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有效性

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有效性

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有效性一、失眠症概述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或睡眠质量差,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失眠症可以分为短期失眠和慢性失眠,短期失眠通常由应激事件引起,而慢性失眠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状况,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等。

1.1 失眠症的流行病学失眠症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根据不同的研究,其患病率在不同人群中有所差异。

研究表明,失眠症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失眠的困扰。

此外,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也是导致失眠症患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1.2 失眠症的影响长期的失眠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认知功能减退等。

因此,对失眠症的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中药治疗失眠症的历史与现状中药治疗失眠症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认为失眠与心、肝、脾、肾等脏器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平衡脏腑来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现代研究也表明,中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2.1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失眠症的发生与“心肾不交”、“肝郁化火”、“脾虚生湿”等病理变化有关。

因此,中药治疗失眠症的方剂多以安神、疏肝、健脾、补肾等为治疗原则。

2.2 中药治疗失眠的现代研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治疗失眠的机制逐渐被揭示。

研究发现,某些中药成分能够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同时,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特点使其在治疗复杂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3 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在临床上,中药治疗失眠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

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此外,中药治疗失眠也常与其他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等结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三、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18中国处方药 第15卷 第2期·综述·3.3 外用方法独特彝医外用方法较为独特:①彝医喜用动物皮外用作垫、护具,如全身皮肉酸痛用豹皮缠于手脚或睡于之上,可以治好。

②彝医喜用活物吸毒,如用水蛭吸吮瘀血。

③鲜品捣敷,如用山蠏、小鸡捣敷骨折;治大腿生疮化脓用山麻雀一只捣烂包敷患处。

④干粉撒敷,如用豹骨粉止血。

⑤研粉水调敷,如熊胆麝香治蛇伤,研粉内服。

⑥外搽:如熊胆治水逼伤寒用涂搽肚脐。

⑦烟熏,如用麝香、灵猫香驱邪毒昏迷。

⑧彝医喜用“香针”疗疮,即将麝香装入獐子獠牙中,遇患痈毒疮疡者,用“香针”在毒疮周围涂划,有消肿排毒功效[10]。

4 结语彝族医药是中华民族医药的瑰宝之一,其中动物药极具有民族风格和乡土特色,尤其在彝族医药独特理论和彝族动物药独特用法方面,这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学富有启发性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1] 玉溪民族宗教事务局.吾查们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28.[2] 杨本雷,余惠祥. 中国彝族药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12.[3] 贺廷超,李耕冬. 彝医动物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9[4] 林璨,张维维. 彝医动物药与《本草纲目》中动物药的比较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5):1317-1318.[5] 余惠祥. 浅谈彝医对动物药的认识及应用特点.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3,9(3):16-17.[6] 余惠祥. 古代彝医动物药史略. 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171-178.[7] 陈抒云,袁航,曹树萍,等. 对彝族动物药发展的认识. 中医杂志,2014,55(16):1360-1364.[8] 杨本雷,杨勤运. 谈谈彝族方药的整理与开发.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1):41-42.[9] 胥筱云,杨福珍. 《哀牢山彝族医药》中所用动物药整理.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0,6(1):26.[10] 张娥,顾健,罗小文,等. 彝药回心草的临床研究进展. 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论文集,2010:307-309.目前,在失眠症治疗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标题: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摘要: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对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疗效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评估中医药在失眠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研究问题及背景:失眠对人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已引起全球关注。

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其不良反应以及长期使用的依赖性仍然存在。

相比之下,中医药在治疗失眠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如疗效稳定、副作用少等。

然而,中医药在失眠治疗中的具体效果、治疗机制等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2. 研究方案与方法:2.1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的临床观察及随机对照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共招募300名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选取实验组:选取符合中医诊断标准的失眠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

对照组:选取符合中医诊断标准的失眠患者,采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

2.3 数据采集通过临床观察,收集病例基本信息、主诉、病史等资料。

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数据。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3.1 病例基本信息分析对所有病例的基本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年龄、性别等。

3.2 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估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辅助检查结果等,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并根据失眠症状的改善程度分级。

3.3 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分析对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和分析。

4. 结论与讨论: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评估了中医药在失眠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在改善失眠症状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因此,中医药在失眠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然而,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容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等。

进一步的大规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将有助于验证本研究的结果,并进一步阐明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机制。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中医药与西医药物的联合治疗,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西医药物的不良反应。

失眠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失眠是以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障碍导致对睡眠不满意为特征的一类疾病,据中国医师协会公布的“2015全国睡眠指数报告”结果显示,31.2%的中国人存在严重睡眠问题,有失眠经历的人高达16.8%[1]。

失眠属祖国传统医学“不寐”范畴,古代文献常称之为“不得眠”“不得睡”“不得卧”“目不瞑”等[2],最早于《灵枢·邪客》篇中即有半夏秫米汤治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的记载,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酸枣仁汤治疗失眠更是被后世广为应用,现代诸多研究亦证实中医治疗本病有独特优势,故本文将近年来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相关治疗方法进行梳理,现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中医对失眠的病因病机认识颇为丰富,其可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年老体衰、禀赋不足、久病失养、外邪侵袭等导致,分为虚实两类,失眠的中医证治研究进展*于臻1,边新娜2,韩文文3,张玉莲3△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1617;2天津市民政局老年病医院针灸科;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科[摘要]从失眠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入手探讨失眠的中医证治研究,指出失眠属中医“不寐”范畴,认为该病或因心神失养、或因邪扰心神所致,其基本病机可分为阴阳失交与脏腑不和,辨证论治以脏腑分型为核心,治疗方法多样、简便验廉。

