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军 李红霞 2010】以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

合集下载

翻译本科专业建设中的翻译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翻译本科专业建设中的翻译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养。
[关键词〕翻译能力;建构主义;翻译职业能力;翻译本科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 (2019) 06—0223—0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多模态视阈下中国诗画英译与传播研究"(19YJA740022)、西南民族 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时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译介与传播增值研究"(2019SYB16)阶段性成果。
对于翻译能力的构成,各家观点也各不相同。 德利尔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百科知识能 力、理解能力、再表达能力o[6](P'98 -'27)可以看出,德 氏对于翻译能力的理解偏重于翻译的文本行为, 局限于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和文本层面,是以译者 对文本的转换所需知识或能力为视角的,属于内 部能力要素范畴。
翻译本科专业建设中的 翻译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李超
[提要]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指出翻译能力与翻译职业能力的区别,并对翻译职业能力进行了初步的定义与构
成分析。基于建构主义的视角,结合翻译本科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三课一体”和“一体四翼”的翻译
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希望撰弃传统外语专业中的翻译教学方向,着眼现实与未来的翻译实务中的职业能力培
翻译能力的触角从译者翻译过程中的语言层面拓 展开来,伸向了与翻译相关的社会生产关系层面, 即将翻译视为一种能够谋生、为达到特定目的的 职业行为来看待,因而强调特定读者和特定目的, 译文的功能也在于交际,对客户忠诚,而不仅仅是 对原文和原作者负责的传统翻译方式,体现岀翻 译能力关注客户需求、关注译文功能的视角。
PACTE对翻译能力的划分既抓住了文本转换能力
224《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以职业翻译能力为导向的MTI笔译教学规划研究

以职业翻译能力为导向的MTI笔译教学规划研究

以职业翻译能力为导向的MT I笔译教学规划研究冯全功 张慧玉(南开大学,天津,300071)摘要:翻译的职业化催生出了职业翻译能力的概念,这一能力可分为历时翻译能力和共时翻译能力,其中前者是基础性组成部分,后者是区别性组成部分。

MTI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翻译能力,其中教学规划起关键作用。

教学规划大致可分为三大板块,即 谁来教 (教学师资)、 教什么 (课程设置)和 怎样教 (教学方法)的问题。

笔者对其中各个板块做了具体探索,特别是具体的课程设置等,意在对MTI 笔译教学模式的科学构建提供实践及理论指导。

关键词:MTI教育,职业译者,教学规划,职业翻译能力[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8921 (2011)06 0033 06随着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以及国家 引进来,走出去 战略的实施,国内高素质、高水平的翻译人才严重匮乏。

鉴于翻译人才的重要性,有学者提议, 翻译人才培养和翻译队伍建设应该被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王银泉2008:25)。

为满足社会需求和国家战略需要,国内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于2007年设立并批准了15家试办单位,旨在培养能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职业化口笔译人才。

虽然MTI教育设立较晚,但势头发展迅猛,截至2010年9月获批试办MT I教育的高校已达158所。

尽管如此,MTI教育的各个方面依然还不很成熟,如应用型师资匮乏、课程设置科学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等。

故制定一个合理的MTI教学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翻译能力研究是为翻译教学服务的,翻译能力的构成分析对高校师资要求、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随着翻译的职业导向和应用能力越来越受重视,有必要系统地审视职业译者翻译能力的具体构成,从而为MT I教学规划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实现MT I教学的最终目的,即提高学生的职业翻译能力, 为MTI学生的职业生涯铺路搭桥。

《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解读

《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解读

《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是一份指导翻译专业本科教学的文件,主要用于规范和指导翻译专业本科教育的内容、目标、要求和方法。

下面是对《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的解读:1.内容与目标:该指南确定了翻译专业本科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理论,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广泛的专业知识、熟练的翻译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备国际视野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优秀翻译人才。

2.课程设置:指南规定了翻译专业的课程设置。

包括语言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等。

语言基础课程包括外语听说读写、语言学等;专业核心课程涵盖口译、笔译、翻译理论、专业知识等;选修课程则根据个人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3.教学方法:指南明确了翻译专业本科教学的方法。

强调教师的示范与引导作用,注重学生的实践与训练。

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模拟翻译、文化沟通等多种形式,旨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4.实践环节:指南强调翻译专业本科教育的实践环节。

