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终极模拟评估卷(全国甲卷考试版)(三)语文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高考终极模拟评估卷(全国甲卷考试版)(三)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2页,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21《阿Q正传》在北京《晨报附刊》分章连载。

当时主编《小说月报》的沈雁冰说:阿Q这人,要在现社会中去实指出来,是办不到的;但是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

“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一语,道出了阿Q令人产生精神反思的深刻意义。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的绪论中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

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

《阿Q正传》是鲁迅精神反思的全面结晶。

鲁迅不仅反思自己,而且希望
通过阿Q这个艺术典型唤起中国人的精神反思。

几千年来,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现象在中国是很突出的。

明末清初,利玛窦、南怀仁等传教士携“西学”来华,中国知识分子便喜欢以一种“老子化胡”式的想象来理解“西学”,以保持对“中学”的自信。

譬如黄宗羲曾说,“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

这种唯我独尊、鄙夷四方的观念在中国人头脑中充斥了几千年,降至近代,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然而在致命的打击面前,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却拒绝正视现实,承认失败,以总结教训,重振国风,反而文过饰非,“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靠虚假的精神胜利来麻醉自己和国民的灵魂。

于是,精神胜利法就成为近代中国一个普遍的精神现象。

因此,对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就是需有人来大喝一声,使之猛醒,实现精神的自觉。

鲁迅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正是这一重任的承担者。

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这一不朽形象表现了人类容易脱离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陷入主观主义误区的普遍弱点。

鲁迅则通过阿Q这一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当时中国的一种昏聩颟顸、自欺欺人的精神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易于逃避现实、退入内心、寻求精神胜利的精神机制。

《阿Q正传》可以说是哲学小说。

阿Q是一位与世界文学中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典型形象相通的着重表现人类精神机制的特异型的艺术
典型,可以简称为“精神典型”。

以这些典型人物为镜子,人们可以看到自身的精神弱点,“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

陈涌说:“鲁迅即使没有
其他著作,只要有一部薄薄的《阿Q正传》,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人可比的最伟大、最深刻的作家。

”鲁迅《阿Q正传》的发表,标志着这位“精神界之战士”担负起改变中国人精神的“立人”重任,成为不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为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文明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至今,《阿Q正传》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在中国还很普遍,确实是“不存在而又到处存在的”。

堂吉诃德到临死时才明白自己不过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并非什么骑士;阿Q则是直到被押往法场时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这两个艺术形象都是绝妙的“镜子”,启悟人们认识自己,实现精神的自觉。

《阿Q正传》绝不是表面化地描写阿Q的可笑言行,而是穷根究底地找出这种可笑言行的精神根源,明确概括为“精神上的胜利法”,详细而清晰地传达和描写出来,使之升华到精神典型的境界。

鲁迅创造精神典型的意识的确较之前人更为自觉、明朗。

但其中的哲学本意是常人难以理解的,这一百年来,《阿Q正传》几乎成为考验一个人阅读力、领悟力和思想水平的试金石,成为启发人们精神反思的警示器。

(摘编自张梦阳《论阿Q的精神反思意义》)
注释:①老子化胡:佛教传入中国之初,社会上受华夷论影响,出现了“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化胡成佛之说,以宣传佛道同源论或老子转生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雁冰“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不是因为他生活中见过阿Q这个人,而是他阅读过程中可能疑惑自己身上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 相。

B.“精神胜利法”的特征是:用主观意愿宽解和疏导客观实际的失败,以减缓自己的精神压力、思想负担和情感矛盾,达到心态情绪的平衡稳定。

C.鲁迅作为伟大作家,为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文明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致于《阿Q正传》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D.《阿Q正传》中对阿Q可笑言行的描写,会让很多读者,将阿Q 只当作一个滑稽小丑去理解,从而无法看到这种可笑言行的精神本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鲁迅的精神反思,阐述了“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和存在的价值。

B.文章灵活运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手法,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通俗性。

C.文章第三段对比堂吉诃德和阿Q的不同点,来说明阿Q在中国
更具典型性。

D.文章引用陈涌的言论,来说明《阿Q正传》是鲁迅所有小说中最深刻的一部。

3.下列表述,不符合材料中所论的“精神胜利法”范畴的一项是(3分)
A.苏轼泛舟赤壁,面对客人的悲伤,劝慰客人多看看山间的清风明月,希望和客人一起徜徉其间,自得其乐。

