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教学设计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word文档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黄山记》word学案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黄山记》word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独特的结构。

2、理清描写的思路,体会描写的形象性及描写的细腻。

3、了解对比的手法及作用。

【学习重难点】理清描写的思路,体会描写的形象性及描写的细腻。

【学法指导】自主阅读、问题探讨【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见课文注释①2.精读全文一至二遍,注音、注释:(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悭()吝菡()萏()氤()氲()苔藓()天蝎()星瓘()糗()褶()皱()(2)注释:氤氲:诡奇:3.给全文的四个部分分别加上小标题(要求:准确、简洁)。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一)学习第一部分:1.本部分第二自然段依次写到了哪些景物?2.本部分的描述有何作用?(二)学习第二部分:1.本部分写古人登山,依次写到哪些时代的哪些人物?2.本部分主要突出黄山的什么特点?3.本文是一篇游记,第二部分写古人登山的历史是否多余?为什么?(三)学习第三部分:1.本部分如何表现古人登黄山的惊险?2.本部分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采用这一表现手法有何作用?3.找出本部分中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段落,并说说其作用。

(四)学习第四部分:1.将本部分第一自然段划分为两个层次(在课文中进行)。

2.第一层写景主要突出什么特点?3.从下面这个句子看,四座山峰在云雾中的情况各不相同,请指出它们的差异。

句子: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

4.找出第一层中使用比喻、比拟修辞手法的句子各二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理清第二层中作者的行踪(依次列出经过的主要地点)。

6.理解下列句子;①笙管齐鸣,山呼谷应。

风急了。

西海门前,雪浪滔滔。

而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贷物。

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

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准可以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

A、“笙管齐鸣”指什么声音?B、“雪浪”指什么?C、“暗礁”指什么?②下列三个句子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就其中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黄山记》教学设计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黄山记》教学设计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黄山记》教学设计3(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黄山记》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领会作者在写景中渗透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手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写法上突出的特点。

【教学难点】比较本文与其他游记写法有什么不同。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听写生字词:前拥后簇毫不悭吝胜境海上蓬莱丹崖贴金笙管齐鸣2.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

(有的可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二)导入示例一般散文,常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敏锐的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小而典型的事例,表现一个深刻的大主题,例如冰心的《小桔灯》。

而《黄山记》却一反常俗,从浩瀚的宇宙入手,抓住雄伟壮观的黄山全景描写,在广阔的背景中抒情,以此赞颂神奇的大自然,赞颂伟大的劳动者,赞颂伟大的劳动者,赞颂伟大的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宏大,以大题材反映大主题。

如果说,“小中见大”的构思给人的感觉是秀美细腻,有阴柔之美。

那么《黄山记》“以大见大”的手法给人的感觉又是如何呢?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1、作者简介。

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

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3.师生交流本段学习体会。

4.小结: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

给第二部分埋下伏笔,也给第三部分作铺垫。

(五)学习第二部分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本部分和前一部分有何联系?学生思考后,教师点拨、指导:第二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呼应第一部分黄山“奇、险”的特点。

2.学生再次自由朗读,然后齐读。

老师和同学一起划出关键句。

3.师生交流本段学习体会。

《黄山记》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了解《黄山记》的背景和作者。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

3. 研究黄山的地理特点和文化景点。

4. 阅读和分析小说中的经典片段。

5. 创作一篇以黄山为背景的小故事或文章。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和简要介绍,引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好奇心。

2. 讲解:介绍《黄山记》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机。

3. 分析:逐章阅读和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哲理和寓意。

4. 探究:研究黄山的地理特点和文化景点,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于黄山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5. 阅读:选择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阅读并解读,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意图和手法。

6. 创作:要求学生根据所了解的黄山相关知识和小说情节,创作一篇以黄山为背景的小故事或文章。

7. 展示与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并互相分享和评论,鼓励对彼此的创作给予积极的反馈。

四、教学评价1. 反馈评价:针对学生的创作作品,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2. 口头评价:通过学生的参与讨论和演示,评价学生对于《黄山记》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书面评价:收集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

