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细化管理
[食用菌技术]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食用菌技术]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e59fe418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6e.png)
[食用菌技术]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前言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是否规范直接影响菌种的质量,从而影响食用菌产品的质量。
我国食用菌菌种生产采用母种、原种、栽培种的三级繁育程序。
为了实现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范化,确保菌种质量,维护菌种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均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农业微生物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农业部食用菌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上海)。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金霞、贾身茂、王南、左雪梅、申进文.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各种食用菌各级菌种生产的生产场地、厂房设置和布局、设备设施、使用品种、生产工艺流程、技术要求和贮存运输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各级食用菌苗种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4789.28---1994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GB 9387--1988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 9688?19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品种strain经各种方法分离、诱变、杂交、筛选而选育出来具特异性、均一(一致)性和稳定性的具有同一个祖先的群体。
也常称作菌株或品系。
3.2菌种pure cu]ture经人工培养并可供进一步繁殂或栽培使用的食用菌苗丝纯培养物,包括母种、原种乳栽培种。
3.3母种 stock culture经各种方法选育得到的具有结实性的菌丝体纯培养物及其继代培养物,以玻璃试管为培养容器和单位,也称一级种、试管种。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103c1bae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33.png)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食品,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由于其高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市场需求,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重点介绍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希望能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一些实用指导。
一、选择适宜的食用菌品种选择适宜的食用菌品种对于食用菌的栽培至关重要。
常见的食用菌品种有香菇、平菇、金针菇、香菇等,在选择品种时应考虑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比如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等。
还要了解各种食用菌的特点和栽培技术,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种进行栽培。
二、掌握食用菌的基本生长条件食用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一般来说,食用菌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8-25摄氏度,湿度为80%-90%,光照为间接光。
在栽培食用菌时,要进行合理的温度和湿度控制,同时避免直射阳光直接照射在菌体上。
三、合理设计食用菌的菌棒或菌袋食用菌的栽培需要用到菌棒或菌袋,这些材料对于食用菌的生长至关重要。
在设计菌棒或菌袋时,要选择适宜的材料和适当的大小,以保证菌丝的正常生长和足够的营养供应。
还需要注意保持菌棒或菌袋的清洁和干燥,避免不必要的污染和病虫害的侵扰。
四、科学施肥和灌溉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科学施肥和灌溉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施肥方面,要根据菌体的生长阶段和生长周期,合理选择有机肥料进行施用。
在灌溉方面,要根据食用菌的生长需求,控制好水分的供应量和频率,避免出现水分过多或者过少的问题。
五、定期检查和管理病虫害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病虫害是一大难题,容易给食用菌的生长带来负面影响。
需要定期检查和管理病虫害,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问题。
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比如合理施用农药和定期清理种植环境等。
六、合理控制采收时间和方式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采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要根据不同的食用菌品种和生长条件,合理控制采收的时间和方式,避免对菌体的生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还要注意采收后的处理和保存,以保证食用菌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256d2c33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c.png)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被认为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因此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养生健康的重视,食用菌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涉足食用菌的栽培。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对于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相关内容。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主要包括选地、培育菌种、制作菌袋、菌种接种、管理栽培环境、病虫害防治等内容。
首先是选地,食用菌的栽培地点应选择空气清新、光照充足、水质优良的地方。
其次是培育菌种,培育良好的菌种对于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制作菌袋是食用菌栽培的重要一环,菌袋应选用优质的塑料袋,确保菌袋的通气性和透光性。
菌种接种是栽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接种过程中要保持无菌操作,确保菌种的干净和纯净。
