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作品本体论批评形态

合集下载

形式本体论(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本体论(有意味的形式)

浅谈形式本体论对于形式本体论来说,首先要对本体这一西方哲学的传统母题之一有充分的认识。

而本体论,就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三个传统分支之一。

这里所说的,不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谓的与辩证法相对的所谓孤立、片面、教条主义的形而上学。

而是属于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称之为“第一哲学”,尼采称之为“柏拉图主义”,它指的是哲学的基本法则,关注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如基础、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结构。

可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

但是,本体论又是比形而上学更为具体的,系统的,针对的,简明的学说。

它意在研究存在的问题。

即是说什么是第一性的问题。

其次,关于形式本体论所说的形式。

人们一般把艺术作品分为内容与形式两个部分: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组织结构或表现形态。

这里的形式不是一般的形式,它可理解为一种结构、一种系统、一种节奏、一种支撑内容存在的内在的意义体系。

然后,再来看形式本体论。

可以说,形式本体论赋予形式以形而上的意义, 以抽象的形式为文学的本体。

也就是说,形式本体论认为,艺术作品存在的终极问题在于它的形式,艺术作品基本的、第一性的问题是它的形式。

一、形式本体论所受影响形式本体论深受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影响。

其中受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的影响最大。

首先,从早期的俄国形式主义开始,便有关于明确的形式的观点。

传统的文论强调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并且内容与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甚至有人认为,内容应当是文学作品的一切,同时视形式为乌有。

但是,俄国形式主义与此不同。

它借鉴其关于语言符号系统、共时性和历时性、内部与外部研究的理论,指出文学研究不应该去问一部作品出自何时、何地、何人之手,而应该把它看做一个系统、一个结构,并且作为系统和结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文学研究的焦点应该是在作品的形式上,文体、语言、手法、结构、技巧、程序等应受到重视。

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什科洛夫斯基认为,若一定要用内容、形式二分法的话,也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形式为自己创作内容”,“新形式不是为了表达新内容而出现的,它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艺术性的旧形式而出现的。

主要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

主要的英美文学批评理论

一、英美新批评派英美新批评派是 3 o一 4 o年代形式主义流派的代表,是由俄国形式主义派生出来的。

前后经历三代批评家,其早期代表人物是英国人休姆,美国诗人庞德及诗人T· S·艾略特;第二代批评家有英国的燕卜荪,美国的兰色姆,泰特,布鲁克斯等;而第三代批评家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一些学者,主要代表人物是韦勒克和沃伦。

英美新批评派文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文学作品为本体,着重研究文学作品。

新批评派认为2 0世纪以前的文论家机械地运用社会“起因研究法”,因袭生物学或病理学的概念、范畴来研究文学作品终归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文学作品自身的特点.文学作品的美感效应,以及作品的想象世界是不能忽视的。

新批评派的文论家大都认为,文论家没有必要左顾右盼,文学的本体是作品,忽视作品研究的评论家,不可能达到文学研究的终极境界。

在韦勒克和沃论合著的.被称为新批评派总结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作者把文学研究分解成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

认为文学和传记,文学和心理学,文学和社会.文学和思想。

文学和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

文学批评不应该依附于哲学和历史,批评的着眼点应投向文学本身。

而在此之前,历史批评.道德批评、社会学批评在西方批评论坛占据主流地位。

新批评派认为文学批评应从文学作品的“本体”和语言结构角度进行批评,“本体论”可以说是新批评的理论核心。

新批评提倡本体的研究,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

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作家的创作从作品出来,又回到作品中去,文学作品是一个自存自足的实体,无需外界的一切给予。

新批评认为文学批评不是作家的生平实录.不是复述作品的内容梗概,不是研究作品的历史背景,不是对作品的语义求证,不是评价作品的道德内容.更不是一般的书评,而是研究诗之所以为诗的“艺术技巧”。

新批评之新就在于它不同于以往的各种批评,批评的对象和重点已经从作品以外的历史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的故事梗概等,移到了作品本身。

《文学理论教程》教案

《文学理论教程》教案

《文学理论教程》教案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学习重点文学理论的学科论问题: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及理论本身的属性与特点。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1、什么是文艺学[1]内涵:广义的文艺学是指研究文学及其它艺术形式发生发展及规律的科学,属人文科学的一个分支。

狭义专指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其英文名称是The science of literature,实为“文学学”。

[2]中西文艺学观念的发展2、文艺学研究的对象、内容[1]具体内容及其提出依据由韦勒克、沃伦在其《文学理论》中提出,认为文艺学必然研究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部分内容,但它们内涵各不相同,侧重点也各有区别;但这三者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本课程侧重对“文学理论”的研究,最狭义的“文艺学”就专指“文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对该问题的新解释狭义文艺学应包括五个组成部分,它们分别是侧重共时研究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侧重流变研究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和文学批评史。

本课程研究的重点是文学理论及文学理论史中相关重要问题。

3、文学理论学科归属的最后定位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1、文学理论的对象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范畴及相关的科学研究方法。

