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阿里山纪行》学案2 苏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2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2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86b298adec3a87c24028c4ed.png)
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55c0adbd0d233d4b04e6919.png)
B.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
【运用寓情于景的写法,抒发他爱河山、爱祖国的深情。】
(五)拓展迁移
1、以《美丽的校园》为题,采用移步换景法,来描绘我们美丽的第二中学,400字左右。
(六)心语心愿
1、齐读台湾民谣::“一二三,到台湾,台湾有个阿里山,阿里山,有神木,明年我们回大陆。”
2、读此民谣,你有怎样的感触?
3、教师寄语:
【高山常青,涧水常蓝……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生动的画,如一曲悠远的歌……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看看那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阿里山赏云海,观日出?……让我们共同企盼祖国早日统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二)整体感知
1、那么阿里山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风光美如画】
2、教师配乐朗诵全文。
学生思考:阿里山的风光秀美如画,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你又将带领你的游客欣赏哪些美丽的风景呢?请找出表明作者行踪的词句,准备填写完善导游解说词,并试着用简单的语言概括阿里山的风景图。
三、布置作业
1、整理《美丽的校园》,并认真誊写。
2、完成《导学练》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阿里山纪行
风 林海云雾
光 潭水清澈 移步换景 爱河山
美 森林静谧
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设计方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设计方案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3502ae3ee06eff9aff8076f.png)
《阿里山纪行》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分析:1、作品的地位及作用:《阿里山纪行》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江山多娇”单元中一篇一篇游记。
学生能从文本中欣赏到祖国名山大川,探访祖国名胜古迹,领略风土人情,从而开阔胸襟,娱悦心灵,启迪智慧,唤醒学生无限美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中安排这样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为了要通过朗读、品析,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登山临水,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美好情感。
《阿里山纪行》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写的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风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阅读技能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课程标准》还指出:“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为此,《阿里山纪行》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掌握朗读、默读、浏览等各种方法,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对话基础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
提倡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作用,共同对话,借助语文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围绕认知冲突,更好的解读文章,提高能力,从而建构新知识。
2、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新课程理念,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但要力求“胸中有纲”,更要“目中有人”,即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为本。
由此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习移步換景、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2)、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技能,能品析文章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3)、培养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的能力(4)、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40be54b51e79b896902264a.png)
《阿里山纪行》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阿里山纪行》导学案第一教时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2、体会阿里山风光的共同特征,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3、理清文章内容,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一、情景导入:1、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资料,了解阿里山的风土人情、秀丽风光。
可以是图片,文字,还可以是歌曲。
(分组活动)2、自学口语交际“做一次导游”内容3、交流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导入课文(1)、欣赏歌曲《高山青》,请学生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阿里山。
(2)、导入:阿里山的风光真是迷人,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还是意犹未尽,那就让我们跟着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再去这片神奇的土地游览一番吧。
二、自主探究1、字词检查注意加点字读音风靡山岚堪称谛听幢顶红桧禅的世界2、听课文录音,理清课文思路,组织“我做导游”活动,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阿里山的风光秀美如画,你能找出课文中描绘了哪些风景图吗?要求: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可以适当运用文中的语句,但不能照搬。
组织小组讨论小组交流、评价3、思考讨论开头一段写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有何作用?作者进阿里山有什么独特的感受?用文中的话来说。
一路上,作者见到了哪些如画的风光?4、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三、展评析疑四、归纳拓展1、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带领大家游览我们美丽的校园。
要求:理清游览线路,说出每个景点的特征。
组织交流,评选最佳导游楚州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经济的举措检测小结指板书小结本课内容B、布置任务1、完成《学习与评价》1——3题2、课后将好的词语或句子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阿里山纪行》导学案第二教时学习目标1、品味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2、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爱意以及强烈的爱国之情情景导入学生搜集有关阿里山的资料或风光图片,在班上交流。
阿里山简介: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66ddf68884254b35effd3429.png)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的要求: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纳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明白得作者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三、教学时数:二课时四、教具:录音机、磁带、台湾阿里山风光的图片、幻灯片、网上资料五、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新课导入:〔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本文按时刻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团圆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