管理栽培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控制温湿度、通风、遮光等环境因素对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最后是病虫害防治,及时发现病虫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确保食用菌的生长健康。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选地食用菌的栽培地点应选择离城市比较近,交通便利的地区,同时要求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土壤排水性好。
在选择地点时,要避开工厂和大型畜牧场等产生废气和污染的地方,以免对食用菌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二、培育菌种良好的菌种是食用菌栽培成功的关键。
培育菌种需要选用优质的种子,保证种子的纯净和健康。
培育菌种需要注意保持无菌状态,避免细菌和真菌的污染。
三、制作菌袋制作菌袋是食用菌栽培的重要环节。
菌袋应选用优质的塑料袋,确保通气性和透光性。
在制作菌袋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无菌状态,避免污染。
菌袋的大小和形状也需要根据具体的食用菌种类进行选择,确保菌袋能够满足食用菌的生长需要。
四、菌种接种菌种接种是栽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接种过程中需要保持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菌种接种后,需要对菌袋进行密封,以保持菌袋内的湿度和温度,促进菌种的生长。
制作食用菌原种、栽培种注意事项
![制作食用菌原种、栽培种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85d3ab08cc1755270722083c.png)
要 选 择 当 年加 工 、 新鲜 、 无霉变 、 无虫蛀 、 不 含
芳香 族 化 合 物 的培 养 料 ,新 鲜 的 木 屑芳 香 味 较 浓 , 致使菌丝萌发迟缓 , 而且不易灭菌彻底 , 易 遭 受 隐
性污染 , 应放置 1 ~ 2个 月 后再 用 较 好 。 3 培 养 料 含水 量 适 中
参考 。 1 选用 优 质 菌种
般需 2 ~ 4小 时 ) ,使 锅 内温 度 上 升 至 1 0 0℃ ; 控
制进锅蒸汽 阀门的大小 ,使锅 内温度维持 在 9 8 ~
1 0 0 o C , 1 0个 小 时 以上 。在灭 菌结 束 前 , 加大火力 , 使温 度 升 至 9 9 ~ 1 0 0 c c , 随后进入“ 焖 炉” 阶段 , 闷 闭
染率 。 6 控 制好 温 度及 时逋 风
培养 料 含水 量 的 多 寡直 接 影 响菌 丝 生 长 。 若 含
水量大于 7 0 %, 菌 袋 中下 部 积水 , 袋 内通透 性 差 , 菌
, 菌 丝 长
势细弱 , 甚 至 菌种 块 不 萌 发 。适 宜 的含 水 量 一 般 为 6 0 %~ 6 5 %。测 试 方 法 :可 手 抓 充分 吸 水后 的 培养 不 出 水则 太 干 , 一 挤 水 滴较 多则 太 湿 。
隙, 便 于蒸 汽 流 通 。常 压 蒸 汽灭 菌 时 , 起 火要 猛 , 在 尽可 能 短 的 时 间 内 ( 根 据 锅 内容 量 和蒸 汽 量 多寡 ,
一
环节往往就会造成很大 的损失 。为提高制种成功
率, 减少损失 , 获得最大效益 , 现将 食用菌制种 ( 原 种、 栽 培种 ) 中应注意 的几个事项 总结 如下 , 以 供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ac5dfa3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c5.png)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食用菌是一种常见的食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农产品。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对于农民来说非常重要,它关系到食用菌的质量和产量。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
一、选址规划食用菌的栽培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场地,通常来说,适宜种植食用菌的场地应该有良好的排水系统和通风系统,同时也应该有一定的阴凉条件。
场地的土壤应该是疏松的,且富含有机质。
在选址规划时,还应该考虑到水源和电源供应的问题,以保障后期的灌溉和温度控制。
二、培育基质培育基质是食用菌生长的基础,它可以提供养分和水分供食用菌生长。
常见的培育基质有木屑、稻草、秸秆等。
在培育基质的处理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高温蒸煮、消毒处理,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菌和虫卵。
三、种植方式食用菌的种植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根据不同的食用菌品种和场地条件选择相应的种植方式。
常见的种植方式有平菇栽培、叠菇栽培、袋菌栽培等。
在选择种植方式时,需要考虑到光照、通风和温度等因素,以保证食用菌的正常生长。
四、温度和湿度控制温度和湿度是影响食用菌生长的两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食用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在15~25摄氏度之间,湿度在70%~80%之间。
在栽培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合理控制温度和湿度,以促进食用菌的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五、病虫害防治在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病虫害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常见的病虫害有青霉病、炭疽病、白粉病等。
为了防治病虫害,可以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定期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以保证食用菌的健康生长。
六、管理和维护食用菌的栽培管理和维护是一个持续性的工作,需要定期检查培育基质的水分和养分情况,及时更换和添加培育基质。
还需要注意对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采摘和包装等工作。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经验。
在实际的种植过程中,栽培者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结合自身的经验和技术,灵活运用各种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才能够取得满意的产量和品质。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c78db5f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3.png)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食用菌是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食材,近年来由于人们追求健康饮食,食用菌的需求量逐渐上升。
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也日益完善,科技手段被广泛应用于食用菌的生产中。
本文将就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进行详细讲解。
一、食用菌的品种及生态环境{{食用菌介绍}}食用菌的品种非常多,其中常见的有香菇、金针菇、银耳菇、平菇等。
根据食用菌的生长环境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草根菌和木生菌两种。