包括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等。

通过实际操作和参与真实翻译项目,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加深对翻译工作的理解,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质量评估:指南提出了对翻译专业本科教育质量的评估要求。

包括教学评估、学生评估、教师评估、毕业论文评阅等。

通过定期评估和监控,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改进。

《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对于规范和促进翻译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机构和教师可以参照该指南,科学设置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加优秀的翻译专业人才。

同时,学生也可以依据指南了解翻译专业的学习方向和要求,并规划自己在该领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

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口译方向)

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口译方向)

学制、学分与授予学位
全日制本科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三至六年内完成学业;毕业最低学分不得低于155学分;对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各类课程学分分配表
教学计划表
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口译方向)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讲授72学时,结合顶岗实习安排实践36学时。

2. “军事课”包括军事技能训练(简称“军训”)和“军事理论”两部分,共计2学分。

3.公共选修课8学分(其中包括文科学生选修一门理科课程和一门艺术类课程)。

本科生外文译文课程设计

本科生外文译文课程设计

本科生外文译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外文课文中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专业词汇、语法结构和文章组织。

2. 学生能够准确翻译外文课文,理解其深层含义,并能进行相关领域的知识拓展。

3. 学生能够对外文课文进行批判性阅读,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和逻辑结构。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翻译技巧,对外文课文进行准确、流畅的翻译。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形式,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外文课文进行深入分析,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增强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学生能够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3. 学生能够通过外文译文的学习,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家意识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外文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生特点:本科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但翻译技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并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外文课文翻译基本技巧:包括词汇、语法、句型结构等方面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2. 外文课文分析与解读:对教材中的精选文章进行深度剖析,理解文章的论证方式、逻辑结构和作者观点。

3. 批判性阅读与思考:培养学生对外文课文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文章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通过对比分析中外文化差异,提高学生在实际翻译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周:外文课文翻译基本技巧介绍与练习。

第二周:分析教材第一章文章,进行翻译实践和讨论。

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引言本文旨在探讨翻译专业本科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系统而综合的翻译能力。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翻译教育,使他们具备高质量的翻译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以适应翻译行业的需求。

课程设置1. 语言基础课程•外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基础课程•母语(中文)基础课程•跨文化交际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外语和母语的扎实掌握,巩固语言基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为后面的专业翻译课程打下基础。

2. 翻译基础课程•翻译理论与实践•平行语料库与翻译记忆工具的应用•翻译技巧与策略这些课程旨在介绍翻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了解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并培养其翻译能力。

3. 专业翻译课程•文学翻译•法律翻译•经济翻译•科技翻译•政治翻译•新闻翻译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翻译能力,提供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背景,并提高学生在不同领域的翻译技巧与水平。

4. 平行文本阅读与写作这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不同文本形式(如新闻、评论、文献等)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文本,丰富自己的翻译视野和写作风格。

5. 翻译实践•翻译实习•翻译项目实践这些实践课程旨在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际的翻译项目,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和翻译能力。

学生将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锻炼自己的解决问题和沟通能力。

结论通过以上课程的设置,学生可以全面掌握翻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巧,并在不同领域的专业翻译中展现出优秀的能力。

这样的课程设置将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他们能够在翻译行业中脱颖而出。

翻译硕士_MTI_课程设置研究_文军

翻译硕士_MTI_课程设置研究_文军

2009年7月第30卷第4期外语教学Fore i gn Language E du cati onJ u l y.2009V o.l30No.4翻译硕士(MT I)课程设置研究文军,穆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学院北京10019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广东广州510420)摘要:通过对国内八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的调查,本文分析了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的特点,并通过与国外两所高校翻译硕士课程设置的对比,提出了国内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尚需加强的方面。

关键词:翻译硕士;课程设置;必修课;选修课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544(2009)04-0092-04Abstrac t:A ccordi ng to the i nvesti ga ti on into e i ghtM T I progra m s i n China,t h i s paper ana l y zes t he d i sti ngu ishi ng features o f the ir course offer i ng.A fter a com par i son w ith t w o M T I progra m s abroad,this paper pu ts for w ard s uggesti ons on how the M T I prog ram s i n Ch i na need to i m prove.K ey word s:M T I;course o ffer i ng;required courses;se l ec tive courses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翻译硕士0专业学位,使之成为继MBA等后的第十八种专业学位。

