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的循环和物质的转化
华师大版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每课教学反思
华师大版版科学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每课教学反思1物质的转化我们接着问:还想研究什么?学生一般想不到化学性质,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就给他一个人为的操作,给他展示一个奇妙的现象,例如让镁与温水反应,再问:水变了吗?让他去解释。
只有在解释的活动中,他才会有一种动机,想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这就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的。
是因为这个物质有这样的化学性质,所以它才能表现出这样的'事实。
那么这个化学性质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我们再给他化学变化。
这种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它说明了这个物质的什么特点?这种物质的性质在生活中有怎样的应用?这些都是研究物质的性质,为了研究具体物质的性质而进行的变化,到最后我们才概括出来,反思一下我们刚才经历的变化到底有什么不同?化学上认为一类是物理变化,一类是化学变化。
这样我们从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认识维度建立一级框架,即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化学变化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性质的,因为我们要研究物质的性质,所以我们要让它发生变化,让他有初步的联系,这是核心认识发展的任务,就是关于物质组成与分类,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建立一级认识框架。
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他们关心物质更多的性质,继续进行镁与盐酸的反应,镁条的燃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此过程中学生体会到化学的研究方法:实验。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实验的现象,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再让学生思考镁条的燃烧及联系前面的“暖宝宝”,让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通过检验生成物进而证明化学反应的实质:生成新物质,这样巩固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和氧循环应当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学科知识)这一节的教学相对简单,但为何教材依然重视模型的建构(学科方法),依然需要实验探究(思维方法),课后习题为何还要设置这道题(同碳元素一样,氮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也是不断循环的。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课件
部分无机氮通过淋溶、径流和挥发等途径损失出生态系统 ,对环境造成潜在影响。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影响
工业革命后氮肥的大量使用
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大量使用氮肥, 导致土壤和水体中氮含量增加,对生 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城市化进程加速氮循环
城市化进程中人类活动密集,加速了 氮的转化和循环过程,对城市生态系 统产生影响。
水循环过程及机制
降水
水蒸气在空中遇冷凝结成云, 进而形成降水(雨、雪等)返 回地面。
地下渗透
部分降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 水。
蒸发
地表水在太阳辐射下蒸发成水 蒸气升入空中。
地表径流
降水在地表形成径流,汇入河 流、湖泊等水域。
植物蒸腾
植物通过叶片气孔将水分以水 蒸气形式释放到大气中。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
物质循环意义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稳定和持续发展 的基础,它保证了生态系统中各种元 素的平衡和再利用,维持了生态系统 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途径
水循环
碳循环
水在生态系统中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 流和地下渗透等途径进行循环,实现了水 资源的再利用。
碳在生态系统中通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和燃烧等途径进行循环,实现 了碳元素的转化和再利用。
化会减少碳汇的容量。
04
氮循环
氮在生态系统中作用
氮是生命体基本组成元素
氮参与生态系统能Βιβλιοθήκη 流动氮是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等生命物 质的基本组成元素,对生命体的结构 和功能至关重要。
氮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传递,影响生 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氮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
氮的可利用性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生 产力,是限制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 一。
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
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
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在不同环境圈层(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迁移、转化和循环过程。
以下是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类型:
1. 水循环:水循环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球化学循环之一,它涉及水在地球各圈层之间的循环。
