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人物分析--赵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赵云是《三国演义》里最闪亮的名将之一。

他功绩卓著,一身是胆,智勇双全,长坂坡一战成名,汉水一战获得“一身是胆”的美誉,老了仍然力斩五将,武力勿庸置疑。

至于品德,自追随刘备后一直肝脑涂地,出生入死,而且为人刚正耿直;他又深明大义,目光长远,在政见上表现出了为国为民的的良臣风范。

他谦虚谨慎,使得这一人物形象在塑造上堪称完美。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赵云
《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184年到280年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故事,始于黄巾军起义,止于西晋统一。

全书以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曹操等一些中心人物,又贯穿了作者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把蜀汉当作魏蜀吴之间矛盾的主导方面,集中描绘了三国时代军事、政治、外交的种种斗争。

暑假期间,我通读了《三国演义》这部名著,还看了电影《赤壁》,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如:奸诈的曹操、忠贞智慧的诸葛亮、义重如山的关羽等......但我最欣赏常山赵子龙。

他武艺卓群,英勇过人,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铁血汉子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他又深明大义,目光长远,不仅在军事战略上书写了许多传奇,更在政见上表现出了为国为民的的良臣风范。

加上他谦虚谨慎的性格,使得这一人物形象在塑造上堪称完美。

赵云在蜀汉集团中,资格仅次于关羽、张飞,又有救护刘禅之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从不争名夺利。

赵云严于律己,胸襟开阔,虽然在功业上没有超过关、张二人,但却具有其他人不及的美德。

我以《三国演义》为依据,论述赵云勇、谋、忠、义皆俱的人物形象特点,浅析他完美艺术形象的原由。

一、赵云之勇
赵云作为一员勇将的形象,在民间早已深入人心。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这一形象更加生动、性格更加传神。

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一回中,刘备就曾对诸葛亮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那么,赵云的“胆”又是什么呢?我认为赵云的“胆”是以卓然不群的武艺为基础,在千军万马中英勇无惧的血性汉子的大无畏气概,是他勇猛过人的具体体现。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里,就有对赵云的武艺进行颇有诗意的描述:“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

”可见,赵云的枪法是可以和号称“万人敌”的关、张所媲美的。

正所谓“艺高人胆大”,赵云的“勇”突出表现在他的以下两个事例上。

1.长坂救主
长坂坡一战奠定了赵云的猛将地位,也成就赵云威震华夏之名,民间把赵云的画象贴在门上用来驱逐妖魔鬼怪,可以他在华夏人民心中的地位。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中就这样描写赵云的勇猛:他怀中抱着小阿斗,在千军万马中横冲直撞,七进七出并连斩曹营56将。

真是可谓“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试问此等神威,又有哪员武将能够做到,面对的不是一两员敌将,而是打了胜仗意气高昂的百万曹军。

碰上一只这样的大军,一般人早逃之夭夭了,更别说是七进七出了。

而赵云仅靠一个人、一匹马、一杆枪却能在千军万马中保得幼主安然无恙,更连斩敌军56将全
身而退。

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其精湛的武艺,更对其无畏的胆气钦佩。

就连敌首曹操也由衷的地感叹:“真虎将也!”。

类似赵云的冲阵救主,号称“三国第一武将”的吕布也曾经为嫁女而突围。

吕布自身的武艺无疑在赵云之上,也有自己的军队,面对的军队更没有这支胜利的曹军强大,却在仅仅一次突围不成后以失败而告终。

对比吕布灰头土脸的失败,这更让我们看到赵云在这场战争中,以他的英勇透视出铮铮汉子的血性,使他的大无畏气概开始迸发出石破天惊的光彩。

2.力斩五将
在《三国演义》中,描写老将写的最出色最勇猛的要数长沙黄汉升了。

黄忠在《三国演义》中曾箭射关云长、力斩夏侯渊盖过多少壮年猛将的风头。

可以说除了老迈,也可称得上是一位“完人”,年老的赵云也有了黄忠的风采——年过七十尚能力斩五将。

看看小说中夏侯茂对其部将所说的话:“吾久闻赵云之名,未尝见面;今日年老,英雄尚在,方信当阳长坂之事。

似此无人可敌,如之奈何?”可见,夏侯茂对赵云的英勇无惧的胆气的畏惧,让读者感受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力斩五将的英勇神采。

