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芣苢 核心素养练习 (原卷版)_1
《芣苢》练习题及答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芣苢》练习题及答案【统编版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281cd06bad51f01dc381f128.png)
《芣苢》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必修上册】题型:【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一、翻译: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圈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翻译: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二、默写:1、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2、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三、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B )A.薄言采之薄:靠近B.薄言捋之捋:从茎上成把地握取C.多博村酤劳苦辛酤:通“沽”,买酒D.赋诗怜汝足精神怜:可怜,表同情【解析】B 正确 A.薄:助词,无实义。
C.酣:酒。
D.怜:怜爱,表喜爱。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A.采采芣苢采采:茂盛的样子B.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C.多博村酤劳苦辛博:求取D.赋诗怜汝足精神赋:吟诵【解析】D“赋诗”意为作诗。
3、下列诗句断句有误的一项是(D)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B.欲收/新麦/继/陈谷C.三夜/阴霪/败/场圃D.多博/村酤/劳苦/辛【解析】D 正确断句为:多博/村酤/劳/苦辛。
4、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A.三夜阴霪败场圃B.一竿晴日舞比邻C.采采芣苢,薄言袺之D.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解析】A “败”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无活用现象。
5、下列对《芣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B.由“薄言掇之”到“薄言捋之”,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
从一棵一棵地拾,到一把一把地捋,可谓—路辛苦,反映出当时的劳动者身负沉重的压迫。
6.1《芣苢》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1《芣苢》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8c75faf9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0b.png)
[注]①篸(zān):通“簪”,插入。②籧篨(qú chú):用竹或苇编的席。
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试水初”指刚刚试水,“打头揽载”指才开始招揽船客,由这两处就可见溪船之新。
B.颔联对仗工整,“一椽”“两面”写出溪船之简小,“才”“好则抒发了诗人对溪船的喜爱之情。
故选D。
4.C 5.①描写事物、叙述事件,富有生活气息,透出朴实自然的风格。板屋、油窗、芍药、棐几和席,均为日常之物,既不华贵也不精致;乘船溪行,是水乡常见之事,这些为诗作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气息。②口语入诗,直白风趣。“打头”“适逢予”“剩买”“不要驴”这些口语通俗易懂,为诗作增添了诙谐幽默之趣。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生活技能看似琐碎,却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
B.这些生活技能看似琐碎,却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
C.这些生活技能能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自我的第一道门槛,尽管都很琐碎。
D.这些生活技能能帮助孩子们第一道跨越锻炼自我的门槛,尽管都很琐碎。
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C.刘勰《文心雕龙》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乐府双璧”指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两部作品。
四、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媒体曾就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披露过这样一组数据: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美国0.6小时,中国0.2小时。中国小学生每天仅有12分钟的家务劳动时间,少得可怜的数据告诉我们:如今的中小学生已经很少主动承担家务。久而久之,劳动教育在全社会的教育观念中就会逐新被忽视和______。如何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成了当下的______问题,家庭劳动应该是劳动教育的首选,从叠被子、打扫卫生到洗衣做饭,看似琐碎的这些生活技能,却是帮助孩子们跨越锻炼第一道自我的门槛。孩子们的广阔未来,只有从基础做起,由小及大,生活的“技能包”才能不断充实;由近及远,()。如今,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已然成为社会______。让孩子放开手脚、主动体验劳动之乐,教孩子学会合作、尽享劳动之美,______应成为今后家校共同努力的方向。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3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3](https://img.taocdn.com/s3/m/7b4a9449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9.png)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
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
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
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浚入相,荐之朝。
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
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
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
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
宫僚以得端人相贺。
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
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
”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
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
入对,言:“天下有无形之祸,僭非权臣而僭于权臣,扰非盗贼而扰于盗贼,其惟朋党之论乎!盖欲激人主之怒莫如朋党,空天下人才莫如朋党。
党论一兴,其端发于士大夫,其祸及于天下。