B.1127年,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二人俘虏北去。

北宋旧臣称之为“二帝北狩”,说徽钦二帝去北方打猎去了。

C.《新青年》上发表过林损的一首诗,开头两行是:“乐他们不过,同他们比苦!美他们不过,同他们比丑!”。

D.东西被偷了,旁人安慰你“蚀财免灾”;一门心思努力上进却事不遂愿,好心人劝你“无官一身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小麦在许多饮食文化中担任“主角”。

提高小麦生产效率将有助于养活更多的人口,并降低相关农业成本。

基因工程则有可能培育出具有人们所希望的特性的更好小麦品种。

然而,不幸的是,小麦是最难进行基因改造的作物之一。

这是因为,即使成功开发出利用根癌农杆菌的植物转化系统,小麦也对“转化”具有抗性。

“转化”是指将新基因导入细胞,使其融入基因组,并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

最容易“转化”的小发品种是\Fielder,由美国爱达荷大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发,但科学家不知道为什么这种小麦品种如此容易“转化”,而其他品种却不行。

(摘编自王方《有了新技术,小麦基因改造没那么难》)
材料二:
如何找到基因提高小麦产量,激发着学者们的研究兴趣。

“最初,我们发现小麦‘CItrl7600’的粒数较多,就想把控制这一农型的丞因克隆出来,但这需要先‘锁定’对应的基因组区域,然后再验证候
选基因是否决定了它的高产。

”2018年贾海燕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时,便与研究者们去田间调查小麦小穗节数和穗粒数,然后再回实验室做分析。

值得关注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克隆的高产小麦等位基因TaCol-B5存在于古老的四倍体的二粒小麦中,但在全球
现代小麦品种中极为军见。

来自全球各地的1657份小麦种质中,仅有33份小麦种质携带这一优良基因,在检测的346个中国小麦品种中,只有四个品种拥有这一高产基因。

“这可能与小麦矮化育种有关,因为现代的理想株型普遍较矮,TaCol-B5在选择育种过程中丢失了。

利用这一基因虽然增加了株高,但可以实现产量的突破。

”贾海燕分析。

(摘编自金风《这个基因能让小麦产量提高》)
材料三;
基因测序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给科学家带来了解决高产难题
的机遇。

严六零说,小麦产量受到三个主要因素影响,即穗数,每穗种子效和种子重量。

这些因素在一定幅度范围内呈负相关的关系,通过遗传因素改良穗型和株型进而提高作物产量是一条有效途径,但实现该目标非常具有挑战性。

范·埃斯指出,单个影响因素之间的权衡,例如种子重量和数量,是
进一步提高产量的主要瓶颈。

“控制小麦产量相关株型性状的基因的鉴定并非易事,因为普通小麦具有复杂的六倍体基因组,而且其中包含80%的重复序列——具有如此多相似的基因组片段,很难组装序列拼图。


严六零与合作者张小雨利用完整的小麦参考基因组和快速测序技术加速了对小麦高产基因的研究。

“我们原先的目标是找到决定小穗数的关键基因。

”“在选择这两个亲本(CItrl7600和扬麦18)做实验的时候,我们的确就是为了找到高产基因,但我们并不知道最终会发现一个什么样的基因。

”严六零说,最终找到这个增产效果异常显著的基因算是一种“偶然”和“幸运”。

张小雨告诉《中国科学报》,在前期研究中,他们通过CItrl7600和扬麦18两个品种的杂交构建了一个子代群体,这个群体中的小穗数表现出遗传分离。

随后,他们鉴定到一个数量性状主效位点,可解释子代群体中43%的小穗数的遗传分离的差异。

(摘编自李晨《这个“遗失”的高产基因找到了》)
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新基因导入Fielder小麦细胞,能够使其融入该小麦的基因组传
递给下一代,但其他小麦品种却很难实现这种“转化”。

