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语文(部编版)课件-回延安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课件
情。“再回”紧扣题目和开头中的“回”字,从“回” 开头,又回到“回”字,结构上照应题目、首尾呼应, 使文章更完整。这样的结尾内容上升华了主旨,抒发 了诗人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阅读方法解密
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 (中考占2—3)结尾句(段)在结构 方面的作用有:①总结全文;②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③照应题目或回应前文。在内容方面的作用有:①画龙点睛、 点明事件的意义,卒章显志,点明中心;②深化、升华主旨, 抒发作者某种感悟或者情感。本题是诗歌,从照应题目、首 尾呼应和升华主旨,抒发诗人情感方面来分析。
5.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 人……”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气喘 得紧”,表现出老人急于和诗人见面,匆匆赶来,心 情激动;“梦见鸡毛信”“可真见亲人”,表现出老 人为见到当年共同战斗过的诗人而满心欢喜。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导思4.诗歌抒发 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 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回延安》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2
2.回延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 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 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与丁毅合 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主要诗歌集有 《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 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优质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优质课件

预习检查 读一读
zhǎn

dēng
登时
pàn
脑畔
méi
糜子

油馍
kuāng
眼眶
预习检查 多音字
méi 糜子


mí 糜烂
pù 店铺
铺 pū 铺路
dǔ 羊肚 dù 肚子
预习检查 形近字
糜 méi 糜子 靡 mǐ 风靡全球
馍 mó 油馍 漠 mò 漠视 模 mó 模型
预习检查
词语解释
【心窝】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赞美
安 看延安——记录崭新面貌——旧貌换新颜 热爱 祝延安——展望美好未来——圣地大贡献 祖国
课堂检测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糜子(mí) 延安(yán) 柳林铺(pù)
B.心窝(wō)
白羊肚(dù) 油馍(mó)
C.肩膀(bǎng) 眼眶(kuāng) 登时(dēng)
的喜悦之情。

描述延安城新面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 赞美之情。

回顾延安的光辉历史,展望延安的美好前 程,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回延安 忆延安 话延安 看延安 祝延安
整体感知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情感不是单调的,而是多层面的。
激情 回到延安时激动万分 喜情 见到亲人时喜不自胜 豪情 展望延安未来豪情万丈
精读细研
第一小节 齐读第一小节,你从哪些语句中能读出诗人回到 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连用“莫要”“莫把”两 个带有祈使语气的词语, 表达了诗人重回延安时无 法克制的激动心情。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课文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课文课件
之情;“双手搂定宝塔山”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似言 宝塔山之小,“我”可以搂住,一个“搂”字,生动形 象地写出了诗人对故地之物的亲切之感。
整体感知—第一节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赏析:夸张、比喻。“千声万声”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表达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把延安比作母亲,形象生 动地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亲切和敬爱,抒发了诗人再次 回到魂牵梦常的延安时兴奋、激动的心情。
整体感知—第四节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赏析: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通过“千万条腿”“千万
只眼”与“不够我走”“不够我看”的对照,从侧面突 出了延安的变化之大,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和急于看 遍延安城的迫切心情。
整体感知—第四节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赏析:比喻,把延安的天空比作“大明镜”,展现了一
辞手法,代指“亲人们”,具有鲜明的延安特色。这两 行描绘了热情好客的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欢乐场面, 营造了一种温馨亲切的氛围。
整体感知—第一节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赏析:动作描写。“扑”字用语贴切,以无声的
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无比欣喜激动而 又无以言表的心情。
整体感知—第二节
描写了当时的环境,烘托了喜悦的心情。写娃娃们争相 和自己拉手的动作,活画了小孩子天真活泼的形象,表 现了欢聚场合的热闹。
整体感知—第三节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赏析:比喻、夸张。写亲人重逢交谈时的热闹场
景。诗人与亲人围坐在炕上,说的话像长江大河 的浪花一样没有穷尽。
整体感知—第三节
柔和、沉静、澄明、清冷。
迷清 离冷 的、 氛孤 围寂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40张PPT)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40张PPT)