同年3月,国务院学位办开始了在全国高校中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设置的试点工作,后共批准15家单位试点,这些试点单位已开始招收第一届翻译硕士。

基于市场需求的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方向课程设置探析

基于市场需求的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方向课程设置探析

基于市场需求的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方向课程设置探析【关键词】市场需求;翻译方向;课程设置1 我国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发展情况由于传统观念认为会外语就等于会翻译,使得合格专业的翻译人才极度匮乏。

近年来,随着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培养专门的翻译人才变得紧迫而有意义。

2006年,教育部把“翻译”列为“目录外专业”,批准本科翻译专业首批试点学校——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

而在此前,我国已有高校意识到英语专业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早在20世纪50年代,北京外国语大学就已经成立了高级翻译学院,培养专门的翻译人才。

还有的院校在英语专业设立翻译方向,如湖北大学在2003年就开设了英语专业翻译方向。

2006年翻译专业的设置则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翻译人才的培养,促使更多的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翻译方向。

2 北京c学院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发展情况北京c学院自2007年开始招收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本科生,招生层次为三类本科,生源全部来自北京。

鉴于对翻译人才的英语基础普遍要求较高的实际情况,本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从2010年开始招收二类本科生,生源主要来自北京、湖南、贵州等不同地区。

虽然招收学生的总体层次有所提高,但从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成绩和教师近年来的教学反馈来看,本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生源总体质量一般,英语能力差距较大,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

2007年,在原英语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制定了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课程。

从2008级开始,已对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课程进行了多次调整和修改,但并未就此开展过任何调研活动。

那么原定的课程能否与市场需求接轨?是否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基于此,我们对翻译市场目前对人才的要求以及本校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对原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3 调研结果分析本次调研共分为两部分:一是,通过网络搜集了30家翻译公司的招聘要求;二是,对本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2011届和2012届的87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关于翻译本科专业口译课程设置的调查报告

关于翻译本科专业口译课程设置的调查报告

关于翻译本科专业口译课程设置的调查报告作者:马晓丽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08期摘要: 本文通过对国内翻译本科专业背景情况的介绍及对设立翻译本科专业的十九所院校中九所院校口译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并总结当前国内翻译本科专业口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而提出改革建议,促进翻译本科专业口译课程设置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翻译本科专业口译课程设置分析与建议一、全国翻译本科专业发展背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8年中国北京奥运会成功落幕,2010年上海世博会也即将开幕。

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各个层面上的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深入,各领域对一般和高级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中国翻译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为止翻译人才缺口达70%。

其中口译人才更是被列入了紧缺人才的行列。

教育部为满足社会各界对翻译人才的广大需求颁布了《关于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结果的通知》(教高[2006]1号)。

该《通知》宣布,将在国内高校设立翻译本科专业。

自2006年第一批翻译本科专业成立以来,迄今为止,已有19所院校通过教育部的审批相继开设翻译本科专业(2006: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复旦大学、河北师范大学;2007: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浙江师范大学;2008: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外语学院;2009:外交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沈阳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

目前,开设翻译本科专业院校的数目已初具规模,然而,在翻译本科专业教学中却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大纲不系统、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师资力量短缺且不均衡等。

我在下文中将通过对九所院校口译课程设置的调查,对现状进行分析描述,从而提出改革建议。

对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对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对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对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对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对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重任,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对汉语言文化知识的灵活运用,所以对翻译课程的讲授,绝非仅通英文的泛泛之辈所能胜任。

21世纪培养翻译人才,绝不能只是单纯重“器”,而忽视“学、识”。

翻译专业的学生起码要有比较广博的知识和相当的思辨能力,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翻译理论来武装他们。

而培养具有能力的翻译人才的任务在于翻译专业师资的强化。

4.改变翻译范本为主导的课堂。

翻译范本在翻译课堂上往往成为参照与赏析而已,而绝不是标准。

但在实践翻译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模式是给学生几个句子或篇章进行翻译练习,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后,翻译教师会把准备的范本拿给学生,或逐字逐句进行分析,或让学生自己对照自己的翻译,找差距,把范本抄写下来。

这样的做法首先在认识上便是错误的,与科学相悖,语言能力并非翻译能力,语言教学绝不能代替翻译理论教学。

翻译技能的训练不是翻译技巧所能代替的。

技能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与对翻译理性认识的提高,不是课堂上几个篇章能够解决问题的。

