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 马原知识点解析 现象和本质

合集下载

2017考研政治主观题考点复习之现象与本质

2017考研政治主观题考点复习之现象与本质

2017考研政治主观题考点复习之现象与本质
来源:智阅网
现象与本质是考研政治主观题中,会常常被考到的一个知识点。

所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个知识点中,有哪些内容。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和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表明,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我们还可以做做蒋中挺老师的2017《考研思想政治理论冲刺考点必背》,通过书中对于考点的讲解,加深对于知识点的掌握。

想买考研政治冲刺类图书的朋友,可以去智阅网上看看,最近智阅网上,有很多购书优惠,买得越多,折扣越多。

政治-马原-自整理笔记

政治-马原-自整理笔记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世界是一个整体,用整体、全局的观点看待世界。

2、正确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部分和整体是相互依赖的。

部分依赖整体,整体依赖部分。

3、区分辩证整体观和机械整体观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考试点:1、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相互依赖关系,部分依赖与整体,整体依赖与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辩证整体观,机械整体观辩证整体观: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作用的,在相互作用中就会产生整体具有的而部分不具有的新的性质的东西(1+1>2),即:系统论。

特性:整体性(当一个事物被称为系统的时候是强调事物作为整体而存在)结构性(之所以被称为系统是因为事物是相互结合的,即:结构性)层次性(系统和系统之间相互是有层次的,即:层次性)开放性(系统和外部之间是相互交流的,即:开放性)机械整体观:相互孤立的,整体就是各个部分的总和(1+1=2)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是一个整体,要用整体观点看待世界,看待事物,在国内现代化建设中处理好各层面的关系,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人和社会之间,做到统筹兼顾。

在世界外围,要处理好各国家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站在世界的高度上把握各种机遇。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1)联系的多样性是指在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联系。

条件是指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

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

人们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条件、具体分析条件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好工作。

任何事物都存在普遍联系中,在普遍联系中决定事物本质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事物规律。

联系的条件下原理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得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消亡,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都是依赖于一定的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质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总结:联系的特性: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事物具有客观性,反对主观编造(乌鸦不吉利,喜鹊吉利),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要区分辩证整体观和机械整体观,在事物的多样性中我们要把握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把握事物的规律性。

马原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原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原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一篇:马原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马克思之一认识论区别于其他认识论的根本标志: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

首先,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

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从认识到实践有哪些条件: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考研政治冲刺:马原唯物辩证法历年真题解析

考研政治冲刺:马原唯物辩证法历年真题解析

考研政治冲刺:马原唯物辩证法历年真题解析考研初试临近,考生们在抓紧冲刺复习的同时不要忘了12月15日至29日的准考证打印。

考研政治是考研最后冲刺期提分最快的一门科目,在此分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最重要的考点:唯物辩证法历年真题分析。

一起来学习吧!原因和结果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

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

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

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

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真题例证】1993年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A.存在先于本质B.存在就是被感知C.世界统一于存在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A)【解读】本题既可归于辩证法关于本质和现象关系的考查,又可归于历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考查。

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重点知识解答

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重点知识解答

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重点知识解答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请问什么是哲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是如何阐述的?(1)本体论是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

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

在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

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

(2)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

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大体可分为三类: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主观精神,如“心”。

这三种观点分别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对于本体论,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以物质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4)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在作为整体的世界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本体,应该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体或本原,这样的本体只能是物质。

2.“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怎么理解?(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这是因为,任何物质都包含内在矛盾,矛盾必然引起运动;物质通过运动而存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马原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考研政治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

在马原部分,有不少考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希望对你有用!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1.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

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2.规律的重复,是本质性、必然性内容的重复,不是具体事件的重复,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3.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

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4.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5.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

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

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

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

6.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

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

量变有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

7.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8.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10.“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现象与本质 马原