2、文学理论的任务以艾布拉姆斯在《浪漫主义及其传统》中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说为核心,从整体、系统观出发,我们认为整个文学理论应该包括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生产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消费论四个重要部分,同时还涉及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问题。

3、本教材的内容、结构及整体安排第一编绪论(一、二章),总述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性质、形态以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问题。

第二编(三、四、五章)为文学活动论,研讨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其构成因素、发生发展及其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和社会主义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继承与创新问题。

第三编(六、七、八章)为文学生产论,研究文学生产过程和文学生产原则问题。

文学本体论的名词解释

文学本体论的名词解释

文学本体论的名词解释
文学本体论是一种关于文学本质和文学功能的理论。

它认为,文学是一种独立的、自主的存在,具有自己的本质和特征。

文学本体论探讨文学的本质和特点,研究文学的存在方式、形态、结构、语言、意义等方面。

文学本体论的核心概念是“文学性”,即文学的本质特征。

文学性是指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特殊性质,是文学作品成为文学的内在因素。

文学性包括语言的特殊性、情感的表现力、结构的完整性、主题的深刻性、风格的独特性等方面。

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它不是其他事物的附属品或表现形式。

文学具有自己的本体和独立性,可以通过自身的语言和结构来展现人类的经验和情感。

同时,文学也对社会和历史产生影响,反映和表达人类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总之,文学本体论是关于文学本质和功能的一种理论,它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探讨文学的本质和特点,研究文学的存在方式、形态、结构、语言、意义等方面。

文学本体论在文学批评、文学史、文艺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名词解释

1.文艺学:狭义上是指文艺理论。

广义上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解释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

2.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

3.文学理论: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的任务有四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论和文学接受论。

4.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文学史: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6.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7.文学本体论:本体论原为哲学术语,是探讨存在、即一切现实的基本特征的一种学说。

8.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阐述并强调的问题。

即艺术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伴随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艺术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与生产成反方向的发展。

9.文学的文化含义: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10.文学的审美含义: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等。

11.文学的通行含义: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

12.审美意识形态的形式: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中几种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喜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13.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14.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统表达出来。

文艺学基础知识与理论

文艺学基础知识与理论

一、名词解释1、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是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兰塞姆提出的术语。

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2、游戏发生说:康德认为艺术活动是人类想象力的游戏,是一种自由的游戏,是合目的性合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

席勒和斯宾塞发展了康德这一思想,提出了过剩精力这一概念,认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类除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外,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人们打发多余时间和精力的方式就是游戏,它是艺术发展的早期形式和艺术的本质。

3、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一般把文艺学分为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4、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话语则是其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人与人通过语言进行沟通的行为与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它包含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文学作为话语行为,正体现了文学的基本属性:它决不只是个人所有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决不是个人言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话语实践。

5、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作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二、理论分析题(30分)请运用文学话语理论,举例分析语境的重要性答:语言在人类的交际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交际总是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这个语言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语境"。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

一、名词解释1、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

2、社会历史批评: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3、文体学批评:是一种运用现代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性质、特征入手,对文学文本进行审美把握的批评理论和实践活动。

4、本体论批评:本体论是新批评对文学本质的理解。

他们认为作品是独立自主、不依赖外界任何东西的生命有机体。

提出语言的诗性功能,致力于文本的语义阐释,不考虑文本创作的外在因素,而是运用结构原则,建立结构分析模式,分析作品的语言和意象,从中深探情感内容和思想意义。

5、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指一种种族原始时期产生而遗留下来的普遍精神。

其主要内涵是“原始意象”,其实质是人类祖先在谋取生存的过程中重复了无数次的同一类型的经验,这是人类原始时代积淀下的一些心理残迹,是一些包含着形象、情绪、意念张力的心灵碎片。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

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

6本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二、解答:1、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主要特色: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

2、印象批评的主要特征①推崇主体的创造性和个性色彩:印象批评把批评家的自我作为批评的标准,李健吾曾告诉人们,批评若有标准,那不是别的,便是自我。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

6语义学与新批评派1、新批评派是什么?(1)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2)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3)流派特点:①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

②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深入细致,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的因素。

③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

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

(4)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瑞恰兹“语境理论”,兰色姆“文学本体论”、“结构一肌质论”,还有艾略特、休姆、兰色姆、燕卜荪等。

(5)评价影响:①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一起对之后的结构主义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但割裂了文学与作者、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从而具有鲜明的狭隘性。

2、语义学批评是什么?(1)语义学批评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国文艺理论家瑞恰兹。

(2)语义学批评带有鲜明的实证主义和心理学倾向,它将文学艺术中使用的语言与科学中使用的语言严格区分开来,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手段。

(3)瑞恰兹甚至认为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在艺术鉴赏、艺术传达和艺术价值等重要问题上,语义学批评都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释。

(4)语义学批评还引入了类型学和词源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类型研究和语词分析,达到对作品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了解并进一步理解作品整体。

