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课时 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一是高中生物课程的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了生命的起源、细胞结构与功能、基因与遗传、生物分类与进化、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化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就具体介绍这些知识点。

一、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是生物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人们根据化石记录和生化分析,认为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约38亿年前的古代海洋中。

生命物质是由无机物经过大量的时间和化学反应,逐渐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淀粉样物质、氨基酸、核苷酸等复杂有机分子,逐步演化为最基本的细胞结构。

二、细胞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生命的基础和构成元素。

细胞结构主要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叶绿体、核糖体等。

细胞的功能主要包括:物质的吸收、消化、合成、分解、储存和释放、能量的转化、信息的传递等。

三、基因与遗传基因是控制生物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

基因由DNA分子组成,每个基因指导着一种蛋白质或RNA的合成。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排序相对固定,这种遗传信息称为基因组。

基因组通过遗传因子的传递,使物种在遗传过程中发生变异和进化。

四、生物分类与进化生物分类是指对生物进行归类的学科。

现代生物学主要分为五个界: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和古细菌界。

生物进化是指物种从低到高、简单到复杂、原始到派生的演化过程。

进化理论揭示了生物间的共同祖先和物种间的适应性较高程度的关系。

五、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化物质的循环是指生物体内外有机和无机物质之间不断地相互转化和循环。

人类的活动往往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改变和危害,如水污染、土地退化、大气污染等。

能量的转化是指生物在生命过程中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生态金字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是生物体内能量的传递和转化的重要过程。

以上就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的知识点总结,我们要深入了解生命的起源、细胞结构与功能、基因与遗传、生物分类与进化、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转化等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命的规律,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羧酸循环

三羧酸循环
3、乙酰-CoA中乙酰基的碳原子,乙酰-CoA进入循环,与四碳受体分子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六碳的柠檬酸, 在三羧酸循环中有二次脱羧生成2分子CO₂,与进入循环的二碳乙酰基的碳原子数相等,此时乙酰辅酶A中的2个碳 已全部转变为CO₂,同时其中的一部分能量已转变成了NADH和ATP中的能量。
调节功能
糖有氧氧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糖酵解途径的调节在糖酵解部分已探讨过,下面主要讨论第二阶段丙酮 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并进入三羧酸循环的一系列反应的调节。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 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是这一过程的限速酶。
的生理意义
1、为机体提供能量:每摩尔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和CO2时,净生成30mol或32mol(糖原则生成31~ 33mol) ATP。因此在一般生理条件下,各种组织细胞(除红细胞外)皆从糖的有氧氧化获得能量。糖的有氧氧化不但产 能效率高,而且逐步释能,并逐步储存于ATP分子中,因此能的利用率也极高。
2、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的共同氧化途径:乙酰CoA,不但是糖氧化分解的产物,也是脂肪酸和氨基酸 代谢的产物,因此三羧酸循环实际上是三大有机物质在体内氧化供能的共同主要途径。据估计人体内2/3的有机 物质通过三羧酸循环而分解。
3、三羧酸循环是三大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糖有氧氧化过程中产生的α-酮戊二酸、丙酮酸和草酰乙酸等与 氨结合可转变成相应的氨基酸;而这些氨基酸脱去氨基又可转变成相应的酮酸而进入糖的有氧氧化途径。同时脂 类物质分解代谢产生的甘油、脂肪酸代谢产生的乙酰CoA也可进入糖的有氧氧化途径进行代谢 。
循环中产生的总能量为一分子ATP(准确来说是:GTP),而细胞呼吸的全部四步反应(包括呼吸链中的内呼 吸),一个葡萄糖分子则产生32分子的ATP。2002年之前一直认为是38ATP,当时认为一个FADH2可以产生2个ATP, 一个NADH2可以产生3个ATP,这是理想化化学计算的结果。实测一个FADH2可以产生1.5个ATP,一个NADH2可以产 生2.5个ATP。详情请查阅电子传递链与氧化磷酸化。

农村环境保护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农村环境保护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农村环境保护课程形成性考核册答案农村环境保护作业11、什么叫环境、农业环境?农业环境的主要组成是什么?P2-72、目前我国的农业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方面?P8-93、自然资源的分类与特点是什么?P10-134、什么是水资源?调查你所居住的城市(或乡镇)水资源的现状如何?每人每年平均用水量是多少?P16-175、什么叫生物多样性?引起全球生物资源濒危的原因有哪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有哪些?P28P30-31P31-326、什么是生态系统?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P36-377、根据你的体会,谈谈什么是生态农业?应当怎样发展生态农业?P42-43概念特点P44-498、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谈谈可以使用、推广哪些生态农业工程的技术?P48-49农村环境保护作业21、我国农村能源有何特点?存在什么问题?你认为应如何解决?P58-59P79P822、什么是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工程?它与农业的持续发展有何关系?P71P80-813、目前有哪些新能源?你认为哪种能源的前景最好?P72-794、我国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政策和原则。

P885、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有哪些方法以?主要工艺参数有哪些?P107-1097、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和光化学烟雾对植物危害的特点是什么?P1268、大气污染的防治原则和主要措施有哪些?P1349、观察分析你生活的周围是否存在着大气污染?若有,分析是怎样产生的?提出你的治理方案?P119-120P127农村环境保护作业31、塑料薄膜对土壤的危害特点和防治措施?P155-1562、化肥对土壤的危害特点和防治措施?P151-1533、农药对土壤的危害特点和防治措施?P153-1554、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控制途径是什么?技术政策有哪些,有什么特点?P1615、垃圾填埋有哪几种方法以?各有什么特点?P171P172-1737、什么是环境监测和农业环境监测?环境监测的方针是什么?主要任务是什么?P1808、什么环境标准?分几级几类?P182农村环境保护作业41、如何进行清洁生产?其关键和核心有哪些?P188过程P1892、中国清洁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近几年围绕几方面开展工作的?p190-191-1923、绿色食品产地的主要环境条件和调控措施。

