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圆口铜鱼鱼体

合集下载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一):圆口铜鱼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一):圆口铜鱼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Sauvage et Dabry)
俗名:方头、水密子、麻花鱼
分类地位: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铜鱼属
识别特征:体长,头后背部隆起,前部圆筒状,后部稍侧扁,头小,较平扁,吻宽圆。

口下位,口裂大,呈弧形。

须一对,后伸达胸鳍基部。

背鳍较短无硬刺。

胸鳍末端远超过腹鳍起点。

肛门靠近臀鳍。

尾鳍分叉,上叶较长。

体黄铜色,体侧有时呈肉红色,腹部白色带黄。

背鳍灰黑色亦略带黄色,胸鳍肉红色,基部黄色,腹鳍、臀鳍黄色,微带肉红,尾鳍金黄,边缘黑色。

栖息特征:为江河流水性底层鱼类,喜流水生活。

食性:杂食性鱼类,一般以底栖动物、鱼苗或植物碎屑为食。

繁殖期:4~7月。

分布:分布于金沙江、雅砻江、长江、岷江、大渡河、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和大宁河。

经济价值:为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类。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易危”,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圆口铜鱼幼鱼线粒体的能量代谢

圆口铜鱼幼鱼线粒体的能量代谢
收稿 日期 : 2 0 1 2— 0 9— 0 4
2 0 0 8年 1 0月底至 2 0 0 8年 1 1月初 于长江干流 木洞江段
随机采集 圆 口铜鱼幼 鱼 1 8尾 , 测定 鱼体常规生 物学指标 , 数
基金项 目: 重庆市 自 然科学基金重点项 目( 编号: 2 0 0 7 B A 7 0 2 9 ) 。 作者简介 : 吴 斌( 1 9 8 4 一) , 男, 江西南 昌人 , 硕士 , 研究 实习员 , 主要 从事鱼类生理生态学研究。E— m a i l : w u b i  ̄ x @1 6 3 . C O n r 。 通信作者 : 谢 小 军, 博士, 教授, 主要 从 事 鱼类 生 理 生 态 学 研 究。
耗氧率分别为 1 1 7 . 8 、 5 8 . 7 、 4 7 . 6 、 3 5 . 6 n m o l / ( m i n・ g ) ; 心脏 、 红肌 、 脑和肝 胰脏 的单位蛋 白线粒 体状 态 3耗氧 率分别 为2 0 0 . 4 、 2 1 4 . 3 、 4 0 . 2 、 3 7 . 0 n m o l / ( a r i n ・n a g ) , 单 位 蛋 白 线 粒 体 状 态 4耗 氧 率 分 别 为 1 8 . 4 、 2 1 . 4 、 8 . 5 、 9 . 0 n mo l / ( a r i n・ m g ) ; 心脏 、 红肌 、 脑、 肝 胰脏 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分别 为 1 0 . 9 、 1 0 . 5 、 4 . 8 、 4 . 4 。圆 口铜 鱼红肌 较高 的
红肌 、 脑、 肝胰脏的重量 占体重的百分 比( 器官指数 ) 分 别为 0 . 0 7 %、 > 1 %、 0 . 1 5 %、 2 . 1 6 %; 心脏 、 红 肌、 脑、 肝 胰脏 的

圆口铜鱼的生物学特征及疾病防治技术

圆口铜鱼的生物学特征及疾病防治技术

摘 要 : 圆 口铜 鱼是 长 江上 游 的经 济 鱼 类 。文章 概 述 了圆 口铜 鱼 的形 态特 征 、 生活 习性 、繁 殖 习性 及胚 胎 发育 ,总结 了 圆口铜 鱼 养 殖过 程 中常 见病 的 防治 方法 , 以期 为 圆口铜 鱼 的人 工 养 殖提 供有 益 的参 考 。 关 键 词: 圆1铜 鱼 生 物 学特 征 疾 病 防治 : 2 中图 分类 号 :¥ 4 93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 4 2 ( 0 1 0 — 2 9 2 6 4 0 3 2 1 )一 4 0 8 —
22 圆 口铜 鱼 养殖 常 见 疾病 及 其治 疗 方 法 . 2 2 1 赤 皮 病 赤 皮 病 的 发生 目前 见于 江 河 网箱 养 殖 的 圆 口铜鱼 .. 中 。 由于 网箱 养 殖 密度 较 高 , 水流 较 慢 ,加 之鱼 体 自身 免疫 力 弱 的可 导 致 赤皮 病 的 发 生 。 症 状 :发 病 初 期 无 明 显 症 状 ,主 要 表 现 为食 欲 降 低 , 摄 食
圆 口铜鱼 ( o e H g i h n t ( a y g e D b y )俗 以上 特 点 很容 易将 两者 在 早 期 阶段 区 分 开 。 C r i S u c e o i Su ae t a r ) 名水 鼻 子 、金 鳅 、圆 口、肥 沱 等 ,属 于 鲤 科 、晌 亚 科 、铜 鱼 属 , 2 圆 口铜 鱼 人 工 养 殖 疾 病 的 防 治 主要 分 布 在长 江 上游 的干 流 和 支流 中, 是 长江 上 游特 有 的经 济 鱼 2 1疾 病 的预 防措 施 . 类 ,具 有 良好 的养殖 前 景 。圆 口铜 鱼 是 河 流洄 游 性 鱼类 ,随 着 大 圆 口铜 鱼 养 殖 要 坚 持 预 防 为 主 、 防重 于 治 的 原 则 , 做 好 了 型水 利 设 施 的建 设 、过 度 捕 捞及 水 体 污 染 等原 因导 致其 栖 息 地 范 疾病 预 防 工作 可 有 效 防止 鱼 病 的发 生 。 主要 的 预 防措 施 包括 :选 围缩 小 、 资源 量 显 著 下 降 ,圆 口铜 鱼 的 物 种保 护 问题 引起 了广 泛 择 体 格 健 壮 ,规 格 整 齐 的鱼 种 ,鱼 苗 进 行 养 殖 前 可 用 3 %的 食 盐 关注 。 目前 圆 口铜 鱼 的人 工 驯 养 已经 在 中 科 院水 生 生物 所 获 得 成 洗浴 或 者 聚维 酮 碘 药浴 彻 底 消 毒 ;在 捕捞 、运输 、放 养 过程 中避 功 , 四川 部 分地 区 已经 开 始 进 行人 工 养 殖 。本 文 就 圆 口铜 鱼 的 生 免鱼 体 受 到损 伤 ,为细 菌 侵 染提 供 途 径 ;做 好 水质 调 控 :采 用 充 物学 特 征 及养 殖 中常 见 的疾 病 及其 防治 方 法进 行 了总 结 , 以期 为 气 泵 增 加 水 体 的 溶 氧 量 ,用 生 石 灰 调 节 p 值 ,使 水 体 保 持 弱碱 H 圆 口铜 鱼 的 人工 养殖 提 供 参 考 。 性 ,抑 制 病 原微 生 物 的繁 殖 ; 使用 微 生物 制 剂 , 降解 水 中氨 氮 、 1生 物 学 特 征 亚硝 基 含 量 ,保 持 良好 环 境 ; 做好 饵 料 消毒 工 作 ,定 时 定 点投 喂 螺蛳 、河 蚌等 软 体 动物 ,而 且 在投 喂 前 要经 过 消 毒处 理 , 防止 寄 1 1形 态 特 征 . 生虫 感 染 ;对 水 体 定期 消 毒 , 加强 日常 管理 。 体 延 长 ,头 后 背部 显 著 隆起 ,背鳍 起 点 处 在身 体 的 最 高处 。 体前 部 稍 成 圆筒 形 , 后部 稍 侧 扁 。头 小 ,较 宽 ,稍 扁 平 。吻 宽阔 圆钝 , 向前 突 出 。 口下位 , 口裂较 宽大 ,呈 圆弧 形 。唇 厚 ,上 下 唇 ,较粗 糙 。眼 小 ,眼 径 小于 鼻孔 。须 1 ,粗长 ,向后 可伸 至 胸 对 鳍基 部 。 背鳍 稍 短 , 无硬 刺 。尾鳍 宽 ,分 叉深 ,上 叶 比 下 叶长 。 鳞片 后 部 长 且稍 小 , 各鳍 基 部 及腹 鳍 基 部 腹 面 都覆 盖 小鳞 片 。侧 线平 直 、 完 全 。体 色 为古 铜 色 ,带 金 黄 色 光 泽 。腹 部 淡黄 色 。背 鳍 背 鳍 灰 黑 色略 带 黄 色 ,胸 鳍 肉红 色 带 黄 色 ,基 部 淡 黄 色 ,腹 鳍 和臀 鳍 为淡 黄色 带 肉红色 ,尾鳍 金黄 色 ,边 缘 为 黑色 …。 12 生活 习 性 与食 性 . 圆 口铜 鱼 为 杂 食 性 底 栖 息 鱼 类 , 通 常 栖 息 于 水 流 湍 急 的 江 河 ,常 在 多 岩礁 的深潭 中活 动 ,喜 集 群 主要 以水 生 昆 虫 ,软 体 动物 ,植 物碎 片 ,鱼 卵 、鱼 苗 及有 机 碎 屑 等 为食 。其摄 食 活 动 与 水温 有 密 切 关系 ,春秋 摄 食 强 烈 ,冬 季 减 弱 ,昼 夜 均摄 食 ,但 白 昼摄 食 率低 于夜 间 。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附录一: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方案示意图图1 2000年批准建立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范围(红线所示的长江干流江段),以及后来建设的向家坝、溪洛渡两个大型水电站(图中黄色梭形符号所示)侵占保护区的位置关系。

