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20200524071808)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其典型表征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教育民主化: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他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意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自由化。
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可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人力资本: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文化: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学校文化: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教育基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量。
个体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的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内发论: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绪论学会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事实:教育事实具有广阔的含义。
一方面,教育事实作为研究对象,说明教育学研究对象是存在于现实之中的客观存在物,而不是我们主观臆测的各种观念。
教育事实是可感知、可认识的事物。
另一方面,教育事实是正在从事着的教育实践。
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还包括教与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行为。
这些是教育学研究对象中的教育事实部分。
3.教育问题: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被教育者工作者议论、评说,当做一个个的“教育问题”提出来进行回答、解释并解决矛盾和疑难时,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发端。
如人们有意识地提出了“要造就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方法培育人等问题并对之进行讨论,于是就产生了“教育问题”。
这是教育学的使用价值所在。
4.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的本质性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5.教育情境:即情况、环境。
是由外界、景物、事件和人物关系等因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教育境地。
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1.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远古教育:是同使用石器工具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
3.古代教育:是以使用青铜器(奴隶社会)、铁器(封建社会)手工工具为标志的古代社会的教育。
4.现代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它是适应商品经济普遍化和现代大机器生产的教育。
5.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6.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
7.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3教育结构:教育结构通常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4个体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5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6环境: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7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8人的力量:人的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综合。
9个性:个性也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
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上的具体统一10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11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12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3教育理念: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14教育能力: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33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34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教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广义的教育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
5.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6.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7.人力资本: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8.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指将科学生产的主要产品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传授给新一代人,使他们能够充分地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科学知识再生产打下基础。
9.个人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0.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11.成熟: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
其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方针:是我国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为教育工作确定的总方向和行动指针。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创设的所有教育影响。
课程结构:是指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的课程体系结构形态。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学校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育改革:是一种人为的对教育除旧布新使教育向改革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的行为。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从广义上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职学校的专职教师。
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的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将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进行活动的结构。
班级授课制也叫课堂教学。
是把学生按照一定的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教师按照固定的时间表和统一的教学计划对全班同学上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备课: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备课,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德育:是对人的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它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发展规律,运用多种手段,用一定社会多方面外在要求对受教育者给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通过其自身心里矛盾运动,使其内化为他们自身思想品德的教育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版)-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版)-心理学名词解释一、教育学名词解释1. 教育学(Education):教育学是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研究和探讨教育的学科,包括教育的目标、原理、方法和效果等方面。
2. 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 Psychology):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与心理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探索影响研究和教学过程的心理学因素。
3. 研究(Learning):研究是指通过获取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从而导致行为、思维或态度的相对持久的改变。
4. 教学(Teaching):教学是为了促使研究发生而进行的指导和引导的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5. 教育目标(Educational Goals):教育目标是对教育过程中所期望达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目标的描述,可以包括认知、情感、社会和生活技能等方面。
二、心理学名词解释1. 心理学(Psychology):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包括感知、思维、情感、记忆、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2.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过程、记忆和知觉等认知能力的学科。
3.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包括婴儿、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等阶段。
4.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情感和思维等方面的影响,探索社会关系和群体行为。
5. 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态度和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以上是教育学和心理学中常见术语的简要解释。
如需更详细的解释或其他相关内容,请提供具体要求。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育人科学。
2、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4、狭义的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5、基础教育:又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对国民实施的基本普通文化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
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
7、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8、人的社会化: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人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
9、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发展。
其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上适当超前,其二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上适当超前。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一方面随社会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教育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与先前时代的教育有历史继承关系,与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教育有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关系;二是指教育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不平衡性。
11、人(儿童)的发展:是指一个人(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随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
