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李约瑟难题的回答和几点启示.doc

合集下载

李约瑟难题及其解答

李约瑟难题及其解答

讨论:李约瑟难题。

1. 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2.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的起源问题。

难题介绍李约瑟 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 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的实质内容在于中国古代的经验科学领先世界一千年,但为何中国没有产生近代实验科学,这是关于两种科学研究范式(Paradigm)的起源问题。

表征意义 “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

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dj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李约瑟与中国编辑本段李约瑟本人的努力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西方为什么没有‘科学革命’而东方有之”,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科学发展的历史问题。

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有着不同的解读和启示,下面我们就从多个角度来简答这个问题,并探讨当代的启示。

一、历史角度从历史角度来看,李约瑟之问涉及到东西方在科学发展上的差异。

事实上,在古代,东方比西方更早地出现了一些科学发现和创新。

比如古印度、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在天文学、数学、医学等方面都有很多成就。

而在欧洲,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了科学革命,并导致了现代科学的诞生。

这种历史差异可以从东西方的文化、制度、经济等多个方面来解释。

东方强调大一统的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科学发展可能受到了束缚;而西方的分权制度和市场经济则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当代启示:在当代,我们可以借鉴东西方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在尊重传统和历史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方式,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文化角度从文化角度来看,东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这也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东方注重整体性思维和共同体意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强调个体主义和理性思维,更注重个体的创新和自由。

这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也影响了科学发展的方向和方式。

东方科学更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和应用,强调实用主义和技术创新;而西方科学更注重理论探索和学科分化,注重科学的纯粹性和普遍性。

当代启示:在当代,文化的差异可以成为多元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基础,促进科学成果的共享和传播,推动科技创新的合作和交流。

三、制度角度从制度角度来看,东西方的政治、经济和教育制度的不同也影响了科学的发展。

东方的大一统制度和儒家教育强调秩序和道德,抑制了科学的创新和发展;而西方的分权制度和市场经济则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因为它们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机会给科学家进行研究和创新。

当代启示:在当代,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社会制度和政策环境,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自由和机会,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对李约瑟难题的回答和几点启示

对李约瑟难题的回答和几点启示

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和启示院系: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班级:2010级法学本科班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和启示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人类不断地回顾过去,总结历史。

有一种对历史的总结就是基于现有的“历史事实”提出各种“难题”,对这些“难题”的研究不仅为“难题”本身提供了种种试解,而且也促进了与“难题”相关的其他问题的研究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李约瑟难题”就是这样的“难题”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中国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高潮,众多专家学者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心理、科学技术结构、地理环境等方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积极的阐释与试解,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首先应该对“李约瑟难题”进行阐释与解答主这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理解“李约瑟难题”,二是怎样回答“李约瑟难题”。

一、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1945年,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序言中,首次提出这样的疑问:在1—15世纪,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可是中国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或中古型的理论?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1964年李约瑟在《当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将这一质疑表述为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二是“为什么在公元前1一15世纪期问,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r}后者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对“李约瑟难题”的表述。

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些疑问所探讨的内容可以简单表述为:在科学技术方面,为什么中国古代遥遥领先于西方,而近代以来却落后于西方。

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后一个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但对后一个问题的解答需要探索前一个问题,对前一个问题的解答最终也要归结到对后一个问题的思考。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摘要本文阐述了‎何为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的造成原因‎的剖析、李约瑟难题‎的现代启示‎,认为造成李‎约瑟难题的‎一些因素至‎今仍然在阻‎碍中国科技‎发展,提出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消除教育体‎制中影响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加强学术交‎流,从而实现中‎国科技的早‎日腾飞。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介绍,分析,基础研究,教育体制,科技创新正文一、难题介绍1、问题概括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至‎今还困扰着‎众多科学史‎工作者的难‎题,那就是:为什么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西方‎更为有效?而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也就是说,一句话,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

2、难题提出李约瑟难题‎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提出,李约瑟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很多人把李‎约瑟难题进‎一步推广,出现“中国近代科‎学为什么落‎后”、“中国为什么‎在近代落后‎了”等问题。

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非‎常热烈。

3、难题具体介‎绍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之谜‎。

[1] 李约瑟问题‎其实是: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世界科‎技与经济最‎发达繁荣的‎中国。