(5)评价:语义学对西方文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新批评派直接来源于语义学批评。

3、细读法(1)这是新批评的阅读方式。

(2)布鲁克斯认为,它的目的不是要找出诗歌的意义,而是要从诗歌的整体内在结构上来阅读和理解诗歌语言。

(3)通过这种阅读,发现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4、细读(1)这是新批评的方法论。

(2)瑞恰兹在《实用批评》一书中称,诗有4种不同的意义:意识、情感、语气和意向,凡好诗都值得细读。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

(完整word版)《文学概论》概念与常识

《文学概论》整理的填空以及概念、常识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文学作品的体裁是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1、黑格尔从不同历史阶段的艺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将艺术分为三种类型:象征性、古典型和浪漫型.2、席勒在《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从“现实”与“理想"两个方面来进行比较,认为素朴的诗是“模仿现实,”而感伤的诗“表现理想"。

在给威廉*亨布尔特的信中提出了“现实注意"和“理想主义”的概念.3、书中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1)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①再现性:指对外在客观的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和模拟。

它要求文学立足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

鲁迅认为自己写小说的目的便是“为人生"理想型文学突出情感表现,而现实性文学突出现实再现;文学理论中流行的“镜子"说突出体现了现实型文学的再现性特点福楼拜说“艺术家不应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生活里露面一样”.②逼真性: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司汤达的《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以当时法国某城一桩情杀案中的青年被告为原型的。

)巴尔扎克认为:“小说在细节上不是真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现实型文学中的人物形象,在现实原型的基础上经过作家加工塑造,成为了读者眼中“熟悉的陌生人"。

现实型文学追求的艺术价值:“真实”现实型文学的典型形态: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P188(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①表现性:从内容的层面来看,它是对作家内在主观世界、情感世界的表现。

(陶渊明《桃花源记》创造了一个理想乐土)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乔治*桑曾指责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观点体现了理想型文学的表现原则②虚幻性:从作品的创作手法来看,它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等方法,遵循情感逻辑,表现主观真实.(理想型文学的素材经过作家的处理,便具有了夸张、变形的色彩。

《文学本体论》课件

《文学本体论》课件
在本节中,我们将对文学本体论进行进一步思考,并展望未来文学研究的发 展趋势。
参考文献
作者. (年份). 书名. 出版地: 出版单位.
通过文学本体论的研究,人们能够更加
拓宽文学创作的思路与技能
2
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表达。
文学本体论可以为文学创作者提供新的
思路和技能,帮助他们创作出更有深度
和创意的作品。
3
提升文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通过文学本体论的研究,可以提升文学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学术界提供更多 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六、结语
四、文学本体论的主要理论流派
形式主义
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和艺术特 征,关注作品自身的结构、语 言和形式表达。
本体论批评
关注文学作品的本质和存在方 式,探究文学作品与现实世界 的关系。
语言学批评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探寻论的意义与现实价值
1
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
《文学本体论》PPT课件
这是一份关于《文学本体论》的PPT课件,旨在探讨文学的本质和意义,帮助 人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学,并拓宽文学创作的思路和技能。
一、引言
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定义文学本体论并介绍研究内容,为后续内容做好铺 垫。
二、文学本体论的历史演变
古代文学本体论
探讨古代文学的本质和意义,揭示古代文学作 品的特征和创作过程。
现代文学本体论
探究现代文学的本体问题,研究现代文学作品 的特征和创作过程。
三、文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
1 文学的定义及范畴
阐述文学的定义,并探讨文学作品的分类和范畴。
2 文学作品的本体特征
分析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如叙事、语言、情感表达等方面。
3 文学创作的本体过程

文学本体论引论

文学本体论引论

文学本体论引论
文学本体论引论
文学本体论是本体论的一分支,专门研究文学和言语作品的本体性和结构。

自20世纪60
年代以来,欧洲哲学家和文学学者们就发展出了以这一论断为基础的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对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学本体论捕获文学作品本身的内因,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文学结构和文学现实联系的实验,加深对作品本体的内涵和真正意义的理解。

文学本体论专注于把文学作品视为一个特殊的实体,它们的表现不受运用在其本体之外的特定的环境的影响。

若要理解文学作品,我们必须建立对它们的整体结构、主题和意义的分析,并将它们与文学家有效创作的文学世界联系起来。

本体论探究当下赋予文学作品的主题和题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形成文学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和文学思想。

文学本体论承认文学对阅读者的作用,它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考虑潜在的受众群体,最重要的是,研究思想互动的有价值的内容,它提供一种自觉的思考方式。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家的思想探究,正确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而不是单一的表面现象。

总而言之,文学本体论致力于研究文学作品的本体形态,有助于扩大文学的视野,提升文学研究的水平,更加深刻地领悟文学作品的真实意义,也能加强文学这一文化现象的艺术性和人文特性。