图2 2005年调整后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在长江干流上保护区范围下移至重庆至向家坝坝下江段,另增加了岷江干流的宜宾至月波江段(此江段目前也拟建设梯级电站)、赤水河干流江段。

图3 新提出的调整方案造成的保护区干长江干流江段实际损失的范围(用橙色线条表示),以及拟建的小南海、朱杨溪、石硼三个电站大坝(图中用黑色粗线表示)与保护区的位置关系白鲟2003年在四川宜宾长江江段发现并被救治的白鲟【白鲟】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俗称象鱼、象鼻鱼、琴鱼、朝剑鱼、箭鱼、柱鲟鳇、琵琶鱼,古名鲔,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也是长江特有种。

一般体长2至3米,体重200至300千克,最大者体长可达7.5米,体重1000千克。

拉丁文种名: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英文名:Chinese paddlefish。

1996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红色目录极危种(CR),1998年被列为“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公约”(CITES)附录二的保护物种。

是目前最为濒危的鲟鱼种。

白鲟是中国特有的大型经济鱼类,是世界上仅存的两种匙吻鲟科鱼类之一(另一种是分布于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匙吻鲟)。

该科鱼类在鱼类起源、演化与地理分布研究上,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

达氏鲟四川宜宾长江江段救治的达氏鲟【达氏鲟】中国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俗称长江鲟、沙腊子。

长江上游的大型经济鱼类,为长江的特有物种,珍稀物种。

体长一般0.8至1.0米,体重一般5至10千克。

拉丁文种名: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英文名:Dabry’s sturgeon。

长江长寿江段鱼类资源调查

长江长寿江段鱼类资源调查

体长段(mm)
大宝乡圆口铜鱼体长分布图
80
70
60
54
58
50
40
40
33
30
20
10
3
16
16
11
11
12
6
7
2
2
1
0
21-30

31-40
41-50
51-60
61-70
71-80
81-90
91-100 101-110 111-120 121-130 131-140 141-150 151-160 161-170
体长段(mm)
鲢子沱圆口铜鱼体长分布图
back
研究思路
查阅相关综述,了解库区常见鱼类资源
实地调查取样,并记录样本体长、体重值 处理分析数据
研究方法与过程
采用收购渔民所捕获鱼类和租借罾网船 捕鱼相结合的鱼类资源调查方法调查了 长寿江段的大宝乡和鲢子沱两点的鱼类 资源情况
结果与讨论
圆筒吻鮈 , 吻鮈, 1.05% 0.70%
鳅鮀, 3.51%
爬岩鳅, 0.35%
圆筒吻鮈 , 0.14%
圆口铜鱼, 36.14%
短尾拟鲿, 0.07% 光泽黄颡鱼 , 0.21%
长吻鮠, 1.09%
长鳍吻鮈, 0.96%
铜鱼, 0.07% 鲹, 0.21%
圆口铜鱼, 18.52%
瓦氏黄颡鱼, 41.40%
长鳍吻鮈, 16.84%
大宝乡渔获物数量分布图
瓦氏黄颡鱼, 78.74%
长江长寿江段鱼类资源调查
答辩人:宋小志 专业:生物技术专业 指导老师:罗毅平
日期:2008年5月21日

长江铜鱼的活体运输方法

长江铜鱼的活体运输方法

《水产养殖》2019年第9期指导员之窗doi:10.3969/j.issn.1004-2091.2019.09.024铜鱼属鱼类隶属于鲤形目,鮈亚科,在我国分布有3种,即分布于长江水系的铜鱼(Coreius het-erokon Bleeker)和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以及分布于黄河水系的北方铜鱼(Coreius septentrion-alis)。

这三种铜鱼属鱼类均为我国特有种,都只在我国大陆地区有分布。

近30年来,受过度捕捞、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影响,铜鱼属鱼类的自然资源普遍下降,尤其北方铜鱼的踪迹已多年未见报道,而数年前在长江上游和金沙江渔获物中占比达到15%以上的铜鱼和圆口铜鱼,近年来的比重已下降至10%以下,自然资源并呈现急剧下降趋势,其物种生存与延续面临巨大的威胁。

目前,关于铜鱼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分类、分布、资源及其变化、早期发育、遗传多样性特性等基础生物学方面,且都较为零星,缺乏系统研究,而关于铜鱼人工驯养、繁殖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则基本尚未开展,也少有相关报道。

