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案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游沙湖苦斋记Word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入门须知]
[知作者]
1.《游沙湖》
苏轼[见《新城道中》(其一)相关介绍]。

2.《苦斋记》
刘基(1311-1375),汉族,字伯温,青田县南田乡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

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知背景]
1.《游沙湖》
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只是一个虚衔,无权过问公事),安置在本州居住。

次年二月,他到达黄州,一直住到元丰七年才离去。

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因治病求医,在庞安常家住了几天(见《与陈季常》),病好以后,又和他同游清泉寺,《游沙湖》就是这时写的。

2.《苦斋记》
在旧社会,士大夫阶层生活优越,常常在住室之外,另辟一些房舍,作为闲居读书之所,这就是通常说的书斋。

为了表示风雅,又常常为书斋写一些解说文字。

一般称为××斋记。

记可以由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

这篇文章是书斋主人章溢请刘基写的一篇记。

这种性质的文章,一般要包括两项内容:一是斋的情况,着重写景物布置;一是斋的意义,着重写主人的襟怀。

这篇
文章就是这样写的。

[知常识]
1.书斋雅趣
中国的文人在写作之余,多有为自己的书斋命名的雅趣。

这些书斋的名字,有的反映了作者的志向,有的寄托了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让人不禁大开眼界,涉之成趣。

(1)南宋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叫“老学庵”。

据陆游在《老学庵诗》自注中说:“予取师‘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意为要活到老学到老。

(2)近代学者梁启超的书斋。

“饮冰室”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形容心情焦虑,内心烦躁,故而饮冰。

以此命名,暗示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3)1924年,鲁迅寓居北京阜城门外西三胡同,由于鲁迅支持学生运动,被当时的“正人君子”诬蔑为“学匪”,所以鲁迅就把自己的书屋命名为“绿林书屋”来反击反动文人对他的诬蔑。

2.名号志趣
(1)词人辛弃疾,重视农业,做官时提倡力田,奖励耕战,晚年退居农村,“更从老农以学稼”,自号“稼轩”。

(2)爱国诗人陆游,忧世愤俗,被权贵讥为不守礼法,他就自号“放翁”,以抒发对他们的蔑视。

(3)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是以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他本人一老翁来取号,表达了典型的文人情趣。

(4)明朝风流才子唐伯虎,自号“六如居士”,“六如”,按他自己的说法即人生如幻、如梦、如泡、如影、如露、如电,正好是失意文人消极情绪的抒发。

《游沙湖》
一、一词多义
1.相
①因往相.田动词,观察
②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副词,互相
2.疾
①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名词,病
②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动词,痛恨
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强,猛烈
3.是
①是.日剧饮而归代词,这
②觉今是.而昨非形容词,正确
③惟兄嫂是.依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君看流水尚能西.西:向西去
(2)名词作状语
下临兰溪,溪水西.流西:向西
2.形容词作动词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善:擅长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为”为判断词)
②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遂往求疗(“遂”前省略主语“予”)
《苦斋记》
一、通假字
1.覆之以茆茆通茅,茅草
2.楛竹之笋楛通苦
3.其槚荼亦苦于常荼荼通茶,茶的古体字4.燕坐于华堂之上燕通宴,安闲
5.籍柔覆温之躯籍通藉,垫
6.室十有二楹有通又,用在整数与尾数之间二、古今异义
1.于是
..鲜支、黄蘖、苦楝、侧柏之木
古义:在此
今义:表承接连词
2.食之可以
..清酒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三、一词多义
1.焉
①剑溪之水出焉.兼词,于此
②以俟观人风者得焉.代词,它
③于是余有叹焉.句末语气词
2.去
①山去.人稍远动词,距离
②尽其肉,乃去.动词,离开
③我从去.年辞帝京形容词,过去的
3.修
①倚修.木而啸形容词,长、高
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
③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
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动词,整饬
4.乐
①人莫知其乐.也名词,快乐,乐趣
②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动词,爱好,喜爱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野蜂巢.其间巢:筑巢 ②故遂择其窊而室.焉室:筑室 ③名.其室曰苦斋名:命名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 苦:使……劳苦 劳:使……劳累 饿:使……饥饿
②良药苦口利.
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利:使……有利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者,……也”表判断)
②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
①覆之以茆(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以茆)覆之”)
②燕坐于华堂之上(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于华堂之上)燕坐”)
一、了解行文脉络
湖沙溪再少
记斋作者“闻而悟”乐与苦相为倚伏
二、把握文章主旨
1.《游沙湖》
本文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无拘无束的行文方式,通过描写一个异人——庞安常耳聋心明,一处奇景——兰溪水向西流,表现了作者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