欧洲经历了‎一千年宗教‎的黑暗时期‎,希腊、罗马的古代‎典籍也被欧‎洲中世纪的‎焚书毁灭,欧洲从阿拉伯帝国‎保存的希腊‎、罗马古籍复‎兴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同时消化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科技与产‎业、体制与文艺‎等成就,从而诞生了‎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全球化地球文明。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

对“李约瑟难题”的看法一、“李约瑟难题”研究历史述评所谓“李约瑟难题”,学界公认的经典表述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 1900-1995)于1964年在《东西方的科学和社会》一文中系统提出的,他指的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在应用人类的自然知识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远比西方更有成效得多?”虽然,李约瑟早在1944年2月重庆的中国农学会会议上就己提出了该问题。

但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探讨,在李约瑟以前很早,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

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耶稣会士巴多明、伏尔泰、奎奈、休谟、狄德罗等都有论述。

中国的不少学者对此均有广泛探讨,从鲁迅、任鸿隽、梁启超到冯友兰、钱穆、梁漱溟等都发表过诸多看法。

但自从李约瑟从东西方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历程提出此问题后,其研究范围之广、见解之独到、在中外影响之深远,较前面诸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人们也就习惯的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以时间为线索,“李约瑟难题”研究大体可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

此时虽没有“李约瑟难题”的提法,但有关难题的基本内容都已经出现,并形成了第一次研究热潮。

任鸿隽认为“无归纳法为无科学之大原因”。

其后,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自然科学不发达,是因为我国人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之观念。

因袭己久。

本不易骤然解放,其对于自然界物象之研究“素乏趣味”。

又因为清代中国没有学校、学会、报馆之类的建制,科学上之发明不能流传和交流。

1924年,他在发表的《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史》中又认为自然科学未能发展起来的原因,最大的障碍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蒋方震也提及“民族富于调和性”、“民族尚谈玄”等原因。

化学家王堪(1888-1966)在1922年发表了《中国之科学思想》一文,认为政府的专制、学术(易经、阴阳五行学说)的专制,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是极大的“摧残”综观这一时期的论述,可以看到,他们把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归结为研究方法、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专制政治和教育制度等,而对于经济制度方面则少有涉及。

综合探究李约瑟难题与我的解答

综合探究李约瑟难题与我的解答
建立在观察试验基础上的科学,并使 用数学方法使科学知识精确化;同时发展 了以实验为根据的归纳推理等研究方法, 确立了一系列定量的科学定律。
2、“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 平上远远超过西方”的史实有哪些?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测定了120多个恒 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留下了最早关于哈雷慧星的记录 ▲东汉科学家张衡关于地球是圆形的见解比西 欧人早1000多年; ▲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 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 “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早300多年。
15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
1、明清统治者固守农耕经济的藩篱,从 根本上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3、科举制度下的八股取士,使科学技术 完全排斥在各级教育和科举考试内容之 外; 4、传统的自然观、哲学观如天人合一、 阴阳五行等也妨碍了科学理论的发展 5、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1、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 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兴起清除了思想 障碍; 2、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 和新的社会需要又推动了科技的创新; 3 文艺复兴期间科学的实验方法的诞生. 4、科学家们探求自然的不懈努力;
结合明中后期历史背景,分析晚明科技 一度辉煌的原因
1)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农耕经济的繁荣. 2)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发 了革新工艺技术的需要,推动了科技的 发展; 3)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4)科学家对古代及明代科技就与近 现代科研成果的区别
内容上:传统科技是以感性和经验成为主 较少对事理和规律的探究,表现为较强的 实用性;而近代科学是建立在对事理和规 律的探究之上,表现为较抽象的理论性。 方法上:近代自然科学与传统科技的差别 就在于是否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李约瑟难题及看法

李约瑟难题及看法

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李约瑟在19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这一问题。

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李约瑟难题”很耐人寻味,它犹如科学王国一道复杂的“高次方程”摆在了世人面前。

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

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文明的国度》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

”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然而,从17世纪中叶之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却如同江河日下,跌入窘境。