优秀的翻译者需要长期对翻译认知规律的思考与大量的实践。

技能指标的达标,起码应该具有10 - 15万字(外译中8 - 10万,中译外5。

8万汉字)。

5.传统翻译教学转向任务型立体化翻译教学。

“任务型”教学具有结构性特点,它由教学目标、信息输入、活动方式、师生角色、教学环境等要素组成。

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注意信息沟通,活动具有真实性而且活动量大。

英语翻译课堂教学应具有交互活动的优点,即配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在教学中进行对话性互动,进而产生语言习得。

正由于任务型教学模式具有上述性质和特点,在英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倡导选择和运用任务型教学以期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传统教学中有许多活动不是来自真实生活,因此最多只能称其为“准交际”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参与和完成真实的生活任务。

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050261)

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050261)

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050261)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英汉语语言基础扎实,文化知识及相关专业知识广博、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英汉口笔译实践能力较强,能在外事、商贸、科技、文化、旅游、教育等领域从事翻译实践的、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规格(一)社会适应能力方面1.有坚定的政治信念。

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努力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

2.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良好的诚信道德。

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观念强,品行优良,行为规范。

3.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基本的竞争意识。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能正确面对、理解社会竞争,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

4.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具备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5.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文化艺术素养。

(二)业务素质能力方面1.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熟练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努力通过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

2.具有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比较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扎实的英、汉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英汉口头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英汉口笔译实践能力并获得相应的证书;熟练使用主流翻译软件,了解翻译公司的运作流程,初步具备独立完成翻译项目的能力。

3.具有本专业以外的人文社科素养、自然科学素养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基本修养。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具有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能力,能用英语撰写与翻译相关的毕业论文。

5.初步掌握一门第二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6.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初步的自主创业能力。

三、学制学制4年,学习年限3-8年。

四、毕业最低学分160+8学分,8为课外学分。

五、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六、核心课程综合英语I-II、英语视听I-II、英语多文体阅读I-III、高级英语I-III、基础英语写作、基础笔译I-II、基础口译I-II、英汉语言对比、英汉互译技巧、计算机辅助翻译、同声传译、商务口译、科技英语翻译八、教学活动安排情况(一)周数分配表(二)教学进度安排表注:选定一个专业方向后,本方向课程为必修课,其他方向课程可作为专业任选课来选修。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_仲伟合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_仲伟合

201.引言根据教育部2006年下发《关于公布2005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果的通知》(教高[2006]1号),翻译作为一门专业取得了合法地位,成为一门少数高校试办的目录外专业(专业代码为:050255S)。

为了加强和规范高等学校翻译本科专业的教学,提高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创新翻译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牵头,依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研究”(项目号:09YJA740031),对我国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与规范进行了研究,起草了《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称《教学要求》)。

本文拟对该《教学要求》制定的背景与目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知识与能力构成、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学原则、评估与测试、实践教学等有关翻译专业本科教学问题进行说明与解读。

2.《教学要求》制定的背景与目的自2006年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三所院校首次在国内招收翻译专业本科学生后,先后有多所院校申请试办翻译本科专业。

截止目前,国内已有42所高校获得了教育部批准设置翻译本科专业。

另外,更有近百所院校在英语专业中设置了旨在培养专业翻译人才的翻译专业方向,翻译专业已经成为广受社会、学生欢迎的应用型、新型外语类专业。

然而我们也发现,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对高质量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设置翻译专业本科教育的高等学校对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原则等重大问题不清。

鉴于此,笔者2009年向教育部申请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研究”并获得了批准,着力研究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要求与规范、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问题,参加该项目的成员有来自全国多所翻译本科专业试办的高校及翻译行会的专家们。

《教学要求》经过了两年多的研讨,数易其稿,充分吸取国内外各种翻译教学及语言教学大纲设计理念,经过全国众多翻译院系的专家反复论证及逐条讨论,并广泛征求了相关院校师生的意见。