草根菌通常栽培在废弃的稻草、木屑、麸皮、菜渣等物质中,常见的菌种有香菇、平菇、松茸等。
木生菌则以树木的腐朽木材为营养基质,一般是生长在森林中的,常见的菌种有牛肝菌、黑木耳等。
二、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1、基质制备食用菌的生长环境比较特殊,其营养基质需要人工制备。
基质制备是高原山区防沙治地这一项目重点推广内容之一。
食用菌的基质大多由秸秆、麦秸、麸皮、棉籽、木屑、豆渣、菜籽、蘑菇渣等材料组成。
基质的制备需要充分发酵,以保证其中营养成分的充分分解和转化。
发酵后的基质应进行杀菌处理,以防止有害菌的生长,保证食用菌的发育。
2、接种接种是食用菌的关键环节,选用适合的种菌、适量接种和合适的接种时间,对食用菌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影响。
不同的食用菌适合接种的时间不同,而接种的量和接种方式也因菌种的不同而异。
接种时要注意卫生,使用经过消毒和灭菌处理的接种器具,避免外来菌的污染。
3、培育环境控制食用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光照、温度、湿度、通风等方面。
光照对食用菌的生长影响不大,但是光照太强会使菌体变硬,容易破裂。
食用菌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温度一般控制在20-30℃之间,湿度控制在80%-95%之间。
为提高产量和品质,需要对培育环境进行不断调整和管理,以满足各个生长阶段的需求。
4、农事管理食用菌的农事管理包括出菇前、出菇中和出菇后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管理措施。
在出菇前可以进行基质处理、种菌、杀菌等操作,以准备好出菇的基础条件。
食用菌生产管理制度范文
![食用菌生产管理制度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3b18ae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3d.png)
食用菌生产管理制度范文食用菌生产管理制度范文一、总则食用菌生产管理制度是为确保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提高食用菌产品的质量,保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而制定的规章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食用菌生产企业的食用菌生产过程管理,包括食用菌种植、采收、加工和包装等环节。
二、食用菌种植管理(一)种植基地的选择1. 种植基地应选择无污染、空气清新、光照充足、水源充足的地方。
2. 种植基地周边不得有重工业、化工厂等对食用菌产生不良影响的场所。
3. 种植基地应严禁使用化学农药、化肥,推广有机种植方式。
(二)种植材料的选用1. 种植材料应选择无公害、无病虫害、无重金属污染的材料。
2. 种植材料应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传播病虫害。
3. 种植材料的存储应注意通风、防潮,并定期检查材料是否受到了病虫害的侵蚀。
(三)种植环境的控制1. 温度控制:根据不同种植阶段的需要,调控种植环境的温度,保证食用菌的正常生长。
2. 湿度控制:根据不同种植阶段的需要,调控种植环境的湿度,保证食用菌具备良好的生长环境。
3. 光照控制:根据不同种植阶段的需要,调控种植环境的光照强度,保证食用菌健康生长。
(四)病虫害防控1. 定期进行病虫害的巡检,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不得使用禁用农药,推广无公害的生物防治方法。
3. 病虫害防控过程中,应注意对人体和环境的安全保护。
三、食用菌采收管理(一)采收时间的选择1. 根据食用菌的不同种类和生长特性,选择合适的采收时间。
2. 采收时应保证食用菌处于最佳品质的状态,减少损失。
(二)采收技术要求1. 采用清洁的工具进行采收,保证食用菌的卫生安全。
2. 采收时应小心轻放,防止食用菌的损伤。
3. 采收后及时进行分类、清洗和包装,减少污染和损失。
(三)设施设备的卫生管理1. 采收用的设施设备应定期进行卫生清洁,防止细菌和病毒的繁殖。
2. 采收用的设施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确保工作正常。
四、食用菌加工管理(一)加工场所的选择和管理1. 加工场所应选择无污染、通风良好、设备齐全的场所。
食用菌生产操作规程
![食用菌生产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cf2964b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d.png)
食用菌生产操作规程
《食用菌生产操作规程》
一、前言
食用菌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为了保证食用菌的生产质量和食品安全,制定了《食用菌生产操作规程》。
二、生产环境要求
1. 生产场地应选择通风良好、阳光充足、无异味的地方。
2. 场地应进行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
3. 控制生产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确保适宜的生长条件。
三、生产设备要求
1. 生产设备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2. 保证设备和器具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 操作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
四、原料和菌种管理
1. 选用新鲜、无污染的原料进行生产。
2. 菌种的选取和培养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确保菌种的纯度和活力。
五、操作流程规范
1. 操作人员应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生产,严格控制每个环节。
2. 避免交叉污染,保持生产过程的卫生。
3. 随时监测生产过程的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
六、产品包装和贮存
1. 选择符合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保证产品的新鲜和安全。
2. 产品的储存和运输要进行规范,避免变质和污染。
七、质量控制和检测
1.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程监控和记录。
2. 定期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以上就是《食用菌生产操作规程》的一些主要内容,通过遵守这些规程,可以保证食用菌的安全和质量,保护消费者的健康。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12e690fc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d.png)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一、引言食用菌是一类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物,其栽培技术和管理对菇农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包括菌种选择、菌包制备、菌床搭建、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二、菌种选择1. 菌种的选取:根据目标市场和栽培环境,选择适合的菌种,如香菇、平菇、金针菇等。
2. 菌种的繁殖:采用菌丝体、菌条、菌种瓶等方式进行菌种繁殖,确保繁殖质量和数量。
三、菌包制备1. 培养基配制:按照菌种的要求,配制适宜的培养基,包括废弃物、农业废料等。
2. 菌包填充:将培养基填充到菌袋或菌箱中,保持适宜的湿度和通气性。
3. 菌种接种:将经过繁殖的菌种接种到菌包中,确保接种均匀和密度适宜。
四、菌床搭建1. 材料选择:选择适宜的栽培材料,如木屑、秸秆、玉米杆等。