疑难探究
语言描写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表现了以老爷爷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人 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场景描写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描写延安在新时期 的新面貌,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
疑难探究
3.诗歌采用了“信天游”的民歌形式,具有地方特色,请结合内 容谈谈你的理解。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莫要”“莫把”这两个表祈使语气的词语表现了诗人重 回延安时无比激动、不能自已的心情。叫灰尘不要把自己的眼 睛,挡住表明诗人急切地想要看到故地的情形,表现了其对延 安深厚的感情。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抓”“贴”两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 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土地的挚爱。
品味第三部分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米酒”“油馍”“木炭火”“炕”极具地方特色。
渲染了延安人民热情招待客人的浓烈氛围。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不透风”“脚步声”写出了团聚时窑洞人之多,表现 了延安亲人对“我”的无限热情。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不透风”“脚步声”写出了团聚时窑洞人之多,表现了延安亲人对“我”的无限热情。
品味第二部分 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本诗选自《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喜情(见到亲人时喜不自胜) 喜情(见到亲人时喜不自胜)
对一照口过 口去的我米认酒不千出万了句远你话,, 迎的场景,自然引出下文对延安生活的回忆。“回家
“迎春风”,赋予“绿树”以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了延安绿树的生机盎然。

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回延安》

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回延安》
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回延安》(共 49张PPT)
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回延安》(共 49张PPT)
原文: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分析: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句“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 书”,“红旗”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 的写照。 原文: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分析:“手把手儿”写出了延安母亲对诗人的无私教诲,表现 了延安母亲对诗人走上革命道路的深刻影响。 原文: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分析:直接抒情,延安熔炉锻造了“我”,“我”对延安永远有 割舍不掉的感情,表达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回延安》(共 49张PPT)
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回延安》(共 49张PPT)
读后感悟
感悟:①延安是历史的教科书,也是中华民族取之不 尽的精神宝藏,值得我们去钻研、去挖掘。让我们发 扬“延安精神”,刻苦学习,为祖国建设献策献力。 ②想象是灵感的源泉,想象使我们超越有限的现实, 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创造无限的可能,想象使我们 实中见虚,使我们从现在看到未来,有了丰富的想象, 我们的文章才能更有诗意和激情。
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回延安》(共 49张PPT)
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回延安》(共 49张PPT)
原文:满心话登时说不出 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分析:动作描写,“扑”字干 净利落,胜过千言万语, 表达了诗人激动、喜悦之 情。
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回延安》(共 49张PPT)
八年级下册人教部编版《回延安》(共 49张PPT)
糜子[méi zi] 油馍[yóu mó]
脑畔[nǎo pàn]
眼眶[yǎn kuàng]
登时:立刻。 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脑畔: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课件(共44张PPT)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课件(共44张PPT)

家。
9、回延安》一诗,以回延安为线安排结构,按原诗顺序调整下列各句
的顺序。
A.忆延安 B.欢聚延安 C.颂延安的贡献 D.回延安 E.赞延安的新貌
按原诗顺序应是__D__A__B__C__E__。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背诵诗歌。
复习检查
1、生词提写 莫要 厉害 挡住 心窝 搂定 柳林铺 延河 登时 树梢 糜子 油馍 满窑 脑畔 气喘 眼眶 费心 蓝天 彩虹 杨家岭 枣园 赤卫军 2、指名背诵课文
有关资料
3、文体知识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广泛流传于 陕北的一种民歌形式,两行一节,上下句押 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 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 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 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多 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 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母亲延安换新衣”
2、诗人是怎样围绕这一中心展开描写的?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明变化大, 看也看不过来。
过渡句,承上启下,写出了延安城 在诗人心中鲜明生动的形象。
自主探究
“一条条……一座 座……,一盏盏…..一排 排……”运用排比和叠 词,富有陕北方言的特 色,描绘出延安城一派 整齐优美、兴旺发达的 景象,突出了延安变化 之大,也突出了“延安 精神”留给延安人民的 财富。
回延安
贺敬之
制作:苑仁纯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学习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 各类修辞手法和比兴手法。 3、体会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情以及对革命事业和人民的 热爱之情,培养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ppt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ppt课件
二、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 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 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直接抒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延安熔炉 锻造了“我”,“我”与延安永远有割舍不掉的感情。此句表达 了“我”对延安母亲的感激之情。“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 安看母亲!”直接抒发了“我”离开延安时的留恋不舍。 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用“黄土” 代表这片土地养育了这里的人民,“抓”“贴”等动作,将重回 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 人怀。”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表现出诗人见 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的激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种心情的外 在表现。
课文解读
自由朗读课文,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各部分的内容。