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

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就是李约瑟觉得不可思议,久久不得其解的难题。

“中国在公元前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其原因在于中国在13世纪之前社会制度的民主程度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算是最高的;而中国自13世纪以后经济技术与科学发展水平越来越落后,是因为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愈来愈完善,特别是中国人的思想行为愈来愈受到集权制度下扭曲为奴化的儒家思想的毒害。

总而言之,宋明以来被集权制度下奴化的儒家违反人性的“三纲五常”等,实际上是变相地提倡懒惰思维和奴化意识,这一社会意识对宋明以来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造成了严重的约束,特别是严重毒化了中国知识阶层的思想,使中国知识阶层留恋于自身历史上业已形成的社会地位,长期以来不但不能成为推动民主的主力,反倒以传统捍卫者的身份成为反对“民主、自由、博爱”思想的急先锋。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李约瑟难题”是指在中国古代发明历史研究中,存在着许多发明技术的创始人已经无法确定的情况。

这一难题告诉我们几个启示:
1.历史是一条长河,我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是局限性的。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有谦虚的态度,承认自己的认识是有限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证据信息。

2.在考证历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事实,避免因为主观臆想而歪曲历史事实。

3.历史研究需要跨学科合作,需要同时运用考古、文物、史料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全面了解历史。

4.历史研究的成果不是绝对确定的,会随着时间、技术、证据等因素的不同而改变。

我们需要对历史保持开放的态度,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5.历史是文明发展的宝库,我们需要在尊重历史、保护文物的基础上,继续发扬中华文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对中国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科技对比、科学方法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复杂的议题。

在当代,李约瑟之问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引领我们思考科技发展、文化传承、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等众多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李约瑟之问”进行简答,并探讨当代对此的启示。

一、中国科学技术史传统观念的挑战“李约瑟之问”首先对传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观提出了挑战。

传统观念认为,中国古代拥有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在隋唐以后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方法,科技陷入停滞状态。

李约瑟则提出,中国古代并非缺乏科学思维,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希腊古典科学,并提出了自己的科学方法。

这种观点对传统观念构成了挑战,也引发了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本质的深刻思考。

当代启示:对“李约瑟之问”的关注,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发展轨迹,超越传统观念对中国古代科学的片面认识,更加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价值。

这有助于我们拓展科学史研究的视野,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与国际接轨。

二、中西方科技文明的对比研究“李约瑟之问”涉及到中西方科技文明的对比研究。

李约瑟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科学技术史的对比,提出了中国古代拥有自己的科学方法,而且在某些领域上超越了西方古典科学。

这引发了对中西方科技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学习的思考。

在当代,中西方科技文明的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各自的科技文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当代启示: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科技文明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西方科技文明的发展历程、特点和成就,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理解,更好地应对全球性挑战,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

三、科学方法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李约瑟之问”还涉及到科学方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

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

对“李约瑟难题”的思考一、什么是“李约瑟难题”要讨论“李约瑟难题”我们应该首先弄明自这个“难题”到底是什么。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ccdham, 1900-1995)在其科学史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中国占代科技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而为何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却没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这就是引起众多学者争论不休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李约瑟还特别提出了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管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

二、“李约瑟难题”原因探究关于“李约瑟难题”众多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很难找到较为一致的答案,不过学者们的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

总体来说,产生“李约瑟难题”的原因概括为以下几点:3.科举制度的影响1.科举制度有学者指出,“中国不能孕育近代科学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科举制度的绝对影响。

”科举制度的弊端在于“学而优则仕”的教育导向和封闭、僵化、陈旧、狭窄的学习内容的结合,由此“世族俊才,皆志于科举”,执迷于四书五经。

所以围绕科举考试而建立的教育制度,把真正科学技术的学习和研究排斥在外,最终导致科学文化无人学、无人教、无人研究州。

这种情形不仅阻碍了科学技术在国内的传播,而且还束缚了人的思想,制约了人的创造潜力,使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都难以得到提高,因而,中国的科学得不到进一步的升华。

2.孔子儒家的保守思想占主导地位中国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一系列保守落后的思想,特别是重义轻利,重农轻商,重“道”轻“技”,抑制商业发展,妨碍经济繁荣,影响科技进步,导致社会停滞。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1. 引言1.1 李约瑟之问的背景李约瑟之问是指中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个问题,即中国古代科技为何未出现工业革命。