[关键词]失眠;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综述[中图分类号]R2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852(2020)01-0151-04Research Progress on TCM Syndrome and Treatment for InsomniaYU Zhen 1,BIAN Xinna 2,HAN Wenwen 3,ZHANG Yulian 3△1Graduate College,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1617,China;2Acupuncture Department,Geriatric Hospital,Tianjin Municipal Civil Affairs Bureau;3Department of Encephalopathy,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The study on TCM syndrome and treatment forinsomnia is explored from the cause,pathogenesi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insomnia,insomnia is of TCM category "insomnia",it may be caused by mental loss,or pathogenic factor disturbing the mind,its basic pathogenesis are disorder of Yin and Yang ,and viscera disharmony,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is based on the patterns of viscera,therapeutic methods are various,simple,convenient,effective and cheap.insomnia;the cause and the pathogenesi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review[23]LIU B ,HAN M ,WEN J K.Acetyl britannilactone inhibitsneointimal hyperplasia after balloon injury of rat artery by suppressing NF-κB Activation [J ].Pharm Experim Therap ,2008,324(1):292-298.[24]HAN J W ,LEE B G ,Kim Y K ,et al.Ergolide ,sesquiterpenelactone from Inulabritannica ,inhibits inducible nitri-coxide synthase and cyclo-oxygenase-2expression in RAW 264.7macrophages through the inactivation of NF-κB [J ].Br J Pharmacol ,2001,133(4):503-512.[25]LEE J K ,TAE N R ,LEE J J ,et al.Eupatolideinhibits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COX-2and iNOS expression in RAW264.7cells by inducing proteasomal degrada-tion of TRAF6[J ].Eur J Pharmacol ,2010,636(1/3):173-180.[26]SONG Q H ,KOBAYASHI T ,IIJIMA K ,et al.Hepatoprotectiveeffects of inula britannica on hepatic injury in mice [J ].Phytoth Res ,2006,14(3):180-186.[27]Cmielov áJ ,Rez ácov áM.p21Cip1/Waf1protein and itsfunction based on a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J ].Journal of Cellular Biochemistry ,2011,112(12):3502-3506.收稿日期:2018-10-20*基金项目: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河西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QN2017015)。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失眠是指人在正常的休息时间内难以入睡、不能保持睡眠、睡眠质量差等表现。

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心脾肾气的虚弱或者心火上炎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心烦意乱、多梦等。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等。

本文将介绍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针灸治疗失眠针灸是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缓心神、促进睡眠的目的。

近年来,对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针灸穴位的选择和针刺方法的优化上。

1.针灸穴位选择研究发现,在失眠患者中,Yintang、Shenmen、Neiguan、Sanyinjiao等穴位的针刺能够显著改善睡眠质量。

其中,Yintang是位于额头正中线的穴位,针刺能够促进心神安定、缓解焦虑情绪,对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有良好的效果。

2.针刺方法优化针刺方法的优化是针灸治疗失眠的关键。

传统的针刺方法主要包括旋转针、扎刺和泻法等。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优化针刺方法,如微刺、连刺等,减少针刺刺激,提高疗效。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采用微刺针灸方法治疗失眠,能够有效改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药治疗失眠中药治疗失眠是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中药通过调节心脾肾气的功能,改善心火上炎的症状,从而恢复正常的睡眠。

近年来,对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中药的药效成分和配方的优化上。

1.药效成分研究研究发现,中药中的一些药效成分能够直接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调节睡眠。

例如,一种名为天然杜冷丁的中药成分,能够改善睡眠,缓解失眠的症状。

2.配方优化研究传统的中药治疗失眠通常采用多味中药复方,研究人员通过优化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提高疗效。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调节剂和补益剂的配伍使用能够显著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推拿按摩治疗失眠推拿按摩是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部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缓心神、促进睡眠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摘要:伴随着目前人们生活以及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伴有失眠的问题,这时亚健康状态的开始,从而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也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以期对临床治疗中进行指导,为中医治疗失眠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失眠;综述在中医学当中失眠属于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范畴,在当代医学当中认为失眠是对于睡眠时间或者睡眠质量并无法满足或者影响白天正常生活的一种主管体验。

在中医学中有资料表示,一夕不卧,百日不复。

由此可见睡眠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伴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在不断的加重,失眠的发生率也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进而使得人们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因此,通过药物治疗失眠,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非常有必要。

在当代医学中往往采用镇静安眠类药物治疗失眠,但是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依赖性以及成瘾性[1]。

中医治疗失眠的优势较为突出,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并且治疗的手段多样化,具有确切的疗效,目前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综述如下所示:1 病因病机有历代医家认为失眠大多是因为七情内伤所致,其病位在心,并且和肝、脾、肾有密切的关系。

其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根据《黄帝内经》作为指导,失眠大多是因为阴液亏虚,无法敛阳,或者阳气过旺,阴不制阳,或者外邪阻碍交通所致。

而在《灵枢·大惑论》当中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会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所以目不瞑。