朗读第一部分: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无法控制内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心的激动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对母亲延安 的眷恋
亲人欢聚的 热烈场面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欢聚一堂,共叙新旧 岁月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比喻、夸张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滔滔不绝、唾沫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横飞的热烈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精美》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精美》精品课件
回延安
贺敬之
作者简介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 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与丁 毅合作创造的新歌剧《白毛女》享有很高声 誉,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 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历 任华北联大文学院教师,中央戏剧学院创作 室主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文化 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有诗集《并没 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1.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知识点。 2.师生共同反思学习心得。
教科书本课课后习题第一题。完 成后同桌之间相互订正
创作背景
• 1924年,贺敬之出生在山东一个贫苦农家。他发奋 读书,13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师范学校学习,并 两次随学校辗转迁移。
• 16岁时,怀揣着对理想的追求、对延安民主和革命 的向往,踏上了北上延安的征程。
• 贺敬之在延安待了6年,由热血少年成长为有坚定 信念、超群学识的青年知识分子。抗战胜利后,贺 敬之离开延安,到华北大学任教
• 32岁时,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那一节 写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和激动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第二节 回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情景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8张PPT)
那么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又会有怎样 的魅力呢?这节课让我们与贺敬之一起回延安, 了解信天游,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挚爱深情。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 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 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 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 了歌剧《白毛女》,主要 诗歌集有《朝阳花开》、 《乡村的夜》、《放歌 集》、《贺敬之诗选》等。
了解延安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 迫开始长征,而 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 的最终落脚点。从 1935 年到 1948 年,延安 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这13年间,延安经 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战争年代里, 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 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写作背景: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 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 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 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 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 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 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 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从阔别十年 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 人无限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 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1、体会运用夸张、拟人、比兴等多种 修辞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2、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 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时间代表效率,时间就是生命!请同学们珍惜时间! 1、认真阅读文章,思考下列4个问题。 (1)比兴手法在“信天游”中大量使用,请你结合知识链 接的相关内容,试着在原文找一找含有比兴手法的句子并作 说明? (2)除了比兴手法,诗中还运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将诗 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请找出这些句子,说说修辞手法 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思考后把答案写下来,完成后举手示意。 3、组长组织组员移位合作学习本课的内容,讲解知识点及 解题方法,并准备上台展示。 4、随机挑选小组展示今天的收获,要求讲解本课的知识点, 并总结答题技巧。 5、展示后完成教师当堂布置的练习题。

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表情状 紧紧、飘飘、团团、高高、滚滚
表颜色 白生生
“比兴”是信天游最常用的手法。请你找出诗中运用 这一手法的诗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状元贴士 比兴
辨识
举例

比喻,形象生动,情感深挚。 (以彼物比此物)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 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街市》)
先说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