这个问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中国却未经历类似的现代化进程。

李约瑟之问的提出使人们开始思考中国传统科技文明的特点和局限,也引发了对全球科技发展的比较与探索。

中国古代科技在农业、纺织、冶金、建筑等领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但为何没有像西方那样迅速实现工业化却成为一个谜团。

李约瑟之问的背景不仅是对中国科技历史的反思,更是对现代化进程中历史文化因素的探讨。

通过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研究和比较,李约瑟之问的背景揭示了不同文明间科技发展的差异,为理解全球科技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李约瑟之问的背景引起了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关注,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科技的特点和不足,也激发了对科技发展模式和路径的思考。

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对李约瑟之问的回答不仅关乎中国科技史的解读,更涉及到全球科技格局的演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此段满足200字要求】1.2 李约瑟之问的意义李约瑟之问是中国历史学家李约瑟在20世纪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为什么中国没有实现工业革命?”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以及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差异。

李约瑟之问的意义在于引发人们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促使学者们探讨中国现代化的因由,找寻中国发展的道路。

通过分析李约瑟之问,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历程,思考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定位和挑战。

李约瑟之问的意义也在于挑战了西方现代化理论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通过对比中国与西方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审视现代化进程中的多元文化交流与碰撞,重塑发展模式和范式。

李约瑟之问提醒我们要警惕单一化的现代化路径,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

李约瑟之问的意义不仅在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还在于启示我们要拓展视野,超越传统发展模式的设限,创新发展战略和理念,迎接全球化挑战,推动中国走向更为可持续的现代化之路。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至今还困扰着众多科学史工作者的难题,那就是:为什么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之间,在将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中国较西方更为有效?而近代科学关于自然界假说的数学化及其相关的先进技术,只是辉煌而短暂地兴起于伽利略时代的欧洲?也就是说,一句话,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中国光辉灿烂的5000年文明造就了辉煌的成就,古代的四大发明,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曾造福于全世界,推动了全人类历史的前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这样说,中国的四大发明在欧洲近代文明产生之前陆续传入西方,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前提,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有利于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资产阶级去战胜封建贵族;指南针的出现使得欧洲的航海家有可能发现美洲新大陆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方面也取得过许多重大成就。

天文方面,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中的《石氏星表》测定了120多个恒星的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我国古代对日月食、恒星、太阳黑子的记录均早于欧洲。

东汉时期张衡就发明了水运浑象仪,他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人早1000多年,他发明了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可以遥测到千里之外地震发生的方向。

唐代僧一行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用它发现了恒星位置的变动,这在世界上是首次。

元代郭守敬制成了一种新型浑仪——“简仪”,比欧洲发明同类仪器要早300多年,他还主持了全国的天文和大地测量工作,测定的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值及其精确,受到世界天文学界推崇,他编成的《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然而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美籍华裔历史学家李约瑟所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问题。

在他的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论文集》中,李约瑟首次提出了“中国为何没有实现工业革命”、“中国科技为何走向停滞”等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和公众的广泛讨论。

本文将围绕李约瑟之问展开多角度的简答,并探讨当代对这些问题的启示。

一、中国为何没有实现工业革命?在李约瑟的研究中,他认为中国没有实现工业革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传统封建制度的束缚、科技创新的不足、商业资本的匮乏、社会结构的僵化等。

封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历史上,中国的统治者往往倾向于维护现有的政治和经济秩序,对于技术和商业的发展持保守态度。

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虽然较为发达,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对实用性和生产力的关注,导致了科技创新的停滞。

商业资本的匮乏也成为制约中国实现工业革命的重要因素,商业和金融活动长期以来受到严格的限制,难以形成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相对较为僵化,社会等级制度、士绅的地位等因素也制约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当代启示:在当代,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古代未实现工业革命的原因,并吸取其中的教训。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保护知识产权,加强商业和金融领域的改革,逐步打破社会的僵化结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科技为何走向停滞?李约瑟认为中国科技走向停滞的原因在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官僚体制的弊端、社会发展的停滞等。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儒家思想对科技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儒家强调“文而不武”,重视文化修养而轻视实际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中国的官僚体制也成为了制约科技进步的因素,官员们往往倾向于保守和守旧,并不支持科技创新。