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设计

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设计

S P O 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设计何科丁,赵婕(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景德镇333403)摘要: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设计等方式,分析S P O 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艺术类专业实践课改革中的应用问题,并且根据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需求,提出S P O C系统下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循环关联模式㊂文章主要从课前泛在学习㊁课中吸收内化㊁课后反思上浮㊁课外延伸创新四个阶段出发,对高校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环境㊁教学内容㊁教学过程进行串联形成循环学习系统,并将该模式引入陶瓷青花装饰实践课程进行案例设计㊂关键词:S P O C;教学模式;艺术专业实践课程中图分类号:J0 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9699(2023)06 0100 051S P O C与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S P O C(S m a l l P r i v a t e O n l i n e C o u r s 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缩写)混合式教学模式最早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A r m a n d o F o x教授提出,是一种基于慕课基础形成的新型线上混合线下教学方式㊂S P O C共有三大特点:首先是对于授课对象的 限制 ,S P O C是小型规模限制性课程,即在开课之前会对授课对象的人数进行限制,并且收集报课人群对于该门课的了解程度及学习计划[1]㊂其次S P O C更新了现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作为拓展性资源以补充到传统面授课堂环境中[2]㊂最后S P O C还强调了教学评估的系统性㊁数据性㊁实时性和灵活性,由系统综合处理为学生打分,且打分结果不是固定的,而是可以根据学生多次上传的作业进行综合打分㊂总体而言,S P O C的本质是一场以技术转移为核心的教育变革,其最终目的和功能就是利用技术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3]㊂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综合性课程,其中包括艺术原理㊁艺术历史㊁艺术技法㊁艺术审美等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还包括心理学㊁哲学㊁文学㊁社会学㊁人类学等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㊂教学内容通常包括虚拟艺术㊁实体艺术和综合项目等范围,教学形式则是以专业课导师+理论课导师等形式为主,周期式㊁阶段式教授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以校内外实训平台为教育环境进行综合能力评估㊂S P O C混合教学模式运用于艺术类实践课程,可以有效帮助当前艺术类实践教育的现代化改革,为艺术领域培养能力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1)S P O C混合式教育模式可以帮助艺术类实践课程更好地衔接理论内容与实践环节㊂在原有教育体系中,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理论教学环境和内容与实践课程是相互独立的,理论教学内容只能作为学生的间接经验存在于知识记忆库中,这会进一步引发校园艺术培养与社会艺术实践的衔接问题㊂将S P O C混合式教育模式引入艺术类实践课程,可以促使课堂教育话语权转移至学生手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环境,使得理论学习向实践联系的第38卷第6期2023年12月景德镇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J i n g d e z h e n U n i v e r s i t yV o l.38N o.6D e c.2023收稿日期:2023 09 29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研究生教改项目(J X Y J G 2022 163);江西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项目作者简介:何科丁(1977 ),男,江西景德镇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研究;赵婕(1999 ),女,新疆昌吉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研究㊂过渡更加平稳㊂(2)S P O C教学模式为传统艺术类实践课程提供了多元㊁灵活且具有流动性和实时性的教学语境㊂艺术设计等专业对于人才的技术性要求不仅停留在该门艺术类别范围之内,对于该艺术门类的国际发展趋势㊁行业信息流向㊁其他关联性艺术创作技法等内容的掌握同样重要,因此艺术和设计类创作型人才需要掌握较多的艺术实践技能,这就要求艺术类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延展性㊂S P O C可以通过线上海量资源库帮助艺术类实践课程更新传统知识体系结构,并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打破线上虚拟课堂与线下固定课堂的边界,使得艺术类实践课程的教学语境更加灵活和与时俱进㊂(3)S P O C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艺术类实践课程重技能培养的教学目标,以 学力培养 代替 学历培养 ㊁以 智识教育 代替了 知识教育 ㊂以往的艺术类实践课程的教学首要目标,是将学生前期习得的理论性知识转化为直接经验,其检验标准也以学生对艺术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为准,这便形成了一种静态的㊁单向的培养目标,最终艺术实践活动成了培养技术技能的课堂㊂S P O C引入艺术类实践课程,重在小班教学体系,更加关注学生独有的思维㊁个性,强化当代艺术学科的 体验式教学 属性[4]㊂2S P O C系统下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循环关联模式目前关于S P O C在高校教育中的研究已提出多种设计模型,但是针对艺术类实践课程的研究方向仍有较大发掘空间㊂林舜美[5]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计美学课程为研究对象,引入S P O C翻转课堂的理念,从课程构建方式㊁课程计划与执行㊁课程结果评估等方面提出S P O C设计原则;钟丽霞等[6]人主要围绕生成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相关主题,提出了S P O C 弹性预设 使用激发 生成创造 评价反思 的教育模型㊂文章基于前人研究基础及理论分析,提出 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S P O C循环体验教学模式 ,如图1所示㊂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S P O C循环关联教学模式 强调的是授课对象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循环㊁知识关联以及艺术实践体验㊂该模式以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教学流程为基础,从课前泛在学习㊁课中吸收内化㊁课后反思上浮㊁课外延伸创新四个层面进行推进式㊁循环式建构㊂各环节具体如下:图1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S P O C循环关联教学模式图2.1课前的泛在学习课前的泛在学习指的是构建艺术类实践课程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的 广泛存在 ㊂S P O C混合模式使得现代教学环境成为一种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复合维度,在此维度中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内存信息是相互融通的,可以形成学习资源网络现实化的教学空间,数据信息不再局限于数字网络,而是通过授课对象的移动端口或数字设备进行无障碍㊁无限制共享㊂这推动着S P O C的艺术类实践课程环境朝着 情境感知泛在学习空间 的生态环境进化㊂任意一个环境场所均可以成为信息接收和传输的教育平台,所有授课对象都处在知识的物质信息表象和虚拟信息符号交织的教学环境中[7]㊂教学内容同样具有 泛在性 ,S P O C可以提取和整合艺术相关的教学内容,符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特征㊂艺术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其创作技术㊁知识体系的开放性和复杂性,使得艺术始终具有 超链接 的特点㊂学习元可以通过 可重用特性 收集整理艺术知识信息,形成知识网络和多维共享的学习元数据㊂通过学习元的整理和串联,艺术类实践课程的专业学科知识以及交叉学科信息,以U R L寻址的形式聚合到互联网络,形成网络聚合数据资源库,不同的艺术学科知识及交叉知识与学习元之间形成网状的动态互联[8]㊂另外,由于课前的泛在学习环境及知识属于广泛性知识,可能与授课对象原有的知识储备较不重叠,授课对象对学习元资源库的学习,会经过一个认知冲突的缓冲过程,这一过程中授课㊃101㊃第6期何科丁,赵婕:S P O 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设计对象会对艺术实践课程的课前学习内容产生疑问或者不解,需要在接下来的课中环节进行吸收和内化㊂2.2课中的吸收内化课中的吸收内化主要是解决授课对象在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㊂E r i c J e n s e n等[9]人认为授课对象从泛在学习到深度吸收和内化的过程,实质是无结构性经验向结构性知识转变的过程,需要对授课对象印象中已激活的前期知识和泛在学习知识进行深加工,形成授课对象自主能动的决策力和 学习力 ㊂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在课中的吸收内化,主要是在授课老师的现场答疑结合实践活动中解决㊂授课老师的现场答疑内容主要是解决学生在前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这一过程中,授课对象所吸收到的知识信息依然是间接经验㊂在答疑以后授课老师会对该门艺术课程的专业内容设立相应的实践内容,通常为项目式㊁课题式等形式,以单人实践或小组团队实践的方式在一定周期内完成实践作业㊂S P O C的教学模式则不同于传统艺术类实践课程的教学,它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相关虚拟智能技术相嫁接,为授课对象营造沉浸式学习体验,打破虚拟学习环境与现场授课环境的空间界限,使授课对象体验到真实的训练项目以及自身实践角色的属性,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10]㊂总体来看,课中的吸收内化过程重点强调艺术理论知识向实践直接经验转化,利用S P O C技术平台为学生提供情境化的学习背景,通过体验与合作加深对知识的了解,促进学生的体验感知,实现知识的吸收与内化㊂2.3课后的反思上浮课后的反思上浮是指授课对象在知识内化与吸收以后所形成的自我学习效能㊂自我学习效能指的是授课对象对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行为的主观判断,大致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前者指代授课对象对自己知识的掌握和艺术创作方向的评判和推测,后者指代的是授课对象对自己最终独立完成艺术实践能力的判断㊂总体来看,授课对象的自我学习效能建构,强调的是授课对象在吸收课堂知识和实践指导以后,能否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思维体系和艺术创作方法论[11]㊂现代艺术创作主张个体精神以及艺术纯粹性,使得现代艺术创作者需要树立个人艺术标识和个人艺术价值观念[12],授课对象在经过课中的吸收内化以后,可通过S P O C平台获得系统性的艺术创作评测指标㊁教师评价㊁行业及专业人士指导意见等数据资源,将艺术类实践行为量化为可视的直观数据,然后进行个人自评或者小组他评㊂S P O C体系下的教学评测标准,打破了传统静态评价和教师专评的局面,引入了动态评价系统和智能评价规则㊂传统静态评价体系是以授课对象阶段性艺术创作成果为结点,由授课老师对其知识内容的掌握㊁艺术技法的熟练程度㊁艺术创作的创新程度㊁课程表现等维度进行打分评价㊂S P O C循环关联教学模式下的评价体系中,授课对象可以多次递交受评作业,基于自身的反思,结合自我学习效能,形成基础性自评及知识上浮以后,再递交系统进行打分㊂整体来看,S P O