在清·陈士铎在其《辨证录》指出不寐门,从脏腑论不寐的原因,一方面是考虑到心肾问题,提出心肾相交是确保正常睡眠的条件。

另一方面是考虑肝胆,指出肝虚邪扰、胆虚气怯可致不寐。

翟振兴指出不寐主要是属于中医的神志疾病,心脑共主神明,因此治疗不寐当心脑同治,进而调整脏腑气血,安神定志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易醒或睡眠不深的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失眠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失眠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1.中药治疗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失眠主要采用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的方式。

例如,夜交藤在治疗失眠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研究表明,夜交藤中的有效成分有较好的镇静和催眠作用,可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白芍、曲直、当归、郁金等中药也被广泛应用于失眠的治疗中。

2.针灸治疗研究进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也在失眠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整体内的能量平衡,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紧张情绪,恢复睡眠周期。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心脾、神阙等。

此外,针灸也可以结合热敷、按摩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3.中医理论应用于失眠治疗研究进展:中医有“心为主宰,肝生郁”、“心神不宁则眠不宁”等理论,用于指导失眠的诊断和治疗。

这些理论提出了针对失眠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法,例如肺胃热盛型失眠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可以采用养心安神的方法进行治疗。

4.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通过综合应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中医药治疗可以缓解失眠的症状,西药可以辅助调整睡眠质量。

研究还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失眠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5.中医药辅助治疗失眠研究进展:除了中药和针灸,中医药还可以辅助治疗失眠的其他疗法。

例如,中韩药灸疗法结合艾灸和中药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失眠症状。

瑜伽、中医营养治疗等也是辅助治疗失眠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通过中药、针灸、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等方法,可以改善失眠的症状和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样本较小、研究设计不合理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疗效和机制。

中医穴位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穴位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穴位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导言: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给患者带来了不少不适与困扰。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在治疗失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穴位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近年来在失眠的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中医穴位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一、中医对失眠的认识1.1 失眠的中医分类根据中医理论,失眠可以分为入睡困难型、睡眠中断型和早醒型三种类型。

入睡困难型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眠,多反复翻身,躁动不安;睡眠中断型则表现为夜间频繁醒来,难以入睡;早醒型则指早晨醒来后再也无法入睡。

1.2 失眠的中医病因中医认为,失眠的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的有情志不遂、脏器功能失调等。

情志不遂指情绪起伏大,长期压抑或过于激动等,导致心神不宁,从而引起失眠。

脏器功能失调则主要包括肝郁气滞、心脾不和等,这些都会影响睡眠质量。

二、中医穴位针灸治疗失眠的理论基础2.1 穴位的选择中医针灸治疗失眠常常通过调节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来改善睡眠质量。

常用的穴位包括舌关、心俞、神阙、涌泉等。

舌关位于手腕背侧近尺侧桡骨突起处,心俞位于脊椎第七颈椎棘突下沟,神阙位于心窝下方凹陷处,涌泉位于足底部。

这些穴位与失眠相关的经络和脏腑相连,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改善失眠症状。

2.2 针灸的机制研究发现,中医穴位针灸治疗失眠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其作用。

首先,针灸可以调节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如提高5-HT的水平,降低儿茶酚胺的水平,从而影响睡眠过程。

其次,针灸还可以调节大脑皮质功能,增加睡眠激素的分泌,改善失眠症状。

此外,针灸还可以通过调节自律神经系统的平衡来改善睡眠质量。

三、临床研究进展3.1 针灸对失眠的疗效许多研究表明,中医穴位针灸治疗失眠具有显著的疗效。

例如,一项对30名失眠患者进行的临床研究发现,经过8周的针灸治疗后,失眠指数明显降低,睡眠质量得到了改善。

另一项针灸对照实验研究显示,针灸组的入睡时间明显缩短,睡眠时间明显延长,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

失眠症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

失眠症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

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摘要】回顾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治疗失眠症的文献,认为失眠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四个方面,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主,专方专药、针刺和耳穴疗法亦显现一定的优势。

中医治疗失眠症方法较多、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失眠症;中医药;研究;综述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持续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不能满足正常生理需求从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类疾病[1]。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入睡;重则彻夜不眠,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现将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概况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失眠症属祖国医学“不寐”范畴,《黄帝内经》又称“不得卧”、“目不暝”。

失眠症的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创立的“阴阳消长论”、“营卫循行论”,认为如因邪客或脏虚致营卫之气不循常度,阳盛不得入于阴或阴虚不能纳阳,则阴阳失交而为不寐。

后世医家又在脏腑藏神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出了“心主神明理论”和“脑主神明理论”。

纵观历代医家对失眠症的病因病机认识不离以下四个方面:①情志所伤;②饮食不节;③病后及年迈;④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

病位主要与心、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

在此基础上,刘福友[2]认为失眠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失眠多由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郁结,魂不入肝,阳不入阴所导致;而气结不舒,郁久化热,火扰心神,心神不宁是发生或加重失眠的重要因素;气滞日久,血运不畅,瘀血阻滞;气血不能上奉养心而心神失养,致睡眠愈发加重。

王翘楚[3]认为当前失眠症的诱发因素以精神因素为主,故提出虽五脏功能失调皆能导致不寐但临床辨治应以肝为主。

王晓惠[4]等认为本病多因忧思劳倦,和心、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总属阴阳失调,阳不入阴。

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研究进展失眠是指无法获取足够的睡眠,无法进入或维持睡眠状态的症状。

它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给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中医草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多年来一直在失眠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研究进展。

