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业研究报告(doc2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保险业研究报告(doc24)
一、行业进展状况
1.保险行业的特点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专门行业。
保险是专门以风险为经营对象、为人们提供风险保证的一种专门的制度安排,是一种风险转移的机制,同时具备储蓄功能。
与一样的企业相比,保险业具有投资需求大、经营周期长、利润率稳固的特点,是典型的以创新来推动增长的金融产业。
其中产险业具有高度周期性[1]。
2.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保险按其目的可分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社会保险指由国家通过立法对公民强制征收保费,形成保险基金,以对投保人提供保证的一种社会保证制度。
它具有强制性,并不以盈利为目的。
运行中假设显现赤字,国家财政将给予支持;商业保险是按商业原那么经营,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形式。
保险企业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截至2002年底,我国的社会保证基金总资产达到1241.9亿元,商业保险公司总资产达6494.1亿元。
本文的要紧研究对象是商业保险。
3.中国保险业进展状况
中国保险业尚处于成长初期,进展速度较快。
全国保费收入由1980年的4.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3053.14元,年均增长速度34.4%,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
现保费收入世界排名在15-20位之间。
从世界各国保险业的进展经历看,寿险业的进展速度大大高于非寿险业。
我国保险业的进展也经历了相同的变化:从1992至2002十年间,寿险保费收入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2.8%,而产险保费收入的增长仅为18.1%;1980年保险业全面复原时,寿险保费收入几乎为零,1992年,寿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达到30.4%,1997年,寿险保费收入开始超过产险,2002年,寿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例达到74.5%,而且这一趋势还将连续下去。
相伴着保费收入以大大高于国民收入和人口数量增长的速度增加,我国的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和保险密度〔保费收入/人口总数〕这两个保险市场成熟度指标不断增长。
截至2002年底,中国保险深度达到3%,保险密度为237.6元,较之世界发达国家保险深度平均8%-10%、保险密度人均数千元美元的水平,我国保险有效需求明显不足,但同时也展现了我国保险业的宽敞进展空间。
二、行业竞争格局
截至2002年底,保险公司数量进展到54家,总资产达6494.1元,保险营销员超过100万人。
初步形成以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格局。
1979年我国保险业务复原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完全垄断市常1988年平安保险公司的成立打破了这一格局。
同年,交通银行成立保险部〔太平洋保险公司前身〕。
这两家股份制保险公司成立后,迅速把业务拓展到全国范畴,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展开了竞争。
从90年代开始,股份制的新华、泰康、华泰及外资友邦、东京上海、皇家太阳联合等保险公司先后成立,市场竞争主体多元化的态势开始形成。
截至2002年底,保险公司数量进展到54家,其中国有独资保险公司5家,股份制保险公司15家,中外合资保险公司20家,外资保险公司14家。
另外,还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2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内地的14个都市设立了199个代表处,等待进入中国保险市常
1996年,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简称中保集团〕,下设财产保险,人寿保险,再保险三个专业子公司, 实行分业经营。
1998年底,中保集团被撤销,三个子公司成为独立法人,其中中保财产保险继承人保品牌, 更名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保人寿保险公司更名为中国人寿保险公司。
由于历史缘故,原中保集团仍旧保持着市场主导地位。
2001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占产险总保费收入的75%;中国人寿占寿险总保费收入的57%。
它们和平安、太平洋[2]两家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之和在产险和寿险市场上分别占到96%和95%。
三、目前市场要紧险种
寿险
在中国保险业进展历程中,人寿保险业虽起步较晚,但进展专门快,占整个保险市场份额的比例也不断增加,保费收入已由1982年的159万元增至2002年的2274.84亿元,占保费总收入的74.5%,寿险已超过产险成为保险市场的要紧业务。
从产品种类看,保险产品不断趋于多样化,已由80年代的几十种增加到2002年的数百种。
2000年往常,我国寿险市场上以传统储蓄型产品〔非分红险、意外损害险、健康险以及补充医疗险〕为主。
由于银行连续降息对寿险公司的投资收益造成了专门大的阻碍,2000年后,寿险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投资连结保险、分红产品以及万能险等收益直截了当与保险公司的投资绩效挂钩、客户与保险人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新产品相继上市,并以专门快的速度增长。
2000年,新产品的保费收入仅占寿险总保费收入的3.11%,到2001年底,新产品比例达到29.39%,其中分红险比例从0.88%上升至19.07%。
表1 寿险要紧险种保费收入比例变化
单位:% 项目2001年2000年
传统产品非分红61.2 83.21
意外损害险 5.18 8.06
健康险 4.22 5.62
补充医疗险0.01 -
新产品分红险19.07 0.88