五、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前往实地考察黄山,深入体验黄山的美景和历史文化。

2. 邀请专业人士或黄山游客分享他们的黄山经历和感受。

3. 参观相关展览或观看相关电影,丰富学生对于黄山及相关文化的了解。

以上是本教学设计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黄山记》。

黄山记教案5篇

黄山记教案5篇

黄山记教案5篇黄山记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4.朗读课文,背诵3、5两个自然段。

方法与过程:教学本课应从指导看图开始,让学生对黄山奇石有个具体的印象。

再通过朗读认识奇石特点。

讲解课文,要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充分运用图画,启发学生抓住黄山奇石的特点,展开想象。

通过朗读,加深对一些长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用具:黄山奇石的幻灯片,黄山风景录相或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山奇石的神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2.知道课文写了黄山的哪些奇石,具体写了哪几块奇石的样子,了解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解释指定词语。

4.读懂第1、2段课文。

5.认识并列段式,能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具体写两块奇石的形状,又是怎样把并列的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并列段式,读懂用并列段式写的第2自然段。

教学难点:读懂第2自然段是怎样把黄山奇石的样子写具体的。

(三)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1.(师板书:“黄山”)同学们,你们去过黄山吗?谁能介绍一下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师简介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对黄山的精辟评价。

古人还有“天下名景集黄山”之说。

1990年,黄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风景区的面积约154平方公里,有大小72个山峰,其中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三大主峰都在海拔1800米以上。

黄山有四绝,即黄山是我国五大名山之一,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黄山记》教案范文

《黄山记》教案范文

《黄山记》教案范文教案:《黄山记》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黄山记》,使学生了解黄山的风景和文化,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黄山的地理特点和人文景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对黄山的理解和表演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表演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上次课学习的内容,黄山在中国的哪个省份?2.呈现几张黄山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他们对黄山有什么了解。

二、学习黄山的地理特点1.采用讲授法,通过讲解黄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点和景点等。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它以独特的奇石、怪松、云海和温泉而闻名于世。

黄山四季如春,风光秀丽,被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2.让学生观看一段黄山的视频,进一步了解黄山的景色。

三、了解黄山的人文景观1.结合图片和文本,介绍黄山的人文景观。

黄山除了自然风光外,还有许多人文景观,如狮子峰、莲花峰、芙蓉池等。

这些景点融合了自然与文化,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思考。

2.让学生选择一个人文景观,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了解它的来历和文化内涵。

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1.让学生观看一段黄山的旅游宣传片,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生写一篇关于黄山的游记,要求描述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1.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段黄山相关的对话或情景,进行表演。

2.要求学生通过表演,展示黄山的景色和文化,让观众感受到黄山的美丽。

六、总结与展示1.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写作和表演作品。

2.总结和展示黄山的地理特点和人文景观,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黄山的地理特点和人文景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同时,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比较探究【教学设计】《黄山记》(北师大)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比较探究【教学设计】《黄山记》(北师大)

《黄山记》甘肃金塔第四中学 栗金花《黄山记》是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者徐迟用大手笔描写黄山雄放瑰奇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热爱。

《黄山记》虽是本单元的课内自读教材,但文章语言优美,构思谋篇独具匠心,体现了游记散文的又一特色:大手笔绘景,突出景物特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2.欣赏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气势磅礴、大开大合的布局和酣畅华美、色彩浓郁的文笔。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累—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2.理解本文构思谋篇的手法。

【教学难点】1.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欣赏课文,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1.多媒体课件;2.搜集与黄山有关的图片和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导语: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领略黄山的奇峻。

(ppt播放黄山美景图片,介绍黄山)今天我们来学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黄山记》。

黄山的美,举世无双;描写黄山的诗文,不胜枚举。

以写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著称于世的徐迟,怎样以他恢宏的“大手笔”写出了黄山的美,怎样以他不落前人窠臼的独特的构思显示了他雄奇奔放的风格,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

2.作者简介:徐迟,现代诗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

1914年10月15日生。

浙江省吴兴县南浔人。

苏州东吴大学文学院肄业。

1933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7年担任《诗刊》副主编, 1960年调湖北文联当专业作家, 1963年当选为作协武汉分会副主席。