文学本体论在文学领域就像一根纽带,把文学世界带入现实之中,它是一种用来理解文学本体性的有效方法,可以更好地揭示文学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

本体论文化文学批评论文

本体论文化文学批评论文

本体论文化文学批评论文一、语言自觉:“西学东渐”背景下语言意识的觉醒“新批评”作为最先进的西方文论之一传入中国,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语言意识的转变。

瑞恰慈在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中,对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对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进行了划分。

他认为,思想与语言之间是直接的因果关系,思想是因,语言是果,语言是表达思想的符号。

而语言又可分为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文学语言是用以唤起某种情感的,是情感语言;科学语言是用以指称某个对象的,是符号语言。

瑞恰慈的语言观使中国学者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学批评对语言意识认识的轻慢。

中国古代文论早有言意之辩,文学语言是文学的载体还是本体成为言意之辩的核心话题。

中国传统载体论语言观认为,语言是文学的载体,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外在的媒介,本身没有独立价值。

古典诗学的儒道佛三家,虽信奉的本体论各异,语言观却惊人地一致,他们都认为语言仅仅文学的载体。

儒家的“诗言志”、孔子的“辞达”说,都认为文学语言是言志、载道的工具,是文学的载体。

庄子也提出,载意之言与捉兔之网、捕鱼之笱性质相同,作用一致,语言无非是获取意义的手段和工具,意义才是目的。

一旦获取意义,达到目的,作为工具的语言便毫无用处,可以被忘却,这就是所谓的“得意而忘言”。

佛家禅宗的布道方式是“拈花微笑”“当头棒喝”,其要旨是避免拘执于语言而迷失本源,因此只有废弃语言才能悟道。

这种对言意关系的认知深刻地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学批评的语言意识,在文学批评中,载体论的语言观是反映论和表现论的基础。

反映论认为,文学语言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工具。

表现论认为,文学语言是表现作家和人物内心的载体,语言一旦完成了反映社会现实和表现人物内心的任务,就可以被遗忘了。

这种批评方式一直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主流,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只关注语言的载体性能,而没有认识到文学语言本身的价值,中国文学批评的主要任务便是在语言的背后去寻找文学作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审美特性”了。

第十七章作品本体论批评形态

第十七章作品本体论批评形态

三、解构主义批评的主要理论
(一) 否定终极意义 (二) 主张写作就是一切,是没有目的的 (三) 对文学与批评关系的独特看法 (四) 认为批评永无止境 (五) 动态的文本理论 (六) 文本的互文理论
四、贡献与局限 (一) 贡献 (二) 局限
第五节 新批评
一、新批评的由来和发展
新批评是20世纪影响最大、持续时间 最长的一个文艺批评形态。它产生于二三 十年代的英国,产生的动因可以说是对19 世纪丹纳、勃兰兑斯的“外在论”批评方 式的反驳。
三、成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足
(一) 成就 (二) 不足
四、影响
第三节 结构主义批评
一、生成与演变
20世纪50年代末,在英美新批评由兴 盛走向衰落的时候,以法国为中心的结构 主义批评应运而生。“结构”一词源于拉 丁文structura由动词strüё re(构成)演化而 来,原意指统一体内各部分、各要素、各 单元之间的关系或本质联系的总体,侧重 对象的形式方面。
二、现代诗话批评的发展和变革
诗话发展到现代出现了两大新气象, 一是诗话开始向诗学转变,使诗歌研究日 益变得理论化、系统化和专门化。二是旧 体诗话退出了历史舞台,新体诗话走到前 台,出现了陈衍的《石遗室诗话》、钱钟 书的《谈艺录》等著作。
第十一节 词话批评
一、词和词话批评简史
词又称“长短句”,或“诗余”,是 用来配乐演唱的。它最初产生于民间,发 轫于隋末唐初。隋唐时期,西域少数民族 音乐大量涌入中原,并与中原音乐相融合, 形成新民歌,即曲子词,后进一步演化为 词。
二、李渔的《李立翁曲话》
(一) 创立了完整的古典戏曲批评理论体系 (二) 提出了娱乐与教化相结合的戏曲功能论 (三) 针对戏曲特点,强调戏剧创作要“结构第一”

简述罗曼英伽登文学的艺术作品本体论

简述罗曼英伽登文学的艺术作品本体论

简述罗曼·英伽登文学的艺术作品本体论(1)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①意向性客体:a英伽登认为文学的艺术作品既不是物理主义的客观实在,也不是心理主义的观念客体,而是一种意向性客体,存在于具体个人即作者和读者的意向性活动之中。

b他认为作者的全部经历经验和心理状态完全在作品之外,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的经验不会构成创作出来的作品的任何一部分。

c同样读者的个性经验与心理状态也不属于作品存在本身。

②批判胡塞尔构成说:a英伽登虽然借助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来批判心理主义和物理主义,但他也不同意胡塞尔的构成说。

b他认为胡塞尔将意向性客体描述为纯粹意识的建构从而取消了作品本体论的可能,英伽登试图在纯粹意识之外确立先于纯粹意识而存在的作品本体,并认为意识活动只有依赖于作品的本体存在才有可能。