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1.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点呢?请同学找出来。
2.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讲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讲到了阿里山?〞你如何明白得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3.有许多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内心,可确实是讲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
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
〔五〕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画了游玩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专门的感受,由衷地颂扬〝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 (2)doc初中语文 (1)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 (2)doc初中语文 (1)](https://img.taocdn.com/s3/m/a02b881ba8956bec0875e329.png)
第18课《阿里山纪行》学案(苏教版初二上) (2)doc初中语文 (1)学习目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要紧内容,体会课文的移步换景手法。
课前学习:查找资料了解阿里山。
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 让学生自读课文,布置任务:课文描写了阿里山哪些景物,分不用四字短语概括。
阅读、摸索2 组织交流。
交流、总结第二块:了解写作方法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 布置任务:在文中划出作者游玩的线路,讲讲每个景点的特点。
摸索、交流2 组织交流、评判交流3 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如何样明白得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摸索〝探究·练习一〞4 组织交流、评判交流第三块:语文活动:观赏歌曲«阿里山的小姐»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 放歌曲录音谈感受课后学习:选做进展性评判手册。
«阿里山纪行»〔二〕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2、比较阅读,感受不同的写作风格,课前学习:选择阅读一些写景的文章。
课堂学习:第一块:品味语言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 导入,布置学习任务结合内容,摸索〝探究·练习2”2 组织交流交流3 布置任务,〝探究·练习3”摘抄句子,自我赏析。
第二块:比较阅读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 阅读«语文读本»第四单元«天池»、«镜泊湖»,与课文比较在写山中水潭有什么异同?学生阅读文章,摸索。
2 组织、总结交流、评判3 作者在游玩时的心情有何异同,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
再读课文,摸索。
4 组织、总结交流、评判第三块:评判、质疑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 组织交流、组织解疑。
学生自我评判、并就课文疑咨询提咨询。
课后学习:1、查阅资料了解台湾风光。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45c375ce0242a8956aece423.png)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课堂学习一、导入、检查预习1.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简介阿里山一、整体感知步骤:1.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归纳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神木明确知识点:移步换景2.请个同学上来做导游,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和主要的景点,并注意礼仪常规。
三、讨论探究(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学生找出后,教师归纳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四、品味语言作者把阿里山的景色描写的很美,请自选一处你喜欢的景色欣赏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提示:可从修辞、节奏、感情等角度考虑)(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朗读方式品读课文,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阿里山如诗如画的风光)师生互动:感受语言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从感情的角度品味神木一段时,对神木的“神”需重点分析。
(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由第六小节“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第八小节“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联想到有着古老而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
进而体会作者渴望祖国同一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多媒体投影)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凿的美吗,由此可见台湾人的旅游景点有何特色?同学们假期也游玩过很多地方,远至北京、海南,近至镇江、丹阳,甚至后巷的江边。
请你描述一下游玩过程中欣赏到的美景。
明确:自然、朴素的美学习目标: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课后学习:进一步了解台湾的美丽风光。
《阿里山纪行》教案设计(苏教版八上)
![《阿里山纪行》教案设计(苏教版八上)](https://img.taocdn.com/s3/m/9f30a597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5.png)
《阿里山纪行》教案设计(苏教版八上)【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要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知识要求:1.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2. 欣赏音乐美、情韵美的语言。
能力要求: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重点难点】1.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 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切感情。
3. 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 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5. 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课文学习】一. 教学目标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诵读课文。
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大陆湖泊众多,山川秀美,可是你们知道台湾吗?那也是个风光独特,景色宜人的宝岛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宝岛优美风光的文章《阿里山纪行》。
(二)简介作者吴功正(1943―),《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社长兼总编辑。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他在美学、文学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研究方向是门类美学和断代美学史。
代表作有《小说美学》《中国文学美学》《古今名作美学鉴赏》《六朝美学史》(获1997年江苏省政府第五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唐代美学史》等著作。
本文是作者1997年7月香港回归之时,应邀赴台湾讲学――中国美学和美学史,在游览了阿里山后,听报告中,创作的“冲动骤然袭来,如飙风急雨、飞星走电。
我只得翻开听报告作记录的笔记本作稿纸,疾书而成。
报告尚未作完,我的文章却已写成。
”(三)讲析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风靡(mǐ) 纯粹(cuì) 堪称(kān)镶嵌(qiàn) 鱼鳖(biē) 雄踞(jù)1. 层次划分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这一部分可以分两大层次。
