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二)讲义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实验II指导书汇总

大学物理实验II指导书汇总

目录实验一电势差计测电动势 (1)实验二用电流场模拟静电场 (4)实验三电子束实验 (5)实验四霍耳效应法测量磁场 (8)实验四磁阻效应综合实验 (12)实验五分光计的使用和光栅测波长 (22)实验六光电效应 (28)实验七密立根油滴实验——电子电荷的测定 (31)实验七弗兰克—赫兹实验 (33)实验一 电势差计测电动势【实验原理】详见教材:《结构化大学物理实验》P.208−212。

仔细研读原理后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能用电压表直接测出电池的电动势吗?为什么?问题2:箱式电势差计的工作原理图里有几个补偿回路?所测电动势的精度和什么有关? 问题3:为什么温差电偶能用作温度计?补充内容:(一)本实验用高精度的1.0185V 稳压电源代替标准电池,虽然重复性较差,但比较环保,常温下也可以忽略温度对)(t E s 的影响。

(二)测量温差电动势时,因为实验装置的冷端为环境温度,误差较大,所以只测量t E ~关系,写出方程t E E θ+=0(三)UJ31电势差计中的一些参数1. 可测范围:0.001—170.00mV ;分两档,×1档为0.001—17.000mV (最小分度1μV ),×10档为0.01—170.00mV (最小分度10μV )。

2. 准确度等级为0.05级,基本误差为(0.05%)x x U U U ∆=±+∆。

式中,x U 是被测电动势值(即示值),U ∆取值倍率为×10时,5=∆U μV ;倍率为×1时,5.0=∆U μV 。

【实验目的】(一)掌握电势差计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

(二)了解温差电偶的测温原理。

【实验内容】(一)电势差计的调节;(二)测温差电偶(铜-康铜)的温差电动势。

【实验器材】箱式电势差计,直流稳压工作电源,灵敏电流计,高精度1.0185V 标准电源,铜—康铜温差热电偶,加热装置。

【实验步骤及操作】(一)电势差的调节图10-1 UJ31型电势差计面板图1. 面板中各旋钮、开关介绍2.把S R旋至标准的电动势值的位置。

大学物理2教案教学教材

大学物理2教案教学教材

大学物理2教案教学教材
介绍
本教案是为大学物理2课程设计的教学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深入掌握物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本教案采用简洁的策略,不涉及法律复杂性,确保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教学目标
- 掌握大学物理2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能够应用物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科学思维能力
- 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
1. 电磁场和电磁波
2. 磁性和电磁感应
3. 电磁振荡和交流电路
4. 光学和光波理论
5. 现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教学方法
- 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和解释物理概念和原理。

- 实验:组织实验课,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实
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 讨论:组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将物理理论应用到
实际问题中。

教学评估
- 平时表现:包括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和讨论表现等。

-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撰写实验报告,详细描述实验设计、结
果和分析。

- 考试:通过笔试形式考察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掌握程度。

参考资料
- 大学物理2教材:XXX
- 物理实验指导书:XXX
- 相关论文和研究报告:XXX
以上是大学物理2教案教学教材的基本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大学物理实验讲义

大学物理实验讲义
基于以上考虑,本讲义分为三章。第一章阐述了测量误差的数据处理的基础 知识,所涉及到的内容以本课程必须掌握的基本要求为主。第二章为基础性实 验,属于较简单的力学、光学和电学实验。第三章为提高及综合性实验,主要包 括电学及近代物理内容。第四章为选择性实验,供多学时学生选做。
实验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集体事业,需要从事实验工作的全体人员长期不懈的 努力,日积月累、不断改革。多年来,所有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工作过的人员对本 课程的建设都作出了贡献,因此本讲义可以说是这个集体智慧的结晶。
A.2 常用物理数据表.................................................................... 46
绪论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 及其规律的学科。物理学按研究方法可分为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两大分支。理论 物理是从一系列基本原理出发,经过数学的推演得出结果,并将结果与观测和实 验相比较,从而达到理解现象、预测未知的目的。实验物理是以观测和实验为手 段来发现新的物理规律,验证理论结论,同时也为理论物理提供新的研究课题。 因此,物理实验是研究自然规律的最基本的手段,是物理理论的源泉。
2.4 用分光计测量光栅常数及角色散率 ............................................ 29
2.5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 ........................................................ 30
2.6 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 .............................................................. 31
iv