一. 中医理论与失眠的关系根据中医理论,失眠通常与心神不安,心火上炎,肝火旺盛等因素有关。

中医草药治疗失眠的基本原则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舒缓心境,安抚肝脏,以改善睡眠质量。

二. 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种类1. 安神药物安神药物是最常用的中医草药类别之一,包括黄连、远志、酸枣仁等。

这些药物具有镇静、安抚心神、缓解紧张焦虑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2. 益气药物益气药物可以调整人体气血平衡,增强人体机能,改善睡眠质量。

常用的益气药物包括人参、党参、黄芪等。

3. 补肾药物失眠往往与肾虚有关,而肾虚又与人体精气血不足有关。

因此,补肾药物在中医草药治疗失眠中起到重要作用。

常用的补肾药物有枸杞子、淮山药、山药等。

4. 祛风药物失眠患者有时候会伴随着头痛、眩晕等症状,中医认为这是风邪侵袭所致。

因此,祛风药物也常被用于治疗失眠。

常用的祛风药物包括菊花、藿香、柴胡等。

5. 清热药物失眠患者常常伴随体内火热表现,如口干舌燥,烦躁易怒等。

清热药物是一类具有降火清热作用的中医草药,用于治疗失眠效果显著。

常见的清热药物有黄连、黄芩、板蓝根等。

三. 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研究进展1. 中药复方中药复方是将多种中药组合在一起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研究进展在失眠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和提高睡眠效果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

2. 草药活性成分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及其对失眠的治疗作用。

这些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多糖、黄酮类等,通过研究发现它们能够调节神经递质平衡,提高睡眠质量。

中药汤剂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中药汤剂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中药汤剂治疗失眠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10-14T03:03:45.202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13期作者:朱竟赫1,李国信1*,包玉龙1,范英兰1,刘禾1,武晓琳1,庞杰2,高龙妹1,甘雨1,孟莉,乔敏1,张宏1 [导读] 随着社会水平不断提升及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的身心往往处在亚健康状态,长期的烦躁不安、担心、持续紧张的心理状态为诱发人们失眠的主导因素。

失眠患者白天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朱竟赫1,李国信1*,包玉龙1,范英兰1,刘禾1,武晓琳1,庞杰2,高龙妹1,甘雨1,孟莉,乔敏1,张宏11.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辽宁沈阳 110034;2.成大生物(本溪)有限公司, 辽宁本溪 117004)摘要:随着社会水平不断提升及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人们的身心往往处在亚健康状态,长期的烦躁不安、担心、持续紧张的心理状态为诱发人们失眠的主导因素。

失眠患者白天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而夜间则表现为心烦多梦、早睡易醒,若长期不给予干预,患者将消耗大量阴血,更加重患者的失眠症状。

对此本文分别就逍遥散、柴胡疏肝散、黄连温胆汤、龙胆泻肝汤及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的进展做一综述,内容如下:关键词:中药汤剂;失眠;进展;病因;机制中药汤剂治疗失眠的时间已有数千年,由于中药汤剂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在治疗同时可对原发病病机进行调理,故常作为西医治疗的辅助治疗方案。

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目前在失眠治疗领域,中药汤剂治疗取得的进展也较为丰硕。

得益于中药治疗可对患者周身气机进行调理的优势,医师在辨证治疗指导基础之上,提升中药给药的价值,使得中药汤剂给药治疗不仅能够调节原发病,也可同步调理患者的负性情绪,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本文对中药汤剂治疗失眠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做一综述。

1 逍遥散治疗失眠国内学者选取肝郁脾虚型失眠症患者为给药对象,给予逍遥散加味治疗,持续2个疗程后,患者精神疲乏、心悸、头晕及焦虑烦躁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1]。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作者:高德菊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年第04期关键词:中医药治疗;失眠;综述中图分类号:R256. 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 - 2349( 2015) 04 - 0084 – 021 失眠的概念失眠是指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

近年来,失眠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证实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各医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笔者查阅大量文献,对中医药治疗失眠做如下总结。

2病因病机的认识失眠常见病冈多为外邪、情志、病后、劳逸、饮食等。

病机多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脏腑损伤、气血失调及痰火、瘀血致病。

禹琪[1]认为气机调畅,出入如常,才能阴阳相交,安然人寐。

注重肝气不疏,气机郁滞、逆乱,阴阳失交导致失眠。

张志浩[2]认为1)肝肾阴虚是不寐的基本病机。

2)心火、肝火是不寐的重要诱冈。

3)心肾不交是不寐的重要病机。

马恰怡等[3]督脉痹阻是失眠发生的重要经络学机制,督脉阳气亏虚则一身阳气皆不足,阴阳失衡,人体昼夜不分,则睡眠觉醒的节律发生变化,不寐乃生。

3中医药治疗进展3.1 名方加减治失眠3.1.1 心脾两虚型金明浩[4]以归脾汤加味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21例。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黄芪、甘草、当归、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木香、炒麦芽、山楂、熟地黄、丹参。

总有效率90.5%,。

3.1.2心肾不交型李宪章[5]采用甘麦大枣汤合天王补心丹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49例。

药物组成:甘草15g,小麦30g,大枣20g,玄参15g,麦门冬10g,酸枣仁20g,柏子仁15g,远志8g,五味子8g,知母10g,丹参15g,朱茯神30g,合欢花6g。