现象与本质 马原
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
-----现象与本质
范畴
范畴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 系的基本概念,是理论思维的逻辑形 式,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 质的概括和反映,范畴是人类认识的 结晶,是人类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 网的网上纽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一 系列的概念、哲学范畴则 是反映整个世界普遍本质 的最一般的概念,唯物辩 证法哲学范畴就是对于事 物之间最普遍的辩证关系 的概括和反映。
月球公转
水往低流
万有 引力
苹果落地
潮水涨落
LOGO
现象是具体的 ; 本质是共同的
资本家雇佣工人 榨取生产剩余价值
现象
贫富悬殊 工人失业 经济危机
本质
LOGO
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稳定的
• 本质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 只要根本矛盾不解决,事物的的本 质不会改变 • 本质不改变,现象却可能发生变化
LOGO
LOGO
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森林般大厦
流水般汽车
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腐朽???
LOGO
客观分析
贫富悬殊
工人失业
精神空虚
种族歧视
LOGO
触扣听查
望闻问切
LOGO 三 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章节名
①本质和现象的对立,说明科学研究 的必要性,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②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说明了科学研 究的可能性,能够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LOGO 章节名 ①在前一个过程具有必然性的东西,对于后一 过程来说可以转化为偶然性,反过来也是一样 如:远古的人浑身长满体毛是必然现象,现代 人浑身长满体毛则是偶然的返祖现象。在自然 经济社会中,商品交换是偶然的,但发展到商 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社会以后,商品交换则成为 必然的了。 ②在小范围是必然的东西,对于大范围来说 可以变为偶然的,反过来也是一样。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技巧精心整理版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技巧精心整理版

马原知识点技巧精心整理版一、第一梯队Keywords1.人民2.实践3.规律(矛盾)4.物质生产(经济)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实践的本质(人、能动、客观物质)2.实践的结构(3个)3.实践的特征(3个)4.实践的形式(3个)5.实践是(人 <-> 自然)基础和桥梁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动力、标准、目的)三、十大错误观点1.“比”、“更重要” (除了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之外)2.“自由理性”,“普世价值”3.矛盾可以“调和”4.改造、创造规律5.唯心主义观点6.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有现成的道路(可以有现实道路)7.直观反映8.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的)9.人人创造历史(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10.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是比较浅的认识,有待上升为理性认识)四、一些很绝对但是正确的话1.不包含差异的同一是不存在的2.现象一定表现本质,本质只能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3.任何历史人物都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4.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6.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五、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六、唯物史观对于“人”的考察1.“现实的人”(实践、社会关系、能动性)2.唯物和唯心史观: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人民群众:社会历史主题、历史创造者,对发展起决定作用●质: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量:社会人口的大多数●关于剥削者:在一段时间内可以被纳入人民群众范围●经济首要影响●非随心所欲创造历史4.历史人物(中性词)5.群众划分为阶级,阶级由政党领导,政党由领袖主持七、物质和意识1.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高于意识)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3.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4.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5.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6.时空的特性●有限性●无限性●客观性●时间一维性7.意识能动:非直观反映,要发挥能动作用8.物质意识关系●区别:地位和范畴。

考研《政治》马原真题及答案解析

考研《政治》马原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考研《政治》马原真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百喻经》中有一则寓言:有一个愚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给他加了点盐。

菜里加盐以后,味道好极了。

愚人就想:“菜之所以鲜美,是因为有了盐。

加一点点就如此鲜美,如果加更多的盐,岂不更加好吃?”回家以后,他把一把盐放进嘴里,结果又苦又咸。

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A.持续的量变会引起事物发生质的变化B.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C.不可能通过一些现象而去认识某个事物的本质D.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时时注意事物的自我否定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适度原则。

AC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目无关。

D表述错误,现象表现本质的。

只有B与题干相符,所以答案为B。

2.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

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A.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答案:B【解析】前一句话"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知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体现的是辩证法的思想。

后一句'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体现出来的是唯意志论,所以正确答案为A。

3.某资本家投资100万元创办企业从事生产,60万元用于固定资本、以购买机器设备等,40万元用于流动资本、以购买原材料和劳动力等(其中购买劳动力支付了10万元)。

一轮生产结束后,该企业的总资本达到了120万元。

考研政 治马原部分重点解析

考研政 治马原部分重点解析

考研政治马原部分重点解析考研政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马原)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对于考生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关键作用。

下面,我们来对马原部分的重点进行一番解析。

首先,要明确马原的整体框架。

马原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是重中之重。

唯物论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核心。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辩证法是马原中的难点也是重点。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这一规律的重要应用。

我们要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既要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的飞跃创造条件。

否定之否定规律则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相信事物的发展总是在曲折中前进。

认识论部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至关重要。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获得新的认识,并将认识运用于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重点内容。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一理论让我们深刻理解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规律。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

资本家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资本的增殖。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让我们认清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