”宁宗嗣位,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
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
嘉泰,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
万里为人刚而褊。
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
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
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
"侂胄恚,改命他人。
卧家十,皆其柄国之日也。
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
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
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
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
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
光宗尝为书“诚斋"二字,学者称诚斋先生,赐谥文节。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B.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C.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D.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16d9d73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ca.png)
1《芣苢》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
D.《诗经》中“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
《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2.下列句子中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薄言采之(轻微,少)B.笠是兜鍪蓑是甲(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薄言有之(取得,获得)C.唤渠朝餐歇半霎(他,代词)薄言掇之(拾取,摘取)D.秧根未牢莳未匝(布满、遍及)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而耻学于师_________ 学于余B.吾尝终日而思矣___ 惑而不从师C.采采芣苢,薄言采之___自言本是京城女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二、小阅读-课内4.下列对《芣苢》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采采”极写采摘芣苢时娴熟的技巧,“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B.“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是全诗的总起。
“采呀采呀采起来”的歌声,亦可称之为劳作的前奏曲。
C.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唱。
重章叠唱,回环往复,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D.由“薄言袺之"到“薄言襭之”,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此间有收获的满足,有对自身力量的欣赏,亦有与自然相融的愉悦。
5.下列选项中,对于相关文本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为词人登高远眺、怀古伤今之作。
高一语文第06课 芣苢(基础训练)(原卷版)
![高一语文第06课 芣苢(基础训练)(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4506cee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bf.png)
第06课芣苢【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fúyǐ)薄.言(báo)掇.拾(duō)辍.学(chuò)B.捋.袖子(luō)袺.之(jié)襭.之(xié)采撷.(xié)C.阴霪.(yín)场圃.(pǔ)村酤.(gǔ)牛牯.(gǔ)D.炊.饼(chuī)了.事(liǎo)闭廪.(lín)凛.冽(lǐn)2.下列词语的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薄言掇之缀满枝头啜汤惙怛伤悴B.仓廪殷实大义凛然窗檩如实禀报C.一竿晴日百尺杆头干旱肝胆相照D.酤酒对酌怙恶不悛估计沽名钓誉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阴霪.(yín)场圃.(pǔ)村酤.(gū)B.闭廪.(lǐn)了.事(le)赋.诗(fù)C.芣苢..(fúyǐ)薄.言(bó)掇.之(duō)D.捋.之(luō)袺.之(jié)襭.之(xié)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我们一般所说的“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C.刘勰《文心雕龙》称《古诗十九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D.“乐府双璧”指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两部作品。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回应中国经济运行热点问题,记者洗耳恭听。
B.本店喜迎十周年店庆,凡光临本店消费满100元的顾客,本店将惠赠精美礼品一份。
C.政府部门回复管辖单位:你校《关于增拨招生指标的请示》已经收到,内容完全晓得了。
D.他对王编辑说:“感谢您对拙著不吝指正。
我将遵照您的意见认真修改.再请您审阅。
《芣 苢》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芣 苢》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c0c3aeed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1.png)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上册6.1《芣苢》一、单选题1.下列词语书写和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霎时(shà)船櫂(zhào)纤维(xiān)清规戒律委屈求全B. 嫉妒(jí)肄业(yì)潜蛟(qián)溘然长逝方枘圆凿C. 瞥见(piē)踯躅(zhú)伶俜(pīn)旁稽博采销声匿迹D. 勖勉(xùn)混沌(dùn)拾掇(duō)孜孜不倦大笔如椽2.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A. 何以知之B. 何陋之有C.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D.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3.下列加点的词语存在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 三夜阴霪败.场圃B. 一竿晴日舞.比邻C.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D.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A.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掇:拾取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存:存在B.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韵:气韵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确实C. 却.坐促弦弦转急却:退回赢得仓皇北顾.顾:顾虑D.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评论秋月春风等闲..度等闲:平常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 《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 《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芣苢》赏析诗歌语言风格(原卷版)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