大学物理实验(2).ppt

大学物理实验(2).ppt

为什么要用两种表示方法表示误差?
m1 (1.00 0.02)g m2 (100.00 0.02)g
相对误差 2.0%
相对误差 0.02%
两个物体质量的绝对误差都是0.02g
现它具有内在统计规律:
单峰性 有界性 对称性 抵偿性
f (N ) N
偶然误差的可能来源:
偶然不确定因素引起,可能:个人、 环境因素,电压波动、杂散电磁场干扰
偶然误差的出现带有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 难以控制无法消除
(3)过失误差(粗大误差)
明显歪曲实验结果的误差称为过失误差
缺乏经验、粗心大意、过度疲劳、操作不当
1 K
(N1 N2
... NK )
Ni
i1
K
N1 N0 N1
N2 N0 N2 算术平均值的误差=误差的算术平均值
.........
K
NK N0 NK
Ni
当K 时, i1
0
K
K
K
Ni KN0 Ni
i 1
K
Ni
i 1
K
Ni
则N N0
i 1
K
N0
i 1
K
算术平均值作为直接测量的最佳值,
3.培养学生具有对待科学实验一丝不苟的严谨 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二、实验课程序
物理实验课包括(1)预习(2)实验 操作(3)撰写实验报告,三个步骤。
步骤1 .预习 实验前的预习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并
能取得满意结果的重要步骤。预习时要求阅 读讲义弄清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了解仪 器性能,写出实验预习报告。
K
Ni
N N0
i 1
K
简称:最佳值
2.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

大学物理实验讲义-2

大学物理实验讲义-2

实验一基本测量实验目的1. 掌握游标卡尺及螺旋测微器的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及读数显微镜。

2. 掌握等精度测量中不确定度的估算方法和有效数字的基本运算。

实验仪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读数显微镜和待测量的小工件。

实验原理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米尺,它可以准确到毫米。

但是在实际测量中常常需要准确到1/10乃至1/100毫米,这就需要更加精密的测量仪器。

一、游标卡尺(Vermier calliper)1. 原理游标卡尺简称卡尺,其整体结构如图1—1所示。

主尺的主体是一条毫米直尺,其左端固定有一内量爪和一外量爪。

在主尺上套着可滑动的游标尺,其左端固定有与主尺相同的一内量爪和一外量爪,有的卡尺右端固定有尾尺。

内量爪用于测内径,外量爪用于测外径,尾尺用于测深度。

卡尺在零示值时,游标上的活动量爪靠拢主尺上的量爪,游标上的零刻线与主尺的零刻线对齐。

在测量时,被测长度将量爪分开,以游标零线为准线,在主尺上指示出被测长度的整毫米示值,不足毫米的部分,由游标上的刻线读出,主尺和游标上两部分数值相加,即为待测物体的长度。

内侧量爪紧固螺栓主刻度尺深度尺外侧量爪游标刻度尺图1—1 游标卡尺结构2. 读数方法:常用的游标卡尺有10分度、20分度和50分度(即卡尺的分度值为1/10 mm、1/20 mm、1/50 mm)等。

现以10分度的游标卡尺为例说明其原理和读数方法,其余类推。

如图1—2所示,设主尺的分度值为a ,一般1mm a = ,则游标的总长L 为a 9,并将其等分为10份。

记 10=n ,设游标上刻线的间距为b ,则19mm ()L nb n a ==-=所以09mm .L ab a n n==-= 设主尺与游标刻线的间距差为i ,则01mm .ai a b n=-==i 是游标卡尺读数的最小单位,称为卡尺的分度值,或者说它是卡尺能准确量度的最小单位。

根据游标刻度的设计方法可知,游标的刻线间距比主尺的最小分度短0.1mm ,如果游标的零刻线和第10刻线与主尺的某些刻线对齐,而游标的第1,第2,…,第k ,…,第9刻线与主尺的相对刻线都不对齐,其差值分别为0.1mm ,20.1mm ⨯,…,0.1mm k ⨯,…,90.1mm ⨯。