2. 堆积方式:将栽培材料进行堆积,注意控制湿度和通气性。
3. 菌种接种:在菌床表面均匀撒菌种,覆盖一层湿布,促进菌丝生长。
五、施肥1. 有机肥施用:选择适宜的有机肥料进行施用,包括鸡粪、牛粪、蘑菇渣等。
2. 肥料配比:根据不同菌种的需求,合理调配肥料比例,保证营养均衡。
3. 施肥时间:根据菌床的不同生长阶段,科学施肥,并注意避免施肥过量造成菌床热化。
六、病虫害防治1. 病害防治:采取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对常见的病害进行防治,如菌核病、蛏子菇病等。
2. 虫害防治: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如黄曲霉、白蚁等虫害的防治。
附件:1. 菌种繁殖记录表2. 菌包制备流程图3. 菌床温湿度监测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 劳动法:国家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
2. 食品安全法:保障食品安全,确保食品卫生的法律。
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管理的指导意见
![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管理的指导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93a8424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f9.png)
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管理的指导意见一、引言食用菌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资源,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为了保证食用菌的质量和产量,合理的菌种生产经营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旨在给出一些指导意见,帮助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管理的从业者更好地开展工作。
二、菌种选择1.根据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选择适合种植的食用菌品种。
2.选用健康、无病虫害的菌种,确保种植的食用菌质量。
三、菌种培养1.选用合适的培养基,提供足够的养分和适宜的环境条件。
2.合理控制培养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促进菌丝生长和菌种繁殖。
四、菌种保存1.采取合适的保存方法,如低温冷冻、干燥或冷藏等,延长菌种的保存期限。
2.定期检查保存的菌种,确保其品质和活力。
五、菌种繁殖1.选用优质的母菌,进行菌种繁殖。
2.严格控制菌种繁殖的环境条件,确保繁殖的菌种纯度和活力。
六、菌种销售1.确保销售的菌种质量和品种的真实性。
2.建立健全的销售渠道,保证菌种的及时供应。
七、菌种质量管理1.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菌种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环节。
2.严格执行质量标准,确保菌种的质量符合相关规定。
八、菌种信息管理1.建立菌种信息数据库,记录菌种的来源、繁殖、保存等相关信息。
2.定期更新和维护菌种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九、菌种技术支持1.提供菌种培养和管理的技术指导,帮助客户解决问题。
2.开展培训和研讨活动,提升客户的菌种管理能力。
十、菌种监管1.加强对菌种生产经营管理的监管,确保行业的正常运行和市场秩序。
2.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菌种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发展。
十一、结论本文提供了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些指导意见,旨在帮助从业者更好地开展工作。
通过合理选择菌种、科学培养和管理,以及加强质量控制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可以提高食用菌的质量和产量,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发展。
希望本文对从业者有所帮助,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生产标准化管理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生产标准化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700bd7e6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8.png)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生产标准化管理随着人们对食物品质和安全的关注逐渐加强,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生产标准化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从菌种选择、栽培设备、环境控制、生产流程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探讨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生产标准化管理,以期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菌种选择1. 选择优质菌种食用菌栽培的第一步就是选择优质的菌种。
菌种应具备良好的耐受性和适应性,能在特定的栽培条件下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品质。
对于不同种类的食用菌,需根据其特性、市场需求和栽培环境等因素,选择适宜的菌种进行栽培。
2. 保证菌种的纯度和活力菌种的纯度和活力是保证栽培成功的关键。
在菌种的生产和储存过程中,应采取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杂菌的污染。
同时,要定期检测菌种的纯度和活力,及时更新和替换老化的菌种,以保证菌种质量的稳定和可靠性。
二、栽培设备1. 选择适宜的栽培设备根据食用菌的栽培要求,选用合适的栽培设备。
常见的栽培设备包括菇房、菇棚、培养基配制设备、固体发酵床、自控系统等。
栽培设备应具备良好的通风、排水和温湿度控制能力,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 定期维护和保养设备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于食用菌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及时发现和解决故障,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
三、环境控制1. 温度控制食用菌对于温度的要求较为严格,不同的菌种对温度的需求也有所不同。
在栽培的不同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温度调节。
因此,栽培环境中的温度控制是生产标准化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2. 湿度控制湿度对于食用菌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湿度过高容易导致病原菌滋生和菌丝结块,湿度过低则会影响菌丝的正常发育。
因此,在栽培过程中,需要对湿度进行合理控制,提供适宜的栽培环境。
四、生产流程1. 培养基制备食用菌的培养基根据不同的菌种有所差异,需根据菌种的特性选择适宜的培养基,进行配制和消毒处理。
同时,要注意培养基的PH值和营养成分的调配,以满足菌丝的生长需求。