因此,做好铜鱼人工驯养技术研究,首先是解决野生长江铜鱼活体的采集和运输工作,为进一步进铜鱼的人工驯化、繁殖打下坚实基础,最终为淡水养殖产业培植一个新的优良养殖对象和产业经济。

现将多年的铜鱼活体运输技术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1前期准备铜鱼自身性子急、应激反应强烈,此种生理习性造就了其出水易死、不耐运输的特性,所以,做好铜鱼运输前期的准备工作是确保铜鱼人工驯养是否成功的关键点之一。

在铜鱼运输时,首先,要确定有专业技术的、责任性强的工作人员完成运输工作。

其次,根据铜鱼暂养点到养殖基地路途的远近和运输活鱼的大小、数量来制定出必要的运输工具、运输方式、运输路线。

再次,当活鱼到达养殖公司前,要做好必要的下池准备工作,包括活鱼养殖池的准备、活鱼下池前的消毒、投喂的饵料等。

2运输工作铜鱼从暂养点运输到养殖基地的方式主要有聚乙烯塑料袋充氧运输和水车充氧运输2种方式。

长江干流圆口铜鱼的年龄与生长研究

长江干流圆口铜鱼的年龄与生长研究
2 . 9 9 4 2 ( L ) 和鳞径( R ) 呈线性关系, L= 1 5 . 3 2 7 R+ 7 1 . 3 4 9 ; 体重( W) 与体长( L ) 呈幂指数关系, W= 0 . 0 0 0 0 2 L ; 体长 - 0 . 1 2 ( t + 1 . 0 1 ) - 0 . 1 2 ( t + 1 . 0 1 ) 2 9 9 4 2 v o nB e r t a l a n f y 生长方程为 L 7 3 0 . 1 5 [ 1- e ] ; 体重生长方程为 Wt= 7 4 9 3 . 0 5 [ 1-e ]. ; 其 t=
2 结果与分析
2 . 1 鳞片的形态特征 圆口铜鱼的鳞片为较大的圆鳞( 图1 A ) , 前区
A : 鳞片完整形态( 箭头示年轮, 2龄) ; B : 疏密切割型( 箭头示年轮) ; C : 切割破碎型( 从左往右看, 第 2个箭头) 、 疏密破碎型( 从左往右看, 第 1个箭头) ;D : 从左往右看, 疏密切割型( 第 4个和第 5个箭头) 、 普通切割型( 第 3个箭头) 、 切割破碎型( 第 2个箭头) 、 副轮( 生长年代比例 不协调, 另一侧区无此结构, 第 1个箭头) 。
+ + +
短且较宽, 环纹紧密清晰; 后区延长, 环纹断续缺无, 仅在靠近鳞焦处有少许纹带, 后区具放射沟及稀疏 的粒状突起; 左右侧区年纹清晰, 排列紧密, 鳞焦位 于前区, 近侧线一侧稍宽。 2 . 2 年轮特征及副轮 鳞片的年轮特征以切割为主, 主要有 3种类型: 表现为环片的疏密和切割结构同时 ①疏密切割型, 出现。一个生长年带临近结束时, 下年的环片群和 当年的环片群在侧区明显切割, 该类型主要分布低 龄个体的鳞片上, 其中又以 2龄个体鳞片上的出现 B ) ; 图1 B 、 C ) , 表现 次数最多( 图1 ② 切割破碎型( 为环片切割和碎裂结构同时出现。在上一个生长年 带临近结束时出现, 有 2~ 3个环片变粗靠近并碎 裂, 这些环片与内侧的环片群相切割, 从而同时出现 切割和碎裂结构, 该类型主要出现在较高龄个体的 年轮环带上, 而在低龄个体的年轮环带上较少出现; 通常仅出现切割现象而无破碎和疏 ③普通切割型, 密特征或伴随稍微的环片断裂破碎( 图1 D ) 。通常 情况下, 真实的年轮在前区以及左右侧区形成连续 完整而清晰的条带, 但在透射光的照射下可以看见 后区也存在明显的年龄环带, 如图 1 A所示。 在观察圆口铜鱼的鳞片时, 有少数鳞片上有副 轮出现。副轮通常表现为仅在鳞片的某一区域出 现, 通常为切割型, 同时副轮所构成的“ 生长年代” 与真实年轮的“ 疏带” 和“ 密带” 的比例不协调( 图 1 D , 从左往右看, 左边第 1个箭头) 。

圆口铜鱼的生物学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圆口铜鱼的生物学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圆口铜鱼的生物学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刘红萍;周波【期刊名称】《植物医生》【年(卷),期】2018(031)001【总页数】2页(P37-38)【作者】刘红萍;周波【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圆口铜鱼又称水密子,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以及雅砻江等支流中,每年春季为捕捞旺季,是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和主要经济鱼类。

圆口铜鱼是一种河流洄游型鱼类,其整个生活均在河道中完成。

然而,随着金沙江、雅砻江和长江流域梯级水电的开发,水利枢纽工程阻隔了圆口铜鱼的生殖洄游通道和长江中下游圆口铜鱼对金沙江繁殖群体的补充通道,圆口铜鱼栖息地的破碎化和片段化日趋严重,同时水库建成后形成的湖泊环境,将完全改变原有河道的水文条件,即使在库尾残留的圆口铜鱼亲本能够完成自然产卵,但水库环境也不能提供其受精卵漂流发育所需的环境条件,这对其资源量造成不利影响,对种群的生存构成了威胁,其保护问题迫在眉睫。

目前已成为长江上游流域保护的指标性物种。

1 资源现状1.1 野生资源急剧下降圆口铜鱼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金沙江下游和雅砻江下游。

在金沙江部分江段渔获物组成中圆口铜鱼比例曾高达40%。

然而,随着金沙江、雅砻江和长江流域梯级水电的开发,其比例不断降低。

2011年向家坝截流后,其资源出现了明显的下降,2013年溪洛渡水电站和官地电站建成后,其资源量更是急剧下降,近几年来,圆口铜鱼已经成为偶获性物种。

1.2 产卵场基本消失圆口铜鱼野生资源的下降与其产卵场的消失密不可分,目前捕获的圆口铜鱼均为库区和河道中的残留群体。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长期监测结果表明,圆口铜鱼产卵场主要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雅砻江下游。