投连产品7.49 1.69
万能 2.83 0.54
其中,传统非分红产品:高保证;收益固定,与保险公司投资绩效无关;保险公司承担全部投资风险。
传统分红产品:低保证;与保险公司经营利润有关,和保险公司的投资绩效间接挂钩;保险公司与客户分担投资风险。
非传统产品:低或无保证;收益直截了当与保险公司的投资绩效挂钩;客户承担投资风险。
产险
我国产险险种的创新比寿险慢,险种单一,不灵活。
要紧险种包括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和农业保险,其中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约占到95%。
财产保险中又以机动车辆保险和企业财产保险为主。
四、行业经营状况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通过对几家要紧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偿付能力和资本充足水平来考察我国保险公司的差不多经营状况。
盈利能力
我们以投资收益率〔利润总额/总资产〕作为衡量保险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标:
表3 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2001年〕
单位:%
公司利润总额/总资产公司利润总额/总资产
中国人保 2.9*中国人寿0.3
平安保险 2.4太平洋人寿-10.8
太平洋财产11.2新华人寿0.3
华泰财产 2.3泰康人寿-1.1
永安财产0.02大众保险 4.5
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损益表无〝利润总额〞一项,而以其〝本年盈利〞代替。
由上表能够看出,在资产收益率的比较中,90年代中期成立的股份制保险公司并不比国有保险公司表现得更好;而产险公司的情形普遍好于寿险公司。
产险公司的要紧收益来源是〝费差益〞,而寿险公司收益的要紧来源是〝利差益〞和〝死差益〞,寿险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在专门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利率和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
近年来我国利率不断下调给寿险公司的盈利造成了繁重的打击,承担历史高利率的保费收入其资金成本一方面无法由银行存款利息得到补偿,另一方面由于保险资金运用方式受到限制,而不能找到收益较好的其它投资工具。
从2000年到2002年,我国保险公司的平均投资收益分别为3.59%、4.3%和3.14%。
目前,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要紧是购买中央企业债券、参与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国债回购、投资证券投资基金和办理大额协议存款等。
除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外,其他几个渠道收益弹性均较校2002年中,保险资金间接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的资金量达312.46亿元,但由于股市收益下降,不足3成基金盈利,49只封闭式基金净亏损达35.15亿元,平均每个基金单位亏损约为0.045元,其中的保险资金收益也就可想而知。
偿付能力
考察保险公司经营情形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偿付能力,它直截了当关系到公司连续经营能力的高低,中国保监会一直把偿付能力监管作为保险监管工作的重点,«保险公司治理规定»要求,保险公司应具有与其业务规模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3]。
由于会计资料可得性的限制,我们无法运算出要紧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和法定最低偿付能力,但能够通过对它们自有资本的充足水平〔净资产/总资产〕来估量公司的偿付能力。
依照要紧保险公司公布的2001年财务报表,国有保险公司,专门是国有寿险公司的自有资本水平较低,如中国人寿的净资产/总资产仅为3.1%,太平洋人寿由于2001年亏损31亿元,抵去10亿元的实收资本后,所有者权益为负21亿;而90年代中期成立的股份制保险公司自有资本充足水平较高。
表4 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2001年〕
公司净资产/总资产公司净资产/总资产
中国人保17.9%中国人寿 3.1%
平安保险 6.8%太平洋人寿-7.3%
太平洋财产24.5%新华人寿23.7%
华泰财产28.6%泰康人寿27.5%
永安财产39.3%大众保险62.0%
资本充足率
另外,缺失预备/资产净值与实收保费/资产净值也是衡量保险公司资本充足率的重要指标。
其中,缺失预备/资产净值是衡量总体资本充足率的最正确指标;实收保费/资产净值是新业务占资本比率的衡量指标。
假如这一比率超过2,公司就被认为在新业务的拓展中缺少相应的资本。
〔Berka & Shepard 1997〕
表5 各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率状况
公司缺失预备实收保费公司缺失预备实收保费
/资产净值/资产净值/资产净值/资产净值
中国人保 3.1 5.4中国人寿28.011.9
平安保险13.1 7.2太平洋人寿-14.1-6.8
太平洋财产 2.5 4.6新华人寿 2.7 1.6
华泰财产0.4 0.4 泰康人寿 1.7 1.1
永安财产0.2 0.005大众保险0.40.8
对这两个指标的运算也说明了同样的结果,即国有保险公司,专门是国有寿险公司的资本充足水平较低,而90年代中期成立的股份制保险公司资本充足水平高。
对这两个指标的运算也说明了同样的结果,即国有保险公司,专门是国有寿险公司的资本充足水平较低,而90年代中期成立的股份制保险公司资本充足水平高。
参考资料: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金融年鉴»
Vaughan, E. J. 1995, Essentials of Insurance: A Risk Management Perspectiv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erka, Jack and Shepard, Lee 1997, Financial Valuation: Business and Business Interests, Gorham & Lamont, Boston, MA.