因此英伽登又是一个新实在论者。

(2)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基本结构:①字音与高一级的语音组合:是作品结构中最基本的层次,是直接与物性载体相关的层次。

②意义单元:a所谓意义单元是指作品结构中由字词的意义所构成的层次。

b这一层次在作品的结构整体中处于关键的位置,对别的层次起到根本的制约作用。

c句子是一种功能性—意向性的意义单元。

③多重图式化方面及其方面连续体:a所谓图式化方面是指任何一部作品都只能用有限的字句表达呈现在有限时空中的事物的某些方面,且这些方面的呈现与表达只能是图式化的勾勒。

b一部作品的意向性关联物不过是事物之多重图式化方面的组合体或纲要缩略图。

c英伽登认为作品中有许多未定点和空白需要读者的想象来填充,并由此提出了“具体化”的理论。

④再现客体:a所谓再现客体就是具有虚构性和不完备性的意向性关联物。

b除了虚构性与不完备性之外,作品再现客体与实在客体之间的区别还在于时空样式不同。

⑤这四个层面既是独立的,又是彼此依存的。

(3)伟大作品的形而上质:①所谓形而上质即再现客体呈现的崇高、悲剧性、恐怖、震惊、神秘、丑恶、神圣、悲悯等特质。

中国古代抒情诗写作的本体论形态

中国古代抒情诗写作的本体论形态
第2 7卷 第 1期 21 0 2年 O 3月
邢 台 学 院 学 报
J URNA L 0 0F I G TA IUN I ER SI X N V TY
Vo _ 7 No 1 l2 . .
M a. r 201 2
中 国古代 抒 情 诗 写作 的本 体论 形 态
陈振 波
( 南 大 学 中 国 新 诗 研 究 所 ,重 庆 西 40 1 ) 0 7 5
摘 要: 中国古代抒情诗 的情感特 性 、思想题 材 、审美意 象、创作 手 法受到古代道德 文化 的规 定 ,其写作表 现为从 属 于古代 道德 文化 的本体论 形态 。这种 本体论形 态导致 了中 国古代抒 情诗 的主流偏重 于诗歌 的教化 功能和功 利性审美情 感 ,并且使个人化抒 写表现 为异质 文化形 态。 关键词 :古代抒情诗 ;道德 文化 ;本体论形 态; “ 用上手” 使
中图分类号 :10 .2 27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 7 —6 82 1)10 6 .3 6 24 5 中国以来 ,政治大一统便成为一 个必然的趋 势,为 了保证这种大一统的局面,统治 阶层除 了采取经济、政治、军事等手段削弱地方势 ‘ 力 ,从而巩固 自己的地位之外,在文化方面也力 图 弱化民众的思想,这种弱化的手段主要有两个方面, 是愚民政策 ,比如焚书坑儒 ;二是 统一思想 ,树 立政权中心观 ,这表现在统一文字和语言,以及 一 以贯之的中央集权制。贾谊对这些手段作 了一个生 动的总结: “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 黔首。堕名城 ,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成 阳,销 锋铸鲸 ,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 然而, 这种急功近利 的极端做法并没有 收到预想的效果, 反而适得其反 ,最终导致 了 秦王朝的快速灭亡。汉 代总结 了 秦王朝的经验教训 ,政权建 立之初在一定 程度上采取 了比较宽松的修养生息的政策,经过文 景之治的积累,汉武帝的变革,已经具备 了必要的 物质基础,于是,对文化的统治再次成为整个政权 建制的重要部分。董仲舒是影响 中国整个文化脉络 的关键人物之 一, “ 汉武帝举 贤 良文学之士,他对 之 以 ‘ 三策’,倡议 汉武帝 ‘ 天人 罢黜百家 ,独尊 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 从而确定 了儒家在 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史上 的绝对 指导地位 。” 自此,儒家文化正式被人为地规定 为 中华民族 的统治思想,它颠扑不破 的地位 一直 占 据着主流地位 ,直到五四时期。作为儒家文化 的创 始人,孔子也被尊为万世师表 ,成为后人景仰的对 象,甚 至直到现在 ,新儒学也还妄想重新主导已然 进入 自由、平等的世界潮流的中国科学文化 ,这当 然只能是妄想。只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儒 家文 化确定其统治地位 的过程 ,是 以其对其它不 同形 态 的文化的拒斥和挤压甚至是压制为垫脚石的,因此, 这种一元文化 中心观的确立,不可避免地使 中国文 化形态走向相对单一与狭隘的一面,并且,它建构 之初考虑的也主要是维护政治一统的功能,并没有