B.穗数、每穗种子数和种子重量在一定幅度范围内呈负相关的关系,如果一穗麦子的种子数量不多,那么每粒种子的重量则会增大。

C.存在高产基因TaCol-B5的古老的四倍体的二粒小麦在现代小麦品种中极为少见,我国也只有四个品种拥有这一高产基因。

D.严六零认为,利用完整的小麦参考基因组和快速测序技术研究小麦高产基因并最终发现高产基因只是一个“偶然”结果。

6.你从研究人员发现小麦高产基因的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做好科研工作的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拾荒
陈彦
甲成也有电脑了,虽说是二手货,但又没人知道是从二手货市场买来的。

他说是自己来时忘了带,家里才捎来的。

可有一天发生的事,还是让他突然耳朵发烧,脸颊发烫了。

他初进学校的那一天,见姐姐捡拾地上的空瓶子,以为是做环保、讲卫生呢,没想到,姐姐还真是在捡垃圾卖钱。

这是他做梦都没想到的事。

他是去姐姐的宿舍找她时,无意中听同学说,姐姐去捡垃圾了。

他的头嗡的一下给炸了。

那是黄昏时分。

他急忙奔到校园一些有垃圾桶的地方,果然见到姐姐在低头捡拾。

他飞起一脚踢翻了那个垃圾桶,
姐姐一下怔在了那里。

“丢人不丢人?我们真的就贫困到这一步了吗?”
甲秀不知该如何回答弟弟的责问。

甲成步步紧逼:“你这几年一直告诉家里说在勤工俭学,原来挣的是这种丢人钱?与其丢这种人,我们还来这儿上的什么学?我都不知你咋想的。


甲秀慢慢平静了下来。

甲秀说:“我想的可能比你多。

我在走这一步时,可能比你更恨我自己,可最后还是这样做了。

为什么?为了生活,为了不失去自己,为了赢得真正的尊严。


“捡垃圾还有尊严?罗甲秀,你别再编织什么尊严的谎言了,你把罗家人的脸丢尽了,如果苦苦奋斗,从初中升高中,从高中进大学,就是为了到西京来捡垃圾,你何不留在塔云山放牛,喂猪、砍柴、拾粪,为人生儿育女呢?”
“我正是为了改变自己才拾垃圾。


“你正是因为拾了垃圾,而从此不要再奢谈什么改变。


甲秀还想解释:“甲成……”
“别说了,姐,这事没有任何商量。

你必须从现在开始,结束这种卑贱的谋生方式,你若不听,我会立马从这个学校消失,你就等着瞧吧!”甲成说完,怒气冲冲地跑了。

甲秀已经软瘫在地上,她能受任何人的鄙视、贱看,但她受不了弟弟这一番如芒刺扎心般的指斥怒喝。

她离开了垃圾桶,连装垃圾的袋子
也没有力气捡起。

她失魂落魄地向湖边走去。

暮色下,湖水中荡漾着远处路灯的微光。

树影中,有三三两两的情侣在窃窃私语。

甲秀坐在一个长条椅上,任眼泪从眼角一直流淌到脖根。

她在回忆两年前,父亲领着她第一次来西京上学的情景。

那时她也是踌躇满志的,在走出大山的那一刻,她感到自己是要鱼化龙、蛹化蝶了。

可就在走进校门的第一天,她就感到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差距。

父亲为了让孩子缩小这个差距,一步步把她驮到这个平台上,可他怎么也想不到,一个从社会最底层奋斗上来的弱女子,在这里所经受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历练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啊!就在她走进宿舍的那一刻,当看见其他三个女孩的装束打扮、一应用具后,她和父亲驮着东西,半天不知往哪儿插脚。

她们分明闻到了父亲身上的汗味,尽管出于礼貌,没有直接捂住鼻子,但那种乜斜的眼光,却让她一下就懂得了生命的层级与差距。

也就在那一刻,她才第一次发现,才五十多岁的父亲,已经腰弯背驼了。

也就在那一刻,她还发现,父亲过节才穿的好裤子已经磨烂了,屁股都快露在外边了。

他把几千块钱血汗钱,让娘缝在裤腰上。

在他小心翼翼拿出那一沓钱时,她就在暗下决心,再不能在爹娘鹭鸶一样干瘪的腿上剔肉了……
当第一次拾垃圾后,她就是跑到这里来痛哭流涕的,她难以想象爹娘知道自己是以这样的方式挣钱时,会是一种什么心情。

