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中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原理的学科。
它包括了教育的目的、方法、过程和效果等方面的研究,并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指导教育实践。
2.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或愿景。
它涉及到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品德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以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实现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的特定方式和手段。
它包括了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研究方式、教育资源的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可以影响学生的研究效果和教育效果。
4. 教育过程教育过程是指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中产生的教育活动的总体过程。
它包括了教育目标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实施和评价等各个环节。
教育过程的设计和管理对于教育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5. 教育效果教育效果是指教育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和结果。
它可以通过学生的研究成绩、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来评估。
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学生能够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取得积极的变化和发展。
6. 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活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资源。
它包括了教育设施、教学设备、教材和教师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资源的充足与否对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影响。
7.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评估和判断的过程。
它可以帮助了解教育的效果和问题,并为教育改进提供依据和方向。
教育评价可以包括对学生、教师和教育机构等方面进行评估。
以上是一些教育学中常见的名词解释,它们对于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
教育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狭义的教育:是指年轻一代进行的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又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与体力的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培养人的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其涉及面包括根据什么来培养人(规律与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内容与规格)、用什么去培养人(内容与手段)、怎样培养人(原则与方法)等。
3:教师:是向教育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专业劳动者。
4:教师权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信从的力量或影响力。
5:学生观:指人们对学生的总体的基本看法,包括对学生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6:儿童中心论:杜威的教育观点。
认为儿童是太阳,是中心,教育的措施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教师不再起主导作用,只是从旁协助学生的助手。
这种观点重视儿童及其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矫枉过正,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最终会导致教育质量的降低。
7:学习:广义的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指后天习得的行为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指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的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观念的过程。
8: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要求学生愉快的、创作性的学习。
以罗杰斯为代表。
主张(1)意义或经验的学习是重要的学习,即让学生学习对自己有意义、有价值有好处的材料。
(2)学习是愉快的事,即不应该有过重的学习负担,不能应威胁、蔑视、讽刺等手段强制学生学习。
(3)学生必须懂得怎样学习,即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发现,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
(4)引导学生自我评价(5)学生自我引导,即使学生自己决定学什么并自己发动学习活动。
(6)情感在学习中有重要作用。
9: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年龄、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衔接关系,是国家教育制度中最严密、最有效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教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苏格拉底产婆术:即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自己得出结论。
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他母亲是助产婆一样,虽然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生命诞生。
2、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3、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4、学科中心论: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和中心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5、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原则: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6、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7、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8、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9、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和精神收益。
10、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11、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12、智力:一般指人们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13、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教育学 名词解释大全
1、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2、教育媒介:指建构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于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3、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4、社会抑制:也称作社会干扰,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5、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法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集体目标和范围。
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6、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7、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
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8、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9、教学评价:是指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10、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11、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12、压力: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13、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素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濡耳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教育方法。
14,、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常用的认知策略主要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教育学中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指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由国家管理教育最高决策层规定的,是对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提出的、统一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完成幼儿园教育任务、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
2.独立自主性原则: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 让儿童了解和认识独立自主性。
3.发展适宜性:指幼儿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
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二是个体适宜性。
4.综合性原则:指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发展。
5.启蒙性原则:是指幼儿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人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
幼儿教育的实质是启蒙教育。
6.活动性原则:要求幼儿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以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7.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8.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活动。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自然的生活中,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考试网9.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指保教结合、日常活动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处处渗透教育,在各个环节注意幼儿身体的养护,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育人科学。
2、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4、狭义的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5、基础教育:又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对国民实施的基本普通文化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
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
7、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8、人的社会化: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人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
9、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发展。
其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上适当超前,其二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上适当超前。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一方面随社会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教育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与先前时代的教育有历史继承关系,与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教育有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关系;二是指教育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不平衡性。
11、人(儿童)的发展:是指一个人(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随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
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12、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人(儿童)在身心发展的一定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规律:指的是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以及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它通常外显于教育现象之中。
教育现象:指的是一切培养人的活动的外部形态和表面特征。
广义教育:凡是促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求,遵循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一种活动。
更狭义教育:指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的活动,它往往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义语。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之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活动。
教育目的:是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结果的设想,是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个体质量规格做出的设想和规定。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名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素养:是指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学校教育的各种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身份,这种身份规定了教师行为的规范和模式,它是教师个体的社会职能,权利,义务,责任的总和。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
学生: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个体,即在校学习的儿童和青少年。
同辈群体:泛指由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教育学中特指以儿童,青少年为主体的中小学生同辈群体。
班集体:是指经过以班主任为主的各种教育力量的教育培养而形成的,具有正确的奋斗目标,较强的核心与骨干力量,良好的纪律,舆论,班风和人际关系,能够促使班级全体成员德智体等方面素质不断提高的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级群体。
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知识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育学名词解释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认为人的发展动力源自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机体的成熟机制决定的。
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源自外在的要求,环境的影响、教育的作用是人的发展的动力。
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确定的学校培养的人才的层次规格、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出路去向等规定。
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教育制度(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学制(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上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3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作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文明。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中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个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5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
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统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
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院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为教师。
狭义上的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8、教师威信:是一种能让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感召力量。
分为两种:尊敬威信和信服威信。
9、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0、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就是对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历史法:是指从事物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4.教育调查:是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5.实验教育学:是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学。
第二章1.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或是无组织,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2.狭义教育:狭义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带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指狭义教育。
4.教育者:凡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统称教育者。
5.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第三章1.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2.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发展包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生理发展。
3.环境: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影响的外部世界。
4.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们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教育学名词解释
(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的根本所在; (2)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9、在对待教育目的人的价值取向问题上,如何正确理解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关系?