《大学物理实验》2-02落球法测液体的粘滞系数

《大学物理实验》2-02落球法测液体的粘滞系数

蓖 麻 油 密度 ρ1
小 球 质 量m
粘 滞 系 数η
1 2 3
平均值
1 2
3 平均值
六、注意事项
1.实验时,应使油中无气泡;应该彻底清洗小球表面的污渍,小球要圆;油必须要静 止;量筒要铅直放置。 2. 实验时动作仔细,不要让油洒到实验台上。 3.两对激光接收器和发射器之间的距离要适当的大些。 4.将小球放入钢球导管内实验时,如反复数次都没有成功的,有的只有一次挡光,有 的一次都不能挡光,则需检查底盘是否水平,激光是否通过中垂线等。 5.由于小球很小,实验时一定要仔细小球,不能遗失。
60
很快,因此需要标明测量是在什么温度下进行的) 。 7.用公式(9)计算η 值,η 值保留三位有效数据. η 的单位为 kg ⋅ m−1 ⋅ s −1 。
五、数据记录和处理
表一 激光器发射器和接收器的位置
上位置 发射器 接收器 表二 次数 距离 s 时间 t
下位置
高度差
平均高度差 s
球直径 d
量 筒 内 径D
(10)式中 L 为量筒内蓖麻油的深度。
三、实验仪器
落球法粘滞系数测定仪(见图 3) 、小钢球、蓖麻油、量筒、米尺、直流稳压电源计时
59
仪、游标卡尺、电子天平、电子秒表、温度计、密度计等。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调整粘滞系数测定 仪
9 1 2 5 10
-
(1) 调整底盘水平, 在 底盘横梁上放上小铅锤,调 节底盘旋钮,使铅锤中心对 准底盘中心的圆点。 (2)将实验架上的上, 下两对激光器接通电源,可 看见其发出红光。调节上、 下两个激光发射器,使其红 色激光束平行,并对准铅锤 线, 调节两激光接收器位置, 使能正常接收激光信号,判 别标准是看激光信号指示灯 记下手穿过时间。

大学物理实验理论课2

大学物理实验理论课2
机噪气压的变 化,光照强度、电磁场 变化等。 瞄准、读数不稳定,人 为操作不当等。
③ 人为方面的因素
二、正态分布 例如:用秒表测单摆的周期T,将各测量 值出现的次数列表如下。
测量值xi
次 数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 1 2 8 8 5 2 2 1.09 1.10 1 0
一、粗大误差产生的原因
产生粗大误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归纳为: ① 测量人员的主观原因 测量者工作责任感不强、工作过于
疲劳、缺乏经验操作不当,或在测 量时不小心、不耐心、不仔细等, 造成错误的读书或记录。
② 客观外界条件的原因
测量条件意外地改变(如机械冲击、 外界振动、电磁干扰等)。
二、判别粗大误差的准则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
标准差的估值
x
Sx

n
(li x ) 2
i 1 n
n( n 1)
x

n
即在n次测量的等精度测量列中,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为 单次测量标准差的 1 / n ,当n愈大,算术平均值越接近被测量 的真值,测量精度也愈高。 增加测量次数,可以提高测量 精度,但测量精度是与n的平方根成 反比,因此要显著提高测量精度, 必须付出较大的劳动。由图2-3可知, σ一定时,当n>10以后, x 的减小很 慢。此外,由于增加测量次数难以 保证测量条件的恒定,从而引入新的 误差,因此一般情况下取n=10以内较为适宜。总之,提高测 量精度,应采取适当精度的仪器,选取适当的测量次数。
算术平均值是真值的最佳估值
下面来证明当测量次数无限增加时,算术平均值必然趋近于真值Lo。
i li Lo
1 2 n (l1 l 2 l n ) nLo

大学物理实验讲义

大学物理实验讲义

1.横梁2.刀口3.支柱4.刀垫5.游码6.游码标尺7.指针8.指针标尺9.平衡螺丝 10.水平仪 11.底盘 12.调节螺丝 13.秤盘 14.挂钩 15托架 16.重心螺丝 17.止动旋钮实验 一密度的测量实验目的实验介绍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两种方法,流体静力称衡法和比重瓶法,通过实验除了要掌握这两种方法外,还要熟练地掌握物理天平的调整和使用方法。

实验仪器物理天平(附砝码)、烧杯、温度计、酒精、蒸馏水、待测物。

仪器介绍物理天平的构造如实图1所示,在横梁的中央和两端各有一个刀口(图中2),中间的刀口安放在支柱顶端的刀垫上,刀垫用玛瑙或硬质合金钢制造,两端的刀口用于悬挂称盘,横梁上装有可以移动的游码(图中5),用于称量1克以下的质量,(游码从横梁的左端移到右端相当于在右盘中加了1克的砝码),横梁等分为20大格,每大格又分为5小格,因此,游码每移动一小格相当于在右盘中加10毫克的砝码,即这种天平的分度值10毫克。