向家坝截流后,金沙江下游圆口铜鱼产卵场完全消失,仅在金沙江攀枝花江段和雅砻江下游还残存部分产卵场。

2013年溪洛渡水电站和官地电站建成后,以及随着白鹤滩和乌东德水电站的建设,这些残存的产卵场已消失殆尽。

从2015年开始,已经连续3年未监测到圆口铜鱼产卵。

不同规格圆口铜鱼幼鱼的化学组成和能量密度

不同规格圆口铜鱼幼鱼的化学组成和能量密度
董 纯 , 唐 会元 , 潘 磊 , 杨 志 , 谢建军, 乔 晔
( 水 利 部 中 国 科 学院 水 工 程 生态 研 究 所 , 水 利 部 水 工 程 生 态 效 应 与 生态 修 复 重 点 实验 室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9 )
摘 要 : 2 0 1 4年 1 1月 一 1 2月 在 金 沙 江 收 集 体 长 ( L ) 1 5 0 ~2 9 0 mm, 体重 ( w) 6 4 . 1 ~4 2 2 . 7 g的 圆 口铜 鱼 2 3 尾, 根 据 体 长 将 其 分 为 4组 , 分别 测 定 其 化 学 组 成 , 估 算 其 能 量 密度 。 结 果 显 示 : 圆 口 铜 鱼 幼 鱼 含 水 量 ( WAT ) 、 蛋 白质含 量 ( P R O) 、 脂肪含量 ( F A T) 、 灰 分含 量 ( AS H) 和 能 量 密度 ( E) 占其 湿 重 的 百 分 比 分 别 为
鱼体 含水量 与 其化 学组 成和 能量 密度之 间存 在相 关关 系 , 因此 , 可 以用含 水量来 估测 鱼体 化学 组成
和能 量密度 E 引。
分为 4组 , 依次为 1 5 0 ~1 7 0 mm、 2 0 0 ~2 2 0 mm、 2 2 0  ̄2 4 0 mm、 2 7 O ~2 9 0 mm, 各 组平 行样 品数分
组成 , 探 讨鱼 体含 水量 和体 长与 其蛋 白质 含量 、 脂
肪 含量 、 灰分 含量 和 能量密 度 的关系 , 为 圆 口铜 鱼
洄 游 的能量 生态 学研 究提供 基础 数据 。
洄 游性 鱼类 , 圆 口铜 鱼幼 鱼在 重 庆江 段 生 活 3 ~4
年, 然 后上 游 6 0 0 1 0 0 0 k m 到金沙 江 , 在此 完成

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育进展与展望

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育进展与展望

2020年1月Jan. 2020淡水渔业,2020, 50(1): 107-112Freshwater Fisheries 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育进展与展望孙志禹1,朱挺兵2,杨德国S 李粥,吴兴兵$(1.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38;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武汉430223)摘要:圆口铜鱼(Cored 迹guic 屁noti)是长江上游渔业资源衰退的代表性物种,目前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社会 关注度空前。

在圆口铜鱼自然繁殖条件几尽丧失的情况下,人工驯养繁育成为保护该物种的极重要选择。

近年来,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对圆口铜鱼的保护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总结了圆口铜鱼养殖生物学、人工驯养与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ru )ti);濒危物种;人工驯养;人工繁殖;鱼类保护中图分类号:S9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07-(2020)01_01074)6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属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鲤形目(Cypriniformes )鲤科(Cyprinidae )鉤亚科(Gotiongiae )铜鱼属(Coreius ),地方名有水 密子、胡子鱼、出水烂等,自然分布于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川江段)和金沙江中下游等干流,以及 雅碧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等支 流[1-2]o 圆口铜鱼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⑶,生长速度较快⑴"]。

圆口铜鱼产漂流性卵, 性成熟年龄一般为2~3龄,性成熟个体体长为33~53 cm,产卵季节依江段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一般在3-7月⑸。

也有研究认为圆口铜鱼可能存在春秋两季均产卵的现象⑷。

圆口铜鱼一般在磧坝和河滩之间的急流江心产卵⑸。

长江上游圆口铜鱼的生物学研究口铜...

长江上游圆口铜鱼的生物学研究口铜...
关键词:圆口铜鱼;年龄与生长;繁殖生物学;长江上游
II
长江上游圆口铜鱼的生物学研究
The biology of Coreius guichenoti (Sauvage et Dabry)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bstract
Coreius guichenoti (Sauvage et Dabry), endemic to the upper 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belongs to Cypriniformes, Cyprinidae, Rhinogobio. It is one of the main commercial fishes in the upper 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weighs most in the catches of the upper se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C.guichenoti is a migratory fish, and lives through its whole life history in the river. However, C. guichenoti has a tendency of shrinking in habitat and declining in resource due to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overfishing.
圆口铜鱼种群年龄结构比较复杂,渔获物由 1-7 龄共 7 个龄组组成。优势龄组 为 1-4 龄,占总数的 91.88%,5 龄及以上数量急剧下降。群体体长分布于 22.0- 485.0mm 之间,体长 60-220mm 的个体占群体总数的 81.97%;体重分布范围为 0.1 -2100.0g 之间,体重 0.1-150.0g 个体占总数的 78.40%。

圆口铜鱼-退秋鱼

圆口铜鱼-退秋鱼

圆口铜鱼-退秋鱼圆口铜鱼(退秋鱼) - LOGOS的日志- 网易博客圆口铜鱼--退秋鱼学名:Coreius guichenoti (Sauyage et Dabry),俗名:方头水鼻子、水鼻子、金鳅、圆口、麻花、肥沱、水密子分类学分类:脊椎动物门、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句亚科、铜鱼属。

分布:长江、金沙江。

生活习性生境: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中。

捕食与食性:食性杂,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植物碎片,鱼卵、鱼苗等为食。

保护:未列为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体形似铜鱼,头后背部显著隆起。

吻较宽圆。

口宽,呈弧形。

眼径小于鼻孔。

须1对,粗长,向后伸至胸鳍基部。

胸鳍长,后伸远超过腹鳍起点。

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常在多岩礁的深潭中活动。

产卵期从4月下旬到7月上旬。

产漂流性卵。

杂食,食软体动物、水生昆虫以及植物碎片等。

最大个体可达7~8市斤,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经济鱼类。

地理分布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和金沙江下游以及岷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中,每年春季为捕捞旺季。

圆口铜鱼图集(5张)营养价值肉质细嫩、富含脂肪,肥美,蛋白质含量19.3克,脂肪含量3.2克,是群众喜爱的上等鱼。

所谓退秋,其实是季节。

富顺县一带立秋了就叫退秋了,这语法上讲不通,秋天来了,一步一步凉了,怎叫退秋呢?其实,这种语法北方方言中也有,比如“救火”。

“救火”其实是叫你去灭火,不是叫你去把将灭之火救燃。

那时沱江夏季都要涨洪水,水位增高,水变混浊。

立秋后渐渐消退,水也开始变清凉,这时的水就叫“退秋水”。

退秋鱼,其实就是退秋季节产于富顺县沱江入长江最近河段,赵化—安溪沱江河段的一种鱼,约定俗成叫成退秋鱼。

“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是富顺县赵化镇人,曾写有一首诗,叫《同人约食退秋鱼泛舟宝华寺下》:“酒美同消夜,鱼香话退秋。