![《芣苢》赏析诗歌语言风格(原卷版)高一语文对接高考之教材中的考点(统编版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afebcd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8.png)
6.1《芣苢》诗歌语言风格一、小阅读-课外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清平乐·年年雪里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插梅花醉”,一个“醉”字将词人热爱梅花,为梅花陶醉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
B.“挼”,揉搓。
上片三四句透露了词人生活坎坷,屡处忧患,但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不减。
C.“看取”二句:“看取”是观察的意思。
观察自然界的“风势”。
虽然出于对“梅花”的关切和爱惜,但此处“晚来风势”应包含深层语义。
D.李清照在词中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姜夔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②门技,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
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
①亚:接近。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雁重云不肯啼”首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长空彤云密布,大雁因要穿越浓云回归故乡而紧张胆怯,不肯啼叫,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
B.“画船愁过石塘西”,句中着一“愁”字,便似乎此一只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表达了作者急切归家却遇到阻碍的愁苦之情C.“打头风浪恶禁持”,恶,猛,厉害;满河风浪,猛打船头,阻挡词人归路,是词人愁的原因之一。
D.词的上片写雁怯重云,画船载愁,风浪打头,自己回家路途艰难,奠定了全词惨淡沉重的感情基调。
3.阅读下面《红楼梦》中“香菱学诗”中的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香菱咏月·其一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香菱咏月·其三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高中语文】《芣苢》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芣苢》同步练习+统编版+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d34b527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9.png)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三句描绘姑娘们在一片桑园里悠闲自在地采桑,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
B.诗中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这就自然地拖长语调,表现出舒缓而轻松的心情。
C.本诗与《芣苢》都运用了《诗经》中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表现手法,音韵优美令人神往。
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眎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今天怎么读《诗经》?”李山认为,读《诗经》要把文化读法和文学读法相结合,了解一部经典,首先要知道这部经典产生的时代是否够宽阔够丰富,其次要知道这部经典是否为后续的文化创作发挥了作用,这不仅是在了解一部作品,也是在了解自己的精神历程。例如《伐檀》是反不公正的,这是我们在读《诗经》时应该读到的,也是一个民族真正的精神。把留存在文化中的活泼的民族生机转化成大家能看懂的语言,是学者应该做到的。
(摘编自李营营《〈诗经〉的伦理性》)
材料二:
李山说,我们解读《诗经》的时候不是采取的观点越古越好,古人有很多看法,但由于历史局限性,其观点未必都是对的,今天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免走偏。例如《关雎》,汉代人在解释的时候认为是讽谏周康王的,但是后人在读的时候觉得全诗没有提到周康王,因此这种解释是不对的。宋代学者在解释的时候认为这就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一个男孩碰到一个采荇菜的女孩,然后悄悄地爱上了她”,但李山教授认为,“理解诗歌,不能只看里边出现了男子和女子,就断定是爱情诗,这种想法是不对的”。首先,爱情诗常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而不是本诗这样的第三人称;其次,钟、鼓、琴、瑟,是高级贵族家里才可使用的乐器。“它是一个典礼的歌唱,淑女与君子成为好配偶,是在典礼中完成的”。
6.1芣苢 (学生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
![6.1芣苢 (学生版)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学与练(统编版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8ae83b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5.png)
第6.1课 芣苢《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编定是在春秋时期。
在先秦时代,称作“诗”或“诗三百”,西汉初年始称为《诗经》。
除305篇之外,《诗经》还有六篇有目无辞,谓之《笙诗》。
(都在小雅)关于《诗经》的编集,过去有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三种说法。
《诗经》这部书,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太师和乐工们整理、编纂而成的。
关于孔子删诗的说法,一般学者都认为不可信。
《诗经》中诗歌产生的地域很广,涉及到今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湖北等地区的部分或全部。
除了湖北地区(江汉流域)是南方外,其他都是北方地区。
所以可以说《诗经》大部分产生在北方,显示的是北方文化的特色。
诗经分类《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民间曲调,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 160篇。
雅是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 105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曲,分周颂、鲁颂、商颂, 40篇。
