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必躬亲 导学案

合集下载

治水必躬亲导学案

治水必躬亲导学案

第一课时治水必躬亲学习目标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培养学生的文言诵读能力。

3、在进一步了解海瑞其人其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只是治,做任何事都要“躬亲”、“清廉”的道理,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重点1.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2.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

一自主学习1、填空《治水必躬亲》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2、用停顿符号标出下面句子需要停顿的地方①是以必得躬历山川②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③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潴.有浅深()非相度..不得其情()()躬.历山川()非咨询不穷.其致.()()好逸.而恶劳()亲劳胼胝..()()远嫌.而避怨()布袍缓.带()4、根据下列词语中加粗字各写一个成语(1)泥于掌故()(2)躬历山川()(3)好逸而恶劳()(4)计利而忘义()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泥于掌故..()(2)非咨询不穷其致...()(3)势有曲直..山川()..()(4)是以必得躬历(5)不可执一...()..()(6)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7)冒.雨冲风()(8)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6、小组合作疏通课文,全班交流。

(翻译课文)课堂练习7、请从下面一句话中概括出两个成语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8、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9、文中列举海瑞的事例有何作用?10 在你的眼中海瑞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教学反思治水必躬亲第二课时自主学习一、结合句意解释加的字词。

A.潴..有浅深,势有曲直() B.是以..必得躬历山水()C.亲劳胼胝..亦未尝横索一钱()..() D.而随官人役E.远嫌..而避怨()二.翻译句子。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三.默写。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________。

《治水必躬亲》导学案

《治水必躬亲》导学案
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此,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调动学生
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通过辨析关键词句来品味人物的情感、智慧以及人
生哲学,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自主落实文本中的字词理解;
2、引导学生感悟苏轼的乐观与豁达,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品味闲;字的内涵与魅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入课题: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却频遭
贬谪,一生历贬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
说:此心安处是吾家。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品尝着鲜
可同学们知道吗?他在治水上也颇有成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海瑞
治水的文章《治水必躬亲》,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水患的。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自主学习与合作)自由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扫除文字
障碍。
2.同桌之间互读互听,指出并纠正错误。
3.指名朗读并及时评价
4.集体朗读。
5.理解课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认真阅读课文(看课文,看注释),看
《治水必躬亲》导学案
初二语文学科导学案(20)
课题:治水必躬亲主备人:备课组长审核签名:
姓名:班级:学号:日期:2011.12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中所讲述的道理。
2.理解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文中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课前导学】
一.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海瑞其人其事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治水必躬亲》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治水必躬亲》

八年级语文导学案【温故知新】1、根据拼音写汉字。

shū( )然悖( )论喧xiāo( ) 温xīn( ) 焚( )毁quán( )缩龟 ( )裂脸颊 ( ) tián( ) 淡 xùn( )美2、《明天不封阳台》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一)背景、作者简介【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钱泳,清代江苏金匮人。

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

2.海瑞简介:海瑞,明广东琼山人。

明代嘉靖举人。

曾上疏批评世宗迷信道教、不理朝政等事,被逮入狱。

世宗死后获释。

力主严惩贪污,病逝于任上。

谥忠介。

著有《海瑞集》。

3.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二)预习检查1.请给加点的字词注音泥.()妄.()潴.()相度..()咨询..()胼胝..劳()..()横.索()好逸恶2.熟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语气。

(三)重难点字词解释执一:泥于掌故:妄意:相度:咨询:穷其致:躬历山川:亲劳胼胝:布袍缓带:远嫌而避怨:躬亲盖是以昔随官人役尝必如是举如好逸恶劳计利计,(四)重点语句翻译⑴、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⑵、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⑶、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⑷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⑸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治水必躬亲》导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治水必躬亲》导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治水必躬亲》导学案苏教版25.治水必躬亲学习目标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文学常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3.在进一步了解海瑞其人其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不只是治水,做任何事都要“躬亲”“清廉”的道理,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重点:1.理解“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2.理解文章中采用的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钱泳,号梅溪、台仙。

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书。

海瑞(1514—1587), 明代著名政治家。

海南琼山人,字汝贤 ,自号刚峰 ,谥忠介。

他自幼攻读诗书经传,博学多才,嘉靖二十八年(1550年)中举。

隆庆三年(1569年)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 海青天”之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潴有浅深( zhū) 相度(xiàng)(duó) 躬历山川( gōng)咨询(zī)( xún) 胼胝(pián)( zhī)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泥于掌故: 古代的典章、制度。