[1] 依照周期时期的不同,保险市场被相应描画为〝硬的〞和〝软的〞:在保险人能够获得承保利润的时期,市场被称为是〝软的〞,保险人通过降低价格来增加市场份额,降价的含义不仅仅是绝对费率水平的降低,而且包含承保标准的放宽,继而亏损产生,保险人因此开始提高价格并严格承保标准。
〔Vaughan & Vaughan, 1995〕
[2]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于2000年实施分业经营机构体制改革,于2001年新组建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并在国内控股设立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和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
[3] 实际偿付能力=会计制度末的实际资产价值-实际负债
最低偿付能力=短期人身保险业务最低偿付能力+长期人身保险业务最低偿付能力
中国保险业的市场结构现状分析及进展趋势
2003-04-21资料来源:«经济评论»2002年第2期
摘要:本文对我国保险业市场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目前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属寡头垄断型,市场集中度极高,但高集中度与理论界的共谋假说和有效结构假说不相符。
文章最后阐述了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进展趋势及促进我国保险业进展的假设干计策建议。
一、中国保险业市场结构的实证分析
市场结构,在产业组织理论中,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点和形式,事实上质反映了市场竞争垄断关系。
罗宾逊(J.Robinson)将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四种类型。
这种分类已成为经济学理论的经典。
据此,保险业市场结构也可分为这四类。
我国保险业与其他国家保险业一样,包括直截了当保险业、保险中介业和再保险业三部分。
前者是基础和主体,后两者是促进前者顺利和稳健进展的重要手段和补充。
然而,迄今为止,我国保险中介业和再保险业市场体系发育水平专门低,中介业中要紧以代理人为主,经纪人和公估人规模极小,再保险业那么只有中国再保险公司一根独苗。
因此,本文以直截了当保险业为主展开分析。
至2000年底,我国直截了当保险业市场共有3l家保险公司,其中内资12家(见表1),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19家。
尽管后者多于前者,但由于我国政府对外资公司的业务和地域范畴的限制较严,因此它们在我国市场所占份额专门有限。
本文所称保险业市场是指内资公司构成的市常
表1 我国内资保险公司概况
资料来源:依照«中国保险年鉴»、«中国金融年鉴»(相关年份)整理。
依照产业组织理论,衡量保险业市场结构最差不多的指标是市场占有率和市场集中度。
我们不妨从对这两个差不多指标的分析来解析我国保险业市场结构。
保险市场占有率是指某家企业的投入或产出在同一市场同一时期全部投入或产出中所占比重。
具体指标包括保费、资产、人员、利润等占有率。
市场占有率能够衡量单个企业在保险市场中的地位。
假如一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越高,说明其垄断性力量越强;反之那么越弱。
由表2可知,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中,人保、国寿、平安、太保四家公司所占市场份额较大,专门是前2家公司,可谓举足轻重,其余8家公司所占份额极小,最高者不足1%,可谓无足轻重。
追溯到1998年前几年,能够看出,人保、国寿两公司的市场份额在不断下降,平安和太保两公司的份额在上升。
〝中保集团公司(即现在的人保和国寿两公司的前身)的市场占有率从1995年的79.1%降至1997年的约?0%,但仍旧保持着绝对优势。
……太平洋保险公司和平安保险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从1995年度的11.02%和8.3l%增至1997年的11.79%和15.86%。
〞
此外,观看公司总资产、人员规模、利润总额,能够发觉,依旧人保、国寿所占份额最大,平安、太保次之,其余公司都较低。
表2 保险公司保费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1998年2000年
保费收入(亿元)市场占有
率(%)
保费收入(亿
元)
