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
真空溅射镀膜原理
真空溅射镀膜原理
真空溅射镀膜是一种常见的表面改性技术,通过在真空环境下,利用高能粒子轰击靶材表面,使靶材表面的原子或分子脱离并沉积在基底材料上,从而形成一层薄膜。
真空溅射镀膜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弧、离子束或磁控溅射等方式产生高能粒子,这些粒子以高速撞击靶材表面,使其表面的原子或分子受到能量激发并脱离。
这些脱离的原子或分子会沿着各个方向扩散,并最终沉积在基底材料上,形成一层均匀的薄膜。
在真空中进行溅射镀膜的主要原因是避免氧气、水蒸气等气体中的杂质对溅射过程的干扰。
在真空环境下,氧气等气体的压力远低于大气压,杂质的浓度也相应较低,因此可以有效减少薄膜杂质的含量,提高薄膜的纯度。
真空溅射镀膜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光学镀膜、电子器件制造、材料改性等。
通过选择不同的靶材和基底材料,可以制备出各种具有不同功能和性质的薄膜材料,例如金属薄膜、氧化物薄膜、氮化物薄膜等。
综上所述,真空溅射镀膜是一种利用高能粒子撞击靶材表面,使其原子或分子脱离并沉积在基底材料上的技术。
通过在真空环境下进行溅射,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薄膜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原子结构的模型基础训练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
原子结构的模型1.有三种原子,甲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乙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和9个中子,丙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和乙是同种原子B.甲和乙是同种元素C.乙和丙核电荷数相等D.乙和丙核外电子数相等2.科学研究中,人们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建立一个适当的模型来代替和反映客观对象,并通过研究这个模型来揭示客观对象的形态、特征和本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①揭示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向光侧生长素多,生长快B.①用磁感线描述条形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越密表示磁场越弱C.①是原子结构模型,中央是原子核,核外是绕核高速运动的电子D.①描述地球绕日公转,地轴始终呈倾斜状态,箭头表示公转方向3.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做出了巨大贡献,人们将101号元素命名为“钔”来纪念他。
钔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01,相对原子质量为258,则钔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101B.157C.258D.3594.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1kg下列金属中所含原子个数最多的是()A.铁B.铜C.铝D.锌5.同位素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用于考古。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经C-14同位素检测,已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这表明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真实存在的。
碳有多种同位素,互为同位素的两种碳原子不可能具有相同的()A.化学性质B.质子数C.电子数D.中子数6.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
如图线条中,可能是α粒子(带正电)在该实验中的运动轨迹的是()A .adB .abcC .bcdD .abcd7.1909年起,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和他的助手用一束带正电荷的高速α粒子流轰击一片很薄的金箔,并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和已有知识,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
要解释本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下列知识中不需要用到的是( )A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B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C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D .一个α粒子的质量比一个电子的质量大得多8.铪是一种金属,耐高温抗腐蚀,是原子能工业重要材料。
利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
二、黑体辐射
1、黑体:辐射(吸收)能力最强的物体,能全 部吸收一切外来辐射。 人造黑体模型:不透明材料制成的带小 孔空腔。
2、黑体的单色辐射强度(单色辐出度)
1)意义:温度为T的黑体,在单位时间,单位面 积上,单位波长间隔 所辐射出的能量. 定量说明了辐射强度的大小。
2)测定黑体 实验原理
三、黑体辐射定律
16.3 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性
研究原子结构规律有两条途径: 1、利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轰出未知粒子
来研究(高能物理); 2、通过在外界激发下,原子的发射光谱来
研究光谱分析。
一、光 谱
1、发射光谱:
1)连续光谱:炽热固体、液体、黑体; 2)线状光谱(原子):彼此分立亮线,气体放电
、火花电弧等。
2、吸收光谱:连续谱通过物质时,有些谱线 被吸收形成的暗线。
频率为 的谐振子,其能量只能取 等 一系列不连续的值。
——能量量子化假设
——普朗克常数
2、普朗克辐射公式
与实验曲线符合的很好 “新概念”:能量量子化.开始人们不相信, 后来1905年爱因斯坦利用其发展了光量子 概念,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才被人们普遍接 受,1918年获Nobel奖。
六、黑体辐射定律的应用
经典理论不能作出合理解释!