C循环关联教学模式的评价主动权从授课教师转向了授课对象,以授课对象自我效能为基础,将课前泛在学习的认知冲突㊁课中吸收内化的思维下沉,转移为课后的反思上浮,形成循环关联㊂2.4课外的延伸创新课外是区别于校内艺术课堂和实践课程的社会㊁产业层面,延伸创新则是指授课对象自主能动地进行知识挖掘和知识探索的能力㊂艺术创作行为需要一定的创新性,而实践中的作者共情㊁市场行业需求㊁社会价值观念等支持创新产出的要素,在校园的学习中无法全面获取㊂艺术的实践性使得创作者身份可能转变为观察者和表达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敏感度和探索精神,因此授课对象需要在课外活动中形成主动认知的习惯,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13]㊂在S P O C循环关联模式中,培养授课对象的课外延伸创新力,是联结课前泛在学习的循环结点㊂授课对象在课外活动空间和活动行为下,形成探索知识㊁辨别知识㊁挖掘知识的内在创新驱动力,这样可以使得授课对象在处理课前的泛在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时,具有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㊂而课外的延伸创新能力,一方面是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关联性学习产生的,一方面则是基于S P O C无边界学习平台的构建以及无壁垒的知识共享及传输技术培养的㊂在整个教学模式中,各教学阶段是相互紧密联系而无法独立存在的,课前泛在学习是激活授课对象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思维的基础阶段;课中的吸收内化是解决课前泛在学习产生的认知冲突,以及通过实践教学将前期知识的间接学习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的消化阶段;课后的反思上浮则是将传统的教学评价重心转向授课对象对知识进行自主加工的沉淀阶段;课外的延伸创新既是将前期各个环节中的㊃201㊃景德镇学院学报2023年知识与外部资源进行衔接,也是将泛在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进行关联㊂3教学案例设计以景德镇陶瓷大学的 陶瓷青花装饰实践课程 为案例,研究者将 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S P O C 循环体验教学模式 引入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设计,可以较为直观地感受该教学模式的灵活性和循环性㊂陶瓷青花装饰实践课程,是教授陶瓷艺术中青花绘画装饰技法的实践类课程,需要授课对象了解陶瓷青花起源和发展历史,掌握青花勾线㊁分水等创作技法,并且在灵活运用传统工艺美术技法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创新㊂具体可以分为资源库的建立㊁知识多维共享与答疑㊁团体协作与讨论㊁智能评价与更新四个部分,如表1所示㊂表1所示的是 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S P O C 循环体验教学模式 在陶瓷青花装饰课程中的应用㊂这门课程的规划首先是建设陶瓷青花及关联性知识的学习元资源库,将陶瓷青花的发展历史㊁技术理论㊁审美哲学㊁陶瓷彩绘等课程知识,以及陶瓷青花行业发展㊁市场消费需求㊁用户对青花艺术的理解和认知等流动性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学习元知识资源库,并通过互联网技术支持实现智能更新和拓展链接㊂授课对象可以在学习元知识资源库中进行浏览㊁学习和共享,并结合教师的教学P P T㊁图文视频等理解陶瓷青花抽象知识㊂在前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以平台打卡㊁签到等形式标记学习进度或学习问题,引入课中教学㊂在课中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实践工作室为主要教学环境,同时辅助S P O C相关虚拟设备,搭建多维复合教学空间,对学生前期泛在学习疑问进行解答,然后布置陶瓷青花实践内容,包括鸡头笔的运用㊁青花料的分料等等㊂在实践环节结束以后,以个人作业㊁小组系列作业㊁专题青花创作㊁拟定主题青花创作等形式布置实践作业;授课对象完成实践作业后,结合线上智能评价系统,上传各阶段作业及创作说明;线上智能评价系统根据学生自测㊁教师评价㊁行业专业人士意见综合打分得出评价结果;学生在反思吸收以后可选择性地进行作业修改和再次上传㊂同时,智能评价系统会将陶瓷青花厂家㊁设计师㊁企业㊁艺术家等咨询发放于平台中,授课对象可根据兴趣选择关联,获取校外资源协助,形成课外的延伸和创新㊂表1陶瓷青花装饰课程的S P O C混合教学模式大纲设计环节设置形式设计具体操作设计教学成果资源库的建立1.云端平台2.大数据3.校园网站4.行业关联网站5.线下讲座6.青花艺术中外交流角1.自主浏览环节2.组织性学习环节3.知识交流环节学生以P P T或图文㊁视频等形式汇报并交流对于青花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知识多维共享与答疑1.线上博物馆导览2.数字青花历史影像3.线下工匠艺人㊁设计师交流会1.体验环节2.答疑环节3.青花实训环节4.学生交流与创新环节学生以调查问卷或记忆画像等形式了解青花艺术与当代生活语境的关系团体协作与讨论1.五人团体项目2.三人小组课题3.个人或双人创作1.五人团体以综合材料与青花设计为项目纲领进行大型创作㊂2.三人小组以日用青花设计为课题重点进行设计创新㊂3.个人或双人以传统青花装饰的现代化转译为创作重点进行艺术创新㊂1.综合材料与青花大型作品2.日用青花套组产品3.小型青花艺术创新作品智能评价与更新1.线上自评㊁互评2.线下展览1.各阶段作业的上传与实时更新学生自评与匿名互评环节2.教师㊁专家㊁设计师评价环节3.大数据整合计算与综合评价环节1.青花教学数据资料2.学生青花艺术作品展览3.校企合作项目4结语S P O C混合教学模式引入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是在技术发展推动下形成的新型教育模式,它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依托,将艺术类实践课程不可视的㊁主观的㊁经验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可视的㊁数据化的㊁可重复循环的㊁可向外延展的活性课程㊂ 高校艺术类实践课程的S P O C循环体验教㊃301㊃第6期何科丁,赵婕:S P O C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艺术类专业实践课程改革中的探索与设计学模式 将艺术类实践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将校园资源与艺术类业态资源整合互通,将艺术技法教学转向艺术创作思维培养,将课前㊁课中㊁课外以及课后各个环节的串联,形成培养授课对象学习力的循环㊂文章的研究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和案例的设计,未能在现阶段完成模式检验,在接下来的研究阶段将通过实际教学论证该模式的可行性㊂参考文献:[1]陈然,杨成.S P O C混合学习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5):7.[2]贺斌,曹阳.S P O C:基于MO O C的教学流程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3):8.[3]康叶钦.在线教育的 后MO O C时代 :S P O 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9.[4]李晓辉.关于艺术综合课程教学问题的探索与研究[J].艺术百家,2010(A01):3.[5]林舜美.基于 MO O C+S P O C 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计美学课程思考与实践[J].装饰,2018(10):2. [6]钟丽霞,胡钦太,胡小勇.面向S P O C的生成性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5):7. [7]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 学习元 的理念与结构[J].开放教育研究, 2009,15(1):49 55.[8]程罡,余胜泉,杨现民. 学习元 运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2):10.[9]E r i c J e n s e n.L e A n n N i c k e l s e n.深度学习的7种有力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13. [10]张晓娟,吕立杰.S P O C平台下指向深度学习的深度教学模式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8(4):7. [11]尹睿,谢幼如.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研究引论:涵义㊁课题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0(2):5. [12]林秀琴.美学剩余与艺术伦理的重建:对当代艺术实践与历史叙事的一种反思[J].艺术百家,2014,30(5):118 123,201.[13]郑芳霞.基于智媒体的公共艺术传播生态构建[J].新闻爱好者,2021(5):90 93.责任编辑:周瑜T h e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s i g n o f S P O C B l e n d e d T e a c h i n g M o d e i n t h e R e f o r m o fP r o f e s s i o n a l P r a c t i c e C o u r s e s f o r A r t M a j o r sH E K e d i n g,Z H A O J i e(J i n g d e z h e n C e r a m i c U n i v e r s i t y,J i n g d e z h e n333403,C h i n a)A b s t r a c t:T h i s a r t i c l e a n a l y z e s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t h e S P O C b l e n d e d t e a c h i n g m o d e l i n t h e r e f o r m 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p r a c t i c e c o u r s e s f o r a r t m a j o r s t h r o u g h l i t e r a t u r e r e s e a r c h a n d c a s e d e s i g n.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t e a c h i n g n e e d s 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p r a c t i c e c o u r s e s f o r a r t m a j o r s i n c o l l e g 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a c i r c u l a r c o r r e l a t i o n m o d e l u n d e r t h e S P O C s y s t e m i s p r o p o s e d,w h i c h i n c l u d e s f o u r s t a g e s, n a m e l y p r e c l a s s u b i q u i t o u s l e a r n i n g,i n c l a s s a b s o r p t i o n a n d i n t e r n a l i z a t i o n,p o s t c l a s s r e f l e c t i o n,a n d e x t r a c u r r i c u l a r e x t e n s i o n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T h e t e a c h i n g e n v i r o n m e n t,t e a c h i n g c o n t e n t,a n d t e a c h i n g p r o c e s s o f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p r a c t i c e c o u r s e s f o r a r t m a j o r s i n c o l l e g 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a r e c o n n e c t e d t o f o r m a c i r c u l a r l e a r n i n g s y s t e m,a n d t h i s m o d e l i s i n t r o d u c e d i n t o t h e p r a c t i c e c o u r s e o f c e r a m i c b l u e a n d w h i t e d e c o r a t i o n f o r c a s e d e s i g n.K e y w o r d s:S P O C;t e a c h i n g m o d e;p r o f e s s i o n a l p r a c t i c e c o u r s e s i n a r t m a j o r s㊃401㊃景德镇学院学报2023年。