水循环包括降水、蒸发、水汽输送、径流等过程,对于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2. 碳循环:碳是构成生物体的重要元素之一,碳循环涉及碳在大气、陆地和海洋等环境中的转化和循环。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质分解为二氧化碳,同时,化石燃料的燃烧也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3. 氮循环:氮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元素之一,氮循环涉及氮在大气、土壤和生物体之间的转化和循环。
生物体通过固氮作用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氨态氮,氨态氮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同时,动植物的排泄物和遗体分解也会将氮释放回环境中。
4. 磷循环:磷是植物生长和生物代谢过程中必需的元素之一,磷循环涉及磷在土壤、水体和生物体之间的转化和循环。
岩石和土壤中的磷酸盐可以被植物吸收利用,同时,动植物的排泄物和遗体分解也会将磷释放回环境中。
这些地球化学循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对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球的生态过程和环境变化,为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论述碳循环的概念及意义
论述碳循环的概念及意义一、引言碳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构成了生命体系中的有机物质,同时也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元素之一。
碳循环是指地球上碳元素在不同形态之间进行转化和流动的过程,包括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从碳循环的概念、过程和意义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二、碳循环的概念1. 碳循环的定义碳循环是指地球上碳元素在不同形态之间进行转化和流动的过程。
它包括了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多个领域,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自然过程。
2. 碳循环的基本模式(1)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并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
(2)海洋生态系统:海洋中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
海洋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它们通过摄食吸收有机物质,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生物体。
(3)大气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进行交换。
(4)岩石圈:碳元素可以在地壳中形成矿物,如方解石、白云石等。
三、碳循环的过程1.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叶绿素吸收阳光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并释放出氧气。
呼吸作用则是指植物或动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消耗有机物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2. 生态系统之间的碳交换陆地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并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
海洋中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
海洋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它们通过摄食吸收有机物质,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生物体。
3. 大气圈中的碳交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进行交换。
此外,人类活动也会对大气中的碳循环产生影响,例如燃烧化石燃料、森林砍伐等都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四、碳循环的意义1. 维持生态平衡碳循环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过程。
它通过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同时也影响着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和数量。
微生物在碳素循环中的作用
意义:土壤中氮元素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水稻田中施用化学氮 肥,有效利用率只有25%左右。另外可以利用水生性反硝化细菌 去除污水中的硝酸盐。
菌种:兼性厌氧菌,行无氧呼吸的菌种。
(七)反硝化作用
定义:由硝酸盐还原成NO2–并进一步还原成N2的过程(广义)。 狭义的反硝化作用仅指由亚硝酸还原成N2的过程。 条件:厌氧(淹水的土壤或死水塘中) 菌种:少数异养和化能自养菌。如:Bacillus lichenoformis (地衣芽孢杆菌)、Paracoccus denitrificans(脱氮副球菌)、
(二)硝化作用
定义:土壤或水体中的氨态氮经化能自养菌的氧化而成为硝酸 态氮的过程。
过程:两阶段—— (1)由亚硝化细菌参与,铵→亚硝酸; (2)由硝化细菌参与,亚硝酸→硝酸。
意义:是自然界氮素循环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对农业无益。
(三)硝酸盐同化作用
定义:绿色植物和微生物在利用硝酸盐的过程中,硝酸盐被重新还原 成NH4+后再被利用于合成各种含氮有机物,这就是硝酸盐的同 化作用。
(五)铵盐同化作用
所有绿色植物和微生物进行的以铵盐作为营养,合成氨 基酸、蛋白质、核酸和其它含氮有机物的作用。
(六)异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
定义:硝酸粒子作为呼吸链的末端电子受体被还原为亚硝酸的 反应。有时亚硝酸可进一步通过亚硝酸铵化作用而产生 氨或进一步通过反硝化作用(denitrification)产生氮 气、NO或N2O。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机制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机制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许多生物种类和环境要素。
这些繁多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联构成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其中,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机制是维系整个生态平衡的核心。