常见物理于平的最大称量为0.5千克(即500克)。

横梁 中部还装有竖直向下的指针(图中7) ,与支柱上的指针标尺(图中8)相对应,用以指示天平的平稳位置与灵敏度,指针的中间有一重心螺丝,它的位置在出厂时已经调整好了,不得任意去旋动它;横梁两侧还有用来调整零点的螺杆、螺母(图中9),支柱后面装有水平仪,可通过调节底座上的调节螺丝(图中12)来调节天平底板水平、支柱铅直,在天平的底座上,左侧称盘的上方还有一个可以放置物品的托架(图中15)。

标志天平规格性能的除了“最大称量”以外,还有游标的分度值以与“感量”或“灵敏度”。

“感量”是指使指针在指针标尺上偏转一格时在称盘中所加的质量值,感量的倒数叫“灵敏度”,即称盘中每加1克(或0.1克)时,指针的偏转格数,利用灵敏度可以很快判断需要把游码移动几格就能使天平达到平衡,从而提高测量的效率。

物理天平的操作步骤如下:1、调节底座螺丝,直到水平仪中的气泡位于水平仪中间,则说明天平座位水平了、支柱铅直和刀垫水平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物理实验(I I)实验讲义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目录实验1:偏振光实验 (1)实验2:迈克尔逊和法布里-珀罗干涉仪 (5)实验3:振动力学综合实验 (13)实验4:RLC电路和滤波器 (22)实验1:偏振光实验【实验目的】1.观察光的偏振现象,加深对其规律认识。

2.了解产生和检验偏振光的光学元件及光电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3.掌握一些光的偏振态(自然光、线偏振光、部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圆偏振光)的鉴别方法以及相互的转化。

【课前预习】1.光的波动方程以及麦克斯韦方程组。

2.电磁波的偏振性及波片的性质。

【实验原理】1、自然光与偏振光麦克斯韦指出光波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是横波。

由于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反应比较明显的是电矢量E,故此,常用E表征光波振动矢量,简称光矢量。

一般光源发射的光波,其光矢量在垂直于传播方向上的各向分布几率相等,这种光就称为自然光。

光矢量在垂直于传播方向上有规则变化则体现了光波的偏振特性。

如果光矢量方向不变,大小随相位变化,这时在垂直于光波传播方向的平面上光矢量端点轨迹是一直线,则称此光为线偏振光(平面偏振光),光矢量与传播方向构成的平面叫振动面如图1(a)。

图1(b)是线偏振光的图示法,其中短线表示光矢量平行于纸面,圆点表示光矢量与纸面垂直。

如果其光矢量是随时间作有规律的改变,光矢量的末端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上的轨迹是圆或者椭圆,这样的光相应的被称为圆偏振光或者椭圆偏振光,如图1(c)。

介于偏振光和自然光之间的还有一种叫部分偏振光,其光矢量在某一确定方向上最强,亦即有更多的光矢量趋于该方向,如图1(d)。

任一偏振光都可以用两个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相位有关联的线偏振光来表示。

2、双折射现象当一束光入射到光学各向异性的介质时,折射光往往有两束,这种现象称为双折射。

冰洲石(方解石)就是典型的双折射晶体,如通过它观察物体可以看到两个像。

当一束激光正入射于冰洲石时,若表面已抛光则将有两束光出射,其中一束光不偏折,即o光,它遵守通常的折射定律,称为寻常光。

另一束发生了偏折,即e光,它不遵守通常的折射定律,称为非常光。

用偏振片检查可以发现,这两束光都是线偏振光,但其振动方向不同,其两束光的光矢量近于垂直。

晶体中可以找到一个特殊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无双折射现象,这个方向称为晶体的光轴,也就是说在光轴方向o光和e光的传播速度、折射率是相等的。