代表作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

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憎爱分明,说理透辟,繁简相宜,语言洗炼。

3.以小组为单位,给字词正音、词语补释。

《黄山记》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黄山记》,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对《黄山记》的内容进行深度理解,学会运用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黄山记》的主题和象征意义,运用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课本《黄山记》2. PowerPoint或黑板3.学生手册4.练习题集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 (10分钟)1.让学生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黄山记》的内容和主题。

2.给学生展示几张黄山的美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Step 2 阅读技巧教学 (15分钟)1.给学生讲解一些阅读策略,如预测和推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2.给学生列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在阅读时有针对性地寻找答案。

Step 3 阅读《黄山记》 (25分钟)1.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黄山记》的文本进行阅读。

2.学生积极运用之前学到的阅读技巧,深入理解文本,回答问题。

Step 4 分析主题和象征意义 (20分钟)1.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们讨论他们阅读的文本段落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向全班介绍他们的发现。

Step 5 写作练习 (25分钟)1.针对《黄山记》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学生们进行写作练习。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表达对《黄山记》的思考和感悟。

Step 6 展示和讨论 (15分钟)1.学生们交换他们的写作作品,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2.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互相学习和启发。

Step 7 总结反思 (10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提醒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巧。

2.学生进行自我评估,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扩展活动:1.邀请文化专家或黄山旅游公司的代表来学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黄山的历史和文化。

2.班级组织一次黄山旅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黄山记》教案设计

《黄山记》教案设计

《黄山记》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黄山记》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激发学生对黄山自然景观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黄山记》的作者徐霞客及其旅行经历。

简述《黄山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为何要学习《黄山记》。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黄山的美景,引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第二章:作者介绍2.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徐霞客的生平和旅行写作背景。

理解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达方式。

2.2 教学内容介绍徐霞客的生平及其旅行写作的特点。

分析徐霞客在《黄山记》中对黄山景观的描写和表达。

2.3 教学方法通过资料查询或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徐霞客的生平和旅行写作。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黄山景观的观察和表达方式。

第三章:文本解析3.1 教学目标深入理解《黄山记》中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分析文本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内容分析《黄山记》中的主要情节和描写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黄山景观的观察和感受。

3.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或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分析文本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

第四章:课堂讨论与思考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旅游开发中的问题。

4.2 教学内容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黄山记》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旅游开发中的问题。

4.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表达。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激发学生对黄山旅游和自然保护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提出黄山旅游和自然保护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3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引导法,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展示黄山旅游和自然保护的相关资料,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第六章:黄山景观与文化6.1 教学目标了解黄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

《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山记》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黄山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3.分析《黄山记》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

4.掌握文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准备1.电子设备和投影仪。

2.《黄山记》的文本。

3.纸和笔。

4.课前准备好的教学PPT。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使用PPT展示黄山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兴趣。

•引入《黄山记》并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或读过这本作品。

2. 背景介绍(10分钟)•讲解《黄山记》的作者冯梦龙,包括其生平和成就。

•解释《黄山记》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3. 课文阅读(20分钟)•让学生分组互相朗读并讨论《黄山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准确。

4. 人物形象分析(30分钟)•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位主要人物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和整理资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以及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学生可以在白板上或纸上呈现他们的分析结果。

5. 情感分析和寓意探讨(2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黄山记》中的情感表达和寓意。

•分组让学生讨论作品中的对人生、生活以及情感的探讨。

他们需要找到作品中的象征、暗示和隐含的意义。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6. 文学分析方法介绍(15分钟)•分享文学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例如对比分析、象征分析以及结构分析。

•强调文学分析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并举例说明如何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7. 总结和提问(10分钟)•小结今天的课程内容,并回顾学生对《黄山记》的认识和理解。

•提问学生关于作品和教学内容的问题,清楚学生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延伸1.给学生布置阅读《黄山记》的作业,并要求他们写一篇读后感。

2.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冯梦龙的其他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3.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文学作品分享,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读书体验和文学分析成果。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黄山记》(第2课时)word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八下《黄山记》(第2课时)word教案

初二语文第八册(下)黄山记(第二课时)徐迟运城市康杰二中初中部张丽琴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复习回忆第一课时一、二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特点。