2. 接种和培养接种是食用菌栽培的关键步骤之一。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要点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23d6de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f1.png)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要点一、栽培技术1. 准备原料:栽培食用菌需要准备充足的原料,包括农作物秸秆、木屑、麸皮、玉米粉等。
这些原料要经过适当的处理,如消毒、拌料、发酵等,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2. 灭菌:原料处理完毕后,需要进行高温灭菌,以杀死其中的杂菌和虫卵,保证食用菌的健康生长。
3. 接种:灭菌后的原料需要在无菌环境下接种,一般采用固体接种法或液体接种法。
接种时要保证菌种的纯度和数量,以获得较高的出菇率。
4. 发菌:接种后的原料需要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发菌,一般需要2-3周时间。
发菌期间要注意通风、保湿、防虫等管理措施,以保证菌丝的健康生长。
5. 出菇:发菌后的原料需要进行出菇管理,通过调整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促使食用菌形成子实体。
出菇期间要注意及时采收和保持环境的卫生。
二、管理要点1. 温度控制:食用菌在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不同的温度,因此要合理控制温度。
一般来说,在发菌阶段温度要控制在20-30℃,出菇阶段温度要控制在15-25℃。
2. 湿度控制:湿度对食用菌的生长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发菌阶段湿度要控制在60%-70%,在出菇阶段湿度要控制在80%-90%。
同时要注意防止湿度过大导致霉菌滋生。
3. 通风管理:在发菌和出菇期间都需要良好的通风条件,以保持空气的新鲜和避免二氧化碳积累。
一般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
4. 光照控制:光照对食用菌的生长也有影响。
在发菌阶段需要保持黑暗环境,以避免光线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在出菇阶段需要适当的光照,以促进子实体的形成和发育。
一般需要提供散射光或弱光环境。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e32f2f26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0a.png)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食用菌是一种重要的食品和药材,对于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食用菌栽培技术及其管理是食用菌生产的关键,因此必须认真学习和应用。
1、选用优良菌株食用菌的选种非常重要,选取高产、优质、耐病、抗逆性强的优良菌株可提高食用菌的生产效益。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食用菌有平菇、香菇、灵芝、茶树菇等,各种菌种需选用适合当地环境、品质好、产量高的种子。
2、育种改良育种改良是食用菌生产取得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优良品质的关键,将野生和采集的野外菌株经多年选择和繁殖,最终筛选出高产、优质、耐病、抗逆性强的菌株,可进一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3、选择合适的栽培场地食用菌栽培应选用无污染、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阳光充足的场地。
栽培场所要有良好的通风、排水、遮阳、防渗漏等设施条件。
完善场地设计,加强技术管理,可以提高食用菌的生长速度,增加产量和品质。
食用菌栽培基质种类较多,包括木质废弃物、秸秆以及全株植物等。
充分利用农村废弃物,可有效缓解环境压力。
在栽培基质中加入适量的水解物可提高基质的肥力,促进食用菌的生长。
5、合理运用肥料合理做好肥料管理,是提高食用菌产量的关键。
一般建议在生长过程中适量施加有机肥和无机肥,肥料要适量搭配,以保证食用菌叶片翠绿、地支粗壮,生长旺盛。
6、科学控制温度温度对食用菌栽培有重要影响。
一般温度控制在15℃~30℃,根据不同菌种和不同阶段进行调整。
在菌丝生长期和子实体形成期要控制温度稳定,避免温度波动过大,以确保生长发育均匀。
7、保持良好的湿度湿度对于食用菌的生长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常要控制在80%~95%之间,不同菌种和不同生长阶段湿度控制也略有不同。
同时要注意及时通风,保持培养室的干燥清洁。
8、适合的光照强度食用菌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对于灵芝,光照不可过强,甚至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下生长,而灵芝对红光和蓝光敏感,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
对于茶树菇和金针菇,光照要保证在200lx以上,以保证生长。
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的种子生产与供应链管理
![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的种子生产与供应链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913b815c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aa.png)
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的种子生产与供应链管理随着人们对食用菌的需求日益增长,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和种子生产与供应链管理变得愈发重要。
种子是食用菌栽培的基础,其质量和供应链的管理对于菌丝生产和成品质量有着直接影响。
本文将探讨食用菌类栽培技术中种子生产与供应链管理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种子生产1. 种类选择与培养在食用菌种子生产中,选择适合的菌种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食用菌品种对于生长环境和食材有着不同的要求。
因此,在选择种子时,应根据菌种的特性、产量、品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保持种子的纯度和活力也是种子生产的关键。
2. 培养基制备与养护为了保证种子的质量,制备适合种子培养的培养基至关重要。
培养基应包含菌丝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具备良好的抗菌能力。
同时,对于已经培养出的菌种,应进行合理的养护管理,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要素的控制,以确保菌丝的生长和繁殖。
3. 繁殖与扩繁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种子的繁殖与扩繁是必要的。
常见的方法包括孢子培养和菌丝扩繁。
对于孢子培养,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条件来促进孢子的发芽和生长。
而菌丝扩繁则需要选择适当的培养时间和条件,以促进菌丝的生长和分支。
二、供应链管理1. 储存和运输种子的储存和运输对于供应链管理至关重要。
在储存过程中,种子应保存在低温、低湿的环境中,以防止菌种失活或受到污染。
在运输过程中,应选择适当的包装和运输方式,以确保种子的完整性和质量。
2. 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中的质量控制是确保种子生产和供应链的关键。
对于种子的质量控制,可以通过对种子进行市场化的检测和认证来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此外,还应建立起质量追溯体系,对于不合格的种子可以进行追溯和替换。