事物,即触景生情,托物起 兴,引发联想和想象。(先
考点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法: 1.知人论世看内容。 2.关注诗题、诗眼、诗注。 3.抓关键性语句。 4.注意诗歌题材。如:①赠友送别诗;②写景咏物诗; ③山水田园诗;④羁旅思乡诗;⑤咏史怀古诗。
内容(叙事) 重返延安 追忆延安 欢聚延安 描述延安 展望延安
情感变化(抒情) 激动喜悦 感激怀念 兴奋感动 惊叹自豪 热爱眷恋

树梢树枝树根根
先说树的梢、枝、根是连成一体的,以引起 下句,说“我”与延安亲人是一家人。此句 也可视为比兴兼用。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先说羊羔吃奶之事,以引起“我”吃延安 的小米长大成人之事,含有延安是“我” 家的意思。此句也可视为比兴兼用。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文说“肩膀上的 红旗手中的书”。“红旗”和“书”是“我” 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 表达诗人对延安岁月的怀念之情。
青年抗日救亡运动:从抗日战争起,全国各地的爱 国青年纷纷奔赴延安,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大生产运动:由于国民党的封锁,毛主席号召延安 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延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 大生产运动。
显韵味
读诗歌
读准字音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liǎo)。 满心话登时(dēng shi)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东山的糜子(méi zi)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树梢树枝树根根(gēn gen),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gāo gao)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白生生(shēng sheng)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八下语文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8张ppt)

八下语文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8张ppt)

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
叁 聚焦“延安”, 体悟情感内核。
1.回忆中的延安。 (1)当年的“我”为什么要去延安?延安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请从第二部分“忆延安”中寻找相关信息,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家”“亲山亲水有亲人”“母亲”——温馨美好。 (2)“我”在延安做了什么?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在延安斗争、学习。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踏上革命征程。
②聚焦第二部分,品析“比兴”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示例: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 比”,以 “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喻写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思
树梢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 “树梢 "“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自己和延安山 水、延安人 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贺敬之16岁就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17岁在延安光荣加人 中国共产党。延安 的生活成了诗人一生中最重要、最难忘 的 历。由此可见,对于“我”来说,延 安是“家”和“母亲”一样的有 在。她 养育了“我”,送“我”踏上革命的征程。
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
2.眼前的延安。 (1)诗人这次回延安,见到了什么?请结合全诗,筛选提炼信息,并对信 息进行归类。。 人:老爷爷、团支书、社主任、娃娃们、亲人等。 事:亲人相迎、欢聚一堂等。 物:黄土、红旗、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米酒、油馍、木炭火 窑洞、
炕、白窗纸、红窗花等。 景:延安的旧貌——枣园、窑洞、宝塔山、柳林铺、杜甫川
杨家岭、延河等。 延安的新颜——街道、楼房、电灯、绿树等。的民俗民风。再读诗歌,反复品味,思考:“延安”“黄 土”“红旗和“亲人”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那些物——是陕北的特有风物,有着浓郁的地域风情。 那些人、事——彰显了淳朴而积极昂扬的精神风貌, 那些景——是革命起源、壮大的重要之地,是红色意象的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精美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精美课件

活自由。
④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往往是上句旨在比 兴,下句道出本意。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养育之恩
比兴手法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 • • • • • • •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 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回延 话延 忆 延 安 安 安 看 延 颂延 安 安
感情
作者感情变化
(1)回延安, 兴奋 (2)忆延安, 感激 (3)话延安, 喜悦
(4)看延安, 赞颂
(5)颂延安, 热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基调:直白、热烈、豪迈
• 朗诵点评标准
• • • • 1、读音、重音、停顿准确 2、声音洪亮 3、情绪饱满(章节不同情绪不同) 4、能有适当的表情和手势等肢体语 言
生活过的地方,使人容易联想到“回 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写 出了诗人和延安的亲密关系。
“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莫 把”,表现出了急欲见到延安的心情,抒发 了接近延安时的万分激动的感情。
诗歌主题:
这首诗描述作者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 追忆过去延安难忘的岁月,展现今天延 安的风景、人物,表达了发扬延安光荣 传统、建设新中国的心愿。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女)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男)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女)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齐)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齐)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女)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男)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合) 再回延安看母亲! 再回延安 看---母-----亲!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2《回延安》课件(共37张PPT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2《回延安》课件(共37张PPT