【步步高】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总温习配套题库 第38课 唯物辩证法的进展观 新人教版必修4(1)

【步步高】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总温习配套题库 第38课 唯物辩证法的进展观 新人教版必修4(1)

第三十八课唯物辩证法的进展观一、选择题1.古诗云:“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以下选项中与此诗句所包括的哲理相同的是()。

A.塞翁失马,焉知非福B.同病异治,异病同治C.牵牛要牵牛鼻子D.士别三日,当另眼相看解析解答此题第一要明确古诗表现的哲理,全诗的大意是写埋没在深草里的小松树,终究有一天会成长为参天的大树,而博得所有人的称道,要紧表现了要用进展的目光看问题,D项符合题意。

A项表现的是矛盾两边彼此转化的观点。

B项表现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项表现了抓住要紧矛盾的观点。

答案D2.有人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弄“科学算命”,并称之为“进展”。

该观点()。

A.正确,因为它确信了先进信息技术在人们命运中所起的踊跃作用B.正确,因为它正确明白得了进展的实质C.正确,它确信了运动转变与进展的内在联系D.错误,因为它没有正确明白得进展的实质解析进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科学算命”是以新的形式掩盖旧的内容,故D 项符合题意要求。

答案D3.北京大学研究功效显示,PM2.5的增加跟医院急诊相关疾病的病人的人数成正相关,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病人,每增加10个微克立方米的PM2.5,急诊量可能增加0.5%到1%。

《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了一篇论文就曾提到,若是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微克/立方米,死亡风险就开始上升。

PM2.5对人们躯体健康的阻碍表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事物的联系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②一切事物的存在和进展都是有条件的③量变引发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④进展确实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进程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②④解析PM2.5浓度的不同对人们躯体健康的阻碍是不一样的,表现②;PM2.5浓度的不断增加可能致使死亡,表现③;①④与题意不符。

答案B4.鲁迅在《集外集·说鈤》说:“最人涅伏,吐故纳新,败果既落,新葩欲吐。

备战2020年高考化学 一遍过考点38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含解析)

备战2020年高考化学 一遍过考点38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含解析)

考点38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状态1.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可逆反应(1)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称为可逆反应。

在可逆反应中使用“”。

可逆反应必须是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对于在不同反应条件下进行的反应物、生成物正好相反的反应则不能认为是可逆反应。

(2)特点:三同一小①三同:a.相同条件下;b.正、逆反应同时进行;c.反应物与生成物同时存在。

②一小:任一组分的转化率都小于100%。

2.化学平衡状态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我们称之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1)建立过程在一定条件下,把某一可逆反应的反应物加入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

反应过程如下:以上过程可用如图表示:3.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4.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1)动态标志:v正= v逆≠0①同种物质:同一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消耗速率。

②不同物质:必须标明是“异向”的反应速率关系。

如a A+b B c C+d D,ABvv正逆()()=ab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2)静态标志:各种“量”不变①各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或浓度不变;②各物质的百分含量(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体积分数)不变;③温度、压强(化学反应方程式两边气体体积不相等)或颜色(某组分有颜色)不变。

(3)综合分析考向一可逆反应的特点典例1在已达到平衡的可逆反应2SO2+O2催化剂△2SO3中,充入由18O 组成的氧气一段时间后,18O存在于下列物质中的A.多余的氧气中B.生成的三氧化硫中C.氧气和二氧化硫中D.二氧化硫、氧气和三氧化硫中【解析】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18O2的加入一定会与SO2结合生成含18O的SO3,同时含18O的SO3又会分解得到SO 2和O 2,使SO 2中也含有18O ,因此18O 存在于SO 2、O 2、SO 3这三种物质中。

自考医学考试护理教育导论(试卷编号121)

自考医学考试护理教育导论(试卷编号121)