总有效率95. 18%。

王义相[6]采用上下两济丹加减治疗顽固性不寐33例。

基本方:黄连6g,肉桂3g,人参15g,白术15g,山茱萸10g,熟地30g。

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题目: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摘要:失眠是一种常见且广泛存在的睡眠障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中药作为中医药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失眠治疗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旨在评估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可能的机制。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失眠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健康。

针对传统治疗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中药作为一种综合疗法在失眠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1.2 研究问题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中药是否有效治疗失眠?中药的治疗效果如何?中药的治疗机制是什么?2. 研究方案方法2.1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对照实验设计,将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安慰剂组。

2.2 受试者选择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其他因素。

2.3 治疗方案中药治疗组接受中药治疗,安慰剂组接受安慰剂治疗。

治疗周期为8周。

2.4 数据收集收集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并使用失眠症状评定量表(ISI)和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估。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

结果以表格和图表形式呈现。

4. 结论与讨论中药治疗组的失眠症状在治疗后明显改善,睡眠质量得到提高。

中药可能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改善睡眠结构等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中药治疗失眠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有望成为失眠治疗的可行选择。

本研究有助于促进中药治疗失眠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中药治疗失眠的具体机制,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药,失眠,临床研究,治疗效果,机制。

中医对失眠的研究

中医对失眠的研究

中医对失眠的研究失眠是指在正常作息情况下无法入睡或睡眠质量受到明显影响的一种睡眠障碍症状。

中医对失眠的研究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总结,在针灸、中药、中医按摩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的理论基础、病机病因、治疗方法等方面探讨中医对失眠的研究。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通过观察人体各种生理现象,将人体的功能状态和疾病归于阴阳失衡、五行失调等原因。

在中医的眼里,失眠是由于心脾不和、肝郁脾虚、心火旺盛等原因导致的。

其中,心脾不和指心与脾脏功能失调,心神无法安抚,易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肝郁脾虚指肝气郁结与脾虚衰弱,脾失运化,而导致失眠症状出现;心火旺盛则是由于心火上升过旺,使人心烦不安,影响睡眠。

中医的病机病因研究主要包括内外因素的影响。

外因主要包括环境、气候、饮食等方面。

内因则与个体体质、情绪状态、精神压力等有关。

中医认为,失眠与脾不健、心郁等密切相关。

因此,饮食调理、调节情绪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采用了针灸、中药、中医按摩等综合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对失眠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针刺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平衡阴阳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包括神门、心俞、膻中等。

神门穴位位于头部、颈部交界处,对于心脾不和型失眠有很好的疗效;心俞穴位位于背部,可疏肝解郁,舒筋活血,对于肝郁脾虚型失眠有疗效;膻中穴位位于胸腹交界处,可以调和心火,对于心火旺盛型失眠有疗效。

中药治疗失眠也是中医的常用方法之一、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医师可以选择适合患者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丹参、白芍等。

黄连可清热胃火,适用于心火旺盛型失眠;丹参可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对于肝郁脾虚型失眠有疗效;白芍可养血安神,对于心脾不和型失眠有疗效。

同时,中医还可以根据个体体质,配合其他药物,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此外,中医按摩也是中医治疗失眠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背部等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紧张情绪,产生放松的效果。

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失眠是因为躯体、生理、心理、药物性、人为性、营养缺乏等因素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分泌过多,5-羟色胺分泌不足引起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导致睡眠时相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发生了紊乱,表现为人睡困难,或者维持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

中医将本病归为“不寐”、“不得眠”等范畴。

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以镇静安眠药为主,但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中医对于该病有多种分型,并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取得良好疗效。

现对近几年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病因病机通过总结中医治疗病案,笔者发现中医学对于不寐的病机,主要归结于阳盛阴衰,阴阳不交。

《类证治裁不寐》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刘彦廷等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认为失眠在临床上主要为痰热内阻所致,多侵犯阳明和少阳两经,为多火多痰之疾病,且失眠的兼夹证较多。

张其慧认为,导致失眠的原因与肝脾失调有关,肝主疏泄,主藏血、藏魂;脾主统血,藏意、主思;心主血、藏神。

若肝血不足或肝失调达,即可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而失眠。

脾运失常;一方面不能运化气血,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营血亏虚,另一方面运化水湿失常,酿生痰饮,积而生热,痰热扰心而导致失眠的发生。

徐云生认为,病因有七情内伤、劳倦过度、饮食不节等,但以情志内伤最为多见,病位则以心肝胆脾胃为主,总的病机是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贾斌认为,失眠的病因主要有内伤、外邪两端。

内伤主要是七情太过或不及,进而导致脏腑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气血不调、阴阳失交而致失眠;外邪主要是风、寒、火、热等邪气作用于人体,导致气血壅塞,进而干扰卫气的正常运行,致营卫不和而致失眠。