2.理清第三部分所介绍的几幅黄山美景图,能从调动多种感观和写出丰富宽广的色彩感两方面品味语言。

过程与方法:1.感情诵读,从美读中体味美景。

2.快速默读,提取重要信息,概括美景特点。

3.精读选摘与自我表达相结合,用自己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幅黄山美景图。

4.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练笔,运用课堂所掌握的知识写一篇自己的《黄山导游词》让中外游人都能青睐黄山美景。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认识到劳动人民开发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积累运用品味文中精彩语句,领悟黄山美景。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导入学文(5分钟完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通过大屏幕欣赏了“黄山四绝”,了解了黄山神奇的传说,我们通读了全文,学完了课文一、二部分内容,现在老师要对同学们上一课时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请同学们做好备战,答题开始:1.概述全文三部分的主要内容(一)胜景概貌(二)登山历程(三)奇丽风光2.用两个字概括第一部分中所介绍的黄山胜景之特点。

“奇”“险”3.“奇”在哪些景观?“险”在哪些词句?(答案略)4.“封了山”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进一步突出险)5.“封山者”是谁?为何封山?造物主(大自然)它不肯把胜景给予人类。

6.人类看到这些胜景了没有?从第二部分中寻找答案。

“相当宽阔的石级从瀑布旁侧的山林间,一路往上铺砌”,使人的感觉是“陡则走矣,累亦累人,却并不可怕”。

“直上,直上,直上”……人类终于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化险为夷”,胜景已展现在眼前,还犹豫什么,来尽情欣赏这优美的黄山奇丽风光吧!(二)感情美读,理清内容(6分钟完成)哪些同学敢于饱含激情,欣喜地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所描述的黄山奇丽风光呢?抽几位同学感情美读,其余同学思考归纳,本段作者着重描绘了几幅画面?云海图奇松图日出图彩虹摄身光(三)快速默读,概括特点:(5分钟完成)风景好美,谁能用文中关键的四字词语概括以上四幅图的特点呢?(学生畅所欲言)云海图漂泊无定瞬息万变奇松图矫健多姿翩然起舞奇丽风光日出图火球腾空奇光异彩彩虹摄身光七彩鲜艳光彩异常(四)精读选摘,自我表达(20分钟完成)如此美景怎能不使我们激情雀跃,想要把它公布于众呢?快快精读本部分内容,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幅美景图,借用大作家徐迟的语言,用自己的话把你心中至爱的美景用最富个性的方式,用最优美的语言介绍给大家,并谈谈你所引用的文章中的语言美在何处,何以使你对之如此深爱?提示:品味语言时,可从调动多种感官和写出丰富宽广的色彩感两方面进行鉴赏,当然也可从自己的欣赏角度鉴赏。

《黄山记》教案设计

《黄山记》教案设计

《黄山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黄山记》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黄山景观的认知。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黄山的美丽与壮观,增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心。

(2)了解作者对黄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对家乡的热爱。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掌握《黄山记》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概括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黄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的景观。

1. 教师准备:《黄山记》文本、相关背景资料、教学多媒体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黄山记》,了解黄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欣赏黄山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好奇心。

(2)简要介绍黄山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黄山记》,标记出生僻词语和句式。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黄山记》的主题和结构。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评价(1)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景观,评价作者的观点。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黄山的自然景观,写一篇旅游心得。

6.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

《黄山记》教案教案:《黄山记》教学目标:1. 了解《黄山记》的作者和鬼谷子的背景;2. 理解《黄山记》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3. 掌握《黄山记》的阅读技巧和文学特点;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 《黄山记》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2. 阅读技巧和文学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黄山记》的核心思想;2. 应用阅读技巧和鉴赏文学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你们了解过黄山吗?它在中国文化和旅游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请简单谈谈你对黄山的了解。

二、学习《黄山记》(30分钟)1. 介绍《黄山记》的背景:作者杜牧和鬼谷子;2. 导读《黄山记》的主要内容;3. 阅读《黄山记》并逐段解读;4. 分析《黄山记》的核心思想和主题。