文学批评方法论·意识形态批评

文学批评方法论·意识形态批评
1、艺术与意识形态、与现实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一种复杂的结构性关系。
2、意识形态具有物质实在性。阿尔都塞认为,思想 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有其物质基础,是通过一系列物质 组织生产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意识形态具有其 物质性。他强调指出,人类主体的理念仅存在于他的行为 之中;这些行为依次进入实践;这些实践“在意识形态的 物质实在”中,如在教堂、学校或政治团体中,“受到物 质仪式的支配” 。这种支配实践的意识形态物质仪式和组 织,阿尔都塞称之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二)普列汉诺夫:最早将“意识形态”术语用于 文学批评
1、五因素公式:
(1)生产力状况; (2)被生产力制约的经济关系; (3)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展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 (4)一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 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 (5)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 2、对文学艺术及其理论的位置作了说明,明确把“文学艺术”看成 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3、将包含着“思想体系”的意识形态内涵直接用于文学批评实践中。 4、影响:俄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沃罗夫斯基使用了“审美的意识形 态”,卢那察尔斯基、巴赫金、“拉普”等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理论作了不同程度的文学实践。
1、 葛兰西:强调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认为正是意 识形态创造了主体并使他们行动。
2、阿都尔塞:意识形态是一种存在于特定历史中具 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体系,人类通过并依赖意 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体验自己的行动。他认为,意识 形态是个人与社会生存条件之间关系的想象反映,它规 约并支配着每个人的思想与行为。
(二)马歇雷 1、文学创作是一种生产性劳动
在马歇雷看来,文学创作好比生产性劳动,通过这种 劳动,原材料被加式成了作品。但是,这种生产劳动几乎 完全是在作品的上层建筑领域作文章。作家所要作的是以 先己存在的文学形式(如文学体裁、传统和语言)去加工 意识形态,从而构成文学文本。既然文学创作是把先己存 在着的形式、含义、神话、象征、思想意识等加工成产品, 文学生产就没有任何理由比别的生产更神秘。所以马氏认 为,文学不是作家的独创,作家不是创造者,而是受语言、 符号、信码和意识形态制约的文学生产者。

形式本体论(有意味的形式)

形式本体论(有意味的形式)

浅谈形式本体论对于形式本体论来说,首先要对本体这一西方哲学的传统母题之一有充分的认识。

而本体论,就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三个传统分支之一。

这里所说的,不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所谓的与辩证法相对的所谓孤立、片面、教条主义的形而上学。

而是属于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称之为“第一哲学”,尼采称之为“柏拉图主义”,它指的是哲学的基本法则,关注理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如基础、前提、成因、第一原因和基本结构。

可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

但是,本体论又是比形而上学更为具体的,系统的,针对的,简明的学说。

它意在研究存在的问题。

即是说什么是第一性的问题。

其次,关于形式本体论所说的形式。

人们一般把艺术作品分为内容与形式两个部分: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事物内在要素的组织结构或表现形态。

这里的形式不是一般的形式,它可理解为一种结构、一种系统、一种节奏、一种支撑内容存在的内在的意义体系。

然后,再来看形式本体论。

可以说,形式本体论赋予形式以形而上的意义, 以抽象的形式为文学的本体。

也就是说,形式本体论认为,艺术作品存在的终极问题在于它的形式,艺术作品基本的、第一性的问题是它的形式。

一、形式本体论所受影响形式本体论深受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的影响。

其中受结构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等的影响最大。

首先,从早期的俄国形式主义开始,便有关于明确的形式的观点。

传统的文论强调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并且内容与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甚至有人认为,内容应当是文学作品的一切,同时视形式为乌有。

但是,俄国形式主义与此不同。

它借鉴其关于语言符号系统、共时性和历时性、内部与外部研究的理论,指出文学研究不应该去问一部作品出自何时、何地、何人之手,而应该把它看做一个系统、一个结构,并且作为系统和结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文学研究的焦点应该是在作品的形式上,文体、语言、手法、结构、技巧、程序等应受到重视。

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什科洛夫斯基认为,若一定要用内容、形式二分法的话,也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形式为自己创作内容”,“新形式不是为了表达新内容而出现的,它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艺术性的旧形式而出现的。

王岳川著《艺术本体论》

王岳川著《艺术本体论》

王岳川著《艺术本体论》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研究文艺本体论的学术专著。

全书除"绪论"、"结语"以外,共有6章。

从体例上看,全书由两部分构成,前3章围绕本体与存在本体的关系展开,后3章是前部分的发展,主要研究艺术本体论的三维构成,将本体论还原为人的活感性的生成活动:在创作中表征为新体验、在作品中凝定为新形式、在解读中生成新意义。

在"绪论"中,著者认为,文艺本体论问题不仅确实存在,而且问题之多、涉及范围之广、问题之严峻,实在是当代文艺学美学再也无法回避的。

尤其是20世纪的西方文艺和美学遭遇到种种困境,使得哲思隐遁,成为操作,成为游戏,艺术成为宣泄,意义成为虚无,成为审丑,艺术与人生超越都成了问题。

这些本体论层面的问题,值得我们的和诗学关注和分析,值得当代文艺学建构者反思。

第1章"本体论演进与文艺本体论嬗变著者首先指出,所谓本体指本源性存在,而本体论(Ontology)是对本体加以描述的理论。

本体论是对人的活动与人存在其中的世界的一种整体的、终极的看法,是追问生存的真理、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根基。