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12、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人(儿童)在身心发展的一定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2、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3、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4、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5、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第二章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第三章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知识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Tips:简洁、抓关键)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目的:教育活动对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教育评价:(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来)评量教育所期望的一切效果。
教师的法律地位:教师的法律地位是法律所确认的教师的社会地位。
分科课程:是指运用单一学科的知识所组成的课程,强调一门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社会本为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决定,认为个人只是教育加工培养的对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的教育观点。
谈话法: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借助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课程计划:根据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模式:是一种较固定、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它是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实践为基础,把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整合起来。
1.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2.个人本位论: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增进他们的个人价值的教育观念。
3.隐性课程:是指在学习环境,即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习得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种环境就是非正式的、潜在的课程。
4.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就是对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历史法:是指从事物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4.教育调查:是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5.实验教育学:是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学。
第二章1.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或是无组织,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2.狭义教育:狭义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带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指狭义教育。
4.教育者:凡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统称教育者。
5.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第三章1.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2.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发展包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生理发展。
3.环境: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影响的外部世界。
4.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们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学校绩效:是指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5、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7、教科书:简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8、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9、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10、儿童个体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逐渐成熟与社会经验的增长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11、班级:是学校里班和级的总称。
具体地说,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2、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13、测验信度:是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了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4、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
也就是说,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者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给予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15、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规定的总称。
16、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6、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
教育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学:教育学是综合地研究学校教育现象中一般性问题的学科,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意识地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大基本类型。
3、狭义教育:又称学校教育,是只有社会专门机构组织的、对青少年一代身心成长有目的、有计划的施加影响的活动4、教育制度(学制):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系统构成关系、学校性质、学生培养目标、学生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以及收费标准等方面的规定。
教育制度也称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5、遗传决定论:英国高尔顿创立,强调先天的遗传因素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发展由先天的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的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6、社会化:指自然人成长为社会然的过程。
从一定意义上讲,刚出生的婴儿是同其它动物无多大差别的生物人或自然人。
社会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与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
7、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开始时,在人们观念中存在着的教育活动预期的结果。
8、德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系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以期受教育者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和个性方面发生教育者所期望的变化。
9、智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系统知识、技能教育,以期受教育者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的学习与生活技能、技巧,并在智力与创造力等方面获得发展。
10、体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促进身体、心理健康成长,增强体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和心理调节习惯等方面的教育,以期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11、美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审美观点、审美能力以及鉴赏美、创造美的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教育,以期受教育者的审美情趣、能力等方面获得良好的发展。
12、职业道德教育:是关于职业观、职业理想、职业责任和执业纪律的教育13、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材料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的能力14、学习风格:指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学习方法和学习倾向(态度、动机)两个方面持续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学习特征15、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的提高,一方面他强调教学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另一方面它是指增进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过程16、教师中心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权威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宰。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1、教育: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途径。
2、学校教育: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朝着预期方向发展的活动。
3、教育功能: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4、教育学: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5、产婆术:苏格拉底提出,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
分为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部分。
6、校园文化: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包括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7、学生文化: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氛围、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
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8、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9、个体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并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是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0、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11、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12、年龄特征: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13、关键期: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也叫敏感期、最佳期。
奥地利的劳伦兹。
14、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会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互补性存在于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一、教育学: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这教材也就是“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
一、教育: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一、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一、受教育者:即各级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一、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一、双轨制: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校,毕业以后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
另一个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是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很少有升大学的机会,一般在上中学之前就进入劳动市场二.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二、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的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环境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学校制度: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年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现代学校制度,一般简称学制。