自考医学考试护理教育导论(试卷编号121)1.[单选题]采用笔答试卷去测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符合有效评估标准中的A)实用性B)真实性C)信度D)区别性答案:B解析:2.[单选题]当新、旧刺激物十分相似,却要求做出不同反应时,最容易发生的迁移是A)正迁移B)负迁移C)学习迁移D)技能迁移答案:B解析:3.[单选题]“发展与其他组进行交流的各种体系”属于小组产生经历过程中的A)冲突B)联系C)执行D)规范答案:B解析:4.[单选题]广义的教育是指( )A)自觉的而非自发的感化B)有计划的而非偶然的感化C)有组织的而非无组织的感化D)对人从生到死全部感化的总和答案:D解析:5.[单选题]“课程系统”属于A)开放系统B)闭合系统C)循环系统D)扩展系统6.[单选题]“角色”一词用来描述人的( )A)社会行为B)可预测行为C)期望行为D)专业行为答案:A解析:7.[单选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用大量的经费发展A)中等护理教育B)高等护理教育C)专科护理教育D)在职护理教育答案:A解析:8.[单选题]通过让学生独立完成“用无菌技术清除病人伤口腐烂的组织”来评估学生临床操作能力,其评估的内容层次属A)认知领域B)情感领域C)精神运动领域D)知识领域答案:C解析:9.[单选题]将课程分为显露课程(显形课程)和隐蔽课程(潜在课程),划分的依据是A)课程规模大小B)课程是否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C)课程传授内容D)层次构成答案:B解析:10.[单选题]绘某一个体或事物的某种特性打或计数,属子A)测量B)评判C)评价D)评定答案:A11.[单选题]最早使用讲授法的课程是A)解剖学B)基础护理学C)计算机应用D)妇产科学答案:A解析:12.[单选题]为了教学的需要,把某一门科学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和排列,使它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和某一学校教育应达到的水平,这类课程为(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C)综合课程D)核心课程答案:A解析:13.[单选题]从课程的层次构成上看,可以将课程分为( )A)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B)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C)学科并列课程和核心课程D)大、中、小、微型课程答案:B解析:14.[单选题]1990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首先获批准开设护理学专业硕士教育项目的学校是A)协和医科大学护理系B)北京医科大学护理系C)第二军医大学护理系D)华西医科大学护理系答案:B解析:15.[单选题]有关评估和评价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评价是评估的基础B)评估是评价的基础C)评估的实质是价值判断D)评估只可用于非量化的事物答案:B解析:A)确定层次目标与科目目标B)教学大纲的形成C)护理哲理的设定D)课程内容一览表答案:C解析:17.[单选题]完成临床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是A)学生B)临床教师C)病人/服务对象D)医生答案:A解析:18.[单选题]用观察法来判断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有焦虑、恐惧的情绪状态,属于A)测量B)评估C)评价D)测评答案:B解析:19.[单选题]在教学中,当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后,老师及时给予口头表扬,并在综合成绩中加分时,学生会更积极地参加课堂活动。

最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最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小学科学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2024年版)
一、学期纲要
课程名称
科学五年级上册
课程类型
国家课程
学校名称
使用教材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设计者
适用年级
五年级
班额
总课时
38课时
与本学期 相联系的 国家课程 标准陈述
初步认识常见物质的变化,知道物体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知道自然界存在多种形式的能,不同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初步了解热能及其传递方式。
采用不同方式(如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尝试运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和总结性评价,完善探究报告。初步具有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价、反思、改进的能力。
能利用相关仪器设备进行观察并记录;应用所学科学原理设计并制作简单的装置,能进行模拟演示并简要解释;能根据证据改进实物模型的设计和制作。具有初步的构思、设计、实施、验证与改进的能力。
能基于所学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假设,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案。初步具有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问题和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的能力。
能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实地调查、案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并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初步具有获取信息、运用科学方法描述和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的能力。
2.本册内容与前后内容的纵向联系
四年级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光的传播,能够识别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反射的光,为五年级学习光打下了基础;四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单元,知道了水的三态可以看相互转化,为雾、云、霜、露、雨、雪这些常见的自然现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知道液体和气体能够流动,是液体和气体区别于固体的重要特性,这为学生解释液体和气体在传递热的过程中可能发生流动奠定了基础;本册书之前,学生对地球的概貌已有了初步的探究和了解,从知识和能力上对本册书的探究活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本册书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地球引力、地球内部的构造、火山和地震现象以及地表变化等有关地球与地表变化等内容进行探究活动。学习本册内容之后,可以为学生六年级进一步探究地球外部及内部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量总量是 逐级递减
的。不易分解的有害 物质(如重金属)的质量分数是逐级递增 的。 (选填“逐级递减”、“逐级递增”、“不 变”)
化学物质 (CO2、O、N和其他物质)
.光能.
分解者
生产者
消费者
能量流动: 物质流动: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有什么联系? 2、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为什么会不断减少?
非生物的
物质与能量: 生产者 (绿色植物) 消费者 (动物) 分解者 (细菌、真菌 等微生物)
水、大气、矿物质、 太阳能、热量
无机物转化 为有机物 直接、间接以 绿色植物为食
生 态 系 统
生物 成分
分解动植物遗体, 残落物和排泄物
1、在生态系统中, 是生态 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2、在食物链中,有机物总量是 逐级递减 的。
2.识图作答:
1)写出①②③④的生理过程及⑤产生CO2的方式。 ① 光合作用 ② 呼吸作用 ③_______ 微生物分解作用
④ 呼吸作用 ⑤ 燃烧 . CO2 2)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__形式进行循环。 绿色植物 3)碳循环中最简单的循环途径是在____和大气之间
的循环。
3、右图所示,是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模拟池塘 生态系统制作的一个封闭生态瓶,请根据图回答: 有阳光 1) 这个生态瓶应放在___的地方,这样可以使金鱼 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放出氧气 藻、绿萍__________________ 。 2)在这个生态瓶中,金鱼藻,绿萍为虾等提供__和 食物 二氧化碳 ___;虾等为绿萍等提供____, 氧气 所以二者能共存。 3) 使金鱼藻、绿萍、虾和螺蛳 能长期生存,生态瓶中还必须有的 一种生物成分是____。 分解者 4)生态瓶放置在明亮的窗台上,那 < 么生态瓶中早晨时水溶液的PH_____ (<、>或=)傍晚时水溶液的PH值。

三羧酸循环(TCA)ppt课件

三羧酸循环(TCA)ppt课件
有两种同工酶:
以NAD+为电子受体,存在于线粒体 中,需Mg2+。
以NADP+为电子受体,存在于胞 液中,需Mn2+。
完整版课件
13
6、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
第二次脱氢脱羧 不可逆 消耗1NAD+,生成1NADH+H+,1CO2
完整版课件
14
生成一个高能键“~”,此步 类似于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47
1——3步
完整版课件
48
完整版课件
49
(二)可逆的非氧化阶段 (4——8) 戊糖互变 4、5—P 核酮糖(5—P—Ru)异构化为
5—P核糖(5—P—R) 官能团异构
完整版课件
50
5、5—P 核酮糖(5—P—Ru)异构化为 5—P木酮糖(5—P—Xu)
差向异构
完整版课件
51
4——5步
完整版课件
HO—CHCOOH
+NADP+
CH2COOH
再由苹果酸脱氢酶催化:
HO—CHCOOH
+NAD+ O=CCOOH
CH2COOH
完整版课件
+ NADH+H+ 36
CH2COOH
5、α—酮戊二酸和Asp 经转氨作用 生成Glu和草酰乙酸
完整版课件
37
第五节 磷酸戊糖途径(HMP PPP)
磷酸戊糖途径的概念:是G分解的另一条途径: 在6—P—G上直接氧化,再分解产生5—P—核糖。
CO2+H2O,说明另有途径。
(2)用同位素14C标记C1和C6 ,如果是EMP、TCA,那么生 成的14C1O2和14C6O2 分子数应相等,但实验表明14C1 更容易 氧化为CO2,说明另有途径。

工程热力学_江苏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工程热力学_江苏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工程热力学_江苏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饱和湿空气中的水蒸气处于过热状态。