本文将介绍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机制的基本原理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机制原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机制通过生物、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
生物通过各自的代谢与环境互动,完成对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进而又将物质排出到环境中。
环境要素则通过物理、化学作用,对这些物质进行转化和循环。
这样就构成了传统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匀速。
二、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1、维持能量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保证了能量的持续供应。
生态系统中的植物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转化为有机物质。
这些有机物质又被食草动物摄取,通过食物链逐渐被能量储存。
当食肉动物捕捉食草动物时,其体内储存着这些能量。
同时,在各环节中排放的废物和死亡的生物体也为其他生物留下了生存所需的有机物质。
2、维护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保证了生态系统内营养物质和能量的平衡。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一定量的生物、营养物质与能量在生态系统内循环,最终达到生态平衡。
3、维持资源利用效率:物质循环机制可以促进生态系统内资源的有效利用。
在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生物都处在相互连接的生存网中,它们需要依靠环境的资源来摄取营养,生长和繁殖。
在物质循环机制的作用下,生物可以再一次利用环境中的资源并避免过多的浪费。
三、物质循环机制面临的挑战尽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机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维持和营养循环起着惊人作用,但现实生活中面临的挑战却令人担忧:1、自然界的污染:各种农药、化学品和废气等污染物质的存在,不仅会干扰生物体的自然环境,还会影响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机制的正常运作。
2、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增加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不断增大。
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过程例题和知识点总结
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过程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循环是维持生命活动和生态平衡的关键。
物质循环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物流系统,让各种元素在生物、大气、水和土壤等环境要素之间不断流动和转化。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些例题来深入理解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过程,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碳循环碳是生命的基本元素之一,碳循环对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例题 1:假设在一个封闭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了 100 吨的碳,而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总共释放了 80 吨的碳。
那么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碳储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或减少了多少?答案: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大于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释放的碳量,所以碳储量增加了。
增加的量为 100 80 = 20 吨。
知识点:1、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燃烧和分解作用。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碳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和燃烧等过程又返回大气。
3、人类活动,如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加剧了温室效应。
二、氮循环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重要元素。
例题 2:在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农民每年施入 50 千克的氮肥(以氮元素计),农作物吸收了 30 千克,土壤中残留了 10 千克,通过淋溶和挥发损失了 5 千克,其余被微生物固定。
那么微生物固定的氮量是多少?答案:施入的氮肥总量减去农作物吸收的、土壤残留的、淋溶和挥发损失的量,即为微生物固定的氮量:50 30 10 5 = 5 千克。
知识点:1、氮循环包括固氮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等过程。
2、固氮作用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可被植物利用的氮化合物,如氨。
3、氨化作用将有机氮转化为氨,硝化作用将氨转化为硝酸盐,反硝化作用则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返回大气。
4、人类活动,如过度使用氮肥,可能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点
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点地壳物质循环是指地球上各种元素和化合物在地壳之间的循环过程。
它是地球上物质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系统和地球化学循环的基础。
地壳物质循环包括了地球上各个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转化过程。
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地壳物质循环的起点是岩石的风化和侵蚀过程。