2.《苦斋记》
本文记述了苦斋的地理环境和物产,以及其主人的生活情况与乐趣、言谈,从而说明苦斋命名的由来与意义,阐发了乐与苦的“相为倚伏”——苦生于乐、乐由苦来的辩证关系与生活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图安逸享乐的思想,表现了苦斋主人甘于苦中求乐的宽阔襟怀。

一、阅读《游沙湖》,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对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明快地记叙了苏轼和一位聋大夫日常交往的特点,以及同游清泉寺的经历,可谓情趣盎然。

B.“流水尚西”“黄鸡休唱”表现了作者虽然被贬,但依然开朗、积极、乐观的情怀,为后人所称道。

C.本文的语言极其朴素、清淡,但写出了非常复杂的情感,并极有层次地表现了感情的变化。

D.文章写同游清泉寺,对王逸少洗笔泉、兰溪水简略写出,缺少对兰溪景物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是作品的一大不足。

解析:选D “缺少对兰溪景物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是作品的一大不足”错。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庞安常这样一个“异人”,可记的事迹必然很多,而作者却只突出他“以眼为耳”的“异”,其实也是为了写自己。

B.“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两句,正面运用乐府古词句意。

作者病好了,又看见兰溪水向西流,很有感触,所以这样说。

C.“休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不要因为自己满头白发就唱起“黄鸡催晓”、朱颜已逝那种消极悲观的歌曲。

D.本文笔法自由,行文活泼,时而漫记戏言,时而引录词作,表现了作者风趣、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积极的精神。

解析:选B 应该是“反用乐府古辞句意”。

二、阅读《苦斋记》,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斋,一般指书房、学舍;记,一种文体,往往在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抒发情理。

本文名为“苦斋记”,顾名思义,可知它“记”的是“斋”之“苦”:苦况与苦义。

B.本文重点阐发了“苦乐相倚,互为转化”的哲理,批评了膏粱之子只图安逸享乐的思想,赞扬了苦斋主人苦中求乐、恬然自安的宽敞襟怀。

C.全文以“苦”字起笔发端,又以“苦”字收结终章,即使写乐谈乐,仍由一个“苦”字生发出来,一个“苦”字,贯串始终,前后勾连,互为呼应,脉络分明,中心突出。

D.章溢先生把自己的隐居之室命名为“苦斋”,是因为这里环境是苦,物产是苦,往来艰苦,人甘于苦,议论言谈亦不离苦,真是目之所见,口之所食,足之所至,心之所想,无一不“苦”。

解析:选D “章溢先生把自己的隐居之室命名为‘苦斋’”错,是刘基命名。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具体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苦”字,把它作为贯串全文的脉络,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

B.“情缘景生”“景与情会”,前一部分的事与景与后一部分的情与理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C.作者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化景为趣,化趣为理,启发人们正确看待艰苦的环境,直面坎坷的人生。

D.文末的议论闪耀着作者思想的光辉,通俗而深刻地阐明了“苦之为乐”和“苦生于乐”的道理,明确人们的“苦乐观”和孟子、赵子的大致相同。

解析:选D 人们的“苦乐观”,往往由于精神境界的不同而大相径庭。

《游沙湖》
1.语言朴素、自然、清淡
从艺术上看,作者以极其朴素、自然、清淡的语言写出了非常丰富复杂的感情,并且有层次地表现了感情的发展变化——由寓慨于谐,发展到开朗、积极、乐观,由萧疏简淡的叙述到朗声高唱,思想感情的抒发越来越浓烈,读时令人情不自禁地也要伴随作者歌唱起来。