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也成为制约科技发展的重要障碍,社会发展停滞导致了人们对于科技创新的需求不强烈,科技发展缺乏动力。

当代启示:我们需要在当代社会中重视科技创新,加强对传统思想观念的批判和反思,建立支持科技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降低官僚体制的弊端,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保护。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

李约瑟之谜的分析“李约瑟之谜”的解读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在公元前世纪至公元前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欧洲,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欧洲诞生呢?这就是学术界所说的“李约瑟之谜”。

一、原因分析首先我认识到了这一难题应该从多方面予以解释,1、社会原因:封建专制制度对科学的束缚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封建制度本质上是不同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算是一个真正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贵族阶层,中国的文化,思想和科学起源于这一时期,并且大多由贵族创立,例如:孔子的儒家思想、老子的道家思想、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还有更突出的是墨家在光学上的成就等.但是自秦朝统一了中国之后,中国进入了“宗法地主专制社会”,其社会形态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的郡县体制,贵族与封地不再是世袭的,尽管依然是森严的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社会的上下阶层是可以流动的,这就刺激了平民通过一定的方式来进入上层社会,而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途径是什么呢?就是科举制度,而科举制度考核的内容又是具有独尊地位的儒家思想体系,儒家思想造成了文化、科技的垄断,阻碍了科技的普及,这一思想体系的特点是注重德性修养,倡导“内圣外王”,本质上的道德的哲学,关注的是人的主体,以伦理为本,注重人的自身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注重如何管理好社会,而很少关心和探究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如“天人合一”等观点,在这种以人为核心的单一的哲学会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得科学研究的主体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而广大平民为了能跻身于上层社会把学习的重点都放在了儒家思想,纲常伦理,古文经学等,自然没有人会花费时间与精力在自然现象和科学的思考上,总结: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因素都妨碍着科技走向更高的层次。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

李约瑟难题的意义和解答一、本文概述1、介绍李约瑟难题的背景和起源李约瑟难题,又称李约瑟之问,是由英国学者李约瑟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中国科技史的著名问题。

这个问题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广泛关注和深入讨论。

李约瑟在研究中发现,尽管中国在古代拥有悠久且辉煌的科技成就,如四大发明、水利工程、医药学、天文学等,但在近现代的科技革命中,中国却未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这种鲜明的对比引发了李约瑟的深思: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如此发达,却在近代科学革命中落后了呢?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不仅是对中国科技史的一次重新审视,也是对全球科技发展历程的一次深刻反思。

它挑战了西方中心论的观点,即认为西方科技是近现代科学革命的唯一源泉。

这个问题也激发了学者们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动力以及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

通过对这一难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中国在近现代科技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阐述李约瑟难题的核心问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尽管中国有着悠久的科学传统?李约瑟难题的核心问题集中在这样一个悖论上:尽管中国拥有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其中包括了丰富的科学传统和实践,但为何近代科学并没有在中国产生,而是在欧洲得以繁荣发展?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科学史的研究,更触及到文明发展、社会结构、哲学观念等多个层面。

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的科学传统确实非常深厚。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天文、数学、医学、农学等领域的卓越成就,都证明了中国人民在科学探索和创新方面的能力和智慧。

然而,这些传统的科学实践往往是基于经验积累和实用主义的,而缺乏一种系统的、理论化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科学技术往往服务于皇权和王权,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

同时,儒家文化强调人文道德和社会秩序,对于探索自然规律和科学原理的兴趣并不强烈。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1. 引言1.1 李约瑟之问简介李约瑟之问是20世纪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提出的一个广为讨论的问题。

该问题主要涉及到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的发展,以及为什么中国在一定历史阶段失去了科技领先地位。

李约瑟认为,中国在古代曾经有过很高的科技成就,但后来却被西方超越并最终落后。

这一问题引发了许多学者对中国文明与科技发展的思考和讨论。

李约瑟之问的提出,不仅带动了对中国古代科技史的研究,也引发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反思。