风化是指岩石在接触大气、水和生物等自然力量的作用下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侵蚀是指流水、冰川、风等自然力量将岩石表面的碎屑搬运和剥离的过程。
风化和侵蚀能够将岩石中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释放出来,进入地球的其他圈层。
2.地壳物质的沉积和堆积:经过风化和侵蚀的岩石碎屑会被水流、风力或冰川运输到其他地方,最终沉积和堆积成沉积岩。
在这个过程中,地壳中的物质会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形成地质层序。
3.陆地和海洋的物质交换:沉积岩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重新进入陆地或海洋。
例如,河流将陆地上的碎屑和溶解物质带到海洋中,而海洋中的生物也会吸收和沉积一些物质。
这种物质交换可以使得地壳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在陆地和海洋之间循环。
4.地壳物质的再循环:地壳物质循环的最后一个步骤是物质的再循环。
这包括了岩石的变质和岩浆的形成等过程。
岩石的变质是指由于高温和高压等地质作用,岩石中的矿物质发生了结构和成分的变化。
而岩浆则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热量导致岩石熔化形成的物质。
地壳物质循环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
通过物质的循环,地壳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转化和利用,为生物提供所需的养分和能量。
同时,地壳物质循环也对地球的气候和环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例如,二氧化碳的循环可以调节地球的温度,而氮的循环则可以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总结起来,地壳物质循环是地球上物质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了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地壳物质的沉积和堆积、陆地和海洋的物质交换以及地壳物质的再循环等过程。
地壳物质循环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地球上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专题36元素的循环和物质的转化(原卷版)
专题36元素的循环和物质的转化【思维导图】【知识点回顾】一、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氧循环考点1知道自然界中碳循环的主要途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固定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供给动、植物利用,同时又通过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燃料燃烧等方式释放二氧化碳返回大气,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循环。
考点2知道自然界中氧循环的主要途径大自然中氧气的含量会随着生物的________和物质的________等而减少,但又随着植物的________而增加,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循环。
产生氧气的主要途径:________。
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①燃料燃烧;①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①其他氧化反应(如:生锈、食物腐败)。
二、物质间的相互转化考点3说明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关系;说明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关系1.金属→________→碱,如:Ca→CaO→Ca(OH)2。
2.非金属→________→酸,如:C→CO2→H2CO3。
3.物质间的相互转化注意:(1)极少数非金属氧化物不与碱起反应,如CO等。
(2)根据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可查找各类物质的主要化学性质。
(3)根据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可查找各类物质的可能制法。
【例题精析】例1.(2021•杭州)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是实现碳减排的重要途径。
如图是一种实现二氧化碳转化为重要原料二甲醚(化学式为C2H6O)的途径:(1)转化①是二氧化碳与一种常见单质反应生成甲醇和水,这种单质的化学式为。
(2)转化②是甲醇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二甲醚和水,反应中生成二甲醚和水的分子数之比为。
例2.(2020•宁波)铁的化合物有广泛用途,如碳酸亚铁(FeCO3)可作补血剂。
某硫酸厂产生的炉渣中除了有Fe2O3、FeO,还有一定量的SiO2.兴趣小组利用炉渣尝试制备FeCO3,其流程如图:【已知:Fe+Fe2(SO4)3═3FeSO4;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硫酸反应】(1)操作①的名称是。
重金属物质循环过程与碳氮元素循环过程
重金属物质循环过程与碳氮元素循环过程重金属物质循环过程与碳氮元素循环过程一、重金属物质循环过程1. 介绍重金属物质的定义和特点重金属是指相对密度大于5g/cm³的金属元素,如铅、汞、镉等。
它们具有高毒性、难降解等特点。
2. 重金属物质的来源a.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和废气,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物质。
b. 农业使用:农药和化肥中含有重金属成分,农田灌溉会导致土壤中积累重金属。
c. 生活废弃物:电子垃圾、废旧电池等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
3. 重金属物质的循环过程a. 排放阶段:工业排放、农业使用和生活废弃物都会导致大量的重金属进入环境中,其中一部分通过废水排放到水体中,另一部分通过废气排放到大气中。
b. 迁移转化阶段:i. 水体中的重金属:进入水体后,重金属物质会通过水流的迁移和溶解作用,进一步分散到整个水环境中。
在水体中,重金属可以以游离态、胶体态或与底泥结合的形式存在。
ii. 大气中的重金属:大气中的重金属物质会随着风的迁移扩散到不同地区,其中一部分会沉降到地表,另一部分则通过降雨等方式进入水体。
c. 沉积阶段:i. 水体中的沉积:当重金属物质进入水体后,部分会与底泥结合形成沉积物,逐渐沉积在水底。
这些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有可能被生物吸收并进入食物链。
ii. 地表沉积:大气中的重金属在降雨过程中会随着雨滴落到地表,并逐渐沉积在土壤上。
这些土壤中含有的重金属可能会被植物吸收并进入食物链。
d. 生物富集阶段:通过食物链传递,重金属从底泥或土壤中的植物进入到动物体内,从而进一步富集。