2.用笔经济
全文只有一百七十二字。

写游览所见景物,只简略点出逸少洗笔泉、兰溪水西流。

而对兰溪景物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描写,则留到歌词中表现。

歌词把静谧幽雅的景色、积极乐观的情绪和精警深刻的人生哲理,浑然无痕地融合起来。

在短小的篇幅中,有人物,有事件,有自然景色,有诗情哲理,这一切又似乎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的,充分体现了苏轼随笔小品文的艺术特色。

3.思想性和哲理性的高度融合
作者善于用深邃的眼光观察自然景物,并赋予丰富的想象,把思想性和哲理性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种高度的艺术技巧,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苦斋记》
1.角度新颖,引人入胜
写一般名山胜水的游记,有雄奇瑰丽之观可以描绘,如“巴陵胜状”之“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泰山奇观之“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皆足以
使人心驰神往。

而这里所写的“苦斋”,非有林壑之美、台榭之观、往古之胜迹,可以引人入胜,供人凭吊;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足之所至,无往而非“苦”也。

作者巧妙地抓住一个“苦”字,作为贯串全文的脉络,化景为趣,化趣为理,使人从中领略出无穷的佳趣与妙谛。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来看待艰苦的环境、坎坷的人生,这便是“化趣为理”。

本来是极其寻常的景色,一经作者点染,便成奇观,这是“化景为趣”的艺术手段。

2.叙议有度,情理毕现
“记”这种文学样式,往往由两个大的部件构成。

前一个部件,或记人,或记事,或记游,以叙事写景为主;后一个部件,或发感慨,或说道理,以抒情议论为主。

没有前一部分的事和景,则后一部分的情和理便无所附丽;没有后一部分的情和理,则前一部分的事和景便没有概括成理论,没有概括出主题。

所以两者是有机的结合,是统一的整体。

《苦斋记》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课内·提炼]
苦乐相倚伏
古人一般的书斋记,大都写其环境之优美清静,主人之闲适高雅,而《苦斋记》却着眼在一个“苦”字。

不仅位处苦地,而且连四周的动植物都具苦性,在无往而不苦中,主人却乐在其中。

文章最后揭示原因,说明了苦乐相倚伏的道理,苦中自有其乐,具有辩证的观点。

并进一步点明“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从深一层上说明了命名“苦斋”的深意。

[课外·延伸]
1.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

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便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

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2.名言警句
(1)个人的痛苦和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和欢乐里。

——艾青
(2)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的,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冰心
(3)与困难作斗争,虽然要历经艰苦,但苦尽甘来,这也是一种乐事。

——徐特立
(4)既然痛苦是快乐的源泉,那又何必为痛苦而悲伤呢?——歌德
[运用·点拨]
刘基在《苦斋记》中揭示了“苦乐相倚”的道理,王亚南以苦为乐,勤奋读书,终成大家。

其实我们的生活不也是这样吗?苦中有乐,乐中也会掺杂着苦,这大概就是生活的真谛吧!苦和乐就是汪洋大海里的一粒水滴,在与其他水滴汇集的时候,已然成了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苦与乐是人生中的配料,缺少了它们,人生的意义就会有所改变,变得无味,就失去了吸引人品尝的资本。

在成长过程中,有了苦与乐的作陪,人生才变得有意义,变得有滋有味。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历人生的苦难,怎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苦中作乐,乃是品味人生的一剂良药。

(时间:40分钟分值:47分)
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颖悟绝.人绝:超过
B.辄深了.人意了:了解
C.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临:临近
D.是日剧.饮而归剧:急促
解析:选D 剧:痛快,畅快。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善医而.聋是日剧饮而.归
B.余以.手为口以.吾一日长乎尔
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因往相.田,得疾
D.遂.往求疗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解析:选D 均为连词,于是、就。

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B项,介词,用;介词,因为。

C项,动词,辅佐;动词,察看。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颠沛生于不测
..
.. B.初食颇苦难
C.滵曲折
..,注入大谷 D.今夫膏粱
..之子
解析:选B 苦难:古义,味道苦;今义,痛苦和灾难。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B.下临兰溪,溪水西流
C.君看流水尚能西
D.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
解析:选D A项,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