市场占有率(%)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大平洋保险公司新疆兵团保险公司华泰财产保险股份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新华人寿保险股份天安保险股份
大众保险股份
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永安财产保险股份399.18
529.56
169.72
124.6
2.99
2.47
4.87
11.8
1.81
2.57
1.3
0.24
32.0
42.0
14.0
10.0
0.2
0.2
0.3
0.9
0.1
0.2
0.1
忽略
465.00
643.57
272.45
152.48
3.83
5.02
7.2
15.06
0.27
3.4
0.27
0.84
30.0
41.0
17.0
10.0
0.2
0.3
0.4
0.9
忽略
0.2
忽略
忽略
资料来源:1998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年鉴(1999)»,北京,中国经济年鉴出版社,1999;2000年数据系依照«中国保险报»2001-01—16,第3版数据整理所得。
保险市场集中度是指保险市场中少数几家最大企业所占的保费、资产、利润等方面的份额。
一样来说,市场集中度越高,该市场的垄断性越强;反之,那么越弱。
反映市场集中度的指数较多,本文选用最常用的CRn指数来衡量保险市场集中度。
式中,CRn一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行业集中度;Xi—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数值;n一产业内的企业数;N—产业内的企业总数。
n通常取4或8,本文取前4位。
表3 保险市场集中度(CRn)(n:4,期末数)(%)
199819992000
资料来源:依照«中国金融年鉴(2000)»(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整理所得。
从表3能够看出,目前我国保险业市场集中度相当高,人保、国寿、平安和太保四家公司垄断了整个市常能够认为,我国保险业市场足以这四家公司为主导,其余8家公司为补充的寡头垄断型结构。
综合表2、表3,能够把我国保险业市场分为三大集团,以人保、国寿两家大型国有公司为第一集团,它们分别在财产险和人身险业务方面独占鳌头;以平安和太保两家全国性、股份制公司为第二集团,其业务规模、资产规模等次于第一集团;其余8家公司为第三集团,其市场份额难以望第二集团之项背。
二、高集中度下的市场绩效和企业行为分析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市场集中度更高,寡头垄断的程度更甚。
〝1994年前五大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英国为3S%,法国为32%,德国为25%,意大利为36%,1994年美国产险市场上前五大公司的市场份额为29.1%〞如此高的集中度是否产生了高市场绩效呢?关于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理论界有两种假说:哈佛学派的共谋假说和芝加哥学派的有效结构假说。
哈佛学派的贝恩等人以其独创的SCP(结构—行为—绩效)分析框架为基础,认为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少数高市场占有率大企业能够凭借规模优势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大企业具有操纵市场的力量,容易达成共谋、和谐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需要对这类产业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截了当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
这确实是共谋假说,又称集中度一利润率假说。
芝加哥学派的施蒂格勒和德姆塞茨那么反对哈佛学派的观点,提出了有效结构假说,认为有效率的企业具有先进的治理技术和生产技术,从而降低了成本,能够获得较高的利润,相应地也占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结果是提高了市场集中度。
按照共谋假说,中国保险业市场中的第一集团的绩效应好于第二集团,第二集团应好于第三集团。
按照有效结构假说,中国保险业市场中的第一集团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治理效率应强于第二集团,第二集团应强于第三集团。
那么,事实如何呢?