这些重金属在生物体内可能引起严重的健康问题。
e. 人类接触阶段:通过食物链或直接接触,人类与重金属发生接触。
长期暴露于重金属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如神经系统损害、肝肾功能异常等。
4. 重金属物质的控制与治理a. 工业减排:加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监管,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重金属排放。
b. 农业管理: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避免过度施用。
第12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部分氨在土壤表层挥发到大气中,同时硝酸盐在反硝化细 菌的作用下还原为氮气或氧化亚氮返回大气。
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影响
氮肥的施用
工业污染
现代农业大量使用氮肥,提高了农作物产 量,但同时也导致了土壤和水体的富营养 化,破坏了生态平衡。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含氮废气、废水和 固体废弃物,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了 严重污染。
水体中的磷元素可以通过沉淀 、吸附等地球化学过程从水体 中移除,进入沉积物或土壤中 。同时,沉积物中的磷也可以 在特定条件下重新释放到水体 中。
人类活动对磷循环影响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磷肥的施用
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 人类大量施用磷肥,导 致土壤和水体中的磷含 量显著增加。过量的磷 肥会通过地表径流和地 下渗透进入水体,造成 水体富营养化。
促进自然界物质能量转化和传递
物质转化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各个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都涉及到物质的转化。这些转化过程使 得物质得以在不同的生物和非生物组分之间传递和交换。
能量传递
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之间传递。这种传递过程使得能量得以从生产者到消费 者再到分解者流动,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燃烧化石燃料
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大 量含硫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对硫 循环产生显著影响。
工业排放
02
03
农业活动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硫废气 、废水和固体废弃物也会对硫循 环造成影响。
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含硫化肥和农 药也会通过土壤和水体进入生态 系统,对硫循环产生影响。
07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意义与保护
加强环境监管是保护生物地 球化学循环的必要手段。通 过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 ,可以监测和管理人类活动 对环境的影响,防止环境污 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碳循环
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可能影响碳循环过程,如植被的光 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研究碳循环的意义
气候变化应对
了解碳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减缓 气候变化的影响。
生态保护
通过研究碳循环,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如何储存和转移碳,从 而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
可持续发展
了解碳循环有助于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 经济和绿色发展。
收碳的能力减弱。
极端气候事件扰乱碳循环
02
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水和干旱会破坏植被,降低土壤中有机碳的
储存,使得碳释放到大气中。
海洋吸收能力下降
03
海洋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随着海水温度的升高,海洋的
吸收能力减弱。
碳循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植被适应气候变化
植物通过改变生长周期、叶面积指数和根系 分布等方式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碳吸收和释 放。
碳循环的重要性
1
碳循环是维持地球气候稳定的关键过程,通过吸 收和释放二氧化碳来调节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 。
2
碳循环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重要影响,涉及到 其他元素的循环,如氮、磷和硫等。
3
碳循环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有重要影响, 影响植物生长、动物行为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等。
02
CATALOGUE
碳的来源与储存
馈机制。
02
气候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机制
气候变化通过多种机制影响碳循环,包括影响植物生长、土壤微生物活
动和海洋吸收等。
03
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协同作用
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反馈系统,共同决定地球
系统的状态。
05
CATALOGUE
华师大版科学九下第3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复习课件
二、化学肥料
C、H、O、N、P、K
思考:植物生长需要哪些营养元素?其中土
壤中较少,而植物摄取量又较多的是哪些元素?
N、P、K
氮肥
磷肥
肥料
化学肥料
钾肥 复合肥料 微量元素肥料
农家肥料:如厩肥、人粪尿、绿肥等。
常见化肥的种类与作用
种类 氮肥
磷肥
钾肥
复合 肥
物质 尿素、氨水、 铵盐、硝酸盐
磷矿粉、钙镁 磷肥、过磷酸 钙 硫酸钾、氯化 钾
因为铁和硫酸铜反应会生成硫酸亚铁。 因为铁和浓硫酸反应会生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
铁(Fe)生锈变成氧化铁(Fe2O3)
铁表面锈铁为什么不能保护铁呢?