诗经内容《诗经》以其丰富而广泛的内容,向我们展示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巨幅画卷。
一、祭祀与史诗内容以祭祀祖先、追溯部族起源和兴盛、赞颂祖先的丰功伟业为主。
《大雅》中《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述了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伐纣的周族发祥的历史。
具有史诗特点。
二、农事诗主要描写农业活动。
代表作品《豳风·七月》。
三、宴饷诗《诗经》中有一类作品专门描写贵族宴饮的场面,是为燕飨诗。
这类诗歌是稳固的宗法社会的产物。
贵族的宴会往往是出于维系礼法、敦亲睦义的需要,而宴饮仪式则是礼的一种体现,因此这类诗歌总是赞美和乐融洽的氛围,井井有条的秩序;而对放纵失仪之举则加以讽刺。
著名的作品有《小雅·鹿鸣》和《小雅·宾之初筵》。
四、怨刺诗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政局动荡,王室衰微,社会矛盾加剧。
抒写愤懑,抨击现实的怨刺诗在这种背景下大量出现。
《芣苢》(分层练习)-高一语文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
![《芣苢》(分层练习)-高一语文精品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22e5d31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5e.png)
6.1 芣苢分层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梁是为跨越沟谷、水面或障碍物而修建的构筑物,一般由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支座系统、附属设施等组成,可按用途、大小、结构、跨径等分为多种类型。
就结构体系而言,桥梁可分为梁式桥、拱桥、缆索承重桥(悬索桥和斜拉桥)等。
作为人类活动的基础设施,桥梁____①____。
《诗经》中就有对古人在渭河上架设浮桥的描写。
隋唐时期建造的赵州桥则是世界上现存跨度最大、保存最好的单孔坦弧敞肩石拱桥。
从古代的独木桥、汀步桥、木制浮桥,到砖石结构古桥,再到钢桥、混凝土桥,建造技术____②____,桥梁结构、规模、材料、用途、外观等各方面不断发展。
港珠澳大桥是当代桥梁技术的集大成者,创下多项世界纪录。
这些世界纪录的缔造无不以桥梁建造技术创新为驱动,其中深埋沉管隧道技术____③____,最具有代表性。
以深埋沉管隧道为代表的诸多新技术,不但为我国桥梁建造乃至基础工程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而且为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今,桥梁在人们生活中已不仅仅是交通设施。
除了实现人类翻山、越江、跨海的梦想,有的桥梁还成为当地独特的风景线。
桥梁承载着更舒适快捷的体验需求和更高的审美需求。
未来,随着新材料、悬浮技术、漂浮技术、深水建造技术等不断创新突破,现代浮桥和悬浮隧道将成为沿海城市拓展发展空间的新载体,漂浮城市和漂浮机场也有机会从梦想变为现实。
瞩目未来,我国桥梁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建设者们将继续秉持____④____、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架起更多体现我国综合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圆梦桥”,打造民族复兴道路上更亮丽的风景。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练习12 芣苢-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同步练习 (统编版必修上册) (原卷版)
![练习12 芣苢-22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同步练习 (统编版必修上册) (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0e843983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d1.png)
姓名:班级第12课芣苢一、语言文字运用与识记【中等】(山东省济南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摆脱贫困一直是中国人民的梦想,历经多年奋斗,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这是一首激荡人心的动人歌谣,这是一个的人间奇迹!奇迹从来不会从天而降,脱贫攻坚的煌煌伟业,伴随着多少奉献和牺牲!大山深处、田间地头,有着扶贫工作者质朴的笑脸、忙碌的身影。
他们怀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助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物质上的丰收催生了精神上的硕果。
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锻造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
这种精神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群众的精神风貌,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勇气大增。
征途漫漫,精神永恒。
将脱贫攻坚精神发扬光大,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的奋斗姿态,我们定能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再创新辉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孜孜不倦永垂青史焕然一新一往无前B.孜孜以求彪炳史册焕然一新一往无前C.孜孜以求永垂青史耳目一新勇往直前D.孜孜不倦彪炳史册耳目一新勇往直前2.下列语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两首叙事诗被称为“乐府双璧”。
B.李白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写出了蜀道之“难”。
C.学习《氓》要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D.“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
3.文中的画横线句子如果改成“各地都有扶贫工作者”与原文意思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请分析。
(5分)【偏易】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芣苢》部编本新教材必修上基于高中语文素养的课文全方位理解巩固练
![《芣苢》部编本新教材必修上基于高中语文素养的课文全方位理解巩固练](https://img.taocdn.com/s3/m/69e80e2780eb6294dc886ceb.png)
2.6.1《芣苢》部编本新教材基于高中语文素养的课文全方位理解巩固练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①芣.______苢.______ ②掇.______ ③捋.______ ④袺.______ ⑤襭.______⑥阴霾.______ ⑦场圃.______ ⑧村酤.______ ⑨闭廪.______1.①fú yí②duō ③luō ④jié⑤xié⑥yín ⑦pǔ ⑧gū ⑨lǐn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薄言.采之(说话)B.薄言有.之(取得,获得)C.薄言掇.之(拾取,摘取)D.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2. A(言:助词,无实义。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①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②薄言掇之(选取)③赖有诸孙替老人(依靠,依赖)④急炊大饼偿饥乏(赔偿)⑤多博村酤劳苦辛(求取)⑥赋诗怜汝足精神(爱怜)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D.②⑤⑥3.B4.诗经六义。