嫩凉依客坐,好月看人游。

铜佛陂陀隐,金钟沆瀣流。

归来有余兴,梆鼓敲街头。

”(中华书局出版《刘光第集》P372)退秋鱼学名叫铜鱼,俗名金鳅、退秋,前名因体黄铜色而得名,后因捕获季节而得名。

铜鱼人工驯养与繁殖技术

铜鱼人工驯养与繁殖技术

2021.2铜鱼〔Coreius heterodon (Bleeker)〕属鲤形目、鲤科、 亚科、铜鱼属,俗称金鳅、尖头棒、油铜等,为长江特有种,分布于长江干流及其支流中,是长江流域中重要的经济鱼类和优势鱼类。

铜鱼为半洄游性鱼,喜流水性生活,平时多栖息于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的沙壤底质河段,喜群体集游。

铜鱼为杂食性,主要摄食底栖生物,如淡水壳菜、蚬、螺等,也摄食高等植物碎片、硅藻、水生昆虫、虾类和幼鱼。

近年来因水工程建设、过度捕捞及环境恶化,其资源急剧下降,现已被列进《江苏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一批)》和《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

铜鱼含脂量高,肉味鲜嫩肥美,深受产地广大群众欢迎,被列为上等食用鱼之一,拥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但受限于自然种群的衰退及人工驯养繁育技术不成熟等难题,对铜鱼的消费需要难以得到满足,铜鱼人工增殖放流也无法开展。

因此,开展铜鱼人工驯养与繁殖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仅见少量驯养的报道,未见人工繁殖成功的报道。

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从2015年开始进行铜鱼人工驯养与繁殖技术研究,目前已连续4年实现铜鱼人工繁殖。

现将铜鱼人工驯养与繁殖技术总结如下。

一、野生亲鱼收集与驯养野生亲鱼于2015-2018年收集自长江上游干流江段。

收集到的铜鱼先暂养于网箱1周,然后挑选体表受伤较小、活动正常的个体低温麻醉运输至养殖基地。

运到后采用2%食盐水浸泡15分钟,放入室内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简称养殖系统)中驯养。

养殖桶直径1.98米,水深70~75厘米,进水口流量3.0~3.2米3/小时。

每隔1天注射1次护理液,连续注射3次。

护理液主要由抗生素、抗应激药物和能量合剂组成,具体组成为恩诺沙星50毫克、布他磷500毫克、V B120.5毫克、V C 200毫克、ATP 10毫克,用0.7%的NaCl 配成20毫升溶液,使用时按2毫升/千克鱼的剂量胸腔注射,药液现配现用。

圆口铜鱼子二代苗种的早期培育

圆口铜鱼子二代苗种的早期培育

圆口铜鱼子二代苗种的早期培育鲁雪报;倪勇;刘勇;胡美洪;吕小林【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3页(P5-7)【作者】鲁雪报;倪勇;刘勇;胡美洪;吕小林【作者单位】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放流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 644007;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放流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 644007;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放流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 644007;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放流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 644007;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放流站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 644007【正文语种】中文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隶属鲤科、鱼句亚科、铜鱼属,是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

有关圆口铜鱼的野生亲鱼繁殖、驯养及捕捞野生鱼苗驯养已有报道,而关于其子二代的苗种培育尚未有报道。

本文通过蓄养圆口铜鱼自繁仔鱼早期培育的总结,旨在为该物种的保护提供借鉴。

1.试验鱼苗为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坝放流站,2014年和2015年自行繁育的两批圆口铜鱼子二代水花,数量分别为4065尾、3100尾,两批鱼苗出膜后均在孵化桶滞留30小时以上移出。

2.培育单元A.抚育桶:室内,直径1米、内深1米圆形硬塑桶,乳白色;B.周转箱:室内,长×宽×深=60厘米×40厘米×40厘米,环保型塑料箱,浅蓝色或深蓝色;C.玻纤盆:室外,直径4米、内深1.2米圆形玻纤盆,外壁深蓝色、内壁乳白色。