2、光子理论解释:光子与电子的弹性碰撞
1)光子传递一部分能量给电子
2)为什么还有原波长的峰值? 光子与束缚电子碰撞,是与整个原子碰撞,
失去能量较少,散射后频率几乎不变。
2、光子理论解释
(3)原子量小的物质康普顿效应较显著 ;原子量大的物质效应不显著。
康普顿效应的发现,以及理论分析和实 验结果的一致,不仅有力地证实了光子假 设的正确性,并且证实了微观粒子的相互 作用过程中,也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和 动量守恒定律。
电浆预处理
电浆预处理
电浆预处理是一种常用的表面处理技术,主要用于塑料、金属、陶瓷等材料的表面处理,以提高其表面能,增强其粘附力和印刷性能。
电浆预处理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等离子体中的高能粒子对材料表面进行轰击,使材料表面的原子或分子的电子被剥离,形成带正负电荷的离子或自由基。
这些离子或自由基具有很高的活性,可以在材料表面进行化学反应,形成新的化学基团或层,从而改变材料表面的化学性质。
电浆预处理的优点包括:
1.适用范围广,可以处理各种材料表面;
2.处理效果好,可以提高表面能、增强粘附力和印刷性能;
3.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
4.环保无污染。
在电浆预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调整电浆参数,如功率、气压、处理时间等,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2.注意保护材料表面不被电浆腐蚀或氧化;
3.注意电浆处理后材料表面的清洁和干燥;
4.注意安全操作,避免电浆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薄膜制备方法
薄膜制备方法薄膜制备方法是一种将材料制备成薄膜状的工艺过程。
薄膜是指厚度在纳米至微米级别的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电学性质,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薄膜制备方法有多种,包括物理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物理溅射法、溶液法等。
一、物理气相沉积法物理气相沉积法是一种利用高温或高能粒子束使材料原子或分子在基底表面沉积形成薄膜的方法。
常见的物理气相沉积方法有热蒸发法、电子束蒸发法和磁控溅射法等。
其中,热蒸发法是通过加热材料使其蒸发,并在基底上沉积形成薄膜;电子束蒸发法则是利用电子束的热能使材料蒸发并沉积在基底上;磁控溅射法是通过在真空室中加入惰性气体,并利用高能电子束轰击靶材使其溅射出原子或离子,从而沉积在基底上形成薄膜。
二、化学气相沉积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是一种利用气相反应在基底表面沉积材料的方法。
常见的化学气相沉积方法有化学气相沉积法、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气相扩散法等。
其中,化学气相沉积法是通过将反应气体在基底表面分解或氧化生成薄膜的方法;低压化学气相沉积法则是在较低的气压下进行反应,以控制薄膜的成分和结构;气相扩散法是通过将反应气体在基底表面进行扩散反应,使材料沉积在基底上。
三、物理溅射法物理溅射法是一种利用高能粒子轰击靶材使其原子或分子从靶表面溅射出来,并沉积在基底上形成薄膜的方法。
物理溅射法包括直流溅射法、射频溅射法和磁控溅射法等。
其中,直流溅射法是利用直流电源加电使靶材离子化并溅射出来;射频溅射法则是利用射频电源产生高频电场使靶材离子化并溅射出来;磁控溅射法则是在溅射区域加入磁场,利用磁控电子束使靶材离子化并溅射出来。
四、溶液法溶液法是一种利用溶液中的材料分子或离子在基底表面沉积形成薄膜的方法。
常见的溶液法包括浸渍法、旋涂法和喷雾法等。
其中,浸渍法是将基底放置在溶液中,使其吸附溶剂中的材料分子或离子,然后通过蒸发或热处理使其形成薄膜;旋涂法是将溶液倒在旋转的基底上,通过离心作用使溶液均匀涂布在基底上,然后通过蒸发或热处理使其形成薄膜;喷雾法则是将溶液喷雾到基底上,通过蒸发或热处理使其形成薄膜。
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说明
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说明
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是一种经典的物理实验,旨在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
该实验通过将高能的阿尔法粒子轰击靶核,观察散射角度和能量分布,从而推断出靶核的结构和性质。
实验原理
阿尔法粒子是一种带正电荷的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
在实验中,阿尔法粒子被加速器加速到一定的能量后,射向靶核。
当阿尔法粒子与靶核相互作用时,会发生散射现象,即阿尔法粒子的运动方向和能量发生改变。
根据散射角度和能量分布,可以推断出靶核的结构和性质。
如果靶核是均匀分布的,那么散射角度和能量分布应该是均匀的。
但是如果靶核具有一定的结构,比如说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那么散射角度和能量分布就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规律,从而可以推断出靶核的结构和性质。
实验步骤
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的步骤如下:
1. 准备阿尔法粒子源和靶核样品。
2. 将阿尔法粒子加速到一定的能量,并射向靶核样品。
3. 观察散射角度和能量分布,并记录数据。
4. 根据数据分析,推断出靶核的结构和性质。
实验应用
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在物理学和核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来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比如说原子核的大小、形状、质量和电荷分布等。
此外,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还可以用来研究核反应和核能的产生和转化过程,对于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
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是一种经典的物理实验,通过观察阿尔法粒子与靶核的相互作用,可以推断出靶核的结构和性质。
该实验在物理学和核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以及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核试验的原理
微核试验的原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原子核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微核试验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所谓微核试验,就是通过加速器将高能粒子轰击目标核,使其发生裂变或者反应,进而研究原子核的性质和行为。
本文将从微核试验的基本原理、实验装置、数据分析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微核试验的基本原理微核试验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高能粒子与目标核的相互作用,研究原子核的性质和行为。
高能粒子可以通过加速器进行加速,使其具有足够的能量与目标核发生相互作用。