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备受关注,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文明衰落的原因以及对当代科技与文明建设的启示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李约瑟之问的历史背景李约瑟之问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和科技文明的交汇点。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变革,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逐渐崩溃,科技进步和西方文明的冲击使得中国人面临着许多困惑和困难。

李约瑟之问所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质疑和反思。

在20世纪初,中国的科技实力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落后许多,而这种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的某些弊端和束缚所导致的。

李约瑟之问的提出,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下的一种反思和探讨。

他希望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来寻找中国科技文明发展的路径和出路。

李约瑟之问所涉及的问题也与当时国际形势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密切相关。

在20世纪初,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科技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中国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掌握自身科技发展的主动权。

李约瑟之问的历史背景也有着国际视野和科技思维的背景。

李约瑟之问的历史背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国际科技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国科技文明的迫切需求密切相关。

通过对这些背景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李约瑟之问的内涵和意义,进一步探讨中国科技文明的发展路径和时代使命。

2.2 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解读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解读包括对其提出的问题和观点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李约瑟之谜”之解

“李约瑟之谜”之解

“李约瑟之谜”之解一、几个重要解答李约瑟本人的结论是: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官僚制度,所谓“封建”是指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在皇帝手中,所谓“官僚”是指皇帝直接管理官员,而不是像古代欧洲的一些地区那样通过贵族阶层来管理。

这种制度产生了两种效应。

正面效应是,中国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了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他们的管理使国家井然有序。

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即力高度集中的制度,再加上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的做法,导致新观念很难被社会接受,技术开发领域几乎没有竞争。

文贯中先生重点分析了中国何以不具备第三个条件即缺乏较高的工商型城市化水平。

他认为中国历史上只有南宋时期工商型城市化水平较高。

北方金人、辽人以及后来蒙古人的压力,迫使中原人口迁移、聚集到南方相对狭小的地域,土地所受压力增大,迫使人们生产劳动密集产品即从事制造业。

人口的集聚效应使得宋代出现了繁华的城市和广泛的市场交易。

但是元朝灭宋以后,疆域扩大导致人口分散化,于是出现了由工商经济向农本经济倒退的趋势,中国逐步丧失了工业革命的机会。

林毅夫认为,在前现代时期,人口规模的大小是科学技术的决定因素,而中国的人口数量在14世纪以前一直高于欧洲。

中国在现代时期落后于西方世界,是因为中国的技术发明仍然靠经验,而欧洲在17世纪科学革命的时候就已经把技术发明转移到主要依靠科学和实验上来了。

而中国没有成功地爆发科学革命的原因,大概在于中国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和其激励结构使知识分子无心从事科学事业,尤其是做可控实验或对有关的自然假说进行数学化分析这类事情,因而从原始科学跃升为现代科学的概率就大大降低了。

姚洋认为艾温的解释很有道理,并称如果(在艾温的解释中)加上农业投资回报率高导致工业投资不足这一论据,“高水平陷阱”就更有说服力了。

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艾温的“高水平陷阱“和姚洋的补充论据,究竟有多大的解释力。

1.“高水平陷阱”的逻辑缺陷:“工资下降”不能推导出“雇用人力更为合算”“高水平陷阱”认为,人口增加造成劳动力便宜而资源、资本昂贵,结果企业主就没有必要为节省人力而增加设备和投资,于是社会对新技术、新设备的需求降低,导致工业投资不足,技术创新也陷于停滞。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

对“李约瑟之问”的多角度简答及当代启示李约瑟之问是指中国科学史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尽管有着丰富的科技知识和经验,却没有出现类似于科学革命的现象。

这个问题引发了许多学者的思考和讨论,涉及到科学与科技、文化与思想以及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

在当代,我们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并从中汲取一些启示。

我们可以从科技与科学的关系角度来简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的科技非常发达,例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都是中国古代所发明的重要科技成果。

这些科技成果并没有演变成类似于现代科学的体系,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撑。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是以实用为导向的,注重工艺和技能的传承,而非以理论探索和实验验证为主导。

中国古代缺乏像科学革命那样的由理论推动的科学变革。

从这个问题当代的启示是,科技与科学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现代社会需要重视科技与科学的结合,鼓励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相结合,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我们可以从文化与思想的角度简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以及在宗教、哲学方面的传统对于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而相对忽视了自然界的探索和认知。