2014年仅对玻纤盆阳光直射一侧进行遮光处理,抚育桶和周转箱未作特别处理;2015年对室内窗户和培育单元均进行了遮光和暗化处理,早期培育不再使用室外玻纤盆。

3.初始密度2014年:抚育桶3个、300尾/个,周转箱3个、50尾/个,玻纤盆1个、3015尾。

2015年:抚育桶3个、300尾/个,周转箱22个、100尾/个。

4.给水条件抚育桶组控制水深40厘米,微流水;周转箱组控制水深20厘米,静水,间歇增氧并定期少量换水;玻纤盆组初始水深20厘米,微流水。

长江铜鱼和圆口铜鱼肝胰腺的比较研究

长江铜鱼和圆口铜鱼肝胰腺的比较研究

长江铜鱼和圆口铜鱼肝胰腺的比较研究葛清秀;王志坚;张昊星【摘要】对长江上游铜鱼和圆口铜鱼的肝胰腺进行了比较研究.两种铜鱼的肝胰腺都很发达,且同属于含脂肪为主的类型,二者在结构和成分上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差异也十分明显:铜鱼的肝胰腺分为3叶,肝胰腺结构较为致密,肝细胞较小,肝糖元含量较多,肝胰指数为2.2%,蛋白质含量8.7%,脂肪含量18.2%;圆口铜鱼的肝胰腺分为2叶,肝胰腺结构较为疏松,肝细胞较大,肝糖元含量很少,肝胰指数为3.8%,蛋白质含量8.8%,脂肪含量22%.【期刊名称】《泉州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01(019)006【总页数】6页(P69-74)【关键词】铜鱼;圆口铜鱼;肝胰腺;组织学;组织化学【作者】葛清秀;王志坚;张昊星【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生物系,福建,泉州,362000;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教科文艺第 19 卷第 6 期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V ol.19 No.6 2001 年 11月Journalof QuanzhouNormalCollege(NaturalScience) Nov.2001长江铜鱼和圆口铜鱼肝胰腺的比较研究葛清秀1 ,王志坚 2 ,张昊星 2 (1 .泉州师范学院生物系,福建泉州 362000 ;2 .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 400715)摘要:对长江上游铜鱼和圆口铜鱼的肝胰腺进行了比较研究,两种铜鱼的肝胰腺都很发达,且同属于含脂肪为主的类型,二者在结构和成分上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差异也十分明显:铜鱼的肝胰腺分为 3 叶,肝胰腺结构较为致密,肝细胞较小,肝糖元含量较多,肝胰指数为 2.2% ,蛋白质含量 8.7% ,脂肪含量 18.2% ;圆口铜鱼的肝胰腺分为 2 叶,肝胰腺结构较为疏松,肝细胞较大,肝糖元含量很少,肝胰指数为3.8% .蛋白质含量 8.8% .脂肪含量 22% .关键词:铜鱼;圆口铜鱼;肝胰腺;组织学;组织化学中图分类号:Q963 .Q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24(2001)06-0069-06铜鱼[Coreiusheterodon(Bleeker)] 和圆口铜鱼[Coreiusguickenoti(SauvageetDabry)] 是鲤形目( Cytcriniformes) 绚亚科 (Gotioniae) 铜鱼属 (Coreius) 的两个种.这两种铜鱼是长江上游主要的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大,其产量持续占总渔获量的 50% 左右,成为江河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1].有关两种铜鱼的探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2],但对消化器官的比较,迄今未有详尽报道,我们选用两种铜鱼肝胰腺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究其消化器官结构和生理等方面的特点,及其与生态习性的关系,为进一步合理地保护、开发和利用铜鱼资源,尤其是大规模的人工养殖提供基础资料. 1材料和方法实验用鱼于 2000 年 11 月至 2001 年 6 月期间,捕捞于长江上游重庆木洞及嘉陵江合川段.收集两种铜鱼近 120 多尾,均为活体,体长 100 ~450mm ,体重 15 ~ 1250g ,雌雄皆有,用相近体长的两种铜鱼进行比较研究,剖取鲜活鱼的肝胰腺,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索式提取法测定脂肪含量;常规测量肝胰指数(肝胰重量与净体重量之比);常规组织学材料,用 Bouin 氏液固定,H . E .染色;常规组织化学材料,用 Carnoy 液固定,PAS 染色显示肝糖元,茚三酮 -Schiff 法染色显示蛋白质.用于切片观察的材料均以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厚度为 5 ~ 6Ym.光学测微尺测量,收稿日期:2001-06-30 作者简介:葛清秀( 1961- ).女,讲师.基金项目:重庆市攻关项目(2001-6630)第19卷第 6 期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1年1 1月 Journalof QuanzhouNormalCollege(NaturalScience) Nov.王志坚2张昊星362000;2 .西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庆400715)摘要:对长江上游铜鱼和圆口铜鱼的肝胰腺进行了比较研究,两种铜鱼的肝胰腺都很发达,且同属于含脂肪为主的类型,二者在结构和成分上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但差异也十分明显:铜鱼的肝胰腺分为 3 叶,肝胰腺结构较为致密,肝细胞较小,肝糖元含量较多,肝胰指数为 2.2% ,蛋白质含量 8.7% ,脂肪含量18.2% ;圆口铜鱼的肝胰腺分为 2 叶,肝胰腺结构较为疏松,肝细胞较大,肝糖元含量很少,肝胰指数为 3.8% .蛋白质含量 8.8% .脂肪含量 22% .铜鱼[Coreiusheterodon(Bleeker)] 和圆口铜鱼[Coreiusguickenoti(SauvageetDabry)]是鲤形目( Cytcriniformes) 绚亚科 (Gotioniae)铜鱼属 (Coreius) 的两个种.这两种铜鱼是长江上游主要的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大,其产量持续占总渔获量的 50% 左右,成为江河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1]尽报道,我们选用两种铜鱼肝胰腺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究其消化器官结构和生理等方面的特点,及其与生态习性的关系,为进一步合理地保护、开发和利用铜鱼资源,尤其是大规模的人工养殖提供基础资料.实验用鱼于 2000年 11 月至 2001 年 6 月期间,捕捞于长江上游重庆木洞及嘉陵江合川段.收集两种铜鱼近 120 多尾,均为活体,体长 100 ~ 450mm ,体重 15 ~ 1250g ,雌雄皆有,用相近体长的两种铜鱼进行比较研究,剖取鲜活鱼的肝胰腺,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索式提取法测定脂肪含量;常规测量肝胰指数(肝胰重量与净体重量之比);常规组织学材料,用 Bouin 氏液固定,H . E .染色;常规组织化学材料,用 Carnoy 液固定,PAS 染色显示肝糖元,茚三酮 -Schiff 法染色显示蛋收稿日期:2001-06-30作者简介:葛清秀( 1961- ).女,讲师.基金项目:重庆市攻关项目(2001-6630)70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01 年 11 月 Nikon显微镜观察并摄影. 2 实验结果2.1 肝胰腺分布及形态学特征比较两种铜鱼的肝胰腺均为体腔内大型显著的器官,肝胰腺整体分明、紧凑,狭条形分叶,从腹面向背面围绕肠分布,铜鱼肝胰腺黄褐色,整体分左、中、右三叶,柔韧易剥离,其右叶最长,约为体腔长的 5/6 ,从腹面延至背侧面,胆囊埋藏在右叶前端腹面的凹陷处.中叶最小,呈楔形,左叶从腹面延伸到背面,在背中部有一较大的次级分叶(图 I-1 ,2).圆口铜鱼肝胰腺颜色较铜鱼淡,整体分左、右两叶,无中叶,质地柔软,剥离时易碎烂,浅表层镶嵌着透亮的不规则斑纹(制成的切片标本显示为脂肪).右叶约为体腔长,从腹面延至背面中部有一大的次级分叶,胆囊位于右叶前端的右侧面的凹缺陷处,左叶狭长偏中(图 I 一3 、4) .图 I 铜鱼和圆口铜鱼肝胰腺外形示意图 1 .铜鱼肝胰腺的腹面观( Ventralview) ; 2 .铜鱼肝胰腺的背面观(Dorsal view) ; 3 .固口铜鱼肝胰腺的腹面观( Ventralview) ;4 .圃口铜鱼肝胰腺的背面观(Dorsal view) a、肝胰腺右叶( Rightlobe); b 、肝胰腺中叶 (Midlobe); c、肝胰腺左叶( Left lobe); d 、胆囊(Gallblodder). 2.2 肝胰指数比较收集体长 105 ~ 440mm ,体重 18 ~1250g 的铜鱼和圆口铜鱼共 100 多尾,测得铜鱼的肝胰指数大多超过 2% ,平均值为 2.2% ,圆口铜鱼绝大多数在 3% 以上,平均值为 3.8% (而野生南方鲇则为 1.6%).两种铜鱼的肝胰指数均不随体长、体重变动而出现明显的变化,但两种铜鱼的肝胰指数的比较有显著差异,圆口铜鱼肝胰指数高于铜鱼. 2.3组织结构特征比较两种铜鱼的肝胰腺表面均为透明薄层的结缔组织包裹,伸人肝实质的结缔组织较少,胰腺分布于肝组织中,肝小叶之间无明显界线,肝细胞不规则地排列在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呈多角形,核圆形,核内常染色质浓密,核仁、核膜清晰.H . E .染色的标本,其细胞质内常出现大小不等的空隙.(图Ⅱ:1-6 ;图Ⅲ:1-6 ).铜鱼肝细胞大小为 10 ~18Vm ,核直径为 4 ~ 6肛m ,胞质较为均匀,肝细胞排列大都较为紧凑,H.E染色色泽较深,肝细胞索互相吻合连接成网,网眼间隙为肝血窦,窦腔窄,内有少量长梭形的血细胞.中央静脉腔很大,内壁很薄,腔内充满血细胞,小叶间静脉与小叶间动脉11月 2实验结果 2.1肝胰腺分布及形态学特征比较铜鱼肝胰腺黄褐色,整体分左、中、右三叶,柔韧易剥离,其右叶最长,约为体腔长的 5/6 ,从腹面延至背侧面,胆囊埋藏在右叶前端腹面的凹陷处.中叶最小,呈楔形,左叶从腹面延伸到背面,在背中部有一较大的次级分叶(图 I-1 ,2).口铜鱼肝胰腺颜色较铜鱼淡,整体分左、右两叶,无中叶,质地柔软,剥离时易碎烂,浅表层镶嵌着透亮的不规则斑纹(制成的切片标本显示为脂肪).右叶约为体腔长,从腹面延至背面中部有一大的次级分叶,胆囊位于右叶前端的右侧面的凹缺陷处,左叶狭长偏中(图 I 一 3 、4) .图I铜鱼和圆口铜鱼肝胰腺外形示意图铜鱼肝胰腺的腹面观( Ventralview) ;铜鱼肝胰腺的背面观(Dorsal 3固口铜鱼肝胰腺的腹面观( Ventralview) ; 4圃口铜鱼肝胰腺的背面观(Dorsal a、肝胰腺右叶( Rightlobe); b、肝胰腺中叶 (Midlobe); d胆囊(Gall blodder). 2.2肝胰指数比较收集体长 105 ~ 440mm ,体重 18 ~ 1250g 的铜鱼和圆口铜鱼共100 多尾,测得铜鱼的肝胰指数大多超过 2% ,平均值为 2.2% ,圆口铜鱼绝大多数在 3% 以上,平均值为 3.8% (而野生南方鲇则为 1.6%).两种铜鱼的肝胰指数均不随体长、体重变动而出现明显的变化,但两种铜鱼的肝胰指数的比较有显著差异,圆口铜鱼肝胰指数高于铜鱼.两种铜鱼的肝胰腺表面均为透明薄层的结缔组织包裹,伸人肝实质的结缔组织较少,胰腺分布于肝组织中,肝小叶之间无明显界线,肝细胞不规则地排列在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呈多角形,核圆形,核内常染色质浓密,核仁、核膜清晰.H . E .染色的标本,其细胞质内常出现大小不等的空隙.(图Ⅱ:1-6 ;图Ⅲ:1-6 ).第 6 期葛清秀等:长江铜鱼和圆口铜鱼肝胰腺的比较研究 71往往伴行,小叶间胆管管壁由单层立方上皮构成,在一些排列较为疏松的肝细胞质中松散分布着一些细小透明脂肪滴空隙,但无明显大的空泡(图Ⅱ1-6 ).口铜鱼的肝细胞较铜鱼大,为 12 ~ 26Vm ,核也较大,直径为 8 ~ 6pm ,H.E .染色的细胞质色泽较浅、透亮,显现较大网结状空隙,肝细胞索排列疏松,肝血窦往往萎缩不易观察,细胞界线不甚明显,细胞质含有丰富的脂肪滴,不被染色的圆形或卵圆形的脂肪滴空泡(制片时脂肪被溶解而形成)几乎占据整个细胞,空泡大小通常为 15 ~ 181um ,它们往往连成一片而显得特别明亮,高度脂质化的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图Ⅲ1-2 ,4).两种铜鱼胰腺埋藏在肝内,H.E .染色胰腺染成深兰紫色的管状分枝,胰腺外的被膜极薄,胰腺内常有静脉穿行而过,腺泡细胞呈低柱状或锥状,长度约为 10 ~ 22Vm 之间,核直径约为3 ~4Vm ,核质浓密,核仁、核膜清晰,腺细胞紧密排列成行,围成的腺腔一般很窄,在切片下观察往往成细丝状.偶尔可看到内藏在腺泡细胞中成团状的胰岛,染色很淡(图Ⅱ -4 ).在铜鱼的肝胰腺的切片中可偶尔找到单独散布的胰岛,由十几个相似大小的球状细胞包裹而成,此外,在圆口铜鱼的胰腺周围往往紧贴着很厚的脂肪层,大量饱满而明亮的脂肪细胞沿着腺泡细胞的边缘堆聚,在肝组织与胰腺之间构成不规则的透明区带(图Ⅲ-3 ).肉眼可见镶嵌在肝胰腺浅层不规则的透明斑纹正是这些透亮的脂肪群所形成. 2.4组织化学特征比较用 PAS 法显示肝糖元,铜鱼肝脏有红色反应物的生成,表明肝胰腺含有肝糖元 (图Ⅱ 一 5),圆口铜鱼则无红色生成物而为深紫色反应,表明肝糖元很少(图Ⅲ-5 );茚三酮 -Shiff 法显示蛋白质,两种铜鱼均出现红色反应物,且颜色相近,表明二者均含有蛋白质(图Ⅱ -6; Ⅲ-6).2.5 生物化学特征比较凯氏定氮法测得肝胰腺蛋白质含量,铜鱼为 8.7% ,圆口铜鱼为8.8% ;索式法测得肝胰腺脂肪含量,铜鱼为 18.2% ,圆口铜鱼为 22% 。