三、应用阅读技巧(15分钟)1. 小组讨论:你觉得杜牧在写《黄山记》时,使用了哪些具体的描写手法?2. 分享讨论结果,总结《黄山记》的文学特点。

四、文学鉴赏(20分钟)1. 学生自由讨论:你们对《黄山记》的核心思想和主题有何理解?2. 学生展示自己对《黄山记》的文学鉴赏,分享个人的感悟和思考。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激励;2. 总结《黄山记》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强调学习到的阅读技巧和文学特点。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以《黄山记》为题,写一篇读后感;2. 准备下一堂课的内容。

教学资源:1. 《黄山记》的文本;2. 黄山图片和相关资料;3. PPT演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山记》的理解和分析程度;2. 学生在文学鉴赏和思辨能力上的发展;3. 学生的参与度和阅读技巧应用的情况。

北师大版黄山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黄山记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扎实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相关文学常识,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写景游记类文章的阅读与写作知识与能力,但农村学生囿于经历与见识有限,难以感同身受,入情入景,所以在设计教学时,我精心挑选了黄山有关的视频短片与图片,让学生如临其境,得到美的熏陶,并能将感性体验上身为理性认识3重点难点1、通过不同角度的描写展示黄山“奇”“美”“险”“峻”的特点。

2、结合多种表达方式,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观看“黄山四绝”宣传片,了解相关知识导入新课活动2【活动】文本互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一、初步感知1.通读课文,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

说说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写黄山的,着重突出了黄山的什么特点?小标题:一、黄山胜境天造就二、化险为夷临绝顶三、无限风光在险峰2.本文共安排了三部分,采用总分结构的组织情势,着重突出了黄山的“险”“奇”的特点。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展示点评】一、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哪些黄山所特有的景物,突出了黄山风景的什么特点?找几个字来概括黄山的特点。

二、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下面的问题:作者一行登黄山的游踪是怎样的?能简单画个示意图吗?早晨从温泉宾馆(经人字瀑----过立马坡、—半山寺--- )──登上── 过夜──第二天凌晨观──白天见奇景三、精读第三部分1主要写了哪四幅图?云海图古松图日出图摄身光2.能用四字短语分别表现这四幅图吗?3.赏析用这样的句式来赏析黄山的真奇啊,奇在。

你看“”(从遣词造句、修辞、描写角度等方面分析)活动4【讲授】他山之石谈谈你从本文的学习中所积累到的游记散文的写作方法。

奇妙的构思诗化的语言自认的联想活动5【练习】我来当导游如果让你做导游,你根据课文内容并加上自己的想象选择黄山的某一景点做一介绍?试试吧!(如西海门、飞来峰、光明顶…….)黄山雄踞于皖南山区,南北约40公里,东西约30公里,周围方圆154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

2018春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黄山记》word教案

2018春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黄山记》word教案

黄山记教学设计1新设计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课的特点以及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教学理论,我制定了如下教学设计:1、欣赏课文所描写的黄山奇景、理解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伟大时代的情感,以唤起学生热爱我们的时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

2、欣赏本文别出心裁的构思和大手笔的写法。

3、通过和叶圣陶的《黄山三日》对比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遣词造句的表达能力。

2教学目标1、培养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和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可贵精神。

2、学习本文按登山与观察的顺利写景状物,从不同角度描述山势、山路、山色的写法。

3、掌握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式。

3学情分析1、根据学生实际,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自己研习,小组讨论。

2、大多数学生学习基础较差,需要加强引导,提高理解能力。

4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是思想内容的理解和独特的谋篇布局特点。

2、难点是一、二部分在全文的结构和表现方面的作用,以及在对比阅读时对比点的确定上。

5教学过程导入:作者简介: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明末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他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地理地质学家、旅行探险家、游记文学大家,是驰名中外的文化名人。

他自幼博览群书,对科举不感兴趣,立志以毕生精力考察祖国的地理面貌。

-从二十二岁起,直到五十六岁逝世时为止,三十四年的时间,只身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他的旅行日志经过后人整理成书,留给我们一部洋洋六十余万言的巨著《徐霞客游记》。

这部著作融山川地貌、风景名胜、民族风情、风俗特产于一体,是全方位展示我国明代历史文化与自然地理的百科全书,为我国旅游界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新课:写作背景:徐霞客曾经两次游黄山,第一次再1616年冬末春初,山上冰雪覆盖,没有能够尽兴,写有《游黄山日记》,1618年秋,他又一次游黄山,写了四篇游记。