B项,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C项,西:名词用作动词,向西去。

5.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
B.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
C.覆之以茆
D.而彼之乐吾之苦也
解析:选C A、B、D三项为判断句,C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二、阅读鉴赏(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游丹霞记
(清)袁枚
甲辰春暮,余至东粤,闻仁化有丹霞之胜,遂泊五马峰下,别买小舟,沿江往探。

山皆突起平地,有横皴,无直理,一层至千万层,箍围不断,疑岭南近海多螺蚌,故峰形亦作螺纹耶?尤奇者,左窗相见,别矣,右窗又来;前舱相见,别矣,后舱又来。

山追客耶,客恋山耶?舛午惝恍,不可思议。

行一日夜,至丹霞。

但见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

人侧身入,良久得路。

攀铁索升,别一天地。

借松根作坡级,天然高下,绝不滑履;无级处则凿崖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

到阑天门最隘,仅容一客,上横铁板为启闭,一夫持矛,鸟飞不上。

山上殿宇甚固甚宏阔,凿崖作沟,引水僧厨,甚巧。

有僧塔在悬崖下,崖张高幂吞覆之。

其前群岭环拱,如万国侯伯执玉帛来朝,间.有豪牛丑犀,犁靬幻人,鸱张蛮舞者。

余宿静观楼。

山千仞衔窗而立,压人魂魄,梦亦觉重。

山腹陷进数丈,珠泉滴空,枕席间琮琤不断。

池多文鱼在泳游。

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

次日,循原路下,如理.旧书,愈觉味得。

立高处望自家来踪,从江口到此,蛇蟠蚓屈,纵横无穷,约百里而遥。

倘用郑康成虚空鸟道之说,拉直线行,则五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

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工也。

第俯视太陡,不能无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警胜矣又问无古碑何也?曰:雁宕开自南宋,故无唐人题名;黄山开自前明,故无宋人题名;丹霞为国初所开,故并明碑无有,大抵禹迹至今四千馀年,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如黄河之源,元始探得,此其证也。

然即此以观,山尚如此,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

若因前贤偶施疏解,而遽欲矜矜然阑禁后人,不许再参一说者,陋.矣妄矣,殆不然矣!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间.有豪牛丑犀间:中间
B.循原路下,如理.旧书理:温习
C.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涯:边际
D.陋.矣妄矣,殆不然矣陋:浅薄
解析:选A 间:夹杂。

7.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警胜矣/又问/无古碑何也
B.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警胜矣又问/无古碑何也C.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警胜矣/又问无古碑何也D.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警胜矣/又问无古碑何也解析:选A 结合句意,并注意“曰”“问”等领起性词语在停顿中的作用。

8.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描写丹霞独特风貌的一组是(3分)( )
①但见绝壁无蹊径②压人魂魄,梦亦觉重③舛午惝恍,不可思议④崖张高幂吞覆之⑤天然高下,绝不滑履⑥山上殿宇甚固甚宏阔
A.②④⑤ B.①②③
C.①⑤⑥ D.②③④
解析:选C ②③是写人的感觉,属间接描写。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辰年的春末,作者到达广东东部,听说仁化县有风景优美的丹霞山,于是在五马峰下停船,另租一艘小船,顺江而下前往探访。

B.丹霞山到处是绝壁,没有可上山的路,作者拉着铁索向上攀登,借助露出地面的松树根作梯级,台阶一般,脚下时常打滑。

C.作者晚上借宿在静观楼,丹霞山高千万丈,紧挨着窗户,似乎感到山压迫着人的魂魄,连人做梦的时候也觉得沉重。

D.作者感受到丹霞山是凭着美景的集中而胜出,山上没有古碑,作者就这个问题宕开一笔,有理有据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解析:选B “脚下时常打滑”错,原文的意思借助露出地面的松树根作梯级,就像天然形成的台阶一般,脚下绝不会打滑。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无级处则凿崖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

译文:没有树根作梯级的地方就开凿岩石来做成阶梯,细数一下共有三百级台阶。

(2)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

译文:我放下笔静坐一会儿,不知不觉已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有家,也忘记了自己身在哪里了。