3. 市场需求预测供应链管理中,对食用菌种子的市场需求进行准确的预测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和市场趋势的研究,可以调整种子生产的规模和供应链的组织,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4. 合作与协调在供应链管理中,不同环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是确保种子生产和供应的关键。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eceb9e4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53.png)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食用菌是指人们长期食用的可以食用的菌类。
为了满足人们对食用菌需求的增长,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下面将介绍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菌种选择、培养基配制、接种方法和适宜的土壤条件。
菌种选择对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菌种应选择品种纯正、无病害的菌种,以确保产量和品质。
同时要注意不同菌种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选择合适的菌种对于提高产量和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基的配制也是食用菌栽培的关键。
培养基的配制应根据不同的食用菌种类和生长阶段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培养基应选择有机物质含量较高、富含氮、磷和钾等必需元素的基质。
还可以添加一些辅助物质如葡萄糖、维生素等,以促进菌丝的生长和菌盖的形成。
接种方法也是食用菌栽培的重要环节之一。
主要有分层接种法和混合接种法两种常用的接种方法。
分层接种法是指将菌种和培养基以不同层次的方式分层接触,以便于菌丝的快速生长和形成菌盖。
混合接种法是指将菌种和培养基混合后一起接种,以减少操作步骤和提高接种效率。
适宜的土壤条件对于食用菌的生长和发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食用菌一般对土壤的需求较低,但要求土壤肥沃、排水良好。
在栽培过程中,需要适时添加有机肥料和调节土壤pH 值,以保持土壤的适宜性。
食用菌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灌溉、通风、温度控制、病虫害防治等。
要确保适量的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以促进菌丝的扩散和菌盖的形成。
通风是保持菌房内气流畅通的关键,可以通过开窗、设置通风设备等方式实现。
温度控制是食用菌栽培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不同食用菌种类对温度的要求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病虫害防治是食用菌栽培中的重要任务,主要包括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以保证菌体的健康和产量的稳定。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是保证食用菌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通过合理选择菌种、配制培养基、采用适宜的接种方法和控制土壤条件等措施,可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做好食用菌的管理工作,保持适量的灌溉、通风、温度控制和病虫害防治,也是确保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保障。
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细化管理
![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细化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9b4bfde0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25.png)
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细化管理
邵建宁
【期刊名称】《中国食用菌》
【年(卷),期】2006(25)4
【摘要】从配料、灭菌、无菌操作技术、培养条件、培养检查、贮藏条件几个方面对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工艺技术要求进行了详细陈述.对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进行细化管理,实现其规范操作、规范生产.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邵建宁
【作者单位】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兰州,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
【相关文献】
1.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质量简易鉴定法 [J], 王惠怡;王萍;等
2.谷粒制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新法 [J], 王邦恒
3.制作食用菌原种、栽培种注意事项 [J], 王喜琴
4.食用菌原种栽培种污染分析及防范 [J], 邵建宁;王秉峰;路等学;高静梅
5.食用菌原种与栽培种的质量鉴定 [J], 向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食用菌生产技术 原种和栽培种的接种和培养
![食用菌生产技术 原种和栽培种的接种和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9134b09851e79b8968022646.png)
原种和栽培种的接种和培养培养基经配制和灭菌后,便可进行接种。
为避免接种过程中污染杂菌,接种工作要在无菌室或接种箱中进行。
无菌室的体积要求不宜过大,一般6~8立方米,能供一、二人操作即可。
室内装有紫外线杀菌灯,门窗关闭后里面的空气能与外界隔绝,经消毒就能造成无菌条件。
若没有无菌室也可用洁净的小房间代替,但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
接种箱是代替无菌室的密闭透明小箱。
具有体积小,简单轻便,消毒彻底等优点。
一般长100厘米,宽60厘米,高50~60厘米,顶部向两边倾斜,安装透明玻璃。
箱里装有紫外线杀菌灯,或用福尔马林和高锰酸钾混合熏蒸灭菌,人在箱外,只用两只手伸入箱内进行接种操作,效果好,成功率高。
无菌室和接种箱的灭菌方法,常用的有下列几种:1.紫外灯灭菌用于空气中灭菌,30瓦紫外灯距桌面1米照射15分钟或30分钟。
2.化学药品灭菌所用化学药品的种类甚多,主要的是:(1)70%酒精用于接种针以及接种人员的手和玻璃器具的表面杀菌。
(2)5%石碳酸用于空间喷雾灭菌。
(3)0.1%升汞水用于分离材料的表面消毒。
(4)甲醛溶液用于空间熏蒸灭菌,可将福尔马林放在瓷器中,直接加热使其蒸发,或于容器中先加入高锰酸钾,其用量为福尔马林重量的10%以上,然后倒入福尔马林,使其蒸发,一般每一立方米体积用10毫升福尔马林即可。
3.火焰灭菌用于接种针或其他金属用具的灭菌,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红。
此外,在接种过程中,将试管口,菌种瓶口等采用通过火焰的方式也可达到灭菌的目的。
培养基经灭菌之后,在无菌室或接种箱中,用接种针在酒精灯火焰上,迅速从试管母种中挑一小块带有培养基的菌丝体,放在瓶内的培养基上即成原种。
接种后的原种应放在培养室中培养,培养室的大小要适当,过大保温比较困难。
四周墙壁用砖砌,石灰粉刷,地面铺水泥,设有通气窗,最好有调温调湿装置,并严格做好消毒灭菌。