长江流域铜鱼和圆口铜鱼的遗传多样性

长江流域铜鱼和圆口铜鱼的遗传多样性

长江流域铜鱼和圆口铜鱼的遗传多样性袁希平;严莉;徐树英;汪登强;张燕;陈大庆【期刊名称】《中国水产科学》【年(卷),期】2008(15)3【摘要】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多态性分析了长江流域铜鱼(Coreius heterodon)和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各4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同时利用9对自行开发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分析圆口铜鱼4个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显示,铜鱼线粒体DNA(mtDNA)D-loop序列共检出22个多态位点,28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分别为0.849和0.002 57.圆口铜鱼线粒体DNA(mtDNA)D-loop序列共检出18个多态位点,28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02和0.004 24.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提示,铜鱼和圆口铜鱼分别有98.80%和99.17%的遗传变异发生于群体内部,表明铜鱼和圆口铜鱼未出现种群分化.选用的9个微卫星标记在圆口铜鱼群体中共检测到48个等位基因;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在0.631~0.753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98~0.72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48~0.670.结果表明,长江流域铜鱼遗传多样性较低,长江上游圆口铜鱼遗传多样性较高,且均未出现种群遗传分化.圆口铜鱼SSR固定指数为0.121 58,高于D-loop固定指数,显示SSR标记对圆口铜鱼群体间遗传差异的检测更为灵敏.[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377-385]【总页数】9页(P377-385)【作者】袁希平;严莉;徐树英;汪登强;张燕;陈大庆【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武汉,43007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湖北,荆州,434000;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无锡,214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468【相关文献】1.铜鱼、圆口铜鱼和长鳍吻鮈外周血细胞显微观察 [J], 赵海鹏;王志坚;张富生;张耀光2.铜鱼和圆口铜鱼肌肉氨基酸的初步研究 [J], 郑曙明;3.铜鱼和圆口铜鱼耗氧率的研究 [J], 郑曙明;吴青;4.三峡水库蓄水后铜鱼和圆口铜鱼肌肉和肝脏中重金属水平 [J], 夏雨果;张黎;陈思宝;H.A.C.C.PERERA;李钟杰;张堂林;叶少文;苑晶;刘家寿5.铜鱼和圆口铜鱼耗氧率的研究 [J], 郑曙明;吴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大鱼再现,金鳞白肚,与长江三鲜齐名,老渔民很难繁衍恢复