第一层:(第2段),描写进阿里山的全过程,侧重描写进山时独特的感觉,突出幽深的特点与不同寻常的氛围。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 (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 (新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515202b5f0e7cd184253645.png)
十八阿里山纪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
2.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1.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台湾虽小,但它却有着宜人的风景。
在台湾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去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吧!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吴功正,1943年10月出生,江苏如皋人。
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
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他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
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来后就写下了《阿里山纪行》一文。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风靡.(mǐ)山巅.(diān)一泓.(hóng)姊.(zǐ)妹镶.嵌(xiāng) 谛.(dì)听静谧.(mì) 雄踞.(jù) 山岚.(lán)3.理解词义。
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恍如隔世:好像隔了一世,多用来形容对时间的变迁、事物的巨大变化的感慨。
人迹罕至:人很少到达的地方。
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罕,少。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可分为哪三部分?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第10段),写下山。
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用一句话概括阿里山给你的总体印象。
明确: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阿里山纪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_0
![《阿里山纪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_0](https://img.taocdn.com/s3/m/2b58ae1c05087632301212c4.png)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3.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2.整体感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3.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文字音乐美和情韵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时数:二教时教学准备:准备音像《高山青》和《大海啊,故乡》,制作课件一、导入课前播放歌曲《高山青》。
创设轻松愉快的气氛,引发学生对阿里山的向往。
近来,我特别喜欢一句话:“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随着《高山青》的旋律,让我们一起跟随吴功正,走进美丽的阿里山。
二、赏美景1、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有关本次旅行线路的语句。
——“从台北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出现一泓水潭”“山间的曲径幽路”“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归纳:进山(阿里山)——游山——下山作者带领我们一边走一边看,随着立足点和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这种游记写法叫作“移步换景”。
2、一路上,阿里山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来,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
生发言,归纳完成板书。
——森林火车古朴林海云雾浓稠深山水潭清澈原始林区宁静曲径青苔厚密古桧神木神奇3、阿里山果然美景纷呈。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对阿里山风光的初步印象,你最想说什么?——阿里山风光美如画三、析美文“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案头之文章。
”吴功正先生是当代美学家,遣词造句极为讲究,正是他富于魅力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如画的阿里山风光。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阿里山纪行 同步练习2苏教版.doc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阿里山纪行 同步练习2苏教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aa5d2c19647d27284a735102.png)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阿里山纪行同步练习2苏教版一、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16分)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词(8分)1、莽莽....林海 2、侧耳谛听3、堪称..一绝 4、山岚..云气三、阅读理解(一)阅读语段完成同步练习(58分)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其盘曲之势,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
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岚雾气之中了。
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
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
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
它是台湾著名的红桧,木有香气,高三十五米,胸围直径有五米,可以说是罕见的庞然大物。
大就成了“精”,成了“神”。
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近一个世纪了。
这些或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因吧。
同时,我也明白了,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三,中间全成枯焦。
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
即令受此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然拔地参天,八面威天,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
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道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
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1、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1)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5分)(2)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学案2 苏教版课型:诵读品析课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2、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3、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点拨。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味。
3、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
学习过程:诵读,品味,拓展一导入新课情景导入:“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这首歌谣可以说是在大陆传唱最广的台湾歌曲,对于期盼祖国统一的中国人来说,阿里山悄然矗立在我们心湖之畔,令人心向神往,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当代作家、美学家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一起来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二、学习的第一阶段:诵读(一)学法指导:下面请同学们跟着优美的音乐,一起走进优美的阿里山,请轻声朗读课文。