(2)非咨询不穷其致: 访问,征求意见(3)势有曲直: 这里指河流的形势。

(4)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因此。

(5)不可执一: 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6)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必须像。

(7)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兴办,兴修。

4.参照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句子(1)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2)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

(3)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必须像这样,以后才能做成事情。

5.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段内容。

第一段: 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 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还要清廉。

治水必躬亲教案范文

治水必躬亲教案范文

治水必躬亲教案范文教案标题:治水必亲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治水的重要性,认识躬亲治水的必要性;2.学习躬亲治水的相关知识,掌握治水的基本技巧和方法;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治水的重要性和躬亲治水的理念介绍;2.宣传积极参与治水的实例;3.学习治水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向学生介绍治水的重要性,并强调躬亲治水的理念。

通过图片、视频、案例等多种方式展示水灾带来的危害,引导学生认识到治水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激发他们参与治水的意识。

2.学习(30分钟)(1)宣传积极参与治水的实例:向学生介绍一些积极参与治水的榜样和事迹,如李子柒治水、郭宝昌治水等实例,展示他们为治理水灾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并从中引导学生思考积极参与治水的意义和价值。

(2)学习治水的基本技巧和方法:通过展示图片和演示视频,向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治水技巧和方法,如修建护岸、挖掘沟渠、植被恢复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治水方法和措施,并展示出来。

3.实践(40分钟)(1)观摩参观: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治水单位或治水景观进行观摩参观,让学生亲眼目睹治水的实际情况,加深他们对治水重要性的认识。

(2)亲身实践:在观摩参观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地治水实践活动。

可以选择一条小溪、河流或湖泊进行清理、整治和植被恢复等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治水的实际操作和工作。

4.总结(20分钟)学生回到教室后,进行讨论和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经验,分享所学治水知识和技巧,总结治水的重要性和躬亲治水的必要性。

教师还可以借此机会向学生介绍一些治水的成功案例,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进一步推动治水工作。

四、教学评价:1.通过观摩参观和实地实践活动,能够直观地评估学生对治水知识和技巧的掌握程度;2.学生讨论和总结的质量,反映了他们对治水重要性和躬亲治水的认识和理解程度;3.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报告和总结讨论的内容进行评价,了解他们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收获。

《治水必躬亲》教案

《治水必躬亲》教案

《治水必躬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治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治水必须亲近民众,从民众中获取智慧和力量。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亲近民众的品德。

3. 引导学生学习治水先驱者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治水必躬亲》阅读与理解。

2. 治水历史典故的介绍。

3. 治水先驱者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治水必须亲近民众的道理。

2. 学会从历史典故中汲取智慧,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治水必须亲近民众的重要性。

2.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治水先驱者精神的热情。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治水必须亲近民众的道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治水历史典故,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治水先驱者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治水必躬亲》课文及相关治水历史典故。

2. 课件:治水相关图片、视频等。

3. 参考资料:治水专家访谈、治水成功案例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治水成功案例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治水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与理解:让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讨论课文中的关键信息,理解治水必须亲近民众的道理。

3. 案例分析:介绍治水历史典故,引导学生分析治水成功的原因,从中汲取智慧。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治水先驱者的事迹,讨论他们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治水必须亲近民众的重要性。

八、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治水历史典故,谈谈自己对治水必须亲近民众的理解。

九、课后作业1. 回家后,向家人介绍本节课学到的治水知识,分享治水先驱者的精神。

2. 调查身边的治水事迹,了解我国治水工作的现状,思考如何为治水贡献自己的力量。

《治水必躬亲》教案

《治水必躬亲》教案

《治水必躬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治水名人的事迹和治水理念,激发学生对治水工作的兴趣和认识。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

3. 通过治水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大禹治水:传说中的大禹如何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2. 古代治水名人:如郑国渠、李冰父子、郭守敬等,他们的治水事迹和治水理念。

3. 现代治水成就: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我国现代治水工程的特色和意义。

4. 治水与环保:如何通过治水工作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5.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借鉴古代和现代治水经验,为未来治水工作提出建议。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和古代治水名人的事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代治水成就,引导学生认识治水与环保的关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借鉴古代和现代治水经验,为未来治水工作提出建议。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治水必躬亲》教案相关内容。

2. 课件:大禹治水、古代治水名人、现代治水成就等图片和视频资料。

3. 讨论材料:提前为学生准备相关治水案例和环保知识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治水名人的事迹,引发学生对治水工作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大禹的治水理念和成就。

