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罐冒罐事故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罐冒罐事故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摘要:通过事故实例分析 ,阐述油罐冒罐事故的原因 , 并针对原因提出要加强操作人员的责任心教育 ,完善各项规章制
度 , 不断提高操作人员素质,严格遵守岗位操作规程 , 及时消除设备缺陷、完善罐区硬件设施和罐区实行现代科学管理等项措施。
关键词: 油罐冒罐原因措施
油品储运中 , 常常发生冒罐、跑油和串油事故 , 这类事故约占全部储运事故的 48%[1], 而其中冒罐事故在跑、冒、串事故中占的比例比较大。
冒罐不仅造成油品损失 ,严重污染环
境 , 还易发生火灾事故。
如 1993年10月 21日,一炼油厂油品罐区 310号汽油罐油满外溢 ,遇火星发生爆炸,引起 310号油罐燃烧 ,17h 后大火才被扑灭 ,造成 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39万元。
不仅如此 , 冒罐事故现场的处理也很困难 ,对冒出油品的清理和回收很费时费力 , 如有油罐消防泡沫管被重油堵塞等情况, 还可能给油罐今后的运行留下隐患 , 冒出的油品跑出罐区在社会上会造成不良影响 , 因此应对冒罐事故引起高度重视。
笔者希望通过列出的某炼油厂 21 年来(1984 — 2005年)罐区所发生的 25 起大小冒罐事故 , 总结出容易发生冒罐事故的原因 ,并针对原因 ,结合罐区的实际情况 ,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 以防止罐区冒罐事故的发生。
1 冒罐事故的分类统计冒罐跑油是油品储运事故中性质比较严重的一种 , 大致上可分为油罐溢流和油罐突沸两种类型 : 油罐溢流是油罐内油品超过安全高储存量 , 油品从罐顶检
尺口、消防泡沫发生器、呼吸阀等处溢出 ,内浮顶罐可从罐壁
气孔溢出 , 外浮顶罐从罐顶溢出。
在 21年来的 25起事故中,
溢流事故为 20起,占 80%。
油罐突沸是罐内油品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 , 突然发生向罐外猛烈喷溅溢流的现象。
试验证明突沸现象主要发生在下列条件同时存在的情况:
①储存的是宽馏分油品 , 如原油、重油等重质油品 ; ②油品中含有乳化或悬浮状态的水 , 或者在油层下有水垫层 ; ③油品具有足够的粘度 , 能在水蒸气泡周围形成油膜 [2] 。
通常重质油品突沸满足以下两条 , 一是油品含水超标 , 二是罐内油品温度超标。
突沸不仅造成油品的大量损失,同时常使罐顶炸裂 , 着火烫人。
油罐突沸多发生的渣油、蜡油、油浆和重污油等储罐。
在 25起事故中有 5起,占 20%。
(1)25 起事故中 ,责任事故 22起,占 88%。
占 80%溢流事故,全部都是责任事故 ;占 20%的突沸事故中有 2起是责任事故。
可见责任心不强、思想麻痹、忽视安全、劳动纪律松懈、严重违反工艺操作规程、有章不循、管理不善都是导致冒罐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说明对罐区操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安全教育 ,班组建设,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工艺纪律、操作纪律 , 实行科学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等基础工作仍比较薄弱 ,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即使随着罐区监控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 , 没有工作责任心 , 事故仍将重演。
所以做好和不断夯实“三基”工作 ( 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功训练 ), 对罐区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2)25 起事故中 ,操作工素质低 , 技术水平不高 ,缺乏经
验,缺乏对事故初起的判断和应变能力 ,不能早期处理 , 导致事故发生和扩大的 ,有 15起,占 60%。
说明对操作工的技能培训学习 , 提高操作工的素质、基本功和事故状态下的应急处理能力 ,还很欠缺, 操作工的学习培训、演练还不够 ,或是学习培训、演练的效果不理想。
(3)25 起事故中 , 操作工未执行收油罐检尺和巡检 , 靠主观估尺引发冒罐的 , 有 11 起, 占 44%。
说明违章作业现象比较突出 , 油罐计量问题较多, 在罐区日常工艺管理上不严不细 , 检查、抽查、考核不到位。
(4)25 起事故中 , 操作工在更改、切换罐区流程等操作失误的 ,有 10 起,占 40%。
说明操作工技术素质低 , 工作标准
低 , 老毛病坏习惯多 , 工作作风不严谨 , 更改切换流程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要求的复核检查 , 班组长也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 没有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5)25 起事故中 , 油罐收油波动大和生产调度、炼油装置、油品罐区之间以及罐区同一岗位操作工之间生产信息沟通欠缺的 , 有 9 起, 占 36%。