一、金属
氧化(得氧) 金属 还原(失氧)氧化物
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设计
第2节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消 耗 氧 生物呼吸 气 的 物质的燃烧 途 微生物的 径 氧化分解
动植物的呼
吸作用、有机 物的燃烧以及 微生物的分解。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CO2
光合作用 有机物
植物 呼吸 作用 动物吸取 体内 氧化
动植物残体
微生物的分解
煤、石油、 天然气
燃烧
三、碳循环的破坏 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
实验 感受什么是温室效应
实验现象:_温__度__左__低__右_高
2、碳与氧化铜反应
1、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 壁出现:_红__色__物__质_
2、澄清石灰水变:_变__浑__浊___, 说明_产__生__的__气__体__是__二__氧__化__碳__。
3、木炭跟氧化铜反应,生成 了___铜__和__二__氧__化__碳_。 4、化学方程式:
第34课 物质间的循环和转化
是
()
图 345 A.X 是 N2 B.分离空气属于物理变化 C.尿素属于氮肥 D.煤与氧气的反应吸收热量 【答案】 D
专题一 关于一步反应实现的题型
中考试题经常出现要求一步反应完成的试题类型。解 决此类问题,需要掌握物质相互关系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要 求。比如,金属和酸反应能得到氢气,该金属在活动性顺 序表中必须排在氢前面;碱和盐反应能得到新碱和新盐, 参与反应的碱和盐必须可溶; 当物质间发生复分解反应 时,必须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能 得到相应的碱,该金属氧化物必须是活泼金属的氧化物如 Na2O、K2O、CaO 等。
铜和氯化镁五种物质的反应与
转化关系,“ —” 表示两种物质
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
示在一定条件下的物质转化。
(1)A 物质是 (填化学式)。
(2)C 与 E 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3)从物质反应规律分析,在单质、氧化物、酸、碱和
盐中,能与 B 反应生成 D 的物质有 (填序号)。
①2 类 ②3 类 ③4 类 ④5 类
3.碳、氧循环之间的关系(如图 341): 图 341
二、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1.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关系:金属→金属 氧化物→碱,如:Ca→CaO→Ca(OH)2。
2.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关系:非金属 →非金属氧化物→酸,如:C→CO2→H2CO3。
3.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 342): 图 342
A.HgO→Hg
B.NaNO3→NaCl
C.K2CO3→BaCO3 D.P→P2O5
【答案】 B
3.(2018·安徽)为实现二氧化碳的绿色利用,科学家用固
碳酶作催化剂设计了如图 343 所示转化过程。下列说来自法正确的是()
水域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与物质转化研究
水域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与物质转化研究水域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承载着大量的生物多样性和提供着人类所需的各种资源。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氮和磷是两个重要的营养元素,它们的循环与转化直接影响着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性。
因此,对水域生态系统中氮磷循环和物质转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氮的循环与转化氮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结构物质和生命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循环和转化对维持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氮的循环主要包括氮沉积、氮氧化还原、氮脱氧、氮固定等过程。
首先,氮沉积是氮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
通过湍流、降水等途径,大气中的氮化合物沉降到水体中,进而通过生物摄取、解吸和沉积于底泥中。
这些营养盐的沉积对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充足的氮源。
其次,氮氧化还原过程也是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氨氧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下,氨氮逐步被氧化为硝酸盐。
而反硝化作用则是指在缺氧条件下,硝酸盐被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中。
这一过程使得氮在氮气和氮盐的形式间进行转化,维持氮的平衡。
此外,氮脱氧也是氮循环的重要环节。
水体中的氮最终以有机氮的形式被生物摄取,再通过有机氮分解细菌的脱氧作用释放出来。
这种脱氧作用使得氮得以再次进入到水体中,循环利用。