(1)《诗经》“六义”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内容上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风》是______;《雅》是周人的______,又分______和______;______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______。
(3)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_______,是_______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_______表达出来。
比:即_______,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6.1 芣苢》同步练习及答案(共两套)
![《6.1 芣苢》同步练习及答案(共两套)](https://img.taocdn.com/s3/m/f019be9ee45c3b3566ec8b4f.png)
《6.1 芣苢》同步练习一【课前自主梳理】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
芣苢《诗经·周南》采采..①(茂盛的样子)芣苢..②(车前草),薄言..③(“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④(取得,获得)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⑤(拾取、摘取)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⑥(从茎上成把地握取)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⑦(提起衣襟兜东西)之。
采采芣苢,薄言⑧(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之。
附余冠英先生译文: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些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颗一颗拾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手提这衣襟兜起来。
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二、解释下列多义词 (1)薄⎩⎨⎧薄.言采之( )待他不薄.( )日薄.西山( )厚古薄.今( )(2)言⎩⎨⎧薄言.采之( )父母之言.( )国人莫敢言.( )言.谈举止( )答案 (1)助词,无实义 (感情)冷淡 迫近、靠近 轻视、看不起(2)助词,无实义 名词,话,言语 动词,说,说话 名词,语言【课堂自主探究】1.在结构框架图中的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芣苢―→采摘有捋→轻松欢乐的情调答案 □01掇 □02袺 □03采摘的劳动过程 2.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表现了当时人们采芣苢时虽然劳苦但又充满乐趣的场面。
B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
C .这种重章叠句的形式,看似很单调的重叠,却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D .诗歌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答案 A解析 诗中表现的尽是欢快,没有表现劳苦。
【课后同步训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薄言掇.之 掇:拾取、摘取 B .薄言捋.之 捋:用手大把地摘取 C .薄言袺.之 袺:一手提起衣襟兜着 D .薄言之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答案 B解析 捋:顺着茎滑动成把地握取,或从茎上成把地握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1 芣苢核心素养练习一、核心素养聚焦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芣苢..(fú yǐ)拾掇.(duo) 场圃.(pǔ)B.捋.袖子(lǚ) 袺.(jié) 赋.诗(fù)C.襭.(xié) 阴霪.(yín) 怜汝.(rǔ)D.大雅.(yǎ) 仓廪.(lǐn) 依赖.(lài)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采采..芣苢采采:茂盛的样子B.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C.薄言袺.之袺:一手提着衣襟兜着D.薄言襭.之襭:采摘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
“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
“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中,“风”代表了《诗经》的最高成就,它或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现劳动生活的苦乐,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欢,从各个侧面展示了古代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图景。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毛诗外传》。
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
①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②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③收集和保存了古代诗歌305首④《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⑤《诗经》是按《风》《雅》《颂》三部分编辑的⑥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A.①⑥②⑤③④B.②④①⑥⑤③C.③④①⑤②⑥ D.④①②③⑤⑥5.填空:(1)《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收集了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2)《诗经》的“六义”指、、,、、;它与、、、合称“五经”。
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从题中选出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两项()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的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第三、五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六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在意义上与前句没有变化。
E. 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2)《诗经》常使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3)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
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4)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
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出来。
二、学业质量测评基础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创作,有两个倾向性的东西必须要警惕。