温度保持在23~26℃之间,培养一个月左右,待菌丝长满全瓶后,即可用来接栽培种。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0003cc1e76c66137ef061904.png)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2006年3月16日农业部第八次常务会议通过,2006年6月1日起执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合理利用食用菌种质资源,规范食用菌品种选育及食用菌菌种(以下简称菌种)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食用菌品种选育和菌种生产、经营、使用、管理等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菌种是指食用菌菌丝体及其生长基质组成的繁殖材料。
菌种分为母种(一级种)、原种(二级种)和栽培种(三级种)三级。
第四条农业部主管全国菌种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食用菌,下同)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菌种管理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生产、更新、推广工作,鼓励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
第二章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选育第六条国家保护食用菌种质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破坏。
第七条禁止采集国家重点保护的天然食用菌种质资源。
确因科研等特殊情况需要采集的,应当依法申请办理采集手续。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境外提供食用菌种质资源(包括长有菌丝体的栽培基质及用于菌种分离的子实体),应当经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农业部批准。
第九条从境外引进菌种,应当依法检疫,并在引进后30日内,送适量菌种至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保存。
第十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单位和个人从事食用菌品种选育和开发,鼓励科研单位与企业相结合选育新品种,引导企业投资选育新品种。
选育的新品种可以依法申请植物新品种权,国家保护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一条食用菌品种选育(引进)者可自愿向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申请品种认定。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成立食用菌品种认定委员会,承担品种认定的技术鉴定工作。
第十二条食用菌品种名称应当规范。
具体命名规则由农业部另行规定。
第三章菌种生产和经营第十三条从事菌种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取得《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1c40deb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7f.png)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食用菌是一种珍贵的食材,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因此备受人们喜爱。
而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对于生产食用菌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及管理。
一、食用菌的种类及选种食用菌的种类有很多,比如香菇、平菇、树耳等等,每种食用菌都有其独特的生长特点和适宜生长环境。
因此在选种时需要根据环境条件进行选择,以进行相应的技术措施。
二、食用菌的基本生长条件食用菌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首先是温度,通常在15-25摄氏度之间为宜,不同的食用菌对温度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其次是湿度,食用菌要求湿度较高,一般在80%以上为宜。
最后是通风,食用菌的生长需要保持一定的通风量,以保持菌床内氧气的充足。
因此在栽培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温度、湿度和通风情况,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三、食用菌的栽培技术1. 培养基的制备食用菌的栽培基质主要由秸秆、木屑、麸皮等原料经过消毒处理和混合后形成。
在制备过程中需要确保原料的质量和比例,以及消毒处理的温度和时间。
2. 菌种接种将培养好的食用菌菌种均匀地撒在培养基上,可以采用点播法或铺撒法,然后覆盖一层薄土进行保湿处理。
3. 菌床的管理菌床是食用菌生长的基础,需要定期翻动、保湿和通风。
在菌床内也要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以确保食用菌的正常生长。
4. 控温控湿在栽培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温度和湿度,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5. 采收食用菌一般在生长适宜时期进行采收,采收后要及时清理菌床和进行二次培育,以保证下一批食用菌的正常生长。
四、食用菌的管理1. 病虫害防治食用菌的栽培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因此需要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可以采用化学药剂、生物防治、轮作等多种方式进行防治。
2. 质量监控食用菌的质量对于产品的销售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在栽培过程中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监控,确保产品的品质。
3. 安全生产在食用菌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安全操作规程,做好劳动防护和食品安全管理,确保食用菌的安全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4期中国食用菌EDIBLEFUNGIOFCHINA
摘要:从配料、灭菌、无菌操作技术、培养条件、培养检查、贮藏条件几个方面对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工艺技术要求进行了详细陈述。
对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进行细化管理,实现其规范操作、规范生产。
关键词:食用菌;原种;栽培种;细化管理中图分类号:S6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10)2006(04)-0023-02
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是食用菌栽培前期的主要工作,对食用菌栽培的高产和优质起关键作用。
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质量好坏源于菌种生产中的制种技术和管理水平,优良无污染的菌种生产必须依靠完善的技术管理来保障,因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工艺及技术要求基本相同,只是培养材料、灭菌要求不同,本文就原种和栽培种生产过程的整个工艺技术要求一起进行详细陈述,通过细化菌种生产管理从而大幅度降低原种和栽培种生产和贮藏中的污染率,实现原种和栽培种优质高效顺利生产,为食用菌栽培提供优良菌种。