此处特别强调光轴是一个方向,不是一条直线。

只有一个光轴的晶体称为单轴晶体,如冰洲石,石英,红宝石,冰等,其中又分为负晶体(o光折射率大于e光折射率,即n o>n e)和正晶体(n o<n e)。

有一些晶体有二个光轴方向,此种晶体称为双轴晶体,如云母、蓝宝石、橄榄石、硫磺等。

3、二向色性光在某些晶体中传播时,晶体对o 光和e 光的吸收是不一样的,此特性称为二向色性。

例如电气石的矿石晶体,对o 光有强烈的吸收作用,而对e 光则吸收很少。

当自然光通过电气石晶片时,在很短的路程中o 光就被全部吸收,因此通过的光是与晶体内e 光相应的线偏振光,利用这一性质可以用来产生线偏振光。

4、起偏和检偏根据晶体的二向色性,可制作偏振片(定义:偏振片允许透过的光矢量方向为其透光轴),它能将自然光变为线偏振光,此时偏振片称为起偏器;当偏振片用于检验偏振光的状态时,称为检偏器。

5、马吕斯定律1808年,马吕斯实验中指出,强度为I o 的线偏振光透过偏振片后,透射光的强度为:I=I 0cos 2θ (1)式中,θ是两个偏振片透光轴之间的夹角,第1个偏振片用于将光源变为线偏振光,第2个则是用于检偏。

显然两个偏振片平行放置,透过的光强最大;垂直时,处于消光状态。

图1(a ) 图1(b )图1(c ) 图1(d )6、波片-位相延迟器波片也称位相延迟器,是由双折射晶体制成的平板状光学元件,其厚度为d 且光轴平行于表面。

当一束单色平行自然光正入射到波晶片上时,光在晶体内部便分解为o 光与e 光。

o 光电矢量垂直于光轴;e 光电矢量平行于光轴。

o 光和e 光的传播方向不变,但由于传播速度不同,两束光的相位差可表示为,δ=2π(n o -n e )d/λ (2)式中λ为光波在真空中的波长。

通过调节双折射晶体的厚度,可以制作不同的波片,如下1/4波片:δ=±(2k+1)π/2(k=1,2,3……) 1/2波片:δ=±(2k+1)π(k=1,2,3……) 全波片:δ=±2k π (k=1,2,3……) 一般来说,不论是任何波片都是相对一定波长而言。

假如选择不同波长的光源,需要采用消色差波片,它是由几层不同的聚合物或晶体精确对准层叠而成的,其优点是在一定的带宽之内延迟量对波长的变化不敏感。

波片按材料分,常见的有各种晶体波片,和聚合物波片,液晶波片。

常用的晶体包括云母,方解石,石英等。

另外液晶波片(液晶相位延迟器)是一种新型的可控相位延迟器,通过控制加在液晶两边的电压,可以改变液晶的双折射系数,从而改变通过液晶波片光的相位差。

本实验中采用云母波片,其适用的波长为632.8nm 。

(1)当线偏振光通过全波片时,其偏振态不变;(2)当线偏振光通过半波片时,仍然为线偏振光,但其光矢量的振动面转动了2θ;(3)当线偏振光通过1/4波片时,变为椭圆偏振光,当偏振片的透光轴与波片光轴夹角为45o 时,为圆偏振光。

7、椭圆偏振光通过检偏器后的光强我们以图2为例说明椭圆偏振光通过检偏器后的光强变化。

如图P1为起偏器,C 为1/4波片,P2为检偏器。

当一束光通过P1后,变为线偏振光,其振幅为A ,当P1透光轴与C 光轴夹角θ不为0o , 45o , 90o 时,通过波片C 后即为椭圆偏振光。

波片C 是双折射晶体,分解为o 光和e 光,其振幅分别为:A o =Asin θ,A e =Acos θ,这里,A o 和A e 会产生相位差δ。

当o 光和e 光通过检偏器P2时,显然只有与P2透光轴平行的分量才能通过。

设P2透光轴与C 光轴夹角为ϕ,则o 光和e 光通过P2后的振幅为, A ee =A e cos ϕ=Acos θcos ϕ (3)A oe =A o sin ϕ=Asin θsin ϕ(4)图2这里需注意,A ee和A oe反向,故两者的相位差除了π/2,还要附加一个相位差π。

这两束光的方向和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合成之后的振幅为,A2=(A ee2+A oe2+2A ee A oe cosδ')1/2(δ'=3/2 π⇒ cosδ'=0) (5) 光强为I= A ee2+A oe2= A (cos2θ cos2ϕ+ sin2θsin2ϕ)【实验仪器】1.光学面包板(600⨯600⨯80mm)、He-Ne激光器、光电探测器及探头;2.光学调整架,杆架、接杆、杆架底座、叉式压板;3.光学元件:偏振片、1/4波片、1/2波片。