思考:阿里山给作者的最初印象是什么?(二)各自放声朗读(三)整体感知1、阿里山风光的美具体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4--9段,小组讨论,给阿里山的各个景点起个名字。
(师投影)(温馨提示:可采用“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的”的形式。
)2、师生互动,出示板书,师投影。
风清澈的水潭景静谧的森林爱我河山美厚密的青苔爱我中华如无边的林海画古老的神木三.学习的第二阶段:品味语言美。
1、师:有不少美景,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情”在不言中。
可作者做到了这一点,他把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
本文的语言富有音乐美。
请从文中找出几例,品读玩味并作简要分析。
师投影(温馨提示):(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明的节奏;(3)、拟声美:运用拟声词等。
)2、生答3、指读4、6、7段(6段的叠词,4段的比喻,7段的比喻、拟人、排比)4、齐读5段,(师指导:语气上应该是舒缓的,语调上应该是轻柔的,不要打破林间的幽情。
)师范读第5段,再齐读。
5、“咣当咣当”,模拟小火车的声音,使人联想到古式小火车,触发“思古幽情”,形象逼真,还能显示出响亮的音乐美。
6、投影总结师:作者运用词语颇具匠心。
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在用词用语上,他是具备了相当多的古典诗文阅读量,才运用自如的。
四、学习的第三阶段:拓展(一)比较阅读:《阿里山风光》台湾最负盛名的风景区--阿里山,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
从嘉义乘登山火车4小时可达风景区。
区内群峰参峙,溪壑纵横,既有悬崖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
最高处海拔2663米,山虽不算高,但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驰誉全球,故有“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美丽”之说。
通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合称“五奇”。
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
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飞翔。
登山途中,尚可在几小时内历览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大类型的植被景观。
从高大挺拔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密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则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
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
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著名的万顷林涛。
凡是到阿里山的游客,都要亲眼看看“阿里山神木”的雄姿。
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耸立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
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约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被称为“周公桧”,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极“世界爷”。
在周公桧的东南方有一棵奇异有趣的“三代木”。
第一代树龄已逾千年,在它老死干枯的躯体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根老壳空,残存的树干上又生出的第三代却枝繁叶茂,碧绿青葱,有3米多高。
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树中生树,枯而复荣,实乃世间罕见的神树。
漫山遍野的樱花是阿里山又一奇观。
樱花最盛处在阿里山“游客中心”一带,阳春时节,漫山遍野开满了殷红、洁白的樱花,一堆堆,一丛丛,艳丽多姿,与森林的黛绿嫩翠交织成一片锦绣,阿里山群峰像穿上了绿底红花的盛装,令人如痴如醉。
黄昏的时候,阿里山经常出现景色壮丽的云海。
登上山顶平台,放眼远眺,白云从山谷涌起,迎风飘荡,时而如汪洋一片,淹没千山万岭,露在云海上的峰类、树木好像一座座浮屿;时而如浪花翻飞,高潮迭起;时而如大地铺絮,足下一片白茫茫;时而如山谷堆雪,林海中山头若隐若现,颇似海市蜃楼。
若是晴天,落日的万道金光照射在云海上,闪耀出千万种色彩,茶色、杏黄、宝蓝、艳红、碧绿、变化无穷,更显神秘迷人。
游阿里山,不能不看日出。
在阿里山名峰祝山之巅的平台上,有一座漂亮的观日楼。
凌晨登临楼台,山中空气清新洁净,头上晨星点点,四周群山起伏,林涛声声。
东方微露一抹红晕,淡若无有,却又似弥漫天空。
刹那间红光蓦地增强,远方玉山苍色的轮廓突然镶上耀眼的金边,一瞬间,太阳似跳跃般地腾空出现在玉山上,万丈光芒四射,道道彩霞纷呈,青山翠谷,气象万千。
好一个“日出奇观”!阿里山附近,还有姐妹潭和孔雀溪,也是游人访幽探胜之地。
姐妹潭是两个相距百来步彼此相依相偎的小湖,犹如阿里山的两只水汪汪的眼睛。
姐潭为长形,积水深黛,一往情深;妹潭呈圆形,积水清浅,明净似镜。
环潭树木倒影如画,并有凉亭、小桥点缀其间。
在阿里山林区,还有慈云寺、树灵塔、受镇官及高山博物馆、高山植物园等名胜。
阿里山的风光,名不虚传,游人无不醉然。
1、两篇文章比较阅读。
提示: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两大方面进行比较。
分组讨论,写出读后感。
每组抽一名代表发言。
2、文中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
试举例。
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
试举例。
五、教师对本节课的学法及学习情况进行小结。
六、作业自助餐(七)布置作业:1、以《美丽的》为题,写一篇习作。
600字左右。
教后感:当堂检测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莽莽(máng)浓稠(chóu)山岚(lán)鱼鳖(biē)B.堪(kān)称风靡(mí)谛(dì)听静谧(mì)C.茸茸(róng)幢(chuáng)顶禅(chán)纯粹(cuì)D.雄踞(jù)红桧(huì)模(mú)样镶嵌(qiàn)2.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句连贯的一组是( )⑴连下数日雨,水势很猛,雪瀑从断崖腾滚而下,跌入弥漫着茫茫水气的深涧,。
我在对面的崖边站了片刻,襟前湿了一片。
⑵我回头看岳飞墓后面的栖霞岭,,保俶塔尖尖的塔顶直指云霄。
①真是浪沫激清,云奔雾涌②真是云奔雾涌,浪沫激散③郁郁葱葱,绿满天涯④绿满天涯,郁郁葱葱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阅读训练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评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是禅的世界。
偶有人声也是静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
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
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
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
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3.第①段描绘的阿里山林区有什么特点,请用一个双音节词加以概括: ;作者写“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对表现以上特点有何作用?答:4.仔细品读文章,根据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分析人们的思想感情。
答:5.请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比较下面一组句子在语言运用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万树,离开了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答:6.请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划波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效果。
答:答案1.C 2.C3.宁静(或“静谧”等);这里写若有若无的声音,反衬了林区环境的宁静,会使人感觉更加宁静。
4.划线句子流露出人们对林区环境的浓浓爱意,因为爱,所以不忍大声;因为爱,所以要“深深的吸气”“仿佛吸进去以后不再吐出来”。
5.两句话的区别是第一句话在描写中运用叠词“森森”来修饰“万树”,用叠词“浓浓”来修饰“团阴”,叠词的运用不仅突出了树木之多、团阴之浓,体现了环境的清幽,而且使语言节奏鲜明,具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6.这段文字用了6个比喻,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生动活泼地写出了森林之广和盘曲排列之势,引发人的丰富联想和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