(3)既要注意每一部分的特色,又要注意 整体上的联系和内容上的对照、比较,在朗读 时体现出诗歌内容的层次和感情的层次。
朗读课文,归纳各小节主要内容。
(一)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二)忆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三)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四)看延安——描画延状元成才路安城的崭新面貌 (五)祝延安—状—元成才路 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 继续革命的征程
2 回延安
贺敬之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 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重点)
2.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了解时代背景,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难点状元成才路)
3.感受作者抒状元发成才路 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 爱国的情感。(重点)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作者名片
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 剧作家。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 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主要作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课文精讲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红旗飘飘把手招。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手抓黄土我不放,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一头扑在亲人怀……
千声万声呼唤你,
回延安——抒写久别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宝塔山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 象征。登山凭眺,可纵观圣地全貌。“只 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ppt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回延安》ppt
糜子
kuàng zhǎn
眼眶

油馍
整体感知 朗读这首诗,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说说诗
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情感的?
第一部分:回延安。 ——兴奋 第二部分:忆延安。 ——感激 第三部分:话延安。 ——喜悦 第四部分:看延安。 ——赞美 第五部分:颂延安。 ——歌颂
整体感知
那么,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情感的?
回 延 安
作者简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1924年生于山东枣庄市峄县(今山东 台儿庄)。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造了 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 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这是我国新歌 剧发展的里程碑。1946年离开延安, 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放后长期从事 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
写作背景
诗人是按照回延安的过程这一线索来抒发情感的。
合作探究
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 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试找出相关诗句,细心 揣摩其中蕴含的情感。
合作探究
人物动作描写的语句:
场景描写的语句:
手抓黄土我不放,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双手搂定宝塔山。
写法探究
1.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 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 2.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生 活细节和场景。
合作探究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唱”“笑”“招”是描写动作和表情的,这是 拟人手法的连用,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合作探究 (3)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换新衣”运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变化之大;把延 安称作母亲,无限亲切,抒发了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感 情和对延安旧貌换新颜的由衷歌颂。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0张PPT)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0张PPT)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 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 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哟一杆杆枪 咱们的队伍势力壮 千家万户哎咳哎咳哟把门开哎 咳哎咳哟 快把咱亲人迎进来咿儿呀儿咳 哟 围定亲人哎咳哎咳哟热炕上坐 哎咳哎咳哟 知心的话儿飞出心窝窝咿儿呀 儿咳哟
满天的乌云哎咳哎咳哟风吹散 咳哎咳哟 毛主席来了晴了天晴呀晴了天 毛主席来了晴了天晴呀晴了晴 呀天 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 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
“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 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 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 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 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夜里我就 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 着,还流着眼泪。”
03
集体探究,拓展延伸
1、《回延安》中的“回”改为“到”,效果有什么不同?
“回”,回到,意味着重新来到过去生活的地方 ,很容易让人想到回家、回乡,重返自己的生活家 园,一下子把延安和自己的关系揭示出来了。作者 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母亲 的怀抱,回字能表达出诗人对延安的特殊感情。
游 ” “ 小 曲 子 ” , 在 山 西 被 称 为 “ 山 曲 ” , 在 内 蒙 古 则 被 叫 作 “双手搂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搂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儿风也透不进吗?这两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
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情景。
1、《回延安》中的“回”改为“到”,效果有什么不同?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 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我”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我”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我”对 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2、诗中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来并分析其中的表达效果。 1945年和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在读全诗,总结归纳全诗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从阔别十年的延安,看 到延安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对革 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二)品味语言 1.圈出你认为用的好的字词、句子并和大家讨论与分享其 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示例:(1)如题目中的“回”,“回”意味着 重新回到过去生活过的地方,容易使人联想到回家、回乡, 重返自己的精神家园,拉近(突出/写出)了诗人和延安的密切 关系。 (2)开头第一部分中“莫要”,表现出心脏的剧烈跳动;“ 莫把”表现出急欲望见延安的心情;抒发了急欲回到延安、 行近延安万分激动的感情。 (3)又如第一部分,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 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 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
二、自主预习
贺敬之 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 (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 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 剧《白毛衣》,主要诗歌集有 《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 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 选》等。
2.语文知识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 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 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 ,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 可叙事。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作用)增强了诗 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4)看延安,旧貌换亲颜。 (5)祝延安,圣地大贡献。
第2课时
一、激情导入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 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 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 永不氓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 ,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 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 乐般的美。