最后,氮固定是氮循环中的重要过程。
通过氮固定作用,将氮转化为可以被生物利用的形式,如生物固氮或人工固氮。
而生物固氮则主要是指一些细菌、蓝藻和海洋植物等能够利用氮气酶将氮气转化为氨氮。
这一过程极大地丰富了水域生态系统中的氮资源。
二、磷的循环与转化磷是生物体内合成核酸和能量储存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对维持生物体的正常功能和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磷的循环主要包括磷沉降、磷释放、磷吸附、磷溶解等过程。
首先,磷沉降是磷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
随着水体中溶解性磷的浓度的增加,磷盐会沉积到水体的底泥中,从而形成磷底泥。
这些底泥在一定条件下会释放出溶解态磷,为水体的磷循环提供了来源。
第三章-物质的转化和元素的循环
时,H 2、CO 、C 分别得到氧,被氧化。
3. 还原性物质,如:H 2,CO ,C 那样,能夺取别的物质中的氧,使别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二)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 1. 化学反应:H CuO Cu H O 22++∆2. 实验装置:3. 实验操作:(1)先通H 2及加热(为什么?)(2)黑色固体全部变为红色后,停止加热,再继续通一会儿H 2,直至冷却。
(为什么?)(3)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导气管伸入试管底部。
4. 实验现象: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金属氧化物的还原过程。
板书设计物质的转化氧化反应:获得氧的过程。
还原反应:失去氧的过程。
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教学 反思华师大版科学学科第九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教材内容物质的转化(四)总课时:第 4 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化合物之间的物质转化规律。
2.学会利用物质规律图,查找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
3.学会利用转化规律,寻找各类物质的制取。
教学重点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转化规律,解决各类问题教学准备硫粉、铁粉、磁铁、石棉网、三脚架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教案探索【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金属单质机器化合物之间的转化1. 金属+O2 金属氧化物绝大多数金属在空气或氧气中都能氧化成金属氧化物,少数如金、银很难与空气反应。
2Mg + O2 = 2MgO2Cu + O2 = 2CuO2.金属氧化物+还原剂——金属+另一种化合物C + 2CuO = 2Cu+CO23CO + Fe2O3 = 2Fe +3CO23.某些金属氧化物+水——可溶性碱CaO + H2O = Ca(OH)2Na2O + H2O = 2NaOH注:不溶性碱所对应的金属氧化物不能与水反应,得到对应的碱。
如:Mg(OH)2 、Al(OH)3 Fe(OH)3等4. 不溶性碱——金属氧化物+水Cu(OH)2 = CuO + H2O2Fe(OH)3 = Fe2O3 + 3H2O注:可溶性碱加热不发生分解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戏规定,物质⑤任红队的队长,物质⑦
任蓝队的队长,且红、蓝两队的队长均处
于甲的位置,两队分别形成循环接龙。
请回答:
(1)红队乙的化学式__C__a_C_O__3 。
图2
全效学习 学案导学设计
小题热身 考点梳理 归类探究 练出高分
(2)红队中丙→丁的化学方程式为_C__a_O_+__H__2O__=_=_=_C__a_(_O_H__)2___。 (3)蓝队队员按甲乙丙丁的顺序排列是⑦__④__②__⑥____(填序号)。
全效学习 学案导学设计
小题热身 考点梳理 归类探究 练出高分
[交流讨论] (1)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气体的反应原理是__2_N_a_O__H_+___ _S_O__2=_=__=_N_a_2_S_O_3_+__H__2O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气流能从左向右做定向流动的原因是__水__位__下__降__,__压__强__减__小__, _形__成__内__外__压__强__差_____。 [拓展应用] 小芳同学认为,运用该装置设计原理,还能进行其他有毒气体 的实验,同样能达到避免污染的目的。于是设计了图4所示的 实验装置,用以完成“CO还原氧化铜”实验。
全效学习 学案导学设计
小题热身 考点梳理 归类探究 练出高分
(3)图4中D装置在实验中除了形成气体定向流动外,还有的用 途是__储__存__气__体__(_或__收__集__气__体__)_____。 (4)实验时,小芳同学先打开止水夹和阀门,过一会儿再点燃酒 精灯,她这样操作的目的是_排__尽__装__置__中__的__空__气__,__防__止__爆__炸___。
全效学习 学案导学设计
图1
小题热身 考点梳理 归类探究 练出高分