【实验程序】(1)观察激光光源的偏振态要求:光源等高传播,与偏振片、光电探测器同轴(通过其中心),正入射,旋转偏振片,每隔10o记录光强,旋转一周,极坐标作图光强I与角度的关系(I-θ),推荐origin软件。

(2)验证马吕斯定律,研究透过两偏振器后的光强I与它们透光轴间夹角θ的关系要求:光源等高传播,与两个偏振片P1P2、光电探测器同轴,正入射,旋转P2,观察光强变化及随角度变化的对称性,优化光路后,每隔10o记录光强,,旋转一周,极坐标作图I-θ,直角坐标作图I-cos2θ。

(3)判别1/4波片与1/2波片,写出依据。

要求:测量当线偏阵光通过1/2波片后,其透光轴变化的角度,至少测量5组数据,根据原理自行设计。

(4)通过1/4波片产生圆偏振光,优化光学元件的调节,记录结果。

要求:光源等高传播,与两个偏振片P1P2、1/4波片、光电探测器同轴,正入射。

程序:P1与P2正交,保持消光状态;在中间插入1/4波片,转动波片使得光强最小(消光状态),再转动波片45o;旋转P2观察光强变化范围;优化调节,尽量使得P1、P2、波片接近平行状态,观察光强变化范围(调到你认为较好的状态);旋转P2一周,每隔10o记录光强,极坐标作图I-θ的关系。

(5)测量椭圆偏振光通过检偏器的光强根据原理自行设计,极坐标作图I-ϕ的关系,与理论公式比较。

【参考文献】杨晓雪等,大学物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8月熊永红等,大学物理实验,科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8月记录实验过程,强调规范,作图标准,总结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实验2:迈克尔逊和法布里-珀罗干涉仪【实验目的】1、掌握迈克尔逊干涉仪和法布里-珀罗(F-P )干涉仪的工作原理和调节方法;2、了解各类型干涉条纹的形成条件、花纹特点和变化规律;3、测量激光、钠灯光源的波长及双黄线的波长差;4、测量空气的折射率。

【实验原理】一、迈克尔逊干涉仪1881 年,迈克尔逊设计了一种干涉仪,并与其合作者用此仪器进行了三项著名实验: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实验结果否定了“以太”的存在,为相对论的提出奠定了实验基础;将干涉仪用于光谱的精细结构的研究;利用光谱线的波长,标定标准米尺。

后来人们以迈克尔逊的干涉仪为原型,又设计出了用于各种目的干涉仪。

现在,迈克尔逊干涉仪已得到广泛地应用,如通过测量可动镜的移动距离可以来求得光的波长;若已知光源的波长又可测量微小的距离;它也是光学媒质性质的研究工具。

图1 迈克尔逊干涉仪光路图迈克尔逊干涉仪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其基本光路如图1 所示。

1M 、2M 是一对平面反射镜,1G 、2G 是厚度和折射率都完全相同的一对平行玻璃板,1G 称为分光板,在其表面A 镀有半反射、半透射膜(半透明的铬或铝),使射到其上的光线分为光强度差不多相等的反射光和透射光,与1M 、2M 均成45°角,2G 称为补偿片,它与1G 平行。

如果光源的面积不够大,可在它前面放一片磨沙玻璃或扩束透镜,以扩大视场。

当光照到1G 上时,在半透膜上分成相互垂直的两束光,透射光1射到1M ,经1M 反射后,透过2G ,在1G 的半透膜上反射到达E ;反射光2射到2M ,经2M 反射后,透过1G 射向E 。

由于光线2前后共通过1G 三次,而光线1只通过1G 一次,因此可以加一个补偿片2G ,这样两束光在玻璃中的光程便相等了,于是计算这两束光的光程差时,只需计算两束光在空气中的光程差就可以了。

对于单色性很好的光源,补偿片不是必需的,通过调节1M 、2M 的距离也可以达到等光程的目的,而对于单色性差的光源(比如白光)就必须加补偿片(想一想为什么?)。

当观察者从E 处向1G 看去时,除直接看到2M 外还可以看到1M 的像1M '。

于是1、2两束光如同从2M 与1M '反射来的,因此迈克尔逊干涉仪中所产生的干涉和1M '~2M 间形成的空气薄膜的干涉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