目标核可以是稳定核或者放射性核,也可以是天然存在的核素或者是通过合成得到的核素。
高能粒子与目标核的相互作用包括以下几种:1.弹性散射当高能粒子与目标核发生弹性散射时,粒子的能量和动量不变。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用来研究原子核的大小和形状。
2.非弹性散射当高能粒子与目标核发生非弹性散射时,粒子的能量和动量会发生变化。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用来研究原子核的激发态和衰变行为。
3.核反应当高能粒子与目标核发生核反应时,会产生新的核素和粒子。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用来研究原子核的结构和核反应过程。
二、微核试验的实验装置微核试验的实验装置主要包括加速器、目标核、探测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等。
1.加速器加速器是微核试验的核心设备,用于将粒子加速到足够高的能量。
常用的加速器包括静电加速器、电子直线加速器、质子循环加速器等。
2.目标核目标核是微核试验的实验对象,可以是稳定核或者放射性核,也可以是天然存在的核素或者是通过合成得到的核素。
目标核的选择与实验目的密切相关。
3.探测器探测器用于探测高能粒子与目标核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粒子和辐射。
常用的探测器包括闪烁体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气体探测器等。
4.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用于采集探测器探测到的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处理。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和构建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数据分析微核试验的数据分析主要包括对探测器探测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它为我们揭示了原子的结构和核心的组成。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介绍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和重要意义。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于1911年提出并进行的。
这个实验是通过将高能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来研究原子结构的。
实验装置包括一个放射性源,用于产生α粒子,以及一个金属箔片,用于散射α粒子。
通过观察散射α粒子的轨迹和偏转角度,可以推断出金属箔内部的原子结构。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原理是基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实验中,α粒子带有正电荷,而金属箔中的原子核也带有正电荷。
当α粒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时,它们之间会发生散射。
根据库仑定律,散射角度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成正比。
因此,通过测量散射角度,我们可以推断出原子核的位置和电荷分布。
在卢瑟福实验中,观察到了两种不同的散射模式:散射角度较小的散射事件和散射角度较大的散射事件。
卢瑟福发现,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属箔而没有发生散射,只有极少部分α粒子发生大角度的散射。
这一现象无法用经典物理学解释,而需要引入新的理论。
卢瑟福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著名的卢瑟福模型,也称为太阳系模型。
根据这个模型,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而电子则围绕核心运动,类似于行星绕太阳运动。
这个模型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属箔而没有发生散射,因为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而α粒子的运动轨迹离开原子核足够远。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对于我们理解原子结构和核物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原子中存在着一个非常小而致密的原子核,以及围绕核心运动的电子。
其次,实验结果验证了电荷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定律,并为后来的量子力学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最后,这个实验也为核物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后续的核反应和核能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结一下,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实验,通过观察散射α粒子的轨迹和偏转角度,揭示了原子的结构和核心的组成。
第二单元 质量检测题附答案-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2.3原子的构成一、选择题1.原子核中一定含有的粒子是( )A.中子B.质子C.电子D.质子和中子2.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原子呈电中性B.原子是不可以再分的C.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D.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3.美国科学家将铅和氪的原子核对撞,获得了一种质子数为118、中子数为175的超重原子,该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是( )A.57B.59C.61D.2934.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 )A.B.C.D.5.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HeB.NH3C.C60D.NaCl6.如图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④表示的粒子属于金属元素B.①表示的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C.①②③④表示四种不同元素D.②④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中B.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但离子不能变成原子C.原子、分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D.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一定改变二、非选择题8.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为(其中n≠0),请回答下列问题.(1)n的最大值为________ .(2)若该粒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则其对应的化学符号为________ ;(3)若m﹣n=10,则该粒子对应的常见金属元素有________ (写元素符号).9“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化学学习要让学生既能够“见微知著”,也能够“见著知微”。