这里从侧面描写了年老赵云的威风胆气,不仅使赵云英勇无畏的形象得到延续,更善始善终的保持了赵云不败的神话,使之形象得以圆满。

以上两个事例表现了赵云在战场上无畏的勇气和英勇的魅力,使读者在佩服其勇猛无双之时,更佩服其大无畏的胆气。

二、赵云之谋
如果说一员武将只有勇而没有谋的话,那就根本谈不上是第一流的武将。

而赵云被称为“虎威将军”仅仅是凭着胆气和蛮力吗?我认为那肯定是不尽然的。

看看在《三国演义》里那些只有蛮力的武将的下场:吕布命丧白门楼、典韦救曹损命……而赵云能够树立英雄之旗终年不倒,全赖他的智谋过人。

那么,他的“谋”又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作为第一流的武将,赵云很好的把他的谋同他大无畏的胆气相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个军事上的传奇。

他的这种将才之识我认为首先是一种灵活善变的无畏常胜的军事才能。

将他的“谋”表现的淋漓尽致的是有名的汉水之战。

在《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一回中就有其精彩的描写,活脱脱是诸葛亮‘空城计’的翻版。

他引军撤回,面对曹操的大军毫无惧色,单枪匹马独立营前,这就显现出他过人的胆气。

趁着曹军多疑退去,却令旗一招,戎弩飞射曹军。

最后乘胜追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神话。

这份谋略不得不让人佩服。

这次的汉水之战,充分显示了赵云勇和谋的完美结合。

加上在第五十二回中的三千精兵计取桂阳的精彩和在九十六回中不折一骑的箕谷退敌的传奇等等,都充分显示了赵云可以独当一面的军事才能,这些都是赵云胆大灵变为将之识的具体表现。

其次,赵云在其胆大灵活中又多了一些细致谨慎。

谦虚谨慎既是一个人的品格,也是他作为一位将军应有的认识。

从关羽的刚愎自用导致最后的灭亡,我们可以看出谦虚谨慎对赵云为将的作用。

而且,这一类将军通常都有保护君主的能力。

所以,从《三国演义》上来看,赵云的工作多是充当“保镖”。

我们知
道,在封建年代,君主无疑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一个国家的灵魂。

保护君主等于是在保护一个国家的灵魂,可见其重要性是非同一般的。

不谨慎的将军是胜任不了这一任务的。

众观《三国演义》,你看刘备和诸葛亮哪次出席什么重要活动,不是由赵云陪同的,如参加刘表的宴请等。

难怪有人说要是没了赵云,也就没了刘备和其蜀势力。

这话虽然夸张了些,但我认为还是有其合理性。

而且,我们知道,赵云的救主行为是出了名的。

建安13年(公元208年),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亲率83万大军,把战略目标指向江南群雄。

当时,比刘备势力大得多的荆州刘琮望风束手;拥有六郡八十一州的江东孙权战战兢兢;兵不过万、将不过三的刘备也将妻儿家小交付赵云,由张飞护驾向江陵逃奔。

面对83万大军,一人一骑都极难逃脱厄运,何况还要保护小脚主妇、襁褓婴儿?面对如此绝境,赵云临危不惧,靠超凡的胆略、绝伦的武艺得保刘备骨血安然无恙,赵云也因此役一战成名,被誉为“长阪英雄”。

与人们深恶痛绝的某些“见荣誉就上、见危难就躲”的人真有天壤之别。

吴主孙权为讨还荆州,趁刘备进军西川之机,拟诓骗已嫁于刘备的妹子带刘备嫡子刘禅返还东吴,扣为人质。

赵云闻讯,截江救护。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要在主母手中夺回幼主,实不亚于在长阪坡面对百万雄兵。

但赵云凭借自己的聪明机智、果敢无畏,既没有丝毫过激犯上言行,又不卑不亢,夺回刘禅。

这些都是赵云谋略的具体体现。

由此可见,赵云既有独当一面、决胜千里的大将之才,更有胆大心细、不求名利的大将之风。

三、赵云之忠
赵云是一个具有着“忠君爱民”之“大识”思想的将领,在他的意识里,“忠君爱民”既是择主的首要条件,更是必要条件。

三国是一个君选臣,臣亦择君的时代。

一些名臣在择君的时候都或多或少的显露出他们的政治主张,如鲁肃、诸葛亮等。

而正面表达出了政治理想的只有赵云,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对刘备是这样说的:“云奔走四方,择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