中国古代的宗教和哲学也倾向于将自然界的规律看作是神灵或天命的体现,而非以人类自身的认知和实践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

这些思想观念可能抑制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当代的启示是,文化与思想对科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们需要重视科学教育,提倡批判性思维与自由探索,培养人们对于科学的兴趣与热爱,以促进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我们还可以从社会制度与政治环境的角度来简答这个问题。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是在一个专制的社会体系下取得的,而专制的社会并不利于科学的自由发展和创新。

政治环境的封建传统以及官方对于学术独立的控制,也限制了科学的发展空间。

相比之下,欧洲的封建体制有所解体,出现了相对宽松的知识流通和交流环境,这有利于科学的创新。

当代的启示是,社会制度与政治环境对科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和启示
院系: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2010级法学本科班
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和启示
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人类不断地回顾过去,总结历史。

有一种对历史的总结就是基于现有的“历史事实”提出各种“难题”,对这些“难题”的研究不仅为“难题”本身提供了种种试解,而且也促进了与“难题”相关的其他问题的
研究以及社会的全面
进步。

“李约瑟难题”就是这样的“难题”之一。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中国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对“李约瑟难题”的研究
高潮,众多专家学者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心理、科学技术结构、地理环境
等方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积极的阐释与试解,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先应该对“李约瑟难题”进行阐释与解答主这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理解“李约瑟难题”,二是怎样回答“李约瑟难题”。

一、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
1945年,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序言中,首次提出这样的疑问:在1—15世纪,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欧洲,可是中国
的科学为什么持续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或中古型的理论?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了近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
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未能在亚洲产生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是什么?1964 年李约瑟在《当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将这一质疑表述为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二是“为什么在公元前1一15世纪期问,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
类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r}后者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对“李约瑟
难题”的表述。

相比较可以发现,这些疑问所探讨的内容可以简单表述为:在科学技术方面,为什么中国古代遥遥领先于西方,而近代以来却落后于西方。

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后一个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但对后一个问题的解答需要探索前一个问题,
对前一个问题的解答最终也要归结到对后一个问题的思考。

任何难题的提出都会基于某种或宏观或微观、或抽象或具体的现实需要,“李约瑟难题”本质上就是对“曾经辉煌的中国却在近代以来落后于西方”这一事实的反思,是对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难的反思,是基于中国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以及中华民族
复兴的现实需要而提出的。

具体而言:首先,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于西方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国防的落后,
而国防落后的最直接与最直观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这就使得中西之问科学技术的差距成为近代以来触动中国人最深刻的东西,也使得科学技术成为了中国实现现代化最直观、最迫切的问题。

“李约瑟难题”研究的对象是科学技术,因
此“李约瑟难题”能够引起中国人的广泛重视,能够引起中国人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落后的原因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诸多问题的反思。

其次,中国近代以来科学技术落后之所以引起深刻反思,一方面是因为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相比较而产生的巨大落差感。

换言之,“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而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这一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
为“为什么在公元前1一15世纪期问,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
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这一问题的存在。

再次,近代以来,人类对待历史不仅仅是单纯的记录,而是开始有意识地、主动地、系统地回顾历史并规划未来。

任何现实问题都具有历史性,不但有其历史渊源,而且也是在历
史中继续展开。

“李约瑟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基于对历史的研究而提出的一个历
史学问题,虽然对该历史学问题的回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并且可以从不同的学
科角度来回答。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历史发展的角度进行历史性的回答。

总之,“李约瑟难题”一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是中国近代为什么落
后以及中国怎样实现现代化赶超这个大问题卜一个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子问题。

另一方面,对这个问题的“回应”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进行系统的历史性的回答。

二、对“李约瑟难题”的解答
虽然“李约瑟难题”是一个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问题,但无论是对问题
本身的理解还是对问题的解答,都不能局限于“科学技术”这一狭小的范围内。

现有的对“李约瑟难题”的试解就是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环境、数
理逻辑、思维方式等各个角度入手的,形成了一个过于庞杂的局面。

但笔者认为这些试解可以概括为两类:一是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逻辑的分析而
进行的试解。