吕慰秋认为,失眠的发病主脏在心,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神明。

心受外邪侵袭,脏腑、经络机能紊乱,气血阴阳相对失衡,是失眠产生的重要原因。

陈己明等认为,气滞血瘀是导致本病的病机之一。

失眠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素 。《 枢 ・ 热 病 》“ 灵 寒 :阴跷 阳 跷 , 阳 相 交 , 入 阴 , 出 阳 , 阴 阳 阴
3 人疗程有效 7 。治愈 率为 4 , 有效率 为 9 。倪 氏 例 7 总 O 等[ 以酸 枣仁汤加减治疗失 眠 8 ] 2例 , 治愈 4 例 , 5 好转 3 6例 , 未愈 1 , 例 总有 效率为 9 。袁 氏_ 以龙胆 泻肝汤 ( 胆草 、 8 8 ] 龙
古 代 名 医 对 失 眠 病 因 病 机 的 有 关 论 述 。《内 经 》 《 中 灵 枢 ・ 惑 论 》卫 气 不 得 入 阴 , 留于 阳 … … 故 目不 瞑 ” 说 明 大 “ 常 等 阳不 交 阴 是 失 眠 总 的 病 机 ,灵 枢 ・淫 邪 发 梦 》 邪 从 外 袭 , 《 “ 而 未有定舍 , 淫 于藏 , 得定 处 , 营卫 俱行 , 与魂 魄飞扬 , 反 不 与 而 使 人 卧 不 得 安 而 喜 梦 ” 说 明 邪 气 侵 袭 是 产 生 失 眠 的 重 要 因 等
常规 , 尿常规均 未见异常 。药物未见对人 体肝 、 。 血液系统 肾及
的 明显 损 害 , 见 不 良反 应 , 明 临床 应 用 安 全 可 靠 。 未 说 2 2 自拟 方药 . 丁 氏[ _ 1 自拟 温 阳安 神 汤 [ 枝 1 , 子 6 l 桂 0g 附 g
关 键 词 : 眠 ; 医 药疗 法 ; 述 失 中 综
中 图分 类 号 : 5 . 3 R2 6 2 文献标识码 : A
血药不效者 , 此方 ( 血府 逐瘀 汤) 若神 。 ”
现 代 中 医 认 为 失 眠 之 因 , 于 机 体 内在 气 血 、 腑 功 能 失 在 脏
文章 编 号 :O 7 3 9 2 1 )2 O 7 — 0 1O —2 4 (0 1 O 一 O 5 3

中西医诊治失眠研究进展

中西医诊治失眠研究进展

中西医诊治失眠研究进展失眠是一种常见病症,其表现为难以入睡、易醒或早醒,导致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现代医学中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

本文将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中医认为失眠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失调、气血不足、心神不宁。

中医对于失眠的诊断主要通过四诊法:望、闻、问、切。

从脉象、舌苔以及病史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中医治疗失眠以调整情志为主,养心安神、理气宁神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精、百合、当归、天花粉等,经过调配适合个体的方剂使用,可达到镇静安神的效果。

但是由于中药副作用较大并且疗效受个体差异影响较大,所以需要在用药方面更加谨慎。

西医认为失眠的原因可以是精神压力过大、脑部器质性病变、药物副作用、环境因素、睡眠呼吸疾病等多种原因。

基于这些因素,一些西医学家提出了许多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

药物治疗是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安定类药物、催眠药、抗抑郁药等都被应用于失眠的治疗。

这些药物的疗效比较显著,但是也存在一些副作用、成瘾性、反复治疗、严重毒性等不良反应。

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专家支持非药物治疗失眠,如认知行为治疗、光疗法、音乐疗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增强睡眠质量,降低失眠的发病率,并且避免了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已经成为了临床实践的一种常用方法,其疗效已经被广泛证实。

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中医和西医的优点,使其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疗效更为显著。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包括:脑电图等生物电信号的监测、中药、针灸、认知行为治疗和其他非药物治疗等。

其中,针灸治疗以及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

针灸治疗可以调节失眠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恢复组织器官功能。

而认知行为治疗采用理性思维、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等方法进行。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已经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同。

但是,由于失眠病因的复杂性,需要在多方面教育和治疗方案中加以注意。

中医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相对于西医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结合各个医家及自身临床经验,总结治疗失眠的方法及方药,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思路。

标签:失眠;中医治疗;综述失眠,中医学称为“不寐”,《内经》称为“目不瞑”,主要是由于阳不入阴引起的以不能入寐为特征的疾病。

轻者入寐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再寐[1]。

失眠本身虽不致命但却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西医常用镇定安神药物治疗失眠,西药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症状,但长时间服用则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中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明显的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内经》中云:“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卫气日行于阳经,阳经气盛,阳主动则寤;夜行于阴经,阴经气盛,阴主静则寐”。

若某些因素导致阴阳失衡,营卫失调,卫气夜不能入阴,阳不入阴,则发为本病。

(1)情志内伤。

情志太过,过喜伤心,心藏神;过怒伤肝,肝藏魂;过思伤脾,脾藏意;五脏为一个整体,一脏失衡,则五脏均失衡,发为本病。

(2)心脾两虚。

脾胃是化生气血的源泉,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则不能滋养全身血脉,无以奉心,影响神志,引发失眠。

(3)心肾不交。

若心肾不交,火水未济,阴阳失衡,则入寐困难,导致失眠。

(4)心虚胆怯。

《类证治裁·不寐》中说:“惊恐伤神,心虚不安”。

若胆气素虚,胆小怯懦,影响心神,也可引起失眠。

(5)痰热内扰。

脾虚生痰,郁久化热,扰乱心神,夜不能安,可见痰热也是引起失眠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

(6)胃气不和。

《素问·逆厥论》有云“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食肥甘厚味,饮食内停,致使胃气升降失常,发为本病。

2 中医治疗治疗上整体以调和阴阳为治病原则,根据不同表现,主要有(1)辩证论治。

刘聪敏等[2]总结徐峰教授治疗失眠临床经验,将失眠分为虚实两类,虚证以脾论治,表现为脾胃虚弱;实证多从肝论治,并提出“从肝论治,以平为补”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