长江大鱼再现,金鳞白肚,与长江三鲜齐名,老渔民很难繁衍恢复

长江大鱼再现,金鳞白肚,与长江三鲜齐名,老渔民很难繁衍
恢复
长江、黄河,作为中国最大的原生野鱼栖息地,这些年来,却时不时有人,发现、钓起外来物种。

像是罗非鱼,巴西龟,银鳕鱼,甚至一些观赏的龙鱼、清道夫...近日,湖北一位钓鱼爱好者,在长江里钓获几条怪鱼,从未见过,是外来物种吗?
长江钓获金色怪鱼,一群数条,模样稀罕。

“开始以为是黄尾子,后面连上了几条,发现不对劲..”这些鱼浑身金黄鳞片,肚皮雪白,圆头有有须,像鲶鱼又像鲤鱼,应该不是黄尾鲴。

钓获这几条怪鱼的钓友张先生说,他经常到长江边钓鱼,但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鱼,会不会是外来物种?
黄尾鲴,其实,这些鱼虽然模样怪异,跟本土常见的鲫鱼、鲤鱼、草鱼等,体型、形态差异很大,但却是一种本土鱼。

这种鱼叫长江圆口铜鱼,属于长江里特有鱼种,曾经在长江中上游广泛分布。

(有网友说,他们当地有种鱼,叫水米子的,跟这种长江铜鱼,不知道是不是同一种鱼?)
长江圆口鱼,就是水米子吗?长江铜鱼,体态丰腴,鲜美可比长江三鲜——据说曾经,还是长江三鲜之一,与刀鱼、鲥鱼并列。

遗憾的是,这些年因为大坝林立,加上污染,在长江很多江段,长江铜鱼已经几乎绝迹了。

长江在湖北的江段,确实很少有铜鱼的踪影,难怪张先生会把它错认成外来物种了。

长江铜鱼数量稀少,留下的垂钓影像不多,大都在十多年前——
历史资料。

这些稀罕的野鱼,为何重新出现?“长江上游水质好的地方,还是有铜鱼的,每年发大水会冲下来一些..”有老渔民说,每年洪水冲击,长江高原和平原鱼种,就会交汇、混流。

可惜的是,现在频繁的电鱼、捕捞,这些珍稀的鱼种,即使再次出现,种群也很难繁衍恢复!
据说长江铜鱼肥嫩鲜美难言,可惜很多人都没机会品尝。

长江圆口铜鱼遗传结构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长江圆口铜鱼遗传结构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长江圆口铜鱼遗传结构的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长江圆口铜鱼(Pseudobagrus truncatus)一种中国特有的淡水鱼类,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水系,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然而,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水生态环境的变化,长江圆口铜鱼种群面临
着严峻的生存挑战。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长江圆口铜鱼已经出现了基因
流动和遗传多样性下降等问题。

因此,了解其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状
况对保护和管理该物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长江圆口铜鱼的不同地理局部种群的遗传结构进
行分析,探究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连通性,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信息,
为该物种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样本采集
采集长江圆口铜鱼不同地理局部种群的样本,并对其保存、标记等
操作。

(二)DNA提取与PCR扩增
从采集到的样本中提取DNA,进行PCR扩增,获取所需的遗传信息。

(三)遗传多样性分析
采用不同的分子遗传学方法(如微卫星标记、mtDNA序列分析等)对长江圆口铜鱼不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交流和遗传分化进行分析。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根据所得到的数据分析各地理局部种群的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和遗传连通性,绘制遗传地图,并探讨其生态适应性和演化历史。

四、研究意义和预期结果
本研究将对长江圆口铜鱼的遗传结构与遗传多样性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中探究其生存与繁殖等方面的特点与生态适应性,并为该物种的保护
和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预期结果将为长江圆口铜鱼的保护和管理
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含水量(%B.W)
含水量(%B.W)
四、讨论
1.体长与体重关系符合W=aLb ,b=2.92,呈异速生长
2.脂肪含量高,可为其长距离洄游及越冬储备能量
30
体重(g)
r2 = 0.90;p<0.05 圆口铜鱼(本研究) 11.12-12.9 20
15 10 5
25
W = 3× -5L2.92 10 脂肪(%B.W)
69.15± 2.16 2.21± 0.14
4.2 体长与脂肪、能量密度的关系
脂肪含量(%B.W)
能量密度(KJ/g)
18 15 12 9 6 75 80 85 90 95 100 105 FAT = 0.10L+ 3.69 r = 0.18;p<0.05
2
10 9 8 7 6 75 85 95 105 E = 0.05L + 3.41 r2 = 0.32;p<0.05
三、研究方法
采集材料
生物常规测量
按体长分组
烘干,研磨
凯氏定氮法: 测蛋白质含量
索氏抽提法: 测脂肪含量
马福炉焚烧法: 测灰分含量 Nhomakorabea数据处理
四、结果
4.1 圆口铜鱼的化学组成(%B.W)和能量密度(KJ/g)
体长分组 体长 (mm) 体重 (g) 能量密度 蛋白质含量 1 76.75±1.04 2 83.73±3.15 10.88±1.27 b 7.76± 0.68 a 13.89± 1.40 a 3 91.71±2.94 14.19±1.55 c 8.29± 0.74 ab 14.58± 1.17 ab 4 102.08±2.67 20.09±1.29 d 8.88± 0.86 b 16.03±1.24 b
鳜 草鱼
1.50 0.45

鳙 70 华鲮
80
2.02
90 0.74 100 110
体长(mm) 2.91
五、致谢
体长(mm)
体长(mm)
含水量与脂肪、能量密度的关系
脂肪含量(%B.W)
FAT = -0.50WAT + 46.98 13 10 7 66 71 76 r2 = 0.66;p<0.05
能量密度(KJ/g)
16
10 9 8 7 6 66 71 76 E = -0.27WAT + 27.33 r2 = 0.69;p<0.05
8.58±0.51 a
7.66± 0.50 a 13.84± 0.97 a
脂肪含量
含水量 灰分含量
11.12± 0.89
71.14±3.93 2.47± 0.49
11.35± 1.79
71.89± 1.60 2.27± 0.99
12.28± 1.90
70.71± 2.18 2.37± 0.21
12.90± 1.60
长江圆口铜鱼鱼体
化学组成及能量密度
姓 名:朱廷婷

业: 生物科学
指导教师:罗毅平
一、圆口铜鱼简介
隶属于鲤形目鮈亚科铜鱼属;
俗名: 金鳅、圆口、水密子、方头水密子;
喜流性江河底层鱼类,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和金沙江下游; 食性杂.
二、研究目的
鱼类生物能量学是鱼类生理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 究方向,鱼体的化学组成及能量含量是鱼类能量学研 究的重要方面。 本文旨在: 一.为研究圆口铜鱼能量学特征提供基本参数; 二.为研究三峡库区水位的变化对库区中鱼类的生存 及繁衍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