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如图为氯化钠形成的示意图。
根据所给信息,请回答:(1)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是______,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2)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是由原子的______决定的。
(3)构成氯化钠的离子是______(填粒子符号)。
10.科学研究证实,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例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请你填写构成下列物质的具体微粒的名称。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人类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最终实现的一项伟大成果。
它不仅是物理学和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人工转变的概念、历史背景、实验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工转变的概念人工转变是指人类通过特定的实验手段,将原子核中的质子、中子和其他粒子进行增加、减少、替换等改变,从而使原子核的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人工转变的本质是通过人类的智慧和技术手段,改变原子核的构成和结构,从而实现对物质世界的掌控。
二、历史背景人工转变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期,当时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自然界中的放射性现象。
1911年,英国物理学家Rutherford提出了原子核结构理论,认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这一理论的提出,为人工转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Cockcroft和Walton成功地利用高压电场将氢原子核和氦原子核碰撞,实现了人工转变。
这一成果的意义重大,不仅证明了原子核的构成理论,也开创了人工转变的研究之路。
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转变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20世纪4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Seaborg发现了一系列新的放射性元素,为人工转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基础。
此后,人工转变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成为现代物理学和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
三、实验方法人工转变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两种:粒子轰击法和核反应堆法。
粒子轰击法是指利用粒子加速器将高能粒子轰击目标原子核,使其发生人工转变。
粒子轰击法可以实现原子核的增加、减少、替换等改变,是目前最常用的人工转变方法之一。
核反应堆法是指利用核反应堆中的中子轰击目标原子核,使其发生人工转变。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大量的人工转变,但成本较高,实验难度较大。
四、应用领域人工转变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核物理学领域,人工转变可以研究原子核的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为核能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在医学领域,人工转变可以用于放射性同位素的制备和放射性药物的研发。
第六章华东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检测
八上第六章同步测验一、单选题1.下列物质的分子模型可用“ ”表示的是()A. 氮分子B. 氯分子C. 氯化氢分子D. 甲烷分子2.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A. 大小不同B. 在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C. 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D. 能否直接构成物质3.2019年8月《Science》杂志报道,科学家合成了一种环状碳分子C,这种分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个环状碳分子C18中共含有18个()A. 原子B. 质子C. 中子D. 电子4.下列符号既可表示一个原子,又可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A. H2B. 2NC. CuD. O5.19世纪初,道尔顿提出原子论,用一些圆圈再加上各种点、线和字母表示不同的原子,如图是道尔顿当时采用的原子符号,根据这些符号,水分子的模型是( )A. B. C. D.6.鈇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化学元素,其符号为Fl,原子序数为114,属于弱金属之一。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9,则鈇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 114B. 289C. 175D. 4037.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讨论中,有以下四种说法:①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②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里绕核运动;③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的个数一定不等于中子的个数。
下列组合中,都正确的是()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8.生活中常会见到“加碘盐”、“含氟牙膏”、“加铁酱油”,其中的“碘”、“氟”、“铁”指的是()A. 原子B. 离子C. 元素D. 分子9.如图是物质甲和乙反应生成丙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该化学反应可以说明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B. 甲和乙属于单质,丙属于化合物C. 丙物质由3种元素组成D. 1个丙分子由1个甲分子和2个乙分子构成10.下列元素分类正确的是()A. 金属元素:钙、镁、钡、铜、铁、汞B. 非金属元素:碳、氢、氧、氮、磷、金C. 稀有气体元素:氦、氖、氩、氪、氯、氡D. 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铁、碘、氟、硒、钙、铅11.国际通用的元素符号是用1个或2个拉丁文字母表示的,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溅射蒸碳仪原理