答案:错误2.其它条件不变时,仅提高压缩比,活塞式内燃机三种理想循环中的热效率都将提高,因为()。

答案:Tm1提高,Tm2不变3.同样条件下工作的制冷循环与供热循环是:答案:供热系数>制冷系数4.理想气体任意两个状态参数确定后,气体的状态就一定确定了。

()答案:错误5.热力过程中,工质向外界放热,其温度必然升高。

()答案:错误6.氟利昂气体经过绝热节流后,其参数变化情况是。

答案:ΔT<0,Δp<0,Δs>07.在某一指定温度下,若水(水蒸气)的压力低于该温度对应的饱和压力,则其处于()状态。

答案:过热蒸汽8.活塞式内燃机混合加热理想循环过程中,用到压缩比的概念,在活塞式压气机中,用到余隙比的概念,其实它们都是一样的()。

答案:错误9.卡诺循环的热效率仅取决于其热源和冷源的温度,而与工质的性质无关()答案:正确10.对于饱和湿空气,湿空气的干球温度t、湿球温度tw和露点温度td的关系为()。

答案:t=tw= td11.气流绝热混合所得到的湿空气的状态,仅取决于混合前湿空气各气流的状态。

答案:错误12.若活塞式内燃机三种理想循环的压缩比增加,则()。

答案:Tm1不定,Tm2不定13.多变指数越小的压缩过程,耗功越多。

答案:错误14.在燃气轮机真实工作过程中,采用下列哪个回热度条件,热效率最大()。

答案:µ=0.515.制冷剂在冷凝器中的饱和区域内,制冷剂的干度变化为。

答案:干度减小的过程16.热泵循环的供热(暖)系数总大于1()答案:正确17.焦耳实验说明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仅仅是温度的单值函数。

答案:正确18.同一种理想气体,具有相同的初态温度和终态温度,对于不同过程,其焓变不一定相同。

答案:错误19.比热容是与温度无关的函数。

答案:错误20.理想气体的熵是状态参数。

新教材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3.3.3硝酸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课件

新教材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3.3.3硝酸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课件
第四十页,共四十一页。
42
[解析] (1)因有铁粉剩余,故反应产物为 Fe(NO3)2。
(2)8HNO3(稀)+3Fe===3Fe(NO3)2+2NO↑+4H2O
8 mol
44 800 mL
n(HNO3)
448 mL
n(HNO3)=0.08 mol,c(HNO3)=0.8 mol·L-1。
新教材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3.3.3硝酸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课件
科 目:化学
适用版本:新教材鲁科版
适用范围:【教师教学】
2
第3章 物质的性质与转化
第3课时
第3节 氮的循环
硝酸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和环境的影 响
第一页,共四十一页。
3
发展目标 1.通过对硝酸性质的学习,认识硝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典型实验现象, 能书写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知道他们的主要应用;建立从物质类别、元素 价态角度实现含有氮元素的物质之间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2.通过人类对氮循环的影响,了解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的危 害以及如何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树立环保意识,同时知道常见氮的化合物在 实验室中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3.能够预测陌生的含有氮元素物质的性质、反应或实验现象,设计方案制备含有 氮元素的物质和研究他们的性质。
第十七页,共四十一页。
19
2.Fe、Al 在常温下不能溶于浓硝酸中,是因为 Fe、Al 不能与 浓硝酸发生反应吗?
提示:不是。Fe、Al 等金属跟浓硝酸在常温下发生钝化现象, 因而不能溶解,但是钝化不代表不反应,而是在浓硝酸的作用下 Fe、 Al 表面形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但在 加热条件下可以剧烈反应。
A.Au
B.Cu

2021年安师大分子生物学实验课考核考试题库和答案

2021年安师大分子生物学实验课考核考试题库和答案

分子生物学实验课考核考试题库1.PCR原理是什么?2.PCR普通体系应加入哪些试剂?3.PCR防止其他DNA污染, 应注意哪些问题?4.影响PCR产物产量因素重要有哪些?5.引物设计应注意哪些问题?6.简述克隆某一原核生物基因片段普通操作环节?7、什么是质粒?质粒基本性质有哪些?8、质粒抽提实验中溶液I、II、III各有什么作用?9、碱裂解法抽提质粒DNA基本原理是什么?10、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操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1.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时, 酚/氯仿作用是什么?12.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分子普通有几种构象?电泳时移动速率有何差别?13.提取植物基因组DNA基本原理是什么?在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14、在植物基因组提取过程中, DNA 降解也许因素?15.在植物基因组提取过程中, 提高DNA 产量办法?16.在使用苯酚进行DNA提取时应当注意什么?17、在提取植物基因组DNA过程中, 使用苯酚与氯仿作用是什么?18、在植物基因组提取过程中, 该如何检测和保证基因组DNA质量?19、什么是限制性内切酶?20、常用Ⅱ型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双链DNA后会产生末端或末端。

21.下列关于限制性内切酶描述, 错误是: ()A. 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只能辨认一种特定脱氧核苷酸序列B. 限制性内切酶活性受温度影响C. 限制性内切酶能辨认和切割RNAD. 限制性内切酶可以从原核中提取22、既有一长度为l 000 bpDNA分子,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 I酶切后得到DNA分子仍是l 000 bp, 用Kpn I单独酶切得到400 bp和600 bp 2种长度DNA 分子.用EcoR I, Kpn l同步酶切后得到200 bp和600 bp 2种长度DNA分子。

请画出该DNA也许酶切图谱。

23.一种限制性内切酶辨认序列和切割位点是5ˊ一G↓GATCC一3ˊ, 在质粒上有该酶一种切点, 请画出质粒被该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所形成黏性末端。

2019年广东公需课题库答案

2019年广东公需课题库答案
19,我们祖先在向水要地方面,创造了那些土地利用方式?,"A、圩田 B、沙田 D、架田 "," "," "
20,"通过乡村精英的制度培育,实现乡村振兴,其内容包括( )","B、建立常态化的精英吸纳机制 C、提高村庄精英的生活待遇 D、提供完善的村庄公共服务,做好精英回流工作 "," "," "
36,下列那些属于乡村文化建设工程,"A、文化广场 B、村史馆 C、文化礼堂 "," "," "
37,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A、思想观念 B、人文精神 D、道德规范 "," "," "
26,我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 "," "," "
27,学术界普遍的观点认为:发展社会组织是提升民众政治参与意识的最好载体。," "," "," "
28,加大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力度,实现村干部的国家化和专职化。就是要部分取消村民所具有得选举或罢免下派村干部和其他村干部的权利。,错误," "," "
10,畜禽粪便循环利用途径不包括(),C、田园覆盖," "," "
1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除产业兴旺外,还有(),"A、生态宜居 B、治理有效 C、乡风文明 D、生活富裕 "," "," "
7,"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是( )",C、实现传统乡村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性," "," "

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 结合“中国—欧盟环境管理合作计划(EMCP)” 在生态工业园区试点项目,上海市发展改革委 会同市经委和环境保护局在上海化学工业区和 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了循环经济工业园 区旳试点。作为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旳上海化工
3、上海节能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 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节能折合原则煤140万吨, 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已降至1.07吨原则煤,远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吨原则煤)。综合能源消 耗比1990年下降了近75%,实现了总能耗增长 速度低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旳目旳。
瑞典将“生产者责任制”作为建设一种生态和环境可连续发展 社会所尤其制定旳法规。瑞典议会于1994年确立了“生产者责 任制”旳原则措施,即生产者应对其产品在被最终消费后继续 承担有关环境责任,而消费者则有义务对废弃产品及包装按要 求进行分类并把它们送回到有关回收处。同年,瑞典议会经过 了有关产品包装、轮胎和废纸旳“生产者责任制”法规。其后, 汽车和电子电器旳生产者责任制法规也都在《环境法》基础上 相继出台。生产者对其产品被消费后要继续承担环境责任,污 染者必须付费。
模式: 资源开采
产品制造
废物排放
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消费
自然界
来自大自然旳警钟-八大环境公害事件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旳马斯河谷工业区,因为二氧化硫和粉尘污染对人体造 成综合影响,一周内有近60人死亡,数千人患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当初该市旳200多万辆汽车生病在排放大量旳汽车 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喉 痛等症状,死亡率大大增长。
环境库兹涅兹理论
环境污染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呈倒“U”型关系。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地理(湘教版)38