考研政治分析题重要知识点之马原必背原理

考研政治分析题重要知识点之马原必背原理

考研政治分析题重要知识点之马原必背原理分析题重要知识点之马原必背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的关系1、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恩格斯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①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②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④对世界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不同回答划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关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度。

联系具有一系列的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系统特点: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2、发展的实质(1)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①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②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①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③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3、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叫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叫结果。

考研政治:政治马原考点总结(二)

考研政治:政治马原考点总结(二)

考研政治:政治马原考点总结(二)大家还一定要多做梳理,查漏补缺,放眼全局,把复习过以及没复习到的地方梳理一遍,下面传媒研考小编整理了复习资料,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马原考点4:发展与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趋势、规律、进程、然性都可以代替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然性(趋势、规律、进程、方向都可以代替方向)、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然战胜旧事物。

过程论思想:①任何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②任何事物都是暂时性的存在,都是要灭亡的,世界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③世界不是现有、现成、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无数个具体过程的集合体。

马原考点5: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①时间上有先后(前后相继);②内容上是引起和被引起、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彼此制约:前一个导致后一个产生)。

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区别的: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可能性(有)和不可能性(无)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实现的条件或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充分)和抽象的可能性(不充分)的区别在于:条件或根据是否充分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的:①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③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简答现象和本质的含义及其辨证关系

简答现象和本质的含义及其辨证关系

1.简答现象和本质的含义及其辨证关系答:质就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一事物的根本性质,对于该事物来说,就是它本身的特殊本质;对于他事物来说,就是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本质和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但比较起来,本质的含义要更宽泛一些,它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现象按它表现本质的不同方式,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无论是真象还是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并且都是客观的,假象与错觉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现象是个别、层面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的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着的东西。

同类现象具有共同的深刻的本质,而作为共同本质的外部表现的现象都是千差万别、多姿多态的。

因此,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

第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本质则是相对平静,相对稳定的。

列宁曾以海水作比喻形象地指出,现象如同浮在水表面的泡沫,本质就象水底层的深流。

第三,从人的认识来看,形于外的现象,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藏于内的本质,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其次,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着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现象又总是一定本质的表现,其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都是从属于一定的本质的。

在现实中本质和现象总是结合在一起存在的,不可能有不表现为现象的赤裸裸的本质,也不可能有无本质的现象。

2.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答;(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三节基本范畴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三节基本范畴资料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 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 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 展过程中,并且为其它偶然性所补偿。 但是,发展的加速或延缓在很大程度 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
马克思
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 性的纯粹的偶然性。
每一时代的历史任务,总要通过一定的代 表人物来实现,这是必然的;至于这些人物 是谁,又带有偶然性。
四.可能性与现实 性
(一)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含义
1、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 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可能性几种区分: 可能性与不可能性区分——是否有根据。 现实的可能性与抽象的可能性的区分——是否具有实 现条件。 两种相反可能性的区分。 可能性大小的区分.
2 、现实性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 乎必然性的存在,是事物和现象的种种联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 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马克思
(2)现象与本质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了 科学认识的任务和途径。
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 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 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 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 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 方法。
毛泽东
二. 内容与形式
(一)内容与形式的含义
2、因果联系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
一因多果,有两种情形:一个原因同时引起多种结果;同一个 原因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引起不同的结 果,叫同因异果。
一果多因,也有两种情形:一个结果由多种原因同时引起;同 一结果,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或条件下,是由不同原因 引起的,叫同果异因。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它 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构成内容诸要素的内部结构或内容的 外部表现方式。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现象和本质3篇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现象和本质3篇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现象和本质3篇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现象和本质1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现象和本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基础知识和政治知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生活常识。

然而,很多人对公共基础知识和政治知识的认识,还停留在表层现象,没有深入理解其本质。

本文将从现象和本质两个角度,分析公共基础知识和政治知识的重要性,并探究其本质含义。

一、公共基础知识:现象和本质公共基础知识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例如人权意识、道德观念、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等等。

这些知识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行为,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人际关系和人生价值宣言。

公共基础知识的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基础知识具有广泛性。

无论年龄、文化背景、职业、阶层等条件,每个人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公共基础知识。

因此,公共基础知识不仅是人人普及的,也是人人需要的。

第二、公共基础知识涉及多方面的领域。

公共基础知识是广泛而复杂的一个领域,不仅涉及社会、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还包括环境、健康、文化、科学等领域的知识。