三、迁移拓展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延安人民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热情好客、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 2.在那个年月,为了革命信仰,为了建设新生活,在老一 辈的革命者们的精神激励和影响下,延安人民经过自己的努 力,生活不断的好起来,那么在今天,这种“延安精神”值 得我们学习吗? 【交流点拨】以前生产力落后生活水平低下,“延安精神 ”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延安精 神”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并且发扬下去。只有把“延安精神” 发扬光大,我们的全面小康社会才能早一天实现。
3.重点字音
糜.子(méi)
油馍.(mó)
满窑.(yáo)
脑畔.(pàn)
喘.气(chuǎn) 登.时(dēnɡ)
4.词语积累
①登时:即刻。
②几回回:一回又一回。
③脑畔上: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④白生生: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⑤艰毛信:旧时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
公文、信件。
5.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 重回到延安,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 作者的感情变化。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2.诗歌的第三部分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 情景的?
【交流点拨】(1)写亲人欢聚的场面时,写烧热的炕、生起 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物,既亲切、 又真实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亲人的情景。(2)通过老、 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来表现诗人和亲人欢聚的动人 情景。
3.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方法来描绘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 面貌的?
(3)排比。以上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又构成排比的形式 ,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三)写作借鉴 1.强烈的思想感情。诗贵在有激情。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 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 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 有很强的感染力。 2.夸张手法的运用。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 得不透风”等等,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 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 情景。
第1课时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周末到了,当你踏上你离别多时的故土,看到
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情呢? 延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
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 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诗人贺敬之也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 人重回到延安采用信天游的格式写下了这首诗《回延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诗人对 延安的思想感情。
3.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①比兴关系: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 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 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 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如“羊 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切中,第一 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 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 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②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 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 ③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 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两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 动作神态,后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
【交流点拨】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 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用了夸张和比喻修辞,表明自己游览 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 美之情溢于言表。
4.第五部分诗人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的同 时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交流点拨】这一部分诗艺术地概括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 国。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 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 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三、合作探究 1.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思考诗人写作这首诗的感情线索是 什么? 【交流点拨】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 为线索。
2.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 抑制的激动心情的?
【交流点拨】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 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思乡近更切”越是接近, 心情越是激动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要 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进一步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 千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念的表现。
二、合作探究 (1)文本探究 1.朗读诗歌的第二部分思考: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交流点拨】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亲山亲水 有亲人”这一比喻尤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 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羊羔羔 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 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 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 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回 延 安贺
敬 之
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 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 的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 用。
3.朗读诗歌的第一部分,想想第一部分中哪些动词使用 最为形象传神,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 人见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 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唱”“笑”“ 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 ”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2.诗中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小组合作分析其中的表达 效果。
【交流点拨】示例:(1)“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 手招”,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唱”“笑”“把手招” ,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情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 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
(2)比兴。如:第二部分中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 写当年延安生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 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 “羊羔羔”吃“妈”的奶长大,引起并喻写出延安人民对自 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 的书”:兴中兼比,以大生产运动中“东山”、“西山”的 茂盛庄稼,引起并喻写出自己投身其中锻炼、学习。
四、课堂小结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激情 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 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 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板书设计 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