3. 案例分析:介绍古代治水名人的事迹,分析他们的治水理念和成果。

4. 现代治水成就:讲解我国现代治水工程的特色和意义,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

5. 治水与环保:引导学生认识治水工作在环保方面的作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借鉴古代和现代治水经验,为未来治水工作提出建议。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治水工作的认识和兴趣。

2.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治水建议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治水必躬亲学生导学案版

治水必躬亲学生导学案版

《治水必躬亲》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文学常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3.培养学生的文言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进一步了解海瑞其人其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只是治,做任何事都要“躬亲”、“清廉”的道理,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学习重点1.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2.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

学习难点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方法指导导读解析一、二段的关系,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整句和散句的表达作用,最后能流畅地背诵课文。

知识链接1、钱泳(1759—1844),清代江苏金匮(今属无锡)人。

原名鹤,字立群,号台仙,一号梅溪。

工诗,善书画。

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

2、海瑞(1514-1587),明广东琼山人(即现在的海南岛),字汝贤,自号刚峰。

他取此号的意思是一切以刚为主,要终生刚直不阿。

因此人们尊称为刚峰先生。

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

谥号忠介。

作有《海瑞集》。

基础过关第一课时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潴.有浅深()非相度..不得其情()()躬.历山川()非咨询..不穷其致()()好逸.而恶劳()亲劳胼胝..()()远嫌.而避怨()布袍.缓带()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1)泥.于掌故()(2)非咨询不穷.其致()(3)势.有曲直()(4)是.以必得躬历山川()(5)不可执.一()(6)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7)冒雨冲.风()(8)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三、填空:1、《治水必躬亲》选自《》,作者,代江苏金匮人。

文章论述了的道理,并以明代有名的清官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而且要2、文中“海忠介”即________,是________(朝代)曾骂过皇帝的清官。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治水必躬亲》导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4课 《治水必躬亲》导学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亲劳胼胝( )
未尝横索一钱( )( )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计利而忘义( )
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 )
三.疏通重点文句
1.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3.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4.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5.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③如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 )
匠师如其言( )
④盖盖钉板上下弥束( )盖竹柏影也( )
盖地有高低( )
2.解释加点字
①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 ②势有曲直( )
③泥于掌故( ) ④水利不兴
3.翻译句子
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巩固提高
拓展延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做到尊重客观规律,必须亲临第一线。在现实生活中难道只有治水才要躬亲吗?还有哪些事情是需要我们亲自去实践才能掌握的?请写一篇短文论证你的观点。
合作互助探究质疑
对文章的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了解写了什么
1.各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两段的内容。
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归纳总结,了解怎么写的
3.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
当堂训练 评价归纳
1.一字多义
①于泥于掌故( )往来以金钗( )
《治水必躬亲》
课 题
课 型
讲 学 时 间
《治水必躬亲》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3.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难点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治水必躬亲》教案

《治水必躬亲》教案

《治水必躬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治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治水必须亲身参与,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3. 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治水知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治水的重要性2. 治水的方法与策略3. 亲身参与治水的实践经验分享4. 团队合作治水案例分析5. 环境保护与治水的关系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水污染、水短缺等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治水的重要性,阐述治水必须亲身参与的原因。

3. 讨论:分组讨论治水的方法与策略,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想法。

4. 实践:分享亲身参与治水的实践经验,让学生感受到治水的乐趣和成就感。

5. 案例分析:分析团队合作治水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6. 总结:强调环境保护与治水的关系,提醒学生珍惜水资源,关注环境保护。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实践等环节的积极性,了解学生对治水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提出治水策略的创新性和可行性。

3. 学生综合素质:考察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环保意识等方面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展示水污染、水短缺等现象。

2. 治水方法与策略资料:用于引导学生了解治水的方法和技巧。

3. 实践经验分享:邀请有过亲身治水经验的人士进行分享。

4. 团队合作治水案例:用于分析团队合作在治水过程中的重要性。

5. 环境保护相关资料:用于强调环境保护与治水的关系。

六、教学活动1. 情景模拟:模拟水资源短缺的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政府官员、环保专家、居民等,讨论并制定治水方案。

2. 小组竞赛: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计一个治水项目,包括项目计划、执行和评估。

完成后,进行成果展示,由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最佳治水项目。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治水工程或水文观测站,了解治水工作的实际情况。

八年级治水必躬亲导学案

八年级治水必躬亲导学案

八年级治水必躬亲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治水必躬亲的道理,培养学生注重实践、实事求是的精神。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理解治水必躬亲的观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难点(1)体会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及作用。

(2)理解文中所阐述的躬亲治水的原因。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理解文意。

2、自主学习法: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解决疑难问题。

3、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文中的重点问题,交流心得。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钱泳(1759 1844),原名鹤,字立群,号台仙,一号梅溪,清代江苏金匮(今属无锡)人。