博雅教育理念下的英语专业本科笔译课程设计研究——以上海兴伟学院课程《汉英笔译》为例

博雅教育理念下的英语专业本科笔译课程设计研究——以上海兴伟学院课程《汉英笔译》为例

2020年37期总第529期ENGLISH ON CAMPUS博雅教育理念下的英语专业本科笔译课程设计研究——以上海兴伟学院课程《汉英笔译》为例文/王誉晓【摘要】 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作为技能课如何在其中融入博雅教学理念?本文以上海兴伟学院的一门《汉英笔译》课程为例,从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定位为议论起点,结合博雅教育的定义及内涵,并以“以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为课程设计理论框架,对该校本课程进行需求分析、目标确定、内容选择、课程实施,并通过前测与后测、问卷调查、参与性观察、分析学习日志等形式对课程进行量化和质性分析,其结果作为本门课程行动研究的初步成果,同时也可供其他“博雅式”或“非博雅式”翻译课堂参考。

【关键词】博雅院校;汉英笔译;课程设计研究【作者简介】王誉晓(1991.09-),女,汉族,湖北洪湖人,上海兴伟学院英语系,武昌首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口译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法。

【基金项目】2019年上海兴伟学院校本教学改革项目。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汉英笔译》作为英语专业本科的一门核心课程一直被公认为是“听、说、读、写、译”里最后一项技能课。

课堂最流行的讲授方式是先简要介绍翻译理论,再讲翻译技巧,然后配有对应的练习材料用于学生巩固提高(文军,2004)。

这种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对翻译技能提升有一定帮助,但是其固定的教材、因循守旧的练习材料和唯一的参考答案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单一化了学习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学习翻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武光军,2006)。

而新出台的《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也强调了“要打破这种以语言技能为训练的怪圈;以文学素养培养为主要抓手,打造英语类专业的人文情怀;既要重视英语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学习研究能力,又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体现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等的培养”(仲伟合,2015)。

这就对现行的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设计提出了变革需求。

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50255S一、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实的英语基础、广博的多元文化知识和较强的口笔译能力、双语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并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市场意识、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口笔译工作者、口笔译教师及涉外管理人员。

二、专业培养要求1、具有很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和良好的道德素质与文化修养。

2、掌握本专业要求的基础知识与理论,具有熟练的英语口(笔)译能力;通过国家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并获得国家认可的相关翻译证书。

学生毕业前,学生应完成10万字以上的笔译材料;及40小时以上的口译活动。

3、了解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历史、社会与文化;熟悉我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

4、了解相关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

5、基本掌握一门第二外语。

6、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通过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达到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水平。

三、主干(核心)课程本专业主要课程有:基础英语、英语口语、英语语音、英语阅读、英语语法、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写作、第二外语、高级英语、英汉语言对比、英汉互译技巧、实务翻译、译作评析、翻译技术、英语演讲与辩论、跨文化交际、口译入门、笔译工作坊、口译工作坊、中西翻译史及理论简介、西方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现代汉语、汉语写作、论文写作等。

四、学制与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名称1、学制:四年;2、修业年限:三至六年;3、授予学位:文学学士学位。

五、毕业学分及授予学位要求1、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81学分(约2273学时)方可毕业。

其中通识必修课35学分(595学时),通识选修课4学分(60学时),学科(专业)基础课35学分(226学时),专业必修课60学分(962学时),专业选修课12学分(约180学时),集中性实践教学23学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12学分。

2、修满毕业学分,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衡阳师范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规定者,可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我国高等英语专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我国高等英语专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我国高等英语专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李军
【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33)003
【摘要】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性二本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定位不清、盲目跟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英美文学教学内容去繁就简、课时一再压缩却劲呼跨文化知识的学习,词典检索机能低下、效能发挥不佳等等.这必然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得力措施予以纠正.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李军
【作者单位】陇东学院,英语系,甘肃,庆阳,7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9
【相关文献】
1.当前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几组概念的比较研究 [J], 杨永和;刘丽珍
2.谈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以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J], 韩燕
3.理工类学校英语专业本科专业教材建设-以《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理工类院校)》为依据 [J], 王晶石;秦明利;;
4.以"七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冶金技术专业建设——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冶金技术类专业建设为例 [J], 张报清; 余宇楠
5.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不足与旅游行业用人需求上升之困的对策探索与研究——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教学标准修订调研报告 [J], 老青;程云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文 军1 李红霞2提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翻译能力及其框架,随后通过对11所高校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了现有课程设置在宏观层面和具体层面上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翻译能力;翻译专业;课程设置Abstract:Based on the translati on competence fram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iculu m designs of translati on ma2 j ors in11universities.Thr ough analysis of the curriculu m designs fr om macr o2and m icr o2levels,the paper makes s ome suggesti ons f or the future devel opment of translati on maj orπs curriculu m design.Key words:translati on competence;translati on maj or;curriculu m design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112(2010)02-0002-06一、翻译能力及其框架国内外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已开展十余年。