由于这次是重游,记叙的重点在上次每见到的奇景,所以对上次游记有所照应。

黄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黄山记 教案教学设计

黄山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2)能够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3)能够分析并欣赏黄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手段,增强学生对黄山景观的直观感受;(3)通过小组讨论、口头报告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2)黄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述和欣赏;(3)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型的理解;(2)对黄山景观的细致描绘和个性化表达;(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黄山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山的美景;(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黄山的了解和印象;(3)教师简要介绍黄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的结构和重点词汇;(2)教师分析课文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正确率和质量;3. 小组合作: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中的表现;4. 阅读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黄山风景图片和视频;2. 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3. 课后练习题和答案解析;4. 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的评价标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黄山风景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天人对话 比较 探究《黄山记》(第3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天人对话 比较 探究《黄山记》(第3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北师大版初中八年
及时巩固,当堂讨论完成。
作业设置
.书写字词




等级评价
(A/B/C/D)
检查
签阅
第 周,应备 课时 实备 课时,共 课时
评价: 时间: 签查(盖章):
黄 山 记
课 题
黄 山 记
学 习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某某、作者,识记和积累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理解,讨论分析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领略某某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重 点
难 点
重点:诵读与理解文意,理清作者构思;初步感知某某壮丽之景和作者的情感;
(多媒体展示某某的风景图片,让学生对某某有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
2.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指导学法
1.领略某某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2.本文与其他游记写法不同。本文开头落笔不凡,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某某胜景这个角度篇,气势磅礴。因而,特别要重视第一部分的诵读体会。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了解作者,了解某某
2.勾画生字词,运用工具书解决词语的问题。
3.思考讨论:
1)认真阅读《某某记》,划分层次,归纳每部分内容大意。
2)注意全文采用总分结构的组织形式。借用书上的句子来概括,或自拟各部分小标题。
3)理清课文构思,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课文主题。
四、检查自学情况
1.作者简介:徐迟,当代著名作家,地质学家。他跨越了新旧两个时代,有着十分丰富的阅历,对生活的激情历久
再整体引导,分析作者写景的特点,以及作者真情的流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山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领会作者在写景中渗透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手法。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写法上突出的特点。

【教学难点】
比较本文与其他游记写法有什么不同。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听写生字词:
前拥后簇毫不悭吝胜境海上蓬莱丹崖贴金笙管齐鸣
2.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

(有的可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示例
一般散文,常用“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敏锐的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小而典型的事例,表现一个深刻的大主题,例如冰心的《小桔灯》。

而《黄山记》却一反常俗,从浩瀚的宇宙入手,抓住雄伟壮观的黄山全景描写,在广阔的背景中抒情,以此赞颂神奇的大自然,赞颂伟大的劳动者,赞颂伟大的劳动者,赞颂伟大的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宏大,以大题材反映大主题。

如果说,“小中见大”的构思给人的感觉是秀美细腻,有阴柔之美。

那么《黄山记》“以大见大”的手法给人的感觉又是如何呢?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作者简介。

徐迟(1949-2019),报告文学家、诗人。

浙江吴兴人。

193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次年完成诗集《二十岁人》,从而进入文坛。

出版有诗集《最强音》,散文集《美文集》,小说特写集《狂欢之夜》等。

新中国成立后,徐迟先后任《人民中国》编辑、《诗刊》副主编。

写下大量特写、诗歌,结集为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

著有诗集《美丽·神奇·丰富》、《战争·和平·进步》、《共和国的歌》,报告文学《祁连山下》等。

粉碎“四人帮”后,创作发表了《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等一批报告文学,率先在文学领域中为知识分子、科学家树碑立传。

他的作品不仅有诗的语言和节奏,还有诗的想象和意境,文字生动华美,感情奔放,在报告文学领域独树一帜。

2.同学们自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同桌交流,教师提问。

〖教学参考〗
(1)全文的总起,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

(2)写登天都峰的过程。

(3)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紧扣第一部分的“奇”。

(四)学习第一部分
1.学生细读课文,思考:本部分写法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教师点拨、指导:总说一句是“大手笔”。

