一般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是指人口中性别和年龄的构成情况。人口的社会结构是指人口总体中的阶级、
68、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
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69、教育思想:是人们子一定的社会和时代中,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教育的认识或看法。它主要表现为教育指导思想,
如教育方针、办学思想和各种教育观念,如人才观、质量观等。
的学习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他们新的需要。因此,终身教育主张:教育是一个出生到生命终止不断进行的过程。
第三章
18、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专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9、教育的质的规定:是教育本身所固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殊性。
50、人的本质:即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1、人的身心发展:指人从出生到成长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教育学原理之名词解释
教育学原理之名词解释1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目的培养人才的活动,教育学的研究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现实性、辨证性、科学性。
3.教育功能: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4.个体社会化: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各种思想观念,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要求,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
5.个体个性化: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
6.个体谋生功能:通过教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谋生创造条件。
7.个体享用功能: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求知欲得到实现,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并进而获得自由和幸福。
8.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
9.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管理规则。
10.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11.义务教育: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12.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3.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14.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1《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期待:是教师对学生发展的热切期盼,是教师职业情感中的重要部分。
教育事实:是可感知、可认识的事物,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
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
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情境:情况、环境,是有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
教育问题:当教育事实累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工作者议论、评说,当做一个个的“教育问题”提出来回答、解释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才是科学研究的发端。
远古教育:是同使用石器工具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
古代教育:是以青铜器(奴隶社会)。
铁器(封建社会)手工工具为标志的古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它适应商品经济普遍化和现代大机器生产的教育。
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机关制定推行,在育活动中具有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作用,它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具体教育目的,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依据。
教育预见能力:是教育活动开始以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合性,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可能性以及教育效果的评估能力。
教育传导能力:指教师将处理过的信息向学生输出,使其作用于学生身心的本领。
教育过程控制: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操纵教育活动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
敏感性:指一个人对他在人际关系即社交关系中出现的变化,能够及时作出情绪反应的能力。
交往技能:是教师用学生最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意义的能力。
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非正式关系:师生之间除了在学校组织中所发生的的关系之外,还有十分明显的个人交往,组织行为学称之为非正式交往。
教育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名词解释
1. 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 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 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 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5. 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6. 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8.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10.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1. 智力因素---是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
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12. 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13. 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的学校教育活动。
14. 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式方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的方法。
15.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
16. 教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进行教育的方法。
常采用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等不同方式。
17. 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见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班,教师分别按规定的时间、地点,根据统一的教材和要求,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8. 自我教育---指学生自己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己教育自己,进行学习和涵养锻炼,以形成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
19. 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让受教育者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感化和熏陶的教育方法。
20. 教育合力---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在方向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形成互补、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21. 观查法---指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考察的一种方法。
22. 调查法---是研究者通过谈话、问卷、观察等特定的调查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可靠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达到掌握教育实情、解决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
23. 教育评价---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依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对教育对象、教育活动及其参与者进行评价,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
24. 加权定量评分法---指对评价对象各方面的特性或其总体状况进行评分赋值,运用加权求和的公式统计评分结果,以判明其价值的评价方法。
25. 教师的劳动特点——最根本的特点是培育人的劳动。
具体包括:劳动对象具有主动性;劳动手段具有主体性和示范性;劳动方式具有个体性和协作性;劳动时空范围具有连续性和广延性;劳动过程和效果具有周期性和后延性。
26. 教师的任务——贯彻教育方针,教书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任务有:教好功课;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等。
27. 教师的政治思想素养——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勇于坚持真理、不断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现代价值取向和现代人思想素养。
28. 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育人观;正确的学生观;现代的教学观;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29.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热爱教育,忠诚人民教育,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刻苦钻研,虚心求进;团结协作,尊重集体,互勉互进。
30. 教师的知识素养——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比较扎实的教育知识。
31. 教师的能力素养——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深刻的思维能力;周密、精细的组织教育活动能力;广泛、活跃的社会交往能力;清晰、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机智的教育应变能力;冷静、沉着的自控能力;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