较为著名的研究例子是2000年《培养翻译能力》(D eveloping Translation Co m petence)一书的问世。

该书共收录了17篇论文,根据论述的侧重点分为三个部分:(1)翻译能力界定,(2)翻译能力培养,(3)翻译能力评价。

翻译能力界定部分的研究重点是对构成翻译能力的各个“分力”的探讨。

几位学者达成共识:翻译能力包含对各种专业知识的掌握,专业知识至少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专业领域知识。

因此,译者仅仅具备语言知识是不够的。

这一部分的5篇论文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这一观点。

A lbrecht Neubert提出了翻译能力的5个参数,即翻译能力所包含的5个“分力”:语言能力、文本能力、学科能力、文化能力及转换能力,他在自己的其他相关论文中更详尽地论述了“分力”问题。

Marisa Presas从双语使用及双语能力与翻译能力之间的关系这一角度来谈论翻译能力,她认为未经过专门培训而获得的双语能力不等同于翻译能力。

Jean2Pierre Mailhac则阐明了语域的重要性,他以一篇英语文章的法语翻译为例对法语和英语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翻译的策略。

Janet Fraser通过深入剖析职业译者的思维过程,分析了他们每天工作的情况,并告诉读者如何在翻译活动中运用翻译能力,以培养合格的译者。

Gunilla Ander man与Margaret Rogers则认为培训译者能力计划的首要任务是为他们提供一个专业环境。

当我们讨论翻译能力及其“分力”时,不可避免地会谈到与翻译行为紧密相连的几个概念:知识、技巧、认识、专业知识。

因此,“能力”一词可以说是翻译行为中所需的所有能力的总称,包括处理各种细节的知识、对翻译中各种问题的处理以及语言符号转换的能力等等(文军,胡晓娇2001)。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进行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的学者(P ACTE—Pr ocess in the Acquisiti on of Translati 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 on)对翻译能力进行了立项研究,试图建立翻译能力的构成模式。

他们将翻译能力界定为译者进行翻译所必需的潜在知识、技能体系,提出翻译能力模式由交际能力、非语言能力、心理生理因素、专业操作能力、转换能力和策略能力等6个相关的、有层次的、可变化的能力构成。

2003年,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之上,他们又提出了翻译能力的修正模式:(1)双语能力,主要是用两种语言进行交际所需要的操作知识(p r ocedural knowledge),包括在两种语言间进行转换时对干扰的具体控制;双语能力由两种语言的语用、社会语言、文本、语法和词汇知识构成。

(2)非语言能力,主要是表述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包括两种文化的知识、百科知识和主题知识。

(3)翻译专业知识,主要是表述知识,包括翻译的运作知识:翻译单位的种类、翻译的过程、方法与程序、策略和技巧、出现的翻译问题的种类以及关于翻译实践活动的知识。

(4)专业操作能力,主要是操作知识,涉及翻译工具、信息和通讯技术和资源的使用。

(5)策略能力,是保证翻译过程的效率和解决出现的问题的操作知识。

策略能力至关重要,它控制翻译过程,影响其他翻译能力,协调其之间关系,弥补其不足,发现、解决翻译问题。

(6)心理生理因素,是各种类型的认知机制的构成和认知能力,包括记忆、感知、注意力、情绪、创造力、逻辑分析等(转引自苗菊2007)。

在国内,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不少学者已就此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这些研究中,既有对翻译能力的界定探讨(文军2001,2004a;苗菊2007),也有对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关系的理论研究(姜秋霞2002);既有对翻译能力与课程模式的探讨(文军2004b,2005),更有从翻译能力角度对大学英语教学、CET4翻译考试的审视和研究(许建平2000;邬姝丽2002等)。

综合国内外关于翻译能力构成的论述,我们尝试提出如下翻译能力的构成框架。

二、调查与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迅速增强,地位显著提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翻译学科顺时应势地得到了及时发展。

2006年翻译专业作为独立的本科专业得以设置,2007年翻译硕士(MTI)也获准设立,标志着翻译学科以独立的身份进入了国内高等教育序列。

到2008年,全国获准设立翻译专业的培养单位已达19所。

一个专业的建设,必然涉及相应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等,包含具体的课程目录及相关大纲、具体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资源(如教师、教学硬件、教学软件等)(庄智象2007:72)。