1原种和栽培种生产工艺流程
配料→分装→灭菌→冷却→接种→培养及检查→成品→包装入库
2原种栽培种生产技术要求
2.1配料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的种类很多,有谷
粒培养基、棉籽壳培养基、木屑培养基、草料培养基、粪草培养基等。
原种和栽培种不论选用哪种培养基,都要求原料新鲜、无霉变、洁净、干燥。
根据选用培养基配方,准确称量主料、辅料,做到正确配料。
谷粒培养基、粪草培养基的原料需事先分别进行谷粒浸泡、堆制发酵预处理。
2.2分装配料完毕后,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分别装入特定的原种和栽培种使用的菌种瓶或菌种袋,不论装瓶还是装袋,要求装料松紧适度,以适宜食用菌菌丝生长为佳;培养基装至距瓶(袋)口5cm左右,分装后须保持瓶(袋)口干净。
2.3灭菌分装完后,要马上灭菌,不可隔夜,特别是在高温、高湿季节,配料和上锅最好在8h内完成。
此段时间间隔越短越好,如延时过长,培养料中丰富的养分和适宜的含水量,致使大量微生物生长,将影响灭菌效果和日后的菌种生长。
灭菌物品在灭菌容器内摆放不可过于拥挤叠压,以免蒸汽
穿透不均匀,造成灭菌不彻底。
高压蒸汽灭菌应注意在上压计时前排尽冷空气,最终使灭菌室内温度达到压力表对应温度。
常压蒸汽灭菌要求水量和火力足,保证灭菌时持续产生足够量的蒸汽,按预定时间达到预期的灭菌效果。
以灭菌所需时间比较而言,谷粒培养基、粪草培养基需时较长,棉籽壳培养基、木屑培养基、草料培养基需时较短。
2.4冷却冷却室使用前需清洁和消毒处理,冷却室要求洁净无尘和无菌,灭菌物应短时间内达到冷却要求温度,以避免灭菌物在冷却过程中表面落上杂菌。
2.5接种待接种瓶(袋)冷却至30℃左右,利用无菌操作技术及时接种。
每人每次接种瓶(袋)数量不可过多,控制在200瓶(袋)左右。
接种的规范操作过程依次为:清洁接种室、搬入接种物和待接种物、消毒、接种操作、搬出接种好的物品、接种室的清理与清洁消毒。
接种前必须仔细检查作为接种物的母种或原种,选用菌丝浓密健壮、无污染的母种或原种,不使用有任何疑点的接种物。
2.6培养与检查原种栽培种培养环境应清洁无尘、高度无菌,培养过程中一是环境条件的调控;二是对菌种生长情况的检查。
2.6.1环境条件调控根据培养菌种生长所需环境条件要求,对培养室内温度、湿度、光线、通风换气进行相应调控,达到菌种培养最适环境条件。
2.6.2检查原种和栽培种在培养期间要经常检查,以及时淘汰劣质菌种体和污染的个体。
原种接种后3~5d内进行第一次检查,表面长满之前进行第二次检查,菌种长至瓶肩下至瓶或菌袋的1/2时进行第三次检查,当多数菌种长至将近满时进行第四次检查。
经四次检查后一切都正常的原种才为成品。
栽培种应在接种后菌丝长至料深1cm左右进行第一次检查,长至1/3~1/2深度进行第二次检查,长满之前进行第三次检查。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期间主要检查以下内容,一是萌发是否正常,原种和栽培种进行第一次检查时,发现萌发缓慢或菌丝细弱者,及时拣出;二是有无污染,在各次检查中,有无污染都需仔细检查,特别是原种和栽培种未长满表面之前,要仔细检查,以免污染菌落被食用菌菌丝遮盖,使污染菌种未被挑出,影响以后生产;三是活力和生长势,各次检查中,菌种的活力和生长势主
邵建宁
(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兰州730000)
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细化管理
23
中国食用菌EDIBLEFUNGIOFCHINAVol.25,No.4
经观察,皱盖钟菌与其他植物无伴生关系,可见皱盖钟菌很可能为腐生型真菌。
3发生规律与受生态环境影响的初步分析
皱盖钟菌一般发生在每年4月上旬至5月下旬,雨后2~3d大量发生,这时气温14~26℃,林中空气湿度为70% ̄85%。
发生时在林中粗腐殖层上生长着旺盛洁白粗壮的菌丝,连成一个整体并伴有菌索出现,接着子实体大量发生,但如久旱无雨,即使气温适宜也难以有皱盖钟菌子实体发生。
因此,适宜的温度及温差,光照,湿度、土壤不仅是皱盖钟菌子实体发生的外在条件,并为皱盖钟菌菌丝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在这些基本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时机成熟,皱盖钟菌子实体则破土而出,
大量发生。
总之,皱盖钟菌作为一种待开发的珍稀野生食用菌,其生物学特性、遗传育种和驯化栽培研究在国内外报道甚少,有待深入研究,以便开发利用好这一珍贵的种质资源。
[参考文献]
[1]戴芳澜.中国真菌总汇[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
社,1979.
[2]卯晓岚.中国大型真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
版社,2000.
[3]MichaelJordan,TheGreatEncyclopediaofMushroom
[M],KonemannVerlagsgesellschaftmbH,Germany.1998,227.
要表现在菌丝的粗细、浓密程度、洁白度、整齐度等,要及时拣出菌丝细弱、稀疏、苍白无力、边缘生长带不健壮不整齐的个体。
2.7成品原种和栽培种生产中同一品种,相同培养基,相同培养条件下培养,长速和长势应基本相同。
一般食用菌正常的原种和栽培种成品外观均应纯白色。
污染菌种可看到污染菌菌落的颜色,污染菌的菌落被食用菌菌丝遮盖后,可出现明显可见的黄色或黄褐色的拮抗线。
原种和栽培种的成品菌种体上下不同部位还应色泽鲜亮一致。
当菌种上部灰暗,应及时拣出不用,如果整批出现上部灰暗苍白,色泽不鲜亮,应认真查找原因,整批菌种销毁不用,重新制种。
优质的原种和栽培种成品菌丝应丰满、浓密、均匀,如果菌丝干瘪,菌体上部萎缩,则不可使用,也应认真分析原因,重新制种。
正常的原种和栽培种,打开瓶(袋)盖,可闻到浓郁的菇香味,如果气味清淡或无香味,说明菌种有问题,不能使用。
2.8原种和栽培种的入库贮藏原种和栽培种成品体积大数量多,专业菌种场应建专门冷库用于菌种贮藏,通常菌种的贮藏温度应在1℃,在1℃条件
下,菌种可整个包装进行贮藏2~3月。
非专业菌种场和个体食用菌栽培者要尽量创造低温、洁净、干燥、黑暗的条件,保藏暂时不用的原种和栽培种。
原种和栽培种长满后,在室温下可自然贮藏10~15d,不影响使用效果,如超过这个期限,则需要创造条件贮藏。
原种和栽培种贮藏要注意如下几点:一.场所洁净、干燥、通风、避光。
二.不要与化肥、农药等生产物资混放,以防对菌种产生不良影响。
三.贮藏场所要尽量减少或避免人事活动和出入。
四.菌种不可堆积乱放,要适当分散,以利散热、散湿。
五.贮藏期间不要中途改变场所,以减少搬运而造成的破损和污染。
六.场所使用前要进行灭虫处理,以免害虫侵袭菌种而造成菌种损失和栽培期间的虫害。
3小结
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生产应严格按照其工艺技术要求选料、配料、分装、灭菌、冷却、接种、培养和检查,对各生产环节进行细化管理,并加强原种和栽培种贮藏管理,可大幅度降低原种和栽培种在生产和贮藏过程中的污染率,最终为食用菌栽培提供优质可靠的生产用种。
Abstract:Thisarticleintroducestheproductionofediblefungisecondaryspawnandculturespawnfrompreparationofsubstrate,mediumsterilization,sterileworkingtechnique,culturalcondition,culturalinspectionandstorageconditionindetail.Thestandardizedproductionwasrealizedbyfinemanagementofsecondaryspawnandculturespawnforediblemushrooms.
Keywords:Ediblefungi;Secondaryspawn;Culturespawn;Finemanagement
FineManagementofEdibleFungiSecondarySpawnand
CultureSpawnProduction
SHAOJian-ning
(InstituteofBiology,GansuAcademyofScience,Lanzhou,730000,China)
!!!!!!!!!!!!!!!!!!!!!!!!!!!!!!!!!!!!!!!!
(上接第22页)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