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陈卿庆
来源:《杂文月刊(学术版)》2016年第01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从五四时期以来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在中国传播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国的革命轨迹相并轨,通过五四时期李大钊等人的传播,出现了多种相关马克思主义的文学作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也相继出现,本文主要叙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实际情况及时代特征相结合,从而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本土化的历史性飞跃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通过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走向中国化,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新形态,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可谓名副其实的核心工程、灵魂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并在新世纪新阶段,在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同时,更在实践中大大推进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等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

研究中国革命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在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认真研究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步伐。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
从理论成果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共产生了四大理论成果,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

这四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根据时代特征探索不同重大问题做出的独特理论贡献,其中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时代主题。

而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第一座里程碑。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对于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实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国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新的世情、党情、国情、民情,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怎样建设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重大时代课题,有力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更进一步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新的时代课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推进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
实践是人们在一定思想理论指导下所进行的征服与改造自然界、人类社会、自身的客观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实践力量基本上在中国的革命力量上起了推动作用,具体来看,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出现过挫折,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从整体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是与中国具体实践紧密相关的过程,贯穿于中国革命与实践的发展历史过程中。

2006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是统一的。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中国现代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客体。

人类社会发展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的。

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中国具体实践;另一方面,中国具体实践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发展。

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

为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邓小平同志提出,马克思主义本身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

总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已经深入人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长河,一直以主要思想准绳不断推动中国的前进和发展,并一步一步地将中国与世界接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也反应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指导思想,中国未来的发展也会以此为依托,互相进步,推动科学地认识社会现实。

参考文献:
[1]字振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3.5
[2]张述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化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1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