溅射蒸碳仪原理溅射蒸碳仪是一种用于沉积薄膜的工具,主要用于制备金属、氧化物和氮化物等材料。
其原理是利用高能粒子轰击靶材表面,使得靶材上的原子被抛离并沉积在衬底上,从而形成薄膜。
溅射蒸碳仪由真空室、靶材架、靶材、基座、加热源、高能粒子源、电源等部分组成。
具体的工作过程如下:1.真空室:溅射蒸碳仪的真空室是一个密封的空间,用于保持高真空状态。
真空室的设计是为了消除气体分子对沉积物质的影响。
2.靶材架:在真空室内,靶材架位于基座上方。
靶材架的作用是将靶材固定在合适的位置上,以确保高能粒子能够击打到靶材表面。
3.靶材:靶材是溅射蒸碳仪中的关键部件,通常由所需的材料制成。
靶材可以是金属、氧化物、氮化物等材料。
靶材的选择取决于所需薄膜的种类和性质。
4.基座:基座是溅射蒸碳仪中支撑靶材和衬底的平台。
基座通常由金属材料制成,以确保稳定性和良好的导热性能。
5.加热源:加热源通常位于基座下方,用于提供适当的温度条件。
加热靶材可以增加靶材的活性,从而提高溅射速率和薄膜的质量。
6.高能粒子源:高能粒子源通过电子束轰击或离子轰击等方式产生高能粒子。
高能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将靶材表面的原子抛离。
7.电源:电源是为高能粒子源提供所需的电能。
电源可以为高能粒子源提供电子束或离子束。
当溅射蒸碳仪开始工作时,真空室内建立高真空状态。
靶材被固定在靶材架上,并由加热源加热到预定的温度。
高能粒子源通过电源获得所需的高能粒子。
一旦高真空状态建立,高能粒子开始轰击靶材表面。
这些高能粒子击打到靶材上,使得靶材表面的原子被抛离。
被抛离的原子会以各种方式沉积到衬底上,形成薄膜。
溅射蒸碳仪可以通过不同的工艺参数来控制薄膜的性质。
例如,改变靶材和衬底的材料、改变溅射时间和功率、改变靶材与衬底的距离等。
这些参数的调整可以改变薄膜的成分、结构、形貌和性能。
溅射蒸碳仪具有很多优势,例如制备薄膜的过程简单易行,可以制备各种材料的薄膜,薄膜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和致密性,可以控制薄膜的厚度和均匀性。
硅靶预溅射工艺
硅靶预溅射工艺
硅靶预溅射工艺是一种常用的溅射工艺,主要用于制备薄膜材料。
该工艺利用高能粒子轰击靶材表面,使靶材原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从而克服表面势垒,逸出靶材表面,并在基材表面沉积形成薄膜。
硅靶预溅射工艺的原理是基于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
在溅射过程中,高能粒子(如氩离子)通过辉光放电获得能量,并撞击硅靶表面。
硅靶原子从表面逸出后,在基材表面沉积形成薄膜。
硅靶预溅射工艺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该工艺可以制备出高质量的薄膜材料,具有高纯度、高致密性和高附着力等特点。
其次,溅射过程中可以精确控制薄膜的厚度和成分,实现批量生产。
此外,硅靶预溅射工艺还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易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
在实际应用中,硅靶预溅射工艺广泛应用于电子、光学、机械等领域。
例如,在半导体器件制造中,可以利用该工艺制备高纯度、高导电性的铜薄膜;在光学领域,可以制备高硬度、高耐磨性的氮化硅薄膜;在机械领域,可以制备具有优异力学性能的硬质合金薄膜。
sputter工艺技术
sputter工艺技术Sputtering (溅射)工艺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薄膜制备方法,它通过在目标材料表面施加高能粒子,使得目标材料中的原子或分子溅射出来,并沉积在基底材料表面上,形成所需的薄膜。
这种技术可以用于制备各种金属、合金、氧化物、硝酸盐、氮化物等不同类型的薄膜。
Sputtering工艺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高能粒子轰击目标材料表面,使其内部的原子或分子脱离,然后以雾化状态沉积在基底材料上。
这些高能粒子一般是氩气离子,通过施加高压电场使其加速,当氩离子轰击目标材料表面时,会发生碰撞而溅射出目标材料的原子或分子。
Sputtering工艺技术有多种类型,包括直流磁控溅射(DC sputtering)、射频磁控溅射(RF sputtering)、磁控溅射(Cosputtering)等。
其中,直流磁控溅射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在直流磁控溅射中,目标材料被置于真空室中,加上较高的直流电压和磁场。
氩离子在磁场的作用下旋转并加速,然后轰击目标材料表面,溅射出来的原子或分子沉积在基底材料上,形成薄膜。
Sputtering工艺技术具有一些优点。
首先,制备的薄膜质量好,具有均匀的化学组成和良好的结晶性。
其次,可以制备多种类型的薄膜,包括金属、合金、氧化物等,可以满足不同的研究和应用需求。
此外,制备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施加的电压、磁场和气体流量等参数来控制薄膜的性质,如厚度、成分和晶体结构等。
Sputtering工艺技术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微电子领域,它被用于制备电子器件中的金属导线、电阻和接触材料等。
在太阳能电池领域,它被用于制备电池中的透明电极、吸光层和隔离层等。
在光学领域,它被用于制备镀膜镜面和滤光片等。
在生物医学领域,它被用于制备生物传感器、DNA芯片和药物控释器件等。
需要注意的是,Sputtering工艺技术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制备过程中可能会引入杂质和晶体缺陷。
其次,目标材料溅射速率较低,制备较厚的薄膜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
射频溅射技术
实验十四高频溅射技术一、引言溅射就是利用气体放电中的高能粒子(正离子或原子)轰击固体表面,使某些表面原子从其中逸出的现象。
溅射的基本原理是动量传递。
当高能粒子轰击靶子表面时,就把能量传递给轰击区的表面,使靶子表面原子获得很高的能量而由靶中逸出。
就一级近似而言,虽然靶子表面被均匀地剥掉一层,但化学成分并不因粒子束的轰击而改变。
溅射技术已在薄膜沉积和非化学蚀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沉积薄膜时,靶子就是要沉积的物质,放电粒子的动量传递使原子离开靶面而沉积在靶子附近的衬底上形成薄膜。
蚀刻时,作为靶子的则是要蚀刻的表面。
已经采用过的溅射方法有多种,一般地是所谓的直流溅射,但它只能用于沉积金属或导电薄膜而不适用于制备绝缘体薄膜,原因是轰击离子的正电荷不能被及时中和,大部分电荷因此而集中在两端绝缘体上,留在气体中的很少,这样无论离子的到达速率还是离子的能量,都不足以造成明显的溅射。
也就是说,当正离子轰击到靶子表面时把动能传递给靶面,但正离子本身却留在了靶面上并聚集起来,这些正电荷所产生的电场排斥后面射向靶面的离子,从而迫使溅射停止。
为了溅射绝缘体材料,通常采用高频溅射技术,利用正离子和电子对靶面的轮番轰击而中和离子的电荷,从而使溅射得以持续进行。
理论上,高频溅射技术可以用来沉积任何物质(导电和非导电)的薄膜,这种多面性是它区别于其他沉积方法的主要优点。
高频溅射的另一个主要应用是作为广泛的非化学蚀刻技术。
二、高频溅射原理1、高频辉光放电和等离子层的形成采用高频溅射时,为了获得高能量的射向靶面的正离子流,置于放电中的靶子的表面必须有较高的负电位,这种负电位来源于所加的高频电场与等离子区中固体表面的伏安特性间的相互作用。