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显著疗效,其中酸枣仁汤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被广泛用于治疗失眠及相关疾病。

本文旨在综述酸枣仁汤在治疗失眠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临床应用、作用机制以及现代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中医药治疗失眠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酸枣仁汤作为中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组方和疗效在历代医家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验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酸枣仁汤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治疗失眠的科学内涵,为失眠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更为明确和有效的方案。

因此,本文将对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价,以期为失眠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酸枣仁汤的组成与药理作用酸枣仁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主要由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和甘草五味药材精心配伍而成。

这些药材各具特色,共同发挥治疗失眠的作用。

酸枣仁是酸枣仁汤的主要成分,具有养心安神、益肝明目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酸枣仁含有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等多种活性成分,能够调节神经递质,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能够调节人体内水液代谢,缓解因水湿内停引起的心神不安。

知母则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能够平衡人体内的阴阳,缓解因阴虚火旺导致的失眠症状。

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因血瘀气滞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从而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甘草则具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的作用,能够增强其他药材的药效,使整个方剂的功效更加显著。

酸枣仁汤的组成药材各具特色,共同发挥养心安神、调节神经递质、改善血液循环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从而有效治疗失眠症状。

这些药材的配伍也体现了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药物选择。

失眠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6 0例 ,有 效 1 4例 ,无 效 6例 ,总 有 效 率 为 9 . %。周 25
欢花 6 ] 治疗心 肾不交 型失 眠 3 例 , 中治愈 6 ,显效 g 2 其 例 l 例, 转 1 例 ( 3 好 2 包括用药后好 转未坚 持用药 4例 ,l 例 失去联系 ) ,无效 1 ,总有效率 9.8 。 例 6 %
龙胆泻肝 汤治 疗肝 火 扰 心 型失 眠 5 6例 ,其 中治愈 1 3例 ,
愈 1 例 , 效 6例 ,好 转 7例 ,无 效 4例 ,总有 效 率 为 6 显 8 .7 。焦 氏 以疏肝 宁神 口服液 治疗失 眠患 者 4 78% 0例 , 其 中痊 愈 1 ,显效 9例 ,好 转 1 ,无效 1 ,总有 0例 1例 0例 效率 7 % 。郭 氏、马氏 以甜 梦胶 囊治疗失 眠 4 0例 ,其 5 4 中显效 1 0 ,占2.0 ; 效 38 ,占 4.7% ;稍 6例 41% 有 9例 2 2 微有效 12 ,占 2.5 ;无效 3 ,占 77 %。总有 1例 54% 4例 .3 效率 9.7 。拓 氏 以心 神 宁 片合 逍 遥 丸 治疗 失 眠 7 22% 6 例 , 中痊愈 1 例 ,显 效 3 例 , 效 2 ,无效 6例 , 其 7 0 有 3例
例的黄连 、吴茱萸 ,以达到 “ 胃… ‘ 阴阳” 的目的。 和 调
3 结 论
3 1 综上所述 ,中医治疗 失眠症方法 多种 ,经验丰 富 ,疗 . 效肯定 ,能为患者从 根本上 解决 失眠 困扰 ;并且不 良反应
少 ,不易产生依赖 性 ,较西药 优势 明显。无论是 自拟方药
还是古方化裁 治疗 的失 眠的平均 治愈率 均高 于中成药 治疗 组 ,这 体现 了辩 证个体 化治疗 的重 要性 。针灸 治疗失 眠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行为毒性 、化验异 常 、其他 的得 分及总 分显 著优 于艾 司 唑仑组 ( P<0 . 0 5 ) 。结论 :二冬养心 口服液治疗 失眠有效 , 安全性 良好 。雷 友富 用 天王补 心丹 治疗 失 眠 5 0例 ,治 疗结果 :治 愈 2 6例 ,好 转 1 8例 ,未 愈 6例 ,总 有 效 率 8 8 %。拓小义等 用 心 神 宁 片合 逍 遥 丸治 疗 失 眠 7 6例 , 治疗组总有效率 9 1 . 1 1 % ,疗效 满 意。武燕 用 珍珠 安神 糖浆治疗失眠症 4 0例 ,将 8 0例患 者 随机 分 为 2组 ,治疗 组4 0例 口服珍珠安神糖浆 ( 太子参 、当归 、五味子 、酸枣 仁 、茯神 、远志等 )治疗 ,对照组 4 0例 口服 地西 泮治 疗 。 观察治疗前后患 者睡 眠改善 情况 。结 果 :两组 均能 改善患 者睡眠质量 ,但珍珠安 神糖浆 组 和地西泮 组总 有效率 有显 著性差异 ( P< 0 . 0 5 ) 。结论 :珍珠 安神糖浆具有益气健脾 、
本症发病 与肝 和心两脏关 系最为密切 ,肝 为刚脏 ,主疏泄 , 主情 志;心 为五脏六 腑之 大主 ,主神志 ,主血 脉 ,今情 志 失 调 ,肝气郁结 ,疏 泄不 能 ,气 滞血 瘀 ,木 火相 乘 ,心 阴 耗 伤 ,血不养心 ,神 志失藏 ,故失 眠作 矣。李夏林 认 为 ,
比较 无 统 计 学 意 义 ( P>0 . 0 5 ) 。二 冬 养 心 口服 液 组 在 T E S S
不瞑 ” 等病 范畴 ,现代 医学认 为失 眠是指患 者对睡 眠时间 和 ( 或 )质量不满足并影响 白天社会功能 的一种主观体 验。
近 年 来 ,随 着社 会 压 力 增 加 和 生 活 节 奏 加 玉 运 用针 灸治疗 失 眠症 4 3例 ,采用针灸 ( 百会 、神 庭 、四神 聪 、安 眠 、神门 、内 关等穴 )治疗失 眠症 患者 4 3例 ,并设对 照组观察 两组患者 疗效及各项指 标 变化情 况。结 果 :治疗 组 总有 效 率为 9 7 .
中 国 民 族 民 J b " l 医 药