一个就是无病呻吟,过分个人病态的感受以期引起别人的同情或同感。
第二个就是既故作姿态,又语焉不详,从头到尾都不知道他要表现的到底是什么。
这两种倾向的通病都是离心灵很远,( )。
他们对前人作品的,还没怎么说到内容,总是先说到什么手法和某某流派,令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
其实,写作就像谈话,既然是谈话,就要有谈话的艺术,像相声一样,我们喜欢老派人说的相声,如侯宝林,马三立,不动声色,暗藏玄机,通过让你喜不自禁。
而现在那些说相声的,什么都整到舞台上去。
现在有的写作者也是如此,功夫都用在写作之外,怪力乱神、乌烟瘴气,生生把一件高尚的事情做成的低级勾当。
文学在物质化的世界里正在渐渐失宠,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是,虽然文学绝对不会消失到无,更不能忽略不计,但它已经堕落到如此。
所以,作家的道义和责任感,有时候也反映在说话的方式上,使作家的生活态度在作品里显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放大回味抖包袱暴殄天物B.夸大回味耍伎俩焚琴煮鹤C.夸大回顾耍伎俩暴殄天物D.放大回顾抖包袱焚琴煮鹤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愉当的一项是A.即使他说的是所谓的心里话,那也不是来自心灵,而是心脏B.即使他说的是所谓的心里话,那也是来自心脏,而不是心灵C.尽管他说的来自心脏,前不是心灵,那也是所谓的心里话D.尽管他说的来自心脏,那运不心话,见不是来自心灵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是,虽然文学已经堕落到如此,但它绝对不会消失到无,更不能忽略不计。
B.但是,虽然消失到无的文学已经论溶到如此,但它绝对不能忽略不计。
C.但是,虽然文学已经沦落到如此,但它绝对不会消失到无,更不能忽略不计。
D.但是,虽然文学已经沦落到如此,但它绝对不能忽略不计,更不会消失到无。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风本是地球大气层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收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对此,他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
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由此形成风俗、风情、风致等。
换言之,《诗经》之“风”,就是指各地区的“风俗习惯”。
A.孔子在编集《诗经》时,如何将一部分诗选入“风”的呢?B.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C.在编集《诗经》时,孔子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编入“风”呢?D.《诗经》中的部分诗,是如何被孔子选中并称为“风”的呢?5.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字。
本报讯(记者陈菁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之后,经济的一体化已经有了制度的保证。
接下来,两岸交流的重点是文化和教育。
只有两岸在文化方面合作,才能解决心连心的问题。
”在目前于厦门贳笃书院举行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国学论坛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指出,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是联系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
本届论坛围绕“《诗经》研究——学术•生活•展望”主题,来自大陆和台湾2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0余名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当代《诗经》研究的最新成果,探索诗经学研究的新思路。
6.中学生李×阳写了篇论文,想向一位慕名久已的王编辑请教,恰巧王编辑不在家,他就给王编辑写了张便条。
便条中有几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王编辑:您好!我到寒舍拜访您,但不幸您不在家。
我把拙文《<诗经>情思》放在您家,望拜读。
本人一向有写作雅趣,学习之余,偶有所得,自觉错处颇多,但苦于自己不能斧正。
您是本市研究《诗经》的大家,望工作之暇不吝赐教,修改润色。
此致编安!××市第一中学高三(2)班李×阳20××年12月9日综合练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伐檀①坎坎伐檀②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③。
不稼④不穑,胡取禾三百廛⑤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⑥兮?彼君子兮,不素餐⑦兮!坎坎伐辐⑧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⑨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⑩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注】①原编《魏风》第六。
②坎坎:伐木声。
檀:指黄檀,落叶乔木,木质坚韧,适合制作车辆和用具。
③涟:水波纹。
猗:义同“兮”,语气词。
④稼:耕种。
⑤胡:为什么。
禾:粟稻等粮食作物的总称。
三百:言其很多,非确数。
廛:通“缠”,捆。
⑥县:通“悬”。
貆(huán):即猪獾。
⑦素餐:不劳而食。
⑧辐:车轮上的辐条。
⑨直:指直流。
⑩亿:周代十万为亿。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这首诗每段的三、四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这首诗采用了“赋”与“兴”相结合的手法,从而更有力地突出了“刺贪”的主题。
(2)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8.阅读《诗经·蒹葭》,完成题各题蒹葭蒹葭①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②,在水一方。
溯洄③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④。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⑤。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⑥。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⑦。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⑧。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⑨。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⑩。
选自《诗经·国风·秦风》)【注解】①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②伊人:那个人(恋人);③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④晞:xī,干;⑤湄:méi,水边;⑥跻:jī,升高,向高处登;⑦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⑧涘:sì ,水边;⑨右:引申为曲折;⑩沚:zhǐ ,水中的小洲。
(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
从内容的角度,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2)这首诗中男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9.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