2025版《师说》高中全程复习构想地理(湘教版)38
答案:A
解析:第1题,甲为热带太平洋东岸(南美大陆西岸)和太平洋西岸(澳大利亚大 陆东岸)之间的大气环流组成,属于南半球低纬环流组成部分。南半球东南信风 影响下,气流自东向西运动,形成东南风。
2.“沃克环流”中大洋东、西两岸气流垂直运动方向不同的原因是 ()
①大洋西岸大气受表层暖海水影响大 ②大洋西岸纬度较低,气温高 ③大洋东岸受陆地干冷气流影响大 ④大洋东岸大气受底层冷海水影 响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第3题,甲气流减弱时,影响热带太平洋东、西两岸气候。当东南信风 势力较弱时,南太平洋暖流势力减弱;秘鲁寒流势力减弱,渔获量减少;澳大利 亚东岸降水减少,容易发生火灾;印度尼西亚多发旱灾。
随堂巩固训练
[2024·湖北襄阳市调研]热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 具有方向性。高低纬度间的热交换可通过经向热通量来表示,下图为 全球经向热通量分布曲线图(注:本图中,显热通量是指经向大气温 差产生的热交换,潜热通量主要是水汽的蒸发和凝结产生的热交换, 洋流热通量是通过寒、暖流产生的热交换,净通量为三者之和)。读 图,完成1~2题。
第38课时 海—气相互作用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运用图表,分析海— 1.能够描交换过程。
热平衡的影响;解释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海—气相互作用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 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 3.能够根据图文材料解释厄尔尼诺、拉
活动的影响。 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必备知识梳理
关键能力提升
随堂巩固训练
必备知识梳理
1.概念:指海洋与大气间物质、能量持续交换的互相影响过程。 2.水热交换
水热交换 水分 海洋→大气 交换 大气→海洋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企业课后题答案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企业课后题答案

1.【单选题】可通过下面()方法,判定出现了环境问题A生态效率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B污染物浓度小于环境质量标准C大于环境承载力D环境负荷小于环境承载力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2。

【单选题】网上学员该课程成绩中不包括以下哪项()A观看视频B单元测试C作业D期末测试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A3。

【单选题】人类总环境负荷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A产业分布B人口规模C社会关系D资源储量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4.【单选题】IPAT方程中的A可以表示成以下哪个方式()。

A GDPB CO2排放量C室内温度D人均住房面积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5.【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况(),可能出现环境问题A生态效率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B经济增长速度高于生态效率增长速度C人口增长速度高于社会福利增长速度D生态效率增长速度低于服务总量增长速度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6。

【单选题】人类与环境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的辩证关系A既对立又统一B既独立又相互制约C既矛盾又相互联系D既破坏又保护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7.【单选题】以下哪一指标可能反映IPAT中的TA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量B能源消耗量C能源储量D产品产量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8.【单选题】以下哪一指标可用作某系统的环境负荷A单位服务的温室气体排放量B温室气体排放量C单位产品的矿产资源消耗量D产品产量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9。

【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形的环境质量更有可能变差()A污染物人为排放速率高于自然循环速率B污染物人为排放速率低于自然循环速率C污染物人为排放量高于资源储量D污染物人为排放量高于生态效率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10.【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形的环境质量更有可能变差()A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B环境负荷类型较多的地区C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D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11。

【单选题】下面哪种情形的环境质量更有可能变差( ) A生态效率较发展速度提高更快的地区B生态效率较发展速度提高更慢的地区C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D产业结构调整较快的地区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12。

第38讲-钛钒铬锰及其化合物(学案)

第38讲-钛钒铬锰及其化合物(学案)

钛铬钒锰及其化合物(学案)总论:钛、钒、铬、锰是第四周期IVB-VIIB族的d区副族元素,都是过渡金属。

熔、沸点高、硬度大、强度高、密度大。

过渡元素的水合离子、含氧酸根离子和配离子大多是有颜色的;这些过渡金属相对都不活泼,与氧化性酸在加热时才有可能反应;单质都有较稳定的化学性质;有的常用做催化剂;原子或离子容易形成配合物。

第一部分:钛及其化合物一、知识重构除此以外,还有钙钛矿(CaTiO3),四氮化三钛(Ti3N4)比较重要。

(1)两种重要的含钛矿物① 钛铁矿(钛酸亚铁FeTiO3)钛铁矿主要成分是钛酸亚铁(主要成分为FeO-TiO2),难溶于水。

粉碎后硫酸在80℃浸取可得FeSO4和TiOSO4的混合物。

化学方程式:32444280FeTiO+2H SO FeSO+TiOSO+2H O℃离子方程式为:FeTiO3 +4H+ = Fe2+ + TiO2+ +2H2O②钛酸钙:钙钛矿晶胞:化学式为CaTiO3,1个晶胞中含有1个Ca、1个Ti和3个O。

(2)金属钛:①22Ti 的电子排布式为1s 22s 22p 63s 22p 63d 24s 2,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d 24s 2,第四周期IVB 族元素。