本体论与认识论、价值论相联系,使得本体论问题同时也成为认识论和价值论问题。

本体不是已成之物,而是未成之物,在本体的探求中,哲学家依据本质与存在同一的过程中对必然和自由的看法,而形成不同的本体论:古希腊"自然实体本体论"、中世纪"神学本体论"、近代"理性本体论"、现代"生命本体论"。

本体论演变实现了四个转向:①由传统实在的自然绝对本体论转向人类生命本体-一个感性生命本体(即由客观世界转向人的生命世界);②由恒定不变的存在(自然、上帝)转向人的感性生成(过程、时间);③由无时间的大全转向时空之中的过程;④由客体论(必然)转向主体论(自由)。

著者指出,艺术同样也经历了一个本体论转换过程:①摹仿:古典本体论;②表现:浪漫本体论;③形式:语言本体论;④:批判本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结构主义批评的成就与不足
(一) 成就
(二) 不足
四、影响和演变

时至今日,还不能说结构主义批评已 经全然消失。不过,可以肯定,结构主义 文艺批评的全盛期已经过去,从它母体中 孕育出的符号学文艺批评已掀起西方文艺 批评的又一次波澜。
第四节 解构主义批评
一、解构主义批评的兴起和发展
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词话的巅峰 之作。他提出了“词以境界为高”的主张, 大力标举意境说,将古典美学的“意境说” 理论发展到极致。
第十二节 曲话批评
一、戏曲和曲话批评简史

戏曲的起源可推溯到原始时代带有巫 术色彩的歌舞活动,像《吕氏春秋· 古乐》 中记载的“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 投足以歌八阕”之类。
二、李渔的《李立翁曲话》
(一) 创立了完整的古典戏曲批评理论体系 (二) 提出了娱乐与教化相结合的戏曲功能论 (三) 针对戏曲特点,强调戏剧创作要“结构第一”
一、由来与发展

俄苏形式主义批评诞生于20世纪初期, 以1914年维克多· 什克洛夫斯基就未来派诗 歌而发表的一篇题为《词语之复活》的评 论为俄苏形式主义批评的发端。
二、主要理论
(1)他们强调文学的形式,强调语言和手法。 (2)他们把文学和生活割裂开来,认为文学 是独立于社会生活的现象。 (3)他们把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认 为“文学作品是纯粹的形式”。 (4)提出了散文的“构造原则”。
三、成就与局限
(一) 成就
(二) 局2)由布拉格学派批评又影响到法国的结构主 义批评。 (3)苏联从60年代起也开始了俄苏形式主义批 评和结构主义批评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塔尔 图大学教授洛特曼。 (4)影响了普洛普、巴赫金、维戈茨基等人的 文艺理论。
二、李贽、叶昼和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
李贽在《水浒传》评点中最有价值之处是把 “发愤著书”说引入小说批评,显示出他作为进 步思想家的敏锐眼光和理论勇气。“发愤著书” 说最先由司马迁提出,指士人遭受艰难困厄之后 忍辱负重来著书立言。
三、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和脂砚斋
评点《红楼梦》

(一) 成就 (二) 局限 (三) 影响
第六节 罗曼文献学批评
一、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一) 贡道尔夫(1881—1931) (二) 欧内斯特· 罗贝尔· 库尔蒂斯(1886—1956) (三) 奥尔巴赫(1892—1957) (四) 施皮策(1887—1960) (五) 弗里德里希
二、评析

第八节 唯美主义批评
一、唯美主义批评的由来和发展

唯美主义是19世纪前期萌芽,中后期 流行于英、法、德等欧洲国家的现代派艺 术思潮,它最初产生于绘画和诗歌领域, 后来逐渐扩展到小说和戏剧领域,它以捍 卫艺术的独立与自足作为自己的准则,表 现了对“纯艺术”的执著追求与信仰,由 此成为现代艺术精神的始祖。
第二节 布拉格学派批评
一、布拉格学派批评的形成、发展和消亡

1920年,雅各布森移居捷克首都布拉 格,1926年10月,会同捷克的一批受形式 主义批评学派影响的现代主义语言学者, 仿效莫斯科形式主义批评学派在布拉格成 立了布拉格语言学学会。
二、理论主张

布拉格学派批评一方面改造俄苏形式 主义批评,另一方面却为摆脱形式主义批 评而斗争。布拉格学派批评也称捷克结构 主义批评。布拉格学派批评把形式主义批 评和索绪尔语言学结合为一个理论体系。
第十七章 作品本体论批评形态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俄苏形式主义批评 布拉格学派批评 结构主义批评 解构主义批评 新批评 罗曼文献学批评 第七节 渊源批评 第八节 唯美主义批评 第九节 标点批评 第十节 诗话批评 第十一节 词话批评 第十二节 曲话批评
第一节 俄苏形式主义批评
二、现代诗话批评的发展和变革