本文讨论的重点在于翻译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整个课程系统中联系课程计划与课程实施的重要纽带。

课程设置实质上涉及课程组织,“课程组织是指将构成教育系统和学校课程的要素加以安排、联系和排列的方式。

这些要素包括这样一些一般因素:教学计划与方案、学习材料、学校器材与学校设备、教学力量的专业知识以及评价与检查体系的要求等。

学校或学院的气氛,社会、社区、家庭对学校的支持,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以及教师的风格和策略,这些因素虽不很明显,但也是同样重要的。

准备加以组织的课程比各学科或领域的大纲内容要丰富得多:它是学习的环境,教师的目标与价值观和学生的学习经验。

组织课程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任务,教育系统的全部工作都建立在它的上面。

”(江山野1991:73-74)。

按照上述对“课程组织”的定义,课程设置无疑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因为它不仅涉及“教学计划与方案”和“学习材料”,同时也对“学校器材与学校设备”提出了要求(如同声传译就必须有同传室,计算机辅助翻译则要有相应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此外对于“教学力量的专业知识”也有相应的规定(文军,穆雷2009)。

要进行具体的课程设置,首先要明确相应的培养目标,即开设某一专业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培养德才兼备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扎实的双语基本功、丰富的百科知识、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掌握多种文体笔译技能和交替传译技能,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毕业生能够胜任各种机构(部门)的实用类文本和一般难度科技文本的笔译、交替传译、涉外交际等工作”(《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讨论稿))。

将上述培养目标与翻译能力的框架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者涵盖的内容没有大的差异,为行文方便,下文我们将以“翻译能力”来指代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

要完成培养目标,当然需要相应的课程来加以保证。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国内翻译专业是以什么样的课程来保证学生翻译能力获得的?为回答这一问题,我们调查了国内11所高校翻译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情况(见附录)。

各课程的开设学校数量统计如下所示。

课程名称开设课程的学校数量翻译理论(概论)、科技翻译9口译、同声传译8文学翻译、商贸翻译、交替传译7英汉翻译、汉英翻译、翻译名著赏析(批评)、法律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6翻译史5文体与翻译、翻译与思辨、文化与翻译、新闻编译、视译4中西翻译理论评价、旅游翻译、应用文翻译、英美影视翻译、中国文化外译、商务口3译、专题口译时政翻译(时文)、会议口译、政治外交口译2语言思维与翻译、语言研究与翻译、语篇与翻译、修辞与翻译、翻译概论、外事翻译、传媒翻译、哲社著作翻译、国学经典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专题翻译、特殊场合口1译、国际商务谈判口译、随同口译、速记 为便于研究,我们随机抽取1、6、11三所学校的课程进行分析,这三所学校的课程如下所示。

学校1:语言思维与翻译、翻译史、翻译概论、翻译名著赏析(批评)、翻译理论(概论)、旅游翻译、新闻编译、时政翻译(时文)、计算机辅助翻译、口译、专题口译、视译、同声传译(共13门)学校6:英汉翻译、汉英翻译、翻译名著赏析(批评)、科技翻译、旅游翻译、商贸翻译、法律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文学翻译、中国文化外译、口译、专题口译、会议口译、视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共16门)学校11:英汉翻译、汉英翻译、语篇与翻译、修辞与翻译、文体与翻译、翻译名著赏析(批评)、中西翻译理论评价、科技翻译、旅游翻译、新闻编译、商贸翻译、法律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英美影视翻译、文学翻译、口译、政治外交口译、商务口译、随同口译、同声传译(共20门)从上述两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翻译专业批准建设的时间并不长,它已具备了以下特色:(1)设置的课程数量众多:上述11所学校开出的课程总数已达43门,确实可以称得上数量众多、丰富多彩。

(2)课型涵盖广泛:可以说,已经开出的这43门课程几乎囊括了我国高等教育几十年来已开设或可以开设的所有课型,并满足了翻译教学的需要。

如此多课程的开设也充分表明翻译专业本科的设立激发了翻译教学的热情。

但若对这些课程设置加以分析,我们仍可发现诸多缺憾,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第一,从宏观层面来看,上述课程设置表现出的倾向是理论性课程的比例较大,因此如何平衡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比例,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