②金属钛(Ti)抗腐蚀性能好,常温下钛(Ti )与酸、碱均不反应,高温下能被空气氧化。

钛有“生物金属”之称,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可制人造关节、头盖、主动心瓣等。

又有“未来金属”、“三航金属”之称,金属钛被广泛应用于飞机、火箭、人造卫星和轮船等领域。

③钛的制备:活泼金属(Na,Mg )还原法:TiCl 4+4Na =====高温Ti +4NaCl 。

TiCl 4+2Mg =====高温Ti +2MgCl 2。

【易错警示】①应该用Na,Mg 等活泼金属在熔融状态下制备Ti ,不能在溶液中进行,因钠镁与水反应。

②一般在氩气的气氛中进行,防止钛被氧化,防止镁与氧气,氮气或二氧化碳等反应。

故不能用CO 2或N 2来代替Ar 来隔绝氧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频点1 物质的转化与制备
★例1 (镇江中考)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一转化在一定 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B )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①②③
【解析】①中铜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 氧化铜和硫酸生成硫酸铜和水,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 硫酸亚铁和铜,每一步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 现,故①正确;②中氢气和氧气点燃会生成水,水不 能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双氧水,在一定条件下不能一 步实现,故②错误;③中碳在氧气不充足的条件下燃 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 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或植物的光合作用)生成氧气, 故③正确。故选B。
考点2
知道自然界中氧循环的主要途径 a
呼吸 和物质的____ 燃烧 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_____ 光合作用 而增加,周而 等而减少,但又随着植物的___________ 复始地进行着循环。
植物光合作用 。 产生氧气的主要途径:_______________
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燃 料燃烧;③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④其他氧化反 应(如:生锈、食物腐败)。
4.(2015·台州)如图为酸碱的化学性质知识网络,A、 B、C、D是四种常见的不同类别的无机化合物,图中短 线表示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 你据图回答。
(1)A、B、C三种物质中,能用来鉴别稀硫酸与氢氧化 Cu(OH)2 、CO2(或相应名称,或“A、B”) 钙溶液的物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 能同时实现反应①和②的物质可以是____________ Na2CO3(碳 (2) 酸钠),反应①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气泡(气体)产生 。 _____
(2)由上述分析可知,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 硫酸钠、硝酸钡,可能含有氯化钾; (3)D点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钠、硝酸钡、 硝酸; (4)由于氯化钾的存在不能确定,为进一步探究该白色 固体的成分,该组同学取少量原固体样品于试管中, 加足量水溶解,加稀硝酸,过滤;再向滤液中加硝酸 银,观察现象,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含有氯化钾, 否则则没有。
【解析】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说明溶液中可能 2 2 - CO SO 存在Cl 、 3 、 4 ;加足量Ba(NO3)2溶液后,有沉 淀产生,再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说明溶 2 2 2 2 2 + SO CO 液中一定有 CO3 和 SO4 ;Ba 与 4 、 3 不共存, Ca2+和 CO32 不共存,所以没有Ba2+和Ca2+;又根据电 荷守恒,溶液中一定有阳离子,因此一定有Na+,综 2 + CO 上可知溶液中一定有Na 、 3 和 SO42 ,可能有Cl-, 一定没有Ca2+、Ba2+,故选C。
1.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循环现象,下列自然界中的四种 循环所发生的变化主要为物理变化的是 ( D ) A.碳循环
B.氧循环
C.氮循环 D.水循环
2.(2014·泸州)下图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简图, 请回答:
(1)图一中,转化1表示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发生 CO2+H2O===H2CO3 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图二中,转化1是自然界中碳、氧循环的重要反应 之一—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叶绿体 为: 6CO2+6H2O======C 6H12O6+6O2 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反应中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得到的产物 反应的条件不同 。 却完全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 A )
①节约能源 ②不产生污染大气的二氧化硫 ③提高 硫酸的利用率 ④提高铜的利用率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高频点2 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例2 (2014·广安)某一种或几种物质的水溶液中, 可能含有以下几种离子:Na+、Cl-、Ca2+、Ba2+、 2 SO4 CO32 、 ,现取两份100mL溶液进行如下实验:(1) 第一份加入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2)第二份加足量 的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过量的稀 硝酸沉淀部分溶解。根据上述实验,以下推测正确的 是 ( C ) A.一定存在C1- B.一定存在 CO32,可能存在 Ba2+ C.一定存在Na+ 2 SO D.一定存在 4 ,可能存在Ca2
1.(2014•泰安)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废铜制取硫 酸铜,设计了如下两个方案: O2 稀硫酸 方案一:Cu――→CuO――→CuSO 4 △ △ 浓硫酸 方案二:Cu――→CuSO 4 △ △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比较上述两个方案,你认为方案一的优点是
(4)为进一步探究该白色固体的成分,该组同学取少量 稀硝酸 , 原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足量水溶解,加__________ 硝酸银 ,观察现象。 过滤;再向滤液中加__________
【解析】由图1可知,加入水,有不溶物,说明了上述 物质间发生反应生成了沉淀,由于碳酸钠、硫酸钠都 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沉淀,由此可知,一定存在硝酸 钡;由图2可知沉淀加入稀硝酸后,沉淀部分溶解,沉 淀应为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说明了原混合物中 一定有碳酸钠和硫酸钠;由取少量B点时的清液于试管 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不变色,说明了不含有 氢氧化钠。 (1)由上述分析可知,BC段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部分 溶解,有气泡冒出,从C到D液体的酸性增强,液体的 pH减小;
3. 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注意:(1)极少数非金属 氧化物不与碱起反应, 如CO等。
(2)根据物质之间的相互 转化关系图可查找各类 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3)根据物质之间的相互 转化关系图可查找各类物质的可能制法。
★3. (2015·咸宁)下列各组物质变化中,每一转化在 一定的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B ) X A B Fe CO2 Y FeCl2 Na2CO3 Z Fe2O3 CaCO3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各种会反应的物质都生成了 硫酸钡,酸碱反应生成硫酸钡,酸中肯定有氢离子, 酸就只会提供硫酸根离子,碱就提供了钡离子,可以 排除A、B,酸和乙盐反应也生成了硫酸钡,酸中肯定 有氢离子,酸就只会提供硫酸根离子,乙盐中肯定有 钡离子,可以排除A、D,碱和甲盐也生成了硫酸钡, 根据前面的推导可知,碱中有钡离子,甲盐中就一定 有硫酸根离子,排除A、D,故选C。
【解析】各种离子之间会形成的白色沉淀是硫酸钡、 碳酸钡、氢氧化镁,所以甲是氢氧化钡,将乙、丁溶 液混合,有气泡产生,所以乙、丁是碳酸钠、硫酸, 向丙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可明显观察到白色沉淀, 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消失,所以丙是氯化镁,经过验 证,推导正确,所以甲是氢氧化钡,丙是氯化镁,乙、 丁是碳酸钠、硫酸,所以A.甲溶液中一定含有Ba2+, 2 SO 故A正确;B.乙溶液中可能含有 4 ,故B正确;C.丙 溶液中一定含有Cl-,故C正确;D.丁溶液中可能含有 Na+,故D错误。故选:D。
【提醒】酸和乙盐会生成硫酸钡,说明酸提供硫酸根 离子,乙盐提供钡离子;酸碱生成硫酸钡,说明酸提 供硫酸根离子,碱提供钡离子,采用排除的方法即可 解答。 ★例4 (2015·荆门)小明同学在总结酸、碱、盐之间 的相互反应关系时发现,选用适当物质可实现如图所 示的所有反应。若中间的物质为硫酸钡,那么对酸、 碱、甲盐、乙盐四种物质的推断中,合理的是 ( C ) A.HCl B.HCl C.H2SO4 D.H2SO4 NaOH BaCl2 Na2SO4 Ba(OH)2 Na2SO4 BaCl2 Ba(OH)2 Na2SO4 BaCl2 NaOH BaCl2 Na2SO4
★3.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CaO、Na2CO3 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确定其组成,进行了如图 所示的实验。
试回答: (1)若X溶液只含一种溶质,根据实验可以确定X溶液的 NaCl ; 溶质是_____ (2)原固体粉末的所有可能组成是 CaCO3、CaO、Na2CO3;CaCO3、Na2CO3;CaO、Na2CO3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homakorabeaC
H2
H2O
NaOH
H2O2
NaCl
D Ca(OH)2 A. A B. B C. C D.D,
【解析】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 和水,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和氢氧化钠,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 二氧化碳,每一转化在一定的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 故选项正确。故选B。
二、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考点3 说出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关系; 说出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b 金属氧化物 →碱,如:Ca→CaO→Ca(OH)2 1.金属→______________ 非金属氧化物 →酸,如:C→CO2→H2CO3。 2.非金属→______________
【提醒】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了解需要除去的是哪 些离子,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进行除杂,在除杂质时, 杂质和所加的试剂的状态一样,就要注意,加入的量 的控制。
(1))BC段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冒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减小 填“增大”、“减小”或“不 从C到D液体的pH____( 变”); 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 , (2)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氯化钾 ; 可能含有_______ (3)D点时,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硝酸钠、硝酸钡、硝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加入盐酸有无色气体生成,说明原物质中 一定有碳酸钠;若X溶液只含一种溶质,根据实验可以 确定X溶液的溶质是氯化钠。 (2)加入足量的水过滤,有白色沉淀,因为氢氧化钙微 溶于水,也会沉下来,因此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钙, 也可能是氢氧化钙,也可能是它们的混合物;由此可 以判断原固体粉末的所有可能组成是:CaCO3、CaO、 Na2CO3;CaCO3、Na2CO3;CaO、Na2CO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