她也尝试去餐馆端过盘子,可那太浪费时间,与学习冲突太大,只能寒暑假期间干一两个月。

唯有拾垃圾,得空便做,举手之劳。

开始她也没想到会那么去做,可当有一天自己从宿舍楼清理垃圾,无意问卖给拾破烂的,
竟然赚了二十几块钱时,这事一下提醒了她,那天晚上,她开始了第一次拾荒。

成果是那么显著,没费什么力气,也没费多少时间,竟然有了十几块钱的收入,够三天的伙食费。

她先是感到一阵羞耻,甚至跑到湖边,长时间清洗自己的双手,但最终她还是坚持了第二次、第三次……
她坚定了拾荒的信心。

弟弟甲成考上大学后,甲秀真是为弟弟高兴,可也十分担心。

她知道甲成的争强好胜,更知道甲成的人生期许。

她最担心的是甲成经受不住人生落差的重击,因而,她在想方设法缩小着他与同学们的差距。

她已拿出全部积蓄,为他买了二手电脑,再凑一凑,还准备在近几天再给他买一个手机。

她希望让弟弟平稳度过这种巨大落差感带来的波动期。

没想到弟弟毫不领情,她要再说那电脑是靠拾荒买来的,他一定会立即把电脑扔进垃圾箱,她深深感到了不被弟弟理解的委屈和痛苦。

秋天的夜晚,稍一起风,便透出阵阵凉意。

她在想,是不是得停止拾荒了。

甲成的脾气她是知道的,拗犟起来,是什么事都能干出来的。

她终于决定了,为了甲成,再不拾荒。

与其靠拾荒给他挣得一些物质补充,不如按他的精神需求终止抢荒。

甲秀突然感到一阵轻松。

(选自陈彦长篇小说《西京故事》,有删改)
文本二:
用小说为人民群众立传(节选)
巴陇锋
小说《西京故事》的人民性集中体现为:“为普通人立传”的创作主旨、为失语状态的底层群体代言的写作姿态,“温柔敦厚+诗意栖居”的人民性审美诗学,家国情怀和普世关怀兼具的人民梦想。

《西京故事》以人民性为先还表现为,寄“怜悯和同情”于底层人民,不惜为其“一掬同情之泪”。

陈彦作品以人民性为第一考虑、为人民“代言”、为草根鼓与呼,毫不掩饰自己对权力寻租、社会诚信缺失的焦虑及对社会弱者的深切同情,这种“人民性”的“在场”实在难能可贵。

小说《西京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家陈彦作品文本世界中“温柔敦厚+诗意栖居”的人民诗学理想。

《西京故事》整部小说始于塔云山,终于塔云山,呈回环式封闭结构。

叙事上,第三人称零度叙事,不愠不火,自成一格。

人物设置上,以进城打拼过活的罗家为中心,向外自然辐射到罗家房东西门锁一家及文庙村各色人等,延伸到罗家子女读书的大学。

小说专注于对底层人民的精细铺陈,不但没有减弱小说的艺术力量,反而更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文字上,沉稳绵密的叙事语言和关中地域色彩浓郁的人物语言交相辉映,形成不显山不露水的老道文笔,但又时有胜景,堆叠成整部作品令人难以逾越和叹为观止的文本景观。

表现手法上,劝百讽一,不仅“优等生”罗甲成反叛出走后获得精神重生,而且“富二代”“官二代”们也各个获得人们原谅;凡此,国人温柔敦厚的审美理想对作家创作的深刻影响处处可见。

同一切优秀的小说一样,《西京故事》带给我们的不是故事的单一,而是生活本身的丰富、鲜活和纠结。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开篇先从电脑写起,“二手货”的细节写出了甲成的家庭经济状况,他撒谎说“自己来时忘了带”的表现既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为下文的冲突埋下伏笔。

B.文本一既插叙了当初甲秀和父亲刚来大学时的窘迫遭遇,也插叙了甲秀开始拾荒时艰难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从社会底层奋斗上来的人所经受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历练。