第三、公共基础知识具有实用性。

公共基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遵纪守法、维护环境、保护健康、提升素质、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公共基础知识的本质实际上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的底线和要求,也是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一种规则和约束。

公共基础知识的本质含义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共基础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公共基础知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前提,只有人们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更好地且持续地推动社会进步。

第二、公共基础知识是社会生存的保证。

公共基础知识是社会和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不学习和不遵守这些基本知识,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

第三、公共基础知识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公共基础知识是人与人相互了解、协作、沟通的基础,只有共同遵守公共基础知识,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06附录6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总结(1)

06附录6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总结(1)
果,增强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开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
8
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
畴。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偶然性中有必然,任何偶然的东西都必须受必然性制约。必然性中有偶然,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补充,而且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
转化。所以我们要重视事物开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开展的总趋
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认识的开展是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统一。认识运动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屡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运动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开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
随之不断开展。所以我们要坚持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不断推进认识过程的深化。
实践是人
的根本方式。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与统一的根底。自然
11
与自然关
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开展,又反过来影
系的根底
响和制约自然界。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实践观点和方式,促进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开展。
12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 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开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所以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改造主观世界同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穿的性质和趋势。它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和趋势。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事物开展不仅相辅相成也可以相反相成。所以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同一中把握对立,促进事物的转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现象与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现象与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现象与本质现象与本质是同形式与内容关系密切又不尽相同的一对范畴,它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中有其特殊的地位。

一、现象与本质的含义任何事物都具有现象与本质两个方面。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本质总是类的本质,即一类事物之所以区别于他类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因此它是普遍性、共性,但并非共性都是本质。

例如,黄种人的黄皮肤是黄种人的共性,但并不是黄种人的本质。

由于事物的种类是分层次的,本质也是分层次的,根据深浅层次的不同而分为多级本质。

例如,张三这个人可以有作为人的本质、作为公民的本质、作为国家干部的本质,当然也还有作为动物或自然物的本质。

张三作为人的本质是他能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或改造世界的根据,至于他的其他各级本质具体是什么当然都应具体回答。

现象是本质的具体表现,即该事物的各种个性、特殊性、具体性的总和。

人的感觉器官所直接接触到的都是现象,而不是本质,但人可以通过现象来认识本质。

本质是内容,但现象不一定是形式,内容也不一定都是本质。

例如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却不能说生产力是本质,生产关系是现象。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与器、理与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本质和现象的含义。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

系辞上》),形而下者指有形体的具体的东西,即现象;形而上者指包含于器中的无形的东西,即抽象的共性,其中就包括本质。

在中国哲学史中,关于道与器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出现过多种观点,比较明确地把道与器理解为本质与现象的是朱熹。

他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答黄道夫》)“凡有形有象者即器也,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

”(《与陆子静书》)这里所谓的理不是任何共性,而是某物之所以为某物的共性,即本质。

这里所说的气不是质料,而是具体事物,即现象。

现象和本质在西方哲学史中也是一对极其古老而又重要的范畴。

古希腊哲学家在探索万事万物的本原时,还不完全是把本原当作本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

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考研政治方面的建议,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

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象和本质也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一方面,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从人的认识来看,形于外的现象,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藏于内的本质,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另一方面,现象和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表明,正是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由于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又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不断深
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是科学研究的任务,因为“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

【知识点讲解】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1)假象是由客观事物本身决定并歪曲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特殊现象,它留给人的印象,不是感知上的错误,而是人们由于客观事物外部实际表现的反映。

假象是属于客观范畴的东西。

(2)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知,是对被感知的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它既不属于客观事物,也不是客观事物本质的某种体现,它表明的是客观事物与主观反映者之间的矛盾。

错觉是属于主观范畴的东西。

2.案例或记忆方法
假象是对事物本质歪曲的反映,真相是对事物本质真实的反映,都属于外在的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

不管是歪曲的还是真实的,都是对本质的反映,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假象,透过假象也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

比如我们感觉到月亮比星星大,这是一种假象,因为月亮比星星离地球近而造成的客观现象。

假象虽然与本质不一致甚至相反,但它也是本质的表现,不过,表现本质的方式与真象不同,它是对本质的歪曲的颠倒的表现。

因此,假象也是现象,具有客观性。

在紧张的复习中,中公考研提醒您一定要充分利用备考资料和真题,并且持之以恒,最后一定可以赢得胜利。

更多考研政治复习资料欢迎关注中公考研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