长期做幕客,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工诗,善书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等。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

五、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海瑞()潴()相度()咨询()胼胝()2、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二)合作探究1、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互相帮助解决。

2、思考以下问题:(1)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那么,治水应该怎么做?(2)文中是如何论述治水必躬亲的?(3)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论证治水必躬亲这一观点的?(三)课堂展示1、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

2、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教师点拨1、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讲解。

如:“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中“相度”“咨询”“穷”“致”的意思。

2、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

本文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通过“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与“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的对比,强调了治水必躬亲的重要性。

课文《治水必躬亲》教案

课文《治水必躬亲》教案

《治水必躬亲》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治水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治水的故事和经验。

1.2 教学内容介绍治水的概念和历史背景。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中国古代治水的场景。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治水的理解和看法。

第二章:大禹治水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故事和成就。

引导学生学习大禹的勤劳和智慧。

2.2 教学内容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包括他如何克服困难,治理洪水。

分析大禹治水的方法和策略,如开凿渠道,修建堤坝等。

2.3 教学方法通过故事讲解,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过程和成就。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大禹治水策略的理解。

第三章:现代治水技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现代治水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引导学生学习现代治水技术的重要性和效果。

3.2 教学内容介绍现代治水技术的种类,如水坝建设,河道疏浚等。

分析现代治水技术在解决洪水问题中的应用和效果。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现代治水技术的图片和视频。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现代治水技术的看法和了解。

第四章:治水的重要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治水对于社会和环境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治水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4.2 教学内容讨论治水对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的重要性。

分析治水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治水重要性的理解。

使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治水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

第五章:学生实践活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治水的理解和认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了解治水工程的实际情况。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体验。

5.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治水的过程和效果。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体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治水必躬亲

治水必躬亲

《治水必躬亲》导学案[自学目标]1.读准字音,并能根据语境辨析多音字的正确读音。

2.根据注释,借助工具书明确朗读节奏,并能基本疏通文意。

[自学要点]一、资料链接海瑞,明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字汝贤,自号刚峰。

回族,嘉靖举人。

海瑞一生忠心耿耿,秉性刚毅正直,洁身自爱,为政清廉,不阿权贵、不谄媚逢迎,力主严惩贪贿,平反冤假错案,是著名的清官。

曾经买好棺材,告别妻子,冒死上疏,表现出一种大公无私、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他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因而深得民众爱戴,被时人称誉为“海青天”。

万历十五年病逝于任上,享年73岁,谥号忠介。

他死后,人们清点他的遗物,只有8两碎银和几件衣服,比一般的小官吏还要清贫。

出殡那天,南京城里万人空巷,民众都自发地赶来给海瑞送行,哭声百里不绝。

他的生平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经演义加工后,成为许多戏曲节目的重要内容。

著有《海瑞集》传世。

二、学法指导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1.加强诵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成语积累等)3.注意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三、文学常识填空1.《治水必躬亲》选自(),作者(),字(),号(),()朝人。

著有《》、《》。

2.文中“海忠介”即(),是()朝曾骂过皇帝的清官。

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杂文家()曾写于一部关于他的历史剧()。

四、字词准备与积累1.写出含“水”字的成语十个和含“水”字的诗词句子五句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相度....潴.有浅深横索..咨询..胼胝好逸恶...劳亲给.钱粮躬.亲泥.于掌故3.解释加点的词(1)既不可执一..(2)盖.地有高低(3)潴.有浅深(4)冒雨冲.风(5)非相度..水穷.其致...不得其情.(6)非咨询(7)亲劳胼胝..缓带..(8)布袍(9)泥.于掌故..(10)势.有曲直(11)是以....(12)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必得躬历山川4.翻译下面句子(1)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答案:
预习设计:1.zhūpián zhīyì2.(1)固执一端,不知变通(2)随意(3)河流的形势(4)真实情况(5)事理(6)横行勒索3.(1)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2)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3)必须像这样,以后才能做成事情4.选用其中的四个以上的词语写一段话,保证所写的话表意清楚,语言流畅,内容积极向上。

目标检测:(1)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

(2)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深刻地指出治水与利和义之间的关系。

(3)表述清楚即可。

巩固训练:
1.治水的必要条件是躬亲、廉洁。

能答出要点,并能正确说明原因,表意清楚,等第是优;2.课文论述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强调亲自登山涉水察看水情的重要性,通过正反对比指出治水与利和义的关系。

道理简明,论据确凿,令人信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