(3)始知造物者故意顿挫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工也。

译文:这时我才明白大自然是故意做出回转曲折的样子,正如文章,如果不曲折婉转就不是好文章。

参考译文:
甲辰年的春末,我到达广东东部,听说仁化县有风景优美的丹霞山,于是在五马峰下停船,另租一艘小船,顺江而下前往丹霞山探访,山势从平地上突起,有横的褶皱的形象,没有直的挺立的山峰,一层山峰来了之后,层层山峰也迎面而来,完全围住没有断口。

(我)猜想岭南离海近,多有螺蚌,所以说山峰的形状也好像都成了螺纹吗?特别让人惊奇的是,左面的窗户刚看见,刚离开,右面的窗户又来了;前面的船舷看见它,刚离开,后面的船舷又有了(它)。

山追着客人,还是客人留恋山呢?朦胧模糊,不能够想象出来。

船行了一天一夜,到了丹霞山。

只见丹霞山到处是绝壁,没有可上山的路,只有山的一侧裂
开了一条缝,就像被锯子斜斜地锯开一样。

人侧着身子进入,很久才能找到路。

拉着铁索向上攀登,见到另一番天地。

借助露出地面的松树根作梯级,就像天然形成的台阶一般,脚下绝不会打滑;没有树根作梯级的地方就开凿岩石来做成阶梯,细数一下共有三百级台阶。

到阑天门的山路最为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山路的尽处,上面横放着一块铁板作为进出的门,若一人拿着长矛守卫,那么连一只鸟也飞不过去。

山上的楼台庙宇很坚固,又很宽敞,开凿山崖形成沟渠,把泉水引到寺庙的厨房,十分巧妙。

有佛塔建在悬崖之下,悬崖像高高张开的布覆盖着它,佛塔的前面群山环抱,就像是各国的诸侯拿着文书来朝见,群山夹杂有像巨大的水牛或丑陋的犀牛的,有像牦牛或人影的,有像鹞鹰张开两翅或蛮人在舞蹈的。

晚上,我借宿在静观楼。

山高千丈,紧挨着窗户,似乎压迫着人的魂魄,连梦中也觉得沉重。

山的中部凹陷进去好几丈,泉水如珠子般悬空滴落,躺在床上终夜听着泉水叮咚的声音连绵不断。

山涧有很多身上有着美丽花纹的鱼儿在游动。

我放下笔静坐一会儿,不知不觉已忘记了外面的世界,忘记了有家,也忘记了自己身在哪里了。

第二天,我沿着原来的路下山,就像在温习功课,更加觉得很有滋味。

站在高处眺望自己上山的路,从江口到这里,山路就像龙蛇蚯蚓那样弯弯曲曲,纵横交错无穷无尽,大约有一百里那么远。

如果用郑康成虚空鸟道的说法,拉成直线行走,那么从五马峰到丹霞,一会儿就可到达。

这时我才明白大自然是故意做出回转曲折的样子,正如文章,如果不曲折婉转就不是好文章。

但从高处俯视山下,丹霞山确实十分陡峭,人不能不感到害怕,于是我坐在石阶上一级一级地挪下山。

僧人问我,丹霞山与罗浮山比较怎么样呢?我说:罗浮山的风景分散,找到一处美景的快乐也抵不上付出的辛劳,丹霞山凭着美景的集中而胜出了。

僧人又问我:丹霞山上没有古碑又怎么解释呢?我说:雁荡山从南宋开始开发,所以没有唐代文人的题跋;黄山从明代开始开发,所以没有宋代文人的题跋;丹霞山是从我们这个朝代初期才开发的,所以并没有明代的碑刻。

从大禹到现在大概有四千多年了,名山大川,还有混沌而没有被开辟的,像黄河的源头,到元代才被探访到,这就是证明。

然而从这点来看,山尚且如此,就更可以明白先贤圣人们的学说是无限广阔的。

如果因为前代的学者们偶然对经典作了一些解释,就因此想小心谨慎地禁锢后来的学者,不让他们再增加一点新的观点,这真是浅薄而荒谬啊,大概不应该这样吧。

三、语言运用(10分)
11.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郑板桥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峭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生活中处处可见竹子,请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描绘你心目中的竹子。

(100字左右)(6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