立足宇宙大视野,以拟人手法和丰富的想像编造出大自然创造黄山胜景的过程,化静止介绍为生机勃勃的展示。

句式简洁而有气势,数字表述与恢弘场面一致,不时有奇句和诗意盎然句错杂其间。

把个人的独得之感与状写景物结合起来,抓住黄山景物的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写景时每用奇笔。

把地理上的风景召唤到纸上来,作动态的演出,使景物是立体的呈现。

联想丰富也是突出的特点。

作者娴熟自如地交替运用这些联想方式,思绪飞扬,无所不至。

详见练习三解答。

2.学生再次自由诵读,然后齐读。

老师和同学一起划出关键句。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

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
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

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

3.师生交流本段学习体会。

4.小结: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

给第二部分埋下伏笔,也给第三部分作铺垫。

(五)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本部分和前一部分有何联系?
学生思考后,教师点拨、指导:第二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呼应第一部分黄山“奇、险”的特点。

2.学生再次自由朗读,然后齐读。

老师和同学一起划出关键句。

3.师生交流本段学习体会。

4.小结:写登天都峰的过程。

(六)本课小结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第三部分。

2.背诵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本部分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学生思考后,教师点拨、指导:
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2.学生再次自由诵读,然后齐读。

老师和同学一起划出关键句。

思考:第三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景观的“奇”而来,“奇”在何处呢?
师生交流,教师明确: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
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

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小结。

这部分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紧扣。

(三)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参考〗
1.总特点:色彩浓烈,语调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干脆利落,气势宏大,奔腾豪放。

2.本文多用短句和排偶句。

分析:本文多数单句、分句都极其简短,即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长句,作者也将其分开成几段,以使其节奏明快,段落不分,采用类似骈体文的排偶句式,读来有一种奔腾直泻、不可阻遏的磅礴气势。

(四)分小组合作探究。

1.探讨《黄山记》第一部分写法上的突出特点。

〖教学参考〗
①立足宇宙大视野,场面宏大又写得举重若轻。

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气势磅礴,烘托了“险”字。

在记游之前介绍了黄山概貌做为全文的总起,暗写“险”、“奇”二字,平添一种磅礴的大气。

②写游山经过时,突破由近及远或由下而上地去写的惯例,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重点描写,以拟人手法和丰富的想像编造出大自然创造黄山胜景的过程,化静止介绍为生机勃勃的展示,句式简洁而有气势,数字表述与恢弘场面一致,不时有奇句和诗意盎然句错杂其间。

2.说说本文与《与朱元思书》《三峡》在写法有什么异同?
〖教学参考〗①三文都注重在动态中写景,感性的效果使文中的景物更富表现力。

如《与朱元思书》对夹岸高山、遮天蔽日、水清见底的描写,以及《三峡》关于夏水急流、隐天蔽日的间接描写,本文则化静为动地介绍黄山。

②三文均调动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写景,本文则还有内部感觉。

③本文还写出了丰富宽
广的色彩感。

(五)本文小结。

〖教学参考〗
《黄山记》把握黄山奇秀的景观特色,以超脱的思路,从宏观,从历史,从想像,从实际游历各个方面予以表现,贯穿其中的是作者面对黄山雄姿奇景所迸发的钦敬慕仰之情,从而跳出就山写山的局限,成就了一篇独出机杼的佳作。

写作手法上,《黄山记》把记游放到结构的第二部分,最后一部分写黄山奇景则难以看到具体的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而文章开头则是从宏观的、历史的高度着笔,其写作顺序与传统的游记就相差甚远了。

全篇极胜富丽堂皇的词语,表现宏大的景观,处处显得极致,处处又能峰回路转,反复渲染,一唱三叹,有如油画,多层油彩叠加;又如交响乐,多声部的交响。

同时,作者在大全景式的渲染赞叹之中,不时插入叙事,如个人的好奇感和出行,和採药人、气象工作者的交谈等等。

打破了大全景式的渲染,以免其陷入单调。

《黄山记》议论、抒情、记叙、描写融为一体。

引证广泛,材料丰富,脉络分明,严谨有度。

作者将丰富的材料借抒情议论,把它们联缀成篇。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阅读练习·探究”一。

2.预习余秋雨《三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