(1)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人自身发展的两个不同方面。
25重要他人: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影响的具体人物。
26班级组织: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依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的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27班级管理:班主任和教师通过对班级教育条件的理顺,采取适当的办法,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从而有效地推进有计划的教育行为的过程。
5显性教育功能: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6隐性教育功能: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7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
8价值性教育目的: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定价值实现要求的教育目的,表示人才培养所具有的某种价值取向。
①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②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4、教育的个体正向功能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个体发展功能 (2) 个体谋生功能 (3)个体享用功能
5、教育的社会正向功能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2)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3)促进经济发展;
31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重在对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发展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价,为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以获取更好的效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
1.个体发展:概括地说,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即个体的身心发展。
1.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的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1.教育学: 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作要造就社会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即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1.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者规定。
5.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4.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教育活动。
1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具体化。
3.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活动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用以指导实际教育工作的基本准则。
5.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4.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万法。
4.教学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包括合理选择和组织各种方法、材料,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
2.教师的人际知觉:是指教师对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3.必修课:所有学字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教育学名词解释100条
1. 教育: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4.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5.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6. 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7. 七艺:教会教育的教育内容,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8.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9.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0.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11.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12. 苏格拉底“产婆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又叫问答法。
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3. 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
他认为人的心灵原来就像一块白板,没有一切特性,没有任何观念,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14.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1、教育: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途径。
2、学校教育: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朝着预期方向发展的活动。
3、教育功能: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4、教育学: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5、产婆术:苏格拉底提出,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
分为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部分。
6、校园文化: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包括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7、学生文化: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氛围、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
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8、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9、个体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并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是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0、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11、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12、年龄特征: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13、关键期: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也叫敏感期、最佳期。
奥地利的劳伦兹。
14、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会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互补性存在于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
教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母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形式化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
3.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4.学制:也成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给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6.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7.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
8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都是片面的。
9.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10。
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11.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目标和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12.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1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4.苏格拉底产婆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是母亲是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生命诞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指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由国家管理教育最高决策层规定的,是对全国各级各类教育提出的、统一的、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完成幼儿园教育任务、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
2.独立自主性原则: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让儿童了解和认识独立自主性。
3.发展适宜性:指幼儿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
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二是个体适宜性。
4.综合性原则:指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发展。
5.启蒙性原则:是指幼儿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人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
幼儿教育的实质是启蒙教育。
6.活动性原则:要求幼儿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
过程,以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7.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8.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活动。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自然的生活中,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考试网
9.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指保教结合、日常活动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处处渗透教育,在各个环节注意幼儿身体的养护,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0.保育员:是在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
国家规定保育员应该具备初中毕业以上的学历,受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能够履行幼儿保育员的职责。
11.课程:课业及其进程,是实现教育目的或目标的手段和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科目(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
12.道尔顿制: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的道尔顿中学创立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按照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
学
习任务按月布置,完成之后再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该教学组织形式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生能力和创造能力。
但它过分强调个性差异,忽视了班集体作用,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推行时往往形成了教学上的放任自流。
13.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4.同化是人的一种适应机能,当外部信息作用于人时,大脑通过各种水平的作用与转化,将新信息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构成自身新的知识系统,这就是所谓的"同化于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