说明生产信息的沟通十分重要 , 应引起上级管理部门及相关各个部门、岗位人员的高度重视 , 要积极发扬“以我为主”的主动精神 , 预防在先 , 避免事故的发生。
(6)25 起事故中 , 监控仪表发生故障的 , 有 5 起, 占20%。
说明对油罐安全附件设备管理不到位 , 设备缺陷不能及时得到消除 , 设备没有处于完好状态。
2 冒罐事故的原因分析
根据 25 起冒罐事故 , 综合国内石化行业有关冒罐事故的案例 , 笔者从人的因素 , 机器设备的问题 , 油料的原因 , 规章制度的缺欠和工艺环境及管理的问题五个方面 , 即“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来分析概括导致冒罐事故的主要具体原因。
(1)“人”: 工作责任心不强 , 工作粗心大意 , 思想不集中 , 思想麻痹 , 技术素质低 , 学习培训及演练不够。
如换错进油罐 , 满罐又进油 ;忘记关阀门, 开( 关) 错阀门或少开阀门 ; 计量失误 , 量错油罐或检尺及计算错误 , 不按时检尺计量 , 错误估量 ; 报表记录写错 , 交接班检查不细 , 又不去现场巡检 , 未及时掌握进液量的变化 ; 油罐加温时不检测 , 不控制 , 不检查 , 加温超标引起突沸 ; 违章违纪 , 油罐进油中违纪脱岗、睡岗、串岗 , 执行规章制度不严不细 ; 违章作
业 , 违章指挥 , 检查考核不到位 , 管理不善等。
(2)“机” :报警和液位计失灵 ,监控仪表发生故障 , 未按规定对油罐仪表进行校核 ,设计或设备缺陷 ,自动化水平
低 ,油罐汽阀不严或加热盘管破裂,引起油罐加热超温 ,冷凝水汽化 ,油罐突沸。
(3)“料”: 上游装置生产及罐区来油波动大 ,进罐油温过高 , 超过工艺指标,遇罐底有水而突沸 : 渣油带水或管道扫线存水进入油罐 ,遇高温热油而突沸 :冷油罐底,进高温热渣油而突沸 ;调合燃料油时 ,调合组分油(如重污油等 ) 含水多, 遇高温热渣油而突沸。
(4)“法”: 没有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工艺指标制
定不科学没有经过审批 ,操作规程的现场可操作性差 ,操作规程不合理 , 操作规程没有及时修订 ,没有事故应急预案 ,标准不高,要求不严, 进油、调和、消压、吹扫、退油等方案制定不完善、不合理 , 没有对相关操作、作业进行风险评估等。
(5)“环”: 罐区改罐及流程切换作业频繁 , 罐区工艺改造频繁流程变化多,油品及含水量分析化验不准确 , 生产信息沟通欠缺 , “五班三运转改为四班二运转”倒班运转制的改
变 , 机构改革改制 , 人员的变化更新等。
3 冒罐事故的预防
纵观 1984— 2005年 21年间,某炼油厂罐区发生的 25起大小冒罐事故,严重的有突沸爆罐顶和跑油 366.5t, 轻微的有跑冒油几百公斤 , 尽管有些是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 但性质仍是非常严重的。
发生如此多的冒罐事故 , 教训是深刻的 , 应引起大家的深思和警觉。
预防事故 , 还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针对事故的主要原因 , 结合罐区生产实际情况 ,具体的防范措施如下 :
(1)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教育 , 提高操作工工作责任心 , 事业心;克服思想麻痹 , 工作马虎,粗枝大叶的作
风 ,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 ; 教育职工明确巡检的目的 ,按照巡检的内容认真做好巡检工作 ,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上报。
(2)持之以恒地抓好操作人员的安全及技能的学习培训工作 , 不断提高操作人员素质。
(3)制定和不断完善冒罐事故应急预案 , 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反冒罐事故应急预案的演练 , 切实提高每一位操作人员在紧
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
一旦发生冒罐事故 ,应立即报警和报告 , 同时立即停止油罐收油作业,检查油罐区水封井、阀门是否关闭可靠 , 事故现场不得有任何产生火花的操作。
(4)制定和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 严格遵守岗位操作规程 ,严格遵守劳动纪律 ; 一切生产操作都严格按规程、制度办事 ,做到有章必依 ,一丝不苟 ; 严格执行工艺卡片 , 严禁油罐超高运行 ; 按时检尺、巡检 , 计量不主观臆测 ; 油罐操作改流程实行“对号挂牌” , 重点部位应双人去现场,一人操作, 一人监护;检尺、记录、报表实行“三级检查” ,现场交接,认真复查, 严细认真。
(5)罐区应实行现代科学管理 ,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加强生产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管理人员加强抽检工作 , 严格考核。
(6)及时消除设备缺陷 , 按规定对油罐仪表进行校核 , 保证正常好用。
(7)完善罐区硬件设施 , 如高位报警联锁设施等 , 不断提高检测、控制、操作的自动化水平。
(8)强化对进油、调和、消压、吹扫、退油等相关操件和作业进行风险预想、风险评估 ,针对风险危害 ,制定和落实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