二是通过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分析而进行的试解。

前者是内部因素,后者是外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
首先,汉字是具有整体结构的象形文字,属于综合性,导致中国人的思维
也具有综合性。

而西方的拼音文字则属于分析性的文字,使得西方人擅长于分析,这正是近代科学发展所必须的思维方式。

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数学既没有向符号代数转化,也没有形成严密的演绎体系,形成的理论只是经验的总结。

并且中国独有的有机自然观阻碍了中国产生近代实验科学。

其次,在思维方式方面,东西方人种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是形成东西方不同科学技术发展曲线的根本原
因。

东西方科学思维方式至少在早期并不存在巨大差异,中西方科学思想具有极大的对应性。

西方做到了各种相反思想和思维方式之问的平衡或协作,而中国古代哲学一元化的畸形发展则导致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

最后,西方科学的本质特点是“察异”,中国科学的本质特点是“察同”。

东西方科学的不同特点是中国科学能在早期领先,而西方科学却能后来居上的原因。

(二)外部因素
首先,在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方面,中国长期以来的封建小农经济、重农
抑商和自给自足的观念对数学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李约瑟认为中国大统一以后的封建制度是一种官僚封建制度,这种体制最初非常有利于科学的成长,但却阻碍了重商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所以,它没有能力把工匠们的技艺与学者们发明的
数学和逻辑推理方法结合在一起。

因此中国未能产生近代科学。

此外,中国人多地少,农业的平均回报高于工业的平均回报,资金向农业集中,造成工业缺少资金,这是中国未能工业化的真正原因。

秦代以来出现的中央集权官僚专制政治。

使得中国文化的每一个因素,如学术、思想乃至教育,都沦为政治的工具。

以地
主经济为物质基础的中国官僚政治,抑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中国社会长期停滞在封建阶段,未能及时向新的生产方式转变。

最后,在前现代时期,人口
规模的大小是科学技术的决定因素,而中国的人口数量在14世纪以前一直高于欧洲。

中国在现代时期落后于西方世界,是因为中国的技术发明仍然靠经验,而欧洲在17世纪科学革命的时候就已经把技术发明转移到主要依靠科学和实验上
来了。

而中国没有成功地爆发科学革命的原因,大概在于中国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和其激励结构使知识分子无心从事科学事业,尤其是做可控实验或对有关的自
然假说进行数学化分析这类事情,因而从原始科学跃升为现代科学的概率就大大
降低了。

三、从“李约瑟难题”得到的启示
首先,无论是“李约瑟难题”本身还是“李约瑟难题”所表述的内容,已经
成为了一个“历史事实”,对这一事实的回应必然不会局限在“难题”所论述的
对象—“科学技术”这一狭小的范围内,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李约瑟难题”出现在近代以来东西方文明激烈碰撞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

在当前这种全球文化的视野里会看到古代中华文明的吉光片羽,这可唤起有治疗文化自卑作用的“陶旧”情怀;也会触及中华文明的病根,让中国人知道必须“吃西药”和经
历疼痛才能现代化。

这有助于中华民族在全球化的世纪对中西文化持平衡心态,
在面对世界时自信而不自卑和自负,在世界多元文明并存共进时能有包容之量,
善于学习和富于革新。

其次,社会建立起更加健全的科学发展的的机制与环境,使得我国能够在科
学方面迅速赶超西方发达国家,这是涉及民族发展的根本大计;其次是思想观念方面应更加开放和创新,我们应接纳一切先进思想,并且要和我们自身思想相融合;还有就是重新审视科学发展与人的关系,科学发展使得人的发展经过自然人、社会人和自由人三个阶段。

这也是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实际说科学必将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并进一步实现更高目标的天人合一。

最后,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
的到来,国内则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阶段。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好中西方文化间的碰撞,是我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关键,也是牵涉到我们每一个人自身的问题。

从“李约瑟难题”的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历史的启示,特别是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不说其中有很深刻的思想观念上的传承关系。

总之,作为一种“历史事实”的“李约瑟难题”永远得不到准确的解答,其
存在的意义,以及解答所产生的对其他学科与社会整体发展的促进作用。

并且希望帮助我们借古鉴今,指导现实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