当把一个随时间变化的电位加于靶子背面的金属电极时,通过靶子的阻抗,在靶子的正面也会出现另一个随时间变化的电位。
气体在高压下一经被击穿开始放电时,电流就从等离子区流向靶面,电子强度的大小取决于等离子区的伏安特性(图14.1(a))。
物理溅射原理
物理溅射原理
物理溅射原理主要是利用高能粒子(通常为气体正离子)轰击某种材料的靶面,使靶材表面的原子或分子逸出的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入射离子与靶材表面原子发生碰撞,通过动量的转移,使靶材原子从表面逸出。
这些被溅射出来的原子沿着一定的方向射向底材,从而实现物质的溅射沉积。
溅射过程含有动量的转换,所以溅射出的粒子是有方向性的。
物理溅射的原理可以应用于多种领域,例如在材料科学中,可以利用溅射沉积技术在其他基体材料表面获得金属、合金或电介质薄膜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物理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溅射镀膜的基本原理
溅射镀膜的基本原理
溅射镀膜的基本原理:
①溅射镀膜技术利用高能粒子轰击靶材表面使原子脱离并沉积于基板上形成薄膜;
②工作时在一个真空环境中引入惰性气体如氩气并施加高频交变电场;
③电场作用下气体分子电离产生大量电子和正离子电子很快与其它气体分子碰撞再次电离;
④正离子在电场驱动下加速撞击靶面将其表面原子逐出形成原子束;
⑤这些原子随后沿着直线轨迹飞行最终沉积于置于对面的基板表面;
⑥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如气体压力功率密度可以控制薄膜厚度结晶状态等;
⑦靶材材质多样从金属合金到陶瓷化合物均可作为溅射源;
⑧常见应用包括制备半导体器件上的绝缘层导电层以及装饰性涂层;
⑨与蒸发镀膜相比溅射法具有更好的均匀性和附着力适用于大面积薄膜制备;
⑩在太阳能电池制造中采用磁控溅射技术提高薄膜纯度一致性;
⑪新兴研究方向致力于开发绿色环保型溅射气体减少对环境的
影响;
⑫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未来溅射镀膜将更多应用于制备具有特殊性能的纳米结构材料。
粒子束武器的毁伤原理
粒子束武器的毁伤原理
粒子束武器是指使用粒子加速器令粒子高速移动进而撞击目标的一种强力定向能武器。
它由发射高度聚集的强原子粒子束流或亚原子粒子束流,以大约0.6C-0.8C光速的超高速轰击目标,这个过程会破坏目标的原子或分子结构进而将其重创或消灭。
一些粒子束武器具有潜在的实际应用,例如作为美国已取消的战略防御计划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其中就涉及粒子束武器的研究和开发。
粒子束武器的概念来自冷战期间各个主流国家所进行的科学实验。
对目标造成损坏或破坏的一个有效过程是简单地让其过热,直到它不再运作。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研发,粒子束武器仍处于研究阶段,它们是否或何时被部署为实用的高性能军用武器还有待观察。
基本原理
粒子束武器基本由粒子加速器、高能脉冲电源、目标识别与跟踪系统、精确瞄准定位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组成。
作为核心的加速器在电源的协助下产生高能粒子,聚集成为密集的束流,并将粒子加速到能破坏目标的速度。
由搜索跟踪雷达、红外探测装置及微波摄像机组成的目标识别与跟踪系统,负责探测目标。
目标信号经由超高速计算机及武器上的数据处理装置分析处理并修正误差后,传输到指挥控制系统,将已经加速的粒子束发射出去。
粒子束武器可分为带电粒子束武器和中性粒子束武器。
带电粒子束武器容易受地球磁场影响而产生偏斜,故不是各国研究的重点。
实战应用
粒子束武器可以部署在太空轨道上,用于反卫星和反导弹。
粒子束可以透入目标内部,以多种方式毁伤目标,如干扰电子线路、引燃弹头、软化目标材料结构等。
粒子束武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武器,现阶段的研究距实战还有很大差距,如何降低成本,使之更小更轻,是一个严重的技术问题。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原子的结构模型
原子结构的模型练习一、选择题1.20世纪初,科学家先后提出了如图①、②、③所示的三种原子模型,依照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排列是()①葡萄干蛋糕模型②电子云模型③核式结构模型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③①D.①③②2.如图是卢瑟福将带正电的a粒子流轰击金箔上出现散射的实验示意图。
以下是根据该实验现象作出的推断,不合..理.的是()A.绝大多数a粒子仍沿原来方向穿过,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B.绝少数a粒子被反弹回来,说明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小而质量大的“核”C.绝少数a粒子向两侧偏转,说明原子中心的“核”带正电D.绝少数a粒子偏转的角度很大,说明原子“核”外有带负电的电子3.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以下是科学家曾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符合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先后顺序的是()A.①→②→③B.③→②→①C.①→③→②D.③→①→②4.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核是研究微观粒子的一种方法。
1934年,意大利科学家费米用中子轰击轴原子(质子数为92,元素符号为U),得到了一种质量增加的原子。
他公开宣布发现了93号元素,被科学界认可,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8年,德国科学家哈恩在重复费米的实验后,发现费米实验中得到的是56号钡元素,并用下图所示模型来定义这一变化。
费米知道后,立即重复哈恩的实验,结果证实自己错了,费米坦率地检讨并纠正了错误。
请结合材料分析,以下观点不正确的是()A.面对前人的观点要敢于质疑B.科学结论的得出要依据客观事实C.对科学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D.该原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5.在近代原子学说的发展过程中,有下列观点:①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②原子都是实心球体;③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