C.《西京故事》寄“怜悯和同情”于底层人民,以人民性为第一考虑,为人民“代言”,为草根鼓与呼,毫不掩饰作家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焦虑及对社会弱者的深切同情。

D.《西京故事》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事,不愠不火,自成一格,这种叙事手段及其专注于底层人民的写法不但没有减弱小说的艺术力量,反而更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8.甲秀、甲成姐弟俩在性格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6分)
9.文本二谈到的“人民性”在文本一中也有较为鲜明的体现,请结合
两则文本,对小说的人民性加以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秦伯使西乞术来聘,且言将伐晋。

襄仲辞玉曰:“君不忘先君之好,
照临鲁国,镇抚其社稷,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辞玉。

”对曰:“不腆敝器,不足辞也。

”主人三辞。

宾答曰:“寡君愿徼福于周公、鲁公以事君,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诸执事,以为瑞节,要结好命,所以藉寡君之命,结二国之好,是以敢致之。

”襄仲曰:“不有君子,其能国乎?国无陋矣。

”厚贿之。

秦为令狐之役故,冬,秦伯伐晋,取羁马。

晋人御之。

赵盾将中军,荀林父佐之。

邵缺将上军,臾骈佐之。

栾盾将下军,胥甲佐之。

范无恤御戎,以从秦师于河曲。

臾骈曰:“秦不能久,请深垒固军以待之。

”从之。

秦人欲战,秦伯谓士会曰:“若何而战?”对曰:“赵氏新出其属曰臾骈,必实为此谋,将以老我师也。

赵有侧室曰穿,晋君之婿也,有宠而弱,不在军事,好勇而狂,且恶臾骈之佐上军也,若使轻者肆焉,其可。

”秦伯以璧祈战于河。

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
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

穿曰:“我不知谋,将独出。

”乃以其属出。

宣子曰:“秦获穿也,获一卿矣。

秦以胜归,我何以报?”乃皆出战,交绥。

秦行人夜戒晋师曰:“两君之士皆未愁也,明日请相见也。

”臾骈曰:“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将遁矣。

薄诸河,必败之。

”胥甲、赵穿当军门呼曰:“死伤未收而弃之,不惠也;不待期而薄人于险,无勇也。

”乃止。

秦师夜遁。

复侵晋,入瑕。

城诸及郓,书,时也。

(节选自《左传·文公十二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
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
B.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
C.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
D.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军吏曰/将有待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无陋矣”与“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两句中的“陋”字含义相同。

B.“将以老我师也”与“使老有所终”(《礼运》)两句中的“老”字含义不相同。

C.“有宠而弱”与“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两句中的“弱”字含义不相同。

D.“不待期”与“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两句中的“期”字含义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伯派西乞术携带重宝美玉去鲁国聘问,并告知秦国将要讨伐晋国,襄仲对秦君的美意表示感谢,并对西乞术带来的美玉再三推辞。

B.秦国为报令狐之役之仇攻打晋国,晋国派出三路大军进行抵抗,臾骈认为秦军不能久战,可用深垒固军之计等待他们。

赵盾同意了。

C.秦国准备出战,士会献计说,这次晋国采用的计谋必定出自赵氏家臣臾骈,但受宠的赵穿年少轻狂,我们用计离间两人就可以成功。

D.秦军突然袭击晋国上军,晋军依照作战部署按兵不动,赵穿追击不成大发雷霆,后不顾军吏劝告一意孤行,带领他的部属独自出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所以藉寡君之命,结二国之好,是以敢致之。

(2)使者目动而言肆,惧我也,将遁矣。

薄诸河,必败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与刘将军杜文学晚登西城
高启①
木落悲南国,城高见北辰。

飘零犹有客,经济②岂无人.
鸟③过风生翼,龙归雨在鳞。

相期俱努力,天地正烽尘。

[注]①高启:元末明初人。

诗题中刘将军和杜文学是他的好友。

②经济:经国济世。

③鸟:大鹏鸟。

《庄子·逍遥游》中有“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木”与杜甫《登高》中的“落木”同义,是秋天的典型意象。

B.颔联“经济岂无人”句运用反问语气,强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的信念。

C.颈联实写诗人登高所见,乘风而起的大鸟如同行云布雨的神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