学 术 探 讨
Ac a d e mi c s t u d y
3 6・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 a c y
失 眠症 病 机 主要 是 由 于 心 、胆 、脾 、肾 脏 器 气 血 阴 阳失 调 、 阳 不入 阴 、气 血 失 和所 致 。
症5 0例 ,结果 : “ 调心安神 ”针刺 法通过 “ 主 血脉 ,调心 神”之 机制 ,发挥 了调 和 阴 阳,平衡 气血 ,阴平 阳秘 的作
用 ,临床疗效 显 著 。许 飞 等 运 用 针灸 治 疗 失 眠 5 5例 ,
失 眠 的 中 医药 治 疗 研 究进 展
李 盛初 练春玲
平南 5 3 7 3 0 0 广西壮族 自治区平 南县中医院针灸推拿科 ,广西
【 摘
要】 通过分 析近年来相关文献就失眠的中医病 因病机及 中医药治疗方法进行 阐述与总结 ,旨在指导 l 临床实践 ,为今后 中医药
治疗失 眠的研究提供思路。
( P< 0 . 0 5 ) 。结 论 :本 方 法 对 本 病 有 通 经 络 ,调 整 阴 阳 ,养
心安神的功 效。孑 L 红 兵 等 通 过针 灸 治疗 失 眠症 8 5例。 临床有效率达 9 8 % ,疗效显著 。韩兴利 1 8 ] 利用针灸 治疗失 眠症 6 5例 ,经 2个 疗程 针灸 治疗后 ,临 床痊愈 4 0例 ,显 效1 9例 ,有效 6例 ,总 有效率 达 1 0 0 % ,针灸疗 法治 疗失 眠症疗效确切。刘薇等 通过针刺配 合阿胶 黄芪 1 2 I 服液治 疗失眠症 6 O例 ,总有效率 9 5 . 0 %。 2 . 4 推拿治疗 彭 文琦 等 通过 辨证 推拿 治疗 颈型 失眠 6 0例 ,结果 治愈 2 7例 ,好 转 2 9例 ,无效 4例 ,总有效 率 9 3 . 3 3 % ,通过辨证推拿治疗颈 型失眠优 于常规推 拿。马树
【 关键词 】 失眠 ; 病 因病机 ;中医药 ;研究进展 【 中图分类号 】B 2 5 6 . 2 3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8 5 1 7( 2 0 1 4 )1 3— 0 0 3 6— 0 2
失眠属中医学 “ 不寐 ” 、“ 不 得 眠 ”、“ 不得 卧 ” 、“ 目
率 呈上升的趋势 ,对 患者生 活质 量等造 成严 重干扰 。现代 医学用 安眠镇静 类药 物治疗 失眠 有一定 的毒 副作用 ,长期
服用可出现依赖 性 ,对血 液 、呼 吸、心 血管 系统都 有程 度
不等的不 良反应 ,而 中医药治疗 方法 多样 ,副作用 少 ,疗 效 明显 ,有 其独 特 的优 势 ,现将 近年 来 中医药治 疗该病 的
2 中医药治疗 2 1 中药汤剂治疗 陈治林 用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失眠症 , 结果 :睡眠改善总有效 率治疗组为 9 0 . 6 % ,对照组为 8 5 . 7 %, 两组比较 ,治疗组疗效确切 ,并可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王
6 7 % ,对 照组 总 有效 率 为 8 1 . 4 0 % ,差 别 具 有统 计 学 意义
镇静安神的功效 ,治疗失眠症有较 满意疗 效 。江思艳 等¨
使用刺五加 注射 液 治疗 失 眠症 ,结 果显 示 与对 照组 相 比,
试验组治疗失眠更有效。 2 . 3 针灸治疗 杨 斌 等 运 用 调 心 安 神 针 刺 法 治 疗 失 眠
留于阳则 阳气满 ,阳气满则 阳跷盛 ;不得入 于阴则 阴气虚 , 故 目不 瞑矣 。 ” 齐盛等…认 为 ,失 眠症病机复 杂 ,人体 五脏 六腑 功能失调 均 可导 致失 眠 症 的发生 ,但 根 据 临床 观察 ,
研 究进 展综 述 如 下 。 1 中医 对 失 眠 病 因病 机 的 认 识
历代 医家认 为失 眠的病 因病机 以七情 内伤 为主要病 因 , 其 涉及 的脏 腑不外 心 、脾 、肝 、胆 、肾,其 病机 总 属 营卫 失 和 ,阴阳失调 ,或 阴虚不 能纳 阳 ,或 阳盛 不得 入 阴。正 如 《 灵枢 ・ 大惑论》 所云 : “ 卫气不得 人于 阴 ,常 留于 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