今得相随,大称平生。

虽肝脑涂地,无恨矣。

”那么在赵云的心目中“主”该是什么样的呢?赵云择主的前提条件是其主必须要有忠君爱民之心。

我们知道,在《三国演义》里刘备的确比任何人更符合赵云心目中的这一君主形象,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他是仁慈的主子,携民渡江犹能看出其爱民。

所以赵云对刘备更是肝脑涂地在所不惜,赵云是如何做的呢,在曹操麾军百万南下时,刘备弃新野、丢樊城,仓皇奔命;负有保护刘备家眷任务的赵云不但身陷重围,而且与刘备妻小失散。

在如此绝境之中,赵云心中想的仍是:“我好歹寻到小主人,若寻不到,战死沙场,报主公知遇之恩可也”。

最后经过浴血奋战、舍命冲杀,终于得保刘备嫡子安全。

真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无怪乎素有枭雄之称的刘备在彝陵兵败之后,弥留之际白帝托孤时,先以言语试探诸葛亮:“君才学胜曹丕十倍,若嗣子可辅,则辅之;若不可辅,君可自代。

”又招赵云至塌前:“嗣子乃将军在百万军中救出,望早晚看觑!”此时枭雄刘备心中恐怕既有对刘禅平庸的无奈,又有对多智诸葛的防范,更是对赵云忠诚的认可。

赵云是一个忠君的人,他始终是以国家大事为己任,被称为“云有谏臣之风”,为国着想始终是赵云做人的第一标准,当东吴大将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虏杀关羽,作为曾立誓与关羽“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蜀汉之主刘备怒不可遏,欲起倾国之兵报仇血恨。

在刘备集团的众多武将之中,
只有赵云从战略大局着眼,从根本大计上剖析利害,直言规谏。

这又是虽才华出众、洞悉利害,是那些只看主子脸色行事、明哲保身的文臣武将所望尘莫及的。

怎奈刘备没听从赵云的劝告,最终落败收场
四、赵云之义
赵云强烈的“忠君爱民”意识,决定了他一生的行为。

在这种“忠君爱民”的思想支配下,使他具有高瞻远瞩的长远目光,在刘备夺取益州之后,意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

赵云闻讯不是以自己即将得到一个安逸舒适的乐园而欣喜若狂,而是为民请命、坚决反对:“益州民众,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欣”。

他这种建议得到刘备的采纳,为以后诸葛亮兴蜀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这种“举大事必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也正是古今创业者所提倡但并非都能做到的。

赵云懂得怎么正确对待人民,能设身处地地为人民着想。

在封建年代,各方军势势力的混战,都是以取得最大利益为动力,视人命如草芥。

在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年代里,能有这么一位能把眼光放在百姓身上并替百姓说话的将军是多么的不容易。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就是这么为百姓说话的:“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令安居复业,民心方服;不宜夺之为私赏也。

”这是真正的为民着想,更是达到一定高度的政治眼光。

赵云为军之将,为国之臣,在他忠君爱民的思想下,他能用其无惧的胆气同出色军事谋略相结合,取得了许多重大的胜利;更能够深明大义的向君主上谏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主张。

他的“忠诚”以“忠君爱民”为核心,达到了空前统一。

使其形象更加完美。

五、勇谋忠义堪称完美
赵云的“勇”使他成就了“虎威将军”的威名,更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

这不但与他超群的武艺有关,更与他的“勇”和“谋”的密切联系有关。

试想一下,如果他没有忠君为国的大智大识,他如何有七进七出单枪匹马面对百万大军的勇气;如果没有在战场上无所畏惧的胆气,他又如何在空营前指挥自如呢;只有胆而没有识或是有识却无胆,终究都不会有什么作为。

赵云名列五虎上将,可见其胆识皆俱。

他的“勇”与“谋”更是相互交织;这就促进了他形象的完美。

到了近代,人们对赵云人格魅力的欣赏甚至超过了关羽。

为什么罗贯中在塑造关、张英雄形象之外,还要多塑造赵云这么一位名将呢?赵云看起来就比关羽真实得多、完美得多,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以下几个方面:
1.真实性和艺术性完美的结合
我认为,首先是罗贯中在描写赵云时把真实性和艺术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而对于关羽却是怀着崇敬和对历史真实的矛盾心境下写的。

《三国志》中对关张的评价是“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对赵云的却是“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这是三国志作者对赵云的赞赏。

而且,到了现代,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评价事物的标准也不一样了。

《三国志》里的关羽是有缺点的,“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演义不能脱离历史上关羽所具有的缺点,这就导致了在演义中关羽
不能再那么完美。