诗话发展到现代出现了两大新气象, 一是诗话开始向诗学转变,使诗歌研究日 益变得理论化、系统化和专门化。二是旧 体诗话退出了历史舞台,新体诗话走到前 台,出现了陈衍的《石遗室诗话》、钱钟 书的《谈艺录》等著作。
第十一节 词话批评
一、词和词话批评简史

词又称“长短句”,或“诗余”,是 用来配乐演唱的。它最初产生于民间,发 轫于隋末唐初。隋唐时期,西域少数民族 音乐大量涌入中原,并与中原音乐相融合, 形成新民歌,即曲子词,后进一步演化为 词。
二、基本主张

首先,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 反对实用主义的艺术观,强调艺术的独立 与自足,认为美高于一切。美是唯美主义 所追逐的最高理想,也是唯美主义批评衡 量一切艺术作品的最高准则。
第九节 评点批简评
一、评点批评简史

小说评点是一种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 文学批评形式和文学理论表现形态,包括 对小说的眉批、夹批、旁批、回评、总评 以及各种墨色、符号的“圈点”。
弗里德里希和我们研究过的其他罗曼 文献学大师一样,与他们并不熟悉或知之 甚少的俄苏形式主义者一样,他们的共同 点是与实证主义的历史相决裂,是总体意 识和结构观念的确立。
第七节 渊源批评
一、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一) 朗松 (二) 居斯塔夫· 吕德莱 (三) 皮埃尔· 奥迪亚
二、分析及评价

渊源批评研究出现的根源首先要归因 于人们对未完成状态、对“开放性作品”、 对多重意义分离形式而后流动结构等现代 气息的向往。其次,是文艺穷根溯源的梦 想,这一梦想掀开了萨特关于福楼拜的计 划——《家庭的白痴》,这一计划后来未 能完成。
二、代表人物及著作:
艾略特: 瑞恰兹: 兰色姆: 燕卜荪: 布鲁克斯: 维姆萨特: 韦勒克:
三、主要理论
(一) 以文艺作品为本体,着重研究文本 (二) 新批评派重视作品的内在构成的各种 因素 (三) 新批评派清楚地区别了科学语言与文 学语言或情感语言 (四) 细读式的作品释义——细读式批评
四、新批评派的成就、局限和影响
二、主要理论
(一) 把语言学理论运用于文艺批评,寻求思维的恒定结构 (二) 强调整体,善于分割 (三) 重视现象之间的关系,轻视现象本身的性质 (四) 追踪“深层结构”,注重高度抽象 (五) 强调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 (六) 突出研究叙事学 (七) 深入研究文学符号学 (八) 结构主义吸收自然科学的某些成果来研究批评,也获 得了可喜的成绩
三、解构主义批评的主要理论
(一) 否定终极意义 (二) 主张写作就是一切,是没有目的的 (三) 对文学与批评关系的独特看法 (四) 认为批评永无止境 (五) 动态的文本理论 (六) 文本的互文理论
四、贡献与局限
(一) 贡献
(二) 局限
第五节 新批评
一、新批评的由来和发展

新批评是20世纪影响最大、持续时间 最长的一个文艺批评形态。它产生于二三 十年代的英国,产生的动因可以说是对19 世纪丹纳、勃兰兑斯的“外在论”批评方 式的反驳。
张竹坡对《金瓶梅》的评点,将书前 五篇专论与读法、回评、夹批、眉批融为 一体,使小说评点臻至成熟,为中国古典 小说理论批评做出独特贡献。
第十节 诗话批评
一、古代诗话批评的由来和发展

中国是诗的国度,论诗的著作也是汗 牛充栋。诗话批评作为别具一格的论诗著 作,是古代中国诗歌理论批评的主流,体 现着中国文化精神,是一种富有民族特色 的文学批评方法和批评样式,与西方的诗 学著作有很大不同。

解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的 后结构主义的一大流派,其创始人是法国 当代哲学家、文艺批评家雅克· 德里达。 1967年,德里达同时出版了三部著作《论 文字学》、《文字与差异》、《语言与现 象》。
二、解构主义批评的思想渊源
(1)解构主义批评在哲学美学上受柏拉图、 黑格尔、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的影响, 特别是受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影响。 (2)受结构主义批评的影响,由结构主义批 评发展为后结构主义批评。 (3)解构主义批评对索绪尔语言学的继承和 批判。
三、成就与不足
(一) 成就 (二) 不足
四、影响
第三节 结构主义批评
一、生成与演变

20世纪50年代末,在英美新批评由兴 盛走向衰落的时候,以法国为中心的结构 主义批评应运而生。“结构”一词源于拉 丁文structura由动词strüё re(构成)演化而 来,原意指统一体内各部分、各要素、各 单元之间的关系或本质联系的总体,侧重 对象的形式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