二、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二、学校精神文化:既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广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学记:是战国末期乐正克的作品。
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基础,系统地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
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制:是由国家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由国家颁布并保证实施的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力分配关系的教育基本制度。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是专业新手到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反映。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与时间以及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要求。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综合课程:是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方法,把若干门学科组织在一门学科中而形成的。
课程: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不仅包括学校的课程表所表示的正式课程,而且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整个学校生活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中的非制度层面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
各种影响和作用。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从作用的反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
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2.正向功能:正向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3.负向功能: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业。
4.显性功能: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
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5.隐性功能:隐性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6.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
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
体功能或固有功能。
7.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教育
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也称工具功能。
8.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
规则。
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
关系。
10.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
统一综合。
11.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
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12.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
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13.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
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
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
14.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
节,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进程和预期结果,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
15.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
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一,包括教学活动的
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
二,不同于教学
设计,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
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
眼,兼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
四,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
过程,具有不同层次和水平。
16.讲授策略:是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
行为。
17.指导策略:常用的有练习指导、阅读指导和活动指导。
18.生活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关系世界,对人发生意义的世界。
人在生活世
界中是能动的,不依附于外在他人和社会的独立的个体。
19.学生示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和违法行为两类。
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
是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
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违纪行为等。
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
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反行为和犯罪行为。
20.心理缺陷说:正常人知道限制心理缺陷者的越轨冲动,但他们却不知道限制
他们的越轨冲动,他们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话失调造成的,在童年时代,孩
子如果遭到双亲的遗弃,就会使孩子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断,使他们在心理
和情感上受到严重的挫折,难以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和自我,难以适应社会环
境,容易产出越轨和犯罪行为。
21.挫折-侵犯说:越轨行为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而
挫折的程度是以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与
挫折的强度有关。
22.差异交往说:所有人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但他们如何社会化则取决于他们
与谁交往,一个孩子通过与越轨群体的交往学到了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
和技能,他与越轨群体的交往越密切,这个孩子学到的犯罪手段就会越高,
犯罪动机就会越高,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3.失范说:涂尔干看来,道德规范是维持人与人以及社会团体的基础,由于社
会巨变,使得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
失。
24.控制缺乏说:雷克里斯认为,群体的成员资格和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个人的行
为,但他特别强调社会环境的社会控制对个人的效用,并认为越轨和犯罪是
由于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和受到破坏引起的。
25.亚文化群理论:科恩认为,犯罪者亚文化群所具有和维护的价值观及行为倾
向,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及行为倾向相抵触、相背离,这是犯罪的真正根源,而亚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化不完善、不适当引起的,并且通常是社会下层阶级
居住区形成的。
26.标签论:以贝克为代表,这种理论主要是运用互动理论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
程,而非它的原因,强调了违反、犯罪是社会创造的,而非本体所赋予或自
然发生的。
27.重要他人:由米尔斯提出,专指对个体的社会话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
物,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28.学生人文精神:在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皆在
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增强环境意识;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很好地应答信息社
会的各种挑战;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29.学生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
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是教育评价的基础和重点,也是学校教育评价的
核心。
30.相对评价法:是根据所要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准,以被评价对象
中的某一个或某干个为基准,通过把各个被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对照比较,
判定出每个被评价对象在这一集体中所处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
31.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整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
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标准程度一种评价方法。
32.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
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33.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
依据,运用适当、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
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
断的过程。
34.测验:是指通过让学生回答一系列与教育目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从学
生对问题的回答中提取信息,并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的过程。
35.品德评价:即测评者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品德特征进行定性
和定量的分析,并通过价值判断给出相应的结论。
36.整体印象评价法: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内容和标准,通过日常对评价对
象的观察和了解,经过综合分析并以此对评价对象的品德状况给予终结性整
体评价的方法。
37.操行评定评价法: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平时对被评价者的
观察和了解,用书面语言描述的形式对被评价者品德发展的状况做出评价的
方法。
38.操行计量评定法:是指用以百分为满分或实行百分制计分法,评价者根据一
定的标准和计分规则,依据学生的品行表现予以加分或减分,以对学生的品
德做出评价的方法。
39.毛入学率:是指某一级教育如小学这一级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与符合官方为该
级教育所规定之年龄的总人口比。
40.生师比:即学生与教师的比例,既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情
况,又是考查教育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
41.学会生存: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强调早期教育,确定终身教育的地位,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教育担负起传授年轻一代在当代社会激烈变化的
条件下求得“生存”的各种知识和能力。
42.学会关心:即从促进教育的统一性转变为促进教育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从
促进竞争转变到促进合作;从狭隘的民族观点和忠诚转变为全球的观点和忠
诚,从强调为私人利益而学习转变为强调为公众利益而学习。
43.国家主义教育:强调民族、国家的利益,推崇教育在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中
的作用,同时它存在着深刻的历史局限和尖锐的现实冲突。
44.全民教育:1. 全民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道德发展的需要; 2.全民
教育是广义的,它的范围从学前教育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教育不仅是投
入更是产出,教育有各种传送体系,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定形教
育,学校应当与丰富的学习环境结合在一起; 3.全民教育是一项新的社会责任,赞助者、家庭和非政府组织都要贯彻这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