而且,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至少犯了几项错误:如华容道义释曹操的立场错误,刚愎自用等,而且,其骄傲自大的性格也不能得到现代人的好评。

相比之下,赵云可谓完美的多,那么历史上的赵云是怎么样的呢,罗贯中又是如何把历史真实结合到文学艺术上的?
在《三国志》中的《云传记》有赵云这样一些事例:(1)、本属公孙瓒后随刘备;(2)、当阳长阪救主;(3)、攻取西川;(4)、箕谷退敌;《云别传》则多增加了其中的许多详细细节。

虽然,《三国志》关于赵云的记载并不是很多,但也能让我们知道历史上的赵云是怎么一个样子——历史上的赵云虽然没有演义中的赵云那么传神、生动,但也不失为一个深明大义、忠直敢谏的勇将形象。

而罗贯中更是巧妙的运用了历史中的赵云形象并把他完美化,可信化。

比如说描写在当阳长阪时,赵云七进七出救主之勇,作者并没有完全把他神化,而加了曹操的赞叹:“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

”遂令飞马传报各处:“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

”一方面突出了赵云的英勇,一方面也显出了曹操的爱才,更为赵云的英勇取得了更让人信服的理由。

而且,在这一段中,写赵云救主也并不是简单的叙述的,而是先救糜竺,再遇甘夫人,最后才保主出重围的曲折生动描写。

可见当时曹军的势大,连英勇的赵云都杀得筋疲力尽,最后碰上张飞才完成使命。

这样的描写不仅让人不怀疑赵云的英勇,更相信确有其事。

从而令其英勇的形象得到深化。

对比关羽,我认为关羽的骁勇只能归于神勇一类,而不能称英勇。

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关羽在战场上的表现有如神助,比如,关羽在第二十五回中斩颜良、诛文丑之时就一个“快”字,很爽,但不精彩。

更让人苦笑不得的是,关羽死后还能斩杀吕蒙,这既不符合历史,更使人对关羽无敌的武圣形象产生怀疑,从而就不真实了。

同时,也因为赵云的真实,令他更接近完美,更让人崇拜。

2.符合现代民间的审美
赵云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武将,到了现代,更成为一个堪称完美的形象。

赵云受欢迎的程度紧跟着诸葛亮,更在关羽等人之上。

为什么在建国以前被人顶礼膜拜的关羽现在的人气竟不如赵云了呢?我个人认为首先这是民间审美目光的转变,也就是说现代人更崇尚一种有着平和心态的道德完人。

相比关羽的“刚而自矜”、张飞的“暴而无恩”,赵云的谦虚平和就显得可爱得多,也可敬得多了。

在刘备的西蜀集团中,赵云可算上是元老级的人物,他多次护主并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可是他的地位却远没有他的战功那样的显著,甚至没有比得上魏延。

然而,他却始终没有怨言的坚持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诚如在七十一回里对黄忠说的:“我与你都一般为主公出力,何必计较?……”可以看出他并不是酷爱争名夺利之辈。

甚至在刘备等集团首脑犯糊涂时勇于正直的出言相谏。

我想,这正是因为他的谦虚平和使得他成为蜀汉集团的调和剂,让他在这矛盾丛丛的集团里能够得到认可和赞赏。

而在现代,他被越来愈多的人所喜爱也是与他重国重义而轻私、淡泊名利谦虚平和的为人处事有关吧。

再加上一些小细节,如赵云仿佛从天而降的出身等,这也符合当代一些人的审美观。

其次,除了赵云的性格受欢迎外,他的胆识用在正统的西蜀集团上也符合人们的心理。

正如上文说过的,赵云曾多次救主,多受大家的赞赏。

而在三国里,典韦和周泰也都曾奋勇救主过,典韦甚至为此付出生命,却没有得到像赵云这么好的评价。

究其原因,不过是赵云
救的是仁慈之主、正统之君,所以,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了肯定。

并且,他的“胆”和“识”是在他为国为民的思想下发展起来的。

如果没有为国爱民之心,他定然不能够勇敢的站出来以大义上谏刘备。

也不会有英勇的胆气以博得“常胜将军”之名号。

终上所述,赵云在《三国演义》里的确算得是一个完美的武将,更深受读者喜爱。

究其原因就是以在战场上英勇无惧的胆气是基础,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是关键,再有一颗符合道德标准的心来锦上添花。

我想,赵云的完美形象当然不止这些,但此文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

参考文献陈寿的《三国志》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易中天的《品三国》
《三国志·赵云传》及其裴注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