1911年卢瑟福用带正电的a粒子轰击原子,发现多数a粒子穿过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但有绝少数a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如图所示,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否定上述观点中的()A.①②B.③C.②③D.①②③6.某化学学习兴趣小组对粒子(见图)进行探究,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当n=11且该粒子为阳离子时,x应为8B.当x=8时,粒子中n越大,原子核对电子吸引力越大,粒子体积越小C.当x=8且该粒子为阴离子时,核电荷数n应为12D.当x=6且该粒子为原子时,核电荷数n应为87.原子结构的模型在实验和探索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如图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原子核中有()A.6个质子和8个中子B.8个质子和6个中子C.6个质子和8个电子D.8个质子和6个电子8.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①和②两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B.③和④均属于离子结构示意图C.粒子②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D.①②③④共表示四种元素的粒子9.下列关于原子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所占体积很小;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③构成原子核的质子、中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④原子核的核电荷数等于核内中子数;⑤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全球科技通史》读书笔记
《全球科技通史》读书笔记该书从能量和技术角度讲述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第一篇远古时代最开始是人类偶然的发现一些石头,可以用来制作工具,比如燧石。
再后来,原始人类掌握了如何使用火,火的使用极大的拓展了人类的发展,比如说火可以取暖,烹饪食物和驱赶野兽,取暖给人类长途的迁徙征服各个大陆做好了准备;烹饪食物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消化效率,使人类更能容易的消化食物,为后来大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驱赶野兽则让人类变得更安全。
人类在拓展生存空间的同时,也出现了房屋,衣物和武器,最早出现的武器是矛。
语言则有效地组织了智人,从而淘汰了其他人种统治了世界。
另外,农耕所产生的能量明显要高于狩猎采集,这也是为什么农耕比狩猎采集更加辛苦,而人类社会依然进入了农耕时代。
提供更多的能量,养活了更多的人口。
农耕主要的作物怎么烹饪食物呢?所以出现了最早的陶器,同时,既然要种植这些农作物,就要有水利灌溉,最早的水渠还是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食物的运输又促进了轮子的发展和畜牧的发展。
农业发展还出现一个副产品,那就是数字和文字,人类祖先在记录数字的同时,也在用绘画记录着当时的信息,文字慢慢的就出现了。
农业还影响着天文历法的出现,后来天文历法慢慢地被古希腊人发展出经纬线。
古埃及人后来慢慢发展出几何学,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第二篇古代科技篇讲了冶金业的发展,从青铜到铁器,纺织技术,瓷器和玻璃在东方是制作瓷器在西方制作玻璃,第二部分讲了文明的复兴,包括纸张,印刷术,大学的发展和文艺复兴,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活字印刷术,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当时并未在中国普遍推行,主要是由于他的胶泥材质容易损坏,烧制后排列也不整齐,直到几百年后欧洲人古登堡重新发明了锡铅合金的活字才得以推广。
第三篇近代科技主要讲述了近代医学,牛顿发现三大定律和近代化学的开端。
接着又讲了工业革命的开端和电的发现和利用。
最后又讲了新工业时代石油的利用,化学产业对农业的辅助作用,以及内燃机的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氢原子光谱规律:
1 1 1 n 1, 对应莱曼系 f RH n 2 n 2 f i n 2对应巴尔末系 f 怎么解释?必须弄清原子内部结构!
n f 取定值, ni 取n f 1 , n f 2 ,
16.3 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一、原子的核型结构
hv , v
2、光子理论解释
(3)原子量小的物质康普顿效应较显 著;原子量大的物质效应不显著。
康普顿效应的发现,以及理论分析和实 验结果的一致,不仅有力地证实了光子假 设的正确性,并且证实了微观粒子的相互 作用过程中,也严格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和 动量守恒定律。
16.3 氢原子光谱的规律性
二、氢原子经典核模型的困难
氢原子:一个电子-e,核+e 核线度: 10 14 m ;原子线度: 10 10 m 电子绕核作半径为r的圆轨道运行。
二、氢原子经典核模型的困难
1、原子的稳定性问题 据经典电磁理论:电子加速运动—电磁辐射 —能量减少,最终 原子核,得出结论:原 子为一不稳定系统。 2、原子光谱的规律性
四、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
1、光量子:光可以看成是微粒—光量子组成 的粒子流,每个光子具有能量 h . 2、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1)瞬时性解释:单个电子完全吸收光子能量, 只要 0 ,就立即有光电子逸出. 2)光电流I正比于光电子数目n和速度v,但n 是主要因素。 至此,爱因斯坦不仅完美解释了光电效应, 还使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波动性兼具粒子性。
n (1) 3645.6 2 2 , n 3,4,5 经验公式 n 2
1 1 1 v RH 2 2 , n 3,4,5, 波数 2 n 22 7 1 RH 1 . 097 10 m 3645.6 A
1 1 1 RH 2 2 , n 2, 3,4, 1 n
研究原子结构规律有两条途径: 1、利用高能粒子轰击原子—轰出未知粒子 来研究(高能物理); 2、通过在外界激发下,原子的发射光谱来 研究光谱分析。
一、光 谱
1、发射光谱:
1)连续光谱:炽热固体、液体、黑体; 2)线状光谱(原子):彼此分立亮线,气体放 电、火花电弧等。
2、吸收光谱:连续谱通过物质时,有些谱线 被吸收形成的暗线。
2
2、莱曼系(紫外光部分)
3、红外光部分:
1 1 1 帕邢系: R H 2 2 ,n 4, 5, 6, n 3
1 1 1 布拉开系: R H 2 2 , n 5,6,7, n 4
1 1 1 普丰德系: R H 2 2 , n 6,7,8, n 5
由经典物理知道,原子既为一不稳定系 统,必然向外发射连续谱,但事实是分立谱 无法解释。
三、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1、三条假设:
1)定态假设:原子系统只能具有一系列的 不连续能量状态。
2)角动量假设——量子化条件
人为加进的,后来知道可由德布罗意假 设推出。 3)跃迁假设:h Ei E f
h L mvr n 2 n 1, 2, 3, 主量子数
第16章
量子物理基础
十九世纪末,经典物理学达到了相当完 善的程度,正当人们欢呼:“物理学的大 厦已经建成,以后人们的工作只是为其添 砖加瓦而已”之时,一些新的实验事实却 使物理学大厦的根基发生了动摇。 1、迈—莫实验否定了绝对参照系 (以太系)的存在; 2、热辐事实迫使科学家们抛弃以往惯用的 思维方法,重新思考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曲折 艰苦的阵痛中终于诞生了相对论和量子论。
2、光子理论解释:光子与电子的弹性碰撞
1)光子传递一部分能量给电子
2h 2 定性计算 : sin m0 c 2 0, , , ( ) , 时, max h 12 康普顿波长 2.43 10 m m0 c 2)为什么还有原波长的峰值? 光子与束缚电子碰撞,是与整个原子碰撞, 失去能量较少,散射后频率几乎不变。
2 4 He , v
1 c , m 7400me 15
1)装置 2)实验结果:
a)绝大多数沿原方向 0或 2o 3o 方向;
o o 90 180 b)在8000多个 粒子中,只有1个
汤姆逊原子模型不能解释!