(1)图中所示矿物包含的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__石__油__和 __天__然__气____;由煤焦化得到的焦炭(主要成分是碳)充分燃烧的 化学方程式为_C_+__O__2=_点=_=_燃=__=_C_O__2 _。 (2)海水吸收二氧化碳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C_O__2_+__H_2_O_=__=_=_H_2_C_O__3__。 (3)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处于不停地循环过程中。因此,人类降 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研究方向有两个:首先要减少二氧化 碳的排放,同时要__增__加__二__氧__化__碳__的__消__耗____。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D.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氧循环的影响
【解析】 因为范围界定在生物圈,所以燃料燃烧消耗氧气
不在界定范围内。因此氧气的消耗途径和产生途径分别
是:生物的呼吸作用和植物的光合作用。
全效学习 学案导学设计
小题热身 考点梳理 归类探究 练出高分
2.[2014·青岛]如图所示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简单示意图,请 填空:
全效学习 学案导学设计
小题热身 考点梳理 归类探究 练出高分
2.碳循环的主要途径 (1)CO2→光合作用→有机物→植物呼吸作用→CO2。 (2)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吸收→体内氧化 →CO2。 (3)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物残体→微生物的分解作 用→CO2。 (4)CO2→光合作用→有机物→动、植物残体→地下漫长演 变→煤、石油、天然气→燃烧→CO2。
小题热身 考点梳理 归类探究 练出高分
第五单元 元素的循环和物质的转化
全效学习 学案导学设计
全效学习 学案导学设计
小题热身 考点梳理 归类探究 练出高分
1.生物圈的氧循环的过程是
( C)
A.人、动物、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B.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C.人、动物、植物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植物
全效学习 学案导学设计
小题热身 考点梳理 归类探究 练出高分
一、的主要途径(a) 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途径
(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主要有_生__物__的__呼__吸__作__用_、 含碳燃料的燃烧、____微__生__物__的__分__解__作__用____。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是___植__物__的__光__合__作__用___,另外 二氧化碳还可溶解于水中或形成碳酸盐沉淀等。
全效学习 学案导学设计
小题热身 考点梳理 归类探究 练出高分
3.[2015·永州]化学物质王国中举行节日游戏活动,游戏规则
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一步反应生成),以形成物质间相互
转化的循环接龙。
请你将下列八位队员:①Ca(OH)2 ②Cu ③CaO ④CO ⑤CaCl2 ⑥CuO ⑦CO2 ⑧CaCO3平均分成红、蓝两 队。
全效学习 学案导学设计
图4
小题热身 考点梳理 归类探究 练出高分
【解析】 (1)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二 氧化硫,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SO2=== Na2SO3+H2O。(2)图3中D装置的阀门打开,水流出后,水位 下降,造成装置内压强减小,形成内外压强差,故气流能从左 向右做定向流动。(3)未反应的一氧化碳和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 进入C装置,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一氧化碳与氢氧 化钠溶液不反应,然后进入D装置,故D装置还有储存气体的 作用。(4)因为B中玻璃管内有空气,如果在加热的条件下进入 一氧化碳,可能会引起爆炸,故先打开止水夹和阀门,通一会 儿一氧化碳把玻璃管内的空气排净,然后点燃酒精灯,目的是 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爆炸。
全效学习 学案导学设计
小题热身 考点梳理 归类探究 练出高分
4.硫燃烧产生二氧化硫气体会造成空气污染。为避免二氧化 硫污染空气,某教师对教材中“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的实验进行了改进与创新,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
全效学习 学案导学设计
图3
小题热身 考点梳理 归类探究 练出高分
[实验原理] ①B装置是将燃烧匙固定在带有a导管的单孔塞上,硬质玻璃管 透光性好,不影响实验现象的观察; ②C装置的广口瓶中盛放的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硫气 体,避免污染; ③打开D装置中的阀门,气体就会从左向右依次进入装置。 [实验过程] 步骤一: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上,在空气中点燃后,迅速伸入硬 质玻璃管内(如图B装置),打开阀门,观察硫在空气中燃烧的 现象; 步骤二:将导管a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如图A装置),观察 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