对保险业市场绩效和竞争能力的分析,本文选取资产收益率、费用率和偿付能力三项指标加以衡量。
由于猎取数据的困难,对资产收益率的分析本文只选取四家寡头公司的情形进行比较(见图1)。
图1 1999年保险市场要紧竞争者资产收益率(%)
资料来源:转引自«中国保险报»,200l-02-01,第3版。
从图1可知,我国保险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并不高,而且两家规模最大的国有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并不及规模次于它们的平安和太保。
这说明两家最大公司并不能利用其规模优势而获得更高的利润率。
分析1999年费用率(营业费用与净保费之比)指标能够发觉,四大寡头公司中除人保达36.94%外,其余三家公司都不到30%(国寿为23.73%;平安为25.55%;太保为21.41%)。
而第三集团中的各公司的费用率参差不齐,最高的永安公司为44.33%,最低的兵保公司为16.99%,新华人寿为17.42%。
因此并不能确信地说国有大公司因存在规模优势而使成本费用显著降低。
但能够确信的是,第三集团中的各公司成立时刻较晚,人员较为精干,机制较为灵活,在通过一定内部治理的磨合和市场扩张之后,较高治理效率的发挥将使费用趋于下降,那么国有大公司由于机构庞大,冗员过多且存在〝三多二少〞问题(非本专业毕业生多、转业干部多、外单位改行调入者多、专家少、通过本专业系统学习者少),不通过完全的体制改革难以使费用率明显下降。
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具有收取保险费在先,支付赔款或给付保险金在后的业务特点,因此,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的大小对公司经营的稳固进展专门重要。
总体来看,中资公司的偿付能力不足,〝中国保险业偿付能力不足的比率(偿付能力不足差额/最低偿付能力标准)差不多高达32.69%。
〞但各公司偿付能力的差别较大。
本文选取资本充足率作为衡量偿付能力的指标,以所有者权益与总资产的比率表示资本充足率来比较各公司的偿付能力(见表4)。
表4 中资保险公司的资产状况(1999年底)
公司名称
所有者权益(百万
元)总资产(百万
元)
所有者权益总
资产(%)
1
2 1、2 3
4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中国人寿保险公司
合计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
9306
4265
13571
4722
3181
46667
131507
178174
45036
23878
19.94
3.24
7.62
19. 48
13.32
资料来源:依照«中国金融年鉴»(2000)资料整理所得。
因年鉴中缺泰康、华安两家公司资料,故此表未将它们列入。
由表4能够看出,保险业市场中的第一、二、三集团的资本充足率依次递增。
第一集团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为7.62%,第二集团为11.47%,第三集团为37.55%。
四家大公司业务量最大,偿付量也最大,但问题是偿付能力严峻不足。
因此,假如按«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的运算方法,考虑风险资产因素,那么所有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率会比表4
数字大一点(保险公司资产中现金和银行存款所占比重较大,这类资产风险较小)。
但是,由于四家大公司不良资产比第三集团多,因此考虑风险资产之后的运算出资本充足率,前者与后者之间的差距还会比表4中的差距更大。
由于多年来中资公司的赔付率不高,财产险一样不足50%,20世纪90年代中期往常售出的高预定利率寿险保单尚未到偿付高峰,因此目前还不觉偿付能力不足的压力,但随着竞争的加剧,费率的降低,赔付率必将上升;随着时刻的推移,高预定利率寿险保单逐步到期,假设没有高效的资金运用和风险治理能力作保证,保险公司的支付危机不是天方夜谭。
通过以上分析,能够看出,我国保险业市场并没有像共谋假说所设想的少数大公司因规模优势而赢得高利润、高绩效。
缘故何在呢?实际上,共谋假说和有效结构假说差不多上建立在新古典经济理论基础上。
新古典经济学秉承古典经济学,对自由竞争推崇备至。
而我国国有大公司的形成并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行政配置资源的结果。
也确实是说,我国市场中并没有显现如此的情形:某一两家公司在竞争中由于有效率而资本扩大,市场份额扩张,从而使市场集中度提高。
1988年往常的保险市场是一个严格管制的市场,市场中只有原人保公司(现人保和国寿两公司的前身)一家,形成独家垄断市场结构。
该公司是直属于国务院的大型国有企业。
遍布全国各地分支机构和业务网点在政府〝有形之手〞有力操探之下建立起来。
按照日本学者小宫隆太郎的说法,这家庞大的受政府扶持的国有保险公司算不上真正的企业。
的确,假如考察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都关注的企业行为,能够看出原人保公司的企业行为是非市场化的。
保险产品的价格由政府制定、产品在专门大程度上依靠行政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