3、卢瑟福核式模型(行星模型)
1911年,“思考”的重要性——典故 原子中心——原子核(+)集中全部质量 外围——电子(-)绕核旋转 核的大小与原子相比较很小。
E0 (T ) I ( , T )d
0
二、黑体辐射
1、黑体:辐射(吸收)能力最强的物体,能全 部吸收一切外来辐射。 人造黑体模型:不透明材料制成的带小 孔空腔。 2、黑体的单色辐射强度(单色辐出度)I ( , T ) 1)意义:温度为T的黑体,在单位时间,单位 面积上,单位波长间隔 d 所辐射出的 能量.定量说明了辐射强度的大小。
光测高温、光测高温计(实验)
3
六、黑体辐射定律的应用
16.2 光电效应
一、实验装置
1、K—阴极,A—阳极,电子从K A在电路 中形成光电流。 2、光电效应:在入射光照射下,电子获得能 量从金属表面逸出。 3、遏止电压:电子能从K A,说明电子具 有动能;加反向电压,当 U U 0时, I 光 0, 此时Ek max eU0 4、饱和光电流 I s :加正向电压,使逸出金属 表面的电子全部到达阳极A,此时光电流 为最大值。
mT b
b 2.898 10 m k
3
表明: 1)T , I ( , T ) — 曲线 m向短波方向移动; 2) I ( , T ) I ( , T )
T , I ( , T ) 曲线 m向高频方向移动
2 I ( , T ) I ( , T ) c
2
电离:
n 1 n
说明: E n不连续,取一系列分立值——能级 基态 n=1,激发态 n>1
3、原子辐射
hv E i E f
(n f ni )
4
h me 1 v 2 3 ( 2 2 ) Ei E f 8 0 h ni n f
1 c v
4
1 me 1 1 2 3 ( 2 2 ) RH ( 2 2 ) 8 0 h c ni n f ni n f
2、氢原子能级公式
认为:氢核质量无穷大,近似静止(相对电子) (1)半径量子化:库仑力提供向心力
nh mvn 1 e 由假设 2: vn 2 2mrn 40 rn rn
2 2
0h 2 2 rn n r1 n , n 1,2,3, 2 me
2
r1 0.529 10
由玻尔理论得出的谱线系与实验事实吻合
四、玻尔氢原子理论的困难
满意解释了H、类H原子线谱,得到了RH且 能级概念也被F-H实验证实,但仍存在缺陷: 1、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光谱、强度、宽度 和偏振性等; 2、不能说明原子是如何结合成分子、构成 液、固体的。 3、逻辑上有错误:以经典理论为基础,又生 硬地加上与经典理论不相容的量子化假 设,很不协调——半经典半量子理论.
W0 1 2 h W0 mv 截止频率 0 h 2
16.2
康普顿效应
一、实验装置 二、实验结果 表明:x射线通过物质散射时,波长发生变 化,散射后的波长有两个峰值,一个与原来波 长相同,另一个 与散射角有关。
三、对康普顿效应的解释
1、经典解释:单色电磁波作用于比波长尺 寸小的带电粒子上时,引起受迫振动,向各方 向辐射同频率的电磁波。 经典理论不能作出合理解释!
两者都能反映物质特性及其内部组成结 构——特征谱线最简单的原子发射光谱是 氢原子光谱。
二、氢原子的光谱系
十九世纪后半叶,很多科学家都在寻找谱 线的规律,1885年巴尔末(1825—1898瑞士 一中学教师)发现了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部 分的规律,即
1、巴尔末系(可见光部分)
1 2里德伯常量RH 用 表示
E0 (T ) I ( , T )d T E0 (T ) T 8 2 4 2 4 5.670 10 w / m k ( J / s m k )
4
0
4
2、维恩位移定律
曲线峰值对应的 m , T , m 1893年,维恩得到他们之间关系:
四、瑞利—金斯公式 经典物理的困难
瑞利—金斯从经典理论得到:
2c 或I ( , T )d 4 kTd 作出理论曲线与实验曲线比较:
2 I ( , T )d 2 kTd c
1)在低频(长波)部分符合很好; 2)在高频(紫外)部分出现巨大分歧. 实验指出: , I ( ) 0 理论得到: , I ( ) ( 紫外光灾难)
二、实验规律:
1、饱和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2、光电子的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线性增 加,与光的强度无关。 3、对给定金属,存在一截止频率。 4、光电子是即时发射的。
三、经典理论的困难
1、认为不存在 0 ,只要光强足够大,即能发 生光电效应.但实验证明:只要 0 不管 光强多大,都不会有光电子逸出。 2、认为电子吸收能量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 但实验发现具有瞬时性。 3、光电子初动能应该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16.1 普朗克量子假设 一、热辐射现象
1、热辐射:决定于物体温度的电磁辐射. 2、平衡热辐射:辐射与吸收平衡,温度恒定. 3、描述热辐射的物理量 单色辐射强度:在单位时间内从物体表 面单位面积上、单位波长间隔内所辐射 出的能量 I ( , T ) 。 总辐射能:在单位时间内从物体表面单 位面积上辐射的各